东方2007080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02:07
2007年8月3日—星期五

赖斯说服巴以举行会议讨论巴勒斯坦边界问题
【综合消息】8月2日,美国务卿赖斯结束了中东四国之行启程回国。驻留巴以期间,经过24小时的穿梭外交,赖斯说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阵线同意下周举行会谈,讨论未来巴勒斯坦国边界问题,以为预定今年11月举行的华盛顿中东和平会议做准备。
以承诺部分移交西岸管辖权
8月1日,抵达耶路撒冷之后,赖斯告诉媒体,她此次访问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目的是“利用双方的机会推动‘两个国家解决方案’”。她呼吁各方抓住机遇,朝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作为两个国家共存的目标而努力。
赖斯的呼吁得到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积极回应。8月1日晚,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会见赖斯时提议,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应在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召开前,就建立巴勒斯坦国等原则性问题拟定“框架协议”,从而为今年秋季举行的中东和平国际会议奠定基础,而且承诺以方随时准备将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的安全管辖权移交给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但以色列媒体援引政府官员的话报道说,部分因为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仍不能表明他有能力阻止巴激进武装对以色列的袭击,现在讨论“最终地位”问题为时尚早。
阿巴斯愿进行“框架”谈判
8月2日,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与赖斯会晤后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时重申,他会一直朝着建立一个同以色列并存的巴勒斯坦国的方向努力,作为巴勒斯坦建国的一个过渡,他已经做好与以色列就“框架宣言”进行谈判的准备。
据美国和以色列媒体报道,奥尔默特所谓的“框架协议”可能会给未来的巴勒斯坦国勾勒一个“政治地平线”,但不会涉及更核心的最终边界、耶路撒冷最终地位及难民问题。
今年7月16日,布什政府提议今年秋季举行一个有巴以双方及一些阿拉伯国家参加的中东和平国际会议,目前已得到巴以双方及沙特等“温和的阿拉伯国家”的积极响应。而赖斯的此次巴以之行则被外界广泛视为是为中东和平国际会议做铺垫。

【时事点评】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
抵达耶路撒冷之后,赖斯告诉媒体,她此次访问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目的是“利用双方的机会推动‘两个国家解决方案’”。她呼吁各方抓住机遇,朝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作为两个国家共存的目标而努力。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赖斯的数处“用辞”显然值得“商榷”:
●“和平”从来都不是“巴以双方”自己就可以逮住的机会
第一,什么是“双方的机会”?
我们知道,巴以问题之所以会持续数十年之久而“常热不冷”,根本原因在于两点:
其一,它既被强权强行“赋予”了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基督教在宗教层面的矛盾,也被强行“赋予”了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在生存层面的矛盾,因此,不论从什么角度去看,尽管“巴以和平”说起来是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实现和平的事情,但是,它从来都不是“巴以双方”自己就可以逮住的机会。
●巴以问题何以会持续数十年之久而“常热不冷”?
其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东方评论员认为,巴以问题之所以会持续数十年之久而“常热不冷”,在于它“原本”就是大国用来进行利益之争的战略“工具与平台”。
值得强调的是,这个所谓的战略“工具与平台”,经过数十年的“锤炼”、早就折射出这样几个鲜明特征:
首先,它是随着“以色列国”被“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大国(美国与苏联)“空投”进中东、而刻意打造的一个“战略工具与战略平台”。
●“巴以问题”是一个令“最有影响的几个大国”可以全面切入、并争夺中东这个世界油桶、继而攫取世界霸权的“工具与平台”;
其次,它也是一个令“各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几个大国”可以全面切入、并争夺中东这个世界油桶、继而攫取世界霸权的“工具与平台”;
有必要指出的是,美国与苏联是“二战”之后才成为纵横世界的“新贵”,在那之前,直到二战期间,严格地讲,整个中东那可是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老牌帝国进行角逐的舞台。
事实就是,随着二战德国的战败,德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也就彻底“归零”;随着二战新兴权贵“美苏”在中东的“既斗争又配合”,以埃及苏伊士运河“最终脱离”英国控制、黎巴嫩最终摆脱法国的控制为标志,以“英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势力被“美苏”成功地逐出了中东。
因此,“巴以问题”不论是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充当了一个“新旧轮替”的“工具与平台”。
至于后来,“美苏”彼此间又围绕巴以问题、两伊战争,在中东展开了一系列的“台前幕后”,都不过是“非常符合逻辑”的“后话”,在此,我们不做展开。
●克林顿政府“末期”几乎将全部精力放在“中东和平”的真实背景
不过,借此我们想强调的一点就是:在将欧洲老牌帝国逐出中东之后,曾经在斗争中合作了一把的“美苏”,一方面因各自全球战略的私心,另一方面也因彼此间实力总是处于一种“彼消我涨”、“无法平衡”的状态,因此,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某一时段,处于守势的一方自然是既“无动机”、也“无能力”让巴以实现和平;而处于攻势的一方是既“没有机会”、同时也“没有能力”去给“巴以两国一个机会”。
真实的情况就是,直到冷战结束、苏联解体,而继承了苏联几乎全部政治、经济、军事遗产的俄罗斯,又因吃了美国人开的那付“休克药方”、最后虚脱得全面退出中东,以至中东力量彻底失衡,在中东一家独大的美国(克林顿政府),这才想到是时候实现“巴以和平”了。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也正是克林顿政府“末期”几乎将全部精力放在“中东和平”的真实背景,也是克林顿政府当时致力于朝美关系正常化,并放手印度核武装、搞所谓“南亚新政”的基础。
●克林顿时代的美国,其综合实力可以说达到了巅峰时期
显然,克林顿政府认为当时的美国综合实力可以说达到了巅峰时期,而昔日的主要对手-前苏联(俄罗斯)已经倒下;未来的竞争对手(中国)还没有崛起,曾经的世界霸主(欧洲)仍然没有完成经济上的融合(欧元当时被科索沃战争打得一撅不振)、政治上的统一更是没有迈开脚步(欧盟宪法至今不见踪影),因此,有必要抓住这一战略空档、立刻实现中东和平、从而“威逼利诱”阿拉伯国家,趁势构建一个以美国军事力量作“经线”、以美国文化、价值观做“纬线”,用“价格可以随意波动的中东石油”外加“可以无限发行的美元”做“纺梭”,织造一张大网,一网打尽中东地区、海湾国家(特别是伊朗),并从陆地上挺进“公路上到处是驴子的”阿富汗,继而以阿富汗为前进基地,一步步拿下另一个能源中心-中亚。
●几个安全框架,几条隔离带
最后,再在“上述基础”上,对因97金融风暴对美严重不信任的东南亚,进行重新收编,从而从根本上根除中国、日本、俄罗斯向太平洋方向战略扩展的潜力,最终重新打造一个足以约束“中俄欧”的大中东安全框架,西太平洋安全框架,外加一条东欧隔离带(针对欧俄之间的合作潜力),一条巴基斯坦-阿富汗-土库曼-阿塞拜疆-土耳其隔离带(针对中国、俄罗斯、欧盟、印度各自向中东方向发展、渗透的潜力),一条东北亚隔离带(针对中国、日本、俄罗斯之间的合作潜力),从而完成对中俄的军事、经济层面的战略包围,从而对“中、欧、俄、日、印”完成战略分隔,最终迫使所有这些、或可从军事上、或可从政治、经济层面、特别是可以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全面挑战美国的强权,除了在美国人主导的大网之内、在华盛顿打造的框架之中、按美国人制定的游戏规则“独立无助地”游动、为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霸权“跑跑龙套”,赚点“生活费”之外,别无选择。
●美梦难成,在于“中欧俄”没有一家愿意“对号入座”
然而,事实证明,“上述设想”尽管想的很美,但终究是一个没能做成的美梦,早就下岗的克林顿如此,就要下岗的布什似乎也将如此。
显然,克林顿政府之所以美梦难以成真,除了克林顿“到点”下岗的因素之外,根本原因在于“中欧俄”中间、没有任何一家愿意“对号入座”。
●阿拉法特与巴拉克的谈判何以最终失败?
事实上,当时实力处于巅峰状态的华盛顿,在费了老大劲之后,之所以没能让时任以色列总理的巴拉克与时任巴解主席的阿拉法特在以色列做了巨大让步(相对以往以色列政府而言)的“和平协议”上签定,根本原因在于三点:按巴勒斯坦官方的说法,这三点分别是:
第一,巴勒斯坦认为:美国在中东和谈中明显偏袒以色列;事实上,在巴勒斯坦看来,克林顿政府对以色列最大的偏袒,在于认同、并强迫巴勒斯坦接受以色列的主张,既:没有任何一个以色列政府会在放弃耶路撒冷圣地的文件上签字。
第二,阿拉法特取得了穆斯林国家的一致支持。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准确地讲应该是:因为阿拉法特拒绝签字,才得到阿拉伯国家的支持。
第三,也是最具决定性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建国愿望和要求得到了欧盟、俄罗斯、中国等的同情和支持。
在时隔近8年之后,我们不妨对比令克林顿功败垂成的“上述三点”,对布什政府“巴以和平协议”的成功率进行一个“粗略的论证”。
在继续之前,请大家再来浏览一则相关消息。

德国再次批评美国向海湾地区出售军火
【柏林消息】德国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在接受3日出版的德国《商报》专访时表示,美国向海湾地区出售军火并不能提高该地区的安全。
施泰因迈尔说,在海湾和中东地区扩充军备不是维护地区安全的正确方法。在过去半年中,中东地区的政治对话获得了动力,在德国和欧盟的努力下,中东问题有关四方会谈重新启动。国际社会应该通过政治对话解决该地区的问题,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此前,德国一些政要人物对美国向海湾地区出售大宗军火的计划提出批评。德国社民党总书记胡贝图斯·海勒说,美国向海湾地区出售武器的计划是“短视和不负责任的”。德国联邦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鲁普雷希特·波伦茨说,中东地区目前已经是个火药桶,如果往火药桶里再放爆炸物品,这只会提高该地区的风险。
美国国防部官员7月底在华盛顿宣布,美国将在今后10年内向沙特和其他海湾国家出售总价值高达200亿美元的军火。此外,美国还计划在今后10年向以色列出售价值300亿美元的武器。

【时事点评】针对美国向海湾地区(主要是同时向以色列、埃及、沙特阿拉伯)出售军火一事,如果这几天您一直在关注《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那么,相信您对我们的“如下观点”应该有所印象:
●布什早就备好的“巴以和平方案”、在正式端出之前遭到了巨大麻烦
我们认为,布什在其“哼、哈二将(赖斯、盖茨)联决中东一游的前后、突然抛出这笔军售案,其原因在于:在暂时得到“国际社会(主要是欧盟、阿盟)”对阿巴斯的一致支持之后,布什早就备好,“欧盟与阿盟”也望眼欲穿的“巴以和平方案”、在正式端出之前遭到了巨大麻烦,显然,这些麻烦来自于两个层面:
其一,是欧盟与阿盟的“不满意”;
其二,是实际上被排除在中东和平进程决策圈之外的“中俄”,已经做好了准备,准备“放大”这些个“不满意”。
●以色列人如坚持“圣地不卖”,阿拉伯人也将坚持“宁日难得”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数次的中东战争彻底改变了中东的地理、政治、宗教版图,由于一个犹太人国家被“精心地嵌入”阿拉伯世界,而犹太人用战争拿到的阿拉伯疆土,也一一转化为自己在谈判桌上的筹码,结果就是:以色列“回吐”多少,中东和平就会进展多少。
因此,在以色列吐出西奈半岛之后,立刻换来了埃及与以色列媾和;但是,由于以色列至今不放手戈兰高地,令叙利亚至今都在充当哈马斯、真主党的直接援助国;特别是,由于用来膜拜、且是“空投”以色列“理论根据”的耶路撒冷圣地,更是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不可谈判的话题”。
显然,由于以色列人坚持“圣地不卖”,因此阿拉伯人也在坚持“宁日难得”。
在我们的评估中,以色列是否归还戈兰高地,并不在阿盟“主要国家”的“坚持”之中,难民问题、也并非不可谈判的,只有“圣地”归属问题才是阿盟是否接受“布什中东和平协议”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因为这本身就关切到这些核心国家的伊斯兰政权“是否合法的问题”。
如果我们评估不错的话,那么,布什版本的“巴以和平协议”仍然无法超出“克林顿版本”的认识,起码直至现阶段是如此。这也就是说,时隔8年之后,在美国“相对实力”已经下降得太多的今天,布什仍然完成克林顿都没能完成的“事业”,布什仍然在认同“没有任何一个以色列政府会在放弃耶路撒冷圣地的文件上签字”的说法,并据此拟定最新的“巴以和平协议”--所谓的“两个国家解决方案”。
●何为“框架协议”?
在这里,我们想再次强调,当时的阿拉法特之所以取得了穆斯林国家的一致支持,在于他最终拒绝在“克林顿版”“巴以和平协议”上签字,,最终拒绝在一个“不包括圣城明确解决方案”的“和平协议”上签字。
明眼人不难看出,因种种原因,“在根本问题上无法明确解决方案、也没有解决时间表”的协议,我们习惯上称其为“框架协议”。
有意思的是,在“哼、哈二将”出访期间,准确地讲,在赖斯飞到以色列之后,以色列准时地抛出了一个我们“期待已久”的消息。下面,我们就通过一段资料了解一下相关内容。

以色列提议与巴方就建国达成“框架协议”
【耶路撒冷8月2日电】据以色列媒体2日报道,以总理奥尔默特1日晚会见美国国务卿赖斯时提议,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应在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召开前,就建立巴勒斯坦国等原则性问题拟定“框架协议”,从而为此次旨在解决以巴争端的会议奠定基础。
以色列《国土报》援引以政府官员的话说,奥尔默特在会见赖斯时表示,目前巴勒斯坦尚没有能力最终建国,因此有必要谨慎行事。以色列政府官员表示,以巴双方无需就细节问题签署协议,但是应就如何促进局势发展达成一致。
奥尔默特还表示,以方随时准备将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的安全管辖权移交给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但他说,以色列必须首先得到巴勒斯坦方面做出的“安全保证”。
赖斯1日下午抵达以色列,分别会晤了以总统佩雷斯、外交部长利夫尼和国防部长巴拉克。她将于2日前往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与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和巴政府总理法耶兹举行会谈。
美国总统布什7月16日发表声明,提议于今年秋天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以重启中东和平谈判。

【时事点评】大家知道,在之前的点评中,在中东和平问题部分,我们一直在强调这么几个观点,那就是:
第一,我们认为,自哈马斯武装夺取加沙,在得到“国际社会(主要是欧盟、阿盟)”对美国代理人--阿巴斯的一边倒的支持之后,华盛顿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拿出一份令“各方满意”的“巴以和平协议”来;
第二,在哈马斯被孤立的背后,我们认为,美国决策层的处境也同样艰难,甚至更为艰难。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何让“受到普遍支持的阿巴斯”与以色列“好好合作”,如何“尽快地”拿出一个让国际社会,特别是阿拉伯社会普遍满意的“中东和平方案”来,这对美国人而言,绝对是个巨大的挑战。
因为一个令方方面面“满意”的方案,必然意味着令“以色列不满意”,必然是一个“让以色列吐血”的和平方案。
第三,在“06版中东冲突”中,以色列不仅没能以武力剿灭、削弱伊朗公开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反而令其在伊斯兰世界中名声大振。为此,当时企图用炸弹强推“新中东政策”的“美以”正在承担的“严重后果”就是:
国际社会(特别是害怕中东大乱的欧盟、阿拉伯国家)“再次确认”了这么一点,既:任何企图“军事解决”中东问题的政策,的确没有任何出路可言,不论制定这些政策的是地球上的军事超强(美国)、还是中东的军事超强(以色列),也不论这些军事解决方案是针对伊拉克,还是针对巴勒斯坦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或者是伊朗、叙利亚的,都一样!
第四: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还认为,在哈马斯于一片反对声中拿下加沙,在以色列已经出兵加沙、决心军事打击伊斯兰教抵抗运动(哈马斯)的“事实”下,特别是,在黎巴嫩境内又有武装力量开始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之后,去年7月份引爆“中东冲突”的“外在条件”都已经具备。也就是说,在“中俄”暂时“无意阻拦什么”的态度面前,如果“美以”胆子够大,那么,去翻拍“07版中东冲突”绝对不成问题;
第五,我们也认为,在“武力不可能解决问题”这一“理论”经历美军、以军的“两次证明”、已然成了中东问题的“公理”之后,对“习惯于”凭借压倒性军事优势“思考中东和平”的“以色列社会”而言,要想实现和平,其选择无非是两个:
其一,要么同意以色列政府对巴勒斯坦(实际上是阿拉伯国家)做出实质性让步,从而尽快拿出一个让“国际社会”满意的“巴以和平方案”来,拿出一个让美国在欧盟、阿盟面前“快速过关”的巴以和平方案来;
非常清楚,在赖斯访以之后,以总理奥尔默特立刻抛出了所谓的“就建立巴勒斯坦国等原则性问题拟定《框架协议》”,这当然是“美以”准备拿来“快速过关”的“和平方案”了。
●布什已经满足了第一条,第三条
然而,我们简单对比令克林顿功败垂成的“三条原因”,也就不难看出,由于布什仍然在认同“没有任何一个以色列政府会在放弃耶路撒冷圣地的文件上签字”的说法,并为了绕过这一核心问题,而弄出了一份所谓的、必将是“什么都可以涉及,却什么都无法解决的”、意在蒙混过关、拖延时间的“框架协议”,因此,布什的方案遭到阿拉伯国家的反对是必然的,如此一来,布什的方案已经满足了第一条;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再来审视德国一而再,再而三地公开批评美国向中东国家出售军火一事;特别是,有消息说,日前公开警告中东和平进程不能撇开哈马斯的俄罗斯,又出了一招:邀请哈马斯领导人访俄、如果消息得以证实,那么,俄罗斯“对武装夺取加沙之哈马斯的支持”已经“实质化”了。
再加上北京的态度一向明确,近日,中国中东特使更是再次强调“巴勒斯坦内部应搞好团结”,由此不难看出,“中欧俄”已全部表态,既:“中欧俄”“不支持”这样一份“框架协议”,如果华盛顿不能强迫以色列“向里面补充内容”的话!
如此一来,布什方案也就满足了“第三条”。
●为了让“哼、哈”二将中东之行有所收获,华盛顿上演了向来拿手的“胡萝卜加大棒”戏码
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条。第二条是:当时的阿拉法特、“据说”取得了穆斯林国家的一致支持。
显然,为了让“哼、哈”二将中东之行有所收获,华盛顿上演了向来拿手的“胡萝卜加大棒”戏码,一手向阿拉伯国家提供军火,一手逼迫阿拉伯国家在“框架方案”上背书,事实上,这种动作也正是美国“一文(赖斯)一武、双飞中东”的最好注脚。2007年8月3日—星期五

赖斯说服巴以举行会议讨论巴勒斯坦边界问题
【综合消息】8月2日,美国务卿赖斯结束了中东四国之行启程回国。驻留巴以期间,经过24小时的穿梭外交,赖斯说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阵线同意下周举行会谈,讨论未来巴勒斯坦国边界问题,以为预定今年11月举行的华盛顿中东和平会议做准备。
以承诺部分移交西岸管辖权
8月1日,抵达耶路撒冷之后,赖斯告诉媒体,她此次访问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目的是“利用双方的机会推动‘两个国家解决方案’”。她呼吁各方抓住机遇,朝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作为两个国家共存的目标而努力。
赖斯的呼吁得到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积极回应。8月1日晚,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会见赖斯时提议,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应在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召开前,就建立巴勒斯坦国等原则性问题拟定“框架协议”,从而为今年秋季举行的中东和平国际会议奠定基础,而且承诺以方随时准备将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的安全管辖权移交给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但以色列媒体援引政府官员的话报道说,部分因为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仍不能表明他有能力阻止巴激进武装对以色列的袭击,现在讨论“最终地位”问题为时尚早。
阿巴斯愿进行“框架”谈判
8月2日,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与赖斯会晤后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时重申,他会一直朝着建立一个同以色列并存的巴勒斯坦国的方向努力,作为巴勒斯坦建国的一个过渡,他已经做好与以色列就“框架宣言”进行谈判的准备。
据美国和以色列媒体报道,奥尔默特所谓的“框架协议”可能会给未来的巴勒斯坦国勾勒一个“政治地平线”,但不会涉及更核心的最终边界、耶路撒冷最终地位及难民问题。
今年7月16日,布什政府提议今年秋季举行一个有巴以双方及一些阿拉伯国家参加的中东和平国际会议,目前已得到巴以双方及沙特等“温和的阿拉伯国家”的积极响应。而赖斯的此次巴以之行则被外界广泛视为是为中东和平国际会议做铺垫。

【时事点评】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
抵达耶路撒冷之后,赖斯告诉媒体,她此次访问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目的是“利用双方的机会推动‘两个国家解决方案’”。她呼吁各方抓住机遇,朝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作为两个国家共存的目标而努力。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赖斯的数处“用辞”显然值得“商榷”:
●“和平”从来都不是“巴以双方”自己就可以逮住的机会
第一,什么是“双方的机会”?
我们知道,巴以问题之所以会持续数十年之久而“常热不冷”,根本原因在于两点:
其一,它既被强权强行“赋予”了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基督教在宗教层面的矛盾,也被强行“赋予”了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在生存层面的矛盾,因此,不论从什么角度去看,尽管“巴以和平”说起来是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实现和平的事情,但是,它从来都不是“巴以双方”自己就可以逮住的机会。
●巴以问题何以会持续数十年之久而“常热不冷”?
其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东方评论员认为,巴以问题之所以会持续数十年之久而“常热不冷”,在于它“原本”就是大国用来进行利益之争的战略“工具与平台”。
值得强调的是,这个所谓的战略“工具与平台”,经过数十年的“锤炼”、早就折射出这样几个鲜明特征:
首先,它是随着“以色列国”被“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大国(美国与苏联)“空投”进中东、而刻意打造的一个“战略工具与战略平台”。
●“巴以问题”是一个令“最有影响的几个大国”可以全面切入、并争夺中东这个世界油桶、继而攫取世界霸权的“工具与平台”;
其次,它也是一个令“各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几个大国”可以全面切入、并争夺中东这个世界油桶、继而攫取世界霸权的“工具与平台”;
有必要指出的是,美国与苏联是“二战”之后才成为纵横世界的“新贵”,在那之前,直到二战期间,严格地讲,整个中东那可是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老牌帝国进行角逐的舞台。
事实就是,随着二战德国的战败,德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也就彻底“归零”;随着二战新兴权贵“美苏”在中东的“既斗争又配合”,以埃及苏伊士运河“最终脱离”英国控制、黎巴嫩最终摆脱法国的控制为标志,以“英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势力被“美苏”成功地逐出了中东。
因此,“巴以问题”不论是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充当了一个“新旧轮替”的“工具与平台”。
至于后来,“美苏”彼此间又围绕巴以问题、两伊战争,在中东展开了一系列的“台前幕后”,都不过是“非常符合逻辑”的“后话”,在此,我们不做展开。
●克林顿政府“末期”几乎将全部精力放在“中东和平”的真实背景
不过,借此我们想强调的一点就是:在将欧洲老牌帝国逐出中东之后,曾经在斗争中合作了一把的“美苏”,一方面因各自全球战略的私心,另一方面也因彼此间实力总是处于一种“彼消我涨”、“无法平衡”的状态,因此,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某一时段,处于守势的一方自然是既“无动机”、也“无能力”让巴以实现和平;而处于攻势的一方是既“没有机会”、同时也“没有能力”去给“巴以两国一个机会”。
真实的情况就是,直到冷战结束、苏联解体,而继承了苏联几乎全部政治、经济、军事遗产的俄罗斯,又因吃了美国人开的那付“休克药方”、最后虚脱得全面退出中东,以至中东力量彻底失衡,在中东一家独大的美国(克林顿政府),这才想到是时候实现“巴以和平”了。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也正是克林顿政府“末期”几乎将全部精力放在“中东和平”的真实背景,也是克林顿政府当时致力于朝美关系正常化,并放手印度核武装、搞所谓“南亚新政”的基础。
●克林顿时代的美国,其综合实力可以说达到了巅峰时期
显然,克林顿政府认为当时的美国综合实力可以说达到了巅峰时期,而昔日的主要对手-前苏联(俄罗斯)已经倒下;未来的竞争对手(中国)还没有崛起,曾经的世界霸主(欧洲)仍然没有完成经济上的融合(欧元当时被科索沃战争打得一撅不振)、政治上的统一更是没有迈开脚步(欧盟宪法至今不见踪影),因此,有必要抓住这一战略空档、立刻实现中东和平、从而“威逼利诱”阿拉伯国家,趁势构建一个以美国军事力量作“经线”、以美国文化、价值观做“纬线”,用“价格可以随意波动的中东石油”外加“可以无限发行的美元”做“纺梭”,织造一张大网,一网打尽中东地区、海湾国家(特别是伊朗),并从陆地上挺进“公路上到处是驴子的”阿富汗,继而以阿富汗为前进基地,一步步拿下另一个能源中心-中亚。
●几个安全框架,几条隔离带
最后,再在“上述基础”上,对因97金融风暴对美严重不信任的东南亚,进行重新收编,从而从根本上根除中国、日本、俄罗斯向太平洋方向战略扩展的潜力,最终重新打造一个足以约束“中俄欧”的大中东安全框架,西太平洋安全框架,外加一条东欧隔离带(针对欧俄之间的合作潜力),一条巴基斯坦-阿富汗-土库曼-阿塞拜疆-土耳其隔离带(针对中国、俄罗斯、欧盟、印度各自向中东方向发展、渗透的潜力),一条东北亚隔离带(针对中国、日本、俄罗斯之间的合作潜力),从而完成对中俄的军事、经济层面的战略包围,从而对“中、欧、俄、日、印”完成战略分隔,最终迫使所有这些、或可从军事上、或可从政治、经济层面、特别是可以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全面挑战美国的强权,除了在美国人主导的大网之内、在华盛顿打造的框架之中、按美国人制定的游戏规则“独立无助地”游动、为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霸权“跑跑龙套”,赚点“生活费”之外,别无选择。
●美梦难成,在于“中欧俄”没有一家愿意“对号入座”
然而,事实证明,“上述设想”尽管想的很美,但终究是一个没能做成的美梦,早就下岗的克林顿如此,就要下岗的布什似乎也将如此。
显然,克林顿政府之所以美梦难以成真,除了克林顿“到点”下岗的因素之外,根本原因在于“中欧俄”中间、没有任何一家愿意“对号入座”。
●阿拉法特与巴拉克的谈判何以最终失败?
事实上,当时实力处于巅峰状态的华盛顿,在费了老大劲之后,之所以没能让时任以色列总理的巴拉克与时任巴解主席的阿拉法特在以色列做了巨大让步(相对以往以色列政府而言)的“和平协议”上签定,根本原因在于三点:按巴勒斯坦官方的说法,这三点分别是:
第一,巴勒斯坦认为:美国在中东和谈中明显偏袒以色列;事实上,在巴勒斯坦看来,克林顿政府对以色列最大的偏袒,在于认同、并强迫巴勒斯坦接受以色列的主张,既:没有任何一个以色列政府会在放弃耶路撒冷圣地的文件上签字。
第二,阿拉法特取得了穆斯林国家的一致支持。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准确地讲应该是:因为阿拉法特拒绝签字,才得到阿拉伯国家的支持。
第三,也是最具决定性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建国愿望和要求得到了欧盟、俄罗斯、中国等的同情和支持。
在时隔近8年之后,我们不妨对比令克林顿功败垂成的“上述三点”,对布什政府“巴以和平协议”的成功率进行一个“粗略的论证”。
在继续之前,请大家再来浏览一则相关消息。

德国再次批评美国向海湾地区出售军火
【柏林消息】德国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在接受3日出版的德国《商报》专访时表示,美国向海湾地区出售军火并不能提高该地区的安全。
施泰因迈尔说,在海湾和中东地区扩充军备不是维护地区安全的正确方法。在过去半年中,中东地区的政治对话获得了动力,在德国和欧盟的努力下,中东问题有关四方会谈重新启动。国际社会应该通过政治对话解决该地区的问题,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此前,德国一些政要人物对美国向海湾地区出售大宗军火的计划提出批评。德国社民党总书记胡贝图斯·海勒说,美国向海湾地区出售武器的计划是“短视和不负责任的”。德国联邦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鲁普雷希特·波伦茨说,中东地区目前已经是个火药桶,如果往火药桶里再放爆炸物品,这只会提高该地区的风险。
美国国防部官员7月底在华盛顿宣布,美国将在今后10年内向沙特和其他海湾国家出售总价值高达200亿美元的军火。此外,美国还计划在今后10年向以色列出售价值300亿美元的武器。

【时事点评】针对美国向海湾地区(主要是同时向以色列、埃及、沙特阿拉伯)出售军火一事,如果这几天您一直在关注《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那么,相信您对我们的“如下观点”应该有所印象:
●布什早就备好的“巴以和平方案”、在正式端出之前遭到了巨大麻烦
我们认为,布什在其“哼、哈二将(赖斯、盖茨)联决中东一游的前后、突然抛出这笔军售案,其原因在于:在暂时得到“国际社会(主要是欧盟、阿盟)”对阿巴斯的一致支持之后,布什早就备好,“欧盟与阿盟”也望眼欲穿的“巴以和平方案”、在正式端出之前遭到了巨大麻烦,显然,这些麻烦来自于两个层面:
其一,是欧盟与阿盟的“不满意”;
其二,是实际上被排除在中东和平进程决策圈之外的“中俄”,已经做好了准备,准备“放大”这些个“不满意”。
●以色列人如坚持“圣地不卖”,阿拉伯人也将坚持“宁日难得”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数次的中东战争彻底改变了中东的地理、政治、宗教版图,由于一个犹太人国家被“精心地嵌入”阿拉伯世界,而犹太人用战争拿到的阿拉伯疆土,也一一转化为自己在谈判桌上的筹码,结果就是:以色列“回吐”多少,中东和平就会进展多少。
因此,在以色列吐出西奈半岛之后,立刻换来了埃及与以色列媾和;但是,由于以色列至今不放手戈兰高地,令叙利亚至今都在充当哈马斯、真主党的直接援助国;特别是,由于用来膜拜、且是“空投”以色列“理论根据”的耶路撒冷圣地,更是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不可谈判的话题”。
显然,由于以色列人坚持“圣地不卖”,因此阿拉伯人也在坚持“宁日难得”。
在我们的评估中,以色列是否归还戈兰高地,并不在阿盟“主要国家”的“坚持”之中,难民问题、也并非不可谈判的,只有“圣地”归属问题才是阿盟是否接受“布什中东和平协议”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因为这本身就关切到这些核心国家的伊斯兰政权“是否合法的问题”。
如果我们评估不错的话,那么,布什版本的“巴以和平协议”仍然无法超出“克林顿版本”的认识,起码直至现阶段是如此。这也就是说,时隔8年之后,在美国“相对实力”已经下降得太多的今天,布什仍然完成克林顿都没能完成的“事业”,布什仍然在认同“没有任何一个以色列政府会在放弃耶路撒冷圣地的文件上签字”的说法,并据此拟定最新的“巴以和平协议”--所谓的“两个国家解决方案”。
●何为“框架协议”?
在这里,我们想再次强调,当时的阿拉法特之所以取得了穆斯林国家的一致支持,在于他最终拒绝在“克林顿版”“巴以和平协议”上签字,,最终拒绝在一个“不包括圣城明确解决方案”的“和平协议”上签字。
明眼人不难看出,因种种原因,“在根本问题上无法明确解决方案、也没有解决时间表”的协议,我们习惯上称其为“框架协议”。
有意思的是,在“哼、哈二将”出访期间,准确地讲,在赖斯飞到以色列之后,以色列准时地抛出了一个我们“期待已久”的消息。下面,我们就通过一段资料了解一下相关内容。

以色列提议与巴方就建国达成“框架协议”
【耶路撒冷8月2日电】据以色列媒体2日报道,以总理奥尔默特1日晚会见美国国务卿赖斯时提议,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应在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召开前,就建立巴勒斯坦国等原则性问题拟定“框架协议”,从而为此次旨在解决以巴争端的会议奠定基础。
以色列《国土报》援引以政府官员的话说,奥尔默特在会见赖斯时表示,目前巴勒斯坦尚没有能力最终建国,因此有必要谨慎行事。以色列政府官员表示,以巴双方无需就细节问题签署协议,但是应就如何促进局势发展达成一致。
奥尔默特还表示,以方随时准备将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的安全管辖权移交给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但他说,以色列必须首先得到巴勒斯坦方面做出的“安全保证”。
赖斯1日下午抵达以色列,分别会晤了以总统佩雷斯、外交部长利夫尼和国防部长巴拉克。她将于2日前往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与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和巴政府总理法耶兹举行会谈。
美国总统布什7月16日发表声明,提议于今年秋天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以重启中东和平谈判。

【时事点评】大家知道,在之前的点评中,在中东和平问题部分,我们一直在强调这么几个观点,那就是:
第一,我们认为,自哈马斯武装夺取加沙,在得到“国际社会(主要是欧盟、阿盟)”对美国代理人--阿巴斯的一边倒的支持之后,华盛顿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拿出一份令“各方满意”的“巴以和平协议”来;
第二,在哈马斯被孤立的背后,我们认为,美国决策层的处境也同样艰难,甚至更为艰难。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何让“受到普遍支持的阿巴斯”与以色列“好好合作”,如何“尽快地”拿出一个让国际社会,特别是阿拉伯社会普遍满意的“中东和平方案”来,这对美国人而言,绝对是个巨大的挑战。
因为一个令方方面面“满意”的方案,必然意味着令“以色列不满意”,必然是一个“让以色列吐血”的和平方案。
第三,在“06版中东冲突”中,以色列不仅没能以武力剿灭、削弱伊朗公开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反而令其在伊斯兰世界中名声大振。为此,当时企图用炸弹强推“新中东政策”的“美以”正在承担的“严重后果”就是:
国际社会(特别是害怕中东大乱的欧盟、阿拉伯国家)“再次确认”了这么一点,既:任何企图“军事解决”中东问题的政策,的确没有任何出路可言,不论制定这些政策的是地球上的军事超强(美国)、还是中东的军事超强(以色列),也不论这些军事解决方案是针对伊拉克,还是针对巴勒斯坦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或者是伊朗、叙利亚的,都一样!
第四: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还认为,在哈马斯于一片反对声中拿下加沙,在以色列已经出兵加沙、决心军事打击伊斯兰教抵抗运动(哈马斯)的“事实”下,特别是,在黎巴嫩境内又有武装力量开始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之后,去年7月份引爆“中东冲突”的“外在条件”都已经具备。也就是说,在“中俄”暂时“无意阻拦什么”的态度面前,如果“美以”胆子够大,那么,去翻拍“07版中东冲突”绝对不成问题;
第五,我们也认为,在“武力不可能解决问题”这一“理论”经历美军、以军的“两次证明”、已然成了中东问题的“公理”之后,对“习惯于”凭借压倒性军事优势“思考中东和平”的“以色列社会”而言,要想实现和平,其选择无非是两个:
其一,要么同意以色列政府对巴勒斯坦(实际上是阿拉伯国家)做出实质性让步,从而尽快拿出一个让“国际社会”满意的“巴以和平方案”来,拿出一个让美国在欧盟、阿盟面前“快速过关”的巴以和平方案来;
非常清楚,在赖斯访以之后,以总理奥尔默特立刻抛出了所谓的“就建立巴勒斯坦国等原则性问题拟定《框架协议》”,这当然是“美以”准备拿来“快速过关”的“和平方案”了。
●布什已经满足了第一条,第三条
然而,我们简单对比令克林顿功败垂成的“三条原因”,也就不难看出,由于布什仍然在认同“没有任何一个以色列政府会在放弃耶路撒冷圣地的文件上签字”的说法,并为了绕过这一核心问题,而弄出了一份所谓的、必将是“什么都可以涉及,却什么都无法解决的”、意在蒙混过关、拖延时间的“框架协议”,因此,布什的方案遭到阿拉伯国家的反对是必然的,如此一来,布什的方案已经满足了第一条;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再来审视德国一而再,再而三地公开批评美国向中东国家出售军火一事;特别是,有消息说,日前公开警告中东和平进程不能撇开哈马斯的俄罗斯,又出了一招:邀请哈马斯领导人访俄、如果消息得以证实,那么,俄罗斯“对武装夺取加沙之哈马斯的支持”已经“实质化”了。
再加上北京的态度一向明确,近日,中国中东特使更是再次强调“巴勒斯坦内部应搞好团结”,由此不难看出,“中欧俄”已全部表态,既:“中欧俄”“不支持”这样一份“框架协议”,如果华盛顿不能强迫以色列“向里面补充内容”的话!
如此一来,布什方案也就满足了“第三条”。
●为了让“哼、哈”二将中东之行有所收获,华盛顿上演了向来拿手的“胡萝卜加大棒”戏码
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条。第二条是:当时的阿拉法特、“据说”取得了穆斯林国家的一致支持。
显然,为了让“哼、哈”二将中东之行有所收获,华盛顿上演了向来拿手的“胡萝卜加大棒”戏码,一手向阿拉伯国家提供军火,一手逼迫阿拉伯国家在“框架方案”上背书,事实上,这种动作也正是美国“一文(赖斯)一武、双飞中东”的最好注脚。
●华盛顿在向中东全面提供武器的背后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华盛顿在向中东全面提供武器的背后,其意图非常直白:
表面上看,向逊尼派的沙特阿拉伯、埃及提供军火,这当然是在收买阿拉伯核心国家,“收买”阿盟对布什方案的“支持票”,同时,向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则很容易被解读成“意在平衡”,并“补偿”以色列的损失。
前面说了,如何让“受到普遍支持的阿巴斯”与以色列“好好合作”,如何“尽快地”拿出一个让国际社会,特别是阿拉伯社会普遍满意的“中东和平方案”来,这对美国人而言,绝对是个巨大的挑战。
因为一个令方方面面“满意”的方案,必然意味着令“以色列不满意”,必然是一个“让以色列吐血”的和平方案。
因此,如果只是表面上看问题,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成:华盛顿这是准备“让以色列吐血”。
●华盛顿似乎将“先换取”阿拉伯联盟的支持放在了优先地位
不过,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站在华盛顿的角度看,让以色列吐血不是不可以,关键是“以色列吐血”之后是否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显然,华盛顿现在着急的是如何用“巴以和平方案”去换取欧盟、阿拉伯联盟的“伊拉克问题合作”、“伊核问题合作”。
从德国强烈批评美国军售、俄罗斯高调支持哈马斯的情况来看,华盛顿似乎将“先换取”阿拉伯联盟的支持放在了优先地位。
事实上,对华盛顿的“这一次序”,时事评论员们倒觉得“理所当然”,原因有二:
第一,被“美苏”联手赶出中东的欧洲人,意在重返中东,因此,其同意“巴以和平方案”的要价自然非常高昂;相对而言,阿拉伯国家的条件就简单得多,一是中东和平,二是政权的合法性,也是维护伊斯兰教的尊严。
●“中欧俄”中的一家、或者是几家,一定会用各种办法,绝不让华盛顿的如意算盘打响。
第二,在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在将欧洲老牌帝国逐出中东之后,曾经在斗争中合作了一把的“美苏”,一方面因各自全球战略的私心,另一方面也因彼此间实力总是处于一种“彼消我涨”、“无法平衡”的状态,因此,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某一时段,处于守势的一方自然是既“无动机”、也“无能力”让巴以实现和平;而处于攻势的一方是既“没有机会”、同时也“没有能力”去给“巴以两国一个机会”。
显然,在欧洲人想重返中东的今天,在俄罗斯人也想重返中东的今天,特别是,在北京也想切入中东的今天,在“中欧俄”已经死死掐住伊核问题,而“中俄”更是将“巴以和平”当作一个包袱扔给美国、而美国相对实力较8年之前下降得太多的今天,中东的力量仍处于寻找平衡的状态、而不可能平静下来。
因此,就算是华盛顿想实现“巴以和平”,甚至不惜令以色列吐血、也要实现巴以和平,以争取阿拉伯联盟的支持,可以肯定的是,“中欧俄”中的一家、或者是几家,一定会用各种办法,绝不让华盛顿的如意算盘打响。
●在以色列“绝不可能搬回欧洲”的情况下,“布什版”的前景绝不会比“克林顿版”更加灿烂
在我们看来,在“中欧俄美”就中东利益、以至全球利益达成协议之前,也就是说,在大国的“力量与利益”在中东完全平衡之前,也就是以伊核问题最终解决方案为核心的中东一揽子方案“有盲目之前”,“巴以和平”仍然将“常热不冷”。
因此,只要通过伊朗、叙利亚深层影响中东局势的“中欧俄”中有一家(更不要说三家了),稍稍“下点儿乱药”,那么,不论以色列吐了多少血、在以色列人再怎么吐血、也“绝不可能搬回欧洲”的情况下,布什版“巴以和平方案”的前景绝不会比克林顿版的更加灿烂。
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对那个“因武装夺取加沙、而受到广泛批评的”哈马斯,在“承认错误”(这一点已经做到了),并“举报”阿巴斯“也有问题”之后(这一点,哈马斯正在做),“国际社会”一定会通过种种方式、为其举行“平反大会”,并要求阿巴斯与哈马斯重新合作(这一点,俄罗斯已经在做了)。当然了,如果阿巴斯还在台上的话。至于强硬得、且坚持维护伊斯兰教尊严的哈马斯,在“外力”的强力支持下,会在布什版“和平协议”中将起到什么作用,对“吃了胡萝卜”的阿拉伯核心国家将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恐怕是一个“用脚都能想到的问题”。
显然,为了防备这一局面,布什在让“哼、哈二将”带去“框架协议”,且一手准备了胡萝卜的同时,另一手也拎着一只大棒。其实,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只所谓的“大棒”,恰恰是我们之前经常强调的,必须警惕以色列的第二个选择。
●以色列的第二个选择:用炸弹“再次求证”美国军事解决中东问题的可能性
其二,就是以色列用炸弹“再次求证”,“再试一次”军事解决中东问题的可能性,尝试、或者公开威胁用武力打翻“上述公理”,从而为害怕中东大乱的欧盟、阿盟拟定一个“巴以和平方案”、并抛在它们面前,并用“一个又一个的事实”来迫使它们在上面“背书”。
事实上,近期,用来“催促”欧盟、阿盟赶快“背书”的“事实”还真是一个接一个的来了。

报告称美国援助伊安全部队的19万支枪神秘失踪
【华盛顿消息】据法新社报道,美国国会审计机构政府问责局日前发布调查报告,称美国援助给伊拉克安全部队的19万支枪去向不明。
政府问责局在报告中说,美国军方声称已将11万支AK-47冲锋枪、8万支手枪、13.5万身防弹衣和11.5万副头盔发放给伊拉克安全部队,却不能解释清楚相关问题。
报告说,武器神秘消失现象主要集中在2004年6月到2005年9月间。从2004年开始,军方“就未能留下一致记录,以确定这些武器装备收到日期、发送数量以及接受武器装备的伊拉克军队相关情况”。
法新社评论说,美国经常指责伊朗等国向伊拉克非法武装提供武器,但上述报告显示,美国连自己的武器流向都说不清楚。
根据土耳其情报机构掌握的情报,土分裂组织库尔德工人党武装从伊拉克北部对土实施越境袭击时,用的就是美国发给伊拉克安全部队的枪。
驻伊美军发言人凯文·伯格纳准将说:“我们正在尽力工作,和伊拉克政府、伊拉克安全部队一起,从各方面增强发给伊拉克军队武器的安全度。”

【时事点评】在东方军事评论员看来,所谓“美国援助给伊拉克安全部队的19万支枪去向不明”的说法,根本就是一个“蹩脚”谎言。至于华盛顿“有关方面”何以要“制造”这种谎言,从土耳其人提供的消息里面,我们不难找到“真实的答案”。
●美国人与土耳其人,中间总有一个说谎者
请注意这一段文字:根据土耳其情报机构掌握的情报,土分裂组织库尔德工人党武装从伊拉克北部对土实施越境袭击时,用的就是美国发给伊拉克安全部队的枪。
非常清楚,如果不是美国人的话,或者,不是与美国人关系非常好的库尔德人的话,那么,要想将“19万枝枪”、或者其中的一部分运到土耳其,恐怕不太可能。因此,美国人与土耳其人,中间总有一个说谎者。
我们知道,近来,土耳其与华盛顿之间,关系不太妙,,由于新伊斯兰教的势力可能继续执政,而土耳其一向想加入欧盟,且俄罗斯通过“同意美国、北约在阿塞拜疆、土耳其布置支导系统”、从而将阿塞拜疆、至土耳其能源通道“提供给欧盟”作为“活动空间”,令欧盟在土耳其加大了投入,因此,在争夺土耳其的角力中,欧盟正在“得分”。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土分裂组织库尔德工人党武装从伊拉克北部对土实施越境袭击的消息,“才有机会”成为重大新闻,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有关方面“才有机会”“发现19万支枪去向不明”,土耳其“才有机会”找到“....有一部分竟然被用于狙击土耳其安全部队”的证据。
值得强调的是,在“遥远的”土分裂组织库尔德工人党武装都能拿到“丢失的武器”、并从伊拉克北部对土实施越境袭击的情况下,如果伊拉克周边的国家也出现这样的情况,自然是“顺理成章”的。
●我们不要忽视了这么一个细节
事实上,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上述消息”不过是华盛顿针对“伊拉克周边国家”发出警告的一部分,也只是中东冲突危险加大的一个方面。我们不要忽视了这么一个细节:在向中东国家大规模提供军火的过程中,华盛顿这次向以色列提供的军火、不仅较埃及、沙特阿拉伯都要多,也比以色列以往的更多,也更加先进与实用。
●华盛顿公开警告:以色列“翻拍”“06版中东冲突”的军事条件彻底成熟了
因此,首席评论员就明确指出:华盛顿的这一手,明着是“收买”阿盟、并“补偿”以色列对“框架协议”的支持票,实际上,华盛顿决策层更多的意图在于公开地散布强硬信息,并发出公开警告:那就是:经过这种规模达到200亿美元的“军事补充”,以色列“翻拍”“06版中东冲突”的军事条件彻底成熟了。
东方军事评论员也指出,土耳其是欧洲通往中东的陆上通道,这些天来,华盛顿在土耳其方向玩的这一手,意在警告土耳其,如果不愿意向美国提供“伊拉克合作、伊核问题合作”的话,最起码也不充许向欧洲提供插手中东事务、特别是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事务的“中东合作”。
一旦土耳其最终屈服,那么,加上伊拉克就在美军手中,刚拿到200多亿美元军火的以色列,正好把住了叙利亚的另一端,剩下的就是地中海与联合国维护部队把持的黎巴嫩,因此,叙利亚与大国的陆地联系,甚至与伊朗的地面,都将全部切断。
●叙利亚政府日前罕见地宣布:叙利亚准备反击入侵之敌
在这种可能性下,我们注意到,正在与中国准备“和平使命2007”的俄罗斯军方,今天高调宣布“俄罗斯海军将在地中海建立永久军事基地”,事实上,俄罗斯海军在叙利亚早就有落脚之地。显然,这自然是着眼中东局势“可能的突变”,在宣示“早就准备相关预案”。
也正因如此,叙利亚政府日前罕见地宣布:叙利亚准备反击入侵之敌。
●在远离中东的方向,华盛顿也在发出一系列的警告
与此同时,在远离中东的方向,华盛顿也在发出一系列的警告:
一方面,“台独”与支持“台独”的势力在台海是越闹越欢,“台独”不仅继续推动“入常公投”,还变本加厉地抛出“更改国号”的决议文,而支持台独的势力--美国太平洋司令公开放话“有能力协防台湾”,美国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也澄清:从来没有说过美国不会出兵保卫台湾的话;
另一方面,美国政治人物是公开放话“不排除单方面军事打击巴基斯坦境内目标”;
显然,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动作,华盛顿想通过“多方向地”测试北京的战略注意力,从而全面试探、并观察、确认中国的“战略资源投放重点方向”;
●最能体现“中俄”战略决心与战略优先方向的,是两个消息
当然,“中俄”也在进行战略准备,除了即将展开的“和平使命2007”之外,北京一边加强与土库曼斯坦的战略联系,以协助俄罗斯维持土库曼斯坦通道的安全;而俄罗斯也通过“集安条约组织将与上海合作组织签订合作议定书”的方式,且放出“有关专家正在讨论两个组织举行联合军演的可行性”的风声,从而摆出一副俄罗斯准备重返阿富汗、以协助中国稳住巴基斯坦通道安全的姿态。
在东方军事评论员看来,最能最能体现“中俄”战略决心与战略优先方向的,是两个消息:
俄罗斯对朝鲜试射导弹表示担忧
【莫斯科消息】俄罗斯外交部特使弗拉基米尔·拉赫马宁2日称,俄对朝鲜试射导弹表示担忧。日前他在北京参加了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全体会议。
俄新网报道,拉赫马宁说:“在全体会议上没有提起这一话题。但是,我们在六方会谈框架内组成了由俄方领导的东北亚安全机制工作小组。一些国家已表示将提出朝鲜试射导弹问题。任何国家都可能提出任何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使俄罗斯感到担忧。甚至从技术角度来看,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高端武器,但其危险性更高,因为我们不知道它将飞到哪里去。”
今年4月,平壤在为庆祝朝鲜人民军建军75周年而举行的阅兵式上展示了新式中程导弹。专家推测,其射程为4000公里,属于苏制SSN-6型导弹的改进型。

朝鲜要求将其从“黑名单”中删除
【平壤消息】朝鲜方面8月3日再次强调表,在进一步实施弃核行动之前,美国应先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名单中删掉。
中国日报网站援引英国媒体消息说,朝鲜外务相朴义春在马尼拉参加东盟地区论坛期间说,朝鲜必须从《美国与敌方贸易法》条款中删除。他说,朝鲜已经关闭了宁边的核设施,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现在朝鲜希望看到相应的互惠行动。朴义春表示:“一切事情要以行动对行动为基础才能进行……所以,另外5个国家必须采取行动,尤其是美国和日本。”
朴义春8月1日晚些时候还与美国副国务卿约翰·内格罗蓬特和美国助理国务卿希尔进行了简短会谈。据知情外交官透露,双方承诺遵守六方会谈的进程,但没有谈及实质性的内容。
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说,下个月可能会召开六方会谈部长级会议,不过他警告说,不要期望很快会产生结果,“我们前面的路很长,可能是很遥远的”。
朝鲜7月收到韩国运来的重油,随后已经关闭了宁边的核设施。弃核的下一步就是使朝鲜核设备“不可用”,并提供核武器项目的全部清单。

【时事点评】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拉赫马宁说:“在全体会议上没有提起这一话题。但是,我们在六方会谈框架内组成了由俄方领导的东北亚安全机制工作小组。一些国家已表示将提出朝鲜试射导弹问题。任何国家都可能提出任何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使俄罗斯感到担忧。甚至从技术角度来看,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高端武器,但其危险性更高,因为我们不知道它将飞到哪里去。”
●作为朝核问题之“暗门”的俄罗斯,再次将“朝核门框”摔得“哐哐作响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俄罗斯在这个时候突然关心“朝鲜试射导弹”的话题,且透露“有的国家”提出这一问题,其“原理”就在于:这是个美国人不想提及、但日本人却很感兴趣的话题。
显然,俄罗斯的这一手在我们看来是一点儿也不意外,作为朝核问题之“暗门”的俄罗斯,再显英雄本色:这次是用“不知道它将飞到哪里去”的“朝鲜导弹”,将华盛顿拼命想关闭的“朝核门框”摔得“哐哐作响;
●对俄罗斯的“摔门框”动作,朝鲜也绝对配合
而在已经全数收到5万吨重油之后,作为“焦点角色”的朝鲜,也是“再开”价码,一句“在进一步实施弃核行动之前,美国应先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名单中删掉”,也用事实来证明:对俄罗斯的“摔门框”动作,朝鲜也绝对配合。
这样一来,我们也就不难看出,“中俄”玩的这一手,是在明确宣示:华盛顿愿意给中俄一个东北亚安全框架也好,愿意给中俄一个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也好,在“伊核问题”没有着落之前,“中俄”可以“随时退货”,在“伊核问题”局势恶化之际,为了确保在伊核问题上的利益,中东“中俄”一定退货,且一定会“订购”如下“产品”:
第一,既然朝鲜的导弹“不知道它将飞到哪里去”,那么,“中俄”就不妨观察一下,看看它会飞向哪里?是关岛,还是日本岛?
●为了体现“危险性更高”的特点,朝鲜进行“核导弹”载荷飞行试验可能是一种选择
第二,既然朝鲜的导弹“不认为是一种高端武器,但其危险性更高”,那么,“中俄”也不妨观察一下,看看它的“危险性更高”将体现在什么地方?当然了,朝鲜已经进行了核试验,因此,为了体现“危险性更高”的特点,朝鲜进行“核导弹”载荷飞行试验可能是一种选择。至于是否成功,并不重要!自然,如果成功了,也就意味朝鲜有了核打击能力,也就意味着“危险性更高”。
●台独势力一旦制造“台独重大事变”,我们认为北京“并不一定”会按华盛顿的节拍起舞
至于台独势力一旦制造“台独重大事变”,我们认为北京“并不一定”会按华盛顿的节拍起舞,处理是要处理,但“并不一定”非得在“第一时间”集中力量、优先处理,显然,“中俄”的战略资源重点投放方向应集中在中东、南亚、中亚。
作为一种方案,宣布台海周围为“战区”,断绝台湾与外部的运输联系既可,一面看看华盛顿有什么高招,一面等待时机,后续动作等处理好了中亚、南亚、中东事务之后再说。
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如此,一个“有核的朝鲜”将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届时,如果华盛顿想动用西太平洋安全体系反制中国的话,那么,借口朝鲜的刺激与核威胁,日本的要价将会非常之高,核武装是必然的条件;
如果不动用的话,那么,所谓西太平洋框架、夸口有能保卫台湾的美国太平洋司令部无异于在盟友面前、台独面前“自废武功”,日本核冲动将难以抑制、澳大利亚也将“重寻重心”。
到那个时候,享用占领日本之巨大利益的华盛顿,再想请“中俄”帮忙压住日本的核冲动,以维持西太平洋框架,恐怕代价要高得多。显然,一个没有了西太平洋框架做支撑的华盛顿,不论是在北约内部、还是在美日军事同盟内部,美韩军事同盟内部,更或是中东多边框架中、还是在东亚安全框架中的话语权,将更加式微。
●“中俄”在非常靠近阿、巴的中国新疆,也设置了一个“反恐”“指挥与决策”中心
此外,东方评论员注意到,俄罗斯军方声称:“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演将成反恐样板。至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样板,俄罗斯军方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根据演习计划,“和平使命-2007”共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8月9日开始,在得到数千名“恐怖分子”活动的情报后,上合组织成员国领导人在中国乌鲁木齐举行磋商,做出联合反击的决定。
不难看出,尽管“和平使命-2007”在非常靠近伊朗、非常靠近土库曼的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举行,中俄联合反恐的“指挥与决策中心”当然在俄罗斯;但是,这一细节说明,在非常靠近阿富汗、巴基斯坦的中国新疆,中俄也设置了一个“反恐”“指挥与决策”中心,且不是形式上的,是有“指挥实权”的。
●至于“中俄”会在哪一块一次就挖出“数千恐怖分子”,恐怕在阿富汗驻军数万的美国军队、北约军队心里最有数
显然,在朝鲜的核武器、导弹的“危险性更高”的那天,在美国必须一手压住日本、又得一手拴住日本的那一天,中俄在“另一个方向”的“动作”、很可能是“一次歼灭”“数千恐怖分子”的“反恐行动”,至于“中俄”会在这个地球上哪一块、一次就挖出“数千恐怖分子”,恐怕在阿富汗驻军数万的美国军队、北约军队心里最有数。
●华盛顿显然也在玩“中东的文章,南亚做”
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曾经强调,相对“06版中东冲突”,中俄是“中东的文章,中亚做”,而在准备“07版中东冲突”时,华盛顿显然也在玩“中东的文章,南亚做”。
在我们看来,华盛顿眼下施加在巴基斯坦身上的“合理冲撞”、与“非合理军事威胁”,显然是着眼于“准备在”中东方向进行战略冒险,是“中东的文章,南亚做”。
●中俄在准备“中东的文章,中亚做”
同样,中俄“一次准备歼灭数千恐怖分子”的地方,很可能是阿富汗,也可能是巴基斯坦,这就是说,在“打恐”人人有责的今天,进入阿富汗反恐是“负责任”的表现,当然了,中俄还有个方案,那就是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便利,随时拉着美国人上演一部“阿富汗战争”的“老电影”,这既是在防范美国在中东冒险、军事打击叙利亚、解决哈马斯、真主党武装,也依然是在“中东的文章,中亚做”。
谢谢,顶到第一页
先顶后看
先顶后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