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为“中国制造”清洗污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25:00
联合早报● 陈冰(伦敦)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大白兔”奶糖伴随着童年时光。即便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到中国店总要给孩子买包“大白兔”奶糖,其中寄予的是对“中国制造”的信赖,也是对自己人生阅历的某种纪念。   但是,菲律宾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指控“大白兔”奶糖等四款中国食品含有害物质,下令进口商回收。消息发布后,人们的第一感觉是“这也许是真的”。冠生园立即发布了不含甲醛等防腐剂的检测报告,但“大白兔”并没有清白。假冒名品的风气之猖獗,对假冒伪劣商品之害的切身体验,都让中国更愿意相信那是真的。   “大白兔”声誉受损,是“中国制造”遭受世界质疑、甚至诋毁的最新案例,从西方蔓延到了亚洲。在过去几个月,从宠物饲料、儿童玩具,到咳药水、牙膏,中国产品接二连三遭欧美禁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更发表报告称,中国是违反美国食品安全标准最严重的国家。《今日美国报》的文章称,“中国制造”现在看来像有另一层含义——“购买者小心”。在美国犹他州,有食品公司更打出“无中国产”的招牌以示安全。 遭遇抵制是必然的   就在“中国制造”几乎与“有毒”、“威胁”划上等号的时候,中国进行了舆论反击和贸易反制。一方面媒体将“中国制造”的不幸遭遇视为妖魔化中国的最新表现,另一方面中国也禁止进口11家美国厂商生产的肉类制品。中国竭力避免将相关问题复杂化、政治化,而实际上这个问题已成了政治问题,并且无法避免。   那么,究竟如何看待“中国制造”所遭遇的麻烦?怎样为“中国制造”清洗罪名?   早在两年前,笔者从欧式“中国威胁说”(早报天下事2005年6月)中已预感到了今天正面临的挑战。当中国各类产品迅速占据欧美超市货架,把很多小店铺挤出街道,开始直接影响欧美经济的时候,“中国威胁论”的内容就会从远离大众关注点的军事、政治,转移到与生活相关的服装、鞋帽、电子、食品和环境保护等“琐事”上。   所有后进国家在向世界舞台冲刺时,都要遭遇强势国家的抵制,因为这关系着欧美的就业、经济问题,而这两个问题是政党间的权力斗争直接相关,政治化在所难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制造”也有类似的遭遇,在大举进入美国市场时也曾被“妖魔化”,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几项产品质量不过关而让一个国家的所有产品受辱,在国际上是不得不面对的考验,不仅涉及商品本身的质量认同和评价标准,更牵扯着一个大众情绪。德国公司把印有“F-U-C-K YOU CHINA”辱华字样的白色T恤衫出售,部分地表达着欧美劳工阶层的潜在心理。 为什么食品首当其冲
不过,这种抵制却是正常的,中国人不必太过敏,关键是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抵制的过程是挑剔的过程,能够渡过“挑剔期”就接近“接受期”了。只是,“挑剔”可能有政治因素,也可能有经济因素,当然也有商品本身的缺陷,需要中国人认真分析。
  不幸的是,西方及其他国家在对“中国制造”进行挑剔时,恰恰对准了中国的软肋——食品。其中原因有三,一是中国国内市场流通的食品比出口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要差很多,致癌物质苏丹红喂鸭子产出的红心蛋、含致癌物的多宝鱼、导致大头宝宝的劣质婴儿奶粉在市场畅行,假烟、假酒、注水猪肉、臊水油、粪便臭豆腐屡见不鲜,以致专家和大众都有“虽然有毒,但是少用无害”的无奈。西方的“检举”,会让中国老百姓感到是替天行道,进而加剧对中国各级政府执法不严的怨气,微妙的政治影响便开始发酵。   二是很多的“中国制造”,获利的其实是外国公司,中国不过是加工厂。相对食品而言,电子、服装、妆饰和其他日用品,获利空间都比较大,离“生命安全”、“儿童健康”这些关键词较远,而且中国人和海外华人在食品业的掌控能力较强,所以食品、玩具等便首当其冲,给全球的震撼力要远大于汽车、电子、数字产品出问题。 多种方式为“中国制造”正名   三是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与欧美可能不同,监管缺失,市场混乱,生产卫生条件差,都是导致质量不过关的原因,国外的检举只要有理有据,是可以坦然接受并且加以改进的。   为“中国制造”清洗罪名的主角当然是中国人,即便是为外国企业“贴牌生产”,只要有“中国”二字就有中国人的责任。实际上,即便在食品行业,“中国制造”也并非真的就是“不安全”的别称。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近日强调,食品安全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并非一个国家所独有,各国政府都需要加强相关的监管制度和措施,以确保食品安全。   擦亮“中国制造”的声誉,首先是中国能够拿出一些独特的质量响当当的名牌和几个旗舰企业。三四件质量事故可以让一个国家的商品蒙难,一两种驰名产品也可以立国。英国政府对“疯牛病”的遮遮掩掩,导致英国失去70%以上的欧盟牛肉市场,“英国食品”从最安全跌落到“不可信”,其农业自此一蹶不振。同样,一个诺基亚支撑着芬兰的经济和国家声誉,索尼(新力)、丰田、本田把“日本制造”从“劣质产品”扭转为“优质产品”,现代、三星能遮盖掉“韩国制造”的种种阴影。要让“中国制造”闪光并且为全球信赖,竖起几个人见人爱的名牌是捷径。技术创新、销售战略、生产标准不仅要达到世界上最苛刻的标准,还要在名称上让全世界易记易接受。“东京通信工业”改为“索尼”后让这个名字风行世界的例子,极好地说明细节的重要性。“细节决定成败”,对富有诗意和善于狂想的中国企业家来说,这六个字分量极重。   利用法律来维护“中国制造”的声誉,也是重要武器。虽然中国国内的法律执行力度尚有欠缺,但在法治国家还真可以用法律来维护“中国制造”的尊严。2004年,浙江通领科技集团生产的GFCI(接地故障断路器)产品进入美国,迅速占领美国主流市场。但同时遭遇美国世界级电器巨头企业莱伏顿公司在美国三个州地方法院的起诉,称通领公司侵犯了他们的专利。这场官司现在有了结果,通领科技集团没有“偷”他们的专利,是自己研发出的。试想,如果没有勇气和底气去打赢这场官司,那么“中国制造”不仅“有毒”,而且“偷盗”。这场官司获胜,为所有“中国制造”的信誉有正面作用。“大白兔”也应该在菲律宾打一场官司,如果坚信自己的产品没有防腐剂的话。   中国在各个出口行业,尤其是事关人命的食品、医药行业,进行严格的自我整治是非常必要的。“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语曾被中国政府视为“最大的人权”。那么,本国国民都对自己所吃所喝不予信任,都不敢保证“无毒”,很难让外国人信任“中国制造”的食品就很安全。   另外,中国人常把“利”的反面看作“义”、“良知”,其实“利”的反面是“害”、“灾难”。无“义”的逐利可以接受,“有害”的逐利则万万不行。把政治上的“内外有别”、“抓大放小”应用于商业,是“中国制造”声誉受损的核心因素,值得全社会反思并且进行严格的制度建设。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国制造”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名字都会响亮起来。联合早报● 陈冰(伦敦)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大白兔”奶糖伴随着童年时光。即便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到中国店总要给孩子买包“大白兔”奶糖,其中寄予的是对“中国制造”的信赖,也是对自己人生阅历的某种纪念。   但是,菲律宾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指控“大白兔”奶糖等四款中国食品含有害物质,下令进口商回收。消息发布后,人们的第一感觉是“这也许是真的”。冠生园立即发布了不含甲醛等防腐剂的检测报告,但“大白兔”并没有清白。假冒名品的风气之猖獗,对假冒伪劣商品之害的切身体验,都让中国更愿意相信那是真的。   “大白兔”声誉受损,是“中国制造”遭受世界质疑、甚至诋毁的最新案例,从西方蔓延到了亚洲。在过去几个月,从宠物饲料、儿童玩具,到咳药水、牙膏,中国产品接二连三遭欧美禁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更发表报告称,中国是违反美国食品安全标准最严重的国家。《今日美国报》的文章称,“中国制造”现在看来像有另一层含义——“购买者小心”。在美国犹他州,有食品公司更打出“无中国产”的招牌以示安全。 遭遇抵制是必然的   就在“中国制造”几乎与“有毒”、“威胁”划上等号的时候,中国进行了舆论反击和贸易反制。一方面媒体将“中国制造”的不幸遭遇视为妖魔化中国的最新表现,另一方面中国也禁止进口11家美国厂商生产的肉类制品。中国竭力避免将相关问题复杂化、政治化,而实际上这个问题已成了政治问题,并且无法避免。   那么,究竟如何看待“中国制造”所遭遇的麻烦?怎样为“中国制造”清洗罪名?   早在两年前,笔者从欧式“中国威胁说”(早报天下事2005年6月)中已预感到了今天正面临的挑战。当中国各类产品迅速占据欧美超市货架,把很多小店铺挤出街道,开始直接影响欧美经济的时候,“中国威胁论”的内容就会从远离大众关注点的军事、政治,转移到与生活相关的服装、鞋帽、电子、食品和环境保护等“琐事”上。   所有后进国家在向世界舞台冲刺时,都要遭遇强势国家的抵制,因为这关系着欧美的就业、经济问题,而这两个问题是政党间的权力斗争直接相关,政治化在所难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制造”也有类似的遭遇,在大举进入美国市场时也曾被“妖魔化”,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几项产品质量不过关而让一个国家的所有产品受辱,在国际上是不得不面对的考验,不仅涉及商品本身的质量认同和评价标准,更牵扯着一个大众情绪。德国公司把印有“F-U-C-K YOU CHINA”辱华字样的白色T恤衫出售,部分地表达着欧美劳工阶层的潜在心理。 为什么食品首当其冲
不过,这种抵制却是正常的,中国人不必太过敏,关键是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抵制的过程是挑剔的过程,能够渡过“挑剔期”就接近“接受期”了。只是,“挑剔”可能有政治因素,也可能有经济因素,当然也有商品本身的缺陷,需要中国人认真分析。
  不幸的是,西方及其他国家在对“中国制造”进行挑剔时,恰恰对准了中国的软肋——食品。其中原因有三,一是中国国内市场流通的食品比出口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要差很多,致癌物质苏丹红喂鸭子产出的红心蛋、含致癌物的多宝鱼、导致大头宝宝的劣质婴儿奶粉在市场畅行,假烟、假酒、注水猪肉、臊水油、粪便臭豆腐屡见不鲜,以致专家和大众都有“虽然有毒,但是少用无害”的无奈。西方的“检举”,会让中国老百姓感到是替天行道,进而加剧对中国各级政府执法不严的怨气,微妙的政治影响便开始发酵。   二是很多的“中国制造”,获利的其实是外国公司,中国不过是加工厂。相对食品而言,电子、服装、妆饰和其他日用品,获利空间都比较大,离“生命安全”、“儿童健康”这些关键词较远,而且中国人和海外华人在食品业的掌控能力较强,所以食品、玩具等便首当其冲,给全球的震撼力要远大于汽车、电子、数字产品出问题。 多种方式为“中国制造”正名   三是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与欧美可能不同,监管缺失,市场混乱,生产卫生条件差,都是导致质量不过关的原因,国外的检举只要有理有据,是可以坦然接受并且加以改进的。   为“中国制造”清洗罪名的主角当然是中国人,即便是为外国企业“贴牌生产”,只要有“中国”二字就有中国人的责任。实际上,即便在食品行业,“中国制造”也并非真的就是“不安全”的别称。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近日强调,食品安全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并非一个国家所独有,各国政府都需要加强相关的监管制度和措施,以确保食品安全。   擦亮“中国制造”的声誉,首先是中国能够拿出一些独特的质量响当当的名牌和几个旗舰企业。三四件质量事故可以让一个国家的商品蒙难,一两种驰名产品也可以立国。英国政府对“疯牛病”的遮遮掩掩,导致英国失去70%以上的欧盟牛肉市场,“英国食品”从最安全跌落到“不可信”,其农业自此一蹶不振。同样,一个诺基亚支撑着芬兰的经济和国家声誉,索尼(新力)、丰田、本田把“日本制造”从“劣质产品”扭转为“优质产品”,现代、三星能遮盖掉“韩国制造”的种种阴影。要让“中国制造”闪光并且为全球信赖,竖起几个人见人爱的名牌是捷径。技术创新、销售战略、生产标准不仅要达到世界上最苛刻的标准,还要在名称上让全世界易记易接受。“东京通信工业”改为“索尼”后让这个名字风行世界的例子,极好地说明细节的重要性。“细节决定成败”,对富有诗意和善于狂想的中国企业家来说,这六个字分量极重。   利用法律来维护“中国制造”的声誉,也是重要武器。虽然中国国内的法律执行力度尚有欠缺,但在法治国家还真可以用法律来维护“中国制造”的尊严。2004年,浙江通领科技集团生产的GFCI(接地故障断路器)产品进入美国,迅速占领美国主流市场。但同时遭遇美国世界级电器巨头企业莱伏顿公司在美国三个州地方法院的起诉,称通领公司侵犯了他们的专利。这场官司现在有了结果,通领科技集团没有“偷”他们的专利,是自己研发出的。试想,如果没有勇气和底气去打赢这场官司,那么“中国制造”不仅“有毒”,而且“偷盗”。这场官司获胜,为所有“中国制造”的信誉有正面作用。“大白兔”也应该在菲律宾打一场官司,如果坚信自己的产品没有防腐剂的话。   中国在各个出口行业,尤其是事关人命的食品、医药行业,进行严格的自我整治是非常必要的。“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语曾被中国政府视为“最大的人权”。那么,本国国民都对自己所吃所喝不予信任,都不敢保证“无毒”,很难让外国人信任“中国制造”的食品就很安全。   另外,中国人常把“利”的反面看作“义”、“良知”,其实“利”的反面是“害”、“灾难”。无“义”的逐利可以接受,“有害”的逐利则万万不行。把政治上的“内外有别”、“抓大放小”应用于商业,是“中国制造”声誉受损的核心因素,值得全社会反思并且进行严格的制度建设。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国制造”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名字都会响亮起来。
质量是最好的公关 “中国制造”当师从日本韩国  
2007年07月24日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



  “日本制造”、“韩国制造”等也曾在国际上遭遇过信任危机,但这些邻国商品从麻雀变凤凰历程中的经验之谈恰恰是值得中国借鉴的法宝

  一场针对“中国食品”乃至“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危机从宠物饲料开始,迅速扩大至海产品、牙膏、药品、玩具等等,先是被点名、被怀疑,进而面临下架撤货,最后出口被迫停止……

  受一些西方媒体乃至政府大张旗鼓的动作影响,中国产品的信任危机快速波及其它国家和地区。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中国应该如何看待这场“国际危机”?或许,日本和韩国汽车当年出口美国市场的遭遇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日韩制造也曾危机四伏

  客观地说,日本产品如今在世界上已经拥有了较好的口碑。无论是家用电器,或者精密机械,还是汽车。但是在日本汽车出口美国市场的初始阶段,美国消费者对于日本汽车的评价却不是“物美价廉”,而是“物差所以价廉”。

  1960年,日本汽车对美出口不过1000台,但到了1970年和1980年,对美出口量分别达到23.3万台和182万台。随着对美出口基数的增加,日本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也在增加。由于相关报道的增多,美国人开始怀疑日本汽车价廉所以没有好货。面临日本汽车剧烈竞争的美国汽车行业,也开始借机诋毁日本汽车的质量,主张对日本汽车进行严格检测。

  代表美国汽车行业的美国汽车工会还直接对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对日本汽车进口实行限制。在当时国会召集的听证会上,充斥着对日本汽车及其质量的不信任声音和不满情绪。

  韩国对美出口的产品大致也有类似经历。同样以汽车为例,1986年,现代汽车以近5000美元一辆的低价敲开美国市场大门。但随着质量问题的很快暴露,现代车的销量很快一路走低,并成为美国人的笑柄。1998年,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戴维·莱特曼在他的节目中说:“世界上最倒霉的10件事,其中第8件,就是坐现代车。”

  对外宣传和批驳两手都要硬

  日韩两国面临这种情况,开始痛定思痛,注重品牌意识,扩大海外宣传。

  经过美国质量危机的教训,丰田公司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丰田公司现如今在美国本土的广告费用要超过通用。现代汽车也不例外,其广告在美全国媒体、各州媒体和地方媒体上也经常出现。频繁出现的广告自然强化了消费者对产品的熟悉和认知,有利于品牌树立。2005年美国著名的消费指南杂志《消费者报告》把现代索纳塔评为信赖度第一的车型。

  与之相比,中国产品只顾闷头赚钱,不愿意在品牌上投入。笔者在美期间曾观察到,作为对美出口第二位的中国,居然很少有产品广告在美国媒体上出现,这实在是件怪事。既然品牌的熟悉感不强,加之价格确实低廉,一有问题,美国消费者的疑虑便很容易滋生。

  树立品牌、扩大宣传不仅包括正面的形象树立,还应包括对国际上不实报道的批驳。在这方面,中国产品做得也不到位。面对信任危机,最多是在国内用中文发布消息,而很少在美国用英文向其消费者澄清,或者直接与美国媒体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有所为有所不为

  值得我们借鉴的第二点是政府要有限介入,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

  当丰田或者现代开拓美国市场遭遇信任危机时,尽管它们在各自国内都极具影响,但日本政府或者韩国政府并未直接出面加以澄清或者解释,而是让企业自己处理。最多只是在面临对等的外国政府施加压力时,才出手相助。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国家形象和某一具体企业或者产品的形象之间进行适当切割。对政府而言,有限介入不是责任推卸,也不是不作为,而是对市场规则的尊重,质量不过关的企业或者不知如何应对困难的企业,迟早遭到淘汰,这是市场铁律。国家政府部门如果冲在灭火第一线,固然增强了权威性,但处理不当容易使得国家品牌陷入更大的被动,也不利于企业的成长。

  质量是最好的公关

  还有一关则是最切实的,那就是“质量关”。

  当日本或韩国汽车当面临美国市场的质疑甚或无端攻击时,企业首先就承担起维护产品质量的责任。基于对自身产品质量的了解,或对不实之词加以客观批驳,或对确实存在之问题加以改正。

  当初,在巨大压力下,日本汽车产业不得不对美实行自愿出口限制,以避免越来越集中的火力。在自愿出口限制期间,日本汽车行业励精图治,把重点逐渐从重视出口数量转向重视产品质量。经过20多年的努力,日本汽车在美国的形象真正得到改观。现在很多美国人认为,日本汽车的质量已经高于本国同类产品的质量。

  美国2007年上半年的汽车销售数据验证了这种看法。在销售前五名中,日本汽车占有四个席位。其中,丰田凯美瑞汽车高居第一,本田雅阁位列第二,丰田花冠和本田思域则位列第四和第五。

  而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很多生产者自己对于其产品质量是否真正安全都不能确信。往往是出了问题,才进行检测,质量预控机制非常欠缺。到目前为止,能及时洗刷不白之冤的中国产品似乎只有中策轮胎和大白兔奶糖两家。这两种产品能在海外发生产品信任危机后及时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显然不仅得益于他们的迅速应对,更取决于其长期以来他们对产品质量的高度重视和基于此的信心。

  也就是说,长期而言,质量才是最好和最佳的公关。

  当然,目前中国产品面临的情况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不能排除背后的政治因素,以及部分国外竞争者借机抹黑中国产品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确应出面,但出面的方式有很多,绝非对批评一味加以谴责,或者直接用国家信用为个别企业的行为背书。毕竟,有些产品可能损害了国外消费者的权益。因此,对外适当说明情况,对内加强质量监管,提高产品标准,才是政府部门的妥善做法。(宋国友 作者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
全世界人民都在用,偏偏有中国人自己给自己定个"污名"要去清洗,什么心态啊........
派一个"湖泊"那样的JR满世界下跪谢罪就好啦:D
菲律宾方面的反应很有趣………………  :D

现在就看中国这边的动作是否到位了
菲律宾吊大个市场,中国政府要出什么政策............离开了中国货,看他们老百姓饿到怎么嚷嚷..中国政府根本不需要什么动作!!
中国的动作就是:断绝供应,然后检验检疫对出口菲的货品进行全面的检验。当然,这个检验嘛,是花点时间滴,不多,五个月!
原帖由 北部湾大龙虾 于 2007-7-24 18:49 发表
中国的动作就是:断绝供应,然后检验检疫对出口菲的货品进行全面的检验。当然,这个检验嘛,是花点时间滴,不多,五个月!


别讲五个月,两个月,Y的就哭着喊着求你了.

菲律宾鸟都不拉屎的地方,和中国搞贸易战,真可笑!!
不知道我们以后怎么处置上好佳  ;P ;P
这个陈冰是谁?
第一,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对中国的政策还是温和的,说现在有一些反倾销什么的似乎是在为难中国, 但如果反过来看呢,西方国家已经默许了中国占领了如此之大的市场,如果目的是遏制什么的,早就给了闭门羹了, 双方并非敌对关系,中国也不可能就无限制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这只是贸易摩擦。

第二,还是多从自身找找原因没坏处,不能老是认为是别人无理取闹诋毁中国,很多时候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把监管等搞上去了最大的受益者还是中国自己的消费者和厂商。
效果不明显,毕竟替代进口也不是没有,还不如延长从菲律宾进口的检验检疫期更有效
关键问题是中国产品对外把关过好,对内把关过差,明显GCD把国民当消耗品看待.打倒***反动 派
国际市场竞争就是你死我活,哪有靠关系吃饭的。可惜中国企业在国内发展时更多注重的是关系培养,对于真正该重视的都扔到一边去了,这样的企业出去还能做出什么品牌?
原帖由 cc_gg 于 2007-7-25 09:23 发表
国际市场竞争就是你死我活,哪有靠关系吃饭的。可惜中国企业在国内发展时更多注重的是关系培养,对于真正该重视的都扔到一边去了,这样的企业出去还能做出什么品牌?

      你知不知道中国出口的主要都是什么?目前大多数商品说白了都是OEM,最后出售时打得都不是自己的牌子。给人家代工的品牌,和市场销售的品牌是一回事吗?
      关系?国内企业都想你想得那么傻,能有今天的市场分额?别把自己脑子里面over simplified模型随便就套到现实当中。
西方媒体过分渲染,其他的媒体跟着起哄。这也没办法。

而我们的政府除了应该针对一些不实的报道辟谣以外,更多的是从自身做起,从政策、法规多方面入手,脑子里不要总想着西方人如何如何打压我们,我们如何如何委屈,更多的是要看到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让自己的百姓不再受到黑心X 黑心XX 黑心XXX的困扰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政府。
这种问题,在商言商,认真解决就是,别夸大,别忽视。

别人炒作也没什么奇怪的,国内纸包子假新闻还炒作得厉害。

中国是重要供应商才值得炒作,成长的烦恼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