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英阿马岛百日海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10:33
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又名福克兰群岛,位于南纬51°40′—53°00′、西经57°40′—62°00′,由346个岛礁组成,面积11,800平方公里,人口约2,000人,首府阿根廷(斯坦利)港。

    这个群岛距麦哲伦海峡东部入海口约450公里,距阿根廷大陆南部海岸最近处510公里,距英国本土约13,000公里。马岛扼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要冲。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前,麦哲伦海峡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海上通道,马岛踞该海峡以东咽喉要地,是过往该海峡或绕道合恩角的船只必经之地。巴拿马运河通航之后,马岛在军事上仍然是南大西洋的重要据点和南美大陆南部的海上前哨。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曾以这里为海军基地,成功地袭击在附近海域过往的德国舰艇。马岛距南极大陆较近、是到南极进行探险和科学考察的前进基地和理想的物资中转站,也是将来开发南极大陆的重要出发地。

    马岛长期有人居住的岛屿15个。主岛有二:东面的一个大岛叫索莱达岛,又叫东福克兰岛(简称“东岛”),面积6,760平方公里;西面的一个大岛叫大马尔维纳岛,又叫西福克兰岛(简称“西岛”),面积5,280平方公里。东西大岛被福克兰海峡隔开。东岛有两条东西走向的山脉(无人居住),厄斯本山海拔750米,是全岛的最高点。厄斯本山以南是拉福尼亚平原,约占东岛面积的一半,地势平缓,地表高差仅30米左右。厄斯本山以北,除有一小块高地外,大部分是海拔80米以下的丘陵地。西岛多山,地势崎岖。亚当山海拔700米,是西岛的最高点。

    马岛属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约为5.5度,最高平均气温为18度,最低平均气温为零下4度。据说,冬季最低气温有时可达零下40度。

    马岛经济以畜牧业为主,为几家英国公司所垄断。马岛资源丰富。岛上已开采泥煤,是居民的主要燃料。此外,还有铝、银、铁、铅等矿藏。渔业资源很可观,据估计,附近海域蕴藏7,000万吨至2亿吨磷虾,每年可以捕捞300万吨鱼。大陆架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锰矿等,石油储量可达60亿桶,是英国北海油田储量的数倍。(但直到今天也没有开采到一滴石油)

    岛上交通不便。只有一些简易公路和土路,沟通各港口之间的联系。阿根廷港有简易公路分别通往达尔文港、圣卡洛斯港和路易斯港。

    马岛居民几乎全是英国移民的后裔,讲英语,多信基督教,大部分住在东岛。首府阿根廷港有居民1,060余人,是岛上唯一的城市。南乔治亚群岛

    南乔治亚群岛位于南纬54°15′—54°55′、西经36°45′—38°05′之间,距马岛1,300多公里,是火山岛。主岛南乔治亚岛呈西北——东南走向,长168公里,宽32公里。周围有一些小岛和岩礁,总面积3,756平方公里。

    主岛中部山峦起伏,地势崎岖。最高峰为佩吉特山,海拔2,934米。山上终年积雪,雪山和冰川面积约为全岛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五,故有“冰川”岛之候严寒,多暴风雪,年平均有120天称。气降雪。南乔治亚岛首府格里特维肯港是唯一全年可用的不冻港。岛上无固定居民,随季节变化,居民数十人至数百人,主要是观测站的科学工作者和捕鲸渔民。岛上经济落后,捕鲸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该岛靠近通往南极洲的通道,可用作去南极科学考察的基地,战略地位也颇重要。(三)南桑德韦奇群岛

    南桑德韦奇群岛是个未开垦的火山岛,位于南纬56°18′—59°30′、西经26°—28°30′之间,在南乔治亚群岛西南760公里处,距马岛和南极大陆最近处约2,000公里。该群岛由扎瓦多夫斯基、坎德尔马斯、南休斯等11个小岛和小群岛组成,陆地总面积约310平方公里。岛上多山,覆有冰雪。无常住居民。  
战争第一阶段:阿根廷方面

双方企图

    阿根廷方面:利用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乘英不备,以武力收复马岛,迫使英国在事实面前承认其有马岛的主权。

    英国方面:决心不借付出巨大代价重占马岛。先以强大军事压力迫使阿军撤出马岛,如阿军不撤,则强行登陆夺取,战术上采取速战速决,并恪守不对阿本土及12海里领海采取军事行动的规定。阿方行动:

     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下令提前实施收复马岛的“罗萨里奥”计划,作战总指挥为陆军第5军军长兼马尔维纳斯战区司令奥斯瓦尔多·加西亚中将。特混舰队由航母1艘、驱逐舰4艘和其它舰船共约20艘及登陆兵4,000人成的第40特混舰队。

    第40两栖特混舰队于4月2日零时15分派出的阿军陆战队的侦察小队在彭布罗克角登陆。4月2日六时三十分,阿军主力在龙克湾登陆,随即攻占了机场和港口。八时三十分,阿军七架C—130运输机运来3000多后援。使岛上阿军总兵力达4000人。岛上英国守军近200人,只进行了一般抵抗,即在总督雷克斯·亨特率领下全部投降。英军无伤亡,阿军亡4人(其中上校一名)。阿方任命马里奥·本哈明·梅嫩德斯准将为马岛军事长官。

    4月3日,阿海军输送登陆兵约200人在南乔治亚岛格里恃维肯港登陆,英守军22人进行了抵抗,最后全部被阿生俘。4月7日,阿宣布成立“南大西洋战区”(包括阿大陆沿岸200海里及马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德韦奇群岛周围200海里水域),任命海军作战司令胡安·阿塞·隆巴多将军为该战区司令。与此同时阿军第60两栖编队在南岛登陆,经短促交火,占领南岛,英国守军23人投降。就这样,阿军以伤亡7人,损失2架直升机的代价,占领了整个马岛。

    阿军收复马岛的消息传到国内,群情振奋,数十万人聚集在总统府的“五月二十五日广场”,高唱国歌,高呼口号,欢庆胜利。全国十多个政党一致表示支持政府的行动。总统加尔铁里的威望达到顶峰。再也没有人去考虑政府在处理经济问题上的失败了。

    阿军自收复马岛至4月30日期间,为了防御英国方面的报复而不断加强马岛防御,岛上驻军到4月底由原来的4,000人增至13,000人。其部署为:阿根廷港和肯特山地区4个营及支援分队共约9,000人,达尔文港、古斯格林一个营及支援分队共约1,700人,范宁角约50人,福克斯湾、佩布尔岛等地一个营及支援分队共约2,000人;另外还扩建阿根廷港机场及在古斯格林、佩布尔岛修建简易机场;部署雷达站及防空部队,构筑工事;向岛上运送武器、弹药及其它补给品等。司令部设在阿根廷港。


战争第一阶段:英国方面


英方行动

    英国在获悉马岛被阿根廷占领后,立即宣布与阿断交,成立以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主席的战时内阁,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并制定了以武力为后盾,政治、外交、经济多管齐下,迫使阿方撤军,如果阿根廷不屈服,就用武力重夺马岛的战略方针。美国人也非常积极的介入,美国人一开始想从政治上去解决这次危机。因此派当时的国务卿黑哥将军从中斡旋,无耐双方的态度都非常的坚决。4月3日,英内阁作出派遣特混舰队重占马岛的决策,任命桑迪·伍德沃德海军少将为特混舰队司令。英特混舰队舰船40余艘,载地面部队约4,000人,“鹞“式飞机20架和各种直升机45架,于4月5日分别由英国朴茨茅斯和英属直布罗陀启航驶往南大西洋。4月7日,英国宣布对马岛周围200海里实施全面海空封锁。4月12日,英军的核潜艇到达马岛后立即开始对马岛进行封锁。

    在前往马岛一万三千公里的航程途中,英军参战部队完成了制定作战方案、战斗序列编组、战术演练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并根据4月4日战时议会签发的法令,征招58艘民船,作为舰队的后勤支援力量,同时对征用的民船按需要进行快速改装。如“伊利莎白女王二世”号和“堪培拉”号客轮都改装为运兵船,“大西洋运输者”号和“大西洋堤道”号滚装船改装为飞机运输船,此时“乌干达”号客船正载着940名英国学生在地中海旅行,接到征招命令立即在就近港口停靠,让学生上岸,随即驶向直布罗陀,仅用三天就改装为医疗船。由此可以看出英方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月17日英国战时内阁提出把战争控制在马岛地区,不进攻阿根廷本土的原则。并积极展开了外交和政治攻势,美国、北约等国都表示支持英国,中断了与阿根廷的军火贸易,特别是法国和德国,原来与阿根廷有军火销售协议,但都支持对阿的军火禁运。同时各国还向英国提供后勤保障、通讯、卫星情报等便利。

    4月26日,由23艘军舰、20架飞机、2000名陆军组成第二梯队从波特兰启航。5月12日,由18艘军舰和3000名陆军组成的第三梯队从安普顿启航。

    首批特混舰队于4月17日抵达中大西洋的阿森松岛,经休息、补给后,于19日启航继续向南大西洋开进。先遣队于4月24日抵达南乔治亚岛附近水域。4月22日,十四名英军特种空勤团(简称SAS)队员先从C—130运输机伞降在南岛北部海域,再换乘潜艇到达距南岛约三海里处,最后游上岸,进行侦察,查明了南岛上阿军的兵力、装备、火力配置,并为后续部队的登陆选择了机降地点,还清除了岛上的雷区。4月25日南岛上的SBS队员引导第42陆战突击营机降在岛上,阿守军156人只进行了有限的抵抗,即在指挥官阿斯蒂齐上校率领下投降。晚六时,英军占领南岛首府格里特维肯港。这样英军就在陆上首先抢占到了重要的前进基地,这样英军就可以从容的将人员和各种装备输送上岛同时将部队展开。

    25日3架英军的“山猫”式直升机在南乔治亚岛附近发现阿方潜艇“圣菲”号随即发射导弹和投掷深水炸弹,击沉“圣菲”号潜艇,英国陆战队第42突击营和“特别舟艇中队”在南乔治亚岛登陆,英国特混舰队主力于4月29日抵马岛水域,30日完成了对马岛周围200海里海上、空中封锁的部署。英国国防部宣布从格林威治时间4月30日十一时起,所有进入马岛周围200海里禁区的飞机和舰只都将遭到攻击。阿军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在马岛地区开始实行灯火管制和宵禁。

    4月30日阿根廷海军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在英国划定的200海里封锁线内进行航行,英方的“征服者”号核潜艇在发现后一面报告指挥部,一面进行跟踪。  



战争第二阶段:封锁与反封锁


英军偷袭阿军机场   阿根廷空军让英国人的恶梦久久不能结束,5月12日阿军航空兵又在根廷港附近水域重创英护卫舰两艘。这些飞机都是由佩布尔岛阿军机场起飞的。为了拔掉这颗肉中刺,五十名海军突击队员在5月14日晚乘三架直升机机降于岛上,炸毁阿军6架“普卡拉”攻击机,4架“T-34”教练攻击机,1架运输机。

    队员中的炮兵观察组指引“格拉摩根”号驱逐舰的114mm主炮猛轰岛上的目标,岛上的1座军火库,6座雷达站均被炸毁。英军在烈火中乘直升机安然返回,以轻伤2人的代价取得全胜,扫清了登陆的障碍。

    登岛作战

    英国方面考虑到阿军在马岛的兵力达14000人,而英军能进行登陆作战的登陆部队至多才1000人,如何以少胜多,只有出奇制胜。为此舰队司令伍德沃德煞费苦心,大摆迷魂阵。

    由于马岛上的英籍居民很多,所以英军特工人员可以在他们的掩护下,一面摸清阿军的布防,一面积极活动,四处袭扰,唯独对阿军的指挥部没有袭击,主要原因就在于英军破译了密码,阿军的指挥部成了英军情报来源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英军一面封锁、轰炸、炮击马岛的一面向南大西洋继续增派兵力。到5月20日英军基本上达到了封锁马岛、削弱马岛守军力量的目的,并已作好了在马岛登陆的准备工作。  


英军进行战场封锁

    1982年5月1日英军开始对马岛守军进行攻击。英军从阿森松岛起的“火神”轰炸机和从航母起飞的“鹞”式战斗机首次空袭马岛。

    同时英军使用水面舰艇舰炮对马岛的军事目标进行多次轰炸和炮击,阿方出动飞机进行还击。以后,英不断对马岛进行轰炸和炮击,主要目标是机场、雷达站、仓库等。为了能更好的取得战场主动权,英内阁批准特混舰队可以攻击封锁圈外的阿军。

    随后英“征服者”号核潜艇在马岛200海里禁区外36海里处,向阿海军旗舰“贝尔格诺将军”号巡洋舰发射了三枚MK—8鱼雷,命中两枚,巡洋舰在四十五分钟后沉没,阿军有321人阵亡或失踪。

    由于该舰被击沉,大大打击了阿军的士气,并使得阿根廷海军主力撤离马岛海域,虽然阿海军有一支由一艘航空母舰,4艘潜艇和两艘导弹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可是在整个战争期间都龟缩于本土,不敢出战。

    为了报复英军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阿根廷空军在5月4日派出一架法制“超级军旗”式战斗轰炸机在马岛以北40海里处发射了两枚法制AM-39“飞鱼”式空对舰导弹,击沉英国当时号称最先进的42级导弹驱逐舰“谢菲尔德”号,舰员亡20人,伤27人。

    这艘排水量3200吨,造价达2亿美元的号称英国最先进的军舰被一枚造价才30万美元的导弹击沉,对英军的打击极大。此后英军吸取教训,采取各种措施防范阿军的导弹攻击。最典型的办法就是派出加装了预警雷达的“海王”式直升机在舰队上空进行早期警戒。

    英军为了免受阿方航空兵的威胁于5月6日派遣十六名SAS队员先搭乘潜艇再换乘橡皮舟潜入阿根廷本土的里奥·加列戈斯空军基地,一举炸毁阿军仅有的14架“超级军旗”式战斗轰炸机中的8架,使阿军的远程打击能力受到重创。

最后的决战

    英军确定于5月21日在圣卡洛斯港登陆。圣卡洛斯港距阿根廷港约80公里,其间大部分为沼泽地,机动困难,距达尔文港约40公里。阿只在圣卡洛斯港入口处的范宁角有40—50人防守。该地区水文、滩头状况利于登陆,岸上地形便于建立和巩固登陆场,利于防潜艇和“飞鱼”导弹的攻击。

    英军登陆兵共编为两个梯队。两栖突击梯队由海军陆战第3旅(辖第40、42、45营及支援分队),伞兵团第2、3营,炮兵第29团及“蝎”式轻型坦克分队,防空导弹、工兵、后勤等分队组成,共约5,000人。其任务是在圣卡洛斯港及其附近突击上陆,尔后分别向阿根廷港和达尔文港方向进攻。

    后续梯队由步兵第5旅(辖3个营)及支援分队组成,共约4,000人,其任务是在突击梯队上陆并向纵深发展进攻后,伺机在原登陆地域或在新的登陆地域上陆,与突击梯队共同夺取马岛。

    5月21日凌晨三时,SAS突击队作为第一梯队在范宁角登陆,在先期登陆的侦察分队协助下,消灭了阿军约50人的守卫部队。三时三十分,英军开始舰炮火力准备。三时四十分,英军2艘两栖攻击舰,4艘登陆舰,在圣卡洛斯实施多点立体登陆,未遇抵抗便顺利上岸。英军抓住阿军夜战能力差的弱点,争分夺秒抢运人员、物资,在四小时里上岸2500人,运送物资32000吨。并构筑工事,组织防御,准备迎击阿军的反扑。上午10时开始,阿方先后出动数批飞机共70余架次,主要对英舰船进行空袭,炸沉英护卫舰“热心”号,重创、击伤英舰4艘。但阿方也损失了14架飞机。

    阿军飞行员受过美、法、以等国教官的严格训练,技术高,作风猛,战斗力很强。面对英军高炮、导弹和“鹞”式战斗机组成的防空体系,毫不畏惧,不怕牺牲,进行攻击时往往都采用低空突防来提高命中率。但英军最终还是顶住了阿军的反击,控制了20平方公里的滩头阵地,还铺设了供“鹞”式和直升机起降的钢板简易机场,进一步巩固了登陆滩头。
5月22日,阿军令人费解地按兵不动,给了英军喘息之机,英军乘机补充物资,调整部署,并部署了一个“吹管”式便携式防空导弹连,专用于对抗阿军的低空功击,完善了防空火力配系。战后很多老兵提起这天都称为奇迹的一天,他们说,“如果阿军继续发起攻击的话,英军登陆很有可能会崩溃,但感谢上帝,有了一天的时间来重新调整”。

    第2天阿军又出动近百架次飞机,继续发动猛烈空袭,击沉了英军“小羚羊”号护卫舰。

    5月25日这天是阿根廷国庆日,阿空军倾全力出击,全天出动约200架次,取得击沉“考文垂”号驱逐舰,“大西洋运送者”号滚装船,击伤1艘驱逐舰,1艘护卫舰的辉煌战绩。

    英军不幸中的大幸是“大西洋运送者”号上运送的16架“鹞”式战斗机和1架美制“支努干”重型直升机在被击沉前就飞到了岸上机场。

    三天来,阿空军英勇战斗,给予英军沉重打击,但一来飞机性能不及英军,二来又得不到海陆军的有力支援,三来由于阿根廷一百多年来没有战争,战备较差,低空攻击投下的炸弹因为炸弹的起爆条件都设在由高空投掷,因此有40%的炸弹没有爆炸,所以无法阻止英军的登陆。

    阿根廷空军在5月25日损失飞机高达31架。阿根廷驻达尔文港部队于24日、25日也派出小股兵力对圣卡洛斯港地区英军进行侦察袭扰活动,但被英军炮火击退。

    由于阿军地面部队未进行反登陆作战,而航空兵反击的又主要打击英舰船,这样使使英军顺利地登陆和巩固了登陆场,并完成了陆上进攻准备。三天里,英军上岸部队已达5000人,滩头阵地扩大到150平方公里,建立起了补给基地,通信枢纽,并在钢板简易机场加铺了铝合金跑道。

    站稳脚根的英军登陆部队在5月27日向阿军发起攻击,兵分两路向斯坦利港推进。南路以第2伞兵营为先导,第45陆战营为后援,沿东南公路,经达尔文港、古斯格林、费兹罗伊湾、布拉夫湾从南面攻击;北路以60名SAS队员为先导,第3伞兵营,第4陆战营跟进,沿道格拉斯、蒂尔湾,直取斯坦利。由于阿军作战思想保守,不思进取,使英军的进展非常顺利。英军伞兵团第2营及支援分队,大部从陆上徒步、乘直升机、吉普车和“蝎”式坦克向达尔文港开进,一部分乘汽艇由水上向达尔文港开进。

    5月28日英军开始对达尔港发起进攻。阿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击毙英伞兵团第2营营长赫伯特·琼斯中校。英军于29日攻占达尔文港,古斯格林守军投降。英军在攻占达尔文港和古斯格林战斗中,亡17人,毙伤阿军250人,俘阿军1,400人,缴获大批弹药和其他军需物资。尔后,向阿根廷港方向发展进攻。  

自英军开始陆上进攻以来,阿多次出动航空兵袭击英舰船和圣卡洛斯港、达尔文港、肯特山等地的英军。5月30日阿使用“飞鱼”导弹攻击“无敌”号航母,遭英激光眩目器干扰,未中。(另有说法以2架"天鹰"被击落的代价击伤"无敌"号,但英军矢口否认)。

    6月8日空袭菲茨罗伊上陆的步兵第5旅,打死打伤英军180余人,击沉英登陆舰“加拉哈德爵士”号,重创英护卫舰和登陆舰各一艘。但当晚由“伊莉莎白女王二世”号客轮运送的3000英军登岛。进一步加强了英军的进攻力量。

    5月31日,北路英军进抵肯特山,就地布防,等待南路英军。6月1日,南路英军也到达肯特山,与北路英军汇合。阿军此时采取放弃外围,集中主力固守斯坦利港方针。英军在攻占肯特山和查杰林山完成对斯坦利港的包围后,并不急于攻击,而是调整部署,补充给养,派出SAS和SBA队员四处活动,进行战场侦察,很快查清阿军以肯特山、查杰林山为第一道防线,以哈里顿山、浪顿山为第二道防线,以无线岭、欲坠山、威廉山、工兵山一线为主防御阵地,即加尔铁里防线,在三道防线之间都布设大量地雷和障碍,只留一条由炮火保护的秘密通道供联络之用。

    6月8日,阿军出动大批飞机空袭在希拉夫湾滩头的英军,击沉登陆舰1艘,击伤护卫舰1艘,登陆舰1艘。阿军损失飞机11架。但此时的阿空军已如强弩之末再也无力阻止英军的登陆。

    此时英军在岛上的力量已大大增强,共有地面部队8000人,重炮30门,坦克20辆。6月11日,经三天的准备,英军以“火神”轰炸机和“鹞”式战斗机以及火炮进行密集轰炸,同时驱逐舰、护卫舰以舰炮火力掩护,支援地面部队向阿军的第二道防线猛攻,第45陆战营攻占哈里特山和浪顿山,突破第二道防线,并控制了斯坦利外围所有制高点。阿军唯一的反击就是用岸基AM—39“飞鱼”导弹击伤“格拉摩根”号驱逐舰。

    英军经过调整部署,补充弹药及其它军需物资后,于6月11日开始对阿根廷港发起总攻。11月23日英飞机、舰炮和炮兵对阿军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和炮击,随后地面部队发起进攻,于12日拂晓前攻占了距阿根廷港15公里的两姐妹山、哈里特山和朗顿山。

    13日晚英军再次发起进攻,至14日中午先后攻占了无线岭、欲坠山及威廉山等地,进抵距市区约4公里的地方,阿军放弃阵地,丢掉大量重武器退向市区。

    英军追至阿根廷港市区边缘时,阿根廷港上空挂起了白旗。午后,双方战地司令官会晤,达成非正式停火协议,阿军(包括西岛2,000余人)于21时停止抵抗。

    英国向全世界宣布,马岛阿军于14日21时投降。致此马岛战争以英军获胜而结束,马岛的失败导致了阿根廷国内矛盾激化,总统加尔铁里和海、空军司令等高级将领被迫辞职,次年文官政府经大选上台后,又把发动战争的主要军事领导人送上军事法庭受审。

    这次战争中阿军亡1,000余人,伤1,300人左右,失踪数百人,被俘11,800余人;损失舰船11艘(沉5、伤6),飞机117架,耗资10亿美元以上,间接损失20多亿美元。

    英军亡255人(内文职28人),伤777人,被俘210余人,损失舰船16艘(沉6、伤10),飞机34架,耗资约12亿美元以上。  


                                                       马岛战争的历史背景


英阿两国对马岛主权的争议,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也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斗争。争议的焦点是,谁先发现和有效占领这些群岛。根据现有文字记载,英国“幸福号”船船长约翰·斯特朗于1690年发现两主岛之间的海峡,并以当时英国海军司库福克兰子爵的名字把它命名为“福克兰海峡”,而且首次登上该岛。后来,英国便称该群岛为“福克兰群岛”。

    十八世纪初,许多法国人陆续到过该岛,并将它命名为“马洛于内群岛”。此名源于法国探险队在法国的起点港口圣马洛,后来的西班牙名称“马尔维纳斯群岛”亦出于此。

    1764年,法国航海家路易·安东·德布甘维尔海军上将率领的探险队,首次在东岛建立了一个定居地,称为路易斯港。

    1765年,以约翰·拜伦为首的英国探险队登上西岛,建立了名为埃格蒙特港的定居地,并升起英国国旗,声称该岛归属英王。

    1766年,在海上称霸的西班牙人插足马岛。他们宣称,按照1493年教皇划定的分界线,这些岛屿位于西班牙的管辖范围之内,理应归西班牙所有。同年10月3日,法国人以24,000英磅的代价把东岛卖给了西班牙。   

    1770年,西班牙军队以武力赶走了西岛的英国人。1771年,按西、英两国达成的协议,英国人回到了西岛,重新驻扎在埃格蒙特港,但西班牙声称保留其主权。1774年,英国以节省军费为理由,主动撤走了西岛驻军。   

    1806年,西班牙向拿破仑投降,英国乘机打击西班牙的势力,占领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但是,英国既未向马岛派遣驻军,也没有委任总督;观岛处于无政府状态达十多年之久。  

    1810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地区人民起义,成立了拉普拉塔临时政府。1816年,“拉普拉塔联合省”正式宣布独立,并声明继承西班牙对马岛的主权。1820年11月,戴维·朱厄特海军上校在索莱达港把阿根廷国旗插在要塞顶上。并宣布行使从西班牙继承来的主权。自1823年起由巴勃罗·阿雷瓜蒂任总督。   

    1829年,英国致函阿外交部长,声明马岛归英所有。   

    1833年1月2日,英国由约翰·詹姆斯·翁斯洛舰长率领“史诗女神”号护卫舰开进东岛的索莱达港;第二天,升起英国国旗,宣布奉命行使英对马岛的主权。阿驻马岛的海军中校何塞·玛丽亚·皮内多总督及其50名士兵被迫撤回布宜诺艾利斯。此后,马岛长期为英所占,但阿根廷从未放弃其主权要求,多次对英的占领提出异议,至今已达一个半世纪。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5年(1831年—1836年)的环球旅行时,到过马岛。他是第一个到那块领地访问的名人,因此东岛有个“达尔文港”。  

    1948年,阿根廷和智利向马岛海域派驻海军,英国对此抗议。10年后,即1958年,这个问题提到联合国。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又名福克兰群岛,位于南纬51°40′—53°00′、西经57°40′—62°00′,由346个岛礁组成,面积11,800平方公里,人口约2,000人,首府阿根廷(斯坦利)港。

    这个群岛距麦哲伦海峡东部入海口约450公里,距阿根廷大陆南部海岸最近处510公里,距英国本土约13,000公里。马岛扼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要冲。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前,麦哲伦海峡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海上通道,马岛踞该海峡以东咽喉要地,是过往该海峡或绕道合恩角的船只必经之地。巴拿马运河通航之后,马岛在军事上仍然是南大西洋的重要据点和南美大陆南部的海上前哨。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曾以这里为海军基地,成功地袭击在附近海域过往的德国舰艇。马岛距南极大陆较近、是到南极进行探险和科学考察的前进基地和理想的物资中转站,也是将来开发南极大陆的重要出发地。

    马岛长期有人居住的岛屿15个。主岛有二:东面的一个大岛叫索莱达岛,又叫东福克兰岛(简称“东岛”),面积6,760平方公里;西面的一个大岛叫大马尔维纳岛,又叫西福克兰岛(简称“西岛”),面积5,280平方公里。东西大岛被福克兰海峡隔开。东岛有两条东西走向的山脉(无人居住),厄斯本山海拔750米,是全岛的最高点。厄斯本山以南是拉福尼亚平原,约占东岛面积的一半,地势平缓,地表高差仅30米左右。厄斯本山以北,除有一小块高地外,大部分是海拔80米以下的丘陵地。西岛多山,地势崎岖。亚当山海拔700米,是西岛的最高点。

    马岛属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约为5.5度,最高平均气温为18度,最低平均气温为零下4度。据说,冬季最低气温有时可达零下40度。

    马岛经济以畜牧业为主,为几家英国公司所垄断。马岛资源丰富。岛上已开采泥煤,是居民的主要燃料。此外,还有铝、银、铁、铅等矿藏。渔业资源很可观,据估计,附近海域蕴藏7,000万吨至2亿吨磷虾,每年可以捕捞300万吨鱼。大陆架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锰矿等,石油储量可达60亿桶,是英国北海油田储量的数倍。(但直到今天也没有开采到一滴石油)

    岛上交通不便。只有一些简易公路和土路,沟通各港口之间的联系。阿根廷港有简易公路分别通往达尔文港、圣卡洛斯港和路易斯港。

    马岛居民几乎全是英国移民的后裔,讲英语,多信基督教,大部分住在东岛。首府阿根廷港有居民1,060余人,是岛上唯一的城市。南乔治亚群岛

    南乔治亚群岛位于南纬54°15′—54°55′、西经36°45′—38°05′之间,距马岛1,300多公里,是火山岛。主岛南乔治亚岛呈西北——东南走向,长168公里,宽32公里。周围有一些小岛和岩礁,总面积3,756平方公里。

    主岛中部山峦起伏,地势崎岖。最高峰为佩吉特山,海拔2,934米。山上终年积雪,雪山和冰川面积约为全岛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五,故有“冰川”岛之候严寒,多暴风雪,年平均有120天称。气降雪。南乔治亚岛首府格里特维肯港是唯一全年可用的不冻港。岛上无固定居民,随季节变化,居民数十人至数百人,主要是观测站的科学工作者和捕鲸渔民。岛上经济落后,捕鲸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该岛靠近通往南极洲的通道,可用作去南极科学考察的基地,战略地位也颇重要。(三)南桑德韦奇群岛

    南桑德韦奇群岛是个未开垦的火山岛,位于南纬56°18′—59°30′、西经26°—28°30′之间,在南乔治亚群岛西南760公里处,距马岛和南极大陆最近处约2,000公里。该群岛由扎瓦多夫斯基、坎德尔马斯、南休斯等11个小岛和小群岛组成,陆地总面积约310平方公里。岛上多山,覆有冰雪。无常住居民。  
战争第一阶段:阿根廷方面

双方企图

    阿根廷方面:利用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乘英不备,以武力收复马岛,迫使英国在事实面前承认其有马岛的主权。

    英国方面:决心不借付出巨大代价重占马岛。先以强大军事压力迫使阿军撤出马岛,如阿军不撤,则强行登陆夺取,战术上采取速战速决,并恪守不对阿本土及12海里领海采取军事行动的规定。阿方行动:

     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下令提前实施收复马岛的“罗萨里奥”计划,作战总指挥为陆军第5军军长兼马尔维纳斯战区司令奥斯瓦尔多·加西亚中将。特混舰队由航母1艘、驱逐舰4艘和其它舰船共约20艘及登陆兵4,000人成的第40特混舰队。

    第40两栖特混舰队于4月2日零时15分派出的阿军陆战队的侦察小队在彭布罗克角登陆。4月2日六时三十分,阿军主力在龙克湾登陆,随即攻占了机场和港口。八时三十分,阿军七架C—130运输机运来3000多后援。使岛上阿军总兵力达4000人。岛上英国守军近200人,只进行了一般抵抗,即在总督雷克斯·亨特率领下全部投降。英军无伤亡,阿军亡4人(其中上校一名)。阿方任命马里奥·本哈明·梅嫩德斯准将为马岛军事长官。

    4月3日,阿海军输送登陆兵约200人在南乔治亚岛格里恃维肯港登陆,英守军22人进行了抵抗,最后全部被阿生俘。4月7日,阿宣布成立“南大西洋战区”(包括阿大陆沿岸200海里及马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德韦奇群岛周围200海里水域),任命海军作战司令胡安·阿塞·隆巴多将军为该战区司令。与此同时阿军第60两栖编队在南岛登陆,经短促交火,占领南岛,英国守军23人投降。就这样,阿军以伤亡7人,损失2架直升机的代价,占领了整个马岛。

    阿军收复马岛的消息传到国内,群情振奋,数十万人聚集在总统府的“五月二十五日广场”,高唱国歌,高呼口号,欢庆胜利。全国十多个政党一致表示支持政府的行动。总统加尔铁里的威望达到顶峰。再也没有人去考虑政府在处理经济问题上的失败了。

    阿军自收复马岛至4月30日期间,为了防御英国方面的报复而不断加强马岛防御,岛上驻军到4月底由原来的4,000人增至13,000人。其部署为:阿根廷港和肯特山地区4个营及支援分队共约9,000人,达尔文港、古斯格林一个营及支援分队共约1,700人,范宁角约50人,福克斯湾、佩布尔岛等地一个营及支援分队共约2,000人;另外还扩建阿根廷港机场及在古斯格林、佩布尔岛修建简易机场;部署雷达站及防空部队,构筑工事;向岛上运送武器、弹药及其它补给品等。司令部设在阿根廷港。


战争第一阶段:英国方面


英方行动

    英国在获悉马岛被阿根廷占领后,立即宣布与阿断交,成立以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主席的战时内阁,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并制定了以武力为后盾,政治、外交、经济多管齐下,迫使阿方撤军,如果阿根廷不屈服,就用武力重夺马岛的战略方针。美国人也非常积极的介入,美国人一开始想从政治上去解决这次危机。因此派当时的国务卿黑哥将军从中斡旋,无耐双方的态度都非常的坚决。4月3日,英内阁作出派遣特混舰队重占马岛的决策,任命桑迪·伍德沃德海军少将为特混舰队司令。英特混舰队舰船40余艘,载地面部队约4,000人,“鹞“式飞机20架和各种直升机45架,于4月5日分别由英国朴茨茅斯和英属直布罗陀启航驶往南大西洋。4月7日,英国宣布对马岛周围200海里实施全面海空封锁。4月12日,英军的核潜艇到达马岛后立即开始对马岛进行封锁。

    在前往马岛一万三千公里的航程途中,英军参战部队完成了制定作战方案、战斗序列编组、战术演练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并根据4月4日战时议会签发的法令,征招58艘民船,作为舰队的后勤支援力量,同时对征用的民船按需要进行快速改装。如“伊利莎白女王二世”号和“堪培拉”号客轮都改装为运兵船,“大西洋运输者”号和“大西洋堤道”号滚装船改装为飞机运输船,此时“乌干达”号客船正载着940名英国学生在地中海旅行,接到征招命令立即在就近港口停靠,让学生上岸,随即驶向直布罗陀,仅用三天就改装为医疗船。由此可以看出英方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月17日英国战时内阁提出把战争控制在马岛地区,不进攻阿根廷本土的原则。并积极展开了外交和政治攻势,美国、北约等国都表示支持英国,中断了与阿根廷的军火贸易,特别是法国和德国,原来与阿根廷有军火销售协议,但都支持对阿的军火禁运。同时各国还向英国提供后勤保障、通讯、卫星情报等便利。

    4月26日,由23艘军舰、20架飞机、2000名陆军组成第二梯队从波特兰启航。5月12日,由18艘军舰和3000名陆军组成的第三梯队从安普顿启航。

    首批特混舰队于4月17日抵达中大西洋的阿森松岛,经休息、补给后,于19日启航继续向南大西洋开进。先遣队于4月24日抵达南乔治亚岛附近水域。4月22日,十四名英军特种空勤团(简称SAS)队员先从C—130运输机伞降在南岛北部海域,再换乘潜艇到达距南岛约三海里处,最后游上岸,进行侦察,查明了南岛上阿军的兵力、装备、火力配置,并为后续部队的登陆选择了机降地点,还清除了岛上的雷区。4月25日南岛上的SBS队员引导第42陆战突击营机降在岛上,阿守军156人只进行了有限的抵抗,即在指挥官阿斯蒂齐上校率领下投降。晚六时,英军占领南岛首府格里特维肯港。这样英军就在陆上首先抢占到了重要的前进基地,这样英军就可以从容的将人员和各种装备输送上岛同时将部队展开。

    25日3架英军的“山猫”式直升机在南乔治亚岛附近发现阿方潜艇“圣菲”号随即发射导弹和投掷深水炸弹,击沉“圣菲”号潜艇,英国陆战队第42突击营和“特别舟艇中队”在南乔治亚岛登陆,英国特混舰队主力于4月29日抵马岛水域,30日完成了对马岛周围200海里海上、空中封锁的部署。英国国防部宣布从格林威治时间4月30日十一时起,所有进入马岛周围200海里禁区的飞机和舰只都将遭到攻击。阿军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在马岛地区开始实行灯火管制和宵禁。

    4月30日阿根廷海军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在英国划定的200海里封锁线内进行航行,英方的“征服者”号核潜艇在发现后一面报告指挥部,一面进行跟踪。  



战争第二阶段:封锁与反封锁


英军偷袭阿军机场   阿根廷空军让英国人的恶梦久久不能结束,5月12日阿军航空兵又在根廷港附近水域重创英护卫舰两艘。这些飞机都是由佩布尔岛阿军机场起飞的。为了拔掉这颗肉中刺,五十名海军突击队员在5月14日晚乘三架直升机机降于岛上,炸毁阿军6架“普卡拉”攻击机,4架“T-34”教练攻击机,1架运输机。

    队员中的炮兵观察组指引“格拉摩根”号驱逐舰的114mm主炮猛轰岛上的目标,岛上的1座军火库,6座雷达站均被炸毁。英军在烈火中乘直升机安然返回,以轻伤2人的代价取得全胜,扫清了登陆的障碍。

    登岛作战

    英国方面考虑到阿军在马岛的兵力达14000人,而英军能进行登陆作战的登陆部队至多才1000人,如何以少胜多,只有出奇制胜。为此舰队司令伍德沃德煞费苦心,大摆迷魂阵。

    由于马岛上的英籍居民很多,所以英军特工人员可以在他们的掩护下,一面摸清阿军的布防,一面积极活动,四处袭扰,唯独对阿军的指挥部没有袭击,主要原因就在于英军破译了密码,阿军的指挥部成了英军情报来源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英军一面封锁、轰炸、炮击马岛的一面向南大西洋继续增派兵力。到5月20日英军基本上达到了封锁马岛、削弱马岛守军力量的目的,并已作好了在马岛登陆的准备工作。  


英军进行战场封锁

    1982年5月1日英军开始对马岛守军进行攻击。英军从阿森松岛起的“火神”轰炸机和从航母起飞的“鹞”式战斗机首次空袭马岛。

    同时英军使用水面舰艇舰炮对马岛的军事目标进行多次轰炸和炮击,阿方出动飞机进行还击。以后,英不断对马岛进行轰炸和炮击,主要目标是机场、雷达站、仓库等。为了能更好的取得战场主动权,英内阁批准特混舰队可以攻击封锁圈外的阿军。

    随后英“征服者”号核潜艇在马岛200海里禁区外36海里处,向阿海军旗舰“贝尔格诺将军”号巡洋舰发射了三枚MK—8鱼雷,命中两枚,巡洋舰在四十五分钟后沉没,阿军有321人阵亡或失踪。

    由于该舰被击沉,大大打击了阿军的士气,并使得阿根廷海军主力撤离马岛海域,虽然阿海军有一支由一艘航空母舰,4艘潜艇和两艘导弹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可是在整个战争期间都龟缩于本土,不敢出战。

    为了报复英军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阿根廷空军在5月4日派出一架法制“超级军旗”式战斗轰炸机在马岛以北40海里处发射了两枚法制AM-39“飞鱼”式空对舰导弹,击沉英国当时号称最先进的42级导弹驱逐舰“谢菲尔德”号,舰员亡20人,伤27人。

    这艘排水量3200吨,造价达2亿美元的号称英国最先进的军舰被一枚造价才30万美元的导弹击沉,对英军的打击极大。此后英军吸取教训,采取各种措施防范阿军的导弹攻击。最典型的办法就是派出加装了预警雷达的“海王”式直升机在舰队上空进行早期警戒。

    英军为了免受阿方航空兵的威胁于5月6日派遣十六名SAS队员先搭乘潜艇再换乘橡皮舟潜入阿根廷本土的里奥·加列戈斯空军基地,一举炸毁阿军仅有的14架“超级军旗”式战斗轰炸机中的8架,使阿军的远程打击能力受到重创。

最后的决战

    英军确定于5月21日在圣卡洛斯港登陆。圣卡洛斯港距阿根廷港约80公里,其间大部分为沼泽地,机动困难,距达尔文港约40公里。阿只在圣卡洛斯港入口处的范宁角有40—50人防守。该地区水文、滩头状况利于登陆,岸上地形便于建立和巩固登陆场,利于防潜艇和“飞鱼”导弹的攻击。

    英军登陆兵共编为两个梯队。两栖突击梯队由海军陆战第3旅(辖第40、42、45营及支援分队),伞兵团第2、3营,炮兵第29团及“蝎”式轻型坦克分队,防空导弹、工兵、后勤等分队组成,共约5,000人。其任务是在圣卡洛斯港及其附近突击上陆,尔后分别向阿根廷港和达尔文港方向进攻。

    后续梯队由步兵第5旅(辖3个营)及支援分队组成,共约4,000人,其任务是在突击梯队上陆并向纵深发展进攻后,伺机在原登陆地域或在新的登陆地域上陆,与突击梯队共同夺取马岛。

    5月21日凌晨三时,SAS突击队作为第一梯队在范宁角登陆,在先期登陆的侦察分队协助下,消灭了阿军约50人的守卫部队。三时三十分,英军开始舰炮火力准备。三时四十分,英军2艘两栖攻击舰,4艘登陆舰,在圣卡洛斯实施多点立体登陆,未遇抵抗便顺利上岸。英军抓住阿军夜战能力差的弱点,争分夺秒抢运人员、物资,在四小时里上岸2500人,运送物资32000吨。并构筑工事,组织防御,准备迎击阿军的反扑。上午10时开始,阿方先后出动数批飞机共70余架次,主要对英舰船进行空袭,炸沉英护卫舰“热心”号,重创、击伤英舰4艘。但阿方也损失了14架飞机。

    阿军飞行员受过美、法、以等国教官的严格训练,技术高,作风猛,战斗力很强。面对英军高炮、导弹和“鹞”式战斗机组成的防空体系,毫不畏惧,不怕牺牲,进行攻击时往往都采用低空突防来提高命中率。但英军最终还是顶住了阿军的反击,控制了20平方公里的滩头阵地,还铺设了供“鹞”式和直升机起降的钢板简易机场,进一步巩固了登陆滩头。
5月22日,阿军令人费解地按兵不动,给了英军喘息之机,英军乘机补充物资,调整部署,并部署了一个“吹管”式便携式防空导弹连,专用于对抗阿军的低空功击,完善了防空火力配系。战后很多老兵提起这天都称为奇迹的一天,他们说,“如果阿军继续发起攻击的话,英军登陆很有可能会崩溃,但感谢上帝,有了一天的时间来重新调整”。

    第2天阿军又出动近百架次飞机,继续发动猛烈空袭,击沉了英军“小羚羊”号护卫舰。

    5月25日这天是阿根廷国庆日,阿空军倾全力出击,全天出动约200架次,取得击沉“考文垂”号驱逐舰,“大西洋运送者”号滚装船,击伤1艘驱逐舰,1艘护卫舰的辉煌战绩。

    英军不幸中的大幸是“大西洋运送者”号上运送的16架“鹞”式战斗机和1架美制“支努干”重型直升机在被击沉前就飞到了岸上机场。

    三天来,阿空军英勇战斗,给予英军沉重打击,但一来飞机性能不及英军,二来又得不到海陆军的有力支援,三来由于阿根廷一百多年来没有战争,战备较差,低空攻击投下的炸弹因为炸弹的起爆条件都设在由高空投掷,因此有40%的炸弹没有爆炸,所以无法阻止英军的登陆。

    阿根廷空军在5月25日损失飞机高达31架。阿根廷驻达尔文港部队于24日、25日也派出小股兵力对圣卡洛斯港地区英军进行侦察袭扰活动,但被英军炮火击退。

    由于阿军地面部队未进行反登陆作战,而航空兵反击的又主要打击英舰船,这样使使英军顺利地登陆和巩固了登陆场,并完成了陆上进攻准备。三天里,英军上岸部队已达5000人,滩头阵地扩大到150平方公里,建立起了补给基地,通信枢纽,并在钢板简易机场加铺了铝合金跑道。

    站稳脚根的英军登陆部队在5月27日向阿军发起攻击,兵分两路向斯坦利港推进。南路以第2伞兵营为先导,第45陆战营为后援,沿东南公路,经达尔文港、古斯格林、费兹罗伊湾、布拉夫湾从南面攻击;北路以60名SAS队员为先导,第3伞兵营,第4陆战营跟进,沿道格拉斯、蒂尔湾,直取斯坦利。由于阿军作战思想保守,不思进取,使英军的进展非常顺利。英军伞兵团第2营及支援分队,大部从陆上徒步、乘直升机、吉普车和“蝎”式坦克向达尔文港开进,一部分乘汽艇由水上向达尔文港开进。

    5月28日英军开始对达尔港发起进攻。阿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击毙英伞兵团第2营营长赫伯特·琼斯中校。英军于29日攻占达尔文港,古斯格林守军投降。英军在攻占达尔文港和古斯格林战斗中,亡17人,毙伤阿军250人,俘阿军1,400人,缴获大批弹药和其他军需物资。尔后,向阿根廷港方向发展进攻。  

自英军开始陆上进攻以来,阿多次出动航空兵袭击英舰船和圣卡洛斯港、达尔文港、肯特山等地的英军。5月30日阿使用“飞鱼”导弹攻击“无敌”号航母,遭英激光眩目器干扰,未中。(另有说法以2架"天鹰"被击落的代价击伤"无敌"号,但英军矢口否认)。

    6月8日空袭菲茨罗伊上陆的步兵第5旅,打死打伤英军180余人,击沉英登陆舰“加拉哈德爵士”号,重创英护卫舰和登陆舰各一艘。但当晚由“伊莉莎白女王二世”号客轮运送的3000英军登岛。进一步加强了英军的进攻力量。

    5月31日,北路英军进抵肯特山,就地布防,等待南路英军。6月1日,南路英军也到达肯特山,与北路英军汇合。阿军此时采取放弃外围,集中主力固守斯坦利港方针。英军在攻占肯特山和查杰林山完成对斯坦利港的包围后,并不急于攻击,而是调整部署,补充给养,派出SAS和SBA队员四处活动,进行战场侦察,很快查清阿军以肯特山、查杰林山为第一道防线,以哈里顿山、浪顿山为第二道防线,以无线岭、欲坠山、威廉山、工兵山一线为主防御阵地,即加尔铁里防线,在三道防线之间都布设大量地雷和障碍,只留一条由炮火保护的秘密通道供联络之用。

    6月8日,阿军出动大批飞机空袭在希拉夫湾滩头的英军,击沉登陆舰1艘,击伤护卫舰1艘,登陆舰1艘。阿军损失飞机11架。但此时的阿空军已如强弩之末再也无力阻止英军的登陆。

    此时英军在岛上的力量已大大增强,共有地面部队8000人,重炮30门,坦克20辆。6月11日,经三天的准备,英军以“火神”轰炸机和“鹞”式战斗机以及火炮进行密集轰炸,同时驱逐舰、护卫舰以舰炮火力掩护,支援地面部队向阿军的第二道防线猛攻,第45陆战营攻占哈里特山和浪顿山,突破第二道防线,并控制了斯坦利外围所有制高点。阿军唯一的反击就是用岸基AM—39“飞鱼”导弹击伤“格拉摩根”号驱逐舰。

    英军经过调整部署,补充弹药及其它军需物资后,于6月11日开始对阿根廷港发起总攻。11月23日英飞机、舰炮和炮兵对阿军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和炮击,随后地面部队发起进攻,于12日拂晓前攻占了距阿根廷港15公里的两姐妹山、哈里特山和朗顿山。

    13日晚英军再次发起进攻,至14日中午先后攻占了无线岭、欲坠山及威廉山等地,进抵距市区约4公里的地方,阿军放弃阵地,丢掉大量重武器退向市区。

    英军追至阿根廷港市区边缘时,阿根廷港上空挂起了白旗。午后,双方战地司令官会晤,达成非正式停火协议,阿军(包括西岛2,000余人)于21时停止抵抗。

    英国向全世界宣布,马岛阿军于14日21时投降。致此马岛战争以英军获胜而结束,马岛的失败导致了阿根廷国内矛盾激化,总统加尔铁里和海、空军司令等高级将领被迫辞职,次年文官政府经大选上台后,又把发动战争的主要军事领导人送上军事法庭受审。

    这次战争中阿军亡1,000余人,伤1,300人左右,失踪数百人,被俘11,800余人;损失舰船11艘(沉5、伤6),飞机117架,耗资10亿美元以上,间接损失20多亿美元。

    英军亡255人(内文职28人),伤777人,被俘210余人,损失舰船16艘(沉6、伤10),飞机34架,耗资约12亿美元以上。  


                                                       马岛战争的历史背景


英阿两国对马岛主权的争议,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也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斗争。争议的焦点是,谁先发现和有效占领这些群岛。根据现有文字记载,英国“幸福号”船船长约翰·斯特朗于1690年发现两主岛之间的海峡,并以当时英国海军司库福克兰子爵的名字把它命名为“福克兰海峡”,而且首次登上该岛。后来,英国便称该群岛为“福克兰群岛”。

    十八世纪初,许多法国人陆续到过该岛,并将它命名为“马洛于内群岛”。此名源于法国探险队在法国的起点港口圣马洛,后来的西班牙名称“马尔维纳斯群岛”亦出于此。

    1764年,法国航海家路易·安东·德布甘维尔海军上将率领的探险队,首次在东岛建立了一个定居地,称为路易斯港。

    1765年,以约翰·拜伦为首的英国探险队登上西岛,建立了名为埃格蒙特港的定居地,并升起英国国旗,声称该岛归属英王。

    1766年,在海上称霸的西班牙人插足马岛。他们宣称,按照1493年教皇划定的分界线,这些岛屿位于西班牙的管辖范围之内,理应归西班牙所有。同年10月3日,法国人以24,000英磅的代价把东岛卖给了西班牙。   

    1770年,西班牙军队以武力赶走了西岛的英国人。1771年,按西、英两国达成的协议,英国人回到了西岛,重新驻扎在埃格蒙特港,但西班牙声称保留其主权。1774年,英国以节省军费为理由,主动撤走了西岛驻军。   

    1806年,西班牙向拿破仑投降,英国乘机打击西班牙的势力,占领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但是,英国既未向马岛派遣驻军,也没有委任总督;观岛处于无政府状态达十多年之久。  

    1810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地区人民起义,成立了拉普拉塔临时政府。1816年,“拉普拉塔联合省”正式宣布独立,并声明继承西班牙对马岛的主权。1820年11月,戴维·朱厄特海军上校在索莱达港把阿根廷国旗插在要塞顶上。并宣布行使从西班牙继承来的主权。自1823年起由巴勃罗·阿雷瓜蒂任总督。   

    1829年,英国致函阿外交部长,声明马岛归英所有。   

    1833年1月2日,英国由约翰·詹姆斯·翁斯洛舰长率领“史诗女神”号护卫舰开进东岛的索莱达港;第二天,升起英国国旗,宣布奉命行使英对马岛的主权。阿驻马岛的海军中校何塞·玛丽亚·皮内多总督及其50名士兵被迫撤回布宜诺艾利斯。此后,马岛长期为英所占,但阿根廷从未放弃其主权要求,多次对英的占领提出异议,至今已达一个半世纪。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5年(1831年—1836年)的环球旅行时,到过马岛。他是第一个到那块领地访问的名人,因此东岛有个“达尔文港”。  

    1948年,阿根廷和智利向马岛海域派驻海军,英国对此抗议。10年后,即1958年,这个问题提到联合国。
1964年,阿一名飞行员驾机到马岛着陆,升起了阿国旗。同年,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开始审议马岛问题。审议后,建议由特委会邀请两国政府举行谈判,以求和平解决争端。

    1965年,联大第一次审议马岛问题。阿强调马岛是西班牙殖民体系的天然组成部分,应根据反殖宣言中确认的领土完整原则将马岛归还阿。英则坚持其对马岛的主权,强调居民自决权。大会最后通过了敦促阿英立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问题的决议。从1966年—1976年间,多届联大都作出了类似的协议或决议。  

    1966年阿根廷18名青年劫持一架飞机在马岛着陆,要求归还马岛。1971年英阿签署协定,英同意逐步把岛上居民并入阿根廷,以解决岛民的身份证问题,使他们可以在阿各地通行和接受高等教育。1972年阿在离阿根廷港5公里处修建了机场,班机定期往来。

    70年代初,勘查表明在马岛南部海域可能有丰富的石油以及天然气和其他矿藏。1973年英阿谈判气氛急转直下。1978年,两国恢复谈判。

    1980年英外交官在美国与阿根廷代表谈判提出这样的设想:马岛主权移交给阿根廷,但要阿方把马岛长期租接给英国。阿对此表示反对。同年12月,英政府把这一方案提交议会讨论时,遭到一些人的竭力反对。于是,英政府表示,马岛居民对该群岛的归属问题应有最后决定权。

    英阿双方对南乔治亚群岛和南桑德韦奇也存在争议。

    据阿根迁资料,1756年6月29日,西班牙船“雄狮”号首次在南乔治亚群岛靠近。该船船长把他们登陆的那个岛命名为圣佩德罗岛。1775年,英国海员约翰·库克对该群岛进行勘测,并绘制了地图,把它命名为乔治三世群岛。南乔治亚群岛由此得名。1904年11月16日,一批阿根廷海员登上南乔治亚岛;1905年1月1日,他们在格里特维肯港设立了一个气象站。1908年7月4日,英国宣布,南纬50度以南、西径80度以东的广大区域,包括马岛、南乔治亚群岛、南桑德韦奇群岛、南设得兰群岛、阿根廷的圣克鲁斯省一部、智利南方各省、整个火地岛等,均为英国统治区。

    1928年,阿根廷首次通过外交途径提出收复南乔治亚群岛主权的要求。1950年,英国人在南乔治亚岛升起英国国旗,没收了阿方气象站的全部设备,并把这些设备送回布宜诺斯利斯。1969年,英国在岛上建立了南极观测站和鲸鱼加工厂。

    据有关资料介绍,最早到达南桑德韦奇群岛的是俄国人别林斯高晋,时间是1819年。1908年7月4日英国宣布该岛属英国统辖范围,但未派人进驻。1976年,阿海、空军向该岛的图勒岛(即南休利岛)共派出了约20名人员(含科研人员),建立了“科尔布塔·乌拉杰”科学站。

    1982年2月26日—27日,英阿又在纽约举行正式谈判,但毫无结果,双方关系趋于恶化。阿根廷出于内政、外交和经济上的需要,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彻底消除长期存在的殖民主义这一“毒瘤”,决定采取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其它形式”来结束英国殖民主义者对马岛、南乔治亚群岛和南桑德韦奇群岛的武力统治,并在国内开始了积极的备战活动。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斯科蒂斯公司60人乘海军指挥的运输船,以拆除一个保加利亚人在南乔治亚群岛所建立的鲸鱼加工厂的陈旧设备为名,在南乔治亚群岛的利斯(又译“莱斯”)滩登陆,并插上阿国旗,两国关系旋即恶化。阿方决定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与政治形势,提前采取行动,收复马岛的主权,以此结束英军对马岛长期的武力占领。

    3月28日,阿方出兵,4月2日和3日先后在阿根廷港和南乔治亚岛登陆,马岛战争爆发。  




追忆百日海战的硝烟—英阿马岛战20年后反思

2002年4月2日是英阿马岛之战爆发20周年纪念日。20年前爆发的这场局部战争,是20世纪80年代新军事革命兴起后的第一场重大局部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形态发生重大改变的转折点。纵观1982年4月2日—6月13日这场百日海空大战给我们最深刻的启迪是:将在谋不在勇,兵贵精不贵多。  

    从劳师远征到快速反应,从以逸待劳到无所作为,角色的易位说明军事斗争准备决不能仅停留在纸上谈兵。众所周知,劳师远征历来是兵家大忌,但英军凭借现代化的运输手段,不顾8000海里的遥远航程,特混舰队在英内阁作出出兵决定的48小时内就出航了,堪称现代战争快速反应之最。但英军特混舰队并不盲目地依仗现代化的舰艇和飞机巨大的远航能力。而是边开进、边收编、边补给、边训练,始终保持远征部队旺盛的战斗力。特混舰队在途经直布罗陀海峡时,收编了两艘导弹护卫舰和紧急应召的民船。抵达大西洋中部的阿森松岛时,舰队进行了武器、燃油、给养的全面补充。编队中两栖登陆舰上的海军陆战队进行了登陆演习。一路上,舰载机持续不断地进行空战和反潜战演习。这样远征就变成了最好的战前演练,劣势也就转化为优势,未接战,就已先声夺人。

    反观阿军,4月2日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夺取马岛之后,就陶醉于初战的胜利,认为英国的出兵之举不过是恐吓而已,并没有认真地策划群岛的防御及战时的支援作战。而在英国宣布在马岛建立200海里封锁区后,阿军又过于胆怯,既不敢派船闯关补给岛上守军,又不敢派出潜艇和航母编队去袭扰远道而来的英军,更没有组织岛上守军进行针对性的抗登陆作战演习,这样阿军白白损失了英军特混舰队抵达前宝贵的20多天时间。以逸待劳变成了无所作为,将兵家推崇的上策变成了平庸之举。

    兵不厌诈,虚实相应永远是战争制胜的灵魂。英国在建立200海里封锁区的同时,还宣称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征服者”号等已抵达马岛附近海域。而根据战后解密的材料来看,“征服者”号实际上是3天后才驶抵战区的。英军这种虚张声势、瞒天过海之举确实起到了阻吓阿军,争取主动的事半功倍之效。相比之下,阿海军对海战场上的斗智斗谋似乎稍逊风骚,竟然轻信英军关于200海里封锁区外是安全的宣传,完全违背了兵不厌诈的军事谋略的基本原则。5月2日,阿海军“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率两艘导弹护卫舰在封锁区外驶向阿根廷本土。明知英海军核潜艇就在附近出没,却轻信在封锁区外英军不会发动攻击。因而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这就注定了“贝尔格拉诺将军”号的悲惨命运了。

    武器的优劣短长只是战争成败的外部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力量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下。不论是现代化的武器,还是相对落后的装备,都有适用的长处,也有难以回避的缺陷。这就要看使用者是否具有娴熟的技术,将手中的武器用活、用神。1982年5月4日上午10时,英国海军的“谢菲尔德”号和“格拉斯哥”号、“科芬特里”号三艘导弹驱逐舰远离航母,担任特混舰队第一线的雷达哨舰。午时1点56分,“格拉斯哥”号的警戒雷达侦测到不明飞机以超低空从38海里外袭来,“格”舰立即判定是“超级军旗”战斗轰炸机来袭,并立即发射干扰弹,同时迅速通报友舰。阿战斗轰炸机发射的2枚“飞鱼”空舰导弹原本锁定“格”舰,但在“格拉斯哥”号强烈的电子干扰下,一枚受欺骗坠入大海,另一枚则自动转向攻击“谢菲尔德”号,而关键时刻,“谢”舰舰长萨尔特上校,竟然毫无危机意识的在舰长室午休,收到“格”舰的敌情报告后,反倒认为“格”舰神经过敏。“格”、“谢”两舰同属一个型号,武器装备性能相同,但“格”舰能够充分发扬舰载预警雷达、电子干扰机的优良性能,提前发现并成功地干扰了来袭的“飞鱼”导弹。而“谢”舰轻敌、疏忽、迟钝,不仅没有发挥长处,反而将该舰的航速慢、体积大、装甲薄的缺陷暴露得一览无余,因而“谢”舰成为反舰导弹的牺牲品一点也不冤枉。

    阿根廷虽然输掉了马岛战争,但阿空军的英勇精神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以近70架飞机的损失,一共击沉了英海军7艘战舰,重创了5艘。打掉了英特混舰队45%的战斗力,使其差一点溃不成军。

    但阿攻击机击中英舰的多枚千磅航弹并未爆炸,这正是阿空军军械师技术不熟练所致,原来这些航弹的引信设置是为穿透二战时战舰的重装甲而装定的,而英海军的现代化战舰的甲板很薄,航弹一下子就穿透了,阻力太小而无法引起引信动作,从而功亏一篑。如果将引信重新装定一下,这些炸弹都能正常爆炸,至少会再炸沉5艘主力英舰。这样的话,英特混舰队将因掩护兵力和支援火力不足,而无法进行登陆作战。

    再就是阿空军飞行员没有摸透“飞鱼”空舰导弹的使用要领,阿军只有5枚“飞鱼”,这5枚宝贵的导弹应是攻击英航母专用的。但阿飞行员总是在机载雷达发现第一个目标后,不予舰型判别,按下发射键掉头就走。让英两艘航母每每躲过了攻击,没有发挥出“飞鱼”空舰导弹应有的“杀手锏”效用。  


“导弹时代的首次战斗”
马岛战争期间双方在战斗中大量使用导弹,在战场上取得惊人的效果,因此全世界军界人士称这次战争为“导弹时代的首次战斗”。

    马岛战争中使用的先进武器,有各类战术导弹、制导鱼雷和激光制导炸弹,现统称为精确制导武器。英军使用了空对空、空对舰、舰对空、地对空、潜对舰、反坦克等制导武器;阿军也使用了空对舰、岸对舰、地对空等战术导弹。双方共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有十七种之多,这比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使用的战术导弹型号更多,品质更为先进,战果也更为突出。从马岛战争的过程可以明显地看出精确制导武器在战斗中的实际效果。

    制导武器显神通

    自阿军4月2日占领马岛开始,4月5日英国组成有44艘军舰,22艘辅助船和45艘商船的特遣部队,航行13,000公里,24日到达马岛海域。英国并宣布对马岛实行200海里海空封锁。5月1日英军派出1架“火神式”轰炸机从阿森松岛起飞,经空中加油远距离飞行到马岛上空,实施第一次空袭,摧毁阿机场设施。接着由从航空母舰起飞的12架“海鹞式”战斗机继续空袭,并由“海鹞式”飞机携带的AIM-9L“响尾蛇式”空对空导弹击落阿根廷第一架飞机。从此,以制导武器对制导武器的战斗开始了。

    击沉“谢菲尔德”号

    5月4日,英海军“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在马岛以北海域执行警戒任务时,被阿根廷发现,阿方即派“超军旗式”战斗轰炸机发射1枚AM-39型“飞鱼式”空对舰导弹(弹长4.7米,弹径0.3米,发射重量650公斤,射程38公里,惯性和雷达制导),击中“谢菲尔德号”中部水线以上1.8米要害部位。这种导弹是短延期引信战斗部,在破开一个大洞穿透舰体后进入舱内爆炸。立即使舰内动力、照明、消防系统全部破坏,引起中央燃料舱大火,军舰中部充满毒烟,4小时后,舰长下令弃舰。

    一枚仅仅价值30万元美元的“飞鱼式”空对舰导弹,一举击沉1艘价值1亿美元,号称英国最现代化的驱逐舰,让全世界震惊。

    防空导弹逞英豪

    五月中旬,英特混舰的海军陆战队和陆军部队陆续到达马岛周围,准备登陆,并在特遣部队周围建立对空防御。第一层防御,由“海鹞式”战斗机携带AIM-9L“响尾蛇式”空对空导弹(弹长2.9米,弹径0.12米,发射重量84公斤,射程18公里,红外制导),担负空中巡逻。第二层防御,由两型军舰装备的舰对空导弹,一艘为42型驱逐舰装备“海标枪式”舰对空导弹(弹长4.36米,弹径0.42米,发射重量550公斤,射程80公里,雷达指令和末制导);一种为22型护卫舰装备“海狼式”舰对空反导弹导弹(弹长2米,发射重量82公斤),这种导弹设计任务是攻击高空目标,但在战斗中迅速调整导弹火控系统后,也能拦截超低空飞行的敌机。这两型军舰的舰对空导弹,组成了“导弹空中陷井”。第三层防御,由三、四艘水面舰只的火炮和舰对空导弹,组成“火炮空中防线”,负责驱走来袭的阿根廷飞机。第四层防御,由突击舰运兵船上的小口径火炮和“海猫式”舰对空导弹(弹长1.48米,弹径0.16米,发射重量65公斤,射程3.5公里,无线电指令制导),及英军在马岛登陆后滩头阵地上部署的“轻剑式”地对空导弹(弹长2.24米,弹径0.13米,发射重量56公斤,射程19公里,无线电指令制导),“吹管式”单兵携带地对空导弹(弹长1.35米,弹径76毫米,发射重量18公斤,射高1,800米,射程4,800米,无线电指令制导),“毒刺式”单兵携带地对空导弹(弹长1.2米,弹径70毫米,发射重量9.5公斤,射程4,800米,红外制导),由这些地对空导弹拦截从低空进入的敌机。这四层防御,构成了大纵深、多层次、密集的防空火力网,实行空中封锁,取得局部海域的制空权。

    在本次战争中英军损失各型飞机36架,其中“海鹞式”战斗机6架,“鹞”GR3型战斗机4架,各种直升机24架。阿空军损失各型飞机117架,其中在空中被击落86架,在地面被毁31架。在被击落的86架飞机中:被“鹞式”飞机装备的AIM-9L,空对空导弹击落17架,被“鹞式”飞机机炮击落6架,被“海狼”舰对空导弹击落5架,被“海标枪”舰对空导弹击落8架,被“海猫”舰对空导弹击落10架,被“轻剑”地对空导弹击落20架,被“吹管”地对空导弹击落11架,被“毒刺”地对空导弹击落1架,被舰炮和地面火炮击落8架。

    以上合计被英军防空导弹击落的阿机共72架,占阿军被击落飞机总数的84%,被火炮击落的阿机14架,占被击落飞机总数的16%。防空导弹击落飞机的比例如此之大,在导弹时代已有许多战例:1972年美军在越南战场上,被越南北方击落B-52战略轰炸机32架,其中28架、占90%是被地对空导弹击落的;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双方损失飞机449架,其中62%是被空对空导弹击落的。由此可见战术导弹在战场上获得的显赫战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战术导弹占上风

    阿军在战斗中,也将自己所拥有的战术导弹用于各种战斗。除5月4日发射1枚“飞鱼式”导弹击沉英“谢菲尔德号”导弹逐驱舰外,部署在阿根廷港的“罗兰式”地对空导弹(弹长2.4米,弹径0.16米,发射重量63公斤,射高3,000米,射程6,500米,无线电指令制导),曾击落来袭的英“鹞式”战斗机1架。

    5月25日阿“超级军旗式”战斗机发射2枚“飞鱼式”空对舰导弹,击沉英万吨级“大西洋运输者号”运货船。6月11日阿部署在阿根廷港岸的“飞鱼式”岸对舰导弹(弹长4.12米,弹径0.3米,发射垂量720公斤,最大射程37公里,惯性和雷达末制导),曾重创英“格拉摩根号”驱逐舰。还有装备在“5月25日号”航空母舰上的“海猫式”舰空导弹,因海军舰只后期没有参加战斗,“海猫式”导弹也没有使用。但终究因为阿根廷拥有的战术导弹型号不多,数量更少,本国不能制造,完全依赖进口或受制于外国,外国实行禁售,导弹没有来源,使阿军不论在空中或在地面各种战斗中,不能普遍使用战术导弹,不得不使用常规火炮和炸弹去打击敌人。例如战斗中击落英机24架;除由“罗兰式”地对空导弹击落英机1架外,其余均由阿军地面高炮和小口径火炮击落。

    英军导弹

    英军在战斗中,除使用AIM-9L空对空导弹,“海标枪”、“海狼”、“海猫”舰空导弹,“轻剑”、“吹管”、“毒刺”防空导弹外,还在“大山猫式”直升机上装备了“海上大鸥式”空对舰导弹(弹长2.8米,弹径0.2米,发射重量210公斤,射程15公里,无线电指令和雷达末制导),曾击沉阿根廷的“圣菲”号潜艇。击沉一艘巡逻艇,重创两艘。英还给“猎迷式”海上巡逻机装备了“鱼叉式”空对舰导弹(弹长3.84米,弹径0.34米,发射重量500公斤,惯性和雷达末制导),作为反舰的主要武器。英军还在“火神式”轰炸机上装备了“百舌鸟式”空对地反雷达导弹(弹长3米,弹径0.2米,发射重量177公斤,射程20公里,被电动雷达制导),曾袭击阿根廷搭阿地面雷达站成功。英军登陆后,立即在滩头阵地部署“米兰式”反坦克寻弹(弹长0.75米,弹径110毫米,发射重量6.3公斤,红外跟踪有线制导),既可反装甲也可对付坚固防御阵地,十分有效。

    现代战争已进入导弹时代,马岛战争使用的武器就是对精确制导武器的试验和检验。由于制导武器从发现目标到完成攻击的整个过程,都由精确的制导系统控制的,致使攻击的距离、命中精度和破坏威力均远远超过传统火炮的范围。因此,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和使用,将使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大为增加。精确制导武静也战争中的地们,也将愈来愈显得重要。

    马岛战争已经过去了,但马岛之战的经验和教训依然存在。英国在总结这次战争的经验教训时说,致胜的基本素是:领导坚定的决心和指挥,训练有素的官兵和部队,先进的制导武器和装备,机动灵活的战斗和战术,把先进的制导武器置于致胜的重要地位。  

“超级军旗”式击沉“谢菲尔德”号的启示


舰载机攻击航空母舰,是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海空大血战时美日双方舰队经常采用的基本战术。这个战术的特点是:在攻击对方的航空母舰时,攻击机群通常采取多批次、多波次、多方向、多角度、多样式实施“决定性”的攻击,力争击沉对方舰载机群起降平台,从而在海战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在1982年爆发的马岛战争中,这种攻击战术发展有了新的发展,并对今后舰载机打航空母舰的战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超级军旗”是阿根廷从法国购买的单座单发轻型攻击机,每架价值约1000万美元,经过改装后,可以携带1枚“飞鱼”导弹。“谢菲尔德”号,号称“英国舰队的骄傲”。它是大英皇家海军首批实现了动力和武器系统的集中控制的海战利器,属主力战舰之列。

    1982年5月4日的大西洋马尔维纳斯群岛以南海域。阿根廷空军侦察情报系统的收到英军“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的目标指示数据后,3架“超级军旗”攻击机在P—2“海王星”巡逻机的引导下,开始向目标接近。在英军远程雷达警戒区,机群中2架“超级军旗”关闭机载雷达,飞行高度降至40-50米,以900公里的时速向目标接近。剩下的1架采取佯动动作,迅速爬高,精确定位“谢菲尔德”航向、距离、航速等参数,并向数据及时发送给下面2架超低空飞行的攻击机组。

    目标越来越近,在46公里处,攻击机组突然跃升至150米,同时启动机载雷达。雷达锁定目标后,2枚“飞鱼”式反舰导弹直扑目标。此时,“超级军旗”的机载告警系统“嘟嘟”作响,战机已被雷达锁定。随之,这3架“超级军旗”迅速转弯并急剧下降高度,高速退出战场返航。

    但战斗仍旧继续。“飞鱼”导弹发射数秒钟后,很快降至15米高度转入巡航飞行段。在距“谢菲尔德”号12—15公里处,导弹进入搜索时刻,导弹上的主动雷达开始搜索并迅速捕捉到目标。这时,导弹迅速降到2—3米浪尖高度实施掠海机动飞行。由于“谢菲尔德”舰载雷达警戒系统与舰载卫星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差,直到“飞鱼”导弹进至“谢菲尔德”5公里的目视距离上时才被舰员发现。舰长急呼“注意规避”,并迅速启动密集阵防御系统向来袭导弹射击,但不幸的是,该系统因计算机故障竟然无法启动。这种情况下,一切都已为时已晚。导弹击穿舰舷,经过数秒的沉寂后,弹头在舰体内轰然炸响,并发大火。顿时,“谢菲尔德”号上烟雾弥漫,火光冲天。这艘造价高达1.5亿美元,首次参加实战的现代化军舰,很快沉没于南大西洋海底。

    “超级军旗”一举击沉“谢菲尔德”号这个战例给我们下面的启示。

    一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就火力系统来说,“超级军旗”式携带有2枚“魔术”空空导弹、1枚“飞鱼”空舰导弹和2门30毫米机关炮。“谢菲尔德”号装备有22枚“海标枪”防空导弹,1座115毫米平高平两用火炮,2座20毫米机关炮,1架“山猫”直升机。从数据对比来看,“谢菲尔德”号的综合火力指数至少在“超级军旗”飞机的20倍以上。按照西方最流行的“对策论”思维来看,“超级军旗”式绝对不是“谢菲尔德”号的对手。但有意思的是,“谢菲尔德”号有致命的弱点,当然这个弱点是建立英国舰队的整个弱点之上的,远征的英国舰队没有空中预警机,最要命的是“谢菲尔德”号缺少低空舰载预警系统以及抗击超低空突袭的防御武器。“海标枪”导弹可有效地对付中高空来袭的敌机,但对15米以下掠海飞行的目标却无能为力,而“飞鱼”导弹掠海飞行高度只有2—3米。这样的弱点,使“谢菲尔德”军舰很难发现“飞鱼”导弹,即使发现,也无法实施有效拦截。就这个战斗来看,在大系统下的各个作战系统中,英国的“谢菲尔德”号处于劣势。
二是高技术武器装备需要高素质的人来掌握和使用

    这次战斗中,阿根廷飞行员的出色表现令人叹服。如在向“谢菲尔德”号接近的过程中,阿飞行员巧妙利用地球曲率对舰载雷达的影响,以超低空飞行成功地英军舰队的侦察探测,并骗过了美苏侦察探测卫星。而决定“谢菲尔德”号命运的英军舰雷达操纵员的表现十分一般。在“超级军旗”突然跃升起来测量目标位置时,“普利茅斯”号导弹护卫舰的雷达操纵员曾经探测到该机,并通报给“谢菲尔德”号,却没有引起该系统操作员的足够警觉,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还有该舰舰长的判断能力、指挥素质都是导致军舰沉没的原因。

    三是武器的装备必须最大限度地走国产化

    近代和现代的无数事例证明,在武器发展上,实现装备的国产化至关重要。阿根廷的“超级军旗”攻击机和“飞鱼”导弹都是从英国的西方盟友——法国购买的。马岛战争开始后,法国为了显示对英国的支持,就对阿实施了武器禁运。而战前阿军只得到了14架“超级军旗”飞机和9枚“飞鱼”导弹,且飞机与导弹并不配套。而且,美国人也使了手脚,如阿空军攻击机准确投掷下的美国炸弹在英舰甲板上不能爆炸,大大降低了阿空军的打击效果,事后,英军承认,如果那些炸弹全部爆炸的话,英国舰队要损失大半。如在6月8日的战斗中,阿军5架“幻影”战斗机向英军的另一艘主力战舰“普利茅斯”号护卫舰发起攻击,4枚炸弹击中该舰,可是一枚也没有爆炸。就具体的战斗来看,阿根廷的武器装备大多依赖进口使阿军在战斗中十分被动。这启示我们,武器装备的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走国产化道路。这是因为从外国购买军火,一方面既会在数量上受限制,又会在战时被武器生产国禁运的可能;另一方面,外购武器在质量上难以得到保证,必然在关键时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由此,装备发展必须坚持以自我研制为主、自成系列的国产化道路。这在未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作战中十分重要。


新时代的序幕——马岛海战

马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著名的一场海战。虽然其规模远远不及一战、二战中那些场面宏大的海战,但是,由于导弹、核潜艇等新技术装备投入战场,使这场海战明显区别于传统海战,它实际上揭开了新时代的序幕——高科技战争时代来临了。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海军陆战队在航母舰载机的掩护下,一举登上马尔维纳斯群岛,顺利解除了岛上英军的武装。英国人不甘心150年的殖民地被阿根廷武力收复,于是组建了一支庞大的特混舰队决心夺回马岛。

    4月17日,英国特混舰队到达阿森松岛,舰队司令部作出了首先夺取南乔治亚岛的决定。19日,舰队启航南下,25日战斗打响,英军顺利夺占该岛。在此战中,英军首创直升机用导弹击伤潜艇的战例。28日,英军以南乔治亚岛为基地,对马岛为圆心的200海里区域实行海空立体封锁。阿根廷海军在禁区边缘的活动促使英军决定扩大袭击范围。5月2日,英国核潜艇用自导鱼雷击沉阿“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首创核潜艇击沉巡洋舰的战例。英军的这一作法迫使阿海军将水面舰艇全部撤回港内,同时决定用飞机打击英舰队。5月4日,阿“超级军旗”式战斗机用法国制造的“飞鱼”导弹击沉了英“谢菲尔德”号驱逐舰,首创空舰导弹击沉大型战舰的战例。由于法国将“飞鱼”导弹的机密技术参数透露给了英国,使英军防空电子干扰效率大增,有效遏止了阿军进一步扩大空袭战果。英军在完全掌握了海空控制权后,于5月21日开始登陆作战。阿军出动战斗机对登陆场和英舰队展开了攻击,击沉英舰船5艘、击伤4艘。由于实力对比悬殊,阿军未能阻止英军重占马岛的军事行动。

    马岛战争是以海军为主,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现代化战争。它不是一场单纯的海战,也许单纯的海战已经成为了历史。因此,统计海战战果也就失去了意义。在历时74天的战争中,英军参战舰船118艘,计100余万吨,飞机340架,兵力6.5万人。战争结果,英军损失舰船6艘、飞机34架,伤亡1000人,被俘200人;阿军损失舰船11艘、飞机105架,伤亡2300人,被俘1.13万人。

    马岛战争之后,高科技广泛应用于战争,兵者曰:制海权在于制空权,制空权在于制电磁权,制电磁权在于制外层空间权。战神驰骋的空间越来越广阔,不过自那以后再也没有发生可供研究的堪称“大”字的海战。  



从马岛战争看如何掌握岛屿争夺战中的制空权


二十年前的马岛战争,虽因其作战样式和武器运用没有重大突破而被时人称为一场“昨天的战争”,但是,作为二战以后最大规模的海空冲突,这场战争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谈谈马岛战争中制空权的争夺及其启示。一、制空权对马岛之战的影响

    马岛战争中阿根廷投入飞机约360架,其中幻影战斗机、天鹰攻击机、普卡拉攻击机和超军旗攻击机等作战飞机约170架,英国投入飞机和直升机340架,其中直接投入战场的作战飞机为航母和运输船上的40架海鹞和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战争中双方积极运用空中力量,用于控制战区、对海对陆攻击、侦察、兵力投送和后勤补给等,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空中力量对战争进程影响较大的是以下两个方面:

    1、在控制战区方面,英军利用舰载的海鹞和鹞式战斗机作为其特混舰队空防体系的核心,保障了特混舰队的空中安全,掩护特混舰队成功封锁了马岛周边200海里的海区,并对登陆部队的作战行动提供了一定的空中保护,发挥了空中保护伞的作用。战争中海鹞和鹞式战斗机多次与阿根廷空军的幻影战斗机和天鹰攻击机展开空战,在空战中击落多架战斗机而自身无一被击落,为掩护英军作战行动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没有舰载的鹞式战斗机投入战争,英特混舰队势必在阿根廷空军的打击下丧失作战能力,而无力完全封锁马岛。阿根廷方面最大的失着即在于未能完全撕裂英军的空中保护伞,其空军未掌握战区制空权,导致马岛被英军彻底封锁,岛上部队孤立无援,坐以待毙。

    2、英军因投入的战斗机数量较少,无法保证对制空权的全时空控制,阿根廷空军充分利用这一弱点,积极主动地对英海陆力量进行攻击,多次突击英特混舰队舰船和登陆部队,英特混舰队损失舰船18艘(沉6、伤12)。阿根廷空军的战斗行动是英军在整个战争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二、马岛之战中争夺制空权的经验和教训

    1、充分利用航母和岛屿机场作为空中力量的作战基地

    空中力量是夺取制空权的主要力量,在远离本土的岛屿争夺战中,必须拥有必要的空中力量活动平台或地面基地,最大限度地解决空中封锁、空中掩护、空中预警等问题。

    马岛之战中,受活动基地的限制,双方空中力量都未能充分掌握制空权。

    战争中,虽然英军航母倾巢出动,还对运输船进行临时改装搭载空军的鹞式战斗机投入战斗,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因当时英国中型航母已经全部退役,轻型航母搭载的战斗机仅区区,始终无法保证对制空权的全时空掌握,使装备较为落后的阿根廷空军有机可乘。另外因轻型航母缺乏空中预警能力,英军不得不派出驱护舰前出作为舰队的雷达哨,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当时英军能够保留2艘以上的中型航母,则舰载战机数量可翻两番,空中预警力量也有很大的改善,有可能完全掌握战区制空权。

    阿根廷方面也未能很好地利用马岛上的三个机场,在进入马岛的一个多月的备战阶段并没有整修机场,仅进驻了少量螺旋桨推进的普卡拉攻击机,其主力仍留驻600多公里外的本土机场,已经为其装备战斗机和攻击机作战半径的极限。在战斗中,阿根廷战机飞临马岛战区后,其留空时间仅有短短的几分钟,只能采取打了就走的袭击战法,无法长时间留空作战,致使其战机数量优势无法发挥。如阿根廷空军主力能尽早进驻岛上机场,那么战区制空权鹿死谁手,尚难预料。

    2、最大限度地发挥舰载和陆地防空火力的作用,填补空中力量的空白。

    马岛战争中,双方空中力量实际上都未能彻底掌握制空权,空中力量留下的空白只能由舰载和陆地防空火力来填补,主要方法是利用防空导弹和高炮组成有一定纵深的梯次防空火力体系。如战争中,阿根廷利用地面高炮火力击落了30多架英军飞机和直升机。英军不仅充分发挥了舰载防空火力的作用,在部队登陆脱离舰载防空火力圈后,还迅速投入了地面防空导弹系统,及时为登陆部队提供了保护。

    3、直接攻击敌空中力量基地,歼敌于地面。

    为弥补战机数量的不足。抵消阿根廷空军的数量优势,在特混舰队抵达马岛水域之前,英军在战争中曾出动远程轰炸机空袭马岛机场。其后,英军还出动特种部队袭击了阿根廷本土的里奥·加列戈斯空军基地,一举炸毁阿军8架超军旗攻击机,并袭击了佩布尔岛上的简易机场,烧毁了一批攻击机。此种袭击,作为补充手段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马岛战争虽然过去了20年,但上述经验教训对指导远海岛屿争夺战还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马岛的经验告诉我们,远海岛屿争夺战,首先必须解决制空权问题,割裂敌占岛屿与后方的联系,陷敌与孤立无援的境地。如有航空母舰,则能很好地解决空中力量的活动平台问题,为海陆作战部队提供防空兵力和空中支援。如无航母参战,则必须综合利用相对接近战区的岛屿机场、海陆防空火力等力量,力争最大限度地掌握战区制空权,并附以特种作战等手段,在地面消耗敌空中力量。




浅探阿根廷空军“以劣制优”的作战经验与教训



战前,阿根廷空军是阿三军中最不引人注目的军种。但战争中,他们先后投入作战飞机170多架,击沉击伤英军舰船18艘(沉6、伤12),对英军登陆部队分别在5月22日和6月8日实施了猛烈的空袭。这些成功的打击,使英军远征部队几乎陷入“绝境”。因此,今天研究这些成功的经验与教训,对我们十分重要。

    一、双方空中力量和防空力量对比

    阿根廷空中力量的基本装备和飞机型号有幻影-3型战斗机,A-4天鹰攻击机、“普卡拉”攻击机和“超级军旗”攻击机。除了5架“超级军旗”攻击机是1981年刚由法国交货的新机外,其他飞机性能均趋于老旧,其中幻影-3战斗机是20世纪50年代末法国研制的战斗机,其性能与大名鼎鼎的米格21相当;A-4天鹰攻击机是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研制的攻击机,“普卡拉”则更为落后,是一种螺旋桨推进的轻型攻击机,原来的设计是用于反暴乱等准军事行动的。除了仅有的5枚AM39飞鱼空舰导弹外,其机载武器系统也十分落后,空空导弹为美制“响尾蛇”导弹的早期型号,对地攻击武器为传统的自由落体炸弹。总之,其作战方式基本是以传统的非精确打击方式为主。

    而反之,与阿空军对抗的英军防空力量则十分先进,装备着当时较为先进的“海鹞”和“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这种战斗机拥有一般常规战机所没有的机动能力,如空中悬停、急转向等,并配备了可全向攻击的当时最新型号的“响尾蛇”导弹AIM9L。除此之外,英军还拥有大量舰载的“海标枪”、“海猫”、“海狼”舰空导弹、“密集阵”近距对空防御火炮和陆基“轻剑”防空导弹等,这些当时比较先进的对空导弹和高炮以及海鹞和鹞式战斗机组成了比较严密的防空体系。

    但是,面对英军具备相当精确打击能力的防空体系,阿根廷空军敢于以劣制优、扬长避短、英勇出击,在对英军的作战中取得了较大的战果。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呢?

    二、阿根廷空军对英军作战的成功经验

    (一)士气高涨,训练有素

    收复马岛,极大地刺激了阿根廷人的民族自尊心,阿根廷空军人员同样不例外。据战时英国媒体报道说,当时阿根廷南部(临近马岛)空军基地中的气氛,就如同1940年不列颠空战最高潮时英国机场的气氛一样,许多年轻的飞行员们士气高昂、视死如归。

    阿根廷空军在战斗中也展现了极高的战斗素质。为避开英舰的雷达探测,阿根廷空军飞行员经常在距海面仅10米的超低空飞行150海里,然后突然爬升,对英舰进行俯冲轰炸,除了飞鱼空舰导弹击沉的两艘舰船外,其他受损的英军舰船均是被这种“越低空”攻击方式使用落后的弹药所击沉击伤的。此种攻击方式,若非日常严加训练,是难以取得战果的。

    (二)充分发挥了先进武器的作用,

    战前,阿根廷仅有5驾装有先进惯性导航系统的“超级军旗”攻击机及5枚“飞鱼”空舰导弹,这是阿空中力量中最为先进的武器。而且,这些飞机和导弹是1981年11月交货的,实际上连试射也没有进行过,但是阿空军却将其大胆投入战争中去,充当“杀手锏”,以4枚飞鱼导弹先后击沉了英军最先进的42型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和“大西洋运送者”号运输船。“飞鱼”的威胁,使英舰不得不小心翼翼,加大了对空警戒力量,增加了登陆作战的难度。

    5月29日,为击沉英军“无敌”号航母,阿空军还进行了一次极富创造性的作战行动:由“超级军旗”和“天鹰”攻击机配合作战。“超级军旗”向英舰发射最后一枚飞鱼导弹,然后由“天鹰”追踪导弹飞行尾迹飞向英舰,发动第二波的攻击,此次攻击虽然没有奏效(也有报道说击伤了“无敌”号航母),但充分展示了阿空军利用先进武器来发掘落后武器作战潜力的创造力。

    (三)扬长避短,战法得当

    由于阿根廷空军主要基地在大陆机场,距离战区600公里以上,已经到了阿空军战机作战半径的极限,在此情况下,极不利于与英军战机展开空战,因而阿空军一般采用“打了就走”的战法,对英海陆目标进行短暂和有力的袭击,此举无疑是适合当时战场形式的最为有利的选择。

    在英舰进入福克兰海峡进行登陆作战后,阿根廷空军抓住英舰位置明确且较为固定的弱点,充分利用西福克兰岛高大山脉遮挡英舰对空雷达探测的掩护,低空穿越西福克兰岛,对海峡内的舰船和登陆部队进行了多次攻击,阿空军的绝大部分战果即是通过这一“隐蔽攻击”战法取得的。

    阿根廷空军还针对英军战斗机有限的情况,多次采取大机群、大密度出击的战法,使得英战斗机防不胜防,疲于奔命,如5月25日,阿空军出动战机即在200架次以上,并取得了较大的战果。

    当然,战争中,阿根廷空军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和更多的先进装备,出现了多次失误,如未能充分利用马岛机场,炸弹失效、无法准确侦察英舰位置等,使得他们不能获得更大的战果。

    但阿根廷空军的经验表明,一些只拥有少量先进装备和大量相对落后装备的各国空中力量,面对拥有技术优势但临战数量较少的空中对手,如果在日常注意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战时采取合理的战法,充分发挥先进装备的“杀手锏”作用,并最大限度地发掘落后装备的潜力,使先进装备和落后装备有机结合,是有机会取得战争的胜利的。





以情报换军火——马岛战争秘史曝光



人们还记得,3年前智利前军人总统皮诺切特因被控侵犯人权,落难伦敦,被英国工党政府扣留不能回国。这时,原保守党政府首相、撒切尔夫人站出来大声疾呼,如此对待老皮是忘恩负义,因为当年在马岛战争中智利帮了英国大忙。这样,为救老盟友,铁娘子说出了一个保守多年的秘密。但是究竟智利是怎样帮助英国的,她没有进一步披露细节。在马岛战  争20周年前夕,智利媒体将这一段秘史公布于众。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军政府宣布收复马尔维纳斯群岛,令世人大吃一惊。当时智利空军司令马太从报纸上读到这条消息,第一个反应是阿根廷人怎么会作出如此鲁莽愚蠢的决定。不久前,智利与阿根廷因为比格尔水道归属争端,曾经陈兵边境,差点儿动手。因此智利军队立即进入戒备状态。两天之后,空军情报部长罗德里格斯将军向马太报告,英国皇家空军参谋长派来一位军官,求见马太。马太同意了。来人是英国空军中校悉尼.爱德华兹。此人年龄在35-40岁之间,说得一口纯正的西班牙语,活跃好动,完全不象英国人。他带来皇家空军司令格雷特爵士的一封信。信中提出要求智利向英国提供帮助。爱德华兹称自己拥有全权进行有关谈判。从交谈中马太感觉出英国人对阿根廷的行动完全没有准备,他们能够掌握苏联的情况,而对阿根廷的情况却一无所知。英国人最需要的是情报支持。他们提出的交换条件非常诱人:以微不足道的象征性价格(马太事后半开玩笑地说,也就是一个英镑)向智利出售6架“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6架“吸血鬼”式战斗机、防空导弹、类似U-2的“堪培拉”式高空侦察机、几架轰炸机和一台远程雷达。

    根据泛美互助条约,当一个美洲国家受到外部攻击时,其他成员国都应该对它提供援助,而且拉丁美洲国家之间一向以姐妹国相称,意思是同出一根,情同手足。虽然智利同阿根廷有领土争端,但是在这个时候从背后向它下手,传出去智利在拉美将无地自容。

    马太向皮诺切特请示时,老奸巨滑的皮诺切特同意和英国人合作,但是他要求绝对保密,连智利外交部也不告诉。他们还约定,皮诺切特不过问合作的具体细节。这样,万一事情泄露,他可以发誓说自己不知情,由马太承担所有责任。英国方面也很谨慎,据爱德华兹说,英国驻智利大使馆和英国国防武官都不知道他的存在,此事只有英国最高当局知道。

    英国人选择马太为联络渠道不是偶然的。这位智利将军能说流利的英语,70年代初曾任驻英国空军武官。当时的智利总统是亲苏的阿连德(在皮诺切特发动的政变中殉职)。因此马太曾应邀访问苏联,参观军事设施。但是他将观察报告的副本交给了英国人。马太事后解释说,阿根廷军队登陆马岛后,4月2日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将军在五月广场发表讲话,暗示智利将是下一个目标,因此他才同意与英国人合作,以便取得新装备来对付阿根廷可能的攻击。不过这个合作没有任何政治含义,纯粹是照“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个实用主义原则进行的。

    合作协议达成后,英国派来了一架MOONDROP电子侦察机,这种飞机大小如波音707。为了不引起注意,它是伪装成普通商业飞机,挂正常的航班号经过太平洋飞抵智利的。这种飞机飞行高度能达到4万英尺以上,可以捕捉到安第斯山另一边阿根廷的雷达信号。机组完全是英国人,智利派两名联络官。侦察机沿着边境(阿智以安第斯山为界)智利一侧飞行,监视阿根廷的各雷达站。然而英国人搜集到的阿根廷雷达站信息都是智利空军早就掌握的。于是智利向英国人提供了另一个情报搜集据点:智利南端的彭塔阿雷纳斯。智利空军在那里安装了一台远程雷达,还有数个无线电侦听站。阿根廷南方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行动都在他们监视之下。那里还有一个地下指挥部,所有侦察到的信息都在指挥部汇总。英国人对那里的情报条件非常满意。爱德华兹就在那里安顿下来。爱德华兹随身携带着一套卫星传送设备,直接与伦敦郊外皇家海军司令部联系。

    众所周知,马岛战争中阿根廷方面实际参战的只有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阿根廷海军仅有的一艘航空母舰没有出动,战机都是从接近智利的南部大陆机场(离马岛最近)起飞的。因此,阿根廷战机何时从哪个机场起飞,飞行方向,机型等情报都被智利人掌握,在它们到达目的地之前一小时,英国舰队就知道了。智利的情报发挥了多大作用,没有具体数字可以说明。但是从一件事可以窥豹一斑。6月6日,战争接近尾声,英军已经开始登陆。这一天智利彭塔阿雷纳斯的雷达关机检修。就在这个空档,阿根廷飞机击沉了英国两艘登陆艇和一艘护卫舰。

    战争中还发生了一件事,差点儿暴露智利暗中帮助英国的事实。一天,爱德华兹紧急来见马太,说一架英国直升机坠落在彭塔阿雷纳斯附近。原来,在阿根廷的“超级军旗”式战机仅用一枚“飞鱼”导弹击沉英国最先进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之后,英军组织了一次秘密行动,派遣一支突击队乘直升机潜入阿根廷后方,企图摧毁阿根廷那些能够携带“飞鱼”导弹的“超级军旗”式飞机。但是突击队迷失了方向,只好降落在“友方”智利境内的一片林中空地上。机上人员点火烧毁飞机灭迹,然后隐蔽起来通过电台与爱德华兹取得联系,请示办法。马太听说此事大为震怒,因为双方曾经约定,英国人不能从智利领土开展对阿根廷的军事行动,任何一架对阿根廷作战的英国飞机都不得降落在智利。然而事已至此,马太只好让英国突击队前往附近一个空军基地。智利空军的情报军官等候在那里,为他们换上便衣,乘民航班机经圣地亚哥返回英国。虽然无人看见飞机降落,但是英国人烧飞机的火光被当地警察发现,于是事情被媒体曝光。智利方面只好硬着头皮说对此事毫不知情。

    在智利向英国人提供情报的同时,英国的C-130运输机将答应提供的飞机军火运到智利。为了掩人耳目,英国运输机都漆上智利空军飞机的颜色和标志,编号也用的是智利空军相同机型的编号。但是有一架飞机上西班牙语空军一词缺了一个字母,幸亏无人注意。这些运输机都是绕道太平洋飞抵智利的。

    英国打赢了战争,智利得到了廉价军火,双方皆大欢喜。战争一结束,神秘人物爱德华兹就因为“个人原因”离开了英国空军。10年之后,他又出现在智利,这一回是来为被联合国禁运武器的克罗地亚采购军火的。然而事过境迁,军政府早已成为历史,智利的文人政府发现了这个军火掮客,以走私军火罪审判了他。

    20年后的今天,当年在马岛担任炮兵指挥官的阿根廷前陆军参谋长巴尔萨说,当时智利驻阿根廷大使曾保证智利不介入阿英冲突,我们也许太天真了,以为真的没有后顾之忧。不过,智利的帮助不是决定性的,美国的帮助才是决定性的,而且在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情况下,那场战争是注定要失败的。这位阿根廷将军总结说。
智利的确很狡猾
捅自己的南美兄弟一刀
就军事损失来讲

英国大于阿根廷.

有点类似于一战时候的英国和德国!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智利与阿根廷向来有领土纠纷,积怨很深,自然不会帮阿根廷。
原帖由 hughhugh 于 2007-7-13 20:58 发表
智利的确很狡猾
捅自己的南美兄弟一刀


阿根廷自己也有责任,跟周围国家关系处的很差,他们一直自认为是白人为主的发达国家看不起周围国家骂他们是穷鬼,既反华约国家又反不结盟国家,结果美国也站在英国这边可傻了眼,跟本没有靠山可找,唯一给阿根廷一点援助的居然是和阿根廷毫无交情的北非那个疯鸭子卡扎菲.
同在一个洲,不一定就是兄弟,中国和日本,印度,印尼,越南..哪个是兄弟?;P
阿根廷本来抱定美国大腿也没什么,但非要逼的美国在它和英国之间选一个, 你说美国会选谁?:L
中国好歹还有个小巴比较亲,俄罗斯勉强算盟友,阿根廷跟周边那个国家处的好?老加选的时机也不对,如果再拖上一段时间英国就把航母卖了,阿根廷也能获得更多的超级军旗和飞鱼,真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这事情事后偶始终记住了当年一篇评论阿根廷和外国装备的关系对于战争影响的报道,国防工业真的依靠国外危险是相当大的啊。
这一战英帝国的衰败也表现出来了,如果换上中国这种对手,英帝国将没有一点机会。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敢在中英谈判中强硬的理由。
阿根廷海军真个一个看热闹的,结果战争结束后,总统 空军司令都下台了,海军司令当总统了!:L
海军避战好像和海军司令和美国打招呼有关的.
  这战阿根廷打的还算是不错了,可惜关键时刻被卡住了脖子,如果多一点备用的新式武器,可能会好点。不过英国当时似乎也是打红眼了,不少文章都说英国当时就是一赌徒心态,不赢回来决不罢休的样子,可能阿根廷最后还是要败吧。
如果不是阿根廷海军高层发生分歧,英国不会赢得马岛战争。是阿根廷海军前上尉阿尔弗雷多·阿斯蒂斯引发了马岛战争。
    如果不是因为他,阿根廷最初制定的夺取马岛的计划就会获得成功,阿根廷军事独裁者加尔铁里就会获胜,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会辞职或在选举中落败,英国旧工党就会重新在英国掌权,就不会有所谓的撒切尔主义,也不会有英国的复兴,更不会有托尼·布莱尔或戈登·布朗的今天。

    1981年秋,阿根廷海军正为自身的糟糕形象焦虑不安——它不擅长海上作战,却善于使用电刑、暴力和将犯人从飞机上抛入大海。时任阿根廷海军司令的安纳亚矮小而冷酷,在伦敦短暂的外交官生涯使他对英国人充满敌意。他和他的同僚们商量着在1981年实施一次突袭,攻占位于马尔维纳斯群岛东南800英里处、与英国同样存在着主权争端的南乔治亚岛。

    情报显示,英国对南大西洋并不感兴趣,特别是“忍耐”号南极考察船退役,还有拒绝给予马岛居民英国公民身份的做法,都更加印证了这一点。因此,军方提出让阿尔弗雷多·阿斯蒂斯率兵,在3月份“忍耐”号启航后,将残留在南乔治亚岛上的英国人“清洗”干净,并在那里停留一个冬季,伺机插上阿根廷国旗。
4月2日,在阿根廷南部城市乌斯怀亚,阿根廷民众在马岛战争牺牲将士纪念碑前拜谒,缅怀在战争中牺牲的阿根廷将士。新华社/路透

1981年12月,安纳亚接受了加尔铁里将军最大胆的命令:夺取马尔维纳斯群岛。这项计划由安纳亚的同僚海军作战司令隆巴尔多制定,预计在1982年5月至7月间实施。这项计划将意味着不发生流血冲突,替换总督,并通过联合国进行谈判——印度1961年夺回果阿的事件就是这项计划的先例。

    隆巴尔多特别请求安纳亚,为了避免惊动英国人,要取消阿斯蒂斯在南乔治亚岛的行动。安纳亚同意了,但他没有照办。他似乎不敢让阿斯蒂斯等人失望,因为他们以往的所作所为使他们成为海军内部最令人惧怕的人。于是南乔治亚岛进攻计划仍在继续进行。

    对隆巴尔多的这次背叛是之后发生的一连串事件的关键一环。当听说假扮商人的阿斯蒂斯已于3月24日登上南乔治亚岛时,隆巴尔多正在乌拉圭休假。他连忙回国找到安纳亚,并简单说明要立即实施马岛进攻计划。此时的安纳亚害怕英国潜艇的威力,提醒军政当局,只要英国潜艇出现在马岛附近海域,阿根廷海军就必须回港。

4月2日,在阿根廷南部城市乌斯怀亚,曾参加过马岛战争的阿根廷老兵及其家属一起抬着一面阿根廷国旗前往阿根廷马岛牺牲将士纪念碑,参加纪念活动。 新华社/路透

    这个时候,隆巴尔多的军队还没有部署到位,安纳亚建议调动现有的舰只或军队,总之必须在英国人反应过来或全世界注意到所发生的事件之前完成使命。

    一周以后,阿根廷海军在4月2日发动进攻,随后发生的一切已经举世皆知。阿斯蒂斯的确惊动了英国人,“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被击沉后,阿根廷舰队逃回了港口。阿根廷输掉了一次本来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战术行动。
原帖由 马赛克 于 2007-7-16 08:17 发表
  这战阿根廷打的还算是不错了,可惜关键时刻被卡住了脖子,如果多一点备用的新式武器,可能会好点。不过英国当时似乎也是打红眼了,不少文章都说英国当时就是一赌徒心态,不赢回来决不罢休的样子,可能阿根廷 ...


海军避战 陆军疲软 空军都真的很英勇可惜来来去去就只会一道板斧完全没想过去袭击英军的后勤运输船队。
阿霉也是霉  不然潜艇也能有2个机会..
阿根廷军队112年不曾打过仗,尽管他们是南美最具现代化的军队但战术思想和战斗精神却远远无法和英军相比,潜艇居然用来运输不用来攻击,而贝尔格莱德号被英军潜艇击沉后护舰的阿驱逐躯不去进行反潜作业竟抛下1000多落水的战友逃之夭夭导致200多名阿海军士兵被淹死。
加尔铁波这位号称“南美巴顿”的军人总统其实是做工兵出身的,打仗跟本就是个外行。
英国当时跟阿根廷差不多半斤八两,只能算是险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