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不能为大学欠债兜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1:56:50
有政协委员建议国家发行国债,想法免除大学的2500亿债务,因为靠大学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偿还的。我个人认为这无疑是饮鸩止渴。当年大学为什么敢疯狂贷款?银行为什么敢疯狂借贷?原因就是他们相信捅出天大的窟窿也有政府兜着。如果国家要为大学解套,那么是不是也应该为那么多房地产商解套呢?我不相信以大学和银行的管理者的智商,他们当初就没想到过这么贷款有很大的风险。作为中国知识分子聚集地的大学,竟然也做到有恃无恐的要挟政府,还不起帐就耍赖撒泼的地步,简直是无耻。此端一开,后患无穷。不要以为今天给他们还账了他们就老实了。他们会更大胆的区贷更多的款,银行也更大胆的去合谋。因为反正最后有政府出面摆平债务,这已经是一场无风险的交易了。

全国政协报告建议发行国债解决高校2500亿贷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6日01:36 新京报
  本报讯 (记者 李静睿)通过对30多所高校的调研,全国政协近日在政协常委会上公布了一份高校负债问题的报告。报告称,全国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500亿元左右。从总体上看,高校凭借自身力量基本不可能在规定期限内偿还本金,“雪球有越滚越大之虞”。报告警示,目前部分高校已存在严重的财务风险,有可能引发社会风险。

  债务问题或引起新一轮扩招

  早在今年“两会”,高校还贷问题就是热点议题。3月19日,吉林大学财务处在校内网上贴出通知,自曝学校每年支付贷款利息多达1.5亿元至1.7亿元,公开征集建议解决财务困难。虽然这是迄今惟一一家公布负债数额的高校,但高校集体陷入债务难题已是共识。

  今年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率团前往重庆、湖北进行专题调研。在与30余所高校接触后,视察团将高校负债的成因锁定为:1998年高校布局调整和1999年开始的大规模扩招。当时国家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高校普遍采取“银校合作”的形式,银行贷款迅速成为高校扩招所需资金的主要渠道。调查报告显示,目前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500亿元,且有扩大趋势。

  根据本次调研所接触高校的介绍,目前高校的主要收入为学费和政府拨的事业费。为了维持日常教学开支和每年向银行还息,高校普遍期望上级多给招生指标,以增加收入。报告指出:“这样势必会形成由扩招引发贷款,然后再扩招的恶性循环”。

  政协建议发行千亿教育国债

  教育部、财政部曾于2004年7月联合颁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提出把高校扩招率控制在5%以内,并遵循“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这意味着高校欠债将全部由自己买单,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实施难度非常大。

  对此,报告建议,应尽快着手对高校贷款实行贴息政策,由中央、地方和高校各自承担2%左右的利率负担,同时国家发行1000个亿的教育国债,这样中西部义务教育的欠债和高校的合理贷款就基本可以得到解决。

  目前,吉林大学已成立房地产开发置换工作领导小组,寄望通过“卖地”解决问题。视察报告也提出了这一思路:“拥有老校区的高校可以通过置换土地偿还部分贷款,对过度征用的闲置土地应采取拍卖措施用于偿还贷款”。

  ■ 常委访谈 陈佳洱:盲目合并扩招致高校重债

  全国政协常委、原北大校长称许多高校合并已背离初衷

  对于高校负债问题,全国政协常委、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很多高校的合并已经背离了初衷,这是高校大举举债的重要原因”。

  新京报:以前北大的资金来源如何?

  陈佳洱(下称“陈”):那个时候教育部给的钱占1/3,这是老实话。然后1/3要靠争取项目,最后1/3靠各种捐款和校办企业。

  新京报:所以基本没负债?

  陈:北大基本上是没有大负债的。特别是“九八五”(指教育部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工程)之后,投入增加很多。但是对北大这样的老学校来讲,房子老化,教职工退休越来越多,当时这个趋势渐渐显现了。

  新京报:现在北大也有负债了?

  陈:会增加一些。许校长(北大现任校长许智宏)跟我说过,这几年因为要想办法建设一流大学,过去比如中文系几乎没有办公室,现在就要建一些楼,包括新增学院等等,基建投入大幅增加。以前有些校办产业借款,其实不是北大借款,但是由北大担保,这些其实是企业欠债,但是最后如果企业效益不理想,债务是由北大承担。不过据我所知,北大的欠债是比较少的。

  新京报:北大的条件是别的高校很难比拟的。

  陈:目前高校欠债很大一部分来自后来的合并狂潮,所谓“做大做强”。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存在甩包袱,另一方面本来比较差的学校向上合并之后,工资待遇都得一样,又要大量建设,吉林大学就是这样。此外,扩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新京报:发展冲动为什么会偏离实际承受能力?

  陈:这显然和目前体制有关。高校不做大,知名度很难打开,受国家的重视度就不够,相应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都要少。有政协委员建议国家发行国债,想法免除大学的2500亿债务,因为靠大学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偿还的。我个人认为这无疑是饮鸩止渴。当年大学为什么敢疯狂贷款?银行为什么敢疯狂借贷?原因就是他们相信捅出天大的窟窿也有政府兜着。如果国家要为大学解套,那么是不是也应该为那么多房地产商解套呢?我不相信以大学和银行的管理者的智商,他们当初就没想到过这么贷款有很大的风险。作为中国知识分子聚集地的大学,竟然也做到有恃无恐的要挟政府,还不起帐就耍赖撒泼的地步,简直是无耻。此端一开,后患无穷。不要以为今天给他们还账了他们就老实了。他们会更大胆的区贷更多的款,银行也更大胆的去合谋。因为反正最后有政府出面摆平债务,这已经是一场无风险的交易了。

全国政协报告建议发行国债解决高校2500亿贷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6日01:36 新京报
  本报讯 (记者 李静睿)通过对30多所高校的调研,全国政协近日在政协常委会上公布了一份高校负债问题的报告。报告称,全国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500亿元左右。从总体上看,高校凭借自身力量基本不可能在规定期限内偿还本金,“雪球有越滚越大之虞”。报告警示,目前部分高校已存在严重的财务风险,有可能引发社会风险。

  债务问题或引起新一轮扩招

  早在今年“两会”,高校还贷问题就是热点议题。3月19日,吉林大学财务处在校内网上贴出通知,自曝学校每年支付贷款利息多达1.5亿元至1.7亿元,公开征集建议解决财务困难。虽然这是迄今惟一一家公布负债数额的高校,但高校集体陷入债务难题已是共识。

  今年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率团前往重庆、湖北进行专题调研。在与30余所高校接触后,视察团将高校负债的成因锁定为:1998年高校布局调整和1999年开始的大规模扩招。当时国家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高校普遍采取“银校合作”的形式,银行贷款迅速成为高校扩招所需资金的主要渠道。调查报告显示,目前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500亿元,且有扩大趋势。

  根据本次调研所接触高校的介绍,目前高校的主要收入为学费和政府拨的事业费。为了维持日常教学开支和每年向银行还息,高校普遍期望上级多给招生指标,以增加收入。报告指出:“这样势必会形成由扩招引发贷款,然后再扩招的恶性循环”。

  政协建议发行千亿教育国债

  教育部、财政部曾于2004年7月联合颁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提出把高校扩招率控制在5%以内,并遵循“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这意味着高校欠债将全部由自己买单,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实施难度非常大。

  对此,报告建议,应尽快着手对高校贷款实行贴息政策,由中央、地方和高校各自承担2%左右的利率负担,同时国家发行1000个亿的教育国债,这样中西部义务教育的欠债和高校的合理贷款就基本可以得到解决。

  目前,吉林大学已成立房地产开发置换工作领导小组,寄望通过“卖地”解决问题。视察报告也提出了这一思路:“拥有老校区的高校可以通过置换土地偿还部分贷款,对过度征用的闲置土地应采取拍卖措施用于偿还贷款”。

  ■ 常委访谈 陈佳洱:盲目合并扩招致高校重债

  全国政协常委、原北大校长称许多高校合并已背离初衷

  对于高校负债问题,全国政协常委、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很多高校的合并已经背离了初衷,这是高校大举举债的重要原因”。

  新京报:以前北大的资金来源如何?

  陈佳洱(下称“陈”):那个时候教育部给的钱占1/3,这是老实话。然后1/3要靠争取项目,最后1/3靠各种捐款和校办企业。

  新京报:所以基本没负债?

  陈:北大基本上是没有大负债的。特别是“九八五”(指教育部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工程)之后,投入增加很多。但是对北大这样的老学校来讲,房子老化,教职工退休越来越多,当时这个趋势渐渐显现了。

  新京报:现在北大也有负债了?

  陈:会增加一些。许校长(北大现任校长许智宏)跟我说过,这几年因为要想办法建设一流大学,过去比如中文系几乎没有办公室,现在就要建一些楼,包括新增学院等等,基建投入大幅增加。以前有些校办产业借款,其实不是北大借款,但是由北大担保,这些其实是企业欠债,但是最后如果企业效益不理想,债务是由北大承担。不过据我所知,北大的欠债是比较少的。

  新京报:北大的条件是别的高校很难比拟的。

  陈:目前高校欠债很大一部分来自后来的合并狂潮,所谓“做大做强”。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存在甩包袱,另一方面本来比较差的学校向上合并之后,工资待遇都得一样,又要大量建设,吉林大学就是这样。此外,扩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新京报:发展冲动为什么会偏离实际承受能力?

  陈:这显然和目前体制有关。高校不做大,知名度很难打开,受国家的重视度就不够,相应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都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