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报称中国研制成功潜艇抗水面舰艇干扰系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16:00
强:中国研制成功潜艇抗水面舰艇干扰系统
2007-06-22 10:00:50 解放军报    【大 中 小】 查看评论
    这是一支让人惊喜的队伍:海军潜艇学院某研究中心16名教员,13名为硕士以上学历,且平均年龄不到35岁,人人都有军队科技进步奖项。近年来,该中心有2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某综合训练模拟器”、“某对抗模拟训练系统”、“目标识别设备”等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得到推广或定型列装到海军部队,先后被评为全军和海军学习成才先进单位,多人立功受奖。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教学单位靠什么取得这些骄人成绩?近日,笔者在采访该中心时深深感到:只有对部队建设怀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单位的创新和发展。
   
    紧跟部队新装备发展
   
    创新在攻克“瓶颈”中升华
   
    这是一次潜艇与水面舰艇之间的对抗演练。
   
    突然,“敌”舰干扰出现,潜艇声纳立即处于瘫痪状态,目标全部消失。
   
    声纳,好比是潜艇的“眼睛”和“耳朵”,失去了“眼睛”和“耳朵”,意味的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失败。这时,中心主任程玉胜坐不住了,他主动请缨,承担了海军重点课题“某抗干扰系统”研究。800多个日日夜夜里,程玉胜带领科研小组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然而,当他的研究成果拿到海上试验时,却不能解决潜艇海上作战、训练的实际问题。
   
    程玉胜没有气馁,在院领导的鼓励下,很快从“败走麦城”的阴影中走出,重整旗鼓,一头扎入程序、数据的海洋中。不久,重新研制的“某干扰系统”再次进行海上检验。当“敌”舰干扰出现时,听到指挥员的指令后,程玉胜迅速准备,细心调试,“敌”舰终于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随着一声鱼雷“攻击”命令,“敌”舰慢慢坠入大海。当年,该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走出课堂,送技术到部队
   
    目光在服务“实战”中聚焦
   
    2006年,一次针对复杂作战环境的对抗演练,在南海海域进行。中心副主任史秋亮作为专家应邀来到演习现场,为参演潜艇部队开展水声对抗专题讲座。史秋亮也记不清这是第几次送技术、送知识到部队了,只记得该中心的工作原则:着眼应急作战准备,让教学连着战场,把课堂延伸到部队。
   
    史秋亮告诉笔者:“中心1995年成立后,我们就定下目标: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但刚开始潜艇部队对我们还不是很了解,当我们跟踪新装备调研时,艇员们还误认为我们参加远航只是为了科研,所以在潜艇上经常被当作‘看客’而受到‘冷落’。”
   
    为满足潜艇部队的需要,该中心办起了“流动课堂”,坚持让教员走下讲台,走出课堂,每年组织近30人次,把教学内容、科研成果、信息资源送到部队一线。该中心李训浩教授连续11年带学员下部队实习,跟学员一起在潜艇部队“摸爬滚打”,根据部队的需求,先后研制了“目标判型对某鱼雷使用的影响研究”等多项科研成果,填补了海战场建设等多个空白。
   
    从学生官到战斗员
   
    素质在谋求“打赢”中练就
   
    该中心是一个以青年教员为主体、学历层次普遍较高的单位。随着任职教育转型、军事斗争准备步伐的加速,要求这些书生气十足的青年教员,尽快从“学生官”转变成“战斗员”。
   
    青年教员马鑫刚毕业时,搞教学找不到感觉,搞科研无从下手,心情非常低落。针对这一情况,曾多次获全军科技进步奖的韩树平教授及时把他召到自己“麾下”。他让小马到潜艇部队当兵锻炼,随艇参加远航,全面掌握潜艇部队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鼓励小马在解决影响潜艇部队战斗力提高的“瓶颈”问题中开展教学科研,使得小马很快成长为该中心教学科研的“主力军”。
   
    如今,该中心的每一名青年教员都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涌现出国内水声目标识别领域专家程玉胜等一批科研人才群体。 陈德潮 本报特约通讯员 刘 剑强:中国研制成功潜艇抗水面舰艇干扰系统
2007-06-22 10:00:50 解放军报    【大 中 小】 查看评论
    这是一支让人惊喜的队伍:海军潜艇学院某研究中心16名教员,13名为硕士以上学历,且平均年龄不到35岁,人人都有军队科技进步奖项。近年来,该中心有2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某综合训练模拟器”、“某对抗模拟训练系统”、“目标识别设备”等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得到推广或定型列装到海军部队,先后被评为全军和海军学习成才先进单位,多人立功受奖。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教学单位靠什么取得这些骄人成绩?近日,笔者在采访该中心时深深感到:只有对部队建设怀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单位的创新和发展。
   
    紧跟部队新装备发展
   
    创新在攻克“瓶颈”中升华
   
    这是一次潜艇与水面舰艇之间的对抗演练。
   
    突然,“敌”舰干扰出现,潜艇声纳立即处于瘫痪状态,目标全部消失。
   
    声纳,好比是潜艇的“眼睛”和“耳朵”,失去了“眼睛”和“耳朵”,意味的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失败。这时,中心主任程玉胜坐不住了,他主动请缨,承担了海军重点课题“某抗干扰系统”研究。800多个日日夜夜里,程玉胜带领科研小组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然而,当他的研究成果拿到海上试验时,却不能解决潜艇海上作战、训练的实际问题。
   
    程玉胜没有气馁,在院领导的鼓励下,很快从“败走麦城”的阴影中走出,重整旗鼓,一头扎入程序、数据的海洋中。不久,重新研制的“某干扰系统”再次进行海上检验。当“敌”舰干扰出现时,听到指挥员的指令后,程玉胜迅速准备,细心调试,“敌”舰终于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随着一声鱼雷“攻击”命令,“敌”舰慢慢坠入大海。当年,该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走出课堂,送技术到部队
   
    目光在服务“实战”中聚焦
   
    2006年,一次针对复杂作战环境的对抗演练,在南海海域进行。中心副主任史秋亮作为专家应邀来到演习现场,为参演潜艇部队开展水声对抗专题讲座。史秋亮也记不清这是第几次送技术、送知识到部队了,只记得该中心的工作原则:着眼应急作战准备,让教学连着战场,把课堂延伸到部队。
   
    史秋亮告诉笔者:“中心1995年成立后,我们就定下目标: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但刚开始潜艇部队对我们还不是很了解,当我们跟踪新装备调研时,艇员们还误认为我们参加远航只是为了科研,所以在潜艇上经常被当作‘看客’而受到‘冷落’。”
   
    为满足潜艇部队的需要,该中心办起了“流动课堂”,坚持让教员走下讲台,走出课堂,每年组织近30人次,把教学内容、科研成果、信息资源送到部队一线。该中心李训浩教授连续11年带学员下部队实习,跟学员一起在潜艇部队“摸爬滚打”,根据部队的需求,先后研制了“目标判型对某鱼雷使用的影响研究”等多项科研成果,填补了海战场建设等多个空白。
   
    从学生官到战斗员
   
    素质在谋求“打赢”中练就
   
    该中心是一个以青年教员为主体、学历层次普遍较高的单位。随着任职教育转型、军事斗争准备步伐的加速,要求这些书生气十足的青年教员,尽快从“学生官”转变成“战斗员”。
   
    青年教员马鑫刚毕业时,搞教学找不到感觉,搞科研无从下手,心情非常低落。针对这一情况,曾多次获全军科技进步奖的韩树平教授及时把他召到自己“麾下”。他让小马到潜艇部队当兵锻炼,随艇参加远航,全面掌握潜艇部队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鼓励小马在解决影响潜艇部队战斗力提高的“瓶颈”问题中开展教学科研,使得小马很快成长为该中心教学科研的“主力军”。
   
    如今,该中心的每一名青年教员都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涌现出国内水声目标识别领域专家程玉胜等一批科研人才群体。 陈德潮 本报特约通讯员 刘 剑
不明白,为什么水面舰艇嫌命长,“主动”去干扰潜艇,怕鱼雷追踪不到吗?
难道不知道鱼雷可以被动寻的?

从来都是潜艇干扰反潜舰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