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大寨运动带来的灾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57:14
■ 梁志远

安徽省原亳县(今亳州市谯城区)在文化大革命清理阶级队伍中的1968年8月,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高潮。从1968年至1977年的十年间,农业学大寨步步深入到各个方面。要求“年年都有新套套”,分期分批建成大寨式生产队、大队、公社。根据中央(75)21号文件“全党动员,苦战五年,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指示,亳县按照建设大寨县的六条标准,作出三年(1978)建成大寨县的决议。到1977年冬,随着深入开展揭批“四人帮”和对“两个凡是”的突破,农业学大寨不再提及。随之迎来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使农村形势迅速发生了根本变化。
  亳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十年间,我在县农林局工作,也曾兼任过学大寨办公室主任,亲见、亲闻、亲历,不会磨灭我的记忆,现对亳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历程,作一粗略回忆。
  
  八千人参观大寨立竿见影搞突击
  
  农业学大寨是毛主席的最高指示,1968年秋正值文化大革命高潮,按照上级部署,亳县在驻军的领导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为使运动开展的迅猛异常,走在其他县前面,于8月中旬至9月上旬,组织庞大的参观团分三批赴大寨参观学习。参观团成员有:县、区、社、大队、生产队负责人和县、区、社下属单位负责人,县农、林、水部门大多数干部以及县、区部分主要造反派头头,总计约超过8000多人,来往耗资约数十万元。
  为活学活用毛主席指示,参观团归来,要求立竿见影,在全县突击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1、大力宣传学习大寨人爱国家、爱集体、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主要落实工作不讲条件,劳动不计报酬的共产主义风格。具体是要在劳动管理上推行“大寨工分”(含有政治思想因素),废除小包工,劳动定额可有可无。它违反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简称六十条)的规定,使同工不能同酬,多劳不能多得,平均主义分配更加严重,从而加剧了生产上的大轰隆,致使“文革”中的农业生产半瘫痪状态雪上加霜。
  2、在收益分配上,只强调为国家多作贡献,不顾农民的利益;只强调集体积累,不顾农民家庭生活;口粮标准低,现金分配少。这样致使社员劳动一年吃粮缺钱的农户增多,有的穷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户缺口粮款。口粮款从何而来?主要靠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收入弥补。
  3、按大寨模式,大讲自留地归队管理、经营,以解决公私农活矛盾。当时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作为集体经济的补充部分,按《六十条》留给社员的少量自留地,也要收回,由队统管,按当年平均亩产分给社员粮食。这种办法遭到大多数社员的抵制。有的采取了强硬措施,全县约30%左右的生产队将社员自留地收归集体。
  与此同时,一律禁止户养大牲畜。
  4.迅速扩大社、队规模。人民公社初期,由于刮“五风”(浮夸风、“共产”风、生产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饿死人,亳县被迫于1961年初缩小社队规模,由县辖社改为区辖社。从此以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规模大、公字程度高)讲的少了,人民公社万岁没人喊了,现今在史无前例中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要“破私立公”,提高“公”字程度,不允许社、队规模过小,从而充分显示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无比优越性。1969年1月,全县9个县辖区,62个区辖社,全部撤掉,成立了20个县辖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由原547个并为312个,生产队由原近7000个,并掉500多个。随着“文革”和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浮夸风、“共产”风、生产瞎指挥风又有新的抬头,这使农民更苦了。
  
  农民“斗私批修”净化农村集贸市场
  
  在触及人们灵魂的文化大革命中,农民“斗私批修”,是“文革”和学大寨的必然要求。只有搞好农民的“斗私批修”,才能使农业学大寨运动深入开展。“斗私批修”涉及到方方面面,内容繁多,同时列入了革命大批判的范围,包括:农民干活讲条件、劳动讲报酬、对推行“大寨工分”有抵触、工分挂帅、干集体活不出力、自留地里下功夫、家庭饲养不服从限禁、从事小商业活动等等。特别是狠斗“私”字一闪念,很小的事情,也要社员“斗私批修”,形式多种多样。广泛的查,广泛的批,使“私”字无处藏身。说:“社会主义革命越深入,公和私斗争越激烈……这个仗必须打,要打几十年,要打几辈子,一直打下去。”亳县也曾经传达过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几则顺口溜作为农民斗私批修的内容。一是有人在想:“我的猪、我的羊、我的自留地、我的小新房,哪有心思学大寨,哪有心思赶郭庄(全省学大寨先进典型萧县郭庄大队)”;“新堂屋,大肥猪,厚被子,新衣服,不学大寨也享福”。二是有人在干:“小毛驴,板车带,一天就捞七八块,谁说他能学大寨”?这些内容传达下去,要农民联系本人实际,反复对照,搞得农民无所适从。这种穷学穷斗穷过渡,树立了一种“穷光荣、富可耻”的社会风气。
  与此同时,净化农村集贸市场。农村集贸市场,是搞活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学大寨运动要求在原有净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净化农村集贸市场。全县规定粮、棉、油、烟,每季国家征购任务完成以前,一律不准进入农村集贸市场。由于主要农产品估产高,征购任务完不成,小宗的粮、油、棉、烟,一律长时间不准进入市场交易。平时的农村集市也和城镇一样,只有粮食、供销、商业(合作商店)、手联社等主要几家经营,占据集贸市场。同时有证商贩很少,无证经营多被取缔,主要商品如粮、布、糖、肉食等一律凭票购买。赶集的农民因无票证购买不到需要的货物,偶有免票的紧俏商品,购买的农民很快排成长队。在取缔无证商贩中,有的连烟茶摊也被废止。有时有些地方在集市想买茶喝也很难。
  在净化农村集贸市场中,层层建立健全打击投机倒把组织,进一步开展打击投机倒把活动。在打击投机倒把活动中抓到的重点人物,与“文革”中清理阶级队伍揪出的牛鬼蛇神混为一起,统一批判、游街游乡、施行多种罚惩。并要实行专政,关进群众专政指挥部(后改为民兵指挥部),予以无限期的关押,以保证“斗私批修”的深入开展和农村集贸市场的净化。
  为确保净化农村集贸市场,防止农民赶集误工,影响集体生产,把全县传统的隔一天一集,一律改为五天或七天一集。城乡一律不准召开物资交流大会,使整个农村集贸市场死气沉沉。
  
  大割资本主义尾巴强令毁坏中药材
  
  亳县农业学大寨运动深入开展之后,虽然实施了多种令人难以想像整农民的措施,但与大寨人所说的“堵住资本主义的路,迈开社会主义的步”,还相差很远。为把大寨精神学到手,各级党委经常根据当地各方面情况,挖资本主义的根,堵资本主义的路,大割资本主义尾巴。对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养殖、种植、加工、运输、小商品活动等,也不知道查了多少遍,割了多少茬,整了多少人,也达不到学大寨“兴无灭资”的要求。
  从农业来讲,层层卡死生产计划,年年农作物面积产量都由地委分配下达,明令落实到生产队,地区以下均无生产自主权。地委认为严格执行上级计划,就是防止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方面。
  亳县是“华陀故里,盛产药材,是中国四大药都之一”,种植药材已有千年历史,特别是著称于世的地道的“亳芍”(即白芍),在全国乃至世界均有影响。这种药材易种植易管理,生长周期虽长,但一般比种植其他作物收入多,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来源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亳县农民为解决温饱,在集体和自留地里种植约4万亩以上的白芍。眼看农民有笔可靠收入即将到手,这却引起阜阳地委(当时亳县隶属阜阳地委)领导的注意。地委书记认为亳县种植大面积白芍,是资本主义势力发展的新势头……亳县白芍不仅是亳县乃至全区的一条最大最长的资本主义尾巴。他大会批,小会讲,要决心打一场毁灭资本主义的人民战争。
  

  1974年初春,地委书记对农民即将到手的白芍下令:“五日内将全县白芍全部毁完。”他在战前“动员”中,不仅坐镇亳县指挥,还表示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决不手软,并强迫各级党委书记层层表态。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被迫表示坚决支持地委张书记的指示,并命令全县党员保证,贫下中农带头,层层建立了检查组织,对抗拒者组织批斗,硬抗不毁者组织突击队铲毁。
  经过周密部署和下达命令,一场毁灭白芍的狂热行动开始了,全县农村被迫毁芍人群密集,刨的刨,挖的挖,掘的掘……几天内将4万余亩驰名中外的地道“亳芍”毁光了。人们有的含泪不语,有的放声大哭。
  全县四万多亩白芍被毁,按当时生长不同年限的粗略估计,经济损失9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10元左右,相当于197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这样的巨大损失无疑是一重大事件。
  在白芍被毁的过程中,正当农民痛哭流涕的时候,这位地委书记却大吹大擂地说:“地委帮助亳县拔掉了资本主义的苗,铲掉一块资本主义的土壤,只有这样才能‘堵住资本主义的路,迈开社会主义的步’,这是‘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和学大寨运动的伟大胜利。”
  大割资本主义尾巴,不仅全面毁灭白芍,而且限种各种中药材,使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民财产受到极其严重损失。全县中药材面积1973年7.99万亩,到1978年仅有0.7万亩,减少面积90%以上,其中白芍已基本绝迹。使药材之乡著称于世的亳县,基本上形成了“药材之乡”无药材、县药材公司无地产药材可收的局面。
  
  建设大寨县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
  
  亳县为使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提前建成大寨县,决定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
  在运动中,除县委领导班子自身进行整顿外,在城乡分三批开展卷帘式的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1975年12月,组织1300余人的学大寨宣传队(后改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分赴南部六个重点公社和城关镇、核桃林场,运动迅速开展,历时8个月结束。在毛主席逝世和粉碎“四人帮”后,由于“两个凡是”的限制,于1976年12月,经过整顿充实调整后的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分赴北部8个重点公社继续开展运动,于翌年7月结束。下余公社因深入揭批“四人帮”而运动终止。
  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大抓阶级斗争。首先对社、队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一个一个地清理整顿。其中问题严重的要发动群众,揭开阶级斗争的盖子,对部分社、队中的坏人,热衷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老好人和思想停留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人掌权问题,分别情况给予批斗、调离、处分、清除出党或绳之以法。在这次运动中,整了一大批干部和农民,发生了公社干部被逼自杀事件。
  在对敌斗争和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锋芒指向地、富、反、坏分子和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对四类分子是人人训话、个个揭批,对新生资产阶级分子一个不放。如古城公社在运动中揭露出著名的唢呐演奏艺人随××因招学徒收入超过一般农民,被列为新生资产阶级分子。随××被迫辞去学徒,低头认“罪”,接受处罚,得以从宽处理,未戴资产阶级分子帽子。全县以随××为反面教材,大肆宣传其剥削“罪行”,以警示干群。
  在批判农村资本主义倾向中,大讲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新特点、新动向,大张旗鼓地宣传“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在农民中大摆资本主义的表现,在“斗私批修”中,要农民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全面收回农村外流单干的劳动力,把分散单干的工匠全部组织起来,把社员多占的自留地、开荒地全部收归集体,坚决纠正分配中不留公共积累、分光吃光的资本主义行为,以巩固和扩大农村社会主义阵地。
  通过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社队领导班子不仅要达到革命化,而且省委书记还别出心裁地发出了一个“小鸡带老鸡”(青年作一把手,老同志跟着干)的新指示,从而把“史无前例”中的一些年轻的造反派头头和下放学生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有的由于缺乏领导经验,走上领导岗位后,在工作上比1958年“大跃进”更荒唐。如一位下放女学生被提到某公社主持全面工作,在六七月正当田管紧张阶段,同时又是高温季节,却集中大批劳动力去挖河。县生产指挥组组长齐松与其商量,河工缓至秋后进行,而这位新书记的回答是:“我们作为一级党委,可以见缝插针,学大寨嘛,就是要大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之后仍然继续大干,农民怨声载道。
  在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岁月里,时时、处处、事事无不存在着阶级斗争。1976年5月中旬,省委组织淮北片地、市、县小麦观摩,当大队车辆行走到亳县五马、张店公社时,省委书记看到小麦长势不好,随即批评说:“怎么搞的?这小麦棵里也有阶级斗争。”对亳县这一批评,不仅在全省普遍传开,而且亳县也就说麦棵里、棉田里和各种作物大田里、水利工地上等都有阶级斗争。从而增加了阶级斗争的新内容,使阶级斗争达到令人不可思议、无所适从的地步。
  
  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学大寨前亳县经多年努力,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已完成了一些需要做而做得合乎标准的工程,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生猪饲养量和绿化都有了发展,水电和农业机械数量有所增加。但这达不到建设大寨县的要求,于是提出以改土防水为中心,实行沟、河、林、田、路综合治理。
  1976年1月,在萧县郭庄大队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上,通过会议整风,亳县制定了进一步建立稳产高产,粮、棉、猪、林四超纲的农业发展纲要规划指标。在水利上也赶形势,制定了《1976-1980年一网二化47、41引蓄排涝工程规划》(初稿),这就是以涡河闸为枢纽,以涡河为骨干,把全县骨干沟河有机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大水网,实现河网化和大地园田化。至此,掀起了水利建设新高潮,基本上不分忙闲大干,有不少人吃不饱肚子也要常年打井、挖河。
  特别是县外开挖的长达数年的茨淮新河工程,除农民出工出资外,有不少生产队卖种子、卖青苗(地里长的庄稼卖给个人)、卖牲畜以保证工程需要,使一部分生产队粮食产量越来越低,农民越来越穷。
  全县连年的水利工程中,也出现许多形象工程,报废的沟、河、井、塘、路工程屡见不鲜。如北起凤尾沟,南至龙德寺长近80华里的龙凤新河,开挖前就有异议而领导脑子一热就开工了,开挖后就报废了。
  多年来,水利上挖压了大量耕地,全县1957年有273万亩耕地,到1978年减少70万亩,其中水利挖压占相当大的比例。
  
  抓典型树标兵以点带面
  
  根据省、地委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树立的先进典型,亳县提出了学大寨、赶郭庄、赶柳西(阜阳地区利辛县柳西大队)赶小张庄(亳县双沟公社小张庄生产队)的口号。之后又出现了城北公社黄庄大队、城父公社马厂大队、沙土公社王汉桥大队等一批先进典型。在层层树立先进典型之后,现场会、参观团频频奔走于标兵之间。
  在学大寨运动中,有很多人对先进典型不服气,人们对标兵单位有这样的顺口溜:“产量稍高人骄傲,标兵常靠吃小灶”。的确,县委对这些先进典型,有不成文的规定,实行了“三个优先”。即:优良品种、农药、化肥优先供应;水电农机优先配套;政府无偿投资优先支持。有不少的先进典型,在获得先进之后,骄傲自满。他们的负责人中有的着眼省委,紧跟地委,少找县委,不理部门。有的被上级指定提升县、社领导干部。也有的堕落腐化、垮台。
  

  他们在执行政策上,比较随便,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有一个生产队收入高一些,就盖排房,社员生老病死、男婚女嫁都由队里包下来,搞的很难兑现。这样就恢复了1958年人民公社化初期的“共产风”,老调重弹,县社领导的话根本听不进去,在学大寨会议上随便介绍,影响很坏。一些标兵单位的生产管理、劳动管理和收益分配,一般都按照大寨模式进行,自留地由队统管,抓阶级斗争时时、事事、处处都走在前边。
  为了抓典型、树标兵、以点带面,从1970年到1977年8月,县召开了千人以上的学大寨、表先进大会9次之多。每次会议的主题都是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介绍了许多大堵资本主义的路、迈开社会主义的步的“经验”。然而,这些年的穷学苦斗,农民的生活仍赶不上1957年的水平,全县流传这样两段顺口溜:“学大寨、赶郭庄、俺队年年缺口粮”;“学大寨、赶柳西,社员年年穿破衣”。
  
  用事实说话
  
  大寨由一个艰苦奋斗、大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先进大队,在“文革”中蜕变为推行极左路线的典型。农业学大寨运动与“文化大革命”紧紧交织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极左路线的危害。学大寨十年,亳县经历了一场场难以捉摸的风云。那种穷学穷斗穷过渡,在农民中大搞“斗私批修”、“破私立公”、“兴无灭资”、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等等,使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虽然完成了大量工程,但农民仍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亳县在农业学大寨运动十年中,农业生产是发展,是停滞,还是倒退?农民生活是富裕、是贫困还是有一部分人长期不得温饱?都要用事实说话。
  “大跃进”前的1957年全县人均粮食生产715斤,而到1977年的20年中,人均粮食生产从未达到过这个水平,其中1977年人均粮食生产仅有601斤,人均比57年减产114斤。特别是学大寨的十年间,亳县没有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粮食总产仍徘徊在5亿斤左右,人均粮食生产600斤上下,粮食征购率在25%左右。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大牲畜,1957年为9.1万头,到1977年下降到7.4万头,减少1.7万头。
  从1971年到1977年的7年间,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3.1元,其中收入最高的1971年人均纯收入42元。当时国家规定的农产品价格低,但人均纯收入33.1元也很难达到温饱型水平。
  从1972年到1978年的7年间,年人均口粮379斤,人均日口粮1.03斤。全县每年有几万人口缺粮。口粮的分配,必须通过工分折款计算,而工分不足的就要拿钱买口粮。由于一般队现金分配少,有些出钱户无钱买口粮,致使许多队年终分配现金不能兑现,出现了劳动一年吃粮出钱的局面。
  在农民吃粮品种上,一般生产队全年人均分配红芋片200斤左右,农村流传着“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的歌谣。分配杂粮100斤左右。一般分配小麦不超百斤。
  油料、棉花的统购可以说是国家“一头齐”的政策。油料只购不留或者是留量很小,所以农民吃油就少得不可再少了。在农民穿衣上,每年国家所发的布票,加上自留棉,也很难达到每人年年添新衣的要求。
  在农民居住条件上,除沿涡河有少数瓦房外,全县几乎是清一色的土墙草顶的土草房,依然是房屋破旧,年复一年。一些偏远农村偶见瓦房,也要当作“冒尖户”、“暴发户”看待,列为“斗私批修”或“路线教育”中审查的重点或批判对象。■ 梁志远

安徽省原亳县(今亳州市谯城区)在文化大革命清理阶级队伍中的1968年8月,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高潮。从1968年至1977年的十年间,农业学大寨步步深入到各个方面。要求“年年都有新套套”,分期分批建成大寨式生产队、大队、公社。根据中央(75)21号文件“全党动员,苦战五年,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指示,亳县按照建设大寨县的六条标准,作出三年(1978)建成大寨县的决议。到1977年冬,随着深入开展揭批“四人帮”和对“两个凡是”的突破,农业学大寨不再提及。随之迎来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使农村形势迅速发生了根本变化。
  亳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十年间,我在县农林局工作,也曾兼任过学大寨办公室主任,亲见、亲闻、亲历,不会磨灭我的记忆,现对亳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历程,作一粗略回忆。
  
  八千人参观大寨立竿见影搞突击
  
  农业学大寨是毛主席的最高指示,1968年秋正值文化大革命高潮,按照上级部署,亳县在驻军的领导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为使运动开展的迅猛异常,走在其他县前面,于8月中旬至9月上旬,组织庞大的参观团分三批赴大寨参观学习。参观团成员有:县、区、社、大队、生产队负责人和县、区、社下属单位负责人,县农、林、水部门大多数干部以及县、区部分主要造反派头头,总计约超过8000多人,来往耗资约数十万元。
  为活学活用毛主席指示,参观团归来,要求立竿见影,在全县突击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1、大力宣传学习大寨人爱国家、爱集体、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主要落实工作不讲条件,劳动不计报酬的共产主义风格。具体是要在劳动管理上推行“大寨工分”(含有政治思想因素),废除小包工,劳动定额可有可无。它违反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简称六十条)的规定,使同工不能同酬,多劳不能多得,平均主义分配更加严重,从而加剧了生产上的大轰隆,致使“文革”中的农业生产半瘫痪状态雪上加霜。
  2、在收益分配上,只强调为国家多作贡献,不顾农民的利益;只强调集体积累,不顾农民家庭生活;口粮标准低,现金分配少。这样致使社员劳动一年吃粮缺钱的农户增多,有的穷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户缺口粮款。口粮款从何而来?主要靠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收入弥补。
  3、按大寨模式,大讲自留地归队管理、经营,以解决公私农活矛盾。当时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作为集体经济的补充部分,按《六十条》留给社员的少量自留地,也要收回,由队统管,按当年平均亩产分给社员粮食。这种办法遭到大多数社员的抵制。有的采取了强硬措施,全县约30%左右的生产队将社员自留地收归集体。
  与此同时,一律禁止户养大牲畜。
  4.迅速扩大社、队规模。人民公社初期,由于刮“五风”(浮夸风、“共产”风、生产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饿死人,亳县被迫于1961年初缩小社队规模,由县辖社改为区辖社。从此以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规模大、公字程度高)讲的少了,人民公社万岁没人喊了,现今在史无前例中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要“破私立公”,提高“公”字程度,不允许社、队规模过小,从而充分显示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无比优越性。1969年1月,全县9个县辖区,62个区辖社,全部撤掉,成立了20个县辖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由原547个并为312个,生产队由原近7000个,并掉500多个。随着“文革”和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浮夸风、“共产”风、生产瞎指挥风又有新的抬头,这使农民更苦了。
  
  农民“斗私批修”净化农村集贸市场
  
  在触及人们灵魂的文化大革命中,农民“斗私批修”,是“文革”和学大寨的必然要求。只有搞好农民的“斗私批修”,才能使农业学大寨运动深入开展。“斗私批修”涉及到方方面面,内容繁多,同时列入了革命大批判的范围,包括:农民干活讲条件、劳动讲报酬、对推行“大寨工分”有抵触、工分挂帅、干集体活不出力、自留地里下功夫、家庭饲养不服从限禁、从事小商业活动等等。特别是狠斗“私”字一闪念,很小的事情,也要社员“斗私批修”,形式多种多样。广泛的查,广泛的批,使“私”字无处藏身。说:“社会主义革命越深入,公和私斗争越激烈……这个仗必须打,要打几十年,要打几辈子,一直打下去。”亳县也曾经传达过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几则顺口溜作为农民斗私批修的内容。一是有人在想:“我的猪、我的羊、我的自留地、我的小新房,哪有心思学大寨,哪有心思赶郭庄(全省学大寨先进典型萧县郭庄大队)”;“新堂屋,大肥猪,厚被子,新衣服,不学大寨也享福”。二是有人在干:“小毛驴,板车带,一天就捞七八块,谁说他能学大寨”?这些内容传达下去,要农民联系本人实际,反复对照,搞得农民无所适从。这种穷学穷斗穷过渡,树立了一种“穷光荣、富可耻”的社会风气。
  与此同时,净化农村集贸市场。农村集贸市场,是搞活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学大寨运动要求在原有净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净化农村集贸市场。全县规定粮、棉、油、烟,每季国家征购任务完成以前,一律不准进入农村集贸市场。由于主要农产品估产高,征购任务完不成,小宗的粮、油、棉、烟,一律长时间不准进入市场交易。平时的农村集市也和城镇一样,只有粮食、供销、商业(合作商店)、手联社等主要几家经营,占据集贸市场。同时有证商贩很少,无证经营多被取缔,主要商品如粮、布、糖、肉食等一律凭票购买。赶集的农民因无票证购买不到需要的货物,偶有免票的紧俏商品,购买的农民很快排成长队。在取缔无证商贩中,有的连烟茶摊也被废止。有时有些地方在集市想买茶喝也很难。
  在净化农村集贸市场中,层层建立健全打击投机倒把组织,进一步开展打击投机倒把活动。在打击投机倒把活动中抓到的重点人物,与“文革”中清理阶级队伍揪出的牛鬼蛇神混为一起,统一批判、游街游乡、施行多种罚惩。并要实行专政,关进群众专政指挥部(后改为民兵指挥部),予以无限期的关押,以保证“斗私批修”的深入开展和农村集贸市场的净化。
  为确保净化农村集贸市场,防止农民赶集误工,影响集体生产,把全县传统的隔一天一集,一律改为五天或七天一集。城乡一律不准召开物资交流大会,使整个农村集贸市场死气沉沉。
  
  大割资本主义尾巴强令毁坏中药材
  
  亳县农业学大寨运动深入开展之后,虽然实施了多种令人难以想像整农民的措施,但与大寨人所说的“堵住资本主义的路,迈开社会主义的步”,还相差很远。为把大寨精神学到手,各级党委经常根据当地各方面情况,挖资本主义的根,堵资本主义的路,大割资本主义尾巴。对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养殖、种植、加工、运输、小商品活动等,也不知道查了多少遍,割了多少茬,整了多少人,也达不到学大寨“兴无灭资”的要求。
  从农业来讲,层层卡死生产计划,年年农作物面积产量都由地委分配下达,明令落实到生产队,地区以下均无生产自主权。地委认为严格执行上级计划,就是防止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方面。
  亳县是“华陀故里,盛产药材,是中国四大药都之一”,种植药材已有千年历史,特别是著称于世的地道的“亳芍”(即白芍),在全国乃至世界均有影响。这种药材易种植易管理,生长周期虽长,但一般比种植其他作物收入多,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来源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亳县农民为解决温饱,在集体和自留地里种植约4万亩以上的白芍。眼看农民有笔可靠收入即将到手,这却引起阜阳地委(当时亳县隶属阜阳地委)领导的注意。地委书记认为亳县种植大面积白芍,是资本主义势力发展的新势头……亳县白芍不仅是亳县乃至全区的一条最大最长的资本主义尾巴。他大会批,小会讲,要决心打一场毁灭资本主义的人民战争。
  

  1974年初春,地委书记对农民即将到手的白芍下令:“五日内将全县白芍全部毁完。”他在战前“动员”中,不仅坐镇亳县指挥,还表示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决不手软,并强迫各级党委书记层层表态。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被迫表示坚决支持地委张书记的指示,并命令全县党员保证,贫下中农带头,层层建立了检查组织,对抗拒者组织批斗,硬抗不毁者组织突击队铲毁。
  经过周密部署和下达命令,一场毁灭白芍的狂热行动开始了,全县农村被迫毁芍人群密集,刨的刨,挖的挖,掘的掘……几天内将4万余亩驰名中外的地道“亳芍”毁光了。人们有的含泪不语,有的放声大哭。
  全县四万多亩白芍被毁,按当时生长不同年限的粗略估计,经济损失9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10元左右,相当于197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这样的巨大损失无疑是一重大事件。
  在白芍被毁的过程中,正当农民痛哭流涕的时候,这位地委书记却大吹大擂地说:“地委帮助亳县拔掉了资本主义的苗,铲掉一块资本主义的土壤,只有这样才能‘堵住资本主义的路,迈开社会主义的步’,这是‘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和学大寨运动的伟大胜利。”
  大割资本主义尾巴,不仅全面毁灭白芍,而且限种各种中药材,使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民财产受到极其严重损失。全县中药材面积1973年7.99万亩,到1978年仅有0.7万亩,减少面积90%以上,其中白芍已基本绝迹。使药材之乡著称于世的亳县,基本上形成了“药材之乡”无药材、县药材公司无地产药材可收的局面。
  
  建设大寨县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
  
  亳县为使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提前建成大寨县,决定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
  在运动中,除县委领导班子自身进行整顿外,在城乡分三批开展卷帘式的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1975年12月,组织1300余人的学大寨宣传队(后改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分赴南部六个重点公社和城关镇、核桃林场,运动迅速开展,历时8个月结束。在毛主席逝世和粉碎“四人帮”后,由于“两个凡是”的限制,于1976年12月,经过整顿充实调整后的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分赴北部8个重点公社继续开展运动,于翌年7月结束。下余公社因深入揭批“四人帮”而运动终止。
  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大抓阶级斗争。首先对社、队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一个一个地清理整顿。其中问题严重的要发动群众,揭开阶级斗争的盖子,对部分社、队中的坏人,热衷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老好人和思想停留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人掌权问题,分别情况给予批斗、调离、处分、清除出党或绳之以法。在这次运动中,整了一大批干部和农民,发生了公社干部被逼自杀事件。
  在对敌斗争和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锋芒指向地、富、反、坏分子和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对四类分子是人人训话、个个揭批,对新生资产阶级分子一个不放。如古城公社在运动中揭露出著名的唢呐演奏艺人随××因招学徒收入超过一般农民,被列为新生资产阶级分子。随××被迫辞去学徒,低头认“罪”,接受处罚,得以从宽处理,未戴资产阶级分子帽子。全县以随××为反面教材,大肆宣传其剥削“罪行”,以警示干群。
  在批判农村资本主义倾向中,大讲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新特点、新动向,大张旗鼓地宣传“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在农民中大摆资本主义的表现,在“斗私批修”中,要农民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全面收回农村外流单干的劳动力,把分散单干的工匠全部组织起来,把社员多占的自留地、开荒地全部收归集体,坚决纠正分配中不留公共积累、分光吃光的资本主义行为,以巩固和扩大农村社会主义阵地。
  通过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社队领导班子不仅要达到革命化,而且省委书记还别出心裁地发出了一个“小鸡带老鸡”(青年作一把手,老同志跟着干)的新指示,从而把“史无前例”中的一些年轻的造反派头头和下放学生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有的由于缺乏领导经验,走上领导岗位后,在工作上比1958年“大跃进”更荒唐。如一位下放女学生被提到某公社主持全面工作,在六七月正当田管紧张阶段,同时又是高温季节,却集中大批劳动力去挖河。县生产指挥组组长齐松与其商量,河工缓至秋后进行,而这位新书记的回答是:“我们作为一级党委,可以见缝插针,学大寨嘛,就是要大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之后仍然继续大干,农民怨声载道。
  在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岁月里,时时、处处、事事无不存在着阶级斗争。1976年5月中旬,省委组织淮北片地、市、县小麦观摩,当大队车辆行走到亳县五马、张店公社时,省委书记看到小麦长势不好,随即批评说:“怎么搞的?这小麦棵里也有阶级斗争。”对亳县这一批评,不仅在全省普遍传开,而且亳县也就说麦棵里、棉田里和各种作物大田里、水利工地上等都有阶级斗争。从而增加了阶级斗争的新内容,使阶级斗争达到令人不可思议、无所适从的地步。
  
  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学大寨前亳县经多年努力,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已完成了一些需要做而做得合乎标准的工程,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生猪饲养量和绿化都有了发展,水电和农业机械数量有所增加。但这达不到建设大寨县的要求,于是提出以改土防水为中心,实行沟、河、林、田、路综合治理。
  1976年1月,在萧县郭庄大队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上,通过会议整风,亳县制定了进一步建立稳产高产,粮、棉、猪、林四超纲的农业发展纲要规划指标。在水利上也赶形势,制定了《1976-1980年一网二化47、41引蓄排涝工程规划》(初稿),这就是以涡河闸为枢纽,以涡河为骨干,把全县骨干沟河有机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大水网,实现河网化和大地园田化。至此,掀起了水利建设新高潮,基本上不分忙闲大干,有不少人吃不饱肚子也要常年打井、挖河。
  特别是县外开挖的长达数年的茨淮新河工程,除农民出工出资外,有不少生产队卖种子、卖青苗(地里长的庄稼卖给个人)、卖牲畜以保证工程需要,使一部分生产队粮食产量越来越低,农民越来越穷。
  全县连年的水利工程中,也出现许多形象工程,报废的沟、河、井、塘、路工程屡见不鲜。如北起凤尾沟,南至龙德寺长近80华里的龙凤新河,开挖前就有异议而领导脑子一热就开工了,开挖后就报废了。
  多年来,水利上挖压了大量耕地,全县1957年有273万亩耕地,到1978年减少70万亩,其中水利挖压占相当大的比例。
  
  抓典型树标兵以点带面
  
  根据省、地委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树立的先进典型,亳县提出了学大寨、赶郭庄、赶柳西(阜阳地区利辛县柳西大队)赶小张庄(亳县双沟公社小张庄生产队)的口号。之后又出现了城北公社黄庄大队、城父公社马厂大队、沙土公社王汉桥大队等一批先进典型。在层层树立先进典型之后,现场会、参观团频频奔走于标兵之间。
  在学大寨运动中,有很多人对先进典型不服气,人们对标兵单位有这样的顺口溜:“产量稍高人骄傲,标兵常靠吃小灶”。的确,县委对这些先进典型,有不成文的规定,实行了“三个优先”。即:优良品种、农药、化肥优先供应;水电农机优先配套;政府无偿投资优先支持。有不少的先进典型,在获得先进之后,骄傲自满。他们的负责人中有的着眼省委,紧跟地委,少找县委,不理部门。有的被上级指定提升县、社领导干部。也有的堕落腐化、垮台。
  

  他们在执行政策上,比较随便,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有一个生产队收入高一些,就盖排房,社员生老病死、男婚女嫁都由队里包下来,搞的很难兑现。这样就恢复了1958年人民公社化初期的“共产风”,老调重弹,县社领导的话根本听不进去,在学大寨会议上随便介绍,影响很坏。一些标兵单位的生产管理、劳动管理和收益分配,一般都按照大寨模式进行,自留地由队统管,抓阶级斗争时时、事事、处处都走在前边。
  为了抓典型、树标兵、以点带面,从1970年到1977年8月,县召开了千人以上的学大寨、表先进大会9次之多。每次会议的主题都是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介绍了许多大堵资本主义的路、迈开社会主义的步的“经验”。然而,这些年的穷学苦斗,农民的生活仍赶不上1957年的水平,全县流传这样两段顺口溜:“学大寨、赶郭庄、俺队年年缺口粮”;“学大寨、赶柳西,社员年年穿破衣”。
  
  用事实说话
  
  大寨由一个艰苦奋斗、大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先进大队,在“文革”中蜕变为推行极左路线的典型。农业学大寨运动与“文化大革命”紧紧交织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极左路线的危害。学大寨十年,亳县经历了一场场难以捉摸的风云。那种穷学穷斗穷过渡,在农民中大搞“斗私批修”、“破私立公”、“兴无灭资”、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等等,使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虽然完成了大量工程,但农民仍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亳县在农业学大寨运动十年中,农业生产是发展,是停滞,还是倒退?农民生活是富裕、是贫困还是有一部分人长期不得温饱?都要用事实说话。
  “大跃进”前的1957年全县人均粮食生产715斤,而到1977年的20年中,人均粮食生产从未达到过这个水平,其中1977年人均粮食生产仅有601斤,人均比57年减产114斤。特别是学大寨的十年间,亳县没有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粮食总产仍徘徊在5亿斤左右,人均粮食生产600斤上下,粮食征购率在25%左右。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大牲畜,1957年为9.1万头,到1977年下降到7.4万头,减少1.7万头。
  从1971年到1977年的7年间,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3.1元,其中收入最高的1971年人均纯收入42元。当时国家规定的农产品价格低,但人均纯收入33.1元也很难达到温饱型水平。
  从1972年到1978年的7年间,年人均口粮379斤,人均日口粮1.03斤。全县每年有几万人口缺粮。口粮的分配,必须通过工分折款计算,而工分不足的就要拿钱买口粮。由于一般队现金分配少,有些出钱户无钱买口粮,致使许多队年终分配现金不能兑现,出现了劳动一年吃粮出钱的局面。
  在农民吃粮品种上,一般生产队全年人均分配红芋片200斤左右,农村流传着“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的歌谣。分配杂粮100斤左右。一般分配小麦不超百斤。
  油料、棉花的统购可以说是国家“一头齐”的政策。油料只购不留或者是留量很小,所以农民吃油就少得不可再少了。在农民穿衣上,每年国家所发的布票,加上自留棉,也很难达到每人年年添新衣的要求。
  在农民居住条件上,除沿涡河有少数瓦房外,全县几乎是清一色的土墙草顶的土草房,依然是房屋破旧,年复一年。一些偏远农村偶见瓦房,也要当作“冒尖户”、“暴发户”看待,列为“斗私批修”或“路线教育”中审查的重点或批判对象。
楼主,你是否知道中国的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是到77年左右结束的,至今30年没做过大规模的整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