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抗美援朝老英雄卜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34:41
  推荐理由

  朝鲜战争总让我们记起作家魏巍那篇饱含激情拨动无数心弦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那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的志愿军战士们。而当年曾经是这个伟大群体之一员的卜克老人,平常却很少向人提起这段增色人生的往事,他内敛、丰富、爱憎分明的内心世界,几乎没人主动探问,那些山呼海啸般的朝鲜往事,无时无刻不在老人的心灵深处刮起飓风。2004年,这个不居功无所求、信守革命诺言的85岁老人不经意间成为我们丈量历史的尺度;2004年,两位老人患难与共经受血与火考验的兄弟深情成为我们丈量人间真情的尺度。



    10月下旬的一天,石家庄市第三干休所的人们被报纸刊登的一则消息吸引,《卜克,你在哪里?》所配一张46年前拍摄的照片上,是一位年轻威武的志愿军军官。眼尖的人惊喜地叫道,“这个志愿军军官不就是我们所里卜克老爷子呀。”

  刊登这则消息的报纸很快送到了卜家。与卜老爷子一起住的儿子卜光一眼认出照片上年轻的志愿军军官就是父亲,儿媳张彦还找出了家里保存的公爹同时代留下的照片比照。“没错,是爷爷。”孙女卜宇吉拿着报纸跑到爷爷跟前去确认,“爷爷,你看,这个人是你吗?”

  85岁的卜克戴上老花镜,又找出放大镜。他对着报纸和报纸上的照片反反复复端详了许久许久,46年了,他离开朝鲜已经整整46年了,他搜寻着仍然保留在记忆中的那些朝鲜往事。那些深入他生命被他封存了近半个世纪的朝鲜往事啊,只要碰一下,哪怕是轻轻的一下,都会在他的心头激起波澜。



  呼啸的朝鲜往事

  1951年春天,32岁的卜克离开贵州剿匪前线,一路北进,接受新的战斗任务。

  离河北灵寿的老家越来越近,他的心也拴得越来越紧,好久没有见到年迈的母亲和年轻的妻子了,战争把他跟亲人的距离拉得很远,她们还好吗?

  硝烟散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给卜克留下了一只嵌进弹片的胳膊和一只伤损残缺的手掌。他是九死一生的革命功臣,该回家看看,回家某种程度上带着荣归故里的意义。胜利了,年轻的共和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新美无比。

  半路,他终于等到了这样的机会。但与亲人的团聚很快变成了再一次的辞行,这一次的征途更远更远,将要面对并穿行于更为猛烈的枪林弹雨。让人热血沸腾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动员令鼓舞着年轻的军官和他的士兵们。

  很快,卜克率部队从延边渡过了鸭绿江。这是他第一次入朝参战。“我所在的16军141团,刚入朝的时候有三四千人,打到三八线,补充到四五千人,一个连有八九百人。”呼啸的记忆像呼啸的潮水涌动,壮怀激烈的朝鲜战场在我们看来遥远模糊,在2004年的卜克眼里却具体可及。

  “东线,西线,中线,我们团几乎走遍了朝鲜。”1951年的朝鲜战场主要以运动战为主,战争的残酷性与部队所遇到的困难难以想像,朝鲜河流很多,冬天一般在摄氏零下20多度,志愿军转战,经常要泅渡冰冷的江水,一口炒面一口雪远不足以说明部队生存条件的艰难。卜克看到他的钢铁战士们,有的在泅渡过程中冻死了,有的上了岸浑身硬得成了钢柱。“1952年敌人在朝鲜尤其疯狂,开始是重点轰炸,炸城市,炸桥梁,炸水库,后来变成了地毯式轰炸,碰见鸡狗牛都炸,更甭说碰见人了。那时候,朝鲜战场没有前方没有后方。”

  中朝两军连续发动的5次大规模战役打破了美国人的战争神话,“联合国军”被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附近,不可一世的美国人被迫坐到了谈判桌前。但谈判是艰难的,战事仍未断,这其间美国人使用了细菌武器,卜克和他的部队也遭遇到了,一天早晨,他眼见美国飞机投下细菌弹,“有一人多高,弹壳打开,有红黑色的蝇子飞出来。我们赶紧用汽油烧。”

    英雄的上甘岭

  1953年停战前夕,担任141团政治部主任的卜克上了英雄的上甘岭。“上去之前,痔疮犯了,师长劝我不要上了吧,我说那不行,等了这么多年了,不上不行。”

  上甘岭,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朝鲜战争后期变成著名的战场,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等特级战斗英雄,因之载入史册。43天内,在这个不到4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带,敌我双方投入兵力达10万以上。阵地处于反复争夺之中,战斗异常惨烈而持久,山头被打成粉末堆,树木全被炸光,190万发炮弹,5000多枚炸弹,世界战争史上火力密度最高的记录在上甘岭创下;最多一天,上甘岭承受了30多万发炮弹的倾泻而下,往日钢钎都打不动的岩石一脚踩下直没膝头。

  “我们的阵地有几个山头,形状像簸箕,南边有个山头,形状像鸡胸,我们叫它鸡胸山。好长时间,鸡胸山是我们与敌人争夺的胶着点。我们坚守的山头被削去3米,5米,最厉害的削去了7米。”卜克说,前前后后,141团的60多名战士牺牲在上甘岭。

  志愿军在上甘岭打出了威风,上甘岭成了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伤心岭”。也正是在上甘岭,卜克结识了同生共死的支前民工金成浩,与这个20多岁的勇敢的朝鲜兄弟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停战后,卜克当了141团政委,仍在上甘岭地区驻防。1955年,他和金成浩以及当地百姓一起共同修建了一座烈士陵园,安葬了牺牲在上甘岭的60多名烈士。随后的3年里,他们又一同栽植松柏,种养绿草,一同守护着这块英烈们安息的地方。

  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全部撤出朝鲜,卜克与金成浩挥泪作别。“毛主席指示我们,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临行前,卜克照了两张照片,卜克把烈士陵园托付给金成浩,赠相作念,叮嘱他一定好好照看,相约他日陵园再相见。

  言语不同,心同此志,金成浩在卜克面前立誓“终生守陵”。以后数十年,金成浩由青春人生走到了白发老年。岁月伴随光景,一时一刻都在发生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变化,但金成浩始终怀揣卜克的馈赠,珍藏一份兄弟的友谊。他践行终生守陵的诺言,每天如一,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陵园,他会准时出现在陵园门口,清扫路面,拂掉飘落在墓碑上的片片落叶;小心地擦拭着每一块墓碑,他的脑海都会浮现出46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动人一幕,想像着卜克会突然出现在他面前。

    金成浩的呼唤

  2004年10月12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新墓落成仪式的解放军代表团从平壤出发,来到三八线附近的平康郡志愿军烈士陵园。据一位代表团成员介绍,在朝鲜,大大小小的志愿军烈士墓共有200多座,来一趟不容易,每次来他们都会争取时间多拜谒几处墓园,用这种方式来告慰长眠在异国他乡的先烈们,这也是代表团每一个成员的心愿。

  此前一天,代表团参加了江原道永三里志愿军烈士墓的落成仪式,祭奠了225名烈士的英灵,“我们代表祖国人民来看望你们了,你们的鲜血没有白流,伟大的祖国日益强大起来了,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一定会像你们墓前的松柏一样万古长青。”江原道处于朝鲜战争时期战斗最激烈死伤最严重的中部战线,志愿军烈士墓最多。

  平康郡同样属于江原道。“看到满山红叶的颜色了吗?这是志愿军烈士用他们的鲜血染红的。”一位陪同的朝鲜军官说,“再往前10公里,就是上甘岭,我们一直用那段历史教育我们的官兵。”

  平康郡志愿军烈士陵园坐落于平康郡县城南5公里的上甲里,陵园正门铁制的拱门上悬挂着“国际之光”四个大字,字与字之间镶嵌着象征志愿军战士国际主义精神永放光芒的红星。141团的60多名烈士安息在这里,他们的陵墓按半圆形排列一起,四周是棵棵青松巍然傲立。

  “欢迎你们。”黑色鸭舌帽、深蓝色工作装、两鬓染雪的金成浩握住代表团团长柴绍良的双手,他是陵园的管理科科长,一往情深的守墓人。

  “感谢您,把我们的志愿军烈士照顾得这么好。”

  “志愿军是我们的亲人,我只是在这里陪伴亲人。”金成浩说,记得1958年3月18日,金日成主席来到了这里,深情地说,朝鲜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志愿军,并嘱咐我一定要好好照顾这些烈士。

  转眼快50年了,已经78岁的金成浩边说边从怀里取出一个皮包,皮包里是一个纸夹,展开,露出两张完好的黑白照片。一张是一名志愿军少校的戎装照,下方注明“斗漏峰高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指挥官卜克”;一张是他与两名志愿军和6个少年团团员的合影,下方注明“和斗漏峰高地的志愿军指挥官在一起,1958年2月21日”。

  照片没有一点皱折磨损,只是边角地方叫岁月浸染得微微泛黄。“这么多年了,和卜克有联系吗?”2004年来自中国的亲人们的提问,让金成浩眼含泪水。每当有中国代表团来扫墓,他都会急切地寻找卜克的身影,他相信卜克也在盼望能到朝鲜,看望当年一起并肩战斗的光荣牺牲的战友们,可是,每次都是失望,“卜克,卜克还在吗?”他在心底深切地呼唤着:卜克,您在哪里?

  代表团的寻找

  朝鲜老人金成浩的心愿搅得解放军代表团的成员坐卧不安,是啊,老人深情的呼唤绝不是对卜克一个人的,它是中朝两国人民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超越时空的回响啊。"美国人在抗美援朝前根本不把中国当回事,是抗美援朝打出了中国的国威。"一位代表团成员说。

  回到北京,代表团每个成员的心里都惦念着金成浩老人的心愿,一定要打问到卜克的下落,帮助老人实现这个守候了数十年的心愿。

  寻找卜克的工作具体落在总政宣传部廖毅文身上。他写的关于两位老人交情的文章10月21日《解放军报》发表后当天就有了反馈信息,军委办公厅原主任董良驹给他打来电话,说对卜克有印象。很快,国防大学原校长朱敦法提供了一条更让人惊喜的信息,当年他在志愿军141团当团长,团政委就是卜克,"遗憾的是1958年志愿军回国后,卜克转业地方工作,从此失去了联系。"

  冥冥之中廖毅文感觉卜克老人离得越来越近了。"卜克转业到了内蒙古包头市一个军工厂。""卜克还健在。"廖毅文终于联系到了离休后异地安置在石家庄的卜克。

  "卜老,我可找到您了。"当卜克苍老的声音通过电波传到耳际时,一种无以言表的激动瞬间传遍廖毅文的周身。

  "我不是你们要找的卜克,你们可能找错人了。"卜克的回答一下子让廖毅文怔住了,他隐约听出老人的声音在颤抖。再次拨通老人家的电话,廖毅文提到了他的老战友朱敦法,而此时此刻,老人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抚摩历史的卜克

  回国后的卜克怎么能忘记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朝鲜兄弟呢?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些用鲜血凝成的兄弟情啊,他怎能忘记呢?但回国不久卜克转业到了核工业部,工作性质让他不得不把那段深情厚谊和血与火的岁月一起深埋心底,直到离休从包头回到石家庄默默过着清贫安适艰苦朴素的生活。2004年,这个不居功无所求、信守革命诺言的85岁老人不经意间成为我们丈量历史丈量人间真情的尺度。

  远去的战争业已在老人心中凝固为不朽记忆,尽管这记忆今天常常沉浮不定,没人提起,老人一个人也不会主动提起它们。它们都走进历史了,对于历史,作为那段火与血历史的亲历者,老人维护着,这是他无上的光荣和自豪,他抚摩着历史曾经赐予他的用中文和朝文写着自由、解放和独立的军工章,感觉着生活的幸福和生命的温暖。

  现在又有几个人愿意听一位85岁的老人详细絮叨一段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无关紧要的历史呢?跟自己一起过的儿子下岗了,孙女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老人常常沉默,用沉默寡言应对过去了的荣勋,应对现实中的困难。从枪林弹雨和死人堆里活过来的老人把生死早已看得很透,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他装在记忆的故事许多沉没在海里,像迷航的船只沉没在海里。越来越没有力量打捞它们了。几年前他想把这些陈谷子烂芝麻写给孙女,写了一些,后来中断了。有些烦,有些啰嗦。

  "我年岁大了,有些事情只能粗略地记个大概,当时更具体更详细的情形也想不起来了。我们和朝鲜人民的友谊呀,没的说。"老人想记录下那些回肠荡气的故事,那些充满异国情味超越时空的友谊,这是生命的价值,也是历史的价值。

  期待重逢的那一天

  11月18日,卜克身体有些不适,老人吃了早饭就躺下了,"刚吃了药,养养精神,上午总政有人要来看望老爷子。"老人的儿子儿媳告诉记者。

  2004年老人又蓄起花白的胡须,这是老人第三次蓄须了,老人第一次蓄须,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剃掉的,第二次蓄须,是在1999年澳门回归的时候剃掉的,这次老人又把胡须蓄起来,他在等待同样值得庆贺的一天,那一天,老人肯定又有一个心愿要实现了。

  总政一行数人出现在面前的时候,老人果然精神矍铄,像换了个人。"没有抗美援朝没有今天。作为一名战争的幸存者,比起那些献出了宝贵生命的英烈们,我还有什么要求呢,还有什么必要借这件事来炫耀自己呢。"

  他们来转达一位78岁的朝鲜老人,对于一位85岁的中国老人飞跃万水千山的思念和问候。此情此景,风色动容。"乐观豁达,平易近人,亲切慈祥,透着军人特有的气质和长者风度。"面见身经百战居功不言的老人,他们无一不为其甘当无名英雄的高尚情怀强烈震撼,产生崇敬之情,"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崛起,正是因为拥有了一大批像卜克这样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开拓者和铺路石"。

  同来的廖毅文带来了领导对老人的关心和慰问,也特意为老人带来了金成浩老人的新照片。"是他,是金成浩这样的朝鲜好兄弟当年顶着敌人的炮火,克服重重困难,把弹药和粮食送到前沿阵地的,有了他们无私无畏的支援,我们才迎接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老人边说边拿出几张珍藏的照片和用红布裹着的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颁发的军功章,还抽出了一张他与朝鲜兄弟的合影。合影中,与老人并肩而立的正是金成浩。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那场过去了40多年的战争,让我结识了金成浩,让我们共同见证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的国际友谊,也让我更加清清楚楚地明白一个道理:中国人民、朝鲜人民都不是好欺负的,任何侵略者只有失败的下场。"老人激动地说,"我知道,我不能再像当年穿上军装了,但我还有孙辈,他们随时听从国家需要,去实现一个老战士的心愿。请转达我对金成浩的敬意,有生之年,重回旧地赴兄弟之约,去吊念长眠那里的战友,是我最大的心愿。"

  这一刻,老人忍不住流下热泪。这一刻,两位老人超越时空的深情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祈祷和期待着两位老人重逢的那一天。推荐理由

  朝鲜战争总让我们记起作家魏巍那篇饱含激情拨动无数心弦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那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的志愿军战士们。而当年曾经是这个伟大群体之一员的卜克老人,平常却很少向人提起这段增色人生的往事,他内敛、丰富、爱憎分明的内心世界,几乎没人主动探问,那些山呼海啸般的朝鲜往事,无时无刻不在老人的心灵深处刮起飓风。2004年,这个不居功无所求、信守革命诺言的85岁老人不经意间成为我们丈量历史的尺度;2004年,两位老人患难与共经受血与火考验的兄弟深情成为我们丈量人间真情的尺度。



    10月下旬的一天,石家庄市第三干休所的人们被报纸刊登的一则消息吸引,《卜克,你在哪里?》所配一张46年前拍摄的照片上,是一位年轻威武的志愿军军官。眼尖的人惊喜地叫道,“这个志愿军军官不就是我们所里卜克老爷子呀。”

  刊登这则消息的报纸很快送到了卜家。与卜老爷子一起住的儿子卜光一眼认出照片上年轻的志愿军军官就是父亲,儿媳张彦还找出了家里保存的公爹同时代留下的照片比照。“没错,是爷爷。”孙女卜宇吉拿着报纸跑到爷爷跟前去确认,“爷爷,你看,这个人是你吗?”

  85岁的卜克戴上老花镜,又找出放大镜。他对着报纸和报纸上的照片反反复复端详了许久许久,46年了,他离开朝鲜已经整整46年了,他搜寻着仍然保留在记忆中的那些朝鲜往事。那些深入他生命被他封存了近半个世纪的朝鲜往事啊,只要碰一下,哪怕是轻轻的一下,都会在他的心头激起波澜。



  呼啸的朝鲜往事

  1951年春天,32岁的卜克离开贵州剿匪前线,一路北进,接受新的战斗任务。

  离河北灵寿的老家越来越近,他的心也拴得越来越紧,好久没有见到年迈的母亲和年轻的妻子了,战争把他跟亲人的距离拉得很远,她们还好吗?

  硝烟散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给卜克留下了一只嵌进弹片的胳膊和一只伤损残缺的手掌。他是九死一生的革命功臣,该回家看看,回家某种程度上带着荣归故里的意义。胜利了,年轻的共和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新美无比。

  半路,他终于等到了这样的机会。但与亲人的团聚很快变成了再一次的辞行,这一次的征途更远更远,将要面对并穿行于更为猛烈的枪林弹雨。让人热血沸腾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动员令鼓舞着年轻的军官和他的士兵们。

  很快,卜克率部队从延边渡过了鸭绿江。这是他第一次入朝参战。“我所在的16军141团,刚入朝的时候有三四千人,打到三八线,补充到四五千人,一个连有八九百人。”呼啸的记忆像呼啸的潮水涌动,壮怀激烈的朝鲜战场在我们看来遥远模糊,在2004年的卜克眼里却具体可及。

  “东线,西线,中线,我们团几乎走遍了朝鲜。”1951年的朝鲜战场主要以运动战为主,战争的残酷性与部队所遇到的困难难以想像,朝鲜河流很多,冬天一般在摄氏零下20多度,志愿军转战,经常要泅渡冰冷的江水,一口炒面一口雪远不足以说明部队生存条件的艰难。卜克看到他的钢铁战士们,有的在泅渡过程中冻死了,有的上了岸浑身硬得成了钢柱。“1952年敌人在朝鲜尤其疯狂,开始是重点轰炸,炸城市,炸桥梁,炸水库,后来变成了地毯式轰炸,碰见鸡狗牛都炸,更甭说碰见人了。那时候,朝鲜战场没有前方没有后方。”

  中朝两军连续发动的5次大规模战役打破了美国人的战争神话,“联合国军”被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附近,不可一世的美国人被迫坐到了谈判桌前。但谈判是艰难的,战事仍未断,这其间美国人使用了细菌武器,卜克和他的部队也遭遇到了,一天早晨,他眼见美国飞机投下细菌弹,“有一人多高,弹壳打开,有红黑色的蝇子飞出来。我们赶紧用汽油烧。”

    英雄的上甘岭

  1953年停战前夕,担任141团政治部主任的卜克上了英雄的上甘岭。“上去之前,痔疮犯了,师长劝我不要上了吧,我说那不行,等了这么多年了,不上不行。”

  上甘岭,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朝鲜战争后期变成著名的战场,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等特级战斗英雄,因之载入史册。43天内,在这个不到4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带,敌我双方投入兵力达10万以上。阵地处于反复争夺之中,战斗异常惨烈而持久,山头被打成粉末堆,树木全被炸光,190万发炮弹,5000多枚炸弹,世界战争史上火力密度最高的记录在上甘岭创下;最多一天,上甘岭承受了30多万发炮弹的倾泻而下,往日钢钎都打不动的岩石一脚踩下直没膝头。

  “我们的阵地有几个山头,形状像簸箕,南边有个山头,形状像鸡胸,我们叫它鸡胸山。好长时间,鸡胸山是我们与敌人争夺的胶着点。我们坚守的山头被削去3米,5米,最厉害的削去了7米。”卜克说,前前后后,141团的60多名战士牺牲在上甘岭。

  志愿军在上甘岭打出了威风,上甘岭成了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伤心岭”。也正是在上甘岭,卜克结识了同生共死的支前民工金成浩,与这个20多岁的勇敢的朝鲜兄弟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停战后,卜克当了141团政委,仍在上甘岭地区驻防。1955年,他和金成浩以及当地百姓一起共同修建了一座烈士陵园,安葬了牺牲在上甘岭的60多名烈士。随后的3年里,他们又一同栽植松柏,种养绿草,一同守护着这块英烈们安息的地方。

  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全部撤出朝鲜,卜克与金成浩挥泪作别。“毛主席指示我们,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临行前,卜克照了两张照片,卜克把烈士陵园托付给金成浩,赠相作念,叮嘱他一定好好照看,相约他日陵园再相见。

  言语不同,心同此志,金成浩在卜克面前立誓“终生守陵”。以后数十年,金成浩由青春人生走到了白发老年。岁月伴随光景,一时一刻都在发生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变化,但金成浩始终怀揣卜克的馈赠,珍藏一份兄弟的友谊。他践行终生守陵的诺言,每天如一,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陵园,他会准时出现在陵园门口,清扫路面,拂掉飘落在墓碑上的片片落叶;小心地擦拭着每一块墓碑,他的脑海都会浮现出46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动人一幕,想像着卜克会突然出现在他面前。

    金成浩的呼唤

  2004年10月12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新墓落成仪式的解放军代表团从平壤出发,来到三八线附近的平康郡志愿军烈士陵园。据一位代表团成员介绍,在朝鲜,大大小小的志愿军烈士墓共有200多座,来一趟不容易,每次来他们都会争取时间多拜谒几处墓园,用这种方式来告慰长眠在异国他乡的先烈们,这也是代表团每一个成员的心愿。

  此前一天,代表团参加了江原道永三里志愿军烈士墓的落成仪式,祭奠了225名烈士的英灵,“我们代表祖国人民来看望你们了,你们的鲜血没有白流,伟大的祖国日益强大起来了,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一定会像你们墓前的松柏一样万古长青。”江原道处于朝鲜战争时期战斗最激烈死伤最严重的中部战线,志愿军烈士墓最多。

  平康郡同样属于江原道。“看到满山红叶的颜色了吗?这是志愿军烈士用他们的鲜血染红的。”一位陪同的朝鲜军官说,“再往前10公里,就是上甘岭,我们一直用那段历史教育我们的官兵。”

  平康郡志愿军烈士陵园坐落于平康郡县城南5公里的上甲里,陵园正门铁制的拱门上悬挂着“国际之光”四个大字,字与字之间镶嵌着象征志愿军战士国际主义精神永放光芒的红星。141团的60多名烈士安息在这里,他们的陵墓按半圆形排列一起,四周是棵棵青松巍然傲立。

  “欢迎你们。”黑色鸭舌帽、深蓝色工作装、两鬓染雪的金成浩握住代表团团长柴绍良的双手,他是陵园的管理科科长,一往情深的守墓人。

  “感谢您,把我们的志愿军烈士照顾得这么好。”

  “志愿军是我们的亲人,我只是在这里陪伴亲人。”金成浩说,记得1958年3月18日,金日成主席来到了这里,深情地说,朝鲜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志愿军,并嘱咐我一定要好好照顾这些烈士。

  转眼快50年了,已经78岁的金成浩边说边从怀里取出一个皮包,皮包里是一个纸夹,展开,露出两张完好的黑白照片。一张是一名志愿军少校的戎装照,下方注明“斗漏峰高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指挥官卜克”;一张是他与两名志愿军和6个少年团团员的合影,下方注明“和斗漏峰高地的志愿军指挥官在一起,1958年2月21日”。

  照片没有一点皱折磨损,只是边角地方叫岁月浸染得微微泛黄。“这么多年了,和卜克有联系吗?”2004年来自中国的亲人们的提问,让金成浩眼含泪水。每当有中国代表团来扫墓,他都会急切地寻找卜克的身影,他相信卜克也在盼望能到朝鲜,看望当年一起并肩战斗的光荣牺牲的战友们,可是,每次都是失望,“卜克,卜克还在吗?”他在心底深切地呼唤着:卜克,您在哪里?

  代表团的寻找

  朝鲜老人金成浩的心愿搅得解放军代表团的成员坐卧不安,是啊,老人深情的呼唤绝不是对卜克一个人的,它是中朝两国人民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超越时空的回响啊。"美国人在抗美援朝前根本不把中国当回事,是抗美援朝打出了中国的国威。"一位代表团成员说。

  回到北京,代表团每个成员的心里都惦念着金成浩老人的心愿,一定要打问到卜克的下落,帮助老人实现这个守候了数十年的心愿。

  寻找卜克的工作具体落在总政宣传部廖毅文身上。他写的关于两位老人交情的文章10月21日《解放军报》发表后当天就有了反馈信息,军委办公厅原主任董良驹给他打来电话,说对卜克有印象。很快,国防大学原校长朱敦法提供了一条更让人惊喜的信息,当年他在志愿军141团当团长,团政委就是卜克,"遗憾的是1958年志愿军回国后,卜克转业地方工作,从此失去了联系。"

  冥冥之中廖毅文感觉卜克老人离得越来越近了。"卜克转业到了内蒙古包头市一个军工厂。""卜克还健在。"廖毅文终于联系到了离休后异地安置在石家庄的卜克。

  "卜老,我可找到您了。"当卜克苍老的声音通过电波传到耳际时,一种无以言表的激动瞬间传遍廖毅文的周身。

  "我不是你们要找的卜克,你们可能找错人了。"卜克的回答一下子让廖毅文怔住了,他隐约听出老人的声音在颤抖。再次拨通老人家的电话,廖毅文提到了他的老战友朱敦法,而此时此刻,老人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抚摩历史的卜克

  回国后的卜克怎么能忘记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朝鲜兄弟呢?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些用鲜血凝成的兄弟情啊,他怎能忘记呢?但回国不久卜克转业到了核工业部,工作性质让他不得不把那段深情厚谊和血与火的岁月一起深埋心底,直到离休从包头回到石家庄默默过着清贫安适艰苦朴素的生活。2004年,这个不居功无所求、信守革命诺言的85岁老人不经意间成为我们丈量历史丈量人间真情的尺度。

  远去的战争业已在老人心中凝固为不朽记忆,尽管这记忆今天常常沉浮不定,没人提起,老人一个人也不会主动提起它们。它们都走进历史了,对于历史,作为那段火与血历史的亲历者,老人维护着,这是他无上的光荣和自豪,他抚摩着历史曾经赐予他的用中文和朝文写着自由、解放和独立的军工章,感觉着生活的幸福和生命的温暖。

  现在又有几个人愿意听一位85岁的老人详细絮叨一段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无关紧要的历史呢?跟自己一起过的儿子下岗了,孙女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老人常常沉默,用沉默寡言应对过去了的荣勋,应对现实中的困难。从枪林弹雨和死人堆里活过来的老人把生死早已看得很透,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他装在记忆的故事许多沉没在海里,像迷航的船只沉没在海里。越来越没有力量打捞它们了。几年前他想把这些陈谷子烂芝麻写给孙女,写了一些,后来中断了。有些烦,有些啰嗦。

  "我年岁大了,有些事情只能粗略地记个大概,当时更具体更详细的情形也想不起来了。我们和朝鲜人民的友谊呀,没的说。"老人想记录下那些回肠荡气的故事,那些充满异国情味超越时空的友谊,这是生命的价值,也是历史的价值。

  期待重逢的那一天

  11月18日,卜克身体有些不适,老人吃了早饭就躺下了,"刚吃了药,养养精神,上午总政有人要来看望老爷子。"老人的儿子儿媳告诉记者。

  2004年老人又蓄起花白的胡须,这是老人第三次蓄须了,老人第一次蓄须,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剃掉的,第二次蓄须,是在1999年澳门回归的时候剃掉的,这次老人又把胡须蓄起来,他在等待同样值得庆贺的一天,那一天,老人肯定又有一个心愿要实现了。

  总政一行数人出现在面前的时候,老人果然精神矍铄,像换了个人。"没有抗美援朝没有今天。作为一名战争的幸存者,比起那些献出了宝贵生命的英烈们,我还有什么要求呢,还有什么必要借这件事来炫耀自己呢。"

  他们来转达一位78岁的朝鲜老人,对于一位85岁的中国老人飞跃万水千山的思念和问候。此情此景,风色动容。"乐观豁达,平易近人,亲切慈祥,透着军人特有的气质和长者风度。"面见身经百战居功不言的老人,他们无一不为其甘当无名英雄的高尚情怀强烈震撼,产生崇敬之情,"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崛起,正是因为拥有了一大批像卜克这样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开拓者和铺路石"。

  同来的廖毅文带来了领导对老人的关心和慰问,也特意为老人带来了金成浩老人的新照片。"是他,是金成浩这样的朝鲜好兄弟当年顶着敌人的炮火,克服重重困难,把弹药和粮食送到前沿阵地的,有了他们无私无畏的支援,我们才迎接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老人边说边拿出几张珍藏的照片和用红布裹着的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颁发的军功章,还抽出了一张他与朝鲜兄弟的合影。合影中,与老人并肩而立的正是金成浩。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那场过去了40多年的战争,让我结识了金成浩,让我们共同见证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的国际友谊,也让我更加清清楚楚地明白一个道理:中国人民、朝鲜人民都不是好欺负的,任何侵略者只有失败的下场。"老人激动地说,"我知道,我不能再像当年穿上军装了,但我还有孙辈,他们随时听从国家需要,去实现一个老战士的心愿。请转达我对金成浩的敬意,有生之年,重回旧地赴兄弟之约,去吊念长眠那里的战友,是我最大的心愿。"

  这一刻,老人忍不住流下热泪。这一刻,两位老人超越时空的深情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祈祷和期待着两位老人重逢的那一天。
:victory: :vi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