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人民日报最新文章:我国海洋观测走进立体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18:38
"海洋一号B"成功发射 海洋观测走进立体时代
本报记者  余建斌
    4月11日11时27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轰鸣,“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拔地而起,载着我国自行研制的“海洋一号B”卫星升空而去。经过797秒飞行后,星箭成功分离,最后,卫星准确进入距地球798公里的太阳同步近圆轨道。
  继2002年5月成功发射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后,我国又一次将第二颗海洋卫星成功送上太空。“这标志着我国海洋卫星和卫星海洋应用事业向系列化和规模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评价说。
  探测能力大幅提升
  结束我国近年天上无海洋卫星局面
  鲜为人知的是,在“海洋一号B”卫星发射成功前,近几年中国在天上并没有海洋卫星。据了解,我国首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5年前发射成功,但由于卫星寿命设计为两年,实际上在2004年“海洋一号A”已然完成使命。
  “这次的成功发射,结束了我国近年来天上无海洋卫星的不利局面”,孙志辉说。
  据介绍,“海洋一号B”卫星是“海洋一号A”卫星的接替星,同属海洋水色系列卫星。
  “1颗B星的海洋水色探测能力相当于3颗A星。探测能力上有大幅提升,重复观测周期大为缩短,”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蒋兴伟介绍,和“海洋一号A”比,“海洋一号B”各项指标和功能都有了较大提高。卫星的设计工作寿命提高到3年,星上存贮量由80M字节扩展为2G。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介绍说,“海洋一号B”卫星担负着海洋水色环境要素、海表温度、海洋污染物和近海海岸带环境探测等任务,其数据产品将广泛应用于海洋资源开发和管理、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监测和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比如针对渤海每年3个月左右的结冰期,利用卫星探测的数据,反演出海冰厚度、海冰外缘线、海冰密集度和海冰温度等信息,就能为公众和专业用户提供预报服务。
  “海洋一号B”卫星发射后,第一轨观测数据将于4月20日上午下发。孙志辉介绍,“海洋一号B”数据是免费的,通过申请,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将以FTP下载、电子邮件或邮寄光盘等形式分发数据。
  巨大作用日益显现
  发达国家竞相发展海洋卫星
  “当今世界,海洋观测已进入立体观测时代,海洋卫星和卫星遥感海洋应用已成为现代海洋观测的主要手段。”孙志辉介绍说,对海洋进行实时监测,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利用空间遥感观测手段。
  据国家海洋局统计,在“海洋一号A”卫星在轨运行的近两年时间里,共实施了1830轨卫星境内外探测,获取的环境数据在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海洋环境保护与灾害预警、海洋科学研究及国际与地区间海洋合作等多领域取得可喜成果。
  “此次‘海洋一号B’卫星的发射成功,预示着我国以舰船、浮标、岸站和卫星为基础的海洋立体监测系统将迈上新台阶。”孙志辉说。
  据悉,许多发达国家正竞相发展海洋卫星事业。目前,全世界已有海洋卫星和以海洋观测为主要目的的在轨卫星30多个。
  “海洋二号”即将升空
  旨在构建三个系列海洋卫星体系
  “发展海洋卫星事业,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预警海洋灾害、维护海洋权益的迫切需要。虽然我国已成为能自主发射海洋水色卫星的五个国家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孙志辉说,以第一颗海洋卫星为例,发射比美国滞后了约25年,总体技术水平差距大概有10―25年。
  据介绍,我国海洋卫星的发展目标是建起一整套海洋卫星体系,包括三个卫星系列,分别是“海洋一号”(海洋水色卫星系列)、“海洋二号”(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系列)和“海洋三号”(海洋监视监测卫星系列),将逐步形成以卫星为主导的立体海洋空间监测网。
  孙志辉告诉记者,今年1月,“海洋二号”卫星工程研制已获得正式国家批复立项,目前已全面展开研制,并计划在2009年发射。
  海洋水色卫星(链接)
  “海洋水色”通俗地讲就是海洋水体的颜色。常规用人的肉眼看,海洋是蓝色的。但是海水中物质成分的变化和太阳光照角度的不同,会使海水颜色发生相应变化。海洋水色卫星就是利用可见光观测手段,对海洋水色要素进行观测。目前主要的探测要素有叶绿素浓度、悬浮泥沙含量、可溶性有机物等。

    《人民日报》 (2007-04-12 第05版)"海洋一号B"成功发射 海洋观测走进立体时代
本报记者  余建斌
    4月11日11时27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轰鸣,“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拔地而起,载着我国自行研制的“海洋一号B”卫星升空而去。经过797秒飞行后,星箭成功分离,最后,卫星准确进入距地球798公里的太阳同步近圆轨道。
  继2002年5月成功发射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后,我国又一次将第二颗海洋卫星成功送上太空。“这标志着我国海洋卫星和卫星海洋应用事业向系列化和规模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评价说。
  探测能力大幅提升
  结束我国近年天上无海洋卫星局面
  鲜为人知的是,在“海洋一号B”卫星发射成功前,近几年中国在天上并没有海洋卫星。据了解,我国首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5年前发射成功,但由于卫星寿命设计为两年,实际上在2004年“海洋一号A”已然完成使命。
  “这次的成功发射,结束了我国近年来天上无海洋卫星的不利局面”,孙志辉说。
  据介绍,“海洋一号B”卫星是“海洋一号A”卫星的接替星,同属海洋水色系列卫星。
  “1颗B星的海洋水色探测能力相当于3颗A星。探测能力上有大幅提升,重复观测周期大为缩短,”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蒋兴伟介绍,和“海洋一号A”比,“海洋一号B”各项指标和功能都有了较大提高。卫星的设计工作寿命提高到3年,星上存贮量由80M字节扩展为2G。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介绍说,“海洋一号B”卫星担负着海洋水色环境要素、海表温度、海洋污染物和近海海岸带环境探测等任务,其数据产品将广泛应用于海洋资源开发和管理、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监测和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比如针对渤海每年3个月左右的结冰期,利用卫星探测的数据,反演出海冰厚度、海冰外缘线、海冰密集度和海冰温度等信息,就能为公众和专业用户提供预报服务。
  “海洋一号B”卫星发射后,第一轨观测数据将于4月20日上午下发。孙志辉介绍,“海洋一号B”数据是免费的,通过申请,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将以FTP下载、电子邮件或邮寄光盘等形式分发数据。
  巨大作用日益显现
  发达国家竞相发展海洋卫星
  “当今世界,海洋观测已进入立体观测时代,海洋卫星和卫星遥感海洋应用已成为现代海洋观测的主要手段。”孙志辉介绍说,对海洋进行实时监测,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利用空间遥感观测手段。
  据国家海洋局统计,在“海洋一号A”卫星在轨运行的近两年时间里,共实施了1830轨卫星境内外探测,获取的环境数据在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海洋环境保护与灾害预警、海洋科学研究及国际与地区间海洋合作等多领域取得可喜成果。
  “此次‘海洋一号B’卫星的发射成功,预示着我国以舰船、浮标、岸站和卫星为基础的海洋立体监测系统将迈上新台阶。”孙志辉说。
  据悉,许多发达国家正竞相发展海洋卫星事业。目前,全世界已有海洋卫星和以海洋观测为主要目的的在轨卫星30多个。
  “海洋二号”即将升空
  旨在构建三个系列海洋卫星体系
  “发展海洋卫星事业,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预警海洋灾害、维护海洋权益的迫切需要。虽然我国已成为能自主发射海洋水色卫星的五个国家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孙志辉说,以第一颗海洋卫星为例,发射比美国滞后了约25年,总体技术水平差距大概有10―25年。
  据介绍,我国海洋卫星的发展目标是建起一整套海洋卫星体系,包括三个卫星系列,分别是“海洋一号”(海洋水色卫星系列)、“海洋二号”(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系列)和“海洋三号”(海洋监视监测卫星系列),将逐步形成以卫星为主导的立体海洋空间监测网。
  孙志辉告诉记者,今年1月,“海洋二号”卫星工程研制已获得正式国家批复立项,目前已全面展开研制,并计划在2009年发射。
  海洋水色卫星(链接)
  “海洋水色”通俗地讲就是海洋水体的颜色。常规用人的肉眼看,海洋是蓝色的。但是海水中物质成分的变化和太阳光照角度的不同,会使海水颜色发生相应变化。海洋水色卫星就是利用可见光观测手段,对海洋水色要素进行观测。目前主要的探测要素有叶绿素浓度、悬浮泥沙含量、可溶性有机物等。

    《人民日报》 (2007-04-12 第05版)
这个海洋卫星监测美国航母没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