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写的大飞机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56:47
试析中国大飞机产业的发展方向
大飞机一般是指起飞重量在100~150吨级别(含以上)的机型,排除轰炸机这类完全意义上的军用飞机,那么大飞机可以分为以军用和货运为主的大货机和以干线和远程人员运输为主的大客机。大型飞机是一个国家航空设计和制造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以大型客机和货机为代表的大型飞机,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航空工业要发展,中国军队的装备技术水平和战斗力要提高都离不开大型飞机。对于具有很强的战略和经济价值的大型飞机来说,将这样一个关系到国防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项目长期依靠国外引进的措施是错误的,同时也是非常危险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需要,都要求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大型飞机,大飞机的发展对航空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发展自己的大飞机的道路是必然要走的,如果在本世界前15年里中国仍然没有办法突破航空工业在大飞机设计和生产能力上的瓶颈,那么在大飞机上与国外所存在的这个差距就将很难被弥补。中国航空工业对大飞机的发展必须要首先选择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中国要发展大型飞机首先就要找准项目的切入点,如果一旦在项目切入点的选择上出现失误,那么将会给项目的后续发展和应用带来根本性的影响。

国际垄断和竞争

西方国家在支线以上规格的民航飞机上已经基本实现了垄断,其他国家已经很难在成本、可靠性、维护保障等方面与其竞争,即使是在民用飞机的设计和制造上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的俄罗斯(苏联),在目前也已经被基本上挤出了国际民用航空领域,甚至连本国民用航空市场也陆续损失。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不能再采用闭关锁国的封闭手段,既然要发展就必须要参与竞争,而用户的选择无疑会决定大飞机在市场中的地位,如果中国的航空工业向民用航空市场投入一种大型民航客机,那么不但要在技术性能上与波音和空客的产品竞争,而且还要面对波音和空客已经在国内民用航空系统内建立起的一套完善的保障和维护系统,这样就使中国自己生产的民航客机不但在生产成本上处于劣势,而且在使用成本上同样无法与之竞争。市场经济环境下已经不能再依靠计划来指导市场运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我们自己的民航飞机无法在成本和效益上接近西方国家同类产品,那么即使以爱国和发展民族工业等因素将飞机强行投入市场,也必然会迅速被市场所淘汰。

航空动力系统的技术水平是民用飞机能否具备竞争力的重点,中国的大型民用客机要在民用市场上与国外产品进行竞争,那么在飞机的动力系统技术标准上就必须要首先使用户获得信心。现在的航空动力技术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和标准化,缺乏技术先进性和高可靠型点的民用航空动力系统很难被市场所接受。国产航空动力系统应用到民航机上必须拿出足够说服力的数据作为依据,这就需要整个航空动力系统必须具备相当的实际使用数据,如果不能拿出一个可以完全令客户满意的数据进行支持,那么客户为了飞机的安全和可靠,必然将选择国外的航空动力系统和与其配套的飞机,不能得到客户接受的国产飞机将失去与国外飞机竞争的基础。

目前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确实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但是必须要看到在全球经济开放的同时还存在有明显的垄断和竞争。目前世界上可以为大客机提供发动机的生产厂家都集中在欧洲和美国,这些国家同样也是大型民航客机的主要生产国。中国如果要通过引进发动机来满足自己的大客机的动力需要就必然会影响到这些国家向我国出口飞机,那么这些国家的政府和工业界极有可能会采用各种手段限制我国获得先进的航空动力系统,而且这样的事情以前就曾经在事实上发生过。苏联曾经准备引进协和超音速客机的发动机以改善TU-144超音速客机的经济性和可靠性,但是却被英国以存在军事用途的可能而拒绝,当中国引进航空动力系统与输出国的飞机制造业产生冲突的时候,发动机生产商绝对不可能冒着影响本国每年近千架飞机的需要量而向中国输出发动机。

民航飞机的安全性在飞机的各项性能指标中是占有决定性地位的,一架战斗机的损失可能会失去一个飞行员,一架军用运输机上也只有几个乘员,但是一架100吨的民航机上将有上百个机组乘员和乘客,一架民航机的损失将给上百个家庭带来灾难,民航机失事的代价将对航空公司和飞机生产企业形成极其沉重的打击。如果不能够保证民航机有一个让人放心的安全标准和实际使用数据,那么任何客户都不可能冒着巨大损失的风险来接受一个没有经过考验的机型,曾经有过的教训可以清楚的证明,一架飞机的失事甚至会出现将一个型号驱逐出市场的作用。

欧洲和美国民用航空工业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而且在市场上建立起了一个良好的信誉基础,这个信誉使美国和欧洲的飞机制造公司敢于在飞机设计完成之前就将设计方案投入市场,而欧洲和美国航空制造企业的信用和技术实力也使用户敢于在飞机还没有完成设计之前就进行定货,这样的一个依靠信誉构成的互利关系是支持西方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柱。航空生产企业在得到足够的启动定单后才开始全面的设计和制造飞机,就可以避免生产出的产品没有用户,国外航空生产企业如果接受不到计划中的定单,甚至可以终止一个飞机项目的发展,所以说市场已经成为了调节飞机制造企业产品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将一个用户所不接受的产品以行政手段强制性的推给用户,那么不但会给用户造成一个抵触情绪,而且在实际使用中也完全不可能获得成功,甚至会影响到后续项目的发展 ,我国Y-7和MA-60的发展过程就基本上表现出了这个道理。

欧洲和美国都为本国航空工业投入了巨额的补贴,但是这个补贴提供的前提是航空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完全可以达到市场上用户的要求,而绝不会将补贴支付给一个不能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美国的麦.道公司作为美国航空工业中重要的企业,市场竞争的失败直接就打跨了麦.道公司的民用飞机部门。中国的大飞机如果在没有进行足够的实际使用时间积累和验证之前就贸然投入市场,那么市场和用户很难对其产生足够的信心,即使采用政策手段将产品强制的投入市场,那么一旦出现事故将会从根本上打击用户对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的信心,其后果甚至可以将中国航空工业直接从民用航空的产业范围内清除出去,其代价和危险性都非常巨大。试析中国大飞机产业的发展方向
大飞机一般是指起飞重量在100~150吨级别(含以上)的机型,排除轰炸机这类完全意义上的军用飞机,那么大飞机可以分为以军用和货运为主的大货机和以干线和远程人员运输为主的大客机。大型飞机是一个国家航空设计和制造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以大型客机和货机为代表的大型飞机,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航空工业要发展,中国军队的装备技术水平和战斗力要提高都离不开大型飞机。对于具有很强的战略和经济价值的大型飞机来说,将这样一个关系到国防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项目长期依靠国外引进的措施是错误的,同时也是非常危险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需要,都要求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大型飞机,大飞机的发展对航空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发展自己的大飞机的道路是必然要走的,如果在本世界前15年里中国仍然没有办法突破航空工业在大飞机设计和生产能力上的瓶颈,那么在大飞机上与国外所存在的这个差距就将很难被弥补。中国航空工业对大飞机的发展必须要首先选择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中国要发展大型飞机首先就要找准项目的切入点,如果一旦在项目切入点的选择上出现失误,那么将会给项目的后续发展和应用带来根本性的影响。

国际垄断和竞争

西方国家在支线以上规格的民航飞机上已经基本实现了垄断,其他国家已经很难在成本、可靠性、维护保障等方面与其竞争,即使是在民用飞机的设计和制造上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的俄罗斯(苏联),在目前也已经被基本上挤出了国际民用航空领域,甚至连本国民用航空市场也陆续损失。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不能再采用闭关锁国的封闭手段,既然要发展就必须要参与竞争,而用户的选择无疑会决定大飞机在市场中的地位,如果中国的航空工业向民用航空市场投入一种大型民航客机,那么不但要在技术性能上与波音和空客的产品竞争,而且还要面对波音和空客已经在国内民用航空系统内建立起的一套完善的保障和维护系统,这样就使中国自己生产的民航客机不但在生产成本上处于劣势,而且在使用成本上同样无法与之竞争。市场经济环境下已经不能再依靠计划来指导市场运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我们自己的民航飞机无法在成本和效益上接近西方国家同类产品,那么即使以爱国和发展民族工业等因素将飞机强行投入市场,也必然会迅速被市场所淘汰。

航空动力系统的技术水平是民用飞机能否具备竞争力的重点,中国的大型民用客机要在民用市场上与国外产品进行竞争,那么在飞机的动力系统技术标准上就必须要首先使用户获得信心。现在的航空动力技术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和标准化,缺乏技术先进性和高可靠型点的民用航空动力系统很难被市场所接受。国产航空动力系统应用到民航机上必须拿出足够说服力的数据作为依据,这就需要整个航空动力系统必须具备相当的实际使用数据,如果不能拿出一个可以完全令客户满意的数据进行支持,那么客户为了飞机的安全和可靠,必然将选择国外的航空动力系统和与其配套的飞机,不能得到客户接受的国产飞机将失去与国外飞机竞争的基础。

目前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确实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但是必须要看到在全球经济开放的同时还存在有明显的垄断和竞争。目前世界上可以为大客机提供发动机的生产厂家都集中在欧洲和美国,这些国家同样也是大型民航客机的主要生产国。中国如果要通过引进发动机来满足自己的大客机的动力需要就必然会影响到这些国家向我国出口飞机,那么这些国家的政府和工业界极有可能会采用各种手段限制我国获得先进的航空动力系统,而且这样的事情以前就曾经在事实上发生过。苏联曾经准备引进协和超音速客机的发动机以改善TU-144超音速客机的经济性和可靠性,但是却被英国以存在军事用途的可能而拒绝,当中国引进航空动力系统与输出国的飞机制造业产生冲突的时候,发动机生产商绝对不可能冒着影响本国每年近千架飞机的需要量而向中国输出发动机。

民航飞机的安全性在飞机的各项性能指标中是占有决定性地位的,一架战斗机的损失可能会失去一个飞行员,一架军用运输机上也只有几个乘员,但是一架100吨的民航机上将有上百个机组乘员和乘客,一架民航机的损失将给上百个家庭带来灾难,民航机失事的代价将对航空公司和飞机生产企业形成极其沉重的打击。如果不能够保证民航机有一个让人放心的安全标准和实际使用数据,那么任何客户都不可能冒着巨大损失的风险来接受一个没有经过考验的机型,曾经有过的教训可以清楚的证明,一架飞机的失事甚至会出现将一个型号驱逐出市场的作用。

欧洲和美国民用航空工业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而且在市场上建立起了一个良好的信誉基础,这个信誉使美国和欧洲的飞机制造公司敢于在飞机设计完成之前就将设计方案投入市场,而欧洲和美国航空制造企业的信用和技术实力也使用户敢于在飞机还没有完成设计之前就进行定货,这样的一个依靠信誉构成的互利关系是支持西方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柱。航空生产企业在得到足够的启动定单后才开始全面的设计和制造飞机,就可以避免生产出的产品没有用户,国外航空生产企业如果接受不到计划中的定单,甚至可以终止一个飞机项目的发展,所以说市场已经成为了调节飞机制造企业产品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将一个用户所不接受的产品以行政手段强制性的推给用户,那么不但会给用户造成一个抵触情绪,而且在实际使用中也完全不可能获得成功,甚至会影响到后续项目的发展 ,我国Y-7和MA-60的发展过程就基本上表现出了这个道理。

欧洲和美国都为本国航空工业投入了巨额的补贴,但是这个补贴提供的前提是航空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完全可以达到市场上用户的要求,而绝不会将补贴支付给一个不能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美国的麦.道公司作为美国航空工业中重要的企业,市场竞争的失败直接就打跨了麦.道公司的民用飞机部门。中国的大飞机如果在没有进行足够的实际使用时间积累和验证之前就贸然投入市场,那么市场和用户很难对其产生足够的信心,即使采用政策手段将产品强制的投入市场,那么一旦出现事故将会从根本上打击用户对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的信心,其后果甚至可以将中国航空工业直接从民用航空的产业范围内清除出去,其代价和危险性都非常巨大。
中国大飞机的发展道路

为了在民航机投入发展之前完成实际使用验证的工作,采用一种具备军民通用潜力的大型运输机来进行早期发展和使用是非常有意义的。大货机在实际使用中所积累的飞行小时数可以为用户增强对客机的信心,同时在大货机上验证的动力、材料、结构和控制等方面的使用经验还可以作为民航客机设计前的技术储备。首先设计和投入使用大型货机,可以在民航客机已经被国外基本垄断的情况下,让中国的民用航空工业在市场的夹缝中打开一个缺口,通过这个缺口再向其他方面进行辐射和发展,这样就可以使中国的大型民机工业有机会在市场中建立起一个立足点。俄罗斯在本国客机无法与西方国家客机竞争的情况下,采用将性能较好的IL-76和AN-124这类运输机投入国际货物运输的工作,在占据了一定时常份额的前提下还有效的保持了本国航空工业在大型飞机上的设计和生产能力,用以度过暂时的困难时期和为后续的技术发展进行准备。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民用航空技术水平上远远的落后于西方国家,甚至与俄罗斯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如果跳过大型货机的过程直接投入高竞争危险的大客机的市场竞争中,将极有可能给中国大飞机产业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军用运输机和民航客机在设计和使用上存在非常大的区别,实际上基本没有可能使军用运输机和民航客机采用同样的机体设计,而且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将民航机当成主力军用运输机来使用。目前应用民航机机体比较多的美国空军,所应用的KC-135和KC-10所使用的是与民航客机基本相同的机体,但是这些飞机只是用来执行空中加油、特殊的军事任务和作为军用运输机的补充机种来装载一些散货和人员,美国空军执行空运任务时最重要的运输机仍然是C-130、C-141、C-5和C-17军用运输机。欧洲在“空中客车”系列民航飞机已经成为世界两强之一的时候,在军用运输机的发展上仍然需要从头开始设计A-400M专用运输机。

为了方便运输车辆和重型装备,军用运输机的机体货舱大都为接近方形截面,而且大都开有全宽的后货舱门,后货舱门放下时还可以作为等机的货桥来使用,部分重型运输机的机头还可以上翻,在机身内部形成一个全通的通道以利大型货物的装载与固定。军用运输机矩形的机身截面可以设置大面积的货物甲板,能够使车辆和集装箱直接开(装)入机身内并且自行固定。民航机的机体截面大都是圆形,机体宽度最大的位置一般在机身截面的中央位置,而且舱口离地面很高,基本上无法使车辆和大型装备自己完成登机。按照同样吨位的军用运输机和民航货机的装载速度来计算可以看出,在装载车辆的时候军用运输机的速度比民航机要快10倍,而且可装载的车辆吨位要高3倍,美国的C-17运输机可以装载美国陆军师接近90%的装备和车辆,而波音747货机只能装载不到40%的小体积的车辆、集装箱以及人员和散货。

对机场和地面设施的适应能力对于军用飞机来说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运输机要将装备和人员更加及时的送到战区就必须使飞机的着陆场地可以尽量靠近前线以节约物资运输的时间,而且在前线机场使用的飞机也不大可能拥有良好的地面保障设施和装卸设备,这就要求军用运输机必须具备比较好的自我维护能力,以及尽量不依靠辅助地面设施装卸机载货物的能力。国内、外目前所发展的军用运输机大都采用上单翼和可以兼作货桥的机舱门,就是为了保证运输机可以在缺乏完善维护和保障设施的临时机场上进行有效的应用。

空投、空降是军用运输机的重要工作,也是军用运输机必备的功能,而采用目前的民航机的机体根本无法满足人员和装备空投、空降的要求。军用运输机可以使用后货桥进行人员、散货的伞降或者由减速伞在低空将车辆(集装箱)等装载物直接拉出机舱,而民航货机必须在机场卸货。军用运输机可以依靠自己本身的设备将货物卸下,而民航货机在机场进行大件卸货的时间接近军用运输机的10倍,并且还需要专用的设施和传送系统,所以说在运输物资和飞机周转速度方面民航货运飞机完全无法与军用运输机相比较。中国空军作战飞机的快速部署和地面部队的空中机动都需要大量的运输机,中国军队目前极其缺乏大型空中运输平台,现役所装备的Y-8飞机载重量不足,由俄罗斯引进的IL-76运输机不但数量少,而且在货舱的尺寸规格上也不能完全满足国内新型军事装备空中机动运输的要求。中国空军面对着现有运输机型存在小、旧、少的问题,要发展中国的军事空运力量,提高中国军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就需要大幅度的提高中国军用运输机的规格和数量。紧迫的军事需求和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都要求中国军队必须尽量建立起一个实力较强的军事空运系统,大型军用运输机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国防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改装飞机

我国目前急需大型飞机平台来改装成预警机、加油机、电子干扰机、空中指挥机等特种飞机,这些特种作战飞机对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先进性、可维护性的要求必须要依靠足够吨位的大型平台来满足。发展大飞机不但是解决军、民用运输机的缺口,而且还可以为大型特种飞机提供改装用空中平台。

国外在大型特种飞机平台的选择上是以轰炸机、军用运输机和民航飞机为平台,其中对飞机性能和部署能力要求较高的机型以轰炸机和军用运输机为平台,而对于舒适性和工作环境要求比较高,工作环境又相对安全的则以民航客机为平台的较多,美国空军中只有主要执行和平时期的远程侦察任务,或者在战时在低危险地域和战线后方执行任务的飞机才使用民航机的机体作为平台,而伴随军队作战的电子对抗机EC-130仍然采用C-130军用运输机的机体为平台。苏联在冷战期间所发展的侦察和电子对抗飞机主要都是用中、远程轰炸机为平台进行改装,而预警机和加油机则依靠运输机作为基础平台。根据国外改装特种飞机所选择的平台培训来分析,可以看出各种类型改装平台的使用是依靠用途和需要来决定的,并没有哪种类型的平台存在有更大的优势。

采用哪种类型的平台作为特种飞机的改装基础,必须要联系到实际的需求情况和具体的装备条件来进行分析,军用运输机作为改装平台具有载重量大,结构坚固和后勤保障容易的优点,但是在使用舒适性和工作环境上略为不足,而民航飞机平台对于起降场地和后勤维护的要求高,对机场的适应能力不强,但是机上的工作环境要比军用运输机有明显的优势。无论是采用军用运输机还是民航客机作为改装平台,都可以满足最基本的载荷、空间和飞行性能要求,如何选择的根本要点是哪种平台更加能够适应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装备体系以及地面设施和保障系统。

军机改装设计民机的技术发展

目前国际民航客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技术竞争,而是开始向品牌竞争的方向来发展,波音、空客这些国外著名的航空生产企业已经在国际航空运输市场上建立起了良好的信誉和市场口碑,这些企业已经有能力在完成产品开发之前就先销售产品,通过确定的销售渠道和规模来调整本身的产品要求。波音、空客所发展的民航客机在刚刚提出方案的情况下就开始接受定货,这样就可以在项目开始大规模投资前就确定必要的市场。波音、空客能够获得这样的成果是因为这些公司的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建立起了良好的信誉,用户完全不必担心在技术上和成本上承担过大的风险,国内航空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不可能建立起这样的品牌效应的,而市场信心必须建立在足够的实际应用的基础上,这样就使我国在发展大客机之前必须首先在市场和潜在的客户中建立起一个符合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品牌,在目前的整体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以军用运输机为基础所发展的货机将是建立这个品牌最好的手段和基础。

采用军用运输机的机体改装设计民用飞机是可以的,不但波音707是由C-135改进而成的,就连波音747大型运输机实际上也是波音公司利用竞争美国空军大型运输机失败后的方案改进完成的,所以说我国利用大型军用运输机的技术基础,改进设计成民用货机乃至民航客机都是有可能的,而且有需求稳定的军用机型为基础和保障,也可以使民用飞机在改进设计中回避不必要的市场风险和降低投资。如果我国将大飞机的发展基础首先建立在军用运输机上,那么在军用运输机投入使用之后,设计单位就可以依靠在军用运输机上获得的设计和制造经验,按照民航客机的规格开发一种以货物运输为主要功能的民用货机,这种与客机结构大体相同的货机的重量和尺寸规格,最好控制在与A300客机类似的150~160吨标准上,客运型设计载客量控制约300人,货运型可以运输40~50吨的散装货物和集装箱,最大航程根据载重量控制在4500~6500公里,飞机采用宽机身和2台推力为22~24吨或4台推力12~15吨的大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先发展民用货机能够在实际应用检验中创造经济效益,尽量提高投资利用率和项目发展的速度,并且为民用客机的发展打下技术和市场基础。

我国发展大型飞机最合理和最科学的是应该以大型运输机作为切入点,作为大飞机的一个重要分支的大客机的发展也需要得到相应的重视。按照我国现有的技术能力和资金保障水平,以及市场对民航机种的消化能力上来看,发展吨位在100~150吨级别的大型干线客机在设计和制造上难度较低,研制费用的投入也比较容易承受,所以中国的大型民航客机的发展以干线客机为基础是比较合适的。根据我国之前在Y-10和其他民航客机型号发展中的和经验和教训,以及国际同类型飞机市场的条件来分析,我国自行研制的飞机想直接投入航线运行是十分困难的。按照个人的观点,发展大民航干线客机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渐进的先打好基础。

大飞机是航空技术高度集中的一个大系统,将大飞机推入市场就必须首先要让用户接受这个产品,在民用市场上根本无法单纯依靠行政命令的手段来推广产品,而事关上百乘客生命安全的民航飞机要靠行政手段投入市场也是不可想象和不负责任的。国产新飞机因为很难在完成后马上就被市场所接受,所以国家有必要利用国内银行贷款投资成立一个专门的航空货运公司,如果可以投资100亿的贷款资金来采购8~10架货运型飞机,就可以使用这部分飞机来担负国内航线的散货和集装箱运输工作,这些飞机估计用2~3年的时间就可以积累12000~15000个飞行架次约40000~50000个实际飞行小时,并且通过长期运行还可以发现一些设计中容易被忽略的技术和使用问题。使用货机积累的足够的飞行小时和用事实证明了飞机平台的可靠性之后,就可以在货机的基础上开发出真正的民航客机。国家可以在货机满足了民航客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之后,采用提供补贴和政策优惠的方式提高国产民航客机的使用经济性,以经济手段吸引国内航空运输企业采购和使用国产飞机,并且在国内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国际适航取证与出口推广工作,以尽量扩大中国民用飞机的设计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

首先投入主要的力量发展国防安全所需要的大型货运飞机,然后以军用运输机为基础改装的民用货机的同时,可以对民航客机采用先发展技术验证机,然后在技术验证机和民用货机的技术实践基础上发展实用型飞机的方法来进行技术准备工作。发展民航客机之前应该先建立起符合型号性能要求标准的材料、动力技术基础,集中先期预研的成果设计一种在技术上基本达到干线客机要求的技术验证机,这个技术验证机不必要追求可以投入航线应用,而重点要在实际飞行实验和应用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同时根据飞行实验的结果来进一步提高飞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完全作为技术验证机发展的大型干线客机因为没有需要马上投入应用的时间和使用压力,所以在技术上可以做的尽可能完善和稳妥,尤其是航空动力系统和结构材料上的准备工作可以做的尽量扎实。在依靠技术验证机将问题充分暴露并得到解决之后,再在这个验证机的基础上设计实用化的民航飞机,将可以在实际试验和使用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中国的大型民航客机发展已经不能再经历过多的失败,所以说中国在大飞机的研制上一次投入就必须获得成功,否则在技术和信誉上的损失将会把中国的大型民机工业彻底的淘汰。

中国大型运输机的发展必须要首先考虑到需求和市场的实际情况,只有利用集中起来的技术和经济力量来攻克重点的技术难关,才能够在完成技术和产品突破后进一步向其他方向辐射和扩展。按照中国航空工业目前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的现实情况,中国的大型飞机设计和生产首先以军用运输级为出发的起点是合适的,而且在能够满足中国军队和部分民用货运要求的同时,还可以为未来的中国大型民航客机的发展打下技术基础。
楼主的意思还是先军后民的路子,但最近国家同时上大运和大客似乎是一种妥协的方案。
……不是单纯的先军后民,我是认为民机应该先走货机后上客机的过渡,直接上大客机很难得到民航和乘客的信任。
原帖由 lizyu 于 2007-4-6 22:14 发表
……不是单纯的先军后民,我是认为民机应该先走货机后上客机的过渡,直接上大客机很难得到民航和乘客的信任。

英雄所见略同。:D :D :D
上民机的直接动力是,预计到202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依国外经验,此时民航客运将大幅度增长,因此需要扩充机队3000多架,其中八成是90~140(也许是120座?)座客机,拿下其中1/3也有1200亿的收入,比250亿的投入还是有赚头的,所以关键是2020年前有产品。
那我就先搞客机如何,大不了先拉几年货,等你信心足!什么事情你不做不等于你不出错!
货机也不是那么好争的,随着老型号空客和波音的逐步退出,货机市场将会充斥着大批改装后的老飞机,成本在那里摆着,竞争将及其激烈。
LZ是离子鱼?
江雨也是鱼学霸的笔名?
军用改民用的货机在大批客改货面前没有任何优势,相反营运成本会非常高,美国的C17也想发展民用客户,但是到目前为止,都找不着一个航空公司愿意为之买单,高昂的购机成本和高昂的使用成本是军用运输机进入民用货运市场最大的敌人。
原帖由 小飞猪 于 2007-4-6 23:28 发表
江雨也是鱼学霸的笔名?

按照某位老兄的说法,江雨的文章是LIZYU与人合著。
江雨,离子鱼,李振宇:D :D :D
军用机转民用?成本上就过不去。。

如果说是研制时部分技术相互沟通,以有明确市场需求的军机带动大型机的相关技术研究

从而在气动,结构等等方面节省 部分资金,少走一些弯路,缩短研制过程,倒是非常可行。。。。
发帖有质量就是好事,哪管它江雨还是江鱼
……我现在最怕的就是军机和民机各搞一滩,各单位各行其是,力量分散后的结果就是谁的搞不好。
我和阁下的观点有所差别
我觉得空军需要的更急迫的"信息"和"油"
而不是运输能力

所以我支持客机
]]
原帖由 lizyu 于 2007-4-6 22:14 发表
……不是单纯的先军后民,我是认为民机应该先走货机后上客机的过渡,直接上大客机很难得到民航和乘客的信任。


确实是啊。
原帖由 lizyu 于 2007-4-7 20:26 发表
……我现在最怕的就是军机和民机各搞一滩,各单位各行其是,力量分散后的结果就是谁的搞不好。

从中国汽车工业及军机工业的发展及结果来看,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蓝子里是危险的。东方不亮西方亮的首要前提就是各单位各搞各的。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这无须证明。
原帖由 hellokitty 于 2007-4-6 23:44 发表
江雨,离子鱼,李振宇:D :D :D


第三个 是 离子鱼 老兄的身份证用名么?:o :o
原帖由 Superbow 于 2007-4-7 21:52 发表


第三个 是 离子鱼 老兄的身份证用名么?:o :o


……几年前开始用于BGKJ:D
码了这么多字,干货就那么几点.骗稿费用的.;P ;P ;P
]]
为我国生产的TU-204货机
原帖由 小飞猪 于 2007-4-7 22:47 发表
请教鱼学霸个问题哈
侬认为俺国现在的技术实力可以改装国外的运输机为空中加油机么?纯粹技术问题,如果敏感当俺没问,本猪觉得在现阶段俺国若满足空中加油机的需要的话,可以改装一部分运-8为空中加油机,当年 ...


……解决好后勤的话是没有什么技术难度的,
======老兄的意思很明白了,就是有些罗嗦,呵呵~~~
lizyu 大大的思路非常清晰!而且切实可行!
原帖由 lizyu 于 2007-4-7 20:26 发表
……我现在最怕的就是军机和民机各搞一滩,各单位各行其是,力量分散后的结果就是谁的搞不好。


成立集中科研力量做基础性的气动研究的机构
将技术成果用于西安与上海2地分享
平台具体发展,军用与民用相差太大,估计还是要搞2套班子
看着真让人反胃

借口军机风险小,就可以任你们胡作非为,几十年搞一个型号,钓鱼工程,我国的军机体制长期以来遵循的就是三点式原则,经费不够追加一点(追加N次),进度延迟拖一点(拖N次),指标达不到降一点(N次)。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这么搞,不就是糟蹋纳税人的钱吗,难道美国的军机也是这样搞的吗?

再看看某些人的言下之意,客运不能摔(737老摔,怎么中国民航还在买?),大运摔了几架没问题,难道军队官兵的生命就是可以让你们随意糟蹋的吗?空警200摔了牺牲了多少人?一架IL76装满了士兵摔了,又要牺牲多少人?

借口军机冲击大客,无非是想维护垄断体制,不是以前一直说没能力搞干线吗,怎么现在国家一决策,一夜之间又什么都能搞了呢,脸皮真厚!还想军民通吃啊?腐朽的垄断体制以军机队伍冲击消灭民用飞机设计队伍,自己没能力干还要把有能力干的人排挤光。真TMD恶心,灭了640所有什么好处?!以ARJ21现在的这副烂摊子模样,看烂体制怎么收场,连支线都搞不好,还想搞大飞机,真恬不知耻。

03年起,温总理和上层心目中的大飞机就是客机。在国家还没公布决策之前,底下的集团和小部委先是拼死对抗中 央,然后就跳出来宣布什么大飞机思路是军民统筹,故意把军机往民机上扯,用心恶毒!存心想打乱中央部署。TMMD,我看根本是想断了大客研发初期系统配套、全球择优选择供应商的路,存心给民机发展制造障碍。我就不明白,中国要搞什么军机,上什么军事项目,难道立项前就非要全世界都知道吗,搞J10的时候,怎么没向全社会公布?!

想想国家为什么这次上大飞机强调体制创新?!很简单就是对老体制彻底失望,为什么先上的是大客?怎么说的是先搞大客股份公司?!
呵呵,某些垄断集团烂体制和落后习气不改,就别做黄粱美梦了。
原帖由 -刀 于 2007-4-8 06:54 发表


成立集中科研力量做基础性的气动研究的机构
将技术成果用于西安与上海2地分享
平台具体发展,军用与民用相差太大,估计还是要搞2套班子

626所,29基地
原帖由 心情有点蓝 于 2007-4-8 11:57 发表
看着真让人反胃

借口军机风险小,就可以任你们胡作非为,几十年搞一个型号,钓鱼工程,我国的军机体制长期以来遵循的就是三点式原则,经费不够追加一点(追加N次),进度延迟拖一点(拖N次),指标达不到降一 ...


:hug: 哥们火挺大的啊:o
TAKE IT E Z
摘自商务周刊 《解密中国大飞机项目》


体制创新还是体制分裂?

  “中央高层发展大飞机的意志非常坚定,不可能想着照顾哪个利益集团。基本上是按照一定时刻表做出大飞机的原则来设计方案,所以大飞机搞成功的希望还是很大的。”一位接近论证组的人士对记者透露,决策层已经意识到通过传统军机体制发展大型客机的难度,最终决定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按照尽快“干出大飞机”的原则来进行体制设置。

  促使国家决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发展大型客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新支线飞机项目的商业化项目公司——一航集团下属的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尽管该项目也采取商业化和市场化运作模式,但由于其在管理上受一航控制,项目开展时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总设计师频繁更换,一度造成严重的进度拖后。
摘自 南方周末  《中国大飞机负重“起飞”》



  暗流与隐忧
  如今,牵挂20多年的大飞机梦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国内一些专家在振奋之余,却开始有些担忧,毕竟目前中国生产大飞机面临着观念、体制和人才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飞机设计专家周济生告诉记者,之所以此前中国屡屡无法在大飞机上取得突破,一个关键原因是以军机的理念来搞民机。“这种理念甚至在我们的民机制造中还存在。”
  比开发观念更令人担忧的是体制的障碍,这么多年这种障碍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大飞机制造。3月下旬,已经82岁高龄的原航空工业部飞机局局长胡溪涛在家中不断接着各方“祝贺”的电话——他在20多年来一直为发展中国的大飞机奔走。
  现在胡溪涛反而开始担心。“在某一方面比以前好得多,在某一方面又不如以前。以前思想统一,国家说要干就干,现在有些人有不一样的想法。”胡溪涛说。
  这种担心并不为奇。1999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重组为两大航空集团。当时航空方面的34个研究所,31个在航空一集团。以往的军机投资体系,资金也集中在第一航空集团。很长时间以来,军机的发展一直优先于民用飞机的发展,两大集团在很长时间之内不愿意将资金投放到高风险的民机研发之上。
  即便到前年专家组在上海进行大飞机发展论证之时,要求先发展军用飞机再发展民用飞机的声音也此起彼伏。
  在研发国内某民机项目的时候,甚至出现用军机设计人才来冲击、解散民机设计人才的局面,最明显的就是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这个曾经主攻“运十”设计的研究所现在已经是人才凋零。而且在投资上面,更多的是要“项目”,而不是输送设计人才。
小飞猪 发表于 2007-4-7 22:47
不是我故意挖坟,只是发现还真是有人跟本菜想的是一样的

这是俺的贴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649119

就是有个问题,TU-204现在的货运版采用的是RR的RB211,如果我们把它改成空军的支援飞机,引擎上是否会受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