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事故原因知多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22:58
火灾和爆炸 火灾和爆炸像一对孪生兄弟,基本上是一先一后相继发生。这类事故是导致潜艇沉没和损伤的首要原因。据公开报道的数据,此类事故约占整个潜艇事故的一半。由于其突然性和快速性,往往导致潜艇壳体结构和设备的严重损坏。此类事故对潜艇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各国海军已将其视为“头号敌人”。造成潜艇火灾和爆炸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漏油。动力装置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有润滑油来润滑,因此在动力装置处都设有大量的润滑油管路。一旦出现管路破裂或连接处密封不严,润滑油就会喷出或滴落。一些设备与管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表面温度会很高。当润滑油落在这些高温物体上时,就会燃烧。有时润滑管路或连接处裂口很小,润滑油在管内压力的作用下,会向外喷出细细的油雾散布在舱室空间。这种情况更危险!一旦空气的油气含量达到可燃浓度,遇到一点火花都会引起爆炸。1972年2月,苏联一艘H-II级K-19号核潜艇的火灾就是由于9舱操舵系统的管路发生破裂,液压油漏到舱底,虽经清理但不彻底,没有收集起来的液压油滴漏到舱底温度为200℃的灼热电气设备上而引发的。

  ——弹药爆炸。爆炸的原因是弹药舱内弹药自燃、对舱内弹药保管不善和火苗出现后掉以轻心以及敌人破坏活动等所致。弹药自燃是不符合安全标准的结果,可从弹药的成分、制造缺陷和贮存条件等方面查找原因。如弹药舱内温度超过规定的要求,会使弹药解体,易引起火灾和爆炸。弹药保管不善主要表现在弹药舱内通风不够。总之,弹药舱爆炸剧、原因很多,往往与弹药质量和弹药舱条件等有关。

  ——电气设备短路。潜艇空间相对较小,但内部布置的电气线路却很多,相对集中,因此当维护不力或操作不当时,很容易因发生短路而引起火灾。如1989年,苏联攻击型核潜艇“共青团员”号就是因此造成人亡艇沉的悲剧。

  ——生活设施隐患。这方面的火灾目前还没有听说过,但随着现代潜艇居住设施的高档化,这种隐患将越来越多。如许多西方国家的潜艇上,居住空间都铺有地毯,施以精美装饰,一旦因艇员违反规定吸烟或用电不当,都很容易引发较大的火灾。再者,如今艇上生活用具的电器化程度提高,电器越多,越存在因使用不当引起危险的隐患。

  另外,艇上蓄电池释放的氢气、提供氧气的产氧剂等也都是引发火灾的源头,艇员思想麻痹大意和误操作也曾导致火灾和爆炸的发生。

  发生火灾和爆炸后,反应、控制能力不足、消防能力差也是潜艇上一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员业务素质差,艇员缺乏正规的消防培训,对事故发生的准备与事态发展估计不足,对某些易燃品和爆炸物的性能缺乏了解,甚至在失事时不能有效利用灭火器。二是消防器材不足,当发生事故时,尽管指挥人员自救有方但却因消防器材不足与陈旧,无力控制火情。

  碰撞 对潜艇来说,碰撞事故也是致命性的事故。二战后发生的潜艇沉没事故中,碰撞沉没事故占到了20%以上。碰撞事故包括两船相撞、触礁、碰到海上或港口固定物、钻入渔网等,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导致。

  ——责任过失。出现这种情况往往与艇员责任心差、玩忽职守、麻痹大意、甚至违章操作有关。2001年2月,美国“格林维尔”号攻击型核潜艇将日本“爱媛”号渔业实习船撞沉,就是上浮前没有按规定执行海面观察造成的。

  ——技术过失。这种事故多系艇上人员业务素质不高造成。如不善于使用探测手段,不精通操艇技能或缺乏操艇经验。潜艇与水面舰艇相撞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有效使用探测手段(如声呐)仔细观察周围的海情。这种事故大多发生在潜艇处于潜望状态或上浮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浮力急剧变化,艇上观通器材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所以容易发生碰撞事故。美国“舡鱼”号潜艇就是在上浮时与“埃塞克斯”号航母相撞的。

  ——设备故障。在试验或演习时,由于潜艇上某一设备或部件发生故障,虽然采取急救措施,但仍未能奏效,就有可能发生相撞事故。1958年5月军事演习时,美国常规潜艇“斯蒂库尔巴库”"号的推进电机出现故障后不能工作,只好采取紧急上浮措施,不幸与驱逐舰“西尔弗基坦”号相撞。

  ——航速过高,此时如果另一目标离潜艇距离不够远,即便发现险情也来不及改变航向,最终导致碰撞。

  ——气候影响。当潜艇在水面航行时,如遇到风暴,自身动力很难与大风恶浪抗衡,再遇到其它物体,难免相撞。当潜艇在能见度很低的水面航行时,周围的舰船很难发现。如潜艇不按国际航行公约规定使用汽笛及航行灯,很容易遭撞。

  此外,还有自然条件限制和其它不明原因导致的碰撞。如美海军的“罗伯特•李”号核潜艇在爱尔兰海航行时,不知何故误入法国渔民布设的渔网。

  进水 在所有潜艇事故中,进水事故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类事故,并且不管爆炸还是碰撞,最终的结果都会导致进水。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

  ——艇体结构。潜艇在设计时,都有一定的使用深度。如果潜艇潜入最大设计使用水深以下,周围的水压往往会从艇体结构最薄弱处将艇壳压裂,海水就会灌入艇内。当然,潜艇使用较长一段时间后,艇体结构会发生老化或腐蚀,就有可能虽未到设计潜深,也出现了艇壳某处压裂进水的情况。





  ——其它事故导致艇壳破裂。潜艇的进水事故多是由这种原因造成的,而潜艇在水下随深度增加艇壳受到的压力增大,要想堵住漏洞是很困难的,因而进水很快,最终导致艇沉人亡。

  ——误操作。潜艇活动于水下,四周被海水包围着,其本身又有许多通向艇外的孔、阀,潜艇需要通过这些孔洞、阀门注水或排水,来调整自身的浮力与平衡。如果操纵不当,出现差错就将导致事故发生。但这些孔洞、阀门忘记关闭或错误打开导致进水的事例很少,即使出现也能立即被发现纠正,造成重大事故的可能性不大。

  触底 这给潜艇造成的破坏程度轻重不一,一般情况是艇壳部分破坏,某些舱室进水,艇上装备(如舵、螺旋桨等)损坏。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导致。

  ——操作失误。这与艇上官兵平时航海训练较少、遇到险情时不尽职守和疏忽大意有关。1983年6月,苏联攻击型核潜艇K-429号在下潜时,由于没有控制好下潜速度,导致潜艇下潜速度过快,一下子撞到海底。

  ——地貌不清。由于航道测量不准、海图没有标出暗礁和其它水下障碍物位置,加之水道管理不善等多种原因,致使事故不断发生。1968年5月,美国“鲣鱼”级“蝎子”号攻击型核潜艇长期执勤后返回诺克港途中,与图上未标明的岩礁相撞,沉入大西洋亚速尔群岛西南400海里处3000多米深的海底。

  ——遭遇风暴。如气象预报不准或暴风来得突然,当潜艇在浅海区航行时,艇体会随风浪涌向海滩,从而触底。

  ——设备故障。由于艇上机械和其它设备发生故障,使艇在航行中失速难以控制,或沉向海底,或被水流冲往浅滩,从而出现严重事故。

  此外,艇体结构缺陷、意外事故、水文气象条件较差、在遇风暴后破损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恢复稳定性等,都是造成潜艇触底沉没的原因。

  核事故 核潜艇除可能发生以上事故外,还会有核事故发生。从目前收集的核潜艇事故资料来看,还未发现核潜艇发生过对人类造成严重影响的核事故,但造成艇员受到超剂量核辐射致死或潜艇核动力装置报废的事故却常有发生。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导致。

  ——技术故障。1961年6月,苏联H-II级K-19号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反应堆冷却系统管路爆损,艇员全力抢修,造成22人患急性放射病死亡。

  ——操作失误。1985年8月,苏联C-II级K-431号巡航导弹核潜艇在船坞内排除故障时,误操作引起反应堆爆炸,造成10余人死亡,环境受到污染,艇严重损坏。

  人员损伤 在前面5类事故中,都会造成艇员的伤亡,但有的潜艇事故,首先伤害的是艇员,而不是潜艇本身。

  ——氧气减少。潜艇在潜航时,内部是一个封闭环境。艇员所需的氧气,除下潜前艇内原有空气中所含部分外,主要靠氧气再生板。如果氧气再生板失效,艇内空气中的氧气会逐渐减少,若不及时换气,艇员会因缺氧而死亡。另外,如果在未与外界联通的情况下启动了柴油机,柴油机会大量吸收艇内的氧气,并将燃烧产生的废气排向艇内。这样会加速恶化艇内空气,使人窒息。

  ——非氧成分增加。潜艇在水下航行时,以蓄电池作为动力。蓄电池在工作时,要释放大量的氢气。一些机械、电子等设备在工作时,会释放出有害气体。艇员在呼吸时,不断呼出二氧化碳。艇上携带的一些物品,如食品、蔬菜等,也会释放出不良气体。加之艇内温度高、湿度大,时间过久,都会使艇员出现缺氧情况。如不及时排除,会危及艇员生命。

  除了以上提到的6种潜艇事故外,触雷、中毒事故、试航事故、船厂事故等地也偶有发生,对艇员的生命和艇的安危也关系重大。至今,还有许多事故因保密或调查不够等原因始终没有合理的解|释。火灾和爆炸 火灾和爆炸像一对孪生兄弟,基本上是一先一后相继发生。这类事故是导致潜艇沉没和损伤的首要原因。据公开报道的数据,此类事故约占整个潜艇事故的一半。由于其突然性和快速性,往往导致潜艇壳体结构和设备的严重损坏。此类事故对潜艇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各国海军已将其视为“头号敌人”。造成潜艇火灾和爆炸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漏油。动力装置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有润滑油来润滑,因此在动力装置处都设有大量的润滑油管路。一旦出现管路破裂或连接处密封不严,润滑油就会喷出或滴落。一些设备与管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表面温度会很高。当润滑油落在这些高温物体上时,就会燃烧。有时润滑管路或连接处裂口很小,润滑油在管内压力的作用下,会向外喷出细细的油雾散布在舱室空间。这种情况更危险!一旦空气的油气含量达到可燃浓度,遇到一点火花都会引起爆炸。1972年2月,苏联一艘H-II级K-19号核潜艇的火灾就是由于9舱操舵系统的管路发生破裂,液压油漏到舱底,虽经清理但不彻底,没有收集起来的液压油滴漏到舱底温度为200℃的灼热电气设备上而引发的。

  ——弹药爆炸。爆炸的原因是弹药舱内弹药自燃、对舱内弹药保管不善和火苗出现后掉以轻心以及敌人破坏活动等所致。弹药自燃是不符合安全标准的结果,可从弹药的成分、制造缺陷和贮存条件等方面查找原因。如弹药舱内温度超过规定的要求,会使弹药解体,易引起火灾和爆炸。弹药保管不善主要表现在弹药舱内通风不够。总之,弹药舱爆炸剧、原因很多,往往与弹药质量和弹药舱条件等有关。

  ——电气设备短路。潜艇空间相对较小,但内部布置的电气线路却很多,相对集中,因此当维护不力或操作不当时,很容易因发生短路而引起火灾。如1989年,苏联攻击型核潜艇“共青团员”号就是因此造成人亡艇沉的悲剧。

  ——生活设施隐患。这方面的火灾目前还没有听说过,但随着现代潜艇居住设施的高档化,这种隐患将越来越多。如许多西方国家的潜艇上,居住空间都铺有地毯,施以精美装饰,一旦因艇员违反规定吸烟或用电不当,都很容易引发较大的火灾。再者,如今艇上生活用具的电器化程度提高,电器越多,越存在因使用不当引起危险的隐患。

  另外,艇上蓄电池释放的氢气、提供氧气的产氧剂等也都是引发火灾的源头,艇员思想麻痹大意和误操作也曾导致火灾和爆炸的发生。

  发生火灾和爆炸后,反应、控制能力不足、消防能力差也是潜艇上一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员业务素质差,艇员缺乏正规的消防培训,对事故发生的准备与事态发展估计不足,对某些易燃品和爆炸物的性能缺乏了解,甚至在失事时不能有效利用灭火器。二是消防器材不足,当发生事故时,尽管指挥人员自救有方但却因消防器材不足与陈旧,无力控制火情。

  碰撞 对潜艇来说,碰撞事故也是致命性的事故。二战后发生的潜艇沉没事故中,碰撞沉没事故占到了20%以上。碰撞事故包括两船相撞、触礁、碰到海上或港口固定物、钻入渔网等,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导致。

  ——责任过失。出现这种情况往往与艇员责任心差、玩忽职守、麻痹大意、甚至违章操作有关。2001年2月,美国“格林维尔”号攻击型核潜艇将日本“爱媛”号渔业实习船撞沉,就是上浮前没有按规定执行海面观察造成的。

  ——技术过失。这种事故多系艇上人员业务素质不高造成。如不善于使用探测手段,不精通操艇技能或缺乏操艇经验。潜艇与水面舰艇相撞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有效使用探测手段(如声呐)仔细观察周围的海情。这种事故大多发生在潜艇处于潜望状态或上浮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浮力急剧变化,艇上观通器材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所以容易发生碰撞事故。美国“舡鱼”号潜艇就是在上浮时与“埃塞克斯”号航母相撞的。

  ——设备故障。在试验或演习时,由于潜艇上某一设备或部件发生故障,虽然采取急救措施,但仍未能奏效,就有可能发生相撞事故。1958年5月军事演习时,美国常规潜艇“斯蒂库尔巴库”"号的推进电机出现故障后不能工作,只好采取紧急上浮措施,不幸与驱逐舰“西尔弗基坦”号相撞。

  ——航速过高,此时如果另一目标离潜艇距离不够远,即便发现险情也来不及改变航向,最终导致碰撞。

  ——气候影响。当潜艇在水面航行时,如遇到风暴,自身动力很难与大风恶浪抗衡,再遇到其它物体,难免相撞。当潜艇在能见度很低的水面航行时,周围的舰船很难发现。如潜艇不按国际航行公约规定使用汽笛及航行灯,很容易遭撞。

  此外,还有自然条件限制和其它不明原因导致的碰撞。如美海军的“罗伯特•李”号核潜艇在爱尔兰海航行时,不知何故误入法国渔民布设的渔网。

  进水 在所有潜艇事故中,进水事故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类事故,并且不管爆炸还是碰撞,最终的结果都会导致进水。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

  ——艇体结构。潜艇在设计时,都有一定的使用深度。如果潜艇潜入最大设计使用水深以下,周围的水压往往会从艇体结构最薄弱处将艇壳压裂,海水就会灌入艇内。当然,潜艇使用较长一段时间后,艇体结构会发生老化或腐蚀,就有可能虽未到设计潜深,也出现了艇壳某处压裂进水的情况。





  ——其它事故导致艇壳破裂。潜艇的进水事故多是由这种原因造成的,而潜艇在水下随深度增加艇壳受到的压力增大,要想堵住漏洞是很困难的,因而进水很快,最终导致艇沉人亡。

  ——误操作。潜艇活动于水下,四周被海水包围着,其本身又有许多通向艇外的孔、阀,潜艇需要通过这些孔洞、阀门注水或排水,来调整自身的浮力与平衡。如果操纵不当,出现差错就将导致事故发生。但这些孔洞、阀门忘记关闭或错误打开导致进水的事例很少,即使出现也能立即被发现纠正,造成重大事故的可能性不大。

  触底 这给潜艇造成的破坏程度轻重不一,一般情况是艇壳部分破坏,某些舱室进水,艇上装备(如舵、螺旋桨等)损坏。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导致。

  ——操作失误。这与艇上官兵平时航海训练较少、遇到险情时不尽职守和疏忽大意有关。1983年6月,苏联攻击型核潜艇K-429号在下潜时,由于没有控制好下潜速度,导致潜艇下潜速度过快,一下子撞到海底。

  ——地貌不清。由于航道测量不准、海图没有标出暗礁和其它水下障碍物位置,加之水道管理不善等多种原因,致使事故不断发生。1968年5月,美国“鲣鱼”级“蝎子”号攻击型核潜艇长期执勤后返回诺克港途中,与图上未标明的岩礁相撞,沉入大西洋亚速尔群岛西南400海里处3000多米深的海底。

  ——遭遇风暴。如气象预报不准或暴风来得突然,当潜艇在浅海区航行时,艇体会随风浪涌向海滩,从而触底。

  ——设备故障。由于艇上机械和其它设备发生故障,使艇在航行中失速难以控制,或沉向海底,或被水流冲往浅滩,从而出现严重事故。

  此外,艇体结构缺陷、意外事故、水文气象条件较差、在遇风暴后破损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恢复稳定性等,都是造成潜艇触底沉没的原因。

  核事故 核潜艇除可能发生以上事故外,还会有核事故发生。从目前收集的核潜艇事故资料来看,还未发现核潜艇发生过对人类造成严重影响的核事故,但造成艇员受到超剂量核辐射致死或潜艇核动力装置报废的事故却常有发生。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导致。

  ——技术故障。1961年6月,苏联H-II级K-19号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反应堆冷却系统管路爆损,艇员全力抢修,造成22人患急性放射病死亡。

  ——操作失误。1985年8月,苏联C-II级K-431号巡航导弹核潜艇在船坞内排除故障时,误操作引起反应堆爆炸,造成10余人死亡,环境受到污染,艇严重损坏。

  人员损伤 在前面5类事故中,都会造成艇员的伤亡,但有的潜艇事故,首先伤害的是艇员,而不是潜艇本身。

  ——氧气减少。潜艇在潜航时,内部是一个封闭环境。艇员所需的氧气,除下潜前艇内原有空气中所含部分外,主要靠氧气再生板。如果氧气再生板失效,艇内空气中的氧气会逐渐减少,若不及时换气,艇员会因缺氧而死亡。另外,如果在未与外界联通的情况下启动了柴油机,柴油机会大量吸收艇内的氧气,并将燃烧产生的废气排向艇内。这样会加速恶化艇内空气,使人窒息。

  ——非氧成分增加。潜艇在水下航行时,以蓄电池作为动力。蓄电池在工作时,要释放大量的氢气。一些机械、电子等设备在工作时,会释放出有害气体。艇员在呼吸时,不断呼出二氧化碳。艇上携带的一些物品,如食品、蔬菜等,也会释放出不良气体。加之艇内温度高、湿度大,时间过久,都会使艇员出现缺氧情况。如不及时排除,会危及艇员生命。

  除了以上提到的6种潜艇事故外,触雷、中毒事故、试航事故、船厂事故等地也偶有发生,对艇员的生命和艇的安危也关系重大。至今,还有许多事故因保密或调查不够等原因始终没有合理的解|释。
984343 进来想想:D
天!这潜艇比飞船还难伺候!果然是天才才能设计出的兵器。
 ——生活设施隐患。这方面的火灾目前还没有听说过,但随着现代潜艇居住设施的高档化,这种隐患将越来越多。如许多西方国家的潜艇上,居住空间都铺有地毯,施以精美装饰,一旦因艇员违反规定吸烟或用电不当,都很容易引发较大的火灾。再者,如今艇上生活用具的电器化程度提高,电器越多,越存在因使用不当引起危险的隐患。

1968年美"蝎子"号核潜艇由于"生活废物抛出装置"渗入海水进入蓄电池室引发爆炸。
几十上百号热血青年挤在狭小的潜艇里,吃吃不好、睡睡不好,训练又紧张,碰上演习或实战心情就更复杂了,在这种压抑的心理状态下,本来能做对的事也容易出错,再加上潜艇又复杂又难伺候,所以很容易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