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试飞总师周自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2:55:10
兵器2007.03
  薛志毅

  2007年1月5日中国航空一集团领导顾惠忠在歼-10战斗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道:"在国务院、总装、中航一集团的共同领导下,在中航一集团设计所、制造厂、试飞院和所有协作单位科技人员的共同顽强攻关下,中国第三代战斗机歼-10终于胜利研制成功。现在请总设计师宋文骢、总工程师薛炽寿、试飞总师周自全等人为大家推出歼-10模型……"
  周自全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接触这一型号,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了。一两千个科研架次的科研试飞,数以百计的试飞科目,一种种导弹、炸弹的空中试验……正如他自己在60岁生日写的一首壮怀诗所述:
  忘却花甲两鬓霜,策马戈壁摆战场。
  淡泊名利何所求,巨龙横空神州强。

◆雏鹰初啼

  一种新型飞机的研制要经过论证、设计、制造、科研试飞四大阶段。科研试飞的目的是根据国家认定的设计定型试飞大纲,对新机的飞行品质、性能、强度、操纵、发动机、环控、电子通信、机上成品、机载武器等数十项甚至上百科目进行严格空中飞行试验,以考核它们的可靠性、实用性、战术性,然后为部队飞行员划定一个飞行、作战的安全包线。在新机的科研试飞中,要进行一系列高风险科研飞行试验,如国际公认的风险科目失速、尾旋、颤振、空中停车、低空大表速、低空小速度、操稳、强度、发动机、电子火控等。科研试飞既是科学实践也是创新研究。相当多的故障会在试飞中出现,然后需一一攻关解决,所以科研试飞占新型号研制总周期的一半左右。型号系统技术分工一般为总设计师、总工程师、试飞总师、工艺总师。试飞总师同时又是副总设计师。
  为了搞好歼-10的测试,周自全领导了近20项技术研究。在研制G/ADAS测试设备时,一些国内专家不相信试飞院可以研制这种尖端测试设备。周自全立下军令状,经过几年的刻苦攻关,终于在歼-10首飞之前胜利完成这一工程,并达到了国际水平,可以同时监测数架新机、适时测数千个参数。这为歼-10的科研试飞铺平了道路。
  1999年12月20日一航试飞院机场上空能见度极好。盼望已久的歼-10就要转来试飞院进行科研试飞了。15时35分,歼-10飞至试飞院上空,在机场上通场一周,又做了两个低空翻滚动作后安全轻盈地落地。可是型号的试飞却不那么顺利。两架歼-10只飞了几个架次就出现了故障。一架是某护板有问题,一架是某处有裂缝。飞行不得不停了下来。来自数十个厂家的一线保障人员齐聚一堂,诊断分析,联合攻关。故障很快排除了。型号又飞上蓝天。
  2000年的"五一",试飞院型号试飞连创两个第一:一是某架飞机一天连续出动飞行x架次,创造了单机单日的新机试飞最高纪录;二是在场的单机22天内飞行创造了飞行近xx个架次、每天飞机再次出动时间间隔只有10多分钟的最高纪录。
  2001年的夏天,歼-10在试飞院的试飞分三步进行:弹射试飞在陕西华阴.雷达试飞在山东高密,操稳飞行在本场阎良。
  歼-10的设计定型试飞指标要求很高,新机弹射飞行要求的飞行状态要超过以往的老机型,最难是下降率达31米/秒的倒飞弹射,这是二类风险。
  从X千米高度开始以31米/秒的下降速率倒飞,本来就十分艰险。稍不注意就可能坠地,造成机毁人亡,还要同时弹射,更是难上加难,险上加险。
  为了试飞这一课题,周自全指示对试飞过程进行毫秒级测算,并制订了最稳妥的方案。试飞团政治部也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
  可是那天当飞机飞到了华阴靶场上空,地面却起了一层浅雾,能见度只有几百米。靶场的几个观测点看不见飞机,天上飞行员也看不到地面,飞机只得返场。
  周自全突然想起有个气象员讲过锋面雾(注)几分钟就能过去。他询问了气象员,证实了判断。他对着话筒喊道:"让飞机重新起飞,在靶场再转三圈,地下的观测站抓紧跟踪。浅雾挡不住我们,一定要成功,一定要安全!"
  10分钟后华阴的浅雾散了,飞行员也看到了地标。
  按照试飞任务单,飞机进入倒飞下沉状态,急骤下降。只听一声炮响,两具小伞带着假人和座椅飘然落下,正中靶区。弹射试飞成功。
  在山东高密某机场,一架试飞机的另一科目要求同时跟踪数架目标机,这也是我国从未飞过的项目。开始人们对一架飞机同时跟踪几架目标机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资料中,谁也没实践过。大家一次次论证,一次次评审试飞任务单,一次次做地面试验,失败了再来,终于找到了最有效的途径,用最科学的方法,把我国的机载设备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戈壁夜谈兵

  2002年夏,某基地,周自全有20多个月的光阴是在这里度过的。
  该基地地处沙漠边缘的戈壁滩上。黑河从这里静静地流过,再向北就是人烟稀少的戈壁大漠。歼-10在这里试飞的主要是综合电子火控、飞机平台特性、空空导弹发射、航空炸弹投放,还有大迎角等风险科目。这些机载武器都是最新型的尖端所在。试飞就是解决它们与飞机的匹配,考核它们的精确性,距离和作战能力。
  新式武器能否与新机妥善匹配,并达到最高效率;新的大迎角等一类风险科目是否能顺利完成,达到预定目的,这是在研制第三代战机时世界各航空大国都遇到过的棘手问题。美国为了试飞F-15、F-16,俄罗斯为了试飞苏-27、苏-30、苏-33,曾先后摔过10多架新机,有多名试飞员丧生才飞出了一种种世界名机。
  我们怎么办?2002年航空一集团专门派部长晏翔驻在基地,总经理刘高倬也多次来基地检查,空军科研部专门派了工作组驻在基地与周自全一起办公,一起工作。
  2003年8月歼-10试飞空中加油技术,这虽然是上世纪90年代初由试飞院飞出的项目,几年来已广泛在中国空海军应用,但歼-10能不能加上,还是个未知数。
  在西北戈壁8月的阳光照耀下,虽然能见度很好,可是大飞机与小飞机一编队,软管就不停地扰动,始终碰不上接头。一次失败,又一次失败,第三次失败……经过两个月10多次的空中试飞,编队技术几乎到零距离,但就是加不上。
  一种失败的情绪压抑着整个飞行队,在科技人员与试飞员中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人认为歼-10不具备受油条件,扰动是由诱发震荡引起的;另一部分人认为是试飞员操纵上有问题,还不到位。
  8月中旬,国防部长、总装备部领导曹刚川专门来到基地,亲自在一线指示。刘高倬也一天几个电话询问情况。院内院外有多少双眼睛盯着周总。
  8月下旬的一天,在新机大厦三楼大会议室中,科研人员、试飞员、专家、机务、保障等几十位同志聚集一堂,共同召开技术诸葛亮会。
  周自全主持了大会。他感慨地说:"今天请三位专家、飞行员和同志们来,就是解决这一技术瓶颈。大家知道,如果没有此项技术,新机的腿就很短,作战半径就很小,所以中央军委,集团公司将此技术定为新机考核项目。我们必须完成。现在请各位献策I"
  某校副校长李勇问:"编队到位了没有?"
  试飞员回答:"到位了,已经演练多次了。"
  李勇:"那为什么加不上?"
  试飞员:"管子摆动太大,碰不上受油机的接头。"
  李勇:"我们飞行的目的不是为了编队,而是为了对接。如果小飞机再向前位移,硬撞呢?"
  大家明白,在空中当两机在高速度情况下对接,稍有不慎就会相撞,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加油软管并不太长,太近了就是死亡地带。
  周自全猛然省悟,如果小飞机再向前位移两三米,不就容易对接多了!但他也意识到这里充满风险。
  侯玉燕(我国第一架空中加油机试飞总师)说:"这虽然非常危险,但也不是不可攻克!我们过去就遇到过,只要计算准确,就会留下安全余地。让我院飞机所、航点所、测试所再仔细计算一下小飞机位移速度、距离,使试飞员做到心中有数。地面监控再盯紧点,应该有把握。"
  8月底的这个夏夜,新机大厦中的大多数房间都灯火通明。试飞院几个所的计算机在嗒嗒地响着,一条条曲线从打印机中出来,一个个数据也展现在飞行员面前。
  半夜12点钟了,周自全又一次敲开试飞员徐勇凌宿舍的房门,给他讲了一次总方案、预备方案。徐勇凌郑重地点了点头说:"周总,你放心,总方案及预备方案我都背得熟熟的。明天看我的,我不会给你丢脸!"
  第二天下年,戈壁机场照样是太阳炙热,这已是9月初了。GADS监控大厅开始忙碌了。几辆监控车开上了起飞线。每个人都盼望着今天的胜利,但也都悬着一颗心。
  14时许,徐勇凌驾驶着歼-10滑入跑道,冲上蓝天。同时加油机也升入高空。
  14点30分,只见歼-10稍稍向前一耸,软管就被稳稳地吸在接头上。成功了!那天下午共对接5次,全部成功!最后两次都是湿对接,也安全可靠。
  在型号的五年多科研试飞中,周自全率科研人员攻破了一道道技术难关:2002年的某型导弹刚发射就下坠,脱离预定轨迹;2003年的某航空炸弹的精确度不够,打不上靶标;还有上边提到过的x种姿态弹射等等。
  2003年7月某天,飞行员钱学林驾驶歼-10在酒泉基地试飞完科目落地时,由于侧风扰动造成飞机横向震荡,险些出现重大事故。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钱学林想起以前在周总指导下曾在变稳机进行过此种风险紧急处理培训。他沉着果断地拉起飞机复飞再度通场,终于重新安全落地,抢救了新机,立了功。他下机时众人向他祝贺。他感慨地说:"该感谢的是周总,是他指示我们在变稳机上飞过这一科目,我自然会妥善处置。周总才是真正的功臣。"
  歼-10在5年多的试飞中曾创造出中国歼击机的许多个第一。最关键的是在科研试飞中没出现过一次等级事故,这在美、英、法、俄等拥有第三代战斗机国家的试飞中也是不多见的。这个第一虽然没有人给发金牌.但行内的人都知道,这块无形的金牌比任何金牌的含金量都高。

◆大漠不了情

  2005年,在大漠的试飞已近两年了。在这个"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地方,在冬季干冷、夏季燥热的气候下响彻着同志们的战斗号角,也留下了周自全的不了情。为了一点遗留项目,2005年周自全又进去了半年多。两年的试飞,试飞院和跟飞单位的数名工作人员长眠在这里。他们来的时候还是活蹦乱跳的小伙子、中年人,可是他们的血肉之躯无私奉献给了大漠。
  在一航飞行试验研究院的6年多型号飞机的设计试飞中,胡锦涛、吴邦国、曾庆红、黄菊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试飞院视察并作过指示。胡锦涛在2004年春天亲自观看了型号飞机,与周自全等科研人员亲切握手,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曹刚川,刘高倬等多次到试飞院和基地视察,现场解决问题。曹刚川在设计试飞的重要关头曾指示说:"当进度和安全发生冲突时,坚持安全第一!"
  今天,在共和国浩瀚的蓝天上,在伟大祖国漫长的边境线上,歼-10已进入解放军航空兵行列,成为共和国的坚强卫士。

-End-兵器2007.03
  薛志毅

  2007年1月5日中国航空一集团领导顾惠忠在歼-10战斗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道:"在国务院、总装、中航一集团的共同领导下,在中航一集团设计所、制造厂、试飞院和所有协作单位科技人员的共同顽强攻关下,中国第三代战斗机歼-10终于胜利研制成功。现在请总设计师宋文骢、总工程师薛炽寿、试飞总师周自全等人为大家推出歼-10模型……"
  周自全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接触这一型号,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了。一两千个科研架次的科研试飞,数以百计的试飞科目,一种种导弹、炸弹的空中试验……正如他自己在60岁生日写的一首壮怀诗所述:
  忘却花甲两鬓霜,策马戈壁摆战场。
  淡泊名利何所求,巨龙横空神州强。

◆雏鹰初啼

  一种新型飞机的研制要经过论证、设计、制造、科研试飞四大阶段。科研试飞的目的是根据国家认定的设计定型试飞大纲,对新机的飞行品质、性能、强度、操纵、发动机、环控、电子通信、机上成品、机载武器等数十项甚至上百科目进行严格空中飞行试验,以考核它们的可靠性、实用性、战术性,然后为部队飞行员划定一个飞行、作战的安全包线。在新机的科研试飞中,要进行一系列高风险科研飞行试验,如国际公认的风险科目失速、尾旋、颤振、空中停车、低空大表速、低空小速度、操稳、强度、发动机、电子火控等。科研试飞既是科学实践也是创新研究。相当多的故障会在试飞中出现,然后需一一攻关解决,所以科研试飞占新型号研制总周期的一半左右。型号系统技术分工一般为总设计师、总工程师、试飞总师、工艺总师。试飞总师同时又是副总设计师。
  为了搞好歼-10的测试,周自全领导了近20项技术研究。在研制G/ADAS测试设备时,一些国内专家不相信试飞院可以研制这种尖端测试设备。周自全立下军令状,经过几年的刻苦攻关,终于在歼-10首飞之前胜利完成这一工程,并达到了国际水平,可以同时监测数架新机、适时测数千个参数。这为歼-10的科研试飞铺平了道路。
  1999年12月20日一航试飞院机场上空能见度极好。盼望已久的歼-10就要转来试飞院进行科研试飞了。15时35分,歼-10飞至试飞院上空,在机场上通场一周,又做了两个低空翻滚动作后安全轻盈地落地。可是型号的试飞却不那么顺利。两架歼-10只飞了几个架次就出现了故障。一架是某护板有问题,一架是某处有裂缝。飞行不得不停了下来。来自数十个厂家的一线保障人员齐聚一堂,诊断分析,联合攻关。故障很快排除了。型号又飞上蓝天。
  2000年的"五一",试飞院型号试飞连创两个第一:一是某架飞机一天连续出动飞行x架次,创造了单机单日的新机试飞最高纪录;二是在场的单机22天内飞行创造了飞行近xx个架次、每天飞机再次出动时间间隔只有10多分钟的最高纪录。
  2001年的夏天,歼-10在试飞院的试飞分三步进行:弹射试飞在陕西华阴.雷达试飞在山东高密,操稳飞行在本场阎良。
  歼-10的设计定型试飞指标要求很高,新机弹射飞行要求的飞行状态要超过以往的老机型,最难是下降率达31米/秒的倒飞弹射,这是二类风险。
  从X千米高度开始以31米/秒的下降速率倒飞,本来就十分艰险。稍不注意就可能坠地,造成机毁人亡,还要同时弹射,更是难上加难,险上加险。
  为了试飞这一课题,周自全指示对试飞过程进行毫秒级测算,并制订了最稳妥的方案。试飞团政治部也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
  可是那天当飞机飞到了华阴靶场上空,地面却起了一层浅雾,能见度只有几百米。靶场的几个观测点看不见飞机,天上飞行员也看不到地面,飞机只得返场。
  周自全突然想起有个气象员讲过锋面雾(注)几分钟就能过去。他询问了气象员,证实了判断。他对着话筒喊道:"让飞机重新起飞,在靶场再转三圈,地下的观测站抓紧跟踪。浅雾挡不住我们,一定要成功,一定要安全!"
  10分钟后华阴的浅雾散了,飞行员也看到了地标。
  按照试飞任务单,飞机进入倒飞下沉状态,急骤下降。只听一声炮响,两具小伞带着假人和座椅飘然落下,正中靶区。弹射试飞成功。
  在山东高密某机场,一架试飞机的另一科目要求同时跟踪数架目标机,这也是我国从未飞过的项目。开始人们对一架飞机同时跟踪几架目标机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资料中,谁也没实践过。大家一次次论证,一次次评审试飞任务单,一次次做地面试验,失败了再来,终于找到了最有效的途径,用最科学的方法,把我国的机载设备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戈壁夜谈兵

  2002年夏,某基地,周自全有20多个月的光阴是在这里度过的。
  该基地地处沙漠边缘的戈壁滩上。黑河从这里静静地流过,再向北就是人烟稀少的戈壁大漠。歼-10在这里试飞的主要是综合电子火控、飞机平台特性、空空导弹发射、航空炸弹投放,还有大迎角等风险科目。这些机载武器都是最新型的尖端所在。试飞就是解决它们与飞机的匹配,考核它们的精确性,距离和作战能力。
  新式武器能否与新机妥善匹配,并达到最高效率;新的大迎角等一类风险科目是否能顺利完成,达到预定目的,这是在研制第三代战机时世界各航空大国都遇到过的棘手问题。美国为了试飞F-15、F-16,俄罗斯为了试飞苏-27、苏-30、苏-33,曾先后摔过10多架新机,有多名试飞员丧生才飞出了一种种世界名机。
  我们怎么办?2002年航空一集团专门派部长晏翔驻在基地,总经理刘高倬也多次来基地检查,空军科研部专门派了工作组驻在基地与周自全一起办公,一起工作。
  2003年8月歼-10试飞空中加油技术,这虽然是上世纪90年代初由试飞院飞出的项目,几年来已广泛在中国空海军应用,但歼-10能不能加上,还是个未知数。
  在西北戈壁8月的阳光照耀下,虽然能见度很好,可是大飞机与小飞机一编队,软管就不停地扰动,始终碰不上接头。一次失败,又一次失败,第三次失败……经过两个月10多次的空中试飞,编队技术几乎到零距离,但就是加不上。
  一种失败的情绪压抑着整个飞行队,在科技人员与试飞员中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人认为歼-10不具备受油条件,扰动是由诱发震荡引起的;另一部分人认为是试飞员操纵上有问题,还不到位。
  8月中旬,国防部长、总装备部领导曹刚川专门来到基地,亲自在一线指示。刘高倬也一天几个电话询问情况。院内院外有多少双眼睛盯着周总。
  8月下旬的一天,在新机大厦三楼大会议室中,科研人员、试飞员、专家、机务、保障等几十位同志聚集一堂,共同召开技术诸葛亮会。
  周自全主持了大会。他感慨地说:"今天请三位专家、飞行员和同志们来,就是解决这一技术瓶颈。大家知道,如果没有此项技术,新机的腿就很短,作战半径就很小,所以中央军委,集团公司将此技术定为新机考核项目。我们必须完成。现在请各位献策I"
  某校副校长李勇问:"编队到位了没有?"
  试飞员回答:"到位了,已经演练多次了。"
  李勇:"那为什么加不上?"
  试飞员:"管子摆动太大,碰不上受油机的接头。"
  李勇:"我们飞行的目的不是为了编队,而是为了对接。如果小飞机再向前位移,硬撞呢?"
  大家明白,在空中当两机在高速度情况下对接,稍有不慎就会相撞,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加油软管并不太长,太近了就是死亡地带。
  周自全猛然省悟,如果小飞机再向前位移两三米,不就容易对接多了!但他也意识到这里充满风险。
  侯玉燕(我国第一架空中加油机试飞总师)说:"这虽然非常危险,但也不是不可攻克!我们过去就遇到过,只要计算准确,就会留下安全余地。让我院飞机所、航点所、测试所再仔细计算一下小飞机位移速度、距离,使试飞员做到心中有数。地面监控再盯紧点,应该有把握。"
  8月底的这个夏夜,新机大厦中的大多数房间都灯火通明。试飞院几个所的计算机在嗒嗒地响着,一条条曲线从打印机中出来,一个个数据也展现在飞行员面前。
  半夜12点钟了,周自全又一次敲开试飞员徐勇凌宿舍的房门,给他讲了一次总方案、预备方案。徐勇凌郑重地点了点头说:"周总,你放心,总方案及预备方案我都背得熟熟的。明天看我的,我不会给你丢脸!"
  第二天下年,戈壁机场照样是太阳炙热,这已是9月初了。GADS监控大厅开始忙碌了。几辆监控车开上了起飞线。每个人都盼望着今天的胜利,但也都悬着一颗心。
  14时许,徐勇凌驾驶着歼-10滑入跑道,冲上蓝天。同时加油机也升入高空。
  14点30分,只见歼-10稍稍向前一耸,软管就被稳稳地吸在接头上。成功了!那天下午共对接5次,全部成功!最后两次都是湿对接,也安全可靠。
  在型号的五年多科研试飞中,周自全率科研人员攻破了一道道技术难关:2002年的某型导弹刚发射就下坠,脱离预定轨迹;2003年的某航空炸弹的精确度不够,打不上靶标;还有上边提到过的x种姿态弹射等等。
  2003年7月某天,飞行员钱学林驾驶歼-10在酒泉基地试飞完科目落地时,由于侧风扰动造成飞机横向震荡,险些出现重大事故。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钱学林想起以前在周总指导下曾在变稳机进行过此种风险紧急处理培训。他沉着果断地拉起飞机复飞再度通场,终于重新安全落地,抢救了新机,立了功。他下机时众人向他祝贺。他感慨地说:"该感谢的是周总,是他指示我们在变稳机上飞过这一科目,我自然会妥善处置。周总才是真正的功臣。"
  歼-10在5年多的试飞中曾创造出中国歼击机的许多个第一。最关键的是在科研试飞中没出现过一次等级事故,这在美、英、法、俄等拥有第三代战斗机国家的试飞中也是不多见的。这个第一虽然没有人给发金牌.但行内的人都知道,这块无形的金牌比任何金牌的含金量都高。

◆大漠不了情

  2005年,在大漠的试飞已近两年了。在这个"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地方,在冬季干冷、夏季燥热的气候下响彻着同志们的战斗号角,也留下了周自全的不了情。为了一点遗留项目,2005年周自全又进去了半年多。两年的试飞,试飞院和跟飞单位的数名工作人员长眠在这里。他们来的时候还是活蹦乱跳的小伙子、中年人,可是他们的血肉之躯无私奉献给了大漠。
  在一航飞行试验研究院的6年多型号飞机的设计试飞中,胡锦涛、吴邦国、曾庆红、黄菊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试飞院视察并作过指示。胡锦涛在2004年春天亲自观看了型号飞机,与周自全等科研人员亲切握手,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曹刚川,刘高倬等多次到试飞院和基地视察,现场解决问题。曹刚川在设计试飞的重要关头曾指示说:"当进度和安全发生冲突时,坚持安全第一!"
  今天,在共和国浩瀚的蓝天上,在伟大祖国漫长的边境线上,歼-10已进入解放军航空兵行列,成为共和国的坚强卫士。

-End-
最后一张座椅上有根红带子,难道是成军仪式上的?
为什么最后一张要带大墨镜?扮cool?还是保密?
有周总,顶一下...

最后的图PS的够....
“弹射试飞” 是怎么回事??? 还倒飞。。
如果没有此项技术,新机的腿就很短,作战半径就很小,所以中央军委,集团公司将此技术定为新机考核项目。我们必须完成。现在请各位献策I"
=====================
看来内油确实不大
原帖由 喝喝茶 于 2007-2-25 18:05 发表
“弹射试飞” 是怎么回事??? 还倒飞。。


嗷嗷~~~~~~    等科普ing........
这里的弹射估计指的是座椅弹射,就是飞行员碰到危险情况,能够顺利弹出座舱安全降落。但具体怎么测试不大清楚。
是啊,,我知道是指弹射座椅的测试,,可怎么测的呢? 真机真人弹出来?肯定不是了,,又不是汽车测气囊,损失一架飞机,亏大了,文中也说的是假人

双座型的弹后座?也不象啊,,要抛座舱盖的,,飞行辕要在没盖的情况下把机开回去?? 邪呼。。。 不可能吧

地面弹射实验肯定不是了,那是另一回事了,,而且说了是飞的,还倒飞急剧下降

来科普啊~~~~
等ing...........
哈哈,俺岳父大人的同学,挺和气的老头
;P ...棍子的干爹,立下汗马功勋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