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都是这样,那还怕什么霉菌、倭寇和湾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0:56:34
中国“太行”航空发动机达到基本可用水平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 10:09 中国航空报

“太行”航空发动机是我国航空工业自行研制的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是中国航空工业打基础、上水平的重点工程。

  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亲切关怀和高度关注这项工程,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空军、海军以及辽宁省、沈阳市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等上级领导机关自始至终大力支持研制工作。

  殷殷嘱托和热切关注犹如东升的旭日,托起发展中国航空动力事业的希望;恰似和煦春光,照耀着“太行”发动机从诞生到成长直至成功。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殷切期望发展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我们的航空工业要搞好发动机,解决飞机‘心脏病’的问题”——周恩来总理几十年前语重心长的叮咛,航空人没齿不忘。

  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对航空部9位专家联名建议信做出重要批示,这成为“太行”发动机研制中重要的里程碑。

  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温家宝、吴邦国、刘华清、曹刚川等中央领导和中央军委首长对“太行”发动机研制工作特别关注,在发动机研制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多次到研制第一线视察工作,听取汇报,提出殷切期望,及时做出重要指示,给予有力的支持。

  “太行”发动机装上飞机科研首飞成功后,江泽民同志指示:“飞机用的发动机要十分注意其可靠性。”

  2002年6月16日是航空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胡锦涛同志在中国一航总经理刘高倬等领导陪同下,亲临“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单位——中国一航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视察、指导工作。他深入科研一线,亲切会见并慰问一线科研人员,对发动机研制取得的成绩深表赞许,并欣然为一航动力所题写所名,给予全体参研人员巨大的鼓舞。

  2004年8月,吴邦国同志视察中国一航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亲切接见一航动力所所长李勇、时任党委书记的陈锐、副所长兼型号总师张恩和并合影。

  中央军委首长尤其关注发动机研制进程。“太行”发动机转入定型批研制后,当时的总装备部部长曹刚川、国防科工委主任刘积斌及辽宁省有关领导,均亲临一航动力所检查指导工作,给予一航动力所高度评价。

  科研工作无坦途。“太行”发动机定型首飞成功后,随着研制工作不断深入,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相继暴露,形势异常严峻。曾经历过发动机“下马”挫折的一航动力所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关键时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曹刚川指出:“六○六所承担的发动机一定要高度重视。……一定要把工作做好。”并指示中国一航派领导专门亲临现场指挥。总装备部、空军、海军首长亲自到一航动力所视察和调研,勉励厂所一条心,变压力为动力,解决好现存的问题,尽快把“太行”发动机研制出来,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中国一航领导的决心是“太行”发动机最终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太行”发动机,中国一航总经理刘高倬数次专程赶赴一航动力所,视察部署攻关工作。他指出,必须把国防建设的需要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出管用的装备,要不断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太行”发动机对于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不论遇到多大困难,哪怕有一线希望,也一定要干成功!

  他一再鼓励全体职工坚定信心,认真总结经验,按照既定的方针做好工作;并委派中国一航副总经理、发动机事业部主任林左鸣和发动机事业部常务副主任杨锐驻守一航动力所,亲临攻关前线坐镇指挥,集中时间解决问题,调派所内外、行业内外一切资源,务求发动机如期定型。

  临危受命,林左鸣副总经理深感压力如山。他号召全体参研职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发扬斗志、痛下决心,正确面对挫折,研制出一个基本可用的型号。从“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管理,满足用户需求”,以及搞好发动机工程化的四个方面吹响了研制攻坚战的号角。在此期间,林左鸣吃住在研制现场,组织开展各项试验攻关工作。他就是在脚扭伤不能走动的情况下仍说:“抬也要抬到现场”。这种攻关精神,深深地打动并极大地鼓舞了参研将士的斗志。

  殷切的嘱托、由衷的理解和坚定的支持,犹如一粒粒“定心丸”和一针针“强心剂”,让参研人员深切感受到那份热切的期望、如山的责任和厚重的信任。他们彻底甩掉思想疑虑和精神包袱,把沉重的压力与必胜的信念投入到为“太行”发动机早日定型的实际行动中,攻关工作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以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全部完成定型考核任务的骄人战绩,为“太行”发动机设计定型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太行”航空发动机达到基本可用水平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 10:09 中国航空报

“太行”航空发动机是我国航空工业自行研制的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是中国航空工业打基础、上水平的重点工程。

  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亲切关怀和高度关注这项工程,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空军、海军以及辽宁省、沈阳市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等上级领导机关自始至终大力支持研制工作。

  殷殷嘱托和热切关注犹如东升的旭日,托起发展中国航空动力事业的希望;恰似和煦春光,照耀着“太行”发动机从诞生到成长直至成功。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殷切期望发展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我们的航空工业要搞好发动机,解决飞机‘心脏病’的问题”——周恩来总理几十年前语重心长的叮咛,航空人没齿不忘。

  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对航空部9位专家联名建议信做出重要批示,这成为“太行”发动机研制中重要的里程碑。

  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温家宝、吴邦国、刘华清、曹刚川等中央领导和中央军委首长对“太行”发动机研制工作特别关注,在发动机研制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多次到研制第一线视察工作,听取汇报,提出殷切期望,及时做出重要指示,给予有力的支持。

  “太行”发动机装上飞机科研首飞成功后,江泽民同志指示:“飞机用的发动机要十分注意其可靠性。”

  2002年6月16日是航空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胡锦涛同志在中国一航总经理刘高倬等领导陪同下,亲临“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单位——中国一航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视察、指导工作。他深入科研一线,亲切会见并慰问一线科研人员,对发动机研制取得的成绩深表赞许,并欣然为一航动力所题写所名,给予全体参研人员巨大的鼓舞。

  2004年8月,吴邦国同志视察中国一航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亲切接见一航动力所所长李勇、时任党委书记的陈锐、副所长兼型号总师张恩和并合影。

  中央军委首长尤其关注发动机研制进程。“太行”发动机转入定型批研制后,当时的总装备部部长曹刚川、国防科工委主任刘积斌及辽宁省有关领导,均亲临一航动力所检查指导工作,给予一航动力所高度评价。

  科研工作无坦途。“太行”发动机定型首飞成功后,随着研制工作不断深入,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相继暴露,形势异常严峻。曾经历过发动机“下马”挫折的一航动力所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关键时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曹刚川指出:“六○六所承担的发动机一定要高度重视。……一定要把工作做好。”并指示中国一航派领导专门亲临现场指挥。总装备部、空军、海军首长亲自到一航动力所视察和调研,勉励厂所一条心,变压力为动力,解决好现存的问题,尽快把“太行”发动机研制出来,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中国一航领导的决心是“太行”发动机最终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太行”发动机,中国一航总经理刘高倬数次专程赶赴一航动力所,视察部署攻关工作。他指出,必须把国防建设的需要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出管用的装备,要不断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太行”发动机对于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不论遇到多大困难,哪怕有一线希望,也一定要干成功!

  他一再鼓励全体职工坚定信心,认真总结经验,按照既定的方针做好工作;并委派中国一航副总经理、发动机事业部主任林左鸣和发动机事业部常务副主任杨锐驻守一航动力所,亲临攻关前线坐镇指挥,集中时间解决问题,调派所内外、行业内外一切资源,务求发动机如期定型。

  临危受命,林左鸣副总经理深感压力如山。他号召全体参研职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发扬斗志、痛下决心,正确面对挫折,研制出一个基本可用的型号。从“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管理,满足用户需求”,以及搞好发动机工程化的四个方面吹响了研制攻坚战的号角。在此期间,林左鸣吃住在研制现场,组织开展各项试验攻关工作。他就是在脚扭伤不能走动的情况下仍说:“抬也要抬到现场”。这种攻关精神,深深地打动并极大地鼓舞了参研将士的斗志。

  殷切的嘱托、由衷的理解和坚定的支持,犹如一粒粒“定心丸”和一针针“强心剂”,让参研人员深切感受到那份热切的期望、如山的责任和厚重的信任。他们彻底甩掉思想疑虑和精神包袱,把沉重的压力与必胜的信念投入到为“太行”发动机早日定型的实际行动中,攻关工作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以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全部完成定型考核任务的骄人战绩,为“太行”发动机设计定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5年年底9位发动机专家上书中央领导挽救“太行”发动机。那时“太行”发动机研制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准备为我国新研制的下一代歼击机配套。这时有专家提出国外一种涡喷发动机可以满足新歼击机动力要求。一时有关方面在是否继续自主研制“太行”发动机的问题上出现了一些动摇和彷徨。就在“太行”发动机命悬一线的时候,1985年年底,吴大观、程华明、宁愰、袁美芳、周晓青、张世英、王宏基、康毅、枉云汉9位航空发动机专家联名向中央领导呈上《关于加速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建议书》,提出搞仿制不是发展的好办法;反映研制先进的带加力的涡扇发动机的必要性,陈述研制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对提升航空工业技术水平、提高我们自行研制能力、提升空军装备水平的意义;同时也解释了所需研制经费安排情况。

  1986年1月8日,军委主席邓小平在9位发动机专家《关于加速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建议书》上批示:“我认为所提建议很重要,近期花钱也不算多,似可同意。”9位专家的《建议书》和邓小平同志的批示结束了退回去仿制涡喷发动机还是坚持自主研制涡扇发动机的争论,为“太行”发动机“起死回生”尽快立项起了很大作用。

  还有一件令航空发动机老专家们感动的事情是1990年在决策引进新型战机问题上,空军、国防科工委领导对航空工业自主研制先进涡扇发动机的信任和支持;这些信任和支持使中央军委领导下定继续研制新型歼击机和“太行”发动机的决心,为后来“太行”发动机“一发配两机”创造了条件。

  当时在决策引进新型战机的时候,“太行”发动机研制处于经费没有保证、时间拖后的境地。面临引进飞机和发动机可能造成的影响,航空工业部的领导和主抓“太行”发动机研制的周晓青总师担心引进发动机又会导致滑到测绘仿制的道路上去。为了这个型号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在中央军委领导面前力陈坚持研制的必要性,表示愿立军令状。

  会上空军副司令员林虎明确表示,我们买飞机还是为了促进自己发展。他说,科学是允许失败的,立军令状解决不了问题;国内发展一定要抓,这是牵涉国家安危的大事。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在会上明确表示:我主张在保证国内研制费的条件下,如果还有钱,可以买;如果保证不了,就不买。我们已经耽误了,动力再不抓是不行的;现在这代科技骨干如果不用,以后都老化了,再也接不上茬了。当时的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也在会上表示,空军要依靠自己的航空工业;应付急需、少量购买飞机不要影响自己研制。

  如今,当年作出决策的这些高层领导都已退出领导岗位,有的已经作古。谈到他们为发展自主研制飞机、发动机作出的贡献,航空工业的专家都认为,正是当年这些领导人在位时的决策使“太行”发动机研制得以稳步进行,最终实现了“三大跨越”,让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迈上一个历史性的新台阶。
“太行”发动机研制过程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其中既有技术创新的风险,也有进度落后于计划带来的危机,还经常遇到在创新中转变旧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的问题。

  按照航空工业历来的做法,飞机决定发动机;换句话说就是发动机是为飞机配套的,如果飞机下马了,发动机的生命也就终结了。“太行”发动机研制初期遵循的也是“新发动机配装新飞机”这样的思路。实际上,这样做往往使飞机和发动机研制中的风险叠加起来,增大了最后定型时的难度。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太行”发动机研制进度落后于新型歼击机进度,新机配装了国外成熟的发动机进入试飞阶段。在“太行”发动机完成地面试验进入飞行试验的时候,由于国内原有的发动机飞行平台寿命到期,一时找不到承担发动机飞行试验的平台。

  张恩和在这为难的时候反推思索:既然我们的新飞机可以装上国外成熟的发动机试飞,那么我们的新发动机为什么就不能装进国外成熟的飞机试飞呢?张恩和组织所内技术力量进行了6个方面的可行性论证。1993年3月,一航动力所提出利用国外引进的飞机进行“太行”发动机试飞的报告。毫无疑问,这样试飞的新做法降低了新机研制中的风险,减少了两样新装备相互影响的干扰,能够更清楚地暴露新飞机或新发动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辟了新机研制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看似偶然的逆向思维带来的是史无前例的重大决定。1995年6月7日,时任副总参谋长的曹刚川率总部机关及有关军种领导到一航动力所宣布了中央军委的重要决定:“‘太行’发动机一是配装新型歼击机,二是做某型飞机的后继动力。”“‘太行’发动机是两种飞机成败的关键,空军下一步建设就立足这个发动机了。”

  “太行”发动机的命运从这一刻发生重大转折;“一发配两机”,这在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制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场的航空工业总公司领导、总设计师张恩和与所有参加“太行”发动机研制的科技人员深深感到肩上担子沉重,责任重大,深切体会到型号研制成败与祖国安危密切相连,大家决心以扎实的工作推进“太行”发动机研制,以优异的成果让部队放心,让祖国放心,让人民放心。
尽管刘孝安身患癌症正在治疗,但是谈起“太行”发动机研制成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将通过“太行”发动机研制取得的收获归纳为:

  坚定了一个方向——中国航空发动机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的方向,靠引进、购买、仿制、测绘仿制、引进专利都是不行的。

  验证了一个途径——发动机研制一定要走部件→验证机→整机的途径。

  锻炼了一支队伍——培养了设计、制造(包括材料)、试验(包括试飞)、管理,方方面面的人才。

  培育了一种精神——百折不挠、忍辱负重、坚忍不拔、乐观向上。干航空发动机是一个悲壮的事业,研制过程中难免有失败,这是客观存在的;受到用户指责,受到上级批评,这都好说;而我们在失败面前能不能站起来,能不能战胜自己,这不是个人的问题,也不是单位的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问题,是关系民族自强的问题。

  打造了一个平台——“太行”发动机研制成功为航空发动机系列发展构建了新的技术平台,为第四代发动机技术提供了验证平台,打造了一个技术发展的平台。

  航空发动机专家周晓青结合“太行”发动机研制分析了我国发动机研制走过的几种不同道路。第一种是仿制、测绘仿制和专利生产,没有自主创新;这样做看似简单容易,实际上不可能提高自己的原始创新能力,我们即便能够引进也永远拿不到最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过去工厂习惯于这种做法。

  第二种道路是关起门来搞设计,什么都要自己干,实际上这样做也是误事的。在改革开放前,在国外对我们技术封锁的情况下,研究所也曾经走过这样的道路。

  第三种道路就是我们现在所走的。总体上自己干,里面有些关键部件、关键技术如果自己能力不行的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引进自己缺乏的、能力不足的技术。我们要重视培养原始创新能力,重视基础研究,也要通过集成创新,利用国外成熟的技术提高我们自主创新的起点和水平,加快发展步伐,积累经验,逐渐增强我们原始创新的能力。

  航空发动机老专家吴大观在对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的展望和建议中提出:要着力自主创新,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提高我们航空发动机研制能力和水平;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继续贯彻预研先行、动力先行的方针,发动机研制要走在飞机研制前面;放宽眼界,利用国内、国外资源和条件建立完善的科研体系,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培养、爱惜、尊重人才,这是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航空发动机老专家们坚信,“三大跨越”必将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太行”发动机实现了从中等推力到大推力的跨越,与先进的涡喷发动机“昆仑”相比推力提高了大约5000公斤,超过1万公斤。这种数以吨计增长的推力不仅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变化;不仅满足了我国研制第三代作战飞机的需要,也使我们继美、俄之后,进入了大推力发动机研制领域。

  “太行”发动机实现了从涡喷发动机到涡扇发动机的跨越,提升了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了我们自主研制的能力,提升了我国空军的装备水平,是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实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果,为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攀上原始创新的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太行”发动机实现了从第二代发动机到第三代发动机的跨越,使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完成了由仿制、测绘仿制向自主研制、自行发展的转变过程,为推进航空发动机预先研究积累了经验,为掌握高科技核心技术增强了能力和信心。

  “太行”发动机实现“三大跨越”,表明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从此具有与世界一流对手同场竞技的能力,从而改变我国军用飞机在动力上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几代设计师共同努力,克服种种难以想像的困难和曲折,矢志不渝,创新超越,历经18年,完成了“太行”发动机自主研制的全过程。

  18年在人生岁月中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18年足以让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朝气蓬勃的青年,足以把初出茅庐的小伙儿锤炼成支撑大厦的顶梁柱,足以使风华正茂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变成令人肃然起敬的老前辈。

  完成一个发动机型号研制要用18年,航空发动机研制为什么这么难?

  航空发动机是所有动力装置中技术含量最高、制造难度最大的。二次大战末期诞生的喷气式发动机将人类航空事业推进了超音速时代。通俗一点讲,喷气式发动机就是一个两端开口的圆筒,通过圆筒中压气机、燃烧室、涡轮的工作,将前端吸入的空气压缩、燃烧,推动涡轮驱动压气机工作,最后高温、高速的燃气从后端喷射出去,产生向前的推力。要让流动的空气经过几米长、直径不到2米的发动机产生几千公斤甚至上万公斤的推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喷气式发动机的工作特点是高温、高压、高转速、高负荷。发动机燃气温度越高,发动机推力越大;通过发动机的空气流量越大,发动机推力也越大。在喷气式发动机中,最关键的压气机、燃烧室、涡轮组成发动机的核心机。涡轮驱动压气机以每秒上千转高速旋转,进入发动机的空气在压气机中逐级增压,多级压气机的增压比可达25以上。在涡扇发动机中往往采用双转子压气机,由高压涡轮和低压涡轮分别以最佳的转速驱动高压压气机和风扇,以达到更高的增压比和工作效率。

  增压后的空气进入发动机燃烧室,与燃油混合、燃烧。要保持燃油火焰在以每秒100多米高速流动的高压气流中稳定燃烧,就好像要在狂风中保证手中火炬不灭一样困难;同时要保护燃烧室火焰筒壁不被高温燃气烧蚀,光靠选择耐高温材料和耐热涂层还不够,还要通过燃烧室结构设计,采取冷却手段,降低燃烧室筒壁温度,保证燃烧室正常工作。

  从燃烧室出来的高温、高压燃气流驱动涡轮叶片以每分钟数千转甚至上万转的转速运转,通常涡轮前温度要超过涡轮叶片材料的熔点。要让涡轮叶片在这种极端苛刻的工作状态下保持足够的强度正常运转,除了选择新型耐高温材料、采用定向结晶精密铸造工艺外,还要通过精细设计制造出多通道空心涡轮叶片,利用气膜冷却降低叶片表面温度,以便发动机上千片叶片在极端苛刻的工作环境下满足发动机工作的需要。

  航空发动机综合了多学科和多种专业的技术成果:喷气式发动机上大量使用高强度材料和耐高温合金,零部件精度要求达到微米级,叶片型面复杂,燃烧系统和加力系统薄壁焊接零件多,大量使用定向凝固、粉末冶金、复杂空心叶片精铸、复杂陶瓷型芯制造、钛合金锻造、微孔加工、涂层与特种焊接等先进制造技术。

  航空发动机设计中有些地方是常人难以想像的。比如发动机减重,设计的时候就要把材料用得恰到好处还不出问题,几乎达到毫克必争的地步;因为通常发动机增加1公斤重量,飞机就要增重5公斤。比如发动机冷却设计,要让所用的材料在比熔点温度还要高的环境里正常使用,就要采取许多综合的技术措施。对一般人来说,18年确实太长了;可是对发动机设计、制造人员来说,要完成如此精细的设计、制造,大家在漫长的18年里总是恨不得把一天当作两天用。

  正常的发动机研制程序应该是通过预研建立技术储备,开发出先进的核心机,然后根据市场需要派生出涡喷、涡扇等多种型号发动机,或是发展燃气轮机用于陆用、船用等多种型号,一机多用,系列发展。压气机、燃烧室、涡轮等核心部件以及加力燃烧室、燃油系统、附件传动系统、控制系统都经过验证是先进的、可靠的。这样到型号发展阶段,设计师才能在成熟、可靠的技术基础上进入整机研制,减少研制中的风险,避免遇到颠覆性的问题。

  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是从修理起步的,曾经长期处于仿制阶段,缺少对发动机研制规律的认识,预研起步较晚,缺乏经过验证的可靠的技术储备,因此在型号研制中经常是遇到问题再攻关,这样做不仅增大了研制风险,往往还因为拖长了研制时间、事倍功半,甚至失去发展时机,无果而终。

  “太行”发动机研制突破了过去仿制和测绘仿制的模式,瞄准国际航空发动机先进技术和高性能核心机,探索、总结航空发动机研制规律,在我国自主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的道路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20世纪90年代是“太行”发动机研制的重要时期,也是最艰难的时期。这期间,一航黎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步履维艰,一度红火的经济开始滑坡,技术技能人才严重流失。“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也要保住‘太行’发动机的研制节点”。时任一航黎明几届领导班子在逆境中,顶着各种困难,千方百计确保“太行”发动机研制工作不受影响。组成新老结合的攻关课题组,投入关键零部件的研制攻关。在研制关键时刻,他们精心组织各相关单位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攻坚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研制难关,确保了研制节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航黎明经济已经滑向“谷底”,仍然确保“太行”发动机研制经费的使用。

  21世纪初是一航黎明研制“太行”发动机生产史上最为关键的年份,带领一航黎明改革脱困的时任总经理林左鸣被任命为“太行”发动机研制总指挥。他和领导班子成员一起立下铮铮誓言:一定要尽全力拿下“太行”发动机,不辱我们这一代航空人的使命。为此,一航黎明将“太行”发动机研制项目定为企业年度标志性工程,每年一立项,每步一考核,干部签字立誓,“不完成任务就摘乌纱帽”,公司、厂、车间层层下战表。干部靠前指挥,参战员工超常作战,确保了“太行”发动机的研制质量和节点。

  2001年年底,姜伟出任一航黎明总经理,此时的“太行”发动机研制进入到最后攻坚阶段。由于设计更改,工艺、工装相应变动等诸多因素,研制工作难度非常大。在多种重点型号并行的情况下,一航黎明把“太行”发动机列为头号任务,全力以赴向最后节点冲刺。成立项目攻关团队,积极开展“两无一通”(无边界工作、无缝隙链接、通力合作),形成了全面决战的氛围;改革薪酬制度,加大技术技能专家的收入分配,调动员工攻关的积极性;组织项目团队核心骨干到各参研单位现场办公,及时解决研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抓住影响研制进度进展的关键技术,开展专项攻关;采取拉式管理办法,推动研制进程,全力保证了“太行”发动机的研制成功。

  “太行”发动机在设计、工艺、原材料使用上都融入了当今世界上的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及新型原材料,同时,一些新技术、新工艺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多次试验考核,这给研制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在研制过程中,一航黎明被列为厂级攻关项目达到302项,部级以上重大项目29项。这些研制项目不仅突破了生产“瓶颈”,有的填补国内空白,有的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提升了企业基础条件建设和制造能力,打造出了一支优秀的技术、技能队伍。

  “太行”发动机研制之路是艰难曲折的。18年来,在研制的困难和关键时刻,总装、空海军、国防科工委、中国一航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多次莅临一航黎明,给予指导和支持。在研制过程中,驻厂空军军代表与一航黎明并肩作战,甘苦与共;相关科研院所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一航黎明五届领导班子与两代科技人员与工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终于向党和国家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实现了为振兴航空工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誓言,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加研制的人员在一航试飞院、一航沈飞现场和技术攻关组等各条战线同时摆下主战场。老同志不顾体弱多病,殚精竭虑,与年轻同志一起摸爬滚打、废寝忘食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年轻同志为“大家”而舍小家,吃住在现场,放弃了节假日、星期天……正是这样一支“特别能吃苦,能吃特别苦”的研制队伍,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攻克了地面与空中发生的故障200多个,完成了“太行”发动机设计定型工作。
2005年11月10日太行通过长久初始寿命试车(图)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 11:07 千龙新闻网




太行发动机通过长久初始寿命试车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2005年11月10日,“太行”发动机的节日到了!“太行”发动机终于通过了设计定型前最后一道难关———长久初始寿命试车,40多天的试验一次通过,获得了飞向蓝天的通行证。上午10时整,一航动力所重点型号发动机长久初始寿命试车胜利完成,庆祝仪式在试验基地试车台举行,刘高倬总经理等领导来到试车台。10时20分,发动机启动试车程序,从慢车、加力再到慢车状态,发动机试车状态良好,各项参数稳定,刘高倬总经理亲手拉下停车的油门杆,顿时试车间内爆发出热烈掌声,与此同时,试车台外鞭炮齐鸣,似声声锣鼓、阵阵春雷,荡漾在全体参试人员的心头,到处洋溢着拼搏换来的胜利喜悦。中国一航领导与全体参研人员的心情一样激动,刘高倬总经理说,“太行”发动机对航空工业来说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一系列的飞机都需要“心脏”,党中央最关切的就是“心脏”、就是发动机。“太行”发动机的成功,已经超越了工业和技术发展的需求。我们航空人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2002年5月20日,“昆仑”发动机通过国家设计定型审查。这是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发动机,也是我国第一型完全按照国家军用标准和发动机型号规范研制的航空发动机。历经18年的奋斗,“昆仑”发动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进入了自主发展的新阶段,翻开了我国航空发动机以及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使我国成为美、英、俄、法之后第五个能够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

  2003年7月,“秦岭”发动机通过国产化工程技术鉴定。这是我国生产的第一台国产化中等推力的双转子涡轮风扇混合加力式发动机。中国一航成立后,“秦岭”发动机研制被列入重点项目,在引进生产专利和"八五"已完成部分国产化的基础上,继续完成整台发动机国产化,基本形成国产材料和成件生产该型发动机的能力。“秦岭”发动机研制成功是继“昆仑”发动机后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自主生产涡轮风扇加力型发动机的空白。

  在自主研制新型航空发动机的同时,对涡喷系列发动机不断进行改进改型,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发动机部件,提高发动机总体性能。2002年某新型涡喷发动机完成了长期试车,2003年,配装改进型涡喷发动机的新型高级教练机试飞成功。“十五”以来,该系列发动机成为我国空、海军主战机种的动力装置,满足了我国现役主战飞机的需求。

  2005年,"太行"发动机通过初始寿命试车考核,标志着该发动机顺利完成设计定型的全部考核试验。这型发动机研制历时18年,凝结着两代航空人的心血。特别是中国一航成立后,该重点型号发动机被列入重点工程,各参研单位激情进取,受挫不馁,超常拼搏,突破重重难关,终于实现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能力质的突破。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继“昆仑”、“秦岭”发动机之后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005年:
      俄罗斯国防产品出口公司日前签署了向中国提供一批AL-31航空发动机的军售合同。根据合同,俄将向中国出售100台该型发动机。专家估计这笔合同的价值约为3亿美元(AL-31的出口价格为每台3百万美元)。

  俄军事分析家认为,中国极有可能将这批航空发动机安装到J-10歼击机上。2003年,俄罗斯就曾向中国提供了54台AL-31发动机。

  今年早些时候,俄国防产品出口公司同中国签署了提供RD-93航空发动机(装备中方用于出口的JF-17歼击机)的合同,合同价值为2亿6千7百万美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在国外某核心机的基础上研制的涡扇10发动机预计到2005年可装备部队,推重比7.5,相当于国外第三代发动机的技术水平,这将使我国与航空发达国家在航空发动机性能水平上的差距缩短到20年左右,为下一阶段的自行研制奠定基础。
据航空报报道,红湖机械厂2005年全面启动WS13项目的核心机和整机研制任务,推动工厂由生产涡喷型发动机向生产涡扇型发动机的转变。

  WS13核心机的关键部件之一环形火焰筒需要在内腔进行高温陶瓷加工,这种陶瓷是从未使用过的新材料。面对挑战,红湖厂6车间工艺室主任兼陶瓷主管工艺员成文卫勇挑重担,经过多方查阅资料和自行设计工艺参数,终于成功完成了高温火焰筒的陶瓷加工。结果表
明,产品实物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外观质量都达到了样机标准,个别指标还超过了样机标准。
7月14日,空军装备部副部长李学忠少将一行到中国一航黎阳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检查工作。他高度赞扬一航黎阳在艰苦条件下取得的骄人成绩和自筹资金发展产品的勇气和胆略,并表示全力支持一航黎阳研制涡扇新机。

  李学忠一行参观了工作科研现场,听取了一航黎阳就涡扇新机研制的进展及某型机质量整顿攻关情况的工作汇报。


  李学忠说,看了一航黎阳的生产科研现场,非常不错,说明黎阳是成熟的、有能力的、有魅力的。对比黎阳过去的艰苦状况,让人感动。一航黎阳自筹资金研制新机勇气可嘉,空军将大力支持一航黎阳的涡扇新机研制。他最后祝愿黎阳“迎来更多的阳光,拥抱更多的辉煌。”
太行性能不能满足独立上天的要求,是个狗蛋
2003年以来,“太行”发动机研制工作进入决战决胜阶段。由于对发动机研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不小差距,加上质量管理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研制工作几度陷入困境。先后经受了两次大的考验:一次是发动机在试车时,发生了高压压气机四级盘破裂事故;第二次是在高空台模拟试验和调整试飞中,先后暴露出一些技术问题,飞机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试飞中,5个起落出现3次“特情”,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和被动局面,引起了上上下下和方方面面的广泛重视和关注。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二年的夏天,三秦大地浓绿一片,酷热依旧。配装“太行”发动机的战鹰带着巨大的轰鸣,风驰电掣从试飞现场起飞,进行规定试飞的科目,发动机突然空中停车,飞行员果断处理,飞机安全着地返厂。

  2004年7月20日,共产党员、空军试飞员丁三喜驾驶飞机在阎良机场起飞,当飞行到数千米高空时,突然听到一声响,左发停车了!经验丰富的试飞员脑子突然一闪,这不像过去的停车,是机械故障,如果降低高度,就会出现危险。他沉着冷静、准确判断,并迅速果断单发着陆!在这种危急时刻,英雄的试飞员,想到的是国家利益和重点工程,唯独没考虑个人的安危,将共产党员勇于奉献的凯歌唱响在蓝天白云之间。摘自《中国航空报》通讯《为了战鹰飞翔:沈飞第3代战机研制记》)

  “太行”发动机空中停车,这引起上上下下极大震动!虽然试飞员及时化险为夷,但是给一航动力所敲响了警钟,“太行”发动机在空中出现重大问题,研制工作一下子陷入被动局面,盛夏的骄阳似火,人们的心中更是火上浇油,情况确实令人忧虑,这个型号发动机到底该怎样进行下去?“太行”发动机研制情况危急!这引起了中央军委首长、总装、国防科工委、空军等上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总装的领导专程来到中国一航,与总经理刘高倬等同志进行座谈,谈话时间很短,语气也很平缓,但是集团公司领导却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自己的孩子,有缺点也要把它教好!目前先以双发配转J11B,今后才会有希望独立上天
原帖由 SU27m 于 2007-2-20 11:08 发表
太行性能不能满足独立上天的要求,是个狗蛋
对于太行空中起动速度是600KM/H的说法我是有疑问的,毕竟昆仑已经达到了450KM/H的水平,没有理由认为成熟的太行在这一项上逊于31F。另外31F起动时间仅为60S也是过于乐观的,我得到的资料是15摄氏度时70S;而太行为90S的说法既没说明是使用机上电瓶还是地面电源起动,也没说当时的温度,仅仅靠几个数字来证明太行不如31F过于简单化了。
躬请各位学霸指点这方面的问题
原帖由 青之六 于 2007-2-20 12:01 发表
对于太行空中起动速度是600KM/H的说法我是有疑问的,毕竟昆仑已经达到了450KM/H的水平,没有理由认为成熟的太行在这一项上逊于31F。另外31F起动时间仅为60S也是过于乐观的,我得到的资料是15摄氏度时70S;而太行 ...
刺激我嘛
不看八股文;funk
八股的都信,天朝早都天下无敌了.
人不是万能的,
太行到底哪天才能行啊?
见鬼了 LS挖坟  估计要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