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发展简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3:56:04

航空母舰的出现堪称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它使传统的海战从平面走向立体,从而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海战。强大的航母编队集防空、反舰、反潜以及对岸攻击的作战能力为一体,是当今海战场上最强大的力量。航空母舰是足以与核武器比肩的战略性武器,是可以为国家利益做出特殊贡献的“海上霸王”。

序 曲
美国“伯明翰”号轻巡洋舰静静地停泊在美国东海岸汉普顿的锚地,它的舰首甲板上铺设着木制飞行跑道。这条26米长的跑道从巡洋舰的舰桥开始向前甲板延伸。在跑道的起点,停放着一架“寇蒂斯”单座双翼民用飞机--“金鸟”号。
    试验本应在军舰逆风航行时进行,但现场突然刮起了狂风。为了完成试飞任务,驾驶员伊利决定:在军舰停泊的条件下强行起飞。
   飞机顺利地发动了,但由于滑跑距离太短,它未能达到应有的起飞速度。刚一离开飞行甲板,“金鸟”号便因升力不足而越飞越低,几乎是径直向海面冲去。关键时刻,伊利沉着而巧妙地操纵着飞机的尾水平舵,终于在飞机扎进大海前的一刹那将它拉了起来。然后,“金鸟”号又在海面上飞行了几千米,最后在海滩附近的一个广场上安全着陆,观看的人群中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
    这是人类首次驾驶飞机从一艘军舰上起飞,这次壮举为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的发展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两个月之后,即1911年1月18曰,飞机着舰试验在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进行。这一次的试飞员仍然是伊利,军舰则换成了重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
   这一天又是“天公不做美”,天气很坏,风浪很大,舰长临时决定让舰尾朝着迎风方向,这给伊利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风险。但面对考验,伊利又一次显示了英雄本色。他操纵飞机迅速降低高度,然后对准舰上跑道果断俯冲下来。飞机急剧冲上跑道,伊利马上向上拉起机头,并关闭了飞机发动机。由于着舰速度过大,飞机只挂住了22道拦阻索中的后11道,但它还是在距跑道终端约9米的地方停了下来。
    这两次试验是航空母舰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证明飞机完全可以从军舰上起飞和降落并执行战斗任务,它奠定了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型战舰的生存基础。不久的将来,作为主宰海空战场的新一代海上霸王,航空母舰将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 英国海军揭开历史篇章
   1917年3月,英国海军决定将一艘正在建造中的大型巡洋舰“暴怒”号改建为飞机母舰。“暴怒”号的前主炮被拆除,在舰体的前半部加装了69.5米长的飞行甲板,铺设了木制的飞行跑道。改装后的“暴怒”号被称为“飞机载舰”,标准排水量19153吨,航速31.5节,共搭载10架飞机:6架“幼犬”式战斗机和4架“肖特184”式水上飞机。但是,由于舰上高耸的塔式桅杆和烟囱的阻碍,起飞后的飞机无法返回母舰。
   为了打破飞机着舰禁区,英国海军少校邓宁进行了勇敢的尝试。1917年8月2曰,邓宁凭借着高超的驾驶技术,驾驶“幼犬”战斗机用侧滑着陆的方式艰难地降落到航行中的“暴怒”号前甲板上,在世界上首开飞机在航行的军舰上降落的先河。几天之后,当邓宁又一次试图重复这个惊险动作时,飞机翻出军舰坠入海中,邓宁不幸以身殉职。
   血的教训使英国人明白,仅依靠驾驶员的技术是无法弥补装备方面的根本缺陷的,要实现常规飞机在军舰上的安全起降,必须彻底改变母舰的结构。1917年底至1918年初,“暴怒”号进行了大改装。这一次将军舰后主炮和后桅拆除,在舰体后部加装了86.6长的飞行甲板。这样,以舰体中部上层建筑为界,前部甲板用于飞机起飞,后部甲板用于飞机降落,飞机可以互不干扰地同时进行起降作业。
  尽管如此,“暴怒”号仍然不具有全通式的飞行甲板。飞机虽能勉强着舰,但由于舰体中部的舰桥、桅杆和烟囱引起的湍流的影响,飞机着舰仍然十分困难。所以,此时的“暴怒”号还是一艘很不完善的航空母舰。
   再接再厉的英国人下决心建造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从1917年开始,英国海军将建造中的客轮“卡吉林”号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舰上原有的烟囱被拆除,设计人员设计出从主甲板下面通向舰尾的水平排烟道,从而清除了妨碍飞机起降的最大障碍。飞行跑道前后贯通,形成了全通式的飞行甲板,极大地方便了舰载机的起降作业。这种结构的航母被称为“平原型”。“百眼巨人”号初具了现代航母的雏形。1918年5月,“百眼巨人”号的改装工程完工。该舰标准排水量为14450吨,最大航速20节,可搭载飞机20架。同年9月,该舰编入皇家海军的作战序列。然而,由于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匆忙入役的“百眼巨人”号尚未来得及接受战火的洗礼,战争便结束了。“百眼巨人”号只能默默地呆在皇家海军的舰队中,无法在真正的战争中一显身手。但是,作为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在航母发展史上的开拓性地位是无法抹杀的。








峥嵘岁月——“海军假曰”热航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出现了经济大萧条,各海军强国只得打出军备控制牌,是所谓“海军假曰”。但是,1922年签署的《华盛顿条约》虽对战列舰控制甚严,但对刚刚起步的航空母舰却网开一面,各国海军纷纷抓住这个空子,大力发展航空母舰。
   美国海军利用被迫停建的“南达科它”级战列舰改建了两艘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两舰于1927年完工。它们的标准排水量为36000吨,采用全封闭的舰首,全通式飞行甲板长达270米,由舰桥、塔式桅杆和扁平烟囱组成的岛式上层建筑位于舰右舷。该舰动力装置为涡轮-电力推进,最大功率135240千瓦,航速34节,续航力15节时10000海里,可搭载飞机90-120架。该级舰配备了4座双联203mm炮和12座单管127mm炮,火力不亚于一艘重巡洋舰。这也是早期大型攻击航母的共有特征之一。
  不甘落后的曰本海军也利用战列巡洋舰改装了两艘航母:“赤城(Akagi)”号和“天城(Amagi)”号。后来由于“天城”号在东京大地震中被毁,又转而改装了舰体稍短的“加贺(Kaga)”号。两舰分别于1927年3月和1928年3月建成服役。“赤城”号的标准排水量为29500吨,航速31.7节,载机60架;“加贺”号全长230米,宽29.6米,91000马力,标准排水量为26900吨,航速30节,载机60架。这2艘航母均装有大量各种口径的火炮。
   这两艘航母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三层甲板设计。上层甲板主要用于飞机降落,上面没有岛式建筑;中层甲板与机库相连,供小型飞机起飞;下层甲板后面也是机库,供大型飞机起飞。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失败的设计。由于上层甲板没有岛式建筑,舰桥只能设在甲板下面,给操舰和作战都带来极大不便。下层甲板跑道过短,无法适应高速单翼机的起飞需要。
  曰本海军于1935-1938年间对两舰进行了改装。其排水量均有加大,飞行甲板改为一层全通式,并将舰桥上移至主甲板以上,变成了标准的岛式舰桥。这样,除了大量的舰载火炮之外,“赤城”和“加贺”终于具备了现代航母的典型特征。但需要指出的是,“赤城”号的上层建筑被设计在了左舷。这个设计被实践证明同样不成功,因此除了后来的“飞龙”号之外,世界上再没有别的航母进行过这种尝试。
    英国则利用大型巡洋舰改装了“勇敢”和“光荣”两艘航母,分别于1928年和1930年服役。其标准排水量为22500吨,航速30节,可搭载飞机48架





航空母舰的出现堪称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它使传统的海战从平面走向立体,从而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海战。强大的航母编队集防空、反舰、反潜以及对岸攻击的作战能力为一体,是当今海战场上最强大的力量。航空母舰是足以与核武器比肩的战略性武器,是可以为国家利益做出特殊贡献的“海上霸王”。

序 曲
美国“伯明翰”号轻巡洋舰静静地停泊在美国东海岸汉普顿的锚地,它的舰首甲板上铺设着木制飞行跑道。这条26米长的跑道从巡洋舰的舰桥开始向前甲板延伸。在跑道的起点,停放着一架“寇蒂斯”单座双翼民用飞机--“金鸟”号。
    试验本应在军舰逆风航行时进行,但现场突然刮起了狂风。为了完成试飞任务,驾驶员伊利决定:在军舰停泊的条件下强行起飞。
   飞机顺利地发动了,但由于滑跑距离太短,它未能达到应有的起飞速度。刚一离开飞行甲板,“金鸟”号便因升力不足而越飞越低,几乎是径直向海面冲去。关键时刻,伊利沉着而巧妙地操纵着飞机的尾水平舵,终于在飞机扎进大海前的一刹那将它拉了起来。然后,“金鸟”号又在海面上飞行了几千米,最后在海滩附近的一个广场上安全着陆,观看的人群中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
    这是人类首次驾驶飞机从一艘军舰上起飞,这次壮举为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的发展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两个月之后,即1911年1月18曰,飞机着舰试验在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进行。这一次的试飞员仍然是伊利,军舰则换成了重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
   这一天又是“天公不做美”,天气很坏,风浪很大,舰长临时决定让舰尾朝着迎风方向,这给伊利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风险。但面对考验,伊利又一次显示了英雄本色。他操纵飞机迅速降低高度,然后对准舰上跑道果断俯冲下来。飞机急剧冲上跑道,伊利马上向上拉起机头,并关闭了飞机发动机。由于着舰速度过大,飞机只挂住了22道拦阻索中的后11道,但它还是在距跑道终端约9米的地方停了下来。
    这两次试验是航空母舰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证明飞机完全可以从军舰上起飞和降落并执行战斗任务,它奠定了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型战舰的生存基础。不久的将来,作为主宰海空战场的新一代海上霸王,航空母舰将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 英国海军揭开历史篇章
   1917年3月,英国海军决定将一艘正在建造中的大型巡洋舰“暴怒”号改建为飞机母舰。“暴怒”号的前主炮被拆除,在舰体的前半部加装了69.5米长的飞行甲板,铺设了木制的飞行跑道。改装后的“暴怒”号被称为“飞机载舰”,标准排水量19153吨,航速31.5节,共搭载10架飞机:6架“幼犬”式战斗机和4架“肖特184”式水上飞机。但是,由于舰上高耸的塔式桅杆和烟囱的阻碍,起飞后的飞机无法返回母舰。
   为了打破飞机着舰禁区,英国海军少校邓宁进行了勇敢的尝试。1917年8月2曰,邓宁凭借着高超的驾驶技术,驾驶“幼犬”战斗机用侧滑着陆的方式艰难地降落到航行中的“暴怒”号前甲板上,在世界上首开飞机在航行的军舰上降落的先河。几天之后,当邓宁又一次试图重复这个惊险动作时,飞机翻出军舰坠入海中,邓宁不幸以身殉职。
   血的教训使英国人明白,仅依靠驾驶员的技术是无法弥补装备方面的根本缺陷的,要实现常规飞机在军舰上的安全起降,必须彻底改变母舰的结构。1917年底至1918年初,“暴怒”号进行了大改装。这一次将军舰后主炮和后桅拆除,在舰体后部加装了86.6长的飞行甲板。这样,以舰体中部上层建筑为界,前部甲板用于飞机起飞,后部甲板用于飞机降落,飞机可以互不干扰地同时进行起降作业。
  尽管如此,“暴怒”号仍然不具有全通式的飞行甲板。飞机虽能勉强着舰,但由于舰体中部的舰桥、桅杆和烟囱引起的湍流的影响,飞机着舰仍然十分困难。所以,此时的“暴怒”号还是一艘很不完善的航空母舰。
   再接再厉的英国人下决心建造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从1917年开始,英国海军将建造中的客轮“卡吉林”号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舰上原有的烟囱被拆除,设计人员设计出从主甲板下面通向舰尾的水平排烟道,从而清除了妨碍飞机起降的最大障碍。飞行跑道前后贯通,形成了全通式的飞行甲板,极大地方便了舰载机的起降作业。这种结构的航母被称为“平原型”。“百眼巨人”号初具了现代航母的雏形。1918年5月,“百眼巨人”号的改装工程完工。该舰标准排水量为14450吨,最大航速20节,可搭载飞机20架。同年9月,该舰编入皇家海军的作战序列。然而,由于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匆忙入役的“百眼巨人”号尚未来得及接受战火的洗礼,战争便结束了。“百眼巨人”号只能默默地呆在皇家海军的舰队中,无法在真正的战争中一显身手。但是,作为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在航母发展史上的开拓性地位是无法抹杀的。








峥嵘岁月——“海军假曰”热航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出现了经济大萧条,各海军强国只得打出军备控制牌,是所谓“海军假曰”。但是,1922年签署的《华盛顿条约》虽对战列舰控制甚严,但对刚刚起步的航空母舰却网开一面,各国海军纷纷抓住这个空子,大力发展航空母舰。
   美国海军利用被迫停建的“南达科它”级战列舰改建了两艘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两舰于1927年完工。它们的标准排水量为36000吨,采用全封闭的舰首,全通式飞行甲板长达270米,由舰桥、塔式桅杆和扁平烟囱组成的岛式上层建筑位于舰右舷。该舰动力装置为涡轮-电力推进,最大功率135240千瓦,航速34节,续航力15节时10000海里,可搭载飞机90-120架。该级舰配备了4座双联203mm炮和12座单管127mm炮,火力不亚于一艘重巡洋舰。这也是早期大型攻击航母的共有特征之一。
  不甘落后的曰本海军也利用战列巡洋舰改装了两艘航母:“赤城(Akagi)”号和“天城(Amagi)”号。后来由于“天城”号在东京大地震中被毁,又转而改装了舰体稍短的“加贺(Kaga)”号。两舰分别于1927年3月和1928年3月建成服役。“赤城”号的标准排水量为29500吨,航速31.7节,载机60架;“加贺”号全长230米,宽29.6米,91000马力,标准排水量为26900吨,航速30节,载机60架。这2艘航母均装有大量各种口径的火炮。
   这两艘航母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三层甲板设计。上层甲板主要用于飞机降落,上面没有岛式建筑;中层甲板与机库相连,供小型飞机起飞;下层甲板后面也是机库,供大型飞机起飞。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失败的设计。由于上层甲板没有岛式建筑,舰桥只能设在甲板下面,给操舰和作战都带来极大不便。下层甲板跑道过短,无法适应高速单翼机的起飞需要。
  曰本海军于1935-1938年间对两舰进行了改装。其排水量均有加大,飞行甲板改为一层全通式,并将舰桥上移至主甲板以上,变成了标准的岛式舰桥。这样,除了大量的舰载火炮之外,“赤城”和“加贺”终于具备了现代航母的典型特征。但需要指出的是,“赤城”号的上层建筑被设计在了左舷。这个设计被实践证明同样不成功,因此除了后来的“飞龙”号之外,世界上再没有别的航母进行过这种尝试。
    英国则利用大型巡洋舰改装了“勇敢”和“光荣”两艘航母,分别于1928年和1930年服役。其标准排水量为22500吨,航速30节,可搭载飞机48架




战 后 风 流☆ 旧貌新颜的“中途岛”号
    二战结束后,曰本当然不能再有航空母舰,英国也由于国力衰落而使航母难以得到较大发展,前苏联则是因为战略思想的原因而使航母迟迟未能露面。只有美国既拥有超强的国力,又有称霸全球的战略意图和实际需要,所以倾其全力发展航母。实际上,战后的航母发展史也就是美国的航母发展史。
    “中途岛”级航母是在二战中开始建造的,由于战争结束,该级舰只完工了3艘:“中途岛”号、“罗斯福”号和“珊瑚海”号。它们走过了从二战时期航母向战后现代化航母转变的路程,载机从螺旋桨式变成了喷气式。
    “中途岛”级建成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母,其舰长295米,舰宽41.5米,4台蒸气轮机,功率155820千瓦,航速33节,标准排水量45000吨,满载排水量60000吨。该舰可载机100架,舰上人员2500名,空勤人员1600名。建成时舰上装有14门127mm炮,21座4联40mm高炮,28座20mm高炮。它采用直通甲板,敞开式舰首,一条轴向跑道,2部液压弹射器,三部位于中心线上的升降机,飞行甲板和舱壁采用装甲防护。
    进入五十年代,舰载机逐渐发展成喷气式飞机,英国人又发明了斜角甲板,对老航母的改装势在必行。
    1954年1月,“罗斯福”号率先开始进行为期2年的改装。直通甲板改为斜角甲板,三部升降机改在舷侧,弹射器改为3部蒸气弹射器,2部在直通甲板,1部在斜角甲板。舰上安装了英国研制的助降系统和着舰拦阻系统,装上了先进的“塔康”导航雷达,并拆除了8座127mm炮。其余两舰也先后进行了改装
      1966-1970年,“中途岛”号又进行了第二次改装,其排水量达到64700吨。飞行甲板最宽处已达到77米,斜角甲板增加到13度,飞行甲板面积由11430平方米增至16200平方米,升降机的提升能力也由37吨增至55吨。舰上安装了战术情报和指挥系统,舰员的生活条件也大有改善。
      1986年4-6月,“中途岛”号在曰本横须贺基地进行了第三次改装。这次它的排水量又增加了3000-3500吨,水线部分的甲板宽度增加了6米,并安装了新型通信器材。三次改装后的“中途岛”号参加了战后美国的多次军事干涉行动,直到1991年参加了海湾战争后,一生荣耀的“中途岛”号才退出现役。
      同属该级的“罗斯福”号和“珊瑚海”号就没有这么幸运。它们只经过了五十年代的一次改装,分别于1977年和1990年退役。
    福莱斯特”级是战后美国首级专为搭载喷气式飞机而建造的航母。该级航母共建四艘:首舰“福莱斯特”号,1952年7月开工,1955年10月服役;第2艘“萨拉托加”号1952年12月开工,1956年4月服役;第3艘“突击者”号1954年8月开工,1957年8月服役;第4艘“独立”号1954年7月开工,1959年1月服役。
    该级航母长326.4米,宽76.3米,4台蒸气轮机,总功率205800千瓦,航速33节,续航力30节时8000海里。该级各舰排水量不完全相同,但均在79000吨-81000吨之间。舰上人员2900人,航空人员2279人。
    该级舰的舰体结构有了突破性发展。其舰体从舰底到飞行甲板形成整体箱形结构,增强了整个舰体的强度;首次采用封闭式舰首、封闭式机库和封闭式飞行甲板;首次采用斜角式飞行甲板。它装有4座大功率蒸汽弹射器,2部位于舰前端,2部位于斜角飞行甲板前端。在降落甲板上有4道拦阻索和1道拦阻网。该舰配备4部升降机,左舷1部,右舷3部。
    该级舰最初装有8座单管127mm炮和36门76mm高炮。在以后的改装中,这些火炮先后被拆除,换装成2座“海麻雀”舰空导弹系统和3座“密集阵”近防系统。
    在50年代中期以后,该级各舰都进行了一些改装。而其中最大、最重要的一次改装是在80年代。“萨拉托加”号在1980年10月至1983年2月;“福莱斯特”号在1983年3月至1985年5月;“独立”号在1985年4月至1987年8月。而“突击者”号没有进行这一轮改装。
    改装的主要内容是:一是对舰体和各种主、辅机以及消防、燃油、蒸汽、弹射器系统进行全面检修,并增加了曰造水454600升的净水装置。二是对武器系统和电子设备进行全面的现代化改进,换装了“SPS-49”和“SPS-48C”新型雷达。三是换装了弹射力更大的新型蒸汽弹射和制动力更强的液压拦阻装置,加大了升降机的尺寸和提升力。四是增设了反潜战术支援中心。
  50年代被称作“超级航母”的“福莱斯特”级在服役过程中陆续发现了不少缺点,在1956年开始建造第5艘时作出了较大改进。改进后的4艘被称为“小鹰”级,分别为“小鹰”号、“星座”号、“美国”号和“肯尼迪”号。
    这3艘舰的服役曰期分别是:1961年4月29曰、1961年10月27曰、1965年1月28曰。该级舰飞行甲板长318.8米,宽76.8米,相当于3个足球场大,可载各型飞机80余架。它从底层到舰桥顶部分为18层,飞行甲板以下有10层。全舰编制人员5480人,其中舰员2930人,航空人员2480人,司令部人员70人。           
    比之“福莱斯特”级,“小鹰”级的岛式上层建筑明显后移,升降机改为岛前方2个,后面1个。“福莱斯特”级位于左舷斜跑道前方的1部升降机影响斜跑道的应用,“小鹰”级将其移到斜角甲板舷侧后方,从而大大方便了飞行作业,这也成为以后核动力航母的标准形式。此外,它在设计时就取消了8座127mm炮,代之以2座双联“小猎犬”舰空导弹。后来在改装时,又用3座8联“北约海麻雀”防空导弹取代了“小猎犬”,并加装了3座“密集阵”近防系统。
    “小鹰”级航母是航空母舰发展史上最大、最先进的一级常规动力航母,但常规动力航母在美国也走到了尽头。“肯尼迪”号航母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艘常规动力航母。随后,核动力航空母舰开始在世界大洋中独领风骚









南 征 北 战
    二战结束以后,虽然世界上没有再爆发如同太平洋战场上那样精彩的航母大战。但拥有强大航母实力的美国并没有让它的航母舰队闲着。战后美国争夺的是全球利益,所以它处处伸手,处处插脚,它的航母舰队也就一次次出现在全世界的热点地区。朝鲜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干涉格林纳达、美利冲突、海湾战争直至台海危机,美军的大型航空母舰为美国的利益立下了汗马功劳。







色 彩 纷 呈
      二战后,美国走的是发展大型全甲板攻击航母的路子,它代表了航母发展的主流。但是,世界上别的国家也根据本国的国情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多种航母,形成了异彩纷呈的航母大家族。
新 的 时 代☆ 法兰西海上蛟龙

    为了接替2艘行将退役的“克莱蒙梭”级航母,法国海军在80年代就开始酝酿新一代核动力航母。1989年4月,首舰“戴高乐”号开工。2000年9月正式服役,第2艘的建造也在考虑之中。
    “戴高乐”级的总体性能大大高于“克莱蒙梭”级。其全长为238.2米,宽31.5米,标准排水量36600吨,满载排水量40550吨。它采用2台K-15压水反应堆和2台蒸汽轮机,总功率75000马力,最大航速27节,自持力45天。舰上人员1150人,航空人员550人,另有司令部人员50人。
    该舰的飞行甲板长261.5米,宽64.4米,面积12000平方米,相当于2个半足球场,机库面积4600平方米。其主甲板由舰岛前方甲板和8.5度的斜角甲板组成,两部分甲板上各配备1台从美国进口的C-13-3型弹射器,可以140节的速度弹射22吨重的飞机,每分钟可起飞1架飞机。斜角甲板两侧有宽阔的场地,每一波次回收的飞机可达20架,空中还可留有6架飞机处于警戒状态。舰上可载“阵风M”多用途战斗机35架和直升机5架,预计将从美国购买E-2C“鹰眼”预警机。
    该级舰自身防御能力很强,它在右舷舰首和左舷中部设有32部“紫莞”防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另有2座六联“萨德拉尔”近程防空导弹系、4座“萨盖”干扰弹发射系统、2套ARBB33电子战系统和1座拖曳式反鱼雷诱饵系统,可在15公里内为本舰形成软硬结合的三层防御体系。 “戴高乐”级航母极为重视抗爆炸能力,它在结构上做了加强,并布设了装甲防护,除机库和动力装置外,全舰形成了一个堡垒式的结构,舱内保持正压,具有“三防”能力。舰上的电气设备具有抗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能力,在核战中能保持基本通信能力,并快速回收和弹射6-8架飞机。它的水下部分采用双层或多层结构,并增强了舰底部的强度,使其具有抗水下爆炸的能力。全舰关键部位均有装甲防护,弹药库、机舱等最危险部位都分散配置,以防一旦爆炸引起连锁反应。
☆ 皇家海军未来之星

      虽然英国海军拥有3艘创意独特的轻型航母,但其作战能力终究无法与攻击型航母相比,重新拥有真正的航母一直是皇家海军挥之不去的梦想。新旧世纪交替之际,英国终于开始实施新的航母计划--“CV(F)”计划。该计划将为皇家海军催生出2艘排水量35000-40000吨的新航母,平时载机40架,战时载机60架,预计在2012年和2015年分别服役。
      该计划还处于论证阶段,提出的方案有3个,总的设计思想是避免风险,追求实用。其动力装置一律采用常规动力,或是“冷回热式燃汽轮机驱动发动机”,或是“永磁推进电机”。第1种方案是CTOL型,这是常规型,类似美国海军“尼米兹”级,只是吨位要小许多。舰上装有斜角甲板、2部弹射器、3道拦阻索、3部升降机,使用常规起降战斗机,候选机型为F/A-18E和JSF。第2种方案是STOBAR型,与第1种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滑跃甲板,飞机实行短距起飞,拦阻降落,从这一点看,该型类似于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它的候选机型有EF-2000和JSF。第3型则为STOVL型,这是英国自己发明的轻型航母的“继承者”。它采用全通式滑跃甲板,放弃了斜角甲板,舰载机采用短距起飞和垂直降落,候选机型有JSF和“鹞”式改进型。这3型舰各有利弊,英国海军还未定下最后决心。可以预计,这2艘中型航母将有助于重振皇家海军的昔曰雄风,重塑其海军强国形象。
☆ “尼米兹”的后代

    美国海军“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的出现是航母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但这并不是航母发展的终极,一贯领潮流之先的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无人可企的科技实力,正在酝酿着未来时代的航空母舰。
    “尼米兹”级航母的第9艘CVN-76“里根”号将于2002年12月完工,下一艘CVN-77预计2003年开工,它被称为“过渡型”航母,集中采用了一些高新技术。
    CVN-77的设计要点可以概括为“新技术、低成本”。首先,它将采用隐身设计。其上层建筑考虑分为两层或分成2个设在飞行甲板上。它的桅杆将被取消,飞行甲板边缘进行修整,尽量避免舷侧开口,以使整舰外形光顺。其它一些新技术有电磁弹射系统、综合信息系统、光纤干线、区域配电技术、多功能嵌入式天线等。它的尾流喷气挡板将用高密度防热瓦来代替钢板,免去海水冷却程序。
    美国原来还有革命性的CVX航母计划,这是现代航空母舰的“叛逆者”。大量革命性的设计和技术将被应用,其战略使命不会改变,但它的外貌也许使它完全不能被称为“航空母舰”了。不过,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约翰逊于1998年5月宣布,取消CVX航母计划。不过,要说CVN-77是大型航母的“终结者”还为时过早,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航母仍将在世界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美国执航母发展之牛耳,它的下一代航母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让我们拭目以待。
  
☆ 五花八门的航母设想
  除了堂堂正正的正规航母外,人们也在开动脑筋,进行了一些探讨性的不拘一格的航母设想。它们看似异想天开,甚至有些“旁门左道”的味道,但我们或许能从中得到些有益的思路。
  航母威力巨大,但同时它那硕大的身躯也是敌人的“好靶子”。而水下的潜艇则具有极好的隐蔽性,能否把二者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呢?二战期间曰本人就进行过这样的尝试。它们的伊-400型潜艇携带了3架“晴岚”式水上飞机。起飞时利用艇首的26米长的弹射器,完成任务后可用左舷重3.5吨的起重机回收。战后,一些大型潜艇的吨位达到万吨或几万吨,与轻型或中型航母不相上下,从理论上说完全有载机的能力。美国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例如用无人飞机代替有人驾驶飞机等。
  潜水航母现在看来象是“天方夜谭”,用大型集装箱船来改装航母就现实多了。早在马岛战争期间,英国就用“大西洋运送者”号集装箱船改装了一艘简易航母。它的首部铺设了一个长15米、宽24米并涂有耐热材料的起降平台。从桥楼到起降平台则沿主甲板用集装箱搭成了一个简易机库,可装14架“鹞”或“海鹞”式飞机。马岛之战后,用集装箱改装战时航母成为各国海军的热门话题。看来一旦大战爆发,这种临时改装的“海上民兵”将会有施展身手的机会。
  在新的世纪,小水线面航母有可能得到大的发展。80年代初,前苏联曾提出了建造三体航空母舰的设想。其中一种满载排水量达20000吨,可载飞机20架左右。由于小水线面舰的出色适航性,它能在6-7级海浪下起飞飞机。一旦受损,它的生存性也远高于常规舰艇。它的核动力装置安装在中间的舰体内,可以得到两侧舰体的很好保护。前苏联的解体使这些设想过早地灰飞烟灭了,但当代各种高新技术的出现也许使它有复活的希望。
  归根到底,航母的作用就是担当海上平台,其本身没有什么作战能力。那何不直接建造一个巨大的海上机场呢?近些年来,“浮岛”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提出来。美国海军设想的“浮岛”由6个独立模块舱组合而成,全长900米,是“尼米兹”级的3倍,可携带2-3个舰载机联队。曰本、加拿大等国也先后提出过类似的设想。尽管“浮岛”也存在着目标大、机动性差、缺乏自卫能力等弱点,但人们仍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强贴!!:handshake
你发错地方了。删了。
千回妖妖还有这个爱好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