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超声速数值风洞建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2:03:39
空气动力研究基地"航空航天复杂流动机理研究及其数值模拟研究群体"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进行复杂流动机理分析三大理论和判定三维定常流动分离数学条件,打开了长期困扰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快速发展的瓶颈,得到国际空气动力学界高度赞誉。年前,该群体被总部表彰为首届"军队创新群体"。


复杂流动机理是世界流体力学领域的一大难题,长期困扰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著名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涵信指导下,该群体经过长达数年探索,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进行复杂流动机理分析的三大理论,为计算空气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针对飞行器设计中难以判定的分离流动与旋涡运动难题,他们运用创造性思维对各类现象逐一分析,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判定三维定常流动分离的数学条件,对学术界长达20多年的争论作出了结论性回答,得到国际空气动力学界的高度赞誉;群体独创的"复杂流场流动拓扑分析理论",首次指出横向流动规律与纵向流动的关系,被国内外多篇文献引用,为世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某高超声速软件平台研制过程中,他们改变以往软件开发分散单一的模式,瞄准建设数值风洞长远目标,科学分工,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功能完善的高超声速软件平台,并广泛应用于武器装备研制工作,大大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整体水平。随后,他们以此平台为技术支撑,深入开展模拟技术研究,从根本上解决了数值风洞建设的诸多关键难题,初步建成我国第一座高超声速数值风洞。


该群体把个人聪明才智汇成倍增的集体智慧。在某飞行器气动特性研究中,群体成员既讲分工更讲协作,共同计算了80余组近1500个状态的复杂干扰流场,圆满解决了壳片分离的网格生成难题,确保了试验一次成功。


该群体把创新成果应用于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帮助解决航空航天飞行器和"杀手锏"武器研制中的技术难题。


近年,他们以我国第一个高超声速数值风洞为平台,运用自主研发的空气动力学计算、流态演化数值分析等四类应用软件,成功预测了高空状态下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平衡攻角,确定了某新型飞行器布局设计方案,解决了长征2E捆绑火箭气动特性分析问题,实现了科技成果向工程应用能力的转化。


在某重点型号试验任务中,为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圆满完成任务,群体成员不分昼夜连续占用3000多个机时,生成了100多套网格,模拟了1800多种流动状态,为其气动特性分析提供了大量可靠数据,为该项试验圆满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空气动力研究基地"航空航天复杂流动机理研究及其数值模拟研究群体"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进行复杂流动机理分析三大理论和判定三维定常流动分离数学条件,打开了长期困扰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快速发展的瓶颈,得到国际空气动力学界高度赞誉。年前,该群体被总部表彰为首届"军队创新群体"。


复杂流动机理是世界流体力学领域的一大难题,长期困扰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著名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涵信指导下,该群体经过长达数年探索,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进行复杂流动机理分析的三大理论,为计算空气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针对飞行器设计中难以判定的分离流动与旋涡运动难题,他们运用创造性思维对各类现象逐一分析,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判定三维定常流动分离的数学条件,对学术界长达20多年的争论作出了结论性回答,得到国际空气动力学界的高度赞誉;群体独创的"复杂流场流动拓扑分析理论",首次指出横向流动规律与纵向流动的关系,被国内外多篇文献引用,为世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某高超声速软件平台研制过程中,他们改变以往软件开发分散单一的模式,瞄准建设数值风洞长远目标,科学分工,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功能完善的高超声速软件平台,并广泛应用于武器装备研制工作,大大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整体水平。随后,他们以此平台为技术支撑,深入开展模拟技术研究,从根本上解决了数值风洞建设的诸多关键难题,初步建成我国第一座高超声速数值风洞。


该群体把个人聪明才智汇成倍增的集体智慧。在某飞行器气动特性研究中,群体成员既讲分工更讲协作,共同计算了80余组近1500个状态的复杂干扰流场,圆满解决了壳片分离的网格生成难题,确保了试验一次成功。


该群体把创新成果应用于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帮助解决航空航天飞行器和"杀手锏"武器研制中的技术难题。


近年,他们以我国第一个高超声速数值风洞为平台,运用自主研发的空气动力学计算、流态演化数值分析等四类应用软件,成功预测了高空状态下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平衡攻角,确定了某新型飞行器布局设计方案,解决了长征2E捆绑火箭气动特性分析问题,实现了科技成果向工程应用能力的转化。


在某重点型号试验任务中,为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圆满完成任务,群体成员不分昼夜连续占用3000多个机时,生成了100多套网格,模拟了1800多种流动状态,为其气动特性分析提供了大量可靠数据,为该项试验圆满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
沙发:D
湍流分析可能是流体力学永远无法逾越的难题。
造高超音速导弹,空天飞机,亚轨道飞行器等,都需要这个。
这个风洞能试验的m数是多少阿?
基础研究投入可是基础阿
有多大? 以前的风洞都很小,里面只能放缩小模型,我看美国的都是直接放大飞机
原帖由 lqvod 于 2007-1-19 18:02 发表
有多大? 以前的风洞都很小,里面只能放缩小模型,我看美国的都是直接放大飞机


高超音速风洞造不了那么大,你看到的那些大个的都是亚音速和跨音速风洞。
这个讲的是虚拟风洞吧,用计算机软件软件模拟分析。没有多大的问题
原帖由 lqvod 于 2007-1-19 18:02 发表
有多大? 以前的风洞都很小,里面只能放缩小模型,我看美国的都是直接放大飞机

呵呵,大家误解了。这个所谓“风洞”是个软件,是个虚拟风洞。用计算机模拟风洞试验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并节省成本。
只要程序能算通,M数和计算域大小只取决于合适的湍流模型和足够的CPU数量。
强贴留名
中国气动不差
湍流要想算准,不是现在的cpu和算法能解决的吧。
不懂不做评价,看帖回帖。
所以我说了是算“通”,不是算“准”啊。搞计算的人首先考虑的是收敛,而不是准确。
——现有的湍流模型都是有一定的使用条件的,普适得还没影呢。不是常说嘛,上帝有两个问题不知道,相对论和湍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