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军曾经的主力战术空地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4:46:28
小斗犬是美国早期装备使用的第一代战术空地导弹,用来攻击铁路枢纽、桥梁、装甲车辆、舰船,以及火炮阵地、军事掩体等各种地面和水面目标。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海军为了减小遂行近距轰炸任务的攻击机的损失,要求研制一种能从防空区外发射的制导武器。1953年提出战术技术要求并向工业界招标,1954年选定马丁·玛丽埃塔公司为主承包商进行研制。
  第一个型号——AGM-12A于1958年中期开始投产,1959年4月开始进入美国海军服役,1960年停产。随后在该型基础上研制了多种改进型号,形成一个无线电指令制导的战术空地导弹系列。1964年首次投入越南战场使用,由于受无线电指令制导体制的限制,载机仍易受攻击,使用效果不理想。该系列导弹已于1965年停产,共生产68750枚,美国生产45350枚,西欧生产23400枚,其中B型4600枚。该系列导弹曾大量外销出口,已在美国退出现役,由新一代战术空地导弹——“幼畜”AGM-65系列导弹所取代。
    最大射程  14.8km(AGM-12B)
      18.5km(AGM-12C/D)
最小射程
最大速度  M2(AGM-2B)
      M2.24(AGM-12C/D)
使用高度  1500~4500m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无线电指令(AGM-12B/C/D)
      半主动激光(AGM-83A)
引  信  近炸引信/触发引信
战 斗 部  重113.4kg,高爆炸药(AGM-12B)
      重454kg,高爆炸药(AGM-12C)
      核/常规战斗部(AGM-12D)
      高爆炸药(AGM-83A)
动力装置
  1台液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259kg(AGM-12B)
        812kg(AGM-12C)
        372kg(AGM-12D)
        272kg(AGM-83A)
弹  长    3.2m(AGM-12B)
        4.07m(AGM-12C)
        3.48m(AGM-12)
        2.98m(AGM-83A)
弹  径    305mm(AGM-12B)
        439mm(AGM-12C)
        330mm(AGM-12D)
        305mm(AGM-83A)
翼  展    953mm(AGM-12B)
        1180mm(AGM-12C)
        965mm(AGM-12D)
        950mm(AGM-83A)


       白星眼是美国海军为取代其在越南战争中使用的、作战效果较差的“小斗犬”AGM-12空地导弹而发展的新型电视制导炸弹,也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的、首次用于越南战场的第一个电视制导炸弹。
  “小斗犬”空地导弹采用目视无线电指令制导,飞行员在发射后必须继续跟踪控制导弹,使载机易受敌地面炮火杀伤,若过早机动飞机,则使导弹的命中精度大为降低。而“白星眼”制导炸弹采用发射前锁定目标的电视遥控制导体制,投放后不需要飞行员跟踪控制,自动地沿预定弹道飞向目标,故载机较安全,命中精度较高。在越南战争中得到广泛应用。
  该弹由美国海军原军械试验站、现海军空战中心(NAWC)于1963年开始制定计划,1964年海军航空电子局参予该项计划,同年7月正式招标,1965年1月三家公司竟争,1966年1月选定马丁·马丽埃塔·奥兰多宇航公司为主承包商,签定价值1210万美元的研制合同,同年底又追加1110万美元合同经费,1967年初再次签定3450万美元的合同,为美国海/空军大量生产“白星眼”制导炸弹,1967年5月A-4E攻击机首次用该弹轰炸越南北方,同年11月确定休斯飞机公司为第二主承包商,签定1590万美元的合同。
  进入服役的“白星眼”电视制导炸弹按美军编制,纳入空地导弹系列,给予其统一编号为AGM-62,共发展了3种型号:
  1)“白星眼”1型,海军编号为MK1Mod0,采用MK83弹体,共生产1400枚,1970年停产。
  2)“白星眼”2型,海军编号MK5Mod4,是“白星眼”1的放大型,采用MK84弹体,共生产529枚,1974年停产。
  3)“白星眼”2数传增程型,海军编号MK13Mod0,共生产2400枚,同时按改装计划将全部1、2型均改为数传增程型。
  该系列炸弹早已停产,仅数传增程型仍在服役,并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使用。小斗犬是美国早期装备使用的第一代战术空地导弹,用来攻击铁路枢纽、桥梁、装甲车辆、舰船,以及火炮阵地、军事掩体等各种地面和水面目标。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海军为了减小遂行近距轰炸任务的攻击机的损失,要求研制一种能从防空区外发射的制导武器。1953年提出战术技术要求并向工业界招标,1954年选定马丁·玛丽埃塔公司为主承包商进行研制。
  第一个型号——AGM-12A于1958年中期开始投产,1959年4月开始进入美国海军服役,1960年停产。随后在该型基础上研制了多种改进型号,形成一个无线电指令制导的战术空地导弹系列。1964年首次投入越南战场使用,由于受无线电指令制导体制的限制,载机仍易受攻击,使用效果不理想。该系列导弹已于1965年停产,共生产68750枚,美国生产45350枚,西欧生产23400枚,其中B型4600枚。该系列导弹曾大量外销出口,已在美国退出现役,由新一代战术空地导弹——“幼畜”AGM-65系列导弹所取代。
    最大射程  14.8km(AGM-12B)
      18.5km(AGM-12C/D)
最小射程
最大速度  M2(AGM-2B)
      M2.24(AGM-12C/D)
使用高度  1500~4500m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无线电指令(AGM-12B/C/D)
      半主动激光(AGM-83A)
引  信  近炸引信/触发引信
战 斗 部  重113.4kg,高爆炸药(AGM-12B)
      重454kg,高爆炸药(AGM-12C)
      核/常规战斗部(AGM-12D)
      高爆炸药(AGM-83A)
动力装置
  1台液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259kg(AGM-12B)
        812kg(AGM-12C)
        372kg(AGM-12D)
        272kg(AGM-83A)
弹  长    3.2m(AGM-12B)
        4.07m(AGM-12C)
        3.48m(AGM-12)
        2.98m(AGM-83A)
弹  径    305mm(AGM-12B)
        439mm(AGM-12C)
        330mm(AGM-12D)
        305mm(AGM-83A)
翼  展    953mm(AGM-12B)
        1180mm(AGM-12C)
        965mm(AGM-12D)
        950mm(AGM-83A)


       白星眼是美国海军为取代其在越南战争中使用的、作战效果较差的“小斗犬”AGM-12空地导弹而发展的新型电视制导炸弹,也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的、首次用于越南战场的第一个电视制导炸弹。
  “小斗犬”空地导弹采用目视无线电指令制导,飞行员在发射后必须继续跟踪控制导弹,使载机易受敌地面炮火杀伤,若过早机动飞机,则使导弹的命中精度大为降低。而“白星眼”制导炸弹采用发射前锁定目标的电视遥控制导体制,投放后不需要飞行员跟踪控制,自动地沿预定弹道飞向目标,故载机较安全,命中精度较高。在越南战争中得到广泛应用。
  该弹由美国海军原军械试验站、现海军空战中心(NAWC)于1963年开始制定计划,1964年海军航空电子局参予该项计划,同年7月正式招标,1965年1月三家公司竟争,1966年1月选定马丁·马丽埃塔·奥兰多宇航公司为主承包商,签定价值1210万美元的研制合同,同年底又追加1110万美元合同经费,1967年初再次签定3450万美元的合同,为美国海/空军大量生产“白星眼”制导炸弹,1967年5月A-4E攻击机首次用该弹轰炸越南北方,同年11月确定休斯飞机公司为第二主承包商,签定1590万美元的合同。
  进入服役的“白星眼”电视制导炸弹按美军编制,纳入空地导弹系列,给予其统一编号为AGM-62,共发展了3种型号:
  1)“白星眼”1型,海军编号为MK1Mod0,采用MK83弹体,共生产1400枚,1970年停产。
  2)“白星眼”2型,海军编号MK5Mod4,是“白星眼”1的放大型,采用MK84弹体,共生产529枚,1974年停产。
  3)“白星眼”2数传增程型,海军编号MK13Mod0,共生产2400枚,同时按改装计划将全部1、2型均改为数传增程型。
  该系列炸弹早已停产,仅数传增程型仍在服役,并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使用。
看来大家都不喜欢怀旧~或者是我太老了?唉~~~
霉菌扔了快过期的弹弹,让科威特人当冤大头啊!
老米本来就是把海湾战争当成库存消化和新品试验场的啦
当年我们在中越边境也是这样做的
早期无线电指令制导的战术空地导弹使用起来听说很麻烦,但是到底有多麻烦?哪位兄弟帮忙考古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