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可能会令中医药误入歧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17:14
标准化可能会令中医药误入歧途

2007-01-02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1/02/content_1630541.htm
杨杰
    中国正在为中医药发展拟建国际化标准。日前在京召开的“2006中医药发展论坛”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李振吉做主题报告呼吁:标准化才能推动中医药科学化和国际传播。(《新京报》2006年12月28日)
    何谓标准化?即是赋予事物一个统一的标准,简单地说,有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思。然而对于中医而言,其针对每个个体不同情况“辩症施治”的特点,其“个体传承”的特征,决定了中医与标准化之间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标准化难说是中医药未来的出路。

    根据媒体的报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目前已制定并发布《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年)》,正在着手推进中医医疗机构、中医教育机构、中药材和中医医生从业的质量管理规范,计划逐步与同类国际规范接轨。

    这就会加剧这种客观存在的矛盾。属于中医药体系范畴内的“标准”需要“与同类国际规范接轨”,换句话说,这就意味着要用“西医”的标准去规范“中医药”。在实践中,这已被证明是阻碍中医药健康发展的一个方式,如果再“标准化”,很可能会将中医药的发展引入歧途。

    李振吉说,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有利于改变国际社会认为中医药原始、层次低、不科学的错误印象,提高各国对中医药的认可度。应该说,这种说法的出发点是好的,的确,目前国际社会存在着对中医药的错误认识,但这种“错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一百多年前,当西医刚刚进入中国时,不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吗?所以,用技术手段去解决文化问题,其结果不容乐观。

    中医和西医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下发展出来的,有着不同的“文化基因”。作为权威组织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当然比大多数人更理解中医的特点,更希望中医健康发展,但“中医药的标准化”是否应该类似或等同于“西医的标准化”仍值得商榷。如果只是为了让中医药走出国门,而不是立足于改变中医药目前尴尬的发展现状,“标准化”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

    当然,报道中所说“目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正在协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订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英译标准,并筹备开展中医药执业资格的国际考试,构建中医医生、中药药师在世界各国从业的国际标准体系”,则是一个可以尽快完成的工作——相对于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医疗方式而言,对于医生资质的管理应该是最有可能“标准化”的。标准化可能会令中医药误入歧途

2007-01-02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1/02/content_1630541.htm
杨杰
    中国正在为中医药发展拟建国际化标准。日前在京召开的“2006中医药发展论坛”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李振吉做主题报告呼吁:标准化才能推动中医药科学化和国际传播。(《新京报》2006年12月28日)
    何谓标准化?即是赋予事物一个统一的标准,简单地说,有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思。然而对于中医而言,其针对每个个体不同情况“辩症施治”的特点,其“个体传承”的特征,决定了中医与标准化之间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标准化难说是中医药未来的出路。

    根据媒体的报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目前已制定并发布《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年)》,正在着手推进中医医疗机构、中医教育机构、中药材和中医医生从业的质量管理规范,计划逐步与同类国际规范接轨。

    这就会加剧这种客观存在的矛盾。属于中医药体系范畴内的“标准”需要“与同类国际规范接轨”,换句话说,这就意味着要用“西医”的标准去规范“中医药”。在实践中,这已被证明是阻碍中医药健康发展的一个方式,如果再“标准化”,很可能会将中医药的发展引入歧途。

    李振吉说,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有利于改变国际社会认为中医药原始、层次低、不科学的错误印象,提高各国对中医药的认可度。应该说,这种说法的出发点是好的,的确,目前国际社会存在着对中医药的错误认识,但这种“错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一百多年前,当西医刚刚进入中国时,不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吗?所以,用技术手段去解决文化问题,其结果不容乐观。

    中医和西医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下发展出来的,有着不同的“文化基因”。作为权威组织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当然比大多数人更理解中医的特点,更希望中医健康发展,但“中医药的标准化”是否应该类似或等同于“西医的标准化”仍值得商榷。如果只是为了让中医药走出国门,而不是立足于改变中医药目前尴尬的发展现状,“标准化”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

    当然,报道中所说“目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正在协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订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英译标准,并筹备开展中医药执业资格的国际考试,构建中医医生、中药药师在世界各国从业的国际标准体系”,则是一个可以尽快完成的工作——相对于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医疗方式而言,对于医生资质的管理应该是最有可能“标准化”的。
恩,望闻切问,对症下药才是中医的精髓,完全标准化,我也觉得不好
提出“完全标准化”所谓的砖家、叫兽脑子进水了
  中药标准化这些年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很多标准化的中成药,都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你们知道中药鱼腥草么?标准化,提炼成注射液以后,疗效显著。让我们的古老中药大放光彩。
  
  标准化,其实中药一直在努力。知道乌鸡白凤丸吧?这就是清代同仁堂从乌鸡养生的药方中提炼出来,加于标准化生产的结果。这可是清代标准化的典型。中药在标准化的方面,可是领先于西药的,只是后来社会发展速度大大落后西方,我们中药没有加速推进标准化的进程。
原帖由 dumbguy 于 2007-1-3 09:13 发表
恩,望闻切问,对症下药才是中医的精髓,完全标准化,我也觉得不好

  不瞒兄弟,我家一窝子医生,中西医齐全。望闻问切,对症下药是中西医共同的方法。
取其糟粕,去其精华。

中医这样搞怎能不亡?
这样说已承认中医是‘文化’不是医学了? 不能标准化正好给想否定中医的人最好的理由。
原帖由 新侨联委员 于 2007-1-3 10:35 发表
  中药标准化这些年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很多标准化的中成药,都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你们知道中药鱼腥草么?标准化,提炼成注射液以后,疗效显著。让我们的古老中药大放光彩。
  
  标准化,其实中药一直在 ...

标准化是保药舍医的办法
中医不是在现代科学的体系下建立的,用这个体系来约束是不会让中医发展的
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消亡
NaCN:
  中医中药历史上都在追求标准化。比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都起到了标准化规范中医中药的作用。
突然发现,中医和中药好象是两个概念..
不标准化也可以,文化嘛!在民俗村里找个地方摆张桌子,外国人来了,就在找来的土著演员身上比划几下.....;P ;P ;P
原帖由 新侨联委员 于 2007-1-3 13:51 发表
NaCN:
  中医中药历史上都在追求标准化。比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都起到了标准化规范中医中药的作用。


别跟这些无知的人说中医,自己无知当却总觉得比谁都明白,凭着一知半解,一对猛人的崇拜,就妄下结论,你不妨问问:说中医不好的人,有几个读过,《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的?呵呵,完全是凭着自己的主观印象去胡说八道.

不求甚解,典型的主人的思维方式.西方人就是这么思考问题的?

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否定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产物,这才是最可悲的,

要么你就去调查研究,刨根问底,西方人喜欢较真,认死理.而中国则是差不多就行了.

于是乎很多人就凭着自己差不多的理解,就胡说八道.呵呵.

科学?就是这样的态度吗?
原帖由 凤百羽 于 2007-1-3 10:39 发表
取其糟粕,去其精华。

中医这样搞怎能不亡?


请问中医什么是精华啊?呵呵.
原帖由 九月的海 于 2007-1-4 10:59 发表
不标准化也可以,文化嘛!在民俗村里找个地方摆张桌子,外国人来了,就在找来的土著演员身上比划几下.....;P ;P ;P



典型的无知者.
原帖由 dumbguy 于 2007-1-4 09:22 发表
突然发现,中医和中药好象是两个概念..


呵呵,呵呵,
原帖由 NaCN 于 2007-1-3 12:11 发表

标准化是保药舍医的办法
中医不是在现代科学的体系下建立的,用这个体系来约束是不会让中医发展的
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消亡


西医就是建立在 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吗?
灭亡?你灭亡了,中医也不会灭亡.
标准化推动中医药产业高速增长

  日前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于如何发展中医药产业做出了系统的部署,即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医药产业。今后15年的工作重心是“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在“十五”期间启动中药标准化工作以来,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主要企业,都积极参与并承担了许多常用中药材和复方的标准化研究工作,完成了“黄芪、黄连、乌梢蛇等12种中药材标准”和部分中药材的炮制标准,完善了部分中成药复方的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的稳步推进,将极大地促进中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中医药产业从药材种植、炮制、饮片加工、现代剂型改造以及临床使用方面的一系列革命,也成为推动中医药产业以年均30%以上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演变,中医药标准化也成为构建我国中医药产业保护体系的重要基础。中医药现代化也使一批传统中成药制造企业获得了持续增长的动力,如同仁堂、云南白药实现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成为市场机构投资者的重点投资品种。随着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调整与发展,以基础医疗和自我医疗为主的OTC市场将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在传统的近10万个经验方中,已有3000多个品种成为了OTC产品,占所有OTC品种的77.85%,成为我国OTC药物的主力。可以预见,中药现代化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传统中成药的市场认可度,成为未来市场增长的主要亮点。
日前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于如何发展中医药产业做出了系统的部署,即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医药产业。

今后15年的工作重心是:

“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

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

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

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

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标准化推动中医药产业高速增长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17日 09:50
作者: 张仕元  关键词: 标准化;中医药  

  
  西南证券研发中心  张仕元

  日前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于如何发展中医药产业做出了系统的部署,即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医药产业。今后十五年的工作重心是“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宝库,也是我国卫生健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充分的研究与论证,目前在如何继承与发扬我国中医药传统,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方面,业内取得了共识,即:通过知识创新开创一个科学新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培育一个大健康产业,并将其作为我国的一个战略性产业来加以培育和发展:“中药现代化不是中药西药化,中药国际化不是中药西方化”。

  中医药产业的战略方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充分运用现代医学、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对中医药理论体系和长期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去伪存真”及与现代科学的沟通融合,在生命科学领域创立一个新的学科体系,以实现中医药理论质的进步和方法学的突破;二是在保持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医药学的发展成果和有关国家传统医药的管理经验,研究建立一套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能够得到国际公认的中药标准规范体系,并争取使之成为国际传统医药标准。《纲要》正是完全围绕这一战略展开的。


  理论的突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因此对于产业影响更大的应该是标准化工作。我国在“十五”期间启动中药标准化工作以来,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主要企业,都积极参与并承担了许多常用中药材和复方的标准化研究工作,完成了“黄芪、黄连、乌梢蛇等12种中药材标准”和部分中药材的炮制标准,完善了部分中成药复方的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的稳步推进,将极大地促进中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中医药产业从药材种植、炮制、饮片加工、现代剂型改造以及临床使用方面的一系列革命,也成为推动中医药产业以年均30%以上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演变,中医药标准化也成为构建我国中医药产业保护体系的重要基础。

  中医药现代化也使一批传统中成药制造企业获得了持续增长的动力,如同仁堂、云南白药实现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成为市场机构投资者的重点投资品种。随着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调整与发展,以基础医疗和自我医疗为主的OTC市场将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在传统的近10万个经验方中,已有3000多个品种成为了OTC产品,占所有OTC品种的77.85%,成为我国OTC药物的主力。可以预见,中药现代化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传统中成药的市场认可度,成为未来市场增长的主要亮点。名特优产品和龙头企业依然是市场的赢家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标准化为中医药添翼


2006-07-28 03:02:48  



  当今世界,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一定程度上就掌握了技术和经济竞争的主动权。中医药源于我国,也是我国少数几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潜力的学科领域之一,以我国为主,制定和推广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发挥其法规效用和自我约束作用,促进中医药与国际社会各方面的衔接已迫在眉睫。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奋斗目标之一。目前,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入,中医药以其扎实的疗效,尤其在去年抗击非典中发挥的作用,在国际上正得到越来越大范围的认可。

  另外,科学研究方兴未艾,很多国家政府开始关注中医药,中医药在一些国家已经合法化。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国都宣布中医合法,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也通过中医法案,承认中医是合法的医生。

  很多国际大型制药公司都对中药的研究开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如哈佛、斯坦福大学等都建立了专门的研究室。据统计,目前美国中医药研究机构有146个。德国有百余家中药或植物药厂,十余个中药研究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约有170多家公司、40多个研究团体在从事传统药物的研究开发工作,与此同时,国际上申请中药及其他植物药的专利数量也迅速上升。

  中医药在走向世界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药学与西方医药理论有很大的不同。中医药学是一个复杂体系,限于目前科技水平,在理论上还难以与西医学界沟通。表现为临床实践中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等特点与现代医学注重标准、标准化建设,如病名标准、诊断标准、疗效标准、新药标准等有很大的差异。

  中医药在大多数国家尚未取得合法地位,没有来自官方的法律、法规约束和强有力的管理。一些假医、庸医、虚假广告、伪劣药品、乱办学、乱发证、恶性竞争等不良现象还在损害着中医药的声誉。不论是发展中医药国际化的大好形势,还是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都需要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比如,首先要有名词术语的标准化及相应的翻译标准;对临床诊疗技术、常用诊疗设备、疗效评价、中药品种质量都应当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中医药的发展、办学、办医以及对从业人员的责任、权利、义务、职业道德、效果考核都应当有相应的管理标准。


标准制定和实施将有利于使各国中医药活动建立最佳秩序、形成共同语言和促进相互了解,并不断合理化、规范化。特别是中医药在多数国家尚未取得合法地位的情况下,中医药的无序发展,法律、法规的空白,政府管理知识的缺乏,各国行业自律的局限,都为标准化建设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要求标准化建设提供一种“约束”。这种约束力就是一种权威,一种能够对中医药在国际上健康传播,从技术上和管理上进行干预的权威。未来国际贸易竞争的焦点是标准的竞争,较之产品竞争和专利竞争,标准是产品和专利的衡量尺度,是市场的屏障和主动权。运用标准战略占据主动,保护本国的利益,是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举措。


  去年9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简称世中联)宣告成立,这是总部设在我国的国际性中医药学术组织,具有制定和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标准的合法身份。世中联各成员单位可以根据各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需要,提出制定标准的建议,经过一定的程序确定立项,充分进行民主讨论和协商,经总部讨论通过后正式发布。在各国中医药法规标准不健全的情况下,这样一个国际行业标准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锐利的武器,对在市场上投机取巧的竞争对手们进行监督和规范,净化市场,提高质量,从而会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支持和认可。

  我国是中医药的故乡,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丰富经验。通过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和落实,各国会员单位业务的规范与发展,必将逐步扩大对各国民众和政府的影响,国际行业标准有可能转化为所在国的国家标准,进而推动中医药在国际范围内的合法化进程。

  根据目前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发展形势,制定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医药教育标准、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中医药从业人员标准和中药及设备标准等是当务之急,能否顺利进行,影响到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今年5月,欧盟新公布的《欧洲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大幅度调整了植物药市场准入条件,并首次承认符合条件的中药可获得药品的合法身份。前不久,美国新出台的《植物药研究指导原则》也大幅度调整植物药准入条件。由此看来,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前景广阔。

  但专家提醒,企业要拿到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不仅要有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还要在中药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等方面下功夫,才能“吃”上国际市场这块诱人“蛋糕”。

  (起标)
  相关链接
  中药国际化标准研究获进展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澳门大学等十八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百多名研究人员,经过四年的合作研究,初步制定出中药国际化标准规范、中药质量评价、中药复方质量评价、中药化学对照品标准规范、中药临床前药效评价、中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标准;提出了中药国际商用质量标准概念和中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思路。

  结合九种中药质量评价关键技术,确定了十余种常用中药近百种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技术方法;制定出近五十种中药及活血化瘀、扶正固本和清热解毒三类中药主要药效学评价指标体系、疾病评价模型;完成了对近百种中药及其化学成分的安全性评价。

  此外,还对与中药国际化标准规范关联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政策、国际市场、说明书标签、保健食品、化妆品、产业发展、市场监管、人才培养等进行了系统的基础性研究。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澳门大学等十八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百多名研究人员,经过四年的合作研究,初步制定出中药国际化标准规范、中药质量评价、中药复方质量评价、中药化学对照品标准规范、中药临床前药效评价、中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标准;提出了中药国际商用质量标准概念和中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思路。

==================================

这好笑的就是说到中药的副作用,结果是什么呢?很多重要恰恰就是中西药方合剂,出来问题,比如,中药注射剂.

传统的中医里面是没有这个东西的,而现代人把中药西化了,却不去研究这样做回产生什么样子的变化,结果呢?

类似的中药注射剂出了问题,就都推给自己的老祖宗,让李时珍去为现代人的行为负责,好笑到家了.

而实际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面,就已经对中药的毒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进行了分类.

你现代人把中药西化了却不去研究这样做的后果,然后把责任都推给自己的祖宗.并且爱这样的基础上再说中医如何的不好.

实在是荒唐.李时珍只需要为他所在的时代的中医负责.现代人就必须为今天的中医负责.

连这样的道理事实都不清楚的笨蛋何其多.
早在1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即将中药分为上、中、下品,并指出“下品多毒,不可久服”;
  
  明代的《本草纲目》更将有毒中药细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级,其中毒性中药381种以专篇介绍。
  
  解放后,我国已对100余种中药的化学结构、药理、毒理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已明确了中药有毒成分的主要物质基础的类别。

==============================

这不是在做标准化工作,又是在干什么?如果不分清楚了,那不吃死.

现代人对中医研究的不是不够,而是远远的不够.

更不要说那些数典忘祖的败家玩意了.什么东西,你吗的只有外国的月亮才是圆的.
原帖由 闪电战 于 2007-1-4 12:39 发表


别跟这些无知的人说中医,自己无知当却总觉得比谁都明白,凭着一知半解,一对猛人的崇拜,就妄下结论,你不妨问问:说中医不好的人,有几个读过,《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的?呵呵,完全是凭着自己的主观印象去胡 ...

  
  如果他们知道得多,我们向他们请教学习。如果我们知道得多,我们拿出资料给他们参考。这样我们的论坛就会很有水平。
  中医中药的标准化工作,曾经在世界上是先进科技的代表。
  闪电战说了中药自古以来的标准化努力。我说,中医治疗方法,自古以来一直在追求着标准化。《黄帝内经》大家中学都学过了。我以它为例。
  
  《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就是中医标准化的时代成就。它是多人的智慧经验的整理,是集体智慧的总结,理论化和标准化的样板。有了这部书作为指导,中医从个体散户走向了理论和标准化的集体创作阶段。
  
  在《黄帝内经》的标准化指引下,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其它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他创造性地把外感发热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经和八纲,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
  这是他对中医标准化的重大贡献!
  而张仲景标准化的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大小柴胡汤及金匮肾气丸等等,迄今仍然是标准。如何?谁说中医不标准?
  
  张仲景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新的治疗标准——辩症施治。
  是辩不是辩
  辩症施治,就是张仲景指出:相同的症状,可能有不同的病因。搞清楚病因才好治疗。张仲景说辩症施治,不是鼓励医生各干各的,而是他给出了很多疾病的通用的治疗方法。不然张仲景搞通用药方干什么?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同仁堂
  
  中国清代的著名医馆、药店——同仁堂,在标准化上是非常肯下功夫。它在选料,加工,再加工,出货上都有严格的标准。不达标的药材不入库,不投料,加工过程中不敢删减工序,出货时候严保品质。三百年前的严格要求,很多都落实到今天了。
我国已启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
2006/10/30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八日提供的信息说:目前已全面启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计划到二〇一〇年制定出五百项中医药标准。其中有五十项国家标准,三至五项以中国为主确定的国际标准,二十项国际行业组织标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称,中医药标准化将形成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药技术标准和中医药管理标准三大体系,以进一步完善、补充法律法规,使中医药管理有法可依,有效促进中医药理论创新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他透露,中国国家财政近年已设专项资金支持中医药标准化制定,并将中医药名词术语、针灸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等四十三项中医药标准列入国家标准化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同时启动了近六十项中医药标准化项目,有力推动了中医药标准化进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指出,中医药要真正走向世界,“除必须把好质量关外,更迫在眉睫的是要制定出中医中药的标准”,在没有建立标准体系之前,不可能要求别人接受我们。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学术发展、规范中医药管理和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的需要。建立中医药标准化制度,可以提高中医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增强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合理保护中国中医药利益。
               
    据知,目前中国内地有包括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院的中医医院三千所,平均年诊疗人次达达二亿三千四百万;中药出口已达一百六十四国家和地区,去年中药出口总值为八亿三千万美元,达到历年出口最高水平。

(来源:新华网)
据《中国医药报》报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印发《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全面启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规划》计划,到2010年,将制(修)订500项中医药标准,其中包括50项国家标准,力争每年制(修)订100项标准,标准制(修)订周期控制在两年以内,标龄控制在5年以内。《规划》中称,将以我为主制订或提出3-5项中医药国际标准,参与制订或提出至少20项国际行业组织标准。

据悉,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将形成三大标准化体系,即中医药基础标准体系、中医药技术标准体系、中医药管理标准体系。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人士介绍,我国目前共颁布了120多项中医药标准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各地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颁布了大量的地方性有关中医药标准和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的颁布和实施,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实质性参与了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在我国标准化研究成果基础上,起草了《经穴名称》国际标准草案,并由世界卫生组织审议通过,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目前,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也存在不少困难,表现在行业内标准化意识不强,认识还不一致;中医药标准化还处在探索过程,不能很好地与中医药工作实际相结合,标准适用性不强,不能满足医疗、科研、教育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的需要;推广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实施和监督;中医药标准化基础条件薄弱,缺少统筹规划和有效的组织与经费保障,缺少中医药标准研究网络和可依托的骨干单位,缺乏标准化专业人才。
中国制订世卫验收12项针灸国际标准
2006-12-29  


 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成立暨2006标准制定项目验收审查会,日前在京举行。  近年随著针灸在世界各国的迅猛普及,以及针灸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相关针灸各领域的标准制定迫在眉睫,我国针灸界2006年度共完成了11项针灸标准的制定、1项标准的修订。不久前,有关针灸穴位定位的国际标准被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会议审议通过。  验收通过的12项针灸标准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包括11项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和1项耳穴名称与部位(修订),其中11项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涵盖了皮内针、皮肤针、头针、耳针、三棱针及透穴刺法、穴位埋线、穴位贴敷、穴位注射乃至灸法、拔罐等针灸各领域。据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于2007年再度启动10项针灸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看到针灸图,就可以看到中国古人的标准化智慧了。人类的个体有所差异,大部分类似,所以,有中医标准穴位图。中医的标准,曾经远远地走在了世界之前列。
]]
  唐朝人捡到了手机用不了……没有基站。;P
  现代科学有一个非常严密的体系,要求有理论支持,有论证过程,可重复验证。这样,跳大神、转破轮都遇到了空前的障碍。
  你举例说的手机,很生动,我们现代科学还有很多解释不了的现象,所以,会有一些待解的难题,这是科学探索的方向。在它们还没有被验证的时候,决不能成为科学。
  具体在中医的态度上,我认为中医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之一,后来随着社会没落,没有进入现在科学发展轨道。今天,我支持中医完善发展,拿出可以让全世界拜服的论证结果,成为当代的科学。
  我们的中医,今天已经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完善的科学验证。比如中成药上面,通过大规模双盲验证,证实了我们中药是科学的,先进的。
要知道,中医是经验主义的东西,能够发现所有东西,但未必能够科学精确解释所有东西,或者只能用一些神化的语言解释,所以中医与现代科学(即人类目前的自然解释水平)格格不如。
      

========================

这完全是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断,现代科学不等于就是西方的标准,否则,同样举个简单的例子,孙子兵法比战争论早的多,按常理,对于军事内在规律的认识,战争论要强过孙子兵法.

但很不幸,孙子兵法孙虽然写在2000多年前,但起对战争规律的认识,就是要超过近现代才产生的战争论.

用过去的就是落后的,这样的说辞,那是没有意义的,还是那句话: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你再把自己包裹上文明科学的外衣,实践证明你是错误,那也一样没有用.


否则,孙子兵法也一样要被否定,但为什么没有呢?因为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

它可不是经过科学论证,符合某个科学标准,唯一证明它的就是实践.

所以说,再把别人说的一无是处,在泥巴自己说的饿天花滥坠,也没有用.

因为谁也无法抹杀事实,也正因为这样,面对事实,舟子们就只好逃跑了.
]]
抗癌中药通过美国FDA新药临床验证申请



时间:2005年03月14日16:57  来源:信息时报 【我要揪错】【推荐】【打

  (记者吴佶谊)3月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中医药抗肿瘤国际化论坛》上传出令人振奋的消息:我国抗癌药品双灵固本散顺利通过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验证申请,抗癌中药立足国际市场的一块坚冰被绿谷集团打破。
另据了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卫生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尹力、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参加了研讨。

  一直以来,美国FDA是中药进入世界医药主流市场的最大障碍,迄今为止,没有一种中药能以药物的身份进入美国。我国抗癌中药双灵固本散从1996年面市,就踏上了美国FDA的破冰之旅。9年来,绿谷集团先后寻求并达成了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研究中心、华盛顿乔治城大学Lombardi肿瘤研究中心的科研合作意向,与美国两大抗癌机构MD.安德森肿瘤中心和斯隆-凯林肿瘤中心的临床合作意向。2000年以来,双灵固本散先后通过了俄罗斯、日本、泰国等10余个国家政府的最高验证。2004年又通过了中药药品质量监管最严格的新加坡政府的验证,其要害指标如重金属含量、杂质等远远低于该国药品准入的最低标准。
全军首个中药电子处方软件问世 年内将推广应用  

--------------------------------------------------------------------------------
2007年01月05日

  中新网重庆1月5日电(谢静 章莹)记者今在中国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获悉,由该院中西医结合科自主研发的一中药处方系统软件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目前已在四川成都军区昆明总院试运行,并将于年内在全军推广应用。该软件是全军首个基于医院信息化平台的中药电子处方软件。

  据介绍,该软件研发设计历时五年,前后修改过三个版本。目前投入使用的版本具有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已录入五千多个常用方剂、上千种中药及其原生植物、饮片的彩色图片。软件投入使用后,临床医生只需输入患者所患疾病的病名或中医证候,计算机即可自动检索出数据库里相关的方药供医生参考,医生再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及各自的临床经验对参考处方进行适当修改,并打印出处方。

  院方称,该软件为一开放系统,不仅可根据需要随时增加经验方与新的药用,还具有保存、分析名老中医经验的功能,亦可作为初学中医者的辅助教学工具,将对中国中医文化的传承发挥重要作用。(完)
大刀:
  你转贴的新闻,正好证明我中药和现代医学不冲突,还能够经过现代医学的验证,证实其科学性和顽强生命力、先进性。
黄帝内经与音高、色彩的对应关系邹继纯 发布时间: 2007-01-06 06:00 光明日报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一部集中了远古先人长期实践智慧的经典著作,其最伟大的贡献与广泛应用是在中医中药养生保健方面。国内外医学界不断对之加深认识和实践,取得了中西医结合的丰硕成果,越来越多的人运用内经学说指导养生保健,成效显著。本文将从“内经”与音乐、配色的关系进行探讨。   1991年 起,我开始热衷于园艺,并在实践中发现,如果总体上用对了土质、水肥、光照、通风、温度、湿度等,植物自会健康地生长,否则就会出现病虫害,治起来就难了。这一点也可用在学习“内经”上。我在初学“内经”时感到深奥难懂,但通过对植物生长的长期观察,对“内经”的理解似乎也开了窍。“内经”的“天人合一说”讲的是“生命若能适合天地时运就会健康长寿,反之则会生病折寿”,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虽然人体运转比植物生长更复杂,但也像植物可从根茎叶外观上明察其变化一样,可通过望闻问切等查其病因;加之人有自我感觉,所以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我就是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内经”的认识。   我自药物研究所退休后,1999年开始学唱京剧,后又学京胡伴奏。为了解决老年记忆力下降问题,2003年春,我在“内经”“五音五色对应说”的启发下,根据物理知识找到了音高与颜色的合理对应关系,抄写了彩色五线谱(后用电脑打谱),在学琴时收到易识易记的效果(此法也同样惠及了初学钢琴的朋友)。我还用音乐和弦的道理观察自然界和人们的颜色搭配,并在心中赞赏或评分。3年下来,每看到颜色或听到音乐时,我的脑中就出现音与色的联想,既其乐无穷又锻炼了大脑。   众所周知,声音是空气的振动波,人耳能听到的声频范围是20-2万赫兹,音乐是悦耳的和谐之声。光是电磁波,可见光是从红到紫的七色光(波长范围658-480纳米)。声音与颜色是有共性的,都是由具有能量的物质波生成的,又都是人们用来形成艺术的元素。   我发现乐音音高与颜色对应关系有规律可循:如取每音CDEFGAB(西方人有用这7个字母为颜色名的起始字母来定颜色)的频率(Hz)与其所对应色(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波长(nm)相加,二者数值之和均约为930(其他的对应则不然),得出了12平均律音高与12颜色对应关系(见附表)。又按内经所述的五音、五律、五行、五脏、方位、时辰、时令等对应关系(仅将其中的五律顺序“角徵宫商羽”调整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宫商角徵羽”)再加上颜色的对应,列出表格,果然所有的对应关系均是合理的。为了一目了然便于应用,我又作出了易查易记的《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对应图》。   音高与颜色的合理对应关系,除了可用“上述颜色光波波长和音频率数值和均约为930”来解释外,还可用“内经”以及色彩搭配知识来印证和支持。例如,数千年来的实践证明,“内经”中各对应(例如第一列:宫、木、东、肝、生、晚春—四月、卯时—晨6点钟)均符合万物(包括人)的运行规律,与我所补充的音C与色原红对应可互为印证。再如,用音乐和弦进行配色,像大三和弦的C大调CEG的对应色分别为原红、黄和青绿,G大调GBD的对应色分别为青绿、绛红和橙红,D大调DF#A的对应色分别为橙红、深绿和蓝,都是和谐的配色。再如,色有色温冷暖性格特征,音调有情感的意境等,在对应关系中也能得到反映。   综上所述,我认为自己所发现的音高与颜色的对应关系是有规律而非随意的。我建议感兴趣的人士可将其试用于学习器乐、正确配色和老人健脑锻炼等方面;此外,在帮助儿童早期教育、进行学习认知学的研究等领域也可用于开发工具、产品或实验。   近年来,有多位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例如钱学森、欧阳中石、周汝昌等都曾发表过关于科学与艺术之间关系的精辟论述,给人们以有益的启发。我的体会是:人通过师法造化而生成艺术,科学乃是人们发现的自然法则,艺术与科学二者均是天人合一的体现——换言之,科学与艺术本是相合的。这也算是对大师们关于“艺术与科学相通”观点的又一支持吧。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附表 音高与颜色的合理对应关系
中西医学的结合问题




□季羡林 发布时间: 2006-12-22 光明日报


  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有极其悠久的历史。一般都追溯到黄帝时代,可见其时间之久。

  我不是什么哲学家,但是对许多问题往往有自己的想法。我一向认为,世界文化可以分为东西两大体系。东西之区分
决定于它们的思维模式。东综合而西分析。我在这里必须说明一下,综合与分析都是就其大体而言,在细微的地方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种东西之分也表现在医药学上。中国医药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了今天,形成了独立的体系,一般称之为中医。与之相提并论者,则是以近代西方科技为基础的几乎统一了世界的现代化的医学,在中国统称之为西医。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医学,比如藏医等。我个人认为,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中西医学以及少数民族的医学都有存在的价值与能力,不能妄加评断。几十年前,中国也曾有过否定中医的论调,那不会带来什么好处的。

  上面讲到,中医发展已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多方面的外来的影响。周秦以前的情况,渺茫难言矣。大概是到了汉代,西方中亚一带的影响就开始显露。带“海”字的一些东西都是洋玩意儿,“海”后来变为“洋”。根据陈寅恪先生的意见,中国的“岐伯”可能同印度的Jivaka有关。就连以刮骨疗毒著名的华佗,也可能与印度有关。到了唐代,西方的影响更扩大了。《外台秘要》中有许多外国(主要是印度)成分。印度的眼科大夫,徒步转游四方,也来到了中国,并且给大诗人刘禹锡治疗眼病。此时,波斯的医学也传入中国,结果是《海药本草》等著作的出现。

  到了明朝末年,西方(欧洲)的医学开始传入中国,后来称之为西医,与中国传统医学,所谓中医,相提并论,并行不悖。现在中国农村医疗情况,我不大清楚。沿海地区和内陆恐怕不会是一样的。在我的家乡是联合几个邻近乡村,组成一个诊所,医疗手段大概是不中不西,亦中亦西。这同解放前已经有天壤之别了。

  总而言之,目前在中国存在着两大医疗体系:一中一西。双方都有自己的研究院,也都有自己的医院。我没有做过详细的统计,我的印象是,以西医为基础的医院其数目远远超过以中医为基础的医院。有的以西医为基础的大医院中,也请上一位中医。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这一位中医大夫既不临床号脉,对症下药,也不来了解病情,而是每天送给病员一罐熬好的中药,这样的药必然是四平八稳,既治不了病,也要不了命的玩意儿。这样的中医大夫形同虚设,毫无意义。

  现在有一个问题明显地摆在我们眼前:既然存在着两大体系,为什么不把它俩结合融为一体产生一种崭新的医学呢?这样现成的题目,我想,一定会有不少人尝试过了。因为没有成果,所以不为人知。

  我不研究医学史,80岁以前基本上不生病,没有住过医院。因此,对我在上面提出来的医学两大体系融合的问题,从来没有考虑过。现在让我来考虑,结论已经摆在眼前:一不可能,二没有必要。除了在小的设施方面可以互相学习以外,理论方面,因为所依据的思维模式不同,可以任其按照自己的路数自由发展下去。数百年上千年以后会发展成为什么样子,现在无法预言。

  我倒是有一个建议,在某个以西医为基础的大医院中认真聘请几位真正学有专长的中医大夫,与西医大夫待遇完全平等。可以时不时地选择几个有典型意义的病员,让中西大夫各根据自己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加以治疗,看看谁能够治好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治疗同一个病人的过程中,中西医不会有什么矛盾的,中医什么仪器都不需要。在内行人眼中,我这种想法也许是非常可笑的、幼稚的。我个人却并不这样认为。
  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先总理周恩来同志有过多次的指导,建立了一些中西医结合的医院,培育了中西医结合的人才。我伯伯姑姑他们这一代,就是恩来同志中西医结合路线培养出来的医生。
  其实更早之前,我爷爷在红军中当军医时候,红军已经是中西医结合了。
  军队讲究的是实际效果,救活最要紧。由于中医在外科急救上的落后,中医应该退居抢救二线。由于西医缺乏,结果中医就是硬上。实用主义指导下,中西结合,一切手段都用。如果中医好用,八路军搞什么盘尼西林?
  我对今后中国医学的看法也是提倡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中医现在已经大大落后时代,只有奋起直追。
  顶,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