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关于印度LCA试飞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02:15
我本人是从事军工工作的,对国产的战机研制历程也算有些了解。前几天偶然看到了关于印度的LCA的新闻,感觉比较有趣,就仔细的研究了一番。
LCA的研制历程是1983年由印度政府提出的,1988年完成任务规划,90年代初完成初始设计。2001年1月首飞,到今年12月才造出第五架样机,据称将很快正式投产。
应该说它的进度并不算慢。要知道,中国的第一种自行研制并且大规模装备的喷气式战机——歼轰七“飞豹”,1978年项目起动,1988年首飞,2000年才定型,而新歼则经历了18年的研制过程,“18岁了,终于参军了。”应该说对于中国和印度这样技术基础薄弱的国家来说,“第一代”肯定是比较难产的。一般来讲技术储备决定研制周期,技术跨度决定试飞周期。尤其是在试飞过程中,很容易暴露出重大的设计缺陷和技术障碍,导致设计修改甚至推倒重来。这一点在飞豹项目当中曾经多次上演。而对于LCA来说,我们现在对于这个项目可以说是完全不了解,光凭道听途说很难一窥全豹。它在试飞中究竟试飞了什么项目,达到了什么性能指标,遇到了什么障碍更是无从得知。但是我从这个项目简单的报道当中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东西。
首先就是这个新闻过于低调。
尽管我能够看到的报道都是转载的,但是我们仍然看到它的报道过于语焉不详,只说了它的操纵性能非常好,又说道它是“良好的飞行平台”。至于如何良好,不得而知,就算涉及机密,也可以搞几个特技动作来表现一下它良好的飞行性能吧。我觉得对于LCA这样一个对于印度来说具有时代开拓意义的项目,也是一个经历坎坷备受争议的项目,一旦获得重大突破断然没有不做大肆宣传的道理。

其次,它还有一道高坎要过。
搞过飞机的人都知道,飞机研制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不是发动机或雷达,也不是材料和加工工艺,更不是空气动力学和结构力学,而是系统工程能力。简单的说就是如何把一大堆或先进或实用,或国产或引进的设备和技术捏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能力。现在我们可以看到,LAC正在向“良好的武器平台”转变,而且“在随后的18个月内,将进行各种武器和传感器的集成和测试。”也就是说,现在的LAC,武器和火控系统还没有整合进去,“传感器”指的是什么我们还不清楚,可能是指和武器搭配的指示,制导和控制设备,也可能是说一部分飞机状态监控系统也不太完善。我们很容易推断,现在的LCA的技术状态最多处于“枭龙”03号的状态,而不是04号的状态。枭龙从03号到04号经过了两年。而03号本身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良好的飞行平台”,如果不是巴方的要求较高的话,它作为武器平台也是合格的了。至于04号,它的航电和武器系统实际上都是成熟产品,这两年成飞干的工作其实也就是系统整合。那么LCA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肯定将面对重大考验,搞不好还要再度回炉,对于第一次研制先进飞机的印度来说,18个月的周期无疑是很紧张的。这样的过程甚至可能要延续到LCA服役之后:在某些系统不到位的时候用替代品先服役,日后再进行升级。

第三,我们看不到LAC项目对印度整个航空工业的技术辐射作用。
我由于工作原因,长期和歼七,轰六这样的老机型打交道,但是我注意到,随着飞豹和新歼项目的进展,整个中国航空工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正是在那些老旧机型身上,我们可以不断的看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武器的运用。相阵控雷达,电子化座舱,复合材料,数字化加工工艺,巡航导弹,精确制导武器,综合航电,飞火交联,救生,通信,导航,指挥,等等技术的运用,使得歼七和轰六这些经历了50年的机种焕发了新生。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批次的歼七和轰六都有所进步,同时部队装备的飞机也在不停的进行改装。以至于现在出厂的最新飞机与十年前甚至五年前的同一型号都有巨大的飞跃。我们完全可以从歼七的改进看到歼十的进展。
那么,我们知道,印度为了维持它的庞大机群,几十年来一直在不停的生产米格21。那么他们生产的飞机水平如何呢?印度不是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也不是没有获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以中国的眼光来看,实在是非常有限的。20年来LAC所取得的进展为什么没有表现在印度生产的其他飞机上呢?我认为可能的原因有3个,第一,印度自身的技术进展有限。第二,印度对引进的技术无法真正掌握。第三,印度对米格21本身吃的不透。印度90年代中期对米格21提出了改进的要求,参与竞争的有以色列和俄罗斯两种方案。而有意思的是,曾经有人把米格21的两个改进方案和中国同一时期生产的歼七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结果是中国版本无条件胜出。印度当然不愿意买比中国落后的飞机了,但是俄罗斯敢拿着比中国歼七落后得多的方案跑到印度去招摇撞骗,可见当时印度的航空工业水平如何了。而可悲的是:直到现在,不争气的印度人自己制造的米格21仍然属于无名之辈的行列。
但是从这一点我们又可以看到一个不同寻常之处:一个进行了二十年的先进项目,涉及整个航空工业的方方面面,怎么就会连一点像样的成就都没有呢?我猜想,这可能和过多的技术引进有关。当然,引进技术不是坏事,拿来主义嘛。但是拿来之后你得学啊,得研究啊,得吃透,然后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啊!印度人怎么就什么都没有学到呢?难不成他们就是站在旁边看热闹?
从这一点看来,印度的LCA即使获得成功,对印度航空工业的提升也十分有限。

第四,印度对LCA的期望值与它实际的航空工业水平之间有极大的落差。
印度的航空工业水平如何,我没见过实物,也没有参观过它的工厂。不过看印度制造的米格21和美洲豹就能看到一点端倪。我前面已经说过,在印度能够制造高档产品的情况下,是完全没有理由造不出性能良好的低档产品的。LCA是什么档次?按照印度人的说法,属于第四代,还是西方标准的第四代,还要2020年都不会落后。从第二代到第四代,其中的技术跨度有多大?两道技术鸿沟!我们的飞豹是二代半,枭龙是准三代,歼十是正三代,中国用了将近30年才越过了第一道鸿沟。其中的辛酸苦辣实在不足以向外人道。我们知道LCA的大部分子系统都使用了外国技术,外国设备甚至外国设计,但是最后的系统集成和整合肯定是印度人自己做,否则干脆给LCA安一个美国番号拉倒了。尽管如此,我对印度人跨越障碍的能力仍然深表怀疑,有些东西没有做过就永远不知道,我们开始搞飞豹和歼十之前也曾经对可能面对的难题做过这样那样的猜测。结果搞起来之后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很多大麻烦都是从小毛病引起的。LCA迄今为止已经经过570次试飞,说实话这样的试飞强度并不大,很多有关可靠性的问题都不一定能够暴露出来。而中国队新型飞机的测试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的风洞,高空试车台,地面微波实验室,仿真测试系统都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就试飞而言,不仅有原型机试飞,还有小批量领先使用试飞,还有用歼八2和教八改装的技术验证机试飞——用成熟飞机改装技术验证机,可以进行比还不成熟的原型机复杂的多的试飞。可以说,中国航空工业对新型战机的测试的强度,难度,力度和广泛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最后,中国近几年研制的飞机都存在很大的技术交叉,很多歼十上的设备和技术,飞豹和歼七都能帮它试飞,甚至整个子系统的集成都可以在其他机种身上完成。而我们可以看到,印度是没有这种条件的,它只有一个LCA项目在进行,它的米格21和美洲豹不争气,也没看到它做这方面的工作。那么我只能看到一个选择,那就是让美国人帮它做。众所周知,1998年后印度和美国的关系一度中断,但是其后很快又再度热络起来,鉴于LCA广泛使用了美国技术,帮助印度进行全面的系统测试还是很可能的。但是要想达到“第四代”标准,美国人愿意提供的东西非常有限。
在LCA的整个项目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的从美国,英国,以色列引进的成熟技术,按理说,LCA不应受分子项目进度所累,印度方面的主要工作应该就在于机体设计和系统集成。但是从它的研制进程来说,印度在材料制造,加工工艺,空气动力学,以及系统集成能力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从LCA2001年第一次试飞,时隔1年多之后才第二次试飞来看,它有可能在复合材料结构方面碰到了麻烦。LCA使用了过多的复合材料,是的,过多了。制造高性能的复合材料其实不难,但是复合材料的最大的弱点就是可靠性问题。从制造角度来说,基本上很难保证能够生产出质量完全一致的产品,以至于对复合材料件的性能一般都不以强度,硬度,公差来表示。而是采用一种概率性的表示方法,比如说“有90%的置信度可以达到某一强度标准”,或者“有99%的置信度可以达到某一强度标准”。于是,在复合材料设计时,经常要放大其安全裕度,也就是增加厚度,从而减少了复合材料对于金属材料的比强度优势。我们可以看到使用了大量复合材料的LCA减重效果并不明显。更要命的是,复合材料极易受损,而且难以检测——金属材料的损伤往往是裂纹,腐蚀等,大部分损伤可以目视检查,难以达到的地方可以用窥镜。但是复合材料如果发生分层,气泡等问题,在表面上是绝对看不出来的。如果仅仅是使用在飞机的表面,用一台手提式超声波验伤机就可以检查,但是如果使用在内部结构上的话,检查起来就会极其麻烦。这也是美国等材料技术先进国家在复合材料的使用上保持谨慎的根本原因。我猜测LCA的第一次试飞之后一放就是一年半的原因可能就是复合材料出现了重大损伤,从而不得不对机体结构设计推倒重来。至于现在LCA的复合材料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就570次试飞而言,尚不足以验证其可靠性。

好了,说到这里了。我对歼十的了解有限,对LCA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面,所以我并不打算对它们的性能作盲人摸象式的所谓分析。
有错误之处敬请指正。我本人是从事军工工作的,对国产的战机研制历程也算有些了解。前几天偶然看到了关于印度的LCA的新闻,感觉比较有趣,就仔细的研究了一番。
LCA的研制历程是1983年由印度政府提出的,1988年完成任务规划,90年代初完成初始设计。2001年1月首飞,到今年12月才造出第五架样机,据称将很快正式投产。
应该说它的进度并不算慢。要知道,中国的第一种自行研制并且大规模装备的喷气式战机——歼轰七“飞豹”,1978年项目起动,1988年首飞,2000年才定型,而新歼则经历了18年的研制过程,“18岁了,终于参军了。”应该说对于中国和印度这样技术基础薄弱的国家来说,“第一代”肯定是比较难产的。一般来讲技术储备决定研制周期,技术跨度决定试飞周期。尤其是在试飞过程中,很容易暴露出重大的设计缺陷和技术障碍,导致设计修改甚至推倒重来。这一点在飞豹项目当中曾经多次上演。而对于LCA来说,我们现在对于这个项目可以说是完全不了解,光凭道听途说很难一窥全豹。它在试飞中究竟试飞了什么项目,达到了什么性能指标,遇到了什么障碍更是无从得知。但是我从这个项目简单的报道当中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东西。
首先就是这个新闻过于低调。
尽管我能够看到的报道都是转载的,但是我们仍然看到它的报道过于语焉不详,只说了它的操纵性能非常好,又说道它是“良好的飞行平台”。至于如何良好,不得而知,就算涉及机密,也可以搞几个特技动作来表现一下它良好的飞行性能吧。我觉得对于LCA这样一个对于印度来说具有时代开拓意义的项目,也是一个经历坎坷备受争议的项目,一旦获得重大突破断然没有不做大肆宣传的道理。

其次,它还有一道高坎要过。
搞过飞机的人都知道,飞机研制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不是发动机或雷达,也不是材料和加工工艺,更不是空气动力学和结构力学,而是系统工程能力。简单的说就是如何把一大堆或先进或实用,或国产或引进的设备和技术捏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能力。现在我们可以看到,LAC正在向“良好的武器平台”转变,而且“在随后的18个月内,将进行各种武器和传感器的集成和测试。”也就是说,现在的LAC,武器和火控系统还没有整合进去,“传感器”指的是什么我们还不清楚,可能是指和武器搭配的指示,制导和控制设备,也可能是说一部分飞机状态监控系统也不太完善。我们很容易推断,现在的LCA的技术状态最多处于“枭龙”03号的状态,而不是04号的状态。枭龙从03号到04号经过了两年。而03号本身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良好的飞行平台”,如果不是巴方的要求较高的话,它作为武器平台也是合格的了。至于04号,它的航电和武器系统实际上都是成熟产品,这两年成飞干的工作其实也就是系统整合。那么LCA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肯定将面对重大考验,搞不好还要再度回炉,对于第一次研制先进飞机的印度来说,18个月的周期无疑是很紧张的。这样的过程甚至可能要延续到LCA服役之后:在某些系统不到位的时候用替代品先服役,日后再进行升级。

第三,我们看不到LAC项目对印度整个航空工业的技术辐射作用。
我由于工作原因,长期和歼七,轰六这样的老机型打交道,但是我注意到,随着飞豹和新歼项目的进展,整个中国航空工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正是在那些老旧机型身上,我们可以不断的看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武器的运用。相阵控雷达,电子化座舱,复合材料,数字化加工工艺,巡航导弹,精确制导武器,综合航电,飞火交联,救生,通信,导航,指挥,等等技术的运用,使得歼七和轰六这些经历了50年的机种焕发了新生。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批次的歼七和轰六都有所进步,同时部队装备的飞机也在不停的进行改装。以至于现在出厂的最新飞机与十年前甚至五年前的同一型号都有巨大的飞跃。我们完全可以从歼七的改进看到歼十的进展。
那么,我们知道,印度为了维持它的庞大机群,几十年来一直在不停的生产米格21。那么他们生产的飞机水平如何呢?印度不是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也不是没有获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以中国的眼光来看,实在是非常有限的。20年来LAC所取得的进展为什么没有表现在印度生产的其他飞机上呢?我认为可能的原因有3个,第一,印度自身的技术进展有限。第二,印度对引进的技术无法真正掌握。第三,印度对米格21本身吃的不透。印度90年代中期对米格21提出了改进的要求,参与竞争的有以色列和俄罗斯两种方案。而有意思的是,曾经有人把米格21的两个改进方案和中国同一时期生产的歼七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结果是中国版本无条件胜出。印度当然不愿意买比中国落后的飞机了,但是俄罗斯敢拿着比中国歼七落后得多的方案跑到印度去招摇撞骗,可见当时印度的航空工业水平如何了。而可悲的是:直到现在,不争气的印度人自己制造的米格21仍然属于无名之辈的行列。
但是从这一点我们又可以看到一个不同寻常之处:一个进行了二十年的先进项目,涉及整个航空工业的方方面面,怎么就会连一点像样的成就都没有呢?我猜想,这可能和过多的技术引进有关。当然,引进技术不是坏事,拿来主义嘛。但是拿来之后你得学啊,得研究啊,得吃透,然后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啊!印度人怎么就什么都没有学到呢?难不成他们就是站在旁边看热闹?
从这一点看来,印度的LCA即使获得成功,对印度航空工业的提升也十分有限。

第四,印度对LCA的期望值与它实际的航空工业水平之间有极大的落差。
印度的航空工业水平如何,我没见过实物,也没有参观过它的工厂。不过看印度制造的米格21和美洲豹就能看到一点端倪。我前面已经说过,在印度能够制造高档产品的情况下,是完全没有理由造不出性能良好的低档产品的。LCA是什么档次?按照印度人的说法,属于第四代,还是西方标准的第四代,还要2020年都不会落后。从第二代到第四代,其中的技术跨度有多大?两道技术鸿沟!我们的飞豹是二代半,枭龙是准三代,歼十是正三代,中国用了将近30年才越过了第一道鸿沟。其中的辛酸苦辣实在不足以向外人道。我们知道LCA的大部分子系统都使用了外国技术,外国设备甚至外国设计,但是最后的系统集成和整合肯定是印度人自己做,否则干脆给LCA安一个美国番号拉倒了。尽管如此,我对印度人跨越障碍的能力仍然深表怀疑,有些东西没有做过就永远不知道,我们开始搞飞豹和歼十之前也曾经对可能面对的难题做过这样那样的猜测。结果搞起来之后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很多大麻烦都是从小毛病引起的。LCA迄今为止已经经过570次试飞,说实话这样的试飞强度并不大,很多有关可靠性的问题都不一定能够暴露出来。而中国队新型飞机的测试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的风洞,高空试车台,地面微波实验室,仿真测试系统都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就试飞而言,不仅有原型机试飞,还有小批量领先使用试飞,还有用歼八2和教八改装的技术验证机试飞——用成熟飞机改装技术验证机,可以进行比还不成熟的原型机复杂的多的试飞。可以说,中国航空工业对新型战机的测试的强度,难度,力度和广泛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最后,中国近几年研制的飞机都存在很大的技术交叉,很多歼十上的设备和技术,飞豹和歼七都能帮它试飞,甚至整个子系统的集成都可以在其他机种身上完成。而我们可以看到,印度是没有这种条件的,它只有一个LCA项目在进行,它的米格21和美洲豹不争气,也没看到它做这方面的工作。那么我只能看到一个选择,那就是让美国人帮它做。众所周知,1998年后印度和美国的关系一度中断,但是其后很快又再度热络起来,鉴于LCA广泛使用了美国技术,帮助印度进行全面的系统测试还是很可能的。但是要想达到“第四代”标准,美国人愿意提供的东西非常有限。
在LCA的整个项目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的从美国,英国,以色列引进的成熟技术,按理说,LCA不应受分子项目进度所累,印度方面的主要工作应该就在于机体设计和系统集成。但是从它的研制进程来说,印度在材料制造,加工工艺,空气动力学,以及系统集成能力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从LCA2001年第一次试飞,时隔1年多之后才第二次试飞来看,它有可能在复合材料结构方面碰到了麻烦。LCA使用了过多的复合材料,是的,过多了。制造高性能的复合材料其实不难,但是复合材料的最大的弱点就是可靠性问题。从制造角度来说,基本上很难保证能够生产出质量完全一致的产品,以至于对复合材料件的性能一般都不以强度,硬度,公差来表示。而是采用一种概率性的表示方法,比如说“有90%的置信度可以达到某一强度标准”,或者“有99%的置信度可以达到某一强度标准”。于是,在复合材料设计时,经常要放大其安全裕度,也就是增加厚度,从而减少了复合材料对于金属材料的比强度优势。我们可以看到使用了大量复合材料的LCA减重效果并不明显。更要命的是,复合材料极易受损,而且难以检测——金属材料的损伤往往是裂纹,腐蚀等,大部分损伤可以目视检查,难以达到的地方可以用窥镜。但是复合材料如果发生分层,气泡等问题,在表面上是绝对看不出来的。如果仅仅是使用在飞机的表面,用一台手提式超声波验伤机就可以检查,但是如果使用在内部结构上的话,检查起来就会极其麻烦。这也是美国等材料技术先进国家在复合材料的使用上保持谨慎的根本原因。我猜测LCA的第一次试飞之后一放就是一年半的原因可能就是复合材料出现了重大损伤,从而不得不对机体结构设计推倒重来。至于现在LCA的复合材料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就570次试飞而言,尚不足以验证其可靠性。

好了,说到这里了。我对歼十的了解有限,对LCA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面,所以我并不打算对它们的性能作盲人摸象式的所谓分析。
有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从啊琼就能看出印度的工业如何
很有道理,顶一下
我门国家材料落后,所以就不可能大量用复合材料了.
其实未来的飞机是"塑料+胶水"现在A380已经开始用了
原帖由 eeyylx 于 2007-1-1 03:12 发表
我门国家材料落后,所以就不可能大量用复合材料了.
其实未来的飞机是"塑料+胶水"现在A380已经开始用了

阿三的材料先进,所以用复合材料;P
楼主不愧超大分析员,有道!顶了:)
啊,原来飞机是这样造出来的,是不是在家用纸板箱和胶水就能DIY一架家用飞机涅?本菜穷,倒是很需要这样的东西啊
印度工业能力差,尤其是基础工业,没有太多的工业积累。相关研发设施不足
印度人爱吹牛,说话像放屁

你也别当真
阿三的东西大家是有目共睹的:陆军的阿琼,空军的LCA,海军的德里(还算是合格产品),自建航母,自建核潜艇~~~没有一个计划不是失败的.都是一开始雄心勃勃然后几经周折最后勉强做出的
科学没有捷径,印度如果能坚持下去,还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原帖由 Tomorrow 于 2007-1-1 09:29 发表
阿三的东西大家是有目共睹的:陆军的阿琼,空军的LCA,海军的德里(还算是合格产品),自建航母,自建核潜艇~~~没有一个计划不是失败的.都是一开始雄心勃勃然后几经周折最后勉强做出的

很简单基础工业
基础弱国,宇航员上天了,人们照样要打问号
基础工业强国,尽管没有自己的招牌产品,但仍旧不可小视

因为基础工业弱国的招牌很大程度上是被后者托举上去的
关于复材的观点与系统集成的观点很有说服力,印度确实不具备这个能力.
国内的航空航天用复合材料也是大部分从国外购买的
这东西可以引申到生产加工设备---石化设备;测试设备

基础工业基础工业
说的有道理~~!
阿三的工业基础水平是不行!
原帖由 器官 于 2007-1-1 10:07 发表
国内的航空航天用复合材料也是大部分从国外购买的
这东西可以引申到生产加工设备---石化设备;测试设备

基础工业基础工业

偶们想要,谁出口呀,莫不是这位大大能说服美国国会,欧盟出口这个给俺们。
这个很大部分叫装备制造业

别说现在搞到容易多了就是文革时代都能搞到,很多都是从香港搞到的

你搞不到可以从第三方搞到

就说都熟悉一些的机床设备大部分或者绝大部分高端产品都是进口的
这是国内一个石油大学的分析测试设备

搞材料没有这些东西行吗?

这些设备能研发制造的国家也就是所谓的基础工业强国
霍英东之所以有爱国商人名号就是这个,六七十年代从西方搞到了不少东西
包括IBM计算机芯片这类东西
有一个文章称当时中国计算机工业和美国相差无几,实际上直到七十年代国内还要手工拉晶,高端机上都是美国芯片
:handshake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好高骛远是极度自我膨胀的结果,阿三为镜...
霍英东,当代红顶商人,看来当年老毛不顺手拿下香港是对的
原帖由 eeyylx 于 2007-1-1 03:12 发表
我门国家材料落后,所以就不可能大量用复合材料了.
其实未来的飞机是"塑料+胶水"现在A380已经开始用了


长见识了啊,原来复合材料就是“塑料+胶水”啊,这是哪国给的定义啊。:Q
A380的那个机翼问题解决了没有啊??复合材料是好,但是目前也不是包打天下的。

另外,感谢楼主的好文。
:Q ,17楼的话,过了啊,科研仪器不是国内做不出来,有些还是能搞定的,问题是性能不够好,不够稳定。没有人不承认国内的落后,但也不是一无是处。
喜欢看这样的文章,有分析有实据,又不太长。
原帖由 eeyylx 于 2007-1-1 03:12 发表
我门国家材料落后,所以就不可能大量用复合材料了.
其实未来的飞机是"塑料+胶水"现在A380已经开始用了


英国野鸡学校连基本的理工科知识都没教你吧.
顶一下,同时我们也不能自满,17的图表很说明差距
其实印度落后也没什么罪,不要吹牛就是了。居然现在还在说“阿穷”是世界三强之一!我最看不得阿三这点。不吹它能死啊:L :L
]]
阿三 基础薄弱 还喜欢吹牛 老想和TC拼……
看看这个图啊三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情……
这图让我一身鸡皮疙瘩:Q
]]
阿三还是穷呗
说到啊三大家都忽视了"体制问题"!:D  啊三的贵族受教育但不干活,整天看报纸电视外就是拜神,他们的工程师也是非常懒惰的,穷人连受教育的权利都没有!这样的体制能搞出什么好东西?;P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都愿意买那么多所谓先进武器给阿三,因为阿三自己无法消化,对西方不会形成竞争,所以西方还是继续要给阿三带高帽。:$ :lol :lol :lol :lol
“LCA迄今为止已经经过570次试飞”,不知道这么少的架次离定型还有多远。
    实际上570架次仅仅是中国试飞院去年一年试飞架次的1/8。虽然说试飞院在飞很多种飞机,但是人家是飞1年阿三是飞了6年啊。
    10号从首飞到定型飞的架次是570架次的N倍
原帖由 dd.dragon 于 2007-1-1 11:36 发表


英国野鸡学校连基本的理工科知识都没教你吧.


    :@ :@ 我们英国还是有那么几所好学校滴

    不过人家上的学校确实野鸡,丢了我们英国滴人
:)

好文!
很有道理,原来如此
原帖由 eeyylx 于 2007-1-1 03:12 发表
我门国家材料落后,所以就不可能大量用复合材料了.
其实未来的飞机是"塑料+胶水"现在A380已经开始用了

楼主一看就不是工科生。
谁告诉你复合材料是用“胶水”之类的东西完成加工的?那热塑成型之类的工艺都是干什么的?
楼主有兴趣的话搜索一下,马来跣胺、树脂纤维、加工工艺搜索一下。丢人不可怕,关键是不要不知道丢人丢在什么地方。
原帖由 器官 于 2007-1-1 10:26 发表
这是国内一个石油大学的分析测试设备

搞材料没有这些东西行吗?

这些设备能研发制造的国家也就是所谓的基础工业强国

拜托!
你运气不好,我就是做化工的,偏偏就是分析测试人员。
你这里列出的仪器,确实和材料有关,但是关系不是很大。至于这些设备,有一半我都操作过同类设备,如果你真要了解做材料的分析设备和过程,自己去武汉理工大学。不要在这里班门弄斧。
非常非常棒的文章,真正从专业的角度分析.我也从事机务工作多年,赞同你的观点.

印度LCA的现状体现的是决策者的无知和国家的不成熟,很象我们五.六十年代航空工业的心态,提出一大堆不切实际的计划却无一完成.但很庆幸的是现在现在的中国航空工业已经上路了,在技术上虽与美国仍有近30年的差距,但通过国家持续的投入和辛勤的工作,这个差距一定可以弥补.

万事开头难,当成飞18年终于走完了歼10的全部研发历程并正式装备部队后,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作为真正的军迷,应该给予最真诚的祝贺和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