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代重型军用越野车技术引进始末(组图)[完整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15:19:50
以前帖过,不过只有一部份,这次来外完整版,希望加精!


  尽管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军用轮式车辆仍属后勤运输车辆的范围。就连大名鼎鼎的《简氏防务》,也往往把轮式车辆列入《简氏军用后勤运输车辆》。事实上。随着战后60年作战模式的不断变革和演进。轮式车辆已日益成为与各种地面作战武器紧密结合、用途广泛、结构复杂的军事装备,而我国军用轮式车辆的发展也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充分整合了斯太尔与奔弛技术的我国新一代重型设备运载车

  口陈若师

  ☆背景

  基于建国之初我国机械工业力量的薄弱,特别是第一代军用车辆研发过程正值文革期间,正常的工作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所以,尽管在相关各方面的大力协作下,我国第一代军用车辆研发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车辆的技术性能、质量指标、越野载重吨位和牵引重量还不能完全适应军队武器装备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1963年5月中央军委《军用轮式车辆系列化方案》中规划的7吨级重型越野汽车为例,按照后来中央军委的部署,一机邮汽车局任这个项目上决定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发展。一方面靠自力更生,由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在多年生产民用重型汽车的基础上自行研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当时相对有利的国际局势,从法国引进贝利埃GBU一15系列重型军用汽车技术在川汽进行生产。然而两方面的进展都有些小尽人意,过高的技术指标使自行研制的工作一再受挫,济南汽车制造总厂从1967年到1977年走过了从IN一250到JN一251项目的失败,再到应急改装JN一253,最后经过长达10年的艰辛研制,JN一252(俗称“黄河252”)才修成止果正式装备部队。而技术引进之路就更加曲折了,在我们刚刚捱过三年困难时期之后,1964年底,国家在极端困难的财政局面下拿出850万美元从法国引进的贝利埃GBUl5系列重型军用汽车技术在随后开始的政治运动中,因为一些人为因素几乎消耗殆尽,从1968年到1978年根据引进技术研制的CQ一261(俗称“红岩261”)只生产了322辆,个中遗憾令人不胜嘘唏。

  1975年底,总后勤部会同各军兵种车管部门和科研单位,经过调查研究、系统论证,拟定了《第二代军用汽车系列型谱》,确定军川车辆采用0.5吨、1吨、3.5吨、7吨和12吨5个级圳的基型车。主管部门在总结第一代军用汽车发展经验的过程中,清晰的看到往重型军用汽车的发展上,简单的靠自力更生所付出的时间成本过于高昂,特别是我们错过的10午恰恰是世界汽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的十年。而此时的国际局势也于我有利从西方国家引进技术可挑选的余地较大。加之文革结束后,同内改革开放的局面形成,从国外再次引进重型军用汽车的政治背景、思想预期、经济条件均已成熟。

  ☆奔驰受挫

  随着冷战局势的变化,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利用和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的解冻,从联邦德国引进了一大批奔驰越野卡车,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有相当数量的奔驰军用越野汽车被我军各兵种装备。数年后,性能优异的奔驰汽车在东方客户那里赢得了广泛的信任。

  1978年初,中央批准了从国外引进重型汽车技术改造中国汽车工业的计划,新时期的中国人表现出对先进技术和高效生产力超乎寻常的热切之情。4月,以一机部汽车局为骨干、各汽车企业为辅的中国汽车工业考考察团在一机部副部长杨铿的带领下,前往汽车工业的鼻祖一一联邦德国进行考察。联邦德国也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二战结束时其整个机械工业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在冷战最前沿的德国人硬是在战争结束后的短短10年内,创造_了全国年产汽车100万辆的惊人业绩,7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已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而这时我国的全国汽车年生产总量刚刚越过10万辆。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考察组先后考察了联邦德国汽车工业的4大典范:奔驰、MAN、大众和道依茨。并深入到这四家公司的所属一厂、技术研发中心、试车场等设施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这也为日后组建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打下了基础。

  回国后,考察组成员立即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总结。6月中旬,一机部汽车局根据这次考察的成果,并会同国内有关部门向中央提交了数份工作报告,这其中包括引进大众公司小型汽车、引进道依茨风冷发动机的建议等等。其中《关于联邦德国奔驰重型汽车和建设重型汽车厂的报告》以(78)一机党字18号文的形式,在6月28日被呈送到李先念副主席、纪登奎、余秋里、谷牧、康世恩副总理面前。在这份报告中,一机部提出引进奔驰公司生产的NG一80系列,载重9吨、11.5吨、14吨、16吨、21吨5个级别的17个基本车型。这份报告中仃关部¨总的设想是,重型汽车厂的建没,采取购买重型汽车生产所需关键设备、制造技术、测试于段等作为上要途径,经初步估算,这个项目全部投资大约需要10亿美元的外汇、另需25亿人民币的国内投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份报告给予了充分重视,7月1日,李先念副主席对这份报告作出了重要批示:1、(这个项目引进的车型)能否满足军用需要,应与中央军委研究一下;2、(新建重汽)厂址放在湖南好,我们必须考虑到战争问题,请斟酌……

  联邦德国奔驰NG80系列卡车,是奔驰汽车公司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发的重型汽车,是历经十年时间,花费了数十亿马克的研制费用,在70年代末期才投放市场的最新车型。具有十分先进的技术水准。以其整车底盘车架为例,其不等宽、变截面、边梁式鱼肚型结构车架,是奔驰独有的车架技术,采用有限元优化结构设计手段,在减轻重量、缩小体积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车架的抗弯强度、扭转弹性和承受非对称循环交变冲击载荷的能力。使奔驰卡车在恶劣环境下的工作和生存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尤其是在战时条件下的后勤运输保障方面更加显得得心应手。但是其对加工工艺要求极高,相对于当时国内重型汽车所采用的槽型、Z型车架而言,它需要专用的冲压设备,而且这些设备需要全部从国外进口,花费较大。这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中国来说,有些勉为其难。也为日后这一项目的搁浅埋下了伏笔。

  在国内有关部门之间展开引进奔驰重犁汽车相关工作的同时。1979年3月15日,一机部副部长饶斌带队,开始了文革后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二次“西天取经”之路。考察组先后考察了法国雷诺汽车公司、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英国重型汽车工业公司、美围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应该说,这次考察让我们打开了眼界,同时考察组也向更多的国外汽车公司发出邀请,希望其能到我国进行产品演示、参与我国的重型汽车发展。6月13日,饶彬同志向国家计委汇报情况时,余秋里副总理做出了4点指不:

  1.中央赞成搞重型汽车(项目):

  2.(考虑到国内资金不足问题)可向国外借钱:

  3.(相关部门立即)搞合资项目的可能性研究:

  4.(应充分考虑利用老企业进行重型汽车项目建设)明确不在湖南建(新)厂。


  而此时和奔驰公司的谈判也陷入了僵局,奔驰公司对技术转让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要求中方先购买相当大数量的产品,才考虑对中方进行技术转让。这对于刚刚走过了文革十年的中国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同意的。这时,重庆256工厂拿起了我国建国初期工业发展最擅长的模式——反向测绘仿制,这就是后来的铁马汽车(原型为上世纪70年代后期进口的奔驰2026A)。


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曾引进法国贝埃重型越野车技术,图中正在运载坦克的红岩CQ261就是根据贝利埃GBU15仿制生产。

  ☆斯太尔后来居上

  对于奥地利这个国家,或许更多的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但是对于中国的重型汽车工业来讲。“斯太尔”这个名字却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1979年7月初,在得知中国正在寻求引进重型汽车技术之后,奥地利斯太尔一戴姆勒一普赫股份公司卡车分公司在中国举办了一一一场车辆性能演示和技术交流会。7月8日,该公司向我国主管部门——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局递交了关于两国在重型汽车技术上进行合作的建议书。9月2013,一机部复函奥地利斯太尔公司,确认斯太尔提供的91系列重型卡车符合我国重型汽车技术引进的项目总体要求,欢迎其参加中方的引进选型竞争。

  斯太尔91系列重型车是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中叶开始研制的新一代重型汽车。该车共有七个吨位级车型:两轴车三个品种991、1291、1391;三轴车三个品种1491、2591、2891;四轴车一个品种1891。该系列车采用了当时刚刚流行的模块化设计,由5种不同功率的发动机、4种变速箱、3种驱动后桥、2种前桥、2种离合器、2种转向器和一套气路模块组合出7个级别数十个车型。就该车技术水准来说,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该车的生产工艺要求相对简单。还是以整车底盘车架为例,该车采用了常见的槽型大梁,只是车架纵粱与一般重型车小同,它只提供一种截面形状,该截面由内、外两根高度前后相同的直梁组合而成,对于不同载重量的车型底盘,采用附加副纵梁的办法来解决。以军用1491车型为例,在安装上层结构时,就需要附加一根具有一定截面尺寸的副纵梁。该J:艺流稃所需要的冲压锻造设备比较常见,采购可选择余地较大,所需要化费的外汇也较少。

  1979年底,就在和奔驰公司谈削陷入僵局之时。中奥双方的交流却取得了实质性成果。12月5日,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和中国第一机械上业部在经过详细务实的交流之后签署了联合备忘录。根据这份备忘录,一直困扰着中方的诸多问题得到了奥地利方面诚挚的回应。考虑到中方处于国民经济调整阶段、资金紧张,所以最后确定的购买方案如下:

  1.由奥地利斯太尔公司牵头,奥地利信贷银行向中方提供进出口信贷。总额为5亿美元,利率为较为优惠的年息7.5%、宽限期为5年:

  2.所贷款项可由中方生产的产品返销冲抵:

  3.合理利用资金,减小投资规模,由斯太尔公司协助中方以改造现有老厂的方式来建设生产线:

  4.针对中方对斯太尔产品了解较少存在顾虑的问题,奥地利方面的表现也相当大度,备忘录约定。自备忘录签定半年内,由斯太尔公司向中方提供主要车型和发动机,并提供相关技术人员协助中方进行样车试验。


  1980年4月,以时任一机部部长饶斌为首的中国汽车工业代表团再次访问欧洲。这已经是我国上世纪后期为寻求引进先进重型汽车技术的第三次出国考察了。不过这次访问的重点就直接选定了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在奥地利期间,代表团除了参观考察了斯太尔的车身生产线、发动机生产线、总装生产线等,还参观了为斯太尔提供冲压设备的机床厂,以及斯太尔的用户——该国较大的三个运输公司。并且存斯太尔公司的安排下,与奥地利工商贸易部、进出口信贷银行的官员就斯太尔项目的进出口信贷问题进行了磋商。参与这个项目的两国多个单位对先前双方签订的备忘录相关内容进行了确认。


中国SX2150型重型军车

  1980年5月,斯太尔公司把半年前约定的实验样车和发动机运抵中国。其中1491.M320/6x6型7吨级军用越野车在10月交由总后勤部车船研究所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整车性能综合试验。相配会的WD615.65发动机则同时交由杭州发动机进行了为期一年,1000小时全速全负荷耐久性试验和5000小时的冷热冲击试验。实验结果均达到了斯太尔公司提供的技术标准。但是试验中也暴露出若干问题,比如说整车动力性能和世界一流车辆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中国地域、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车架、车桥还略显薄弱。试验阶段临近结束叶,斯泰尔公司及时派员来华,对该车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答询,并派专人前往海南试车现场了解试车情况,就试验标准和实验条件进行了技术交流。1982年底,斯太尔公司邀请中方技术人员前往奥地利进行进一步的技术磋商,在奥地利期间,斯太尔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向中方技术官员详细的介绍了产品原理和冲压工艺等问题,基本消除了中方对斯太尔重型汽车底盘刚性不足的疑虑对于车桥方面,奥地利方面透露该公司更先进的10吨和16吨级轮边减速桥正在发展中,可以向中方转让最新技术;对于整车动力不足的问题,奥地利方面向中方介绍了正在利用谐波增压技术改进发动机的情况,直列六缸发动机功率已经稳定提高到310马力,并有望再提高到370马力,发动机输出扭矩也可采取措施适当提高。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在这次合作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远胜于德国奔驰公司,这为斯太尔项目的最后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3年上半年,中方就组建中国重汽工业联营公司进行了机构设置和人事任命,为引进斯太尔重型汽车做好了充分的国内准备。1983年7月斯太尔公司代表访问北京,就双方最终签订合同的分歧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12月22日,奥地利政府代表团访问中国,斯太尔公司董事长马尔察赫、副董事长费希廷格、卡车厂厂长费兹迈尔作为代表团成员随同来访。24日双方就重型汽车项目进行了最后的磋商,28日双方就该项目签订了一揽子协议。正式的合同文本是在7周以后签订的。1983年12月17日,中奥双方签订了《重型汽车制造技术转让合同》,此合同经双方政府批准后正式生效。

  斯太尔技术引进后,中方立即展开了新一轮的研究工作,此后该技术先后用于改造我国第一代军用重型汽车中的SX一250、JN一252等车型。14年以后,我国以斯太尔技术为基础研制的新一代军用重型汽车走下了生产线。


我国根据斯太尔技术生产的新一代5吨级重型汽车SX2110,在未来它主要是换装老式的红岩250重型汽车

  ☆奔驰重返中国

  斯太尔项目的成功给了德国人强烈的挫折感,毕竟奔驰NG-80系列重型卡车在世界上的地位要比斯太尔产品高出许多。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斯太尔91系列重型汽车在奥地利的年产量只有5000辆左右,而奔驰NG一80系列车年产量却高达50000辆以上。尽管第一次关于引进技术的接触以失败告终,但是中德双方并没有因此中断联络。不过这次和德国方面接触的是中国兵器工业公司。

  因为在70年代生产的重型汽车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和军队的运输需要,我国先后数次进口了各国的重型汽车。其中德国奔驰是表现最出色的。众所周知,我国南北地域差异较大,东西海拔高低十分明显,并且这个时候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因此对使用的车辆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而德国奔驰重型汽车却以优异的性能赢得了赞誉,在军内外有着良好的口碑。我国研制的WZ551轮式装甲输送车就是以有着奔驰血统的铁马汽车为技术背景的。在铁马汽车研制初期,遇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以奔驰驱动桥为例,该桥为整体非断开式带轮边减速器的双级减速车桥,最大一级减速和车轮驱动力矩是通过轮边行星齿轮减速器来实现的,因此大大降低了传动系零部件所承受的交变载荷的冲击程度,有效地延长了使用寿命,减小了主减速器壳体尺寸;增大了离地间隙,提高了车辆通过性能,并可充分满足车辆要求的越障高度、越沟宽度等越野性能要求。但其使用材料较为苛刻、制造工艺十分复杂,最初仿制的驱动桥难以达到设计要求。尽管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克服,但是与德国原产车相比技术指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对后来研制WZ551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毕竟仿制的汽车产品在工艺流程上存在着缺陷,车辆性能难以达标也在情理之中。


铁马6X6军用运输车


我军的WZ-551轮式装甲输送车是在重庆铁马重型越野车基础上研制的,由于重庆铁马技术的不甚成熟,WZ-551的发展也相当曲折,后在奔驰重型汽车技术基础上加以改良,已出口到许多国家,赢得了普遍的尊重

  这时德国方面也不愿意放弃中国市场,在认清形势后德国人放下架子,同意向中方转让技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初合作的搁浅我们也有着相当大的责任,一起步就把年生产能力定在5万辆的目标上,这一计划确实有些冒进了。经过反思的双方又重新以务实的态度开始了新一轮合作。新的技术引进谈判比先前要顺利的多,一方面我国的重型汽车技术引进计划已经是“把一观二;另一方面,斯太尔项目的成功也给奔驰引进带来了若干便利,诸如斯太尔和奔驰重型卡车的变速器和转向系统都是采用的联邦德国ZF公司产品;另外,随着斯太尔项目的引进,我国当时建成了中国重汽潍坊柴油机公司(斯太尔技术)、中国兵工华北柴油机公司(道依茨技术)、重庆康明斯柴油机公司(美国康明斯技术)等三个重犁汽车用发动机企业,无需再引进奔驰OM系列柴油机,因此奔驰重型汽车引进项目的投资夫幅度降低。1988年9月27日,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中德双方国家领导人出席了中方与德国戴姆勒一奔驰公司在人民人会堂隆重举行的奔驰重型汽车引进项目签字仪式。这也标志着后来的北方奔驰汽车有限公司的诞生。目前其生产的军用汽车已装备我军各兵种,并且在奔驰重型汽车技术基础上,我国研制的WZ55l系列轮式装甲车也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家族,并且出口到许多国家,赢得了普遍的尊重。


国产的北方奔驰8X8军用运输车在我国西部地区装备数量较多,虽然奔驰汽车性能优异,但是造价较高,目前在我军主要作为高低搭配中的高端车来使用。

  ☆结束语

  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过十几年的技术消化,我国引进的2个重型汽车项目先后通过了国家验收。到日前为止我国的斯太尔重型汽车年生产能力已超过10万辆,奔驰重型汽车年生产量也突破了10000辆。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第二代军用汽车的研制发展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根据上世纪90年代初期调整后的第2代军用汽车系列型谱,第2代军用汽车采用0.5吨、1.5吨、3.5吨、5吨、7吨和12吨6个级圳的基型车。在这6个吨位级中,5吨级以上三个级别的重型汽车技术基本全部来自引进的两个项U。并且,在达一技术基础上,我国的第二代军用重型汽车技术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军用汽车会从“为别人欢呼的行列”走向“别人为我们欢呼的行列”!  


北方乌拉尔重型汽车


济南产黄河重型10X10导弹运输车


局部特写以前帖过,不过只有一部份,这次来外完整版,希望加精!


  尽管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军用轮式车辆仍属后勤运输车辆的范围。就连大名鼎鼎的《简氏防务》,也往往把轮式车辆列入《简氏军用后勤运输车辆》。事实上。随着战后60年作战模式的不断变革和演进。轮式车辆已日益成为与各种地面作战武器紧密结合、用途广泛、结构复杂的军事装备,而我国军用轮式车辆的发展也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充分整合了斯太尔与奔弛技术的我国新一代重型设备运载车

  口陈若师

  ☆背景

  基于建国之初我国机械工业力量的薄弱,特别是第一代军用车辆研发过程正值文革期间,正常的工作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所以,尽管在相关各方面的大力协作下,我国第一代军用车辆研发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车辆的技术性能、质量指标、越野载重吨位和牵引重量还不能完全适应军队武器装备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1963年5月中央军委《军用轮式车辆系列化方案》中规划的7吨级重型越野汽车为例,按照后来中央军委的部署,一机邮汽车局任这个项目上决定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发展。一方面靠自力更生,由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在多年生产民用重型汽车的基础上自行研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当时相对有利的国际局势,从法国引进贝利埃GBU一15系列重型军用汽车技术在川汽进行生产。然而两方面的进展都有些小尽人意,过高的技术指标使自行研制的工作一再受挫,济南汽车制造总厂从1967年到1977年走过了从IN一250到JN一251项目的失败,再到应急改装JN一253,最后经过长达10年的艰辛研制,JN一252(俗称“黄河252”)才修成止果正式装备部队。而技术引进之路就更加曲折了,在我们刚刚捱过三年困难时期之后,1964年底,国家在极端困难的财政局面下拿出850万美元从法国引进的贝利埃GBUl5系列重型军用汽车技术在随后开始的政治运动中,因为一些人为因素几乎消耗殆尽,从1968年到1978年根据引进技术研制的CQ一261(俗称“红岩261”)只生产了322辆,个中遗憾令人不胜嘘唏。

  1975年底,总后勤部会同各军兵种车管部门和科研单位,经过调查研究、系统论证,拟定了《第二代军用汽车系列型谱》,确定军川车辆采用0.5吨、1吨、3.5吨、7吨和12吨5个级圳的基型车。主管部门在总结第一代军用汽车发展经验的过程中,清晰的看到往重型军用汽车的发展上,简单的靠自力更生所付出的时间成本过于高昂,特别是我们错过的10午恰恰是世界汽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的十年。而此时的国际局势也于我有利从西方国家引进技术可挑选的余地较大。加之文革结束后,同内改革开放的局面形成,从国外再次引进重型军用汽车的政治背景、思想预期、经济条件均已成熟。

  ☆奔驰受挫

  随着冷战局势的变化,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利用和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的解冻,从联邦德国引进了一大批奔驰越野卡车,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有相当数量的奔驰军用越野汽车被我军各兵种装备。数年后,性能优异的奔驰汽车在东方客户那里赢得了广泛的信任。

  1978年初,中央批准了从国外引进重型汽车技术改造中国汽车工业的计划,新时期的中国人表现出对先进技术和高效生产力超乎寻常的热切之情。4月,以一机部汽车局为骨干、各汽车企业为辅的中国汽车工业考考察团在一机部副部长杨铿的带领下,前往汽车工业的鼻祖一一联邦德国进行考察。联邦德国也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二战结束时其整个机械工业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在冷战最前沿的德国人硬是在战争结束后的短短10年内,创造_了全国年产汽车100万辆的惊人业绩,7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已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而这时我国的全国汽车年生产总量刚刚越过10万辆。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考察组先后考察了联邦德国汽车工业的4大典范:奔驰、MAN、大众和道依茨。并深入到这四家公司的所属一厂、技术研发中心、试车场等设施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这也为日后组建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打下了基础。

  回国后,考察组成员立即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总结。6月中旬,一机部汽车局根据这次考察的成果,并会同国内有关部门向中央提交了数份工作报告,这其中包括引进大众公司小型汽车、引进道依茨风冷发动机的建议等等。其中《关于联邦德国奔驰重型汽车和建设重型汽车厂的报告》以(78)一机党字18号文的形式,在6月28日被呈送到李先念副主席、纪登奎、余秋里、谷牧、康世恩副总理面前。在这份报告中,一机部提出引进奔驰公司生产的NG一80系列,载重9吨、11.5吨、14吨、16吨、21吨5个级别的17个基本车型。这份报告中仃关部¨总的设想是,重型汽车厂的建没,采取购买重型汽车生产所需关键设备、制造技术、测试于段等作为上要途径,经初步估算,这个项目全部投资大约需要10亿美元的外汇、另需25亿人民币的国内投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份报告给予了充分重视,7月1日,李先念副主席对这份报告作出了重要批示:1、(这个项目引进的车型)能否满足军用需要,应与中央军委研究一下;2、(新建重汽)厂址放在湖南好,我们必须考虑到战争问题,请斟酌……

  联邦德国奔驰NG80系列卡车,是奔驰汽车公司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发的重型汽车,是历经十年时间,花费了数十亿马克的研制费用,在70年代末期才投放市场的最新车型。具有十分先进的技术水准。以其整车底盘车架为例,其不等宽、变截面、边梁式鱼肚型结构车架,是奔驰独有的车架技术,采用有限元优化结构设计手段,在减轻重量、缩小体积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车架的抗弯强度、扭转弹性和承受非对称循环交变冲击载荷的能力。使奔驰卡车在恶劣环境下的工作和生存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尤其是在战时条件下的后勤运输保障方面更加显得得心应手。但是其对加工工艺要求极高,相对于当时国内重型汽车所采用的槽型、Z型车架而言,它需要专用的冲压设备,而且这些设备需要全部从国外进口,花费较大。这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中国来说,有些勉为其难。也为日后这一项目的搁浅埋下了伏笔。

  在国内有关部门之间展开引进奔驰重犁汽车相关工作的同时。1979年3月15日,一机部副部长饶斌带队,开始了文革后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二次“西天取经”之路。考察组先后考察了法国雷诺汽车公司、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英国重型汽车工业公司、美围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应该说,这次考察让我们打开了眼界,同时考察组也向更多的国外汽车公司发出邀请,希望其能到我国进行产品演示、参与我国的重型汽车发展。6月13日,饶彬同志向国家计委汇报情况时,余秋里副总理做出了4点指不:

  1.中央赞成搞重型汽车(项目):

  2.(考虑到国内资金不足问题)可向国外借钱:

  3.(相关部门立即)搞合资项目的可能性研究:

  4.(应充分考虑利用老企业进行重型汽车项目建设)明确不在湖南建(新)厂。


  而此时和奔驰公司的谈判也陷入了僵局,奔驰公司对技术转让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要求中方先购买相当大数量的产品,才考虑对中方进行技术转让。这对于刚刚走过了文革十年的中国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同意的。这时,重庆256工厂拿起了我国建国初期工业发展最擅长的模式——反向测绘仿制,这就是后来的铁马汽车(原型为上世纪70年代后期进口的奔驰2026A)。


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曾引进法国贝埃重型越野车技术,图中正在运载坦克的红岩CQ261就是根据贝利埃GBU15仿制生产。

  ☆斯太尔后来居上

  对于奥地利这个国家,或许更多的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但是对于中国的重型汽车工业来讲。“斯太尔”这个名字却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1979年7月初,在得知中国正在寻求引进重型汽车技术之后,奥地利斯太尔一戴姆勒一普赫股份公司卡车分公司在中国举办了一一一场车辆性能演示和技术交流会。7月8日,该公司向我国主管部门——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局递交了关于两国在重型汽车技术上进行合作的建议书。9月2013,一机部复函奥地利斯太尔公司,确认斯太尔提供的91系列重型卡车符合我国重型汽车技术引进的项目总体要求,欢迎其参加中方的引进选型竞争。

  斯太尔91系列重型车是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中叶开始研制的新一代重型汽车。该车共有七个吨位级车型:两轴车三个品种991、1291、1391;三轴车三个品种1491、2591、2891;四轴车一个品种1891。该系列车采用了当时刚刚流行的模块化设计,由5种不同功率的发动机、4种变速箱、3种驱动后桥、2种前桥、2种离合器、2种转向器和一套气路模块组合出7个级别数十个车型。就该车技术水准来说,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该车的生产工艺要求相对简单。还是以整车底盘车架为例,该车采用了常见的槽型大梁,只是车架纵粱与一般重型车小同,它只提供一种截面形状,该截面由内、外两根高度前后相同的直梁组合而成,对于不同载重量的车型底盘,采用附加副纵梁的办法来解决。以军用1491车型为例,在安装上层结构时,就需要附加一根具有一定截面尺寸的副纵梁。该J:艺流稃所需要的冲压锻造设备比较常见,采购可选择余地较大,所需要化费的外汇也较少。

  1979年底,就在和奔驰公司谈削陷入僵局之时。中奥双方的交流却取得了实质性成果。12月5日,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和中国第一机械上业部在经过详细务实的交流之后签署了联合备忘录。根据这份备忘录,一直困扰着中方的诸多问题得到了奥地利方面诚挚的回应。考虑到中方处于国民经济调整阶段、资金紧张,所以最后确定的购买方案如下:

  1.由奥地利斯太尔公司牵头,奥地利信贷银行向中方提供进出口信贷。总额为5亿美元,利率为较为优惠的年息7.5%、宽限期为5年:

  2.所贷款项可由中方生产的产品返销冲抵:

  3.合理利用资金,减小投资规模,由斯太尔公司协助中方以改造现有老厂的方式来建设生产线:

  4.针对中方对斯太尔产品了解较少存在顾虑的问题,奥地利方面的表现也相当大度,备忘录约定。自备忘录签定半年内,由斯太尔公司向中方提供主要车型和发动机,并提供相关技术人员协助中方进行样车试验。


  1980年4月,以时任一机部部长饶斌为首的中国汽车工业代表团再次访问欧洲。这已经是我国上世纪后期为寻求引进先进重型汽车技术的第三次出国考察了。不过这次访问的重点就直接选定了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在奥地利期间,代表团除了参观考察了斯太尔的车身生产线、发动机生产线、总装生产线等,还参观了为斯太尔提供冲压设备的机床厂,以及斯太尔的用户——该国较大的三个运输公司。并且存斯太尔公司的安排下,与奥地利工商贸易部、进出口信贷银行的官员就斯太尔项目的进出口信贷问题进行了磋商。参与这个项目的两国多个单位对先前双方签订的备忘录相关内容进行了确认。


中国SX2150型重型军车

  1980年5月,斯太尔公司把半年前约定的实验样车和发动机运抵中国。其中1491.M320/6x6型7吨级军用越野车在10月交由总后勤部车船研究所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整车性能综合试验。相配会的WD615.65发动机则同时交由杭州发动机进行了为期一年,1000小时全速全负荷耐久性试验和5000小时的冷热冲击试验。实验结果均达到了斯太尔公司提供的技术标准。但是试验中也暴露出若干问题,比如说整车动力性能和世界一流车辆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中国地域、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车架、车桥还略显薄弱。试验阶段临近结束叶,斯泰尔公司及时派员来华,对该车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答询,并派专人前往海南试车现场了解试车情况,就试验标准和实验条件进行了技术交流。1982年底,斯太尔公司邀请中方技术人员前往奥地利进行进一步的技术磋商,在奥地利期间,斯太尔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向中方技术官员详细的介绍了产品原理和冲压工艺等问题,基本消除了中方对斯太尔重型汽车底盘刚性不足的疑虑对于车桥方面,奥地利方面透露该公司更先进的10吨和16吨级轮边减速桥正在发展中,可以向中方转让最新技术;对于整车动力不足的问题,奥地利方面向中方介绍了正在利用谐波增压技术改进发动机的情况,直列六缸发动机功率已经稳定提高到310马力,并有望再提高到370马力,发动机输出扭矩也可采取措施适当提高。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在这次合作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远胜于德国奔驰公司,这为斯太尔项目的最后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3年上半年,中方就组建中国重汽工业联营公司进行了机构设置和人事任命,为引进斯太尔重型汽车做好了充分的国内准备。1983年7月斯太尔公司代表访问北京,就双方最终签订合同的分歧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12月22日,奥地利政府代表团访问中国,斯太尔公司董事长马尔察赫、副董事长费希廷格、卡车厂厂长费兹迈尔作为代表团成员随同来访。24日双方就重型汽车项目进行了最后的磋商,28日双方就该项目签订了一揽子协议。正式的合同文本是在7周以后签订的。1983年12月17日,中奥双方签订了《重型汽车制造技术转让合同》,此合同经双方政府批准后正式生效。

  斯太尔技术引进后,中方立即展开了新一轮的研究工作,此后该技术先后用于改造我国第一代军用重型汽车中的SX一250、JN一252等车型。14年以后,我国以斯太尔技术为基础研制的新一代军用重型汽车走下了生产线。


我国根据斯太尔技术生产的新一代5吨级重型汽车SX2110,在未来它主要是换装老式的红岩250重型汽车

  ☆奔驰重返中国

  斯太尔项目的成功给了德国人强烈的挫折感,毕竟奔驰NG-80系列重型卡车在世界上的地位要比斯太尔产品高出许多。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斯太尔91系列重型汽车在奥地利的年产量只有5000辆左右,而奔驰NG一80系列车年产量却高达50000辆以上。尽管第一次关于引进技术的接触以失败告终,但是中德双方并没有因此中断联络。不过这次和德国方面接触的是中国兵器工业公司。

  因为在70年代生产的重型汽车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和军队的运输需要,我国先后数次进口了各国的重型汽车。其中德国奔驰是表现最出色的。众所周知,我国南北地域差异较大,东西海拔高低十分明显,并且这个时候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因此对使用的车辆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而德国奔驰重型汽车却以优异的性能赢得了赞誉,在军内外有着良好的口碑。我国研制的WZ551轮式装甲输送车就是以有着奔驰血统的铁马汽车为技术背景的。在铁马汽车研制初期,遇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以奔驰驱动桥为例,该桥为整体非断开式带轮边减速器的双级减速车桥,最大一级减速和车轮驱动力矩是通过轮边行星齿轮减速器来实现的,因此大大降低了传动系零部件所承受的交变载荷的冲击程度,有效地延长了使用寿命,减小了主减速器壳体尺寸;增大了离地间隙,提高了车辆通过性能,并可充分满足车辆要求的越障高度、越沟宽度等越野性能要求。但其使用材料较为苛刻、制造工艺十分复杂,最初仿制的驱动桥难以达到设计要求。尽管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克服,但是与德国原产车相比技术指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对后来研制WZ551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毕竟仿制的汽车产品在工艺流程上存在着缺陷,车辆性能难以达标也在情理之中。


铁马6X6军用运输车


我军的WZ-551轮式装甲输送车是在重庆铁马重型越野车基础上研制的,由于重庆铁马技术的不甚成熟,WZ-551的发展也相当曲折,后在奔驰重型汽车技术基础上加以改良,已出口到许多国家,赢得了普遍的尊重

  这时德国方面也不愿意放弃中国市场,在认清形势后德国人放下架子,同意向中方转让技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初合作的搁浅我们也有着相当大的责任,一起步就把年生产能力定在5万辆的目标上,这一计划确实有些冒进了。经过反思的双方又重新以务实的态度开始了新一轮合作。新的技术引进谈判比先前要顺利的多,一方面我国的重型汽车技术引进计划已经是“把一观二;另一方面,斯太尔项目的成功也给奔驰引进带来了若干便利,诸如斯太尔和奔驰重型卡车的变速器和转向系统都是采用的联邦德国ZF公司产品;另外,随着斯太尔项目的引进,我国当时建成了中国重汽潍坊柴油机公司(斯太尔技术)、中国兵工华北柴油机公司(道依茨技术)、重庆康明斯柴油机公司(美国康明斯技术)等三个重犁汽车用发动机企业,无需再引进奔驰OM系列柴油机,因此奔驰重型汽车引进项目的投资夫幅度降低。1988年9月27日,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中德双方国家领导人出席了中方与德国戴姆勒一奔驰公司在人民人会堂隆重举行的奔驰重型汽车引进项目签字仪式。这也标志着后来的北方奔驰汽车有限公司的诞生。目前其生产的军用汽车已装备我军各兵种,并且在奔驰重型汽车技术基础上,我国研制的WZ55l系列轮式装甲车也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家族,并且出口到许多国家,赢得了普遍的尊重。


国产的北方奔驰8X8军用运输车在我国西部地区装备数量较多,虽然奔驰汽车性能优异,但是造价较高,目前在我军主要作为高低搭配中的高端车来使用。

  ☆结束语

  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过十几年的技术消化,我国引进的2个重型汽车项目先后通过了国家验收。到日前为止我国的斯太尔重型汽车年生产能力已超过10万辆,奔驰重型汽车年生产量也突破了10000辆。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第二代军用汽车的研制发展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根据上世纪90年代初期调整后的第2代军用汽车系列型谱,第2代军用汽车采用0.5吨、1.5吨、3.5吨、5吨、7吨和12吨6个级圳的基型车。在这6个吨位级中,5吨级以上三个级别的重型汽车技术基本全部来自引进的两个项U。并且,在达一技术基础上,我国的第二代军用重型汽车技术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军用汽车会从“为别人欢呼的行列”走向“别人为我们欢呼的行列”!  


北方乌拉尔重型汽车


济南产黄河重型10X10导弹运输车


局部特写
不错的帖,顶起
装东风的那些玩意儿MS有毛子血统,给科普哈~~~?
谈谈第三代的引进

再谈谈第四代引进的展望
现在的卡车不引进那么多了..
轿车开始了
轮胎还行
楼主可以转下你的帖子么?
后面的车箱真是老土了,啥时候不用帆布:L
请老大们介绍下我军现在装备的和即将装备重型军用汽车。
配图最好呀
搂主好东西啊!!
原帖由 潇客 于 2006-12-4 15:15 发表
楼主可以转下你的帖子么?


欢迎转载,谢谢
楼主的不错啊,希望介绍一下最新的车族
好东西呀,长见识。
好帖留名.
学习了.
好文,好文:b :b :b
学习中。
谢谢了。
好贴, 顶起.

只是希望中国未来一代的新的重型车技术可以自行研制, 不要再引进了, 这样引进下去可是没有尽头的.
看不见图!回复一下!
在网上搜索一下这个标题就能找到。
好贴 好像看过:D
靠 怎么都屏蔽了
谁挖的坟  楼主都被屏蔽了 挖起来做什么  都看不到
被删贴了,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