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15周年纪念峰会将举行 在十领域签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4:07:52
中国-东盟15周年纪念峰会将举行 在十领域签约
2006-10-30 08:47:21 新华网  
几年前,东南亚曾有人把中国的发展视为“威胁”,担心中国经济强大了,东盟就会被削弱。事实告诉人们,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10多年里,东盟经济非但没有遭受打击,而是得到长足发展。某些人担心的“彼长此消”的局面没有出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却是活生生的现实。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一次题为《确保新亚洲的未来》的演讲中说,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亚洲一个重要的现实。中国不仅已成为许多亚洲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也是旅游和投资增长最快的一个来源。现在亚洲所有国家都想加强同中国的关系,而中国也一直在积极而明智地帮助其他国家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受益。中国已经重申和平发展的决心,也正在承担起与其日益增长的力量相符合的责任。
                 
  “尊重、友谊、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宗旨。双方关系呈现出政治互信与经济融合良性互动的积极态势。双方在政治和安全方面的对话日益频繁深入,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并更加富有成效。
                 
  双方在外交、经济、交通、海关等部长合作机制基础上,又建立了总检察长、青年事务部长合作机制,并在金融、农业、交通、信息通信、公共卫生、人力资源、教育、旅游、文化、科技、民间交往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
                 
  中国-东盟关系健康、快速、全面发展的历程,给人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双方要始终坚持“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方针,相互尊重而不是彼此对立,相互信任而不是彼此猜疑,相互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立足共赢而不是此兴彼衰。
                 
  “今天”博览会签约项目80个

                 
  在此次于31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和东盟各国将围绕已确定的十大重点合作领域签署一批重大项目,涉及高速公路、发电厂、化肥厂、基础设施等众多内容。截至10月25日,博览会已收集到中国与东盟拟签约项目80个,比上届增长95%,约占本次签约国际经济合作项目总数的三分之一。温家宝总理与东盟10国领导人将出席博览会开幕式。同时,温家宝和阿罗约将出席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
                 
  记者从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了解到,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前期筹备工作已经准备就绪。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副秘书长文仲亮介绍说,目前国内外企业的参展产品已经运到了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布展正在紧张进行。预计今年参展人数将达到6万人。
                 
  据介绍,目前大会的日程安排、场地准备、后勤服务、安全保障等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大部分参展参会的人员已经如期抵达南宁。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作为沟通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活动之一,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自2004年首次举行以来,一直受到多方关注。
                 
  “明天”
                 
  中国与东盟共推东亚合作

                 
  东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东亚人口占世界的近三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外贸总额占世界的五分之二以上。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形势,东亚地区需要更密切的合作。
                 
  1997年启动的东盟10国与中日韩“10+3”合作以年度领导人会议为核心,已经建立部长级会议机制,围绕经济、金融、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相继开展了实质性合作。事实表明,“10+3”合作已成为东亚区域合作的主渠道。
                 
  中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东亚合作,在政策和实践上努力深化“10+1”和“10+3”进程。东亚地区多样性突出,各国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存在很大差异,域内外国家关系错综复杂。中国主张东亚合作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开辟出一条符合东亚实际、切实可行的合作之路。
                 
  国际体系的形成和变化一般随主要国家力量及相互关系的变化而动。在当今的东亚地区,有两种趋势在塑造东亚未来新的国际体系。其一是传统的大国关系主导的趋势。近几年来,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大国都加大了对东南亚的战略投入。其二是东盟主动发挥中小国家集团的特殊功能,积极实施大国平衡战略,在本地区发挥“润滑油”、“协调器”的作用。中国和东盟关系有力推动了这两股动力的良性发展。
(编辑:彭莹)
中国-东盟15周年纪念峰会将举行 在十领域签约2006-10-30 08:47:21 新华网  几年前,东南亚曾有人把中国的发展视为“威胁”,担心中国经济强大了,东盟就会被削弱。事实告诉人们,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10多年里,东盟经济非但没有遭受打击,而是得到长足发展。某些人担心的“彼长此消”的局面没有出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却是活生生的现实。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一次题为《确保新亚洲的未来》的演讲中说,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亚洲一个重要的现实。中国不仅已成为许多亚洲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也是旅游和投资增长最快的一个来源。现在亚洲所有国家都想加强同中国的关系,而中国也一直在积极而明智地帮助其他国家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受益。中国已经重申和平发展的决心,也正在承担起与其日益增长的力量相符合的责任。
                 
  “尊重、友谊、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宗旨。双方关系呈现出政治互信与经济融合良性互动的积极态势。双方在政治和安全方面的对话日益频繁深入,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并更加富有成效。
                 
  双方在外交、经济、交通、海关等部长合作机制基础上,又建立了总检察长、青年事务部长合作机制,并在金融、农业、交通、信息通信、公共卫生、人力资源、教育、旅游、文化、科技、民间交往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
                 
  中国-东盟关系健康、快速、全面发展的历程,给人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双方要始终坚持“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方针,相互尊重而不是彼此对立,相互信任而不是彼此猜疑,相互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立足共赢而不是此兴彼衰。
                 
  “今天”博览会签约项目80个

                 
  在此次于31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和东盟各国将围绕已确定的十大重点合作领域签署一批重大项目,涉及高速公路、发电厂、化肥厂、基础设施等众多内容。截至10月25日,博览会已收集到中国与东盟拟签约项目80个,比上届增长95%,约占本次签约国际经济合作项目总数的三分之一。温家宝总理与东盟10国领导人将出席博览会开幕式。同时,温家宝和阿罗约将出席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
                 
  记者从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了解到,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前期筹备工作已经准备就绪。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副秘书长文仲亮介绍说,目前国内外企业的参展产品已经运到了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布展正在紧张进行。预计今年参展人数将达到6万人。
                 
  据介绍,目前大会的日程安排、场地准备、后勤服务、安全保障等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大部分参展参会的人员已经如期抵达南宁。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作为沟通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活动之一,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自2004年首次举行以来,一直受到多方关注。
                 
  “明天”
                 
  中国与东盟共推东亚合作

                 
  东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东亚人口占世界的近三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外贸总额占世界的五分之二以上。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形势,东亚地区需要更密切的合作。
                 
  1997年启动的东盟10国与中日韩“10+3”合作以年度领导人会议为核心,已经建立部长级会议机制,围绕经济、金融、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相继开展了实质性合作。事实表明,“10+3”合作已成为东亚区域合作的主渠道。
                 
  中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东亚合作,在政策和实践上努力深化“10+1”和“10+3”进程。东亚地区多样性突出,各国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存在很大差异,域内外国家关系错综复杂。中国主张东亚合作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开辟出一条符合东亚实际、切实可行的合作之路。
                 
  国际体系的形成和变化一般随主要国家力量及相互关系的变化而动。在当今的东亚地区,有两种趋势在塑造东亚未来新的国际体系。其一是传统的大国关系主导的趋势。近几年来,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大国都加大了对东南亚的战略投入。其二是东盟主动发挥中小国家集团的特殊功能,积极实施大国平衡战略,在本地区发挥“润滑油”、“协调器”的作用。中国和东盟关系有力推动了这两股动力的良性发展。
(编辑:彭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