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前的中国计算机事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59:41
]]
2003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举行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作为青年科学家代表的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胡伟武深切地表达了对毛主席的敬佩之情。胡伟武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近现代史、对毛主席了解得越多,心里对毛主席越敬佩。我在计算所经常说要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我们的课题组。今天我的发言,也算是向毛主席表表决心吧。”

胡伟武是我国“龙芯”系列CPU的主设计师,曾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在我国高性能处理器系统结构处理器设计方面作出突出的贡献,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胡伟武将他们研制的“龙芯2号”芯片命名为“毛泽东110”。

胡伟武从口袋里掏出了刚刚研制成功并正式发布的“龙芯2号”芯片,向参加座谈会的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以及其他科学家透露了命名的缘由。“‘龙芯2号’是我国独立自主研究开发的第一个能够在计算机上跑的芯片,我们命名为‘毛泽东110’,这几个字就印在芯片的上面。”他说:“毛主席的革命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毛泽东思想永远不会过时。”
60年代,我老爸他们所里要算个什么是要去北京的
原帖由 我爱我中华 于 2006-9-19 15:23 发表
60年代,我老爸他们所里要算个什么是要去北京的


当然,因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比美国晚了13年

但是那个时代的末期,中国的计算机水平仅比美国落后5年!
“当然,因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比美国晚了13年

但是那个时代的末期,中国的计算机水平仅比美国落后5年!”

纯属YY
原帖由 T62 于 2006-9-19 21:10 发表
“当然,因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比美国晚了13年

但是那个时代的末期,中国的计算机水平仅比美国落后5年!”

纯属YY


不看帖子内容就扯淡的我以后懒得再理了。

有本事驳斥帖子内容
]]
当时中国可能在计算机方面确实做了点事,但是当时中国科技环境十分封闭,所谓的只有4年差距也就是搞科研的人坐井观天得出的结论吧。
很多事情受到时代限制。我们的科学家当时在忙“两弹一星”、导弹等等国防方面事情啊……


另外,二战前,在科学基础理论方面,美国做出了那些贡献呢?

一步一步来嘛……
原帖由 蛀衣霉菌 于 2006-9-19 22:05 发表
很多事情受到时代限制。我们的科学家当时在忙“两弹一星”、导弹等等国防方面事情啊……


另外,二战前,在科学基础理论方面,美国做出了那些贡献呢?

一步一步来嘛……


图灵你知道吗?

还有那个纳什,呵呵,他们可都是美国原产。
这种说当年中国计算机水平如何高的人,其实也就比围着数学所说自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人强那么一点点

中国要想赶上美国,首先就要去除掉这种“科技妄想症”
不要忘了人工合成胰岛素可是中国人在中国国土上发明的。
哈哈,好在我在这行业混了20年,要不然我真要被糊弄了。在80年以前我们基本没有计算机工业,而81年第一台PC已经诞生,别人已经将我们当时看得很神秘的电脑推向家庭了
         有时候我真不知道说这些人什么。你知道80年代我们走私什么吗,电视机,电子手表,86年的时候,“巴统”还禁止向中国出口8位处理器,因为中国生产不了,而8位处理器出来将近16年了,楼上所说的中国所谓的案例根本说明不了问题,通过特殊渠道搞几套配件,照别人的东西在实验室靠手工装配起来,然后开个验收会,皆大欢喜之后发篇新闻稿就完了,除了浪费国家宝贵的外汇,我们得到了什么,这么多年我们为此付出的还不够多吗?用这东西衡量技术水平,只有那些政治官员才需要。
原帖由 allenliaoyan 于 2006-9-19 23:31 发表
不要忘了人工合成胰岛素可是中国人在中国国土上发明的。


知道,那个人叫邹承鲁,是英国留学回来的。文革时搞去劳动,来了个外国生物学家,讲演中术语太多,中方的翻译很多听不懂,没法翻译,只好把邹临时解放出来,衣服都没换,穿着民工的衣服就当起了翻译。
人工合成胰岛素是北京大学化学系和中科院有机所、生化所集体的项目。有重大贡献的有邹承鲁, 汪猷, 钮经义, 邢其毅等多人。

当时聂帅在北京开会讨论推荐什么人去得诺贝尔奖,讨论结果最低限度也要推荐四个候选人……
原帖由 wottaizj 于 2006-9-20 00:58 发表
哈哈,好在我在这行业混了20年,要不然我真要被糊弄了。在80年以前我们基本没有计算机工业



在80年以前我们基本没有计算机工业?仅仅看上海:

1966年6月1日,上海建立国内最早专业生产电子计算机工厂——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厂址在上海胶州路397号。从此,上海逐步形成了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工厂企业三结合发展上海计算机工业的局面。

1966年底,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以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设计研制成功的科研样机为基础,结合工厂的实际生产工艺,试制出每秒运算2.5万次的X—2型晶体管数字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运算。

1967年,又研制成功TQ—1型工业控制计算机,较早用于电力及化工系统生产过程控制。

1969年,为解决上海地区科学运算的需要,筹建了上海计算中心,后发展成为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1971年底,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运算速度为每秒11万次的709型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

与此同时,上海仪表电讯工业系统的上海调节器厂、新安电工厂、上海长江电子计算机厂和上海中兴无线电厂等单位也开始试制、生产数字电子计算机。

1970年4月,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为加速发展计算机产业,迁址至南京西路1486号,有职工801人,技术人员占职工人数的四分之一。



我们只是“特殊渠道搞几套配件,照别人的东西在实验室靠手工装配起来”?请看:
“1969年,为支持石油勘探事业,北京大学承接了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任务。……
面对严重的技术封锁,我们研制组手中连一本起码的参考资料都没有,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靠白手起家,独立设计出每秒百万次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及多道运行操作系统和编译系统,任务之艰巨是可想而知的。”



70年代以来,全世界各大国的微型电子计算机才逐步推广,而我们不落后——

“清华大学、安徽无线电厂等组成的联合设计组于1974年开始研制微型计算机。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80年底,上海长江电子计算机厂和上海工业大学合作,采用上海无线电十四厂四片微处理器芯片,研制成功上海地区第一台DJS—051型国产微型电子计算机。1981年7月,上海电子计算机厂研制成功以INTEL8080为CPU(中央处理器)的DJS—054微型计算机。

此后,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DJS—056微型计算机;上海交通大学研制成功DJS—053微型计算机;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研制成功DJS—052E微型计算机等。”
在八十年代及之前,我国的计算机全是为科研和国防服务的,没有考虑过经济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需求。其实,国家计委和各省计委都应该装备高速计算机的。而八十年代后国家战略调整使得我国计算机的客户没有了,因而原来的科研生产体系也就散了。
不要在作无谓争论了,我小时候看过一本专门介绍计算机的发展的文章,重点是巨型机,而且比较了中外巨型机的发展进程。

比较的结论是中国在文革后才发展的快一点。印象很深的是在文章中说世界上最快的巨型机已经达到了两百亿次(那时中国的亿次银河I刚搞出来没两年),而且如果继续扩充外围设备,速度还能提高。
在八十年代及之前,我国的计算机全是为科研和国防服务的,没有考虑过经济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需求。其实,国家计委和各省计委都应该装备高速计算机的。而八十年代后国家战略调整使得我国计算机的客户没有了,因而原来的科研生产体系也就散了。


支持这个说法
关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内容,中科院有厚厚的专著介绍,基本观点是:我们需要表现在生物化学领域的成就,所以就选择一个在国外没受关注的冷门下手……

确实是很好的成就,不过也就是基础理论一片黑暗中的闪光点而已……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6-9-21 07:50 发表
关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内容,中科院有厚厚的专著介绍,基本观点是:我们需要表现在生物化学领域的成就,所以就选择一个在国外没受关注的冷门下手……

确实是很好的成就,不过也就是基础理论一片黑暗中的闪光点 ...



居然说是一个在国外没受关注的冷门。知不知道美国、联邦德国有关实验室当时在与我们激烈竞争?

并且——
1956年英国化学家桑格测定了牛胰岛素的结构、测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结合顺序,为人工合成胰岛素提供了设计蓝图。这个前期的研究于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原帖由 蛀衣霉菌 于 2006-9-21 21:21 发表



居然说是一个在国外没受关注的冷门。知不知道美国、联邦德国有关实验室当时在与我们激烈竞争?

并且——
1956年英国化学家桑格测定了牛胰岛素的结构、测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结合顺序,为人工合成胰岛素 ...


别人是设计师,我们是工程队,这就算是差距了。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6-9-22 07:50 发表


别人是设计师,我们是工程队,这就算是差距了。



我是反驳你“国外没受关注的冷门”的说法啊。

设计师只提供了个大概方案。具体的研究还是我们自己攻关的居多,何况,我们国家当时哪里找那么多国外资料?
原帖由 T62 于 2006-9-19 22:24 发表


图灵你知道吗?

还有那个纳什,呵呵,他们可都是美国原产。

图灵都成了AMERICAN?[em10]
国家投资分散
]]
突然发现:某人忽悠被我揭露后,就不来顶了,结果这个帖子就沉了……
计算机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计划和市场同样重要,计算机的研究需要国家计划的支撑,而计算机的普及是市场的强项。
真不愧是意淫强国党的好文!我顶!!!
原帖由 蛀衣霉菌 于 2006-9-22 08:31 发表
我是反驳你“国外没受关注的冷门”的说法啊。
设计师只提供了个大概方案。具体的研究还是我们自己攻关的居多,何况,我们国家当时哪里找那么多国外资料?


再次翻阅了中国科学院编著的《合成一个蛋白质》,根据参与研究者的叙述,国外搞类似项目有两个,一个是德国一个企业的羊毛研究所,是配合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另一个是一个教授自己凭兴趣的研究。国外的重视程度,就是这样。

而我国,是举国体制。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6-11-21 17:06 发表


再次翻阅了中国科学院编著的《合成一个蛋白质》,根据参与研究者的叙述,国外搞类似项目有两个,一个是德国一个企业的羊毛研究所,是配合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另一个是一个教授自己凭兴趣的研究。国外的重视 ...


国外当时研究不多并不是因为不重视,而是因为之前"无一例外地失败",在中国人着手时都几乎放弃了.


参见邹承鲁<对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回忆>:

"我们开始查阅文献时发现我们的前景并不乐观,国外许多人都曾尝试过把还原的胰岛素肽链重新组合,以期获得一定产率的天然胰岛素,而这些探索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甚至有人报道说,对于部分还原的胰岛素而言,氧化会导致活力的进一步降低。当时除了像催产素这样的小肽以外,还没有一个含二硫键的蛋白能在还原后通过氧化而成功地再生。等到使Anfinsen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即氧化被还原的核糖核酸酶肽链能得到活力恢复发表时,我们都已经由还原的胰岛素肽链得到相当产率的胰岛素了。Anfinsen的工作要容易得多,因为核糖核酸酶只有一条肽链;而胰岛素则是由两条肽链组成的,而两条肽链可以以任何比例组合,这就大大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我们那时没有被洋人的失败吓倒,反而迎难而上,着手分离A链和B链,然后试图使它们正确组合以形成天然的胰岛素。"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应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因为之前——
世界上首例多肽合成,是duVigneaud在1953年合成的一个八肽,催产素。这项工作使他获得了195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合成胰岛素的前期工作——胰岛素一级序列的测定工作由英国的F.Sanger完成,为此他于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966年底,当时的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的主席A.Tiselius访问了中国。

Tiselius对胰岛素全序列人工合成的评价很高。当被问及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看法时,他的回答却是:“你们能从书上学到原子弹的知识,但学不到人工合成胰岛素。”
]]
5555555555555,我也只能去YY了.以前有个银河巨机壮国威,现在又来了个龙芯.其实都是那么回事,5555555555555:')
]]
原来是被版主转到这后面来了!!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到此时,如果只看技术上,我们已经接近了西方.当然,在规模生产上还落后.
但是我们是从什么基础上起步的?
实验室手工出来的产品和工业量产是两回事情。

更不要提,西方国家在60~70年代计算机在科技、经济、教学等等领域的大规模普及应用。

好好去看看,现在几个PC界大脚的生平中的同年经历,美国60~70年代中学就有电脑可以用。可想而知有多普及。

只要有脑子的都知道,这种差距,和烈上一大堆××年我国有什么。××年有开过什么会。

有什么本质差别。

那实验室数据和人家工业产品比,呵呵…………还真是好意思。

怎么不和人家比下试验室的东西??

看看某人还好意思比吗?

人家那个年代实验室里是什么东西,说个大家都知道的。

UNIX就是那时候开始出来的。我国现在有类似东西吗??

1969 年,当Ken Thompson与 Dennis Ritchie在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编写出Unix核心雏形的时候。

第一代电脑虚拟现实也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

还有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也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

好好了解下西方电脑的发展历史吧。

YY强不了国的。
某些方面霉国领先我国15-30年,这是事实.
革命尚末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啊.
原帖由 缥缈神龙 于 2006-12-19 17:21 发表
实验室手工出来的产品和工业量产是两回事情。

更不要提,西方国家在60~70年代计算机在科技、经济、教学等等领域的大规模普及应用。


阁下好好去看看我们是从什么基础上起步的!

我们和西方国家是一个起跑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