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Y时事】内贾德“最后的机会” (2006年8月24日星期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9:25:47
【BBY时事】内贾德“最后的机会” (2006年8月24日星期四)

●内贾德把“最后的机会”还给了布什

据美联社报道,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拉里贾尼于8月22日下午4点向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代表美国)驻伊朗使节递交伊朗对伊核问题六国方案的长达21页的书面答复,但目前尚未公开有关的具体内容。美国国务院8月23日发表一份声明说,伊朗对六国方案作出的答复没有满足联合国安理会第1696号决议提出的伊朗全面、可核查地暂停铀浓缩活动的要求。声明说,美国正在仔细研究伊朗的答复,并在与联合国安理会其他成员国磋商对伊朗将采取的下一步行动。另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驻联合国官员希望8月23日在纽约召集英法德官员一起商议对策,结果欧洲官员毫不客气地表示他们不准备参加这次会议。

人们看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几乎在第一时间表示,中方正在认真研究伊朗的正式答复,中方始终认为,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核问题是最佳选择,符合各方利益。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8月23日也表示,俄罗斯会继续坚持政治、协商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的一贯主张,维护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地位,反对削弱核不扩散原则。

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波斯人造美女”,尽管还不知其“庐山真面目”,但从北京和莫斯科的表情看出,不乏是一种惬意心情。尽管在我们定稿的时候,还没有看到美国总统布什的表态,但不难揣测,“战场情场两失意”导致身心疲惫的布什等来的是一份令“美国伟哥”哭笑不得的“最后的机会”,望眼欲穿的赖斯也不得不埋怨“蜗牛信童”为什么还要送来这份“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倾诉衷肠。

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众口难调,更何况是最挑剔的“美国牛仔”呢?但从目前中俄、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的“中性”表态来看,伊朗拒绝停止铀浓缩活动的语气应该十分“文明”,甚至不排除还提出一定条件(比如以前一直要求的安全保障),预留出积极和建设性的空间。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的:伊朗也不会“永无止境”地强硬下去,毕竟“松一下为了更紧一些、紧一些为了多赚一些”才是“内贾德博弈术”的精髓。

由此我们认为,即使华盛顿下决心要把伊朗推上安理会的“审判台”,安理会也不可能拿出一份让美国满意的对伊朗实施制裁的“美式决议案”。

我们在7月21日《内贾德的“情书”》中,这样评述安理会即将在7月31日表决限期要求伊朗暂停铀浓缩活动的决议草案:即使北京要捍卫自己安理会“尚方宝剑”的权威和尊严,大不了只会在新的决议草案中加入一些巧妙的语句而不是改变自己原有的立场,更不能动摇一贯的外交方针和原则。结果在7月31日安理会通过的要求伊朗必须在8月31日前暂停铀浓缩活动的决议中,所谓制裁的“适当措施”附加了前提条件,即“如需要采取此种补充措施,则必须作出进一步的决定”。依此条款,假如伊朗不执行决议,有关国家并不能直接引用这份决议来制裁伊朗,还必须通过安理会成员国的进一步磋商,再通过一份新决议,才有可能实行制裁。

这显然就是我们所说的北京和莫斯科“加入一些巧妙的语句”,为8月22日伊朗的答复“动了太岁头上的土”以及8月31日伊朗还要“将核革命进行到底”埋下了伏笔,这样中俄就会立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游刃有余之地。也就是说,中俄既可以利用7月31 日安理会决议中“适当措施”附加的前提条件、与试图制裁伊朗的美国唱对台戏,又可以拿着“将会使中东危机进一步恶化”的伊朗核问题,继续“迎合”美国而推动把伊朗推向遭受制裁边缘的安理会新决议案,这一步无疑就是在把对伊朗“没招儿”的华盛顿推向“波斯火坑”。

其实,中俄“迎合”一下美国,看似有损于道德准则却无损于自己长远的战略利益,况且最近“战场情场两失意”的布什也该进行一场非黎以冲突所能及的“最后一击”来“拯救自己”了,谁让内贾德把“最后的机会”还给了布什呢?

●“伟哥的副作用”折磨“最后一击”

据美国资深记者赫什8月13日为《纽约客》撰文指出,黎以战争与美国可能轰炸伊朗核设施的计划密切相关。以色列官员在今年5月份访问了华盛顿,他们先拜访副总统切尼,介绍了攻打黎巴嫩真主党的计划。五角大楼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顾问告诉赫什:“布什和切尼被说服了,如果以军出击成功,将大大减轻以色列的安全忧患,并作为美国今后可能先发制人打击伊朗核设施的前奏。”赫什当天还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说,真主党7月12日的袭击事件只是以军发动蓄谋已久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借口。

正是这个1973年获得普利策奖的赫什先生,曾在美国4月第17期《纽约客》中披露了“美国正计划使用地堡终结者B61-11战术核弹对伊朗核设施发动大规模轰炸”并引起过悍然大波。时隔数月,赫什又把自己手头上掐着难受的“秘密续集”公诸于众。

我们不否认黎以冲突实际上就是美国与伊朗的“非性接触”,不否认美以强大的军事威慑连拉登都“闭门谢客”,也一直不否认美国从来不放弃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的“春梦依旧”,但如果华盛顿真的如同赫什所透露的早有预谋拿真主党“小菜一碟”作为攻击伊朗前夕的一个“A级大片实战演练”,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美帝国主义将比人们预想的时间更早地走向衰落,世界政治秩序也将更早一些步入多极化正常轨道。

人们不得不怀疑,“战争狂人”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是否真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们已经没有资格再占着白宫和五角大楼那五星级一样豪华的洗手间,只配到白宫的阶梯上象不满周岁的小孩那样随便打开自己的“水门”。

理由十分简单,华盛顿简直就是拿自己在中东乃至全球的战略和超级大国地位来开玩笑。这么一场冲突下来,赖斯激昂的新中东战略、布什发誓的“在彻底解除真主党武装之前决不停火”,竟然完全被一个仅有几千人“乌合之众”的真主党“匪帮”给撕了个粉碎,难道这就是布什8月14日所宣称的连以色列人自己至今都不敢大肆渲染的胜利?

华盛顿拿一个“A级大片实战演练”换取回来的“参考数据”包括:曾经战无不胜的以色列军队并不比美国军队强到那去,伊朗在中东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美以矛盾日益尖锐,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已经动摇,中俄找到了参与中东和平进程的新契入点。难道这就是赫什所透露的美以5月份密谋已久的黎以冲突的“果实累累”?

我们还注意到美联社的一则报道,以色列外长利夫尼8月23日到访巴黎时表示:“我们需要国际社会非常迅速地采取行动向黎巴嫩部署维和部队。”如果美国和以色列认为在“缓冲区”部署了维和部队就达到了“永久和平、出击伊朗”的战略目的,恐怕真的是“当局者迷”了。

人们清楚地看到,尽管真主党被迫离开了根据地而且短期内难以恢复元气,但注定不会被解除武装的真主党绝对没有伤筋动骨,在继续得到伊朗的“营养补充”后,“缓冲区”反而成了真主党发射远程火箭的天然屏障。这恐怕也是美以没有考虑到的“保护自己同样也保护了敌人”的软肋。必须提醒华盛顿,横跨在“缓冲区”的维和部队并不是以色列原来指望的北约多国部队,而且还有1.5万名黎巴嫩“骨肉同胞”,如果最后还有马来西亚穆斯林国家组成的维和部队,这跟伊朗“第二梯队”没什么区别了。如果真主党越境袭击以色列的话,穿越“开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黎政府军防区,恐怕就不是在美以“战术计划”之内的了。

目前看来,以色列对真主党“斩草不除根”的打击行动反而后患无穷。人们不难想象,隔着维和部队和黎巴嫩政府军的“联合国安全套”绝对保证不了以色列不受“另类爱滋病”的骚扰。未来可能再次爆发的黎以冲突的“续集”或者美国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的“分战场”,将仍然是不对称战争的意外演绎,绝对不会是华盛顿和五角大楼的如意沙盘。

也许美国利用赫什“泄露机密”这种惯用的威慑伎俩会叫萨达姆式人物魂飞魄散,但对于27年来都在防范美国的伊朗恐怕只会产生“伟哥的副作用”。如果布什真的趁着以色列“胜利的机会”去克隆对伊朗的“最后一击”,恐怕也是在给自己克隆一个美式“倒扁运动”,这正是欧洲官员8月23日拒绝美国召集会议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赖斯梦游“倒赖文化大革命”

我们一直坚持美国不会对伊朗动武这个观点,但战争有时候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我们一直认为,引发美国对伊朗动武最直接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伊朗“牛了”公开制造核弹,一个是美国“疯了”决定孤注一掷。此外还有两个最主要的不确定因素:一个是以色列“单边行动计划”的突然发力,一个是“切尼-拉姆斯菲尔德集团”的重新得势。

我们所说的以色列“单边行动计划”是指以色列当年实施对伊拉克核设施远程轰炸的类似行为,而7月12日爆发的黎以冲突也构成了“单边行动计划”的一种新注释和新答案

众所周知,布什-赖斯“不赖拍挡”不仅是世界政坛的最佳拍挡,而且还曾在前些时候盛传过总统夫人被迫“离家出走”的火爆新闻,可见“不赖拍挡”的名不虚传。而最近传闻中黎以冲突造成“不赖拍挡”的首次不和,我们已在8月11日《赖斯“与狼共舞”》及8月15日《赖斯的“第一交响曲”》中分别作了详尽的“风流戏说”。

其实,所谓布什与赖斯意见不一,就是白宫内部由来已久的鹰派“切尼-拉姆斯菲尔德集团”与赖斯之间矛盾又一次激化的具体反应。布什与赖斯对黎以冲突一开始是“同呼吸同命运”的,但当以色列“不争气地蔫了”并且造成无数黎巴嫩无辜平民的伤亡后,赖斯竟然宁可不顾好不容易亢奋起来的“新中东战略”,与布什“在解除真主党武装之前决不停火”的论调及其怂恿者切尼、拉姆斯菲尔德“分道扬镳”。

显然,在鹰派与赖斯这场比黎以冲突更为重要更为复杂的较量中,布什最终不得不偏向于“未来的女总统”赖斯,即使只是暂时的,赖斯还是赢得了又一个回合的胜利。不过必须清楚的是,共和党内部这种逐渐公开和激化的“人民内部矛盾”,其实就是美国霸权主义日渐衰竭、单边主义政策步履维艰之后,美国全球政策是“选择对抗还是对话”“选择战争还是和平”的一个战略转换,同时由此引发的“倒赖文化大革命”终于揭开了序幕。

不可否认,布什之所以只是把“不排除武力”挂在嘴边而又不得不表示愿意跟伊朗直接对话,最大的原因就是赖斯的“转型外交”政策在白宫占据了上风。这当然引起处于守势的以切尼、拉姆斯菲尔德为首的保守主义者的强势反弹,尤其是在伊朗核问题一筹莫展而德黑兰又得寸进尺的时候,鹰派更是群起攻击赖斯中东政策的“失败”,而黎以冲突无疑就成了鹰派发起“倒赖文化大革命”的一根导火线。

我们在8月15日《赖斯的“第一交响曲”》中指出:“读懂这位最有可能成为2009年美国新总统的现任国务卿,对于读懂美国未来的全球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赖斯政治生涯正面临着一个艰难的转折期。如果赖斯抓住内贾德给以的“最后的机会”,在下一步的伊朗核问题上打破僵局,也许赖斯的仕途从此直指2009总统宝座,但如果伊朗核问题的结果并没有得到布什尤其是鹰派的认可,恐怕前景不容乐观。如果“倒赖文化大革命”最后以鹰派胜出,“切尼-拉姆斯菲尔德集团”重新得势或者他们未来的接任者更具“鹰的锐利”,那么赖斯泪别布什的那一刻,将就是世界重新“拥抱魔鬼”新纪元的开始——战争永远对魔鬼情有独钟。

必须警惕的是,赖斯目前所施行的只是介于武力与对话之间的“转型外交”,并不能排除赖斯没有“暴力倾向”以及一旦下决心使用武力的“最毒妇人心”,比如这次黎以冲突一开始时的“风助火势”态度。对于内贾德来说,在推动核计划道路上,不仅要看背后是否也象朝鲜一样站着“敢拉兄弟一把”的巨人,还要看清前面是否还站着“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人”。

●黎以冲突的“综合后遗症”

据埃及《今日消息》8月19日报道,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日前在接受该刊专访时警告美国不要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穆巴拉克说,美国和伊朗之间在伊朗核问题上的纠纷应该通过外交途径和直接对话来解决,伊朗是中东地区重要的国家之一,对其进行军事打击将结束中东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他说,当前的中东形势不需要“廉价的措辞”,需要的是阿拉伯世界的团结一致。穆巴拉克还指出,真主党武装是黎巴嫩人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黎巴嫩人民有权抵抗外来的侵略和占领,当前黎巴嫩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黎人民团结一致。他同时警告外部势力不要试图干涉黎巴嫩的内政。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穆巴拉克在伊朗外长穆塔基刚刚结束对埃及访问后的表态,当然,也是中东经历了一场“亚世界大战”后阿拉伯联盟的总结报告。

正如我们在8月15日《赖斯的“第一交响曲”》中评述的一样:黎以冲突对中东的两个伟大贡献,一个是不显山不露水的真主党领袖纳斯鲁拉走到了中东地区反美反以的前列,另一个是正在改变阿拉伯国家一昧顽固地追随美国的观念。阿拉伯人必须思考的两个问题:黎巴嫩政府和阿拉伯联盟真的愿意解除打出了阿拉伯尊严的真主党武装吗?中东是否需要拥有自己的核武器或者一个强大的敢跟美以叫板的国家?

说也凑巧,我们为穆巴拉克做了“提前汇总”,穆巴拉克也“真够哥们”在总结中肯定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穆巴拉克所说的“真主党武装是黎巴嫩人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肯定了我们所评述的“纳斯鲁拉走到了中东地区反美反以的前列”,也回答了决不能解除一个“打出了阿拉伯尊严”同时又是“黎巴嫩人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武装,现在不但不是讨论如何解除真主党武装以及对伊朗制裁和采取军事行动这一系列破坏阿拉伯世界团结问题的时候,而是应该如何确认伊朗作为“中东地区重要的国家之一”的地位,并且必须认识到“对其进行军事打击将结束中东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不能再让“外部势力”继续破坏中东的和平和阿拉伯的团结,穆巴拉克所指的“外部势力”显然就是指美国和以色列。

毫无疑问,穆巴拉克的讲话应该是目前最能代表阿拉伯世界的声音了。据美联社报道,美国白宫发言人斯诺16日对记者说,解除黎巴嫩真主党武装最终取决于黎政府并将由黎政府完成这个任务。他还说,如果真主党遵守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不受伊朗控制并成为非暴力的和平组织,那么美国将重新考虑对真主党的政策。此外黎巴嫩总统拉胡德16日也表示,真主党武装是黎巴嫩人的内部问题。拉胡德还说,黎巴嫩抵抗力量(真主党)是阿拉伯人惟一能够阻止以色列侵略和战胜以色列的武装,没有任何人能够解除真主党的武装,包括使用武力。

尽管“癞蛤蟆吃到了天鹅肉”的黎巴嫩政府近40年来首次驻军黎南部,但黎政府恐怕不会感谢以色列给了这个“最后的机会”,也决不会助以色列“一臂之力”解除真主党武装。其实,华盛顿比谁都理智:“中东伟哥”以色列都无法征服真主党,谁还能有“销魂魔力”?

人们应该还注意到,穆巴拉克和美国人始终念念不忘伊朗,这就间接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如果黎以冲突还有赢家的话,那么不要忘记谁是最大的赢家。而且这场冲突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伊朗在中东的重要地位正在得到阿拉伯世界的普遍认可,同时,一直坚决反对伊朗核计划、曾在黎以冲突爆发初期指责真主党的穆巴拉克也在暗示:一旦引发危及到中东和平与稳定的美国对伊朗的军事打击,恐怕阿拉伯国家会站到伊朗的那一边。

这就是“内贾德博弈术”的精粹之一:在坚持和平利用核能政策上,首先在伊朗国内赢得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凝聚民族的力量,进而逐渐赢得阿拉伯世界的认可,最终赢得全世界的认可乃至自己敌人的认可。

由此人们也就不难理解我们在7月26日《最毒“赖斯心”》中所评述的“战争的胜利者不一定就是战争最终的利益收获者”。黎以冲突打出了阿拉伯世界的空前团结和对伊朗的重新认识,这恐怕是华盛顿意料不到的“综合后遗症”。不管未来世界是否接受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现实,也不管华盛顿最终选择妥协或武力,内贾德已经实现了利用核计划提升地区大国地位的目标的一半。午餐刚刚开始准备,而且都是世界超一流的“博弈大师”,恐怕大家都不会满足于这是“最后的机会”。显然“最后的机会”不一定就能根治“综合后遗症”,况且这仅仅是黎以冲突“综合后遗症”之一,其它的“伟哥的副作用”还在潜伏期之中。

●羞辱华盛顿的“前所未有的黄金机会”

人们注意到,中国在这次“美伊非性接触”中几乎是被世界遗忘了。如果不是发生过以色列的“误炸”夺走了一个中国维和观察员的生命,恐怕世界也会忘了还有中国人发誓“鲜血不会白流”的“那事儿”。所以除了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孙必干自8月6日至16日在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和沙特进行长达10天的“周游列国”还让人感觉到中国的存在之外,中东似乎没有了中国的影子。

整个世界可以忘记中国的存在,但华盛顿从来对中国却是“无论天涯海角,始终痴情不改”。只有“世界警察”美国心里明白到底自己有多少活儿离不开“假公济私”的“联防队员”中国,尤其就在北京正在潜心练造“超级胸大肌”的时候。

人们已经看到,孙必干8月9日除了在叙利亚只是“家庭作业”提出一份结束黎以冲突的方案之外,也只是一路传播中国反对冲突的加剧、呼吁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的“中国声音”。但请注意的是,别无他法的北京这个时候最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能胜利”的巨大威力。

显然,这位特使的本次“公费旅游”没有让中国纳税人完全失望,无心插柳的北京达到了两个目的:一个是顺水推舟地分解了阿拉伯世界与美国的关系,一个是推波助澜地揉合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团结。在全世界最善于推行孤立主义的华盛顿,从没想到自己这一回在“大地在我脚下”的中东终于尝到了被孤立的滋味,代价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们在8月15日《赖斯的“第一交响曲”》中毫不含糊地为以色列作了结论:孤立打败了以色列。

尽管这一次阿拉伯联盟包括亲美国家令人吃惊的空前团结并非北京所起的关键作用,但谁会怀疑“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呢?北京正是通过反对战争与鼓励团结这种“不起眼”的变相“挑拨离间”,不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斡旋效果,而且还发挥出了自己本来在中东没什么发言权的影响力。这就是中国钦差特使“周游列国”的醉翁之意,也是当年中国共产党人高举“团结就是力量”的大旗所向无敌的又一个“输出革命”的成功典范。

孙必干中东之行的意义就在于:在阿拉伯国家最困难最需要支持的时候,中国声音来了,阿拉伯利益的真正维护者来了。也许北京给阿拉伯的印象仅仅是“中国想的跟我们一样并让我们统一思想和坚定立场”,但对于北京来说这就足够了。因为北京清楚下一步会在某一个合适的时候,会有人自动“登门造访”,邀请“中国智慧”到中东和平进程的舞台上“再露一手”。

正如我们在7月31日《赖斯的“红舞鞋”》中评述是一样:美国把黎以冲突惊呼为“前所未有的黄金机会”,其实同样也是北京“前所未有的黄金机会”,北京甚至还可以从中挖掘出“钻石”来。这恐怕就是美国从不忘记中国的根本所在。面对眼前的伊朗核问题,也许华盛顿还会领悟到一个道理:中国祖先发明了“蚌鹬相争,渔翁得利”这一词句,并不是一个摆设,而伊朗人之所以与众不同,因为波斯民族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借道了一条“丝绸之路”,才在今天的核问题中套得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人们还注意到,直至黎以停火后的16日,孙必干还在中东“打扫战场”。这当然不是中国人贪得无厌,而是最充分地利用这个羞辱了华盛顿的“前所未有的黄金机会”。孙必干22日在北京新闻吹风会上指出“历史和事实都已证明,通过武力和战争解决中东问题是行不通的”,显然是有心让好运气延续到伊朗核问题上,让美国人真正为“渔翁之利”大开眼界。

●“8-31”不是内贾德“最后的机会”

我们在8月15日《赖斯的“第一交响曲”》中指出:既然伊朗敢于放弃很多对自己有利的“体面台阶”的机会,那么伊朗自然就会敢于面对未来更加严峻的挑战。现在,8月22日人们又一次看到,内贾德面对悬挂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毫不畏惧地把“最后的机会”还给了布什。波斯人死都不怕,难道还怕制裁吗?

如果说8月31日是内贾德“最后的机会”,那么也将是中俄欧最起码在伊朗核问题中最后的机会。人们没有忘了,正是内贾德强硬地坚持“大逆不道”的核政策,让欧盟摆脱了美国而赢得了自由,让俄国告别了屈辱赢得了新生,让中国抛弃了自卑赢得了自信,让多极化真正走进了世界政治舞台。内贾德改变了世界,世界何以还给他的是最后的机会呢?

在我们看来,8月31日并不是内贾德“最后的机会”,而是一顿“打情骂俏”的午餐香喷喷的开局,买单者当然是极不情愿的布什先生了。【BBY时事】内贾德“最后的机会” (2006年8月24日星期四)

●内贾德把“最后的机会”还给了布什

据美联社报道,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拉里贾尼于8月22日下午4点向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代表美国)驻伊朗使节递交伊朗对伊核问题六国方案的长达21页的书面答复,但目前尚未公开有关的具体内容。美国国务院8月23日发表一份声明说,伊朗对六国方案作出的答复没有满足联合国安理会第1696号决议提出的伊朗全面、可核查地暂停铀浓缩活动的要求。声明说,美国正在仔细研究伊朗的答复,并在与联合国安理会其他成员国磋商对伊朗将采取的下一步行动。另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驻联合国官员希望8月23日在纽约召集英法德官员一起商议对策,结果欧洲官员毫不客气地表示他们不准备参加这次会议。

人们看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几乎在第一时间表示,中方正在认真研究伊朗的正式答复,中方始终认为,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核问题是最佳选择,符合各方利益。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8月23日也表示,俄罗斯会继续坚持政治、协商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的一贯主张,维护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地位,反对削弱核不扩散原则。

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波斯人造美女”,尽管还不知其“庐山真面目”,但从北京和莫斯科的表情看出,不乏是一种惬意心情。尽管在我们定稿的时候,还没有看到美国总统布什的表态,但不难揣测,“战场情场两失意”导致身心疲惫的布什等来的是一份令“美国伟哥”哭笑不得的“最后的机会”,望眼欲穿的赖斯也不得不埋怨“蜗牛信童”为什么还要送来这份“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倾诉衷肠。

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众口难调,更何况是最挑剔的“美国牛仔”呢?但从目前中俄、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的“中性”表态来看,伊朗拒绝停止铀浓缩活动的语气应该十分“文明”,甚至不排除还提出一定条件(比如以前一直要求的安全保障),预留出积极和建设性的空间。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的:伊朗也不会“永无止境”地强硬下去,毕竟“松一下为了更紧一些、紧一些为了多赚一些”才是“内贾德博弈术”的精髓。

由此我们认为,即使华盛顿下决心要把伊朗推上安理会的“审判台”,安理会也不可能拿出一份让美国满意的对伊朗实施制裁的“美式决议案”。

我们在7月21日《内贾德的“情书”》中,这样评述安理会即将在7月31日表决限期要求伊朗暂停铀浓缩活动的决议草案:即使北京要捍卫自己安理会“尚方宝剑”的权威和尊严,大不了只会在新的决议草案中加入一些巧妙的语句而不是改变自己原有的立场,更不能动摇一贯的外交方针和原则。结果在7月31日安理会通过的要求伊朗必须在8月31日前暂停铀浓缩活动的决议中,所谓制裁的“适当措施”附加了前提条件,即“如需要采取此种补充措施,则必须作出进一步的决定”。依此条款,假如伊朗不执行决议,有关国家并不能直接引用这份决议来制裁伊朗,还必须通过安理会成员国的进一步磋商,再通过一份新决议,才有可能实行制裁。

这显然就是我们所说的北京和莫斯科“加入一些巧妙的语句”,为8月22日伊朗的答复“动了太岁头上的土”以及8月31日伊朗还要“将核革命进行到底”埋下了伏笔,这样中俄就会立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游刃有余之地。也就是说,中俄既可以利用7月31 日安理会决议中“适当措施”附加的前提条件、与试图制裁伊朗的美国唱对台戏,又可以拿着“将会使中东危机进一步恶化”的伊朗核问题,继续“迎合”美国而推动把伊朗推向遭受制裁边缘的安理会新决议案,这一步无疑就是在把对伊朗“没招儿”的华盛顿推向“波斯火坑”。

其实,中俄“迎合”一下美国,看似有损于道德准则却无损于自己长远的战略利益,况且最近“战场情场两失意”的布什也该进行一场非黎以冲突所能及的“最后一击”来“拯救自己”了,谁让内贾德把“最后的机会”还给了布什呢?

●“伟哥的副作用”折磨“最后一击”

据美国资深记者赫什8月13日为《纽约客》撰文指出,黎以战争与美国可能轰炸伊朗核设施的计划密切相关。以色列官员在今年5月份访问了华盛顿,他们先拜访副总统切尼,介绍了攻打黎巴嫩真主党的计划。五角大楼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顾问告诉赫什:“布什和切尼被说服了,如果以军出击成功,将大大减轻以色列的安全忧患,并作为美国今后可能先发制人打击伊朗核设施的前奏。”赫什当天还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说,真主党7月12日的袭击事件只是以军发动蓄谋已久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借口。

正是这个1973年获得普利策奖的赫什先生,曾在美国4月第17期《纽约客》中披露了“美国正计划使用地堡终结者B61-11战术核弹对伊朗核设施发动大规模轰炸”并引起过悍然大波。时隔数月,赫什又把自己手头上掐着难受的“秘密续集”公诸于众。

我们不否认黎以冲突实际上就是美国与伊朗的“非性接触”,不否认美以强大的军事威慑连拉登都“闭门谢客”,也一直不否认美国从来不放弃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的“春梦依旧”,但如果华盛顿真的如同赫什所透露的早有预谋拿真主党“小菜一碟”作为攻击伊朗前夕的一个“A级大片实战演练”,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美帝国主义将比人们预想的时间更早地走向衰落,世界政治秩序也将更早一些步入多极化正常轨道。

人们不得不怀疑,“战争狂人”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是否真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们已经没有资格再占着白宫和五角大楼那五星级一样豪华的洗手间,只配到白宫的阶梯上象不满周岁的小孩那样随便打开自己的“水门”。

理由十分简单,华盛顿简直就是拿自己在中东乃至全球的战略和超级大国地位来开玩笑。这么一场冲突下来,赖斯激昂的新中东战略、布什发誓的“在彻底解除真主党武装之前决不停火”,竟然完全被一个仅有几千人“乌合之众”的真主党“匪帮”给撕了个粉碎,难道这就是布什8月14日所宣称的连以色列人自己至今都不敢大肆渲染的胜利?

华盛顿拿一个“A级大片实战演练”换取回来的“参考数据”包括:曾经战无不胜的以色列军队并不比美国军队强到那去,伊朗在中东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美以矛盾日益尖锐,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已经动摇,中俄找到了参与中东和平进程的新契入点。难道这就是赫什所透露的美以5月份密谋已久的黎以冲突的“果实累累”?

我们还注意到美联社的一则报道,以色列外长利夫尼8月23日到访巴黎时表示:“我们需要国际社会非常迅速地采取行动向黎巴嫩部署维和部队。”如果美国和以色列认为在“缓冲区”部署了维和部队就达到了“永久和平、出击伊朗”的战略目的,恐怕真的是“当局者迷”了。

人们清楚地看到,尽管真主党被迫离开了根据地而且短期内难以恢复元气,但注定不会被解除武装的真主党绝对没有伤筋动骨,在继续得到伊朗的“营养补充”后,“缓冲区”反而成了真主党发射远程火箭的天然屏障。这恐怕也是美以没有考虑到的“保护自己同样也保护了敌人”的软肋。必须提醒华盛顿,横跨在“缓冲区”的维和部队并不是以色列原来指望的北约多国部队,而且还有1.5万名黎巴嫩“骨肉同胞”,如果最后还有马来西亚穆斯林国家组成的维和部队,这跟伊朗“第二梯队”没什么区别了。如果真主党越境袭击以色列的话,穿越“开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黎政府军防区,恐怕就不是在美以“战术计划”之内的了。

目前看来,以色列对真主党“斩草不除根”的打击行动反而后患无穷。人们不难想象,隔着维和部队和黎巴嫩政府军的“联合国安全套”绝对保证不了以色列不受“另类爱滋病”的骚扰。未来可能再次爆发的黎以冲突的“续集”或者美国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的“分战场”,将仍然是不对称战争的意外演绎,绝对不会是华盛顿和五角大楼的如意沙盘。

也许美国利用赫什“泄露机密”这种惯用的威慑伎俩会叫萨达姆式人物魂飞魄散,但对于27年来都在防范美国的伊朗恐怕只会产生“伟哥的副作用”。如果布什真的趁着以色列“胜利的机会”去克隆对伊朗的“最后一击”,恐怕也是在给自己克隆一个美式“倒扁运动”,这正是欧洲官员8月23日拒绝美国召集会议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赖斯梦游“倒赖文化大革命”

我们一直坚持美国不会对伊朗动武这个观点,但战争有时候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我们一直认为,引发美国对伊朗动武最直接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伊朗“牛了”公开制造核弹,一个是美国“疯了”决定孤注一掷。此外还有两个最主要的不确定因素:一个是以色列“单边行动计划”的突然发力,一个是“切尼-拉姆斯菲尔德集团”的重新得势。

我们所说的以色列“单边行动计划”是指以色列当年实施对伊拉克核设施远程轰炸的类似行为,而7月12日爆发的黎以冲突也构成了“单边行动计划”的一种新注释和新答案

众所周知,布什-赖斯“不赖拍挡”不仅是世界政坛的最佳拍挡,而且还曾在前些时候盛传过总统夫人被迫“离家出走”的火爆新闻,可见“不赖拍挡”的名不虚传。而最近传闻中黎以冲突造成“不赖拍挡”的首次不和,我们已在8月11日《赖斯“与狼共舞”》及8月15日《赖斯的“第一交响曲”》中分别作了详尽的“风流戏说”。

其实,所谓布什与赖斯意见不一,就是白宫内部由来已久的鹰派“切尼-拉姆斯菲尔德集团”与赖斯之间矛盾又一次激化的具体反应。布什与赖斯对黎以冲突一开始是“同呼吸同命运”的,但当以色列“不争气地蔫了”并且造成无数黎巴嫩无辜平民的伤亡后,赖斯竟然宁可不顾好不容易亢奋起来的“新中东战略”,与布什“在解除真主党武装之前决不停火”的论调及其怂恿者切尼、拉姆斯菲尔德“分道扬镳”。

显然,在鹰派与赖斯这场比黎以冲突更为重要更为复杂的较量中,布什最终不得不偏向于“未来的女总统”赖斯,即使只是暂时的,赖斯还是赢得了又一个回合的胜利。不过必须清楚的是,共和党内部这种逐渐公开和激化的“人民内部矛盾”,其实就是美国霸权主义日渐衰竭、单边主义政策步履维艰之后,美国全球政策是“选择对抗还是对话”“选择战争还是和平”的一个战略转换,同时由此引发的“倒赖文化大革命”终于揭开了序幕。

不可否认,布什之所以只是把“不排除武力”挂在嘴边而又不得不表示愿意跟伊朗直接对话,最大的原因就是赖斯的“转型外交”政策在白宫占据了上风。这当然引起处于守势的以切尼、拉姆斯菲尔德为首的保守主义者的强势反弹,尤其是在伊朗核问题一筹莫展而德黑兰又得寸进尺的时候,鹰派更是群起攻击赖斯中东政策的“失败”,而黎以冲突无疑就成了鹰派发起“倒赖文化大革命”的一根导火线。

我们在8月15日《赖斯的“第一交响曲”》中指出:“读懂这位最有可能成为2009年美国新总统的现任国务卿,对于读懂美国未来的全球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赖斯政治生涯正面临着一个艰难的转折期。如果赖斯抓住内贾德给以的“最后的机会”,在下一步的伊朗核问题上打破僵局,也许赖斯的仕途从此直指2009总统宝座,但如果伊朗核问题的结果并没有得到布什尤其是鹰派的认可,恐怕前景不容乐观。如果“倒赖文化大革命”最后以鹰派胜出,“切尼-拉姆斯菲尔德集团”重新得势或者他们未来的接任者更具“鹰的锐利”,那么赖斯泪别布什的那一刻,将就是世界重新“拥抱魔鬼”新纪元的开始——战争永远对魔鬼情有独钟。

必须警惕的是,赖斯目前所施行的只是介于武力与对话之间的“转型外交”,并不能排除赖斯没有“暴力倾向”以及一旦下决心使用武力的“最毒妇人心”,比如这次黎以冲突一开始时的“风助火势”态度。对于内贾德来说,在推动核计划道路上,不仅要看背后是否也象朝鲜一样站着“敢拉兄弟一把”的巨人,还要看清前面是否还站着“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人”。

●黎以冲突的“综合后遗症”

据埃及《今日消息》8月19日报道,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日前在接受该刊专访时警告美国不要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穆巴拉克说,美国和伊朗之间在伊朗核问题上的纠纷应该通过外交途径和直接对话来解决,伊朗是中东地区重要的国家之一,对其进行军事打击将结束中东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他说,当前的中东形势不需要“廉价的措辞”,需要的是阿拉伯世界的团结一致。穆巴拉克还指出,真主党武装是黎巴嫩人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黎巴嫩人民有权抵抗外来的侵略和占领,当前黎巴嫩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黎人民团结一致。他同时警告外部势力不要试图干涉黎巴嫩的内政。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穆巴拉克在伊朗外长穆塔基刚刚结束对埃及访问后的表态,当然,也是中东经历了一场“亚世界大战”后阿拉伯联盟的总结报告。

正如我们在8月15日《赖斯的“第一交响曲”》中评述的一样:黎以冲突对中东的两个伟大贡献,一个是不显山不露水的真主党领袖纳斯鲁拉走到了中东地区反美反以的前列,另一个是正在改变阿拉伯国家一昧顽固地追随美国的观念。阿拉伯人必须思考的两个问题:黎巴嫩政府和阿拉伯联盟真的愿意解除打出了阿拉伯尊严的真主党武装吗?中东是否需要拥有自己的核武器或者一个强大的敢跟美以叫板的国家?

说也凑巧,我们为穆巴拉克做了“提前汇总”,穆巴拉克也“真够哥们”在总结中肯定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穆巴拉克所说的“真主党武装是黎巴嫩人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肯定了我们所评述的“纳斯鲁拉走到了中东地区反美反以的前列”,也回答了决不能解除一个“打出了阿拉伯尊严”同时又是“黎巴嫩人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武装,现在不但不是讨论如何解除真主党武装以及对伊朗制裁和采取军事行动这一系列破坏阿拉伯世界团结问题的时候,而是应该如何确认伊朗作为“中东地区重要的国家之一”的地位,并且必须认识到“对其进行军事打击将结束中东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不能再让“外部势力”继续破坏中东的和平和阿拉伯的团结,穆巴拉克所指的“外部势力”显然就是指美国和以色列。

毫无疑问,穆巴拉克的讲话应该是目前最能代表阿拉伯世界的声音了。据美联社报道,美国白宫发言人斯诺16日对记者说,解除黎巴嫩真主党武装最终取决于黎政府并将由黎政府完成这个任务。他还说,如果真主党遵守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不受伊朗控制并成为非暴力的和平组织,那么美国将重新考虑对真主党的政策。此外黎巴嫩总统拉胡德16日也表示,真主党武装是黎巴嫩人的内部问题。拉胡德还说,黎巴嫩抵抗力量(真主党)是阿拉伯人惟一能够阻止以色列侵略和战胜以色列的武装,没有任何人能够解除真主党的武装,包括使用武力。

尽管“癞蛤蟆吃到了天鹅肉”的黎巴嫩政府近40年来首次驻军黎南部,但黎政府恐怕不会感谢以色列给了这个“最后的机会”,也决不会助以色列“一臂之力”解除真主党武装。其实,华盛顿比谁都理智:“中东伟哥”以色列都无法征服真主党,谁还能有“销魂魔力”?

人们应该还注意到,穆巴拉克和美国人始终念念不忘伊朗,这就间接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如果黎以冲突还有赢家的话,那么不要忘记谁是最大的赢家。而且这场冲突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伊朗在中东的重要地位正在得到阿拉伯世界的普遍认可,同时,一直坚决反对伊朗核计划、曾在黎以冲突爆发初期指责真主党的穆巴拉克也在暗示:一旦引发危及到中东和平与稳定的美国对伊朗的军事打击,恐怕阿拉伯国家会站到伊朗的那一边。

这就是“内贾德博弈术”的精粹之一:在坚持和平利用核能政策上,首先在伊朗国内赢得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凝聚民族的力量,进而逐渐赢得阿拉伯世界的认可,最终赢得全世界的认可乃至自己敌人的认可。

由此人们也就不难理解我们在7月26日《最毒“赖斯心”》中所评述的“战争的胜利者不一定就是战争最终的利益收获者”。黎以冲突打出了阿拉伯世界的空前团结和对伊朗的重新认识,这恐怕是华盛顿意料不到的“综合后遗症”。不管未来世界是否接受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现实,也不管华盛顿最终选择妥协或武力,内贾德已经实现了利用核计划提升地区大国地位的目标的一半。午餐刚刚开始准备,而且都是世界超一流的“博弈大师”,恐怕大家都不会满足于这是“最后的机会”。显然“最后的机会”不一定就能根治“综合后遗症”,况且这仅仅是黎以冲突“综合后遗症”之一,其它的“伟哥的副作用”还在潜伏期之中。

●羞辱华盛顿的“前所未有的黄金机会”

人们注意到,中国在这次“美伊非性接触”中几乎是被世界遗忘了。如果不是发生过以色列的“误炸”夺走了一个中国维和观察员的生命,恐怕世界也会忘了还有中国人发誓“鲜血不会白流”的“那事儿”。所以除了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孙必干自8月6日至16日在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和沙特进行长达10天的“周游列国”还让人感觉到中国的存在之外,中东似乎没有了中国的影子。

整个世界可以忘记中国的存在,但华盛顿从来对中国却是“无论天涯海角,始终痴情不改”。只有“世界警察”美国心里明白到底自己有多少活儿离不开“假公济私”的“联防队员”中国,尤其就在北京正在潜心练造“超级胸大肌”的时候。

人们已经看到,孙必干8月9日除了在叙利亚只是“家庭作业”提出一份结束黎以冲突的方案之外,也只是一路传播中国反对冲突的加剧、呼吁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的“中国声音”。但请注意的是,别无他法的北京这个时候最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能胜利”的巨大威力。

显然,这位特使的本次“公费旅游”没有让中国纳税人完全失望,无心插柳的北京达到了两个目的:一个是顺水推舟地分解了阿拉伯世界与美国的关系,一个是推波助澜地揉合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团结。在全世界最善于推行孤立主义的华盛顿,从没想到自己这一回在“大地在我脚下”的中东终于尝到了被孤立的滋味,代价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们在8月15日《赖斯的“第一交响曲”》中毫不含糊地为以色列作了结论:孤立打败了以色列。

尽管这一次阿拉伯联盟包括亲美国家令人吃惊的空前团结并非北京所起的关键作用,但谁会怀疑“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呢?北京正是通过反对战争与鼓励团结这种“不起眼”的变相“挑拨离间”,不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斡旋效果,而且还发挥出了自己本来在中东没什么发言权的影响力。这就是中国钦差特使“周游列国”的醉翁之意,也是当年中国共产党人高举“团结就是力量”的大旗所向无敌的又一个“输出革命”的成功典范。

孙必干中东之行的意义就在于:在阿拉伯国家最困难最需要支持的时候,中国声音来了,阿拉伯利益的真正维护者来了。也许北京给阿拉伯的印象仅仅是“中国想的跟我们一样并让我们统一思想和坚定立场”,但对于北京来说这就足够了。因为北京清楚下一步会在某一个合适的时候,会有人自动“登门造访”,邀请“中国智慧”到中东和平进程的舞台上“再露一手”。

正如我们在7月31日《赖斯的“红舞鞋”》中评述是一样:美国把黎以冲突惊呼为“前所未有的黄金机会”,其实同样也是北京“前所未有的黄金机会”,北京甚至还可以从中挖掘出“钻石”来。这恐怕就是美国从不忘记中国的根本所在。面对眼前的伊朗核问题,也许华盛顿还会领悟到一个道理:中国祖先发明了“蚌鹬相争,渔翁得利”这一词句,并不是一个摆设,而伊朗人之所以与众不同,因为波斯民族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借道了一条“丝绸之路”,才在今天的核问题中套得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人们还注意到,直至黎以停火后的16日,孙必干还在中东“打扫战场”。这当然不是中国人贪得无厌,而是最充分地利用这个羞辱了华盛顿的“前所未有的黄金机会”。孙必干22日在北京新闻吹风会上指出“历史和事实都已证明,通过武力和战争解决中东问题是行不通的”,显然是有心让好运气延续到伊朗核问题上,让美国人真正为“渔翁之利”大开眼界。

●“8-31”不是内贾德“最后的机会”

我们在8月15日《赖斯的“第一交响曲”》中指出:既然伊朗敢于放弃很多对自己有利的“体面台阶”的机会,那么伊朗自然就会敢于面对未来更加严峻的挑战。现在,8月22日人们又一次看到,内贾德面对悬挂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毫不畏惧地把“最后的机会”还给了布什。波斯人死都不怕,难道还怕制裁吗?

如果说8月31日是内贾德“最后的机会”,那么也将是中俄欧最起码在伊朗核问题中最后的机会。人们没有忘了,正是内贾德强硬地坚持“大逆不道”的核政策,让欧盟摆脱了美国而赢得了自由,让俄国告别了屈辱赢得了新生,让中国抛弃了自卑赢得了自信,让多极化真正走进了世界政治舞台。内贾德改变了世界,世界何以还给他的是最后的机会呢?

在我们看来,8月31日并不是内贾德“最后的机会”,而是一顿“打情骂俏”的午餐香喷喷的开局,买单者当然是极不情愿的布什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