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骄傲-秦始皇陵地宫布局之谜告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09:22
<p><br/>秦皇陵地宫就在封土堆下!</p><p>昨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的秦始皇陵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技术成果验收会上,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宣布,通过最新遥感考古和物探勘查表明,中国第一个帝王陵园的布局之谜已经解开。 <br/>据悉,该项目为国家“863计划”之一,这是我国首次将考古工作纳入该计划,这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对西安秦始皇陵所进行的资金投入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地下考古勘察工作。此次考古探测于去年底启动,主要采用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不会对秦始皇陵地宫产生损害,特别是高光谱遥感考古在国际上是第二次采用,而在国内还是首次。 <br/><br/>墓室约一个足球场大 <br/><br/>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br/>“我们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绍,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br/>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环境所工程师周小虎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区气温降至零下12摄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树正常开花结果,而在封土堆南墙外的石榴树却冻害严重,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差别特别明显。“墙外的土壤未经扰动,而封土堆土壤的结构和含水量则已发生改变,又因为墙内地下存有地宫,才使得土壤相对温度较高,从而造成植物长势的差异。”周小虎解释说。 <br/><br/>宫墙坚固墓室未坍塌 <br/><br/>在这次勘探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段清波说,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超出我们预想的是,宫墙顶面甚至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现封土下33米,整个墙的高度约30米,非常壮观!”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段清波说,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 <br/>“这种宫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这种崭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称为‘秦陵式’。秦陵式宫墙对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还无法预知。”段清波说。 <br/><br/>地宫有道“防水大坝” <br/><br/>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br/>段清波说,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段清波说,《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br/><br/>段清波风趣地说:“秦人太聪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国家大剧院,也不过是按照这套办法来解决水浸问题的。” <br/><br/>宫内水银防腐防盗 <br/><br/>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介绍,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秦始皇曾亲自到过渤海湾,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画进自己的地宫。如果这被证实,说明秦代对中国地理就有了调查和研究,也是个新发现。”刘士毅说。 <br/><br/>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br/><br/>物探同时还发现,地宫中有石质墓室的存在。 <br/><br/>墓室只有东西两墓道 <br/><br/>以前曾有媒体报道称,考古人员用钻探方法在封土东边发现了5条墓道,封土西边北边也各找到1条。在昨日的验收会上,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澄清说,根据这次探测结果,除了东、西各一条墓道外,其余则是一些陪葬坑。 <br/>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应为4条,但目前却仅仅发现了东、西两条墓道。这一发现在昨日会上引起专家的极大关注。 <br/>“意料之外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秦始皇本来就是个怪人!”段清波说,秦始皇在位期间所做的事情多超乎常人的想象: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建造近60平方公里的陵园和庞大的兵马俑陪葬坑……“秦始皇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谁都说不清楚。这位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死后留下的陵墓必然会扑朔迷离。”段清波说。 <br/>据悉,此次探测一期工程完成后,二期工程还将对陵墓深入研究。 <br/></p><p></p><p><br/>秦皇陵地宫就在封土堆下!</p><p>昨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的秦始皇陵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技术成果验收会上,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宣布,通过最新遥感考古和物探勘查表明,中国第一个帝王陵园的布局之谜已经解开。 <br/>据悉,该项目为国家“863计划”之一,这是我国首次将考古工作纳入该计划,这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对西安秦始皇陵所进行的资金投入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地下考古勘察工作。此次考古探测于去年底启动,主要采用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不会对秦始皇陵地宫产生损害,特别是高光谱遥感考古在国际上是第二次采用,而在国内还是首次。 <br/><br/>墓室约一个足球场大 <br/><br/>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br/>“我们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绍,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br/>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环境所工程师周小虎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区气温降至零下12摄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树正常开花结果,而在封土堆南墙外的石榴树却冻害严重,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差别特别明显。“墙外的土壤未经扰动,而封土堆土壤的结构和含水量则已发生改变,又因为墙内地下存有地宫,才使得土壤相对温度较高,从而造成植物长势的差异。”周小虎解释说。 <br/><br/>宫墙坚固墓室未坍塌 <br/><br/>在这次勘探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段清波说,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超出我们预想的是,宫墙顶面甚至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现封土下33米,整个墙的高度约30米,非常壮观!”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段清波说,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 <br/>“这种宫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这种崭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称为‘秦陵式’。秦陵式宫墙对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还无法预知。”段清波说。 <br/><br/>地宫有道“防水大坝” <br/><br/>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br/>段清波说,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段清波说,《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br/><br/>段清波风趣地说:“秦人太聪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国家大剧院,也不过是按照这套办法来解决水浸问题的。” <br/><br/>宫内水银防腐防盗 <br/><br/>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介绍,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秦始皇曾亲自到过渤海湾,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画进自己的地宫。如果这被证实,说明秦代对中国地理就有了调查和研究,也是个新发现。”刘士毅说。 <br/><br/>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br/><br/>物探同时还发现,地宫中有石质墓室的存在。 <br/><br/>墓室只有东西两墓道 <br/><br/>以前曾有媒体报道称,考古人员用钻探方法在封土东边发现了5条墓道,封土西边北边也各找到1条。在昨日的验收会上,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澄清说,根据这次探测结果,除了东、西各一条墓道外,其余则是一些陪葬坑。 <br/>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应为4条,但目前却仅仅发现了东、西两条墓道。这一发现在昨日会上引起专家的极大关注。 <br/>“意料之外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秦始皇本来就是个怪人!”段清波说,秦始皇在位期间所做的事情多超乎常人的想象: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建造近60平方公里的陵园和庞大的兵马俑陪葬坑……“秦始皇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谁都说不清楚。这位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死后留下的陵墓必然会扑朔迷离。”段清波说。 <br/>据悉,此次探测一期工程完成后,二期工程还将对陵墓深入研究。 <br/></p><p></p>
<p>  昨日,哪一天?</p>
摸金校尉们,集合起来倒斗去了~~~[em05][em05][em05]
哇哈哈!壮哉!
古代帝王&nbsp; 陵墓实在也是中国的一大雄伟奇观啊呵呵
<p>  转贴应该给出时间,这新闻我记得已经很长时间了。况且也应该发在历史版面。贴主说对不对?</p>
<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哎!!历史版面人气太低了!!!</font></strong>
看着有点向我玩的唯一游戏的里面的秦始皇陵,练级练了俩月还去不了,别人搭伙去的[em04][em04]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放逐的云</i>在2006-7-22 16:56:00的发言:</b><br/>摸金校尉们,集合起来倒斗去了~~~[em05][em05][em05]</div><p></p>哈哈,逗S了。。。
谁敢去挖?????????、哈哈哈
<p>皇帝陵是不可以挖的,只要是中国历史上正统朝代的皇帝陵都不能挖,如果发生自然灾害损毁了,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也可以说是无所谓的.无论是为了考古还是经济开发而开挖皇帝陵,都是对国运非常不利的!!!</p><p>这也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正统的朝代都没有挖掘被自己推翻的朝代的皇帝陵的原因.</p>
我们可以挖古人的墓,以后子孙挖我们的墓,我们有什么呀?
<p style="TEXT-INDENT: 2em;"><b>四大谜底揭开</b>
        </p><p style="TEXT-INDENT: 2em;">1、地宫在不在骊山?民间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专家用遥感和物探方法进行探测,确认地宫就在秦陵园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2、墓室完好与否?探测发现,墓室周围有一圈极厚的宫墙,墓室完好无损与此密切相关。这种新发现的墓葬形式被称为“秦陵式”。3、地宫有无水银?探测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水银,且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证明。4、墓道有几条?探测结果表明,只有东、西各一条墓道。而从商周到汉代,帝王墓道通常为东南西北4条。这一新发现引起专家极大关注。 </p><p style="TEXT-INDENT: 2em;"><b>史记.勘察</b>
        </p><p style="TEXT-INDENT: 2em;">关于秦地宫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p><p style="TEXT-INDENT: 2em;">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p><p style="TEXT-INDENT: 2em;">秦陵之谜</p><p style="TEXT-INDENT: 2em;">千百年来,有关秦始皇陵的传说纷纭而又神秘。如今全面勘测终于告一段落,部分陪葬坑的试探发掘也已收尾。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总算可以坐在窗前,细细回味近几年来的挫折和喜悦,勾勒秦王朝不为人知的画面——</p><p style="TEXT-INDENT: 2em;">秦始皇做梦也想不到,两千年后的人用不着抡镐挥锹,就可以窥探他地下王国的所有秘密,笼罩秦陵心脏的迷雾被一层层地剥开……</p><p style="TEXT-INDENT: 2em;">秦始皇的地宫是否真的存在?</p><p style="TEXT-INDENT: 2em;">秦始皇的地宫是否真的存于封土之下,两千年来众说纷纭。历史上不可胜数的记载和传说让秦陵地宫成为千古之谜,并且头绪越来越复杂。有人推测封土下并非真正的地宫所在,更有人臆断他的墓室在南部的骊山里。当然,多数人还是认为墓室就在封土之下。但是,没有科学的根据,所有的说法都只是推测而已。</p><p style="TEXT-INDENT: 2em;">结束推测的时间始于2002年1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开始联合对秦始皇陵区进行物理探测,这一课题被列入国家“863”高科技计划。</p><p style="TEXT-INDENT: 2em;">本次探测动用了重力法、磁法、电法、放射性法、弹性波法、核磁共振法、地温法、测汞法等8大类22项物探手段。结果显示了由于地宫开挖后回填夯土引起的明显重力异常等现象。</p><p style="TEXT-INDENT: 2em;">同时,考古工作者在厚达四五十米的封土堆上艰难地用洛阳铲持续勘探,以传统方法验证高科技手段在秦陵的应用。所有勘测结果都表明,秦陵地宫就存在于现封土堆之下。</p><p style="TEXT-INDENT: 2em;">如今,无可辩驳的数据为我们勾勒出秦陵地宫的精确形制。当初开挖的墓圹(坑穴)主体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开挖范围和墓室均呈长方形;在墓圹边沿建造有一圈巨大而且精细的夯土宫墙,高出地面竟达30米,顶部距封土表面最浅处只有1米左右。这一围绕墓室筑就的细夯土墙,在所有其他陵墓中从未发现过,无疑是秦始皇陵的一个创举。更令人惊奇的是外墙面的9级台阶上(每级宽2米),都钻探出残瓦碎片———难道埋入土下的墙侧台阶上,竟然还修建了9圈长廊?</p><p style="TEXT-INDENT: 2em;"><b>如此庞大的地面建筑竟会藏在封土之下</b></p><p style="TEXT-INDENT: 2em;">《汉书》曾载秦陵“下彻三泉……中成观游,上成山林”,其中“中成观游”始终让人不知所云。如果封土之内有9圈廊房或者其他建筑,以便让秦始皇的灵魂参观游览,那么古人的记录就言之成理。若不是钻探发现残瓦,谁又能想得到如此庞大的地面建筑竟会藏在封土之下。</p><p style="TEXT-INDENT: 2em;">从墓圹外要经由墓道进入地宫,根据西汉以前陵墓的考古经验和“端门四达”的理念,只有至尊身份的人才使用四条墓道,过去所有专家都相信秦陵地宫至少有四条墓道,而且每侧还不止一条。但经过遥测和考古钻探确认,地宫只有东西两侧各一条墓道,而南北两侧尚未发现类似结构。这一结果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因为最有资格使用四墓道的秦始皇陵,竟然只有两条。 </p><p style="TEXT-INDENT: 2em;">百里外的巨石承担起地宫墓顶的重压,水银造的百川江海和土石机弩一起,阻挡着盗墓之徒的入侵,秦陵地宫得以在两千年后依然完好无损……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通过物探遥测,我们的目光终于能够深入到地宫核心。秦始皇的墓室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空间高度15米,墓底距离封土顶72米。墓室或墓道的顶部可能为青石结构,这种石材明显不同于陵墓南侧骊山上的石质,也不同于封土堆中夹杂的自然石块,却与距秦陵六七十公里外的渭北诸山一带的石灰岩相同。晋人潘岳在《关中记》中的记载得到了验证:“骊山无此大石,运取于渭北诸山。故其歌曰‘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唱,万人相钩。’”但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墓顶宽达50米的跨度当年是如何解决的。要知道兵马俑陪葬坑中使用的青砖表明,当时的工匠尚不清楚两砖之间需要错缝这一关键技术,至少错缝技术还没有成为每个工匠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常识。</p><p style="TEXT-INDENT: 2em;">巨<b>石、水银和土石机弩一起,阻挡着盗墓入侵</b></p><p style="TEXT-INDENT: 2em;">至于墓室内部的细节情况,我们至今还知道得不多。不过关于史料中记载的秦陵地宫里水银造的“百川江河大海”,这次物探结果再次给了我们信心———秦陵地宫中的汞含量的确高得异常。能流动的水银百川江海,不仅可以让地宫中富丽堂皇,还能够有效地防腐防盗。高浓度的汞蒸汽一旦被人体吸入,轻则肌肉瘫痪、精神失常,重则一命呜呼。在重重机关和强弓弩箭之外,不知秦始皇及其工程师是否就是将水银江海设计为另一重防盗设施。不论怎样,两千多年来这些防护陷阱好像一直没派上用场。</p><p style="TEXT-INDENT: 2em;">司马迁、班固等古人告诉我们,项羽入关中以后,一把大火烧毁了秦始皇留下的所有宫殿建筑,又大肆抢夺秦陵地宫中的珍宝,30万兵力30日都没有运完;又有传说因为羊钻入秦陵的洞穴,牧童打着火把找羊时失火烧了地宫的棺椁宝藏;还有史载东晋十六国时代的后赵国君石季龙和唐末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都曾盗掘过秦始皇陵。近几十年,人们依然关心秦陵地宫是否真的被盗。全面勘测后,我们发现周围陪葬坑中,项羽时代焚烧破坏的痕迹着实不少,但封土堆下的地宫却完好无损,至今尚未找到大规模盗掘的有力证据。</p><p style="TEXT-INDENT: 2em;">看来深入地下数十米的地宫足以防患盗掘的人祸,但天灾的破坏和时间的力量永远考验着秦陵的核心。尤其秦陵南部是山洪经常爆发的区域,多层的地下潜水时刻威胁着地宫的安全,何况《史记》中明明白白地写着秦陵是“穿三泉”而建的。幸好这次物探资料表明地宫的墓室尚未坍塌,也没有进水。而所向披靡的洛阳铲有力地穿过历史尘埃,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这要归功于一套地下的大型水利工程。</p><p style="TEXT-INDENT: 2em;"><b>地下阻排水系统,让全世界所有的工程专家都叹为观止</b></p><p style="TEXT-INDENT: 2em;">秦陵地区的地层中存在有多层自东南向西北流动的地下潜水。因此在地宫修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一个困难,就是当下挖至潜水层以后如何排导多层的地下水,而且还要考虑地宫建成后的防水措施。此次勘探出的一套地下阻排水系统,让所有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也让全世界所有的工程专家都叹为观止。联想到同时代都江堰、灵渠等同样有如鬼斧神工的水利工程,我对秦帝国建设者的高超智慧钦佩不已。</p><p style="TEXT-INDENT: 2em;">这组地下阻排水系统随陵园的自然地势而精心布设,可以看出当年的设计者和施工者,对陵区地质状况的了解已达到相当程度,并具备极为高超的测量技术。将近绕陵一周的阻排水渠,环行在高低不平的地貌上,渠底的水平掌握需要测量得非常精确。勘探表明阻排水渠的底面高差在1米左右,这样则保证了渠中的水能够按照设计意图流向一处,排出陵园。后来选用青膏泥作为前段下层的封堵材料也十分高明,而且所用的青膏泥之多、夯层之厚,确乎超出想象。仅此一个秦陵地下阻排水系统,就足以充分说明秦代大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已臻化境。</p><p style="TEXT-INDENT: 2em;">这一系统的功效让人十分满意。地宫的建成本身就说明了排水系统的成功。而阻水系统,更是经历了2200多年的时间检验。此次物探中,利用自然电场法和核磁共振法测出,在所推断的墓室和地宫范围内为不含水区,而阻排水渠外侧(南段之南)的相同深度为含水区,从而证实这个地下阻排水工程迄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与之呼应的是地上排水系统。在陵园内不论是墙脚楼旁、封土周围,均列有整齐的排水管道,形成一整套纵横交错的地表排水设施。它们能将生活用水、地表雨水迅速排到地势低洼处,并引向陵园外。陵园外的防水工程乃是骊山山麓前筑就的防洪大堤,以防范源自山间的洪水对陵园的破坏,时至今日它依然高高隆出地面,长久以来被当地人称为“五岭”。 </p>
这里面不知道有没有大粽子?
<p>有看头,长知识。</p><p>顶!!!!!!!</p>
有点象『神话』里的场景!!!!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ulula</i>在2006-7-24 10:45:00的发言:</b><br/>这里面不知道有没有大粽子?</div><p>&nbsp;&nbsp;&nbsp;&nbsp;&nbsp; 带上糯米、黑驴蹄子还有芝加哥打字机!大粽子来了熬着吃!</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放逐的云</i>在2006-7-22 16:56:00的发言:</b><br/>摸金校尉们,集合起来倒斗去了~~~[em05][em05][em05]</div><p>看“鬼吹灯”中毒了吧!!!哈哈,不怕里面有大粽子</p>[em15][em15]
应该请人专门做一个地宫的想象图,那多气派。
<p>看《鬼吹灯》的不少啊!</p><p>不知九鼎是不是真在秦陵里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