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被163师炸毁的同登鬼屯炮台坑道里的越军伤亡情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11:10
被163师炸毁的同登鬼屯炮台坑道里的越军伤亡情況<br/><br/>战后各方面关心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當時越南同登法国鬼屯炮台下面的地下坑道到底被163师的487团和489团炸毁時埋了多少越南人? 有多少是同登的老百姓?<br/><br/>根据我们當時在战场上的了解, 大概情况是这样的:<br/><br/>(1) 在战場上根据越南翻譯向同登一帶留下來的越南人了解, 大概在1979年春节前后, 越南已经开始大规模地将同登的居民向南撤退。包括生畜和耕牛都绝大部份巳撤走。 正如我在”青春無悔-1979”一文中指出的一样, 中越双方早就知道, 同登在开战后必有恶战, 此地必是双方争取夺的一个軍事要塞。因此, 越南人在春节前后已经把大部份的同登居民撤往諒山以南的地方。<br/><br/>在此同時, 向同登地区前移的都是他们的部队。有部份并进驻了同登的民居。这些都是當時越南翻譯所了解的情况。<br/><br/>因为有一部份的翻譯就是來自于边界上的边民,他们都有很多親戚在同登一帶。打起仗后, 他们都很关心他们在同登的親人的生死, 所以到達同登附近時, 他们都四处向留下來的越南人打听他们親戚的下落。當時那些翻譯都很高兴地告訴我们, 他们在同登的親戚和大部份同登的居民早就撤走了。<br/><br/>战后我在1993年在广西公安厅的安排下, 在重返了當地去探望烈士陵园战友的同時, 我也去了當時我们的边界陣地包括米七和19号界碑一帶, 据米七的边民告訴我, 他们在同登的親戚在79年战争期间基本上都安全。<br/><br/>根据以上的情況, 我认为當時同登的鬼屯炮臺地下坑道里不應該有太多同登的真正老百姓。 而且作为一个軍事要塞, 也不可能让太多老百姓在战時进入。和打防御战的士兵争生活物资。<br/><br/>另外有一个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的更重要的情况,2月18日, 也就是开战后的第二天, 當時部队接到命令, “根据情報, 越軍在諒山和太原方向調集了4个步兵师和2个炮兵旅向同登反扑,企图救援第一天就已经被圍的越軍12团。”<br/><br/>當時489团除留下一个連在同登和太原之间防御外, 整个489团被命令后撤, 同样由弄怀后撤至我國境內的金鸡山后方。但是請注意, 489团右翼的165师并沒有后撤, 487团则被命令暂停对同登的攻击, 部队原地休整。<br/><br/>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如果當時487团继续攻击,越軍12团在同登一帶不需要多久就沒有救援和解圍的必要。489团如果不整团后撤回国, 包圍圈根本沒有缺口让越軍的其他有生力量前进至同登救援。这也就会打断越軍解圍和救援的意愿。这其实是想請君入席。 因这不是我们今天討論的主题, 所以暂且不討論这一命令背后的軍事战略企图。<br/><br/>在这整整18日至19日傍晚的一段時间里, 越軍曾经大量向同登地区增兵, 包括在諒山方向用大量軍車运送步兵和炮兵到同登, 其中有一部份大概有二三十輛軍車被488团在探垄陣地前用炮火摧毁了。<br/><br/>489团接到命令后撤回国, 其实就等于给越軍在已被包圍的口袋里打开了一个缺口, 越軍當時也察觉到这个缺口, 所以才能通过这个缺口向同登援兵。虽然諒山方向的援兵被488团打掉了,但是太原方向的援兵大量在489团让开的缺口进入同登地区。<br/><br/>援兵能进入同登, 如果當時同登还有大量老百姓的話, 他们同样在18日至19日傍晚之间可以通过这亇缺口向太原方向撤退。<br/><br/>根据以上的分析, 我以为, 同登法国鬼屯炮台的地下坑道里, 不应該有大量同登的老百姓。<br/><br/><br/><br/>(2) 整个同登地区, 越南人有3个主要的防御陣地群。當中是探某陣地群, 探垄陣地群和鬼屯炮台陣地群。成后三角形防御。每一个陣地群都由十多至二十多个小陣地组成。战前我们估計每一个陣地群的防御力量大概都在一个加强連的兵力左右。<br/><br/>但进攻开始后,都發現越軍的防御兵力远远超过一亇加强連。根据我们163师的战后总结报告, 探垄陣地群中越軍在开戰時的兵力为一亇营, 探某陣地群的越軍兵力为一个步兵营和一亇高炮营。但根据近來越軍第三师师史的翻譯本, 當時探垄的越軍兵力应为两个营另加一个炮兵連, 探某陣地的越軍兵力应为两个营另加一个高炮营。<br/><br/>如果同登的三个主要連环防御陣地中其中两个陣地的兵力都在两个步兵营左右, 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 鬼屯炮台的兵力不可能少于两亇营。地下坑道到底在打防御战中是最好的屯兵之处。而且炮台本身就有筑好的交通壕可以直達同登的火車站,市区和探某陣地群。<br/><br/>根据487团攻打火車站活着回來的战友回忆,战斗中越軍就是从炮臺通过交通壕不断增援火車站的越軍。當時一开始并沒有发現那条交通壕,但发觉越軍在火車站的兵力是源源不断, 打完了不久又冒出來, 每次兵不多, 也就是一个排左右。直至后來发現这条交通壕后, 487团就把它从炮台下层的出口处用炮火封鎖掉, 再派兵把这个坑道口炸毁。接着火車站也就被我们攻占了。<br/><br/>同样,在探某和炮台之间也有一条交通壕, 也是这样被2营炸毀。<br/><br/>當時明显看出越軍除了把炮臺作为一个要塞防御陣地外,也把这个坑道作为他们在同登地区的最后屯兵之处。<br/><br/>至于最后被埋在里面的有多少人我们无从得知, 但有一条, 他们里面的屯兵并未因为打光而中断对火車站和探某的支援, 而且每次出來的都是衣服还是整整齐齐的正规步兵。 直至因为被487团封鎖并炸毁了出口而困了在坑道里。<br/><br/>當時这两亇坑道口开始被我们炸毁的过程中, 曾有越軍企图出來投降, 但一切都巳经太迟了。一是我们不敢相信, 担心坑道里越軍趁机突圍, 二是弟兄们的眼已经红透了。一顿乱枪, 继续再把底层的坑道口硬是炸毁了。<br/><br/>根据最后唯一在洞里逃出來的越軍交待, 洞里的部队有越軍12团的,有从太原來的越軍2团的,有四十六旅独立团的, 有公安十二团的, 也有炮兵六十八团和一六六团的指揮所。其他就是同登地区的官员和个別从諒山趕來的官员, 主要是负责后勤补给的官员。”起码超过一千人”这个被俘越軍軍官的說法可否相信, 我们无从考証。<br/><br/>1993年當我回到米七時, 我也曾经向那里的边民问及。据他们說,他们在同登的親戚說战后在坑道里是挖出了1100多具尸体。可信吗? 老实說我们也不知道,<br/><br/>至于同登一帶为此荒涼了15年, 主要是越南人在同登和諒山给打狠了,担心有那一天我们的部队又再过去再给他们一下。那是害怕。不敢重建。<br/><br/>&nbsp;<span id="post3"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000000;"><font color="#000066">[这个贴子最后由白马山在 2006/07/16 02:49pm 第 <img alt="高兴地..." src="http://bbs.yournet.cn/non-cgi/emoticons/biggrin.gif"/> 次编辑]</font><br/>&nbsp; &nbsp;研究一下越军三师师史中有关炮台作战的记载,会得到很多有关信息。可惜的是这篇翻译作品有关炮台的记载尚未译完,只能提供部分 信息:<br/>&nbsp; &nbsp;摘自越金星师师史:<br/>&nbsp; &nbsp;一、 炮台有3层,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厚0.8-1.2m,下面2层是一个长约350m的双路全封闭暗道系统。两条主要暗道的两边开辟了很多可以容纳几十个人的暗室。在第三层有一条直通同登镇的暗道;<br/>&nbsp; &nbsp;二、炮台是12团主要的据点之一,由4营42连负责防御;<br/>&nbsp; &nbsp;三、2月17日敌人占领了北边的4个凸出部。自那以后42连四面受敌;<br/>&nbsp; &nbsp;四、敌人在2月18日清晨,以北边的凸出部为踏板,与东边和西边两翼相配合,更加猛烈的进攻炮台.........12团下令各炮阵地和探某、339高地轮番用火力压制敌人的各路进攻部队,配合炮台上的战士击退敌人........在友邻部队的有力支援下,炮台上的战士虽然只有27支枪但是还是坚决守住了阵地,打退了上千名敌人的十次进攻;<br/>  &nbsp;五、炮台仍然还在我们手中,那天晚上(可能是18号),将近20名清川团的边防战士在靠近边界的一边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后找到了上炮台的路。部分同登的老百姓也上了炮台。每个人都浑身泥水,衣衫褴褛。。。。。。。<br/>&nbsp; &nbsp;也就在那天晚上,营长阮文秋和部分机关干部战士穿过敌人的控制区域上到炮台检查阵地,补充了弹药、食品并将伤员运到后方。<br/>&nbsp; &nbsp;六、敌人从东边的进攻被339高地上6营的120mm迫击炮和机关枪拦截在了半山腰。敌人从东边和南边的进攻也被探某山上的2连压制在半山腰。整个2月19日敌人仍然没能够占领炮台<br/>&nbsp; &nbsp;2月19日晚上,连长黄贵南和排长范红明以及一些侦察战士上到炮台。每个人都兴奋的围着阿南。阿南脸露忧色,因为看到连里只剩下了几十个人。<br/><br/>&nbsp; &nbsp; 结合狼牙山后代兄的分析与三师师史有关所述。可整理出一些思路:<br/><br/>&nbsp; &nbsp; 炮台有暗道可通往同登(原材料说暗道曾被中国人破坏,但双方关系紧张后几年间是否修复不详);<br/>&nbsp; &nbsp; 战前炮台的守军原为一个连,为越军3师12团4营42连。<br/>&nbsp; &nbsp; 至18号当天,越军炮台人数未见增加,如其所述,当日炮台只有27支枪(一个排)在抗击;<br/>&nbsp; &nbsp; 18号晚上就有其他单位的越军和部分百姓踊上炮台,包括其营长阮文秋,同时为炮台补充了弹药食品和运走了伤员,说明炮台补给通道这时仍是畅通的。但这时及以后的炮台人员构成,则同意狼兄所认炮台人员中不会有大量老百姓的分析。因为即便有比较大的老百姓数量,既然补给通道还通,无关人员也应该在这时撤走。<br/>&nbsp; &nbsp;19日,中国军队仍未能占领炮台。19日晚,其在外集训的42连连长黄贵南等人才回到炮台。但他发现他这个连里只剩下了几十个人。。。。。。<br/>&nbsp; &nbsp;<br/>&nbsp; &nbsp;看到这里,有个情况就不好理解了。因为按狼兄所述,太原方向曾经向同登成功地增兵,时间为18日和19日傍晚间,联系到同登当时的战场情况,这批援兵进入同登后的最佳藏身处应为炮台内部,既安全也有充足的空间,这应是解释炮台最终驻留大量人员的有力依据。<br/>&nbsp; &nbsp;但三师师史中却提到,19日晚,守卫炮台的42连连长黄贵南等人回到炮台后,炮台上只剩下了几十个人了。那么,从太原来的这批援兵藏到那里去了呢?如果这批援兵已经到达同登或上到炮台,三师师史应有记载,那么解释炮台内有800多人或更多就比较合理了。否则炮台内超过800人的数字仍然缺乏说服力。<br/>&nbsp; &nbsp;所以,19日晚到20日间,炮台人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否太原来的援兵在19日下半夜或20号才上到炮台呢?如果太原的援兵来到了炮台,算他约一个营的兵力,大大加强了炮台力量,20号以后的战斗应该十分激烈,但21号,炮台表面阵地就被我军一个加强连攻克占领,好象又不那么合理。可惜三师师史只译到此,再没有更详细的资料。<br/>&nbsp; &nbsp;看来要进一步了解当年详情,解释人数,还有待水随天去兄继续把那三师师史译完,尤其是有关炮台战斗的全部记录。或许全部译完后能找到一些依据解释。<br/>&nbsp; <table height="282" cellspacing="0" width="100%" style="TABLE-LAYOUT: fixed;"><tbody><tr><td valign="top"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130: ;"><span id="post4"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000000;">"炮台上的战士虽然只有27支枪但是还是坚决守住了阵地,打退了上千名敌人的十次进攻;"<br/>越军宣称战史时一贯是缩小已方人数和夸大敌人人数,以此刻画他们的英勇和超人.7连头两次不成功的攻击在他们文里就成了"打退了上千名敌人的十次进攻",把他们的排阵地与我们的团进攻相提并论,手法可见一斑.<br/><br/>"他们里面的屯兵并未因为打光而中断对火車站和探某的支援.每次兵不多, 也就是一个排左右。"<br/>从越军在火车站的打法来看,越军防御战术是火車站和探某都少摆兵,快耗光时从炮台里把预定的后备队补上去(大概因炮台防炮力最强).被我军封锁和炸毁的两条通往火車站和探某的通道也证实了越军的如意算盘.如果炮台里如3师战史所说只有27支枪的战斗力,那都不够给火车站补充一次的,明显不合理.4营42连可能只是负责平时维护和管理炮台,使之在战时可以接受和容纳主力部队的进驻.从42连只有27支枪能打来看,即使还原出越方缩水成分,也还是更象支勤务部队而不象战斗部队.否则谁会把这么重要的阵地交给这等破烂程度的连队来防守!其火力强度别说充当炮台给予其他阵地以强大火力支援,就是给自己看门都难保.如果说平时炮台里只有42连在扫地刷墙补漏换灯泡,我信(他们的装备程度也象是干这个的);如果说战时炮台里还只有42连一旅孤军,我不信.越南就差从炮台里面拽出来个扛拖把的看门扫地老头,说这就是顶住中国千人十次攻击守住了炮台的大功臣!<br/><br/>"在諒山方向用大量軍車运送步兵和炮兵到同登, 其中有一部份大概有二三十輛軍車被488团在探垄陣地前用炮火摧毁了。"<br/>以每辆汽车装载20-30人来估计,被炮火打掉的那支谅山援军大概四五百人加强营级(这关头该没人还有心思不运兵而运物资,同登缺兵不缺物资).算谅山援军约损失一半,那成功冲进同登的该还有一个营.太原方向因守备程度低于谅山估计出兵数量少于谅山,算他出一个营.两地援兵合计该达到团级,实到两个营大约七百人.<br/><br/>我军为引敌上钩而对12团判了死缓暂时手下留情,那么12团该还没到兵力枯竭的地步,还可以维持住防线.援兵到达后至少大部分还不需要立刻进驻一线,那么他们给安置到哪里去了?越军援兵到达时我们付出很大代价还没有拿下火车站,攻炮台也是打得灰头土脸,那么越军对炮台的防御和把火车站守军储备在炮台里再添油的战法在那时候看起来都还是很有效很有章法的,很可能就照此办理,全部援军约七百人除少部去加强那些已经很吃紧的阵地外,余部该大部分进入炮台准备继续照方抓药,估计进去该有四五百人以上.不幸的是我军调整了战术,他们的药方将不再灵了.<br/><br/>"當時这两亇坑道口开始被我们炸毁的过程中, 曾有越軍企图出來投降"(这一条我现在才知)<br/>"根据最后唯一在洞里逃出來的越軍交待"<br/>从这两点分析,我要更正我昨天在小蚁雄兵那主帖里的分析:既然炮台里还有条地道通同登,那么人有可能藏在地道里躲过爆破. 看来除了被我军控制和炸毁的那两亇坑道口,炮台该再无第三条主要通道,否则不至于发生多起越军绝望得要往外面中国兵枪口冲的事件.炮台里的人,从那一刻起,就该再没有生路了.<br/><br/>"但根据近來越軍第三师师史的翻譯本, 當時探垄的越軍兵力应为两个营另加一个炮兵連, 探某陣地的越軍兵力应为两个营另加一个高炮营。如果同登的三个主要連环防御陣地中其中两个陣地的兵力都在两个步兵营左右, 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 鬼屯炮台的兵力不可能少于两亇营。"<br/>这么估计的话那3个主阵地上就有6个步兵营,同登的12团是否太超编了点?第三师师史该不会把谅山和太原的3个营援军也写进来的.12团给炮台分配的兵力该不少于1/3.不过炮台做为长期重点国防工事,相对另外两处的野战工事,该是防御之重心所在,还承担了储备预备队职能,所以若聚集了12团1/2步兵也不奇怪,可暂先算有五六百人.向火车站和探某增兵出去了100-150人,自身防御时死数十人(抬进炮台去的伤员这时候还算活人),当你们堵住出入口时,里面该还剩约三四百12团的人.后进入的援军还比较完整没怎么动用,也有四五百人.估计还该有民兵连和地方干部百余人做支前工作(象我们一样),和收容的散兵平民数十人.加起来该有九百人.但既然你们战斗中没看见炮台外有民兵,越3师史里也没提民兵,那就刨掉一个民兵连,里面也有800人左右.<br/>&nbsp; 由于狼兄所述有关太原和谅山方向曾对同登守军有过成功的增援(谅山这一路看过有关资料,这路援军应为大部被化解,吓也吓坏了,进入的不多),时间为18日和19日间,炮台内人数的激剧增加因此有了相当有力的解释。可惜三师师史对此没有作任何记载。是否因为这些送死鬼本不是三师编制,最终又集体群葬,死得冤又死得窝囊,三师师史因此而巧妙地回避了?按理是不应这样的。战史虽是三师的,但看的人不会仅限于三师,如果别人在关键时候舍命相援,你却一点也不提,那也太交代不过去了。这次主动入围也是不一个人二个人的增援事实,是营团级的支援,再怎么说也应该多少会提一下。也许后面能看到。<br/>  太原和谅山援兵来了,有个问题也就来了,不管这些援兵藏在那里,20号以后的同登战斗应该会相应的上档次了。20号与21号至23号炸毁炮台期间的战斗了解不详,因此无法评说。但如果这些援兵至少在19日夜间已大部屯在了炮台,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兵力下,炮台表面阵地仍会失守我一个连级进攻呢?按说,有这么多兵,炮台上来个象样的反击的话,应该会很容易成功,把中国军队再次压下平顶山。800人再依仗着坚固堡垒的支援和屯集,也就因此将成功地延长和扩展有利于炮台的防御态势,这仗就有的打了。<br/>  但看来炮台越军在20号与21号间,没有太大的主动动作,仍只是被动固守。这可能是援军虽上到炮台,由于判断的错误和保守的战术指导思想或是指挥上各单位难以协调甚至无人指挥,加上我军炮火过于密集,导致他们只能采取被动挨打的战术,缩在乌龟壳里不敢动,或不想动。而最终也因这种保守而导致灭顶之灾,800多人因此而葬身炮台。否则,困兽犹斗,已到关门打狗的最后生死关头,凭越军的一般战斗意志和战斗能力,这么多人呆在炮台内等死竟不见出什么疯狂动作,确实难以想象。<br/>  看了水随天去兄译完有关炮台战斗的最后一节。颇为震惊,震惊处有二,一为师史中提到炮台表面阵地被攻克的那天,21号,仍有老人小孩在炮台内,这也许是三师为了宣传所需;二是直到23号炮台被炸毁,三师师史竟然一直都在讲述42连的战斗,其它增援部队竟一字未<br/>提。更加震惊的是,被围在炮台内的数名未死的越军竟然想办法从炮台内冲出来,而且还有名有姓,他们如何爬出来?通道是什么?难道就是那条暗道?80人的数据是由他们证实的</span></td><td width="16"></td></tr><tr><td></td><td valign="bottom"><br/><br/></td></tr></tbody></table></span>被163师炸毁的同登鬼屯炮台坑道里的越军伤亡情況<br/><br/>战后各方面关心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當時越南同登法国鬼屯炮台下面的地下坑道到底被163师的487团和489团炸毁時埋了多少越南人? 有多少是同登的老百姓?<br/><br/>根据我们當時在战场上的了解, 大概情况是这样的:<br/><br/>(1) 在战場上根据越南翻譯向同登一帶留下來的越南人了解, 大概在1979年春节前后, 越南已经开始大规模地将同登的居民向南撤退。包括生畜和耕牛都绝大部份巳撤走。 正如我在”青春無悔-1979”一文中指出的一样, 中越双方早就知道, 同登在开战后必有恶战, 此地必是双方争取夺的一个軍事要塞。因此, 越南人在春节前后已经把大部份的同登居民撤往諒山以南的地方。<br/><br/>在此同時, 向同登地区前移的都是他们的部队。有部份并进驻了同登的民居。这些都是當時越南翻譯所了解的情况。<br/><br/>因为有一部份的翻譯就是來自于边界上的边民,他们都有很多親戚在同登一帶。打起仗后, 他们都很关心他们在同登的親人的生死, 所以到達同登附近時, 他们都四处向留下來的越南人打听他们親戚的下落。當時那些翻譯都很高兴地告訴我们, 他们在同登的親戚和大部份同登的居民早就撤走了。<br/><br/>战后我在1993年在广西公安厅的安排下, 在重返了當地去探望烈士陵园战友的同時, 我也去了當時我们的边界陣地包括米七和19号界碑一帶, 据米七的边民告訴我, 他们在同登的親戚在79年战争期间基本上都安全。<br/><br/>根据以上的情況, 我认为當時同登的鬼屯炮臺地下坑道里不應該有太多同登的真正老百姓。 而且作为一个軍事要塞, 也不可能让太多老百姓在战時进入。和打防御战的士兵争生活物资。<br/><br/>另外有一个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的更重要的情况,2月18日, 也就是开战后的第二天, 當時部队接到命令, “根据情報, 越軍在諒山和太原方向調集了4个步兵师和2个炮兵旅向同登反扑,企图救援第一天就已经被圍的越軍12团。”<br/><br/>當時489团除留下一个連在同登和太原之间防御外, 整个489团被命令后撤, 同样由弄怀后撤至我國境內的金鸡山后方。但是請注意, 489团右翼的165师并沒有后撤, 487团则被命令暂停对同登的攻击, 部队原地休整。<br/><br/>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如果當時487团继续攻击,越軍12团在同登一帶不需要多久就沒有救援和解圍的必要。489团如果不整团后撤回国, 包圍圈根本沒有缺口让越軍的其他有生力量前进至同登救援。这也就会打断越軍解圍和救援的意愿。这其实是想請君入席。 因这不是我们今天討論的主题, 所以暂且不討論这一命令背后的軍事战略企图。<br/><br/>在这整整18日至19日傍晚的一段時间里, 越軍曾经大量向同登地区增兵, 包括在諒山方向用大量軍車运送步兵和炮兵到同登, 其中有一部份大概有二三十輛軍車被488团在探垄陣地前用炮火摧毁了。<br/><br/>489团接到命令后撤回国, 其实就等于给越軍在已被包圍的口袋里打开了一个缺口, 越軍當時也察觉到这个缺口, 所以才能通过这个缺口向同登援兵。虽然諒山方向的援兵被488团打掉了,但是太原方向的援兵大量在489团让开的缺口进入同登地区。<br/><br/>援兵能进入同登, 如果當時同登还有大量老百姓的話, 他们同样在18日至19日傍晚之间可以通过这亇缺口向太原方向撤退。<br/><br/>根据以上的分析, 我以为, 同登法国鬼屯炮台的地下坑道里, 不应該有大量同登的老百姓。<br/><br/><br/><br/>(2) 整个同登地区, 越南人有3个主要的防御陣地群。當中是探某陣地群, 探垄陣地群和鬼屯炮台陣地群。成后三角形防御。每一个陣地群都由十多至二十多个小陣地组成。战前我们估計每一个陣地群的防御力量大概都在一个加强連的兵力左右。<br/><br/>但进攻开始后,都發現越軍的防御兵力远远超过一亇加强連。根据我们163师的战后总结报告, 探垄陣地群中越軍在开戰時的兵力为一亇营, 探某陣地群的越軍兵力为一个步兵营和一亇高炮营。但根据近來越軍第三师师史的翻譯本, 當時探垄的越軍兵力应为两个营另加一个炮兵連, 探某陣地的越軍兵力应为两个营另加一个高炮营。<br/><br/>如果同登的三个主要連环防御陣地中其中两个陣地的兵力都在两个步兵营左右, 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 鬼屯炮台的兵力不可能少于两亇营。地下坑道到底在打防御战中是最好的屯兵之处。而且炮台本身就有筑好的交通壕可以直達同登的火車站,市区和探某陣地群。<br/><br/>根据487团攻打火車站活着回來的战友回忆,战斗中越軍就是从炮臺通过交通壕不断增援火車站的越軍。當時一开始并沒有发現那条交通壕,但发觉越軍在火車站的兵力是源源不断, 打完了不久又冒出來, 每次兵不多, 也就是一个排左右。直至后來发現这条交通壕后, 487团就把它从炮台下层的出口处用炮火封鎖掉, 再派兵把这个坑道口炸毁。接着火車站也就被我们攻占了。<br/><br/>同样,在探某和炮台之间也有一条交通壕, 也是这样被2营炸毀。<br/><br/>當時明显看出越軍除了把炮臺作为一个要塞防御陣地外,也把这个坑道作为他们在同登地区的最后屯兵之处。<br/><br/>至于最后被埋在里面的有多少人我们无从得知, 但有一条, 他们里面的屯兵并未因为打光而中断对火車站和探某的支援, 而且每次出來的都是衣服还是整整齐齐的正规步兵。 直至因为被487团封鎖并炸毁了出口而困了在坑道里。<br/><br/>當時这两亇坑道口开始被我们炸毁的过程中, 曾有越軍企图出來投降, 但一切都巳经太迟了。一是我们不敢相信, 担心坑道里越軍趁机突圍, 二是弟兄们的眼已经红透了。一顿乱枪, 继续再把底层的坑道口硬是炸毁了。<br/><br/>根据最后唯一在洞里逃出來的越軍交待, 洞里的部队有越軍12团的,有从太原來的越軍2团的,有四十六旅独立团的, 有公安十二团的, 也有炮兵六十八团和一六六团的指揮所。其他就是同登地区的官员和个別从諒山趕來的官员, 主要是负责后勤补给的官员。”起码超过一千人”这个被俘越軍軍官的說法可否相信, 我们无从考証。<br/><br/>1993年當我回到米七時, 我也曾经向那里的边民问及。据他们說,他们在同登的親戚說战后在坑道里是挖出了1100多具尸体。可信吗? 老实說我们也不知道,<br/><br/>至于同登一帶为此荒涼了15年, 主要是越南人在同登和諒山给打狠了,担心有那一天我们的部队又再过去再给他们一下。那是害怕。不敢重建。<br/><br/>&nbsp;<span id="post3"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000000;"><font color="#000066">[这个贴子最后由白马山在 2006/07/16 02:49pm 第 <img alt="高兴地..." src="http://bbs.yournet.cn/non-cgi/emoticons/biggrin.gif"/> 次编辑]</font><br/>&nbsp; &nbsp;研究一下越军三师师史中有关炮台作战的记载,会得到很多有关信息。可惜的是这篇翻译作品有关炮台的记载尚未译完,只能提供部分 信息:<br/>&nbsp; &nbsp;摘自越金星师师史:<br/>&nbsp; &nbsp;一、 炮台有3层,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厚0.8-1.2m,下面2层是一个长约350m的双路全封闭暗道系统。两条主要暗道的两边开辟了很多可以容纳几十个人的暗室。在第三层有一条直通同登镇的暗道;<br/>&nbsp; &nbsp;二、炮台是12团主要的据点之一,由4营42连负责防御;<br/>&nbsp; &nbsp;三、2月17日敌人占领了北边的4个凸出部。自那以后42连四面受敌;<br/>&nbsp; &nbsp;四、敌人在2月18日清晨,以北边的凸出部为踏板,与东边和西边两翼相配合,更加猛烈的进攻炮台.........12团下令各炮阵地和探某、339高地轮番用火力压制敌人的各路进攻部队,配合炮台上的战士击退敌人........在友邻部队的有力支援下,炮台上的战士虽然只有27支枪但是还是坚决守住了阵地,打退了上千名敌人的十次进攻;<br/>  &nbsp;五、炮台仍然还在我们手中,那天晚上(可能是18号),将近20名清川团的边防战士在靠近边界的一边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后找到了上炮台的路。部分同登的老百姓也上了炮台。每个人都浑身泥水,衣衫褴褛。。。。。。。<br/>&nbsp; &nbsp;也就在那天晚上,营长阮文秋和部分机关干部战士穿过敌人的控制区域上到炮台检查阵地,补充了弹药、食品并将伤员运到后方。<br/>&nbsp; &nbsp;六、敌人从东边的进攻被339高地上6营的120mm迫击炮和机关枪拦截在了半山腰。敌人从东边和南边的进攻也被探某山上的2连压制在半山腰。整个2月19日敌人仍然没能够占领炮台<br/>&nbsp; &nbsp;2月19日晚上,连长黄贵南和排长范红明以及一些侦察战士上到炮台。每个人都兴奋的围着阿南。阿南脸露忧色,因为看到连里只剩下了几十个人。<br/><br/>&nbsp; &nbsp; 结合狼牙山后代兄的分析与三师师史有关所述。可整理出一些思路:<br/><br/>&nbsp; &nbsp; 炮台有暗道可通往同登(原材料说暗道曾被中国人破坏,但双方关系紧张后几年间是否修复不详);<br/>&nbsp; &nbsp; 战前炮台的守军原为一个连,为越军3师12团4营42连。<br/>&nbsp; &nbsp; 至18号当天,越军炮台人数未见增加,如其所述,当日炮台只有27支枪(一个排)在抗击;<br/>&nbsp; &nbsp; 18号晚上就有其他单位的越军和部分百姓踊上炮台,包括其营长阮文秋,同时为炮台补充了弹药食品和运走了伤员,说明炮台补给通道这时仍是畅通的。但这时及以后的炮台人员构成,则同意狼兄所认炮台人员中不会有大量老百姓的分析。因为即便有比较大的老百姓数量,既然补给通道还通,无关人员也应该在这时撤走。<br/>&nbsp; &nbsp;19日,中国军队仍未能占领炮台。19日晚,其在外集训的42连连长黄贵南等人才回到炮台。但他发现他这个连里只剩下了几十个人。。。。。。<br/>&nbsp; &nbsp;<br/>&nbsp; &nbsp;看到这里,有个情况就不好理解了。因为按狼兄所述,太原方向曾经向同登成功地增兵,时间为18日和19日傍晚间,联系到同登当时的战场情况,这批援兵进入同登后的最佳藏身处应为炮台内部,既安全也有充足的空间,这应是解释炮台最终驻留大量人员的有力依据。<br/>&nbsp; &nbsp;但三师师史中却提到,19日晚,守卫炮台的42连连长黄贵南等人回到炮台后,炮台上只剩下了几十个人了。那么,从太原来的这批援兵藏到那里去了呢?如果这批援兵已经到达同登或上到炮台,三师师史应有记载,那么解释炮台内有800多人或更多就比较合理了。否则炮台内超过800人的数字仍然缺乏说服力。<br/>&nbsp; &nbsp;所以,19日晚到20日间,炮台人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否太原来的援兵在19日下半夜或20号才上到炮台呢?如果太原的援兵来到了炮台,算他约一个营的兵力,大大加强了炮台力量,20号以后的战斗应该十分激烈,但21号,炮台表面阵地就被我军一个加强连攻克占领,好象又不那么合理。可惜三师师史只译到此,再没有更详细的资料。<br/>&nbsp; &nbsp;看来要进一步了解当年详情,解释人数,还有待水随天去兄继续把那三师师史译完,尤其是有关炮台战斗的全部记录。或许全部译完后能找到一些依据解释。<br/>&nbsp; <table height="282" cellspacing="0" width="100%" style="TABLE-LAYOUT: fixed;"><tbody><tr><td valign="top"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130: ;"><span id="post4"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000000;">"炮台上的战士虽然只有27支枪但是还是坚决守住了阵地,打退了上千名敌人的十次进攻;"<br/>越军宣称战史时一贯是缩小已方人数和夸大敌人人数,以此刻画他们的英勇和超人.7连头两次不成功的攻击在他们文里就成了"打退了上千名敌人的十次进攻",把他们的排阵地与我们的团进攻相提并论,手法可见一斑.<br/><br/>"他们里面的屯兵并未因为打光而中断对火車站和探某的支援.每次兵不多, 也就是一个排左右。"<br/>从越军在火车站的打法来看,越军防御战术是火車站和探某都少摆兵,快耗光时从炮台里把预定的后备队补上去(大概因炮台防炮力最强).被我军封锁和炸毁的两条通往火車站和探某的通道也证实了越军的如意算盘.如果炮台里如3师战史所说只有27支枪的战斗力,那都不够给火车站补充一次的,明显不合理.4营42连可能只是负责平时维护和管理炮台,使之在战时可以接受和容纳主力部队的进驻.从42连只有27支枪能打来看,即使还原出越方缩水成分,也还是更象支勤务部队而不象战斗部队.否则谁会把这么重要的阵地交给这等破烂程度的连队来防守!其火力强度别说充当炮台给予其他阵地以强大火力支援,就是给自己看门都难保.如果说平时炮台里只有42连在扫地刷墙补漏换灯泡,我信(他们的装备程度也象是干这个的);如果说战时炮台里还只有42连一旅孤军,我不信.越南就差从炮台里面拽出来个扛拖把的看门扫地老头,说这就是顶住中国千人十次攻击守住了炮台的大功臣!<br/><br/>"在諒山方向用大量軍車运送步兵和炮兵到同登, 其中有一部份大概有二三十輛軍車被488团在探垄陣地前用炮火摧毁了。"<br/>以每辆汽车装载20-30人来估计,被炮火打掉的那支谅山援军大概四五百人加强营级(这关头该没人还有心思不运兵而运物资,同登缺兵不缺物资).算谅山援军约损失一半,那成功冲进同登的该还有一个营.太原方向因守备程度低于谅山估计出兵数量少于谅山,算他出一个营.两地援兵合计该达到团级,实到两个营大约七百人.<br/><br/>我军为引敌上钩而对12团判了死缓暂时手下留情,那么12团该还没到兵力枯竭的地步,还可以维持住防线.援兵到达后至少大部分还不需要立刻进驻一线,那么他们给安置到哪里去了?越军援兵到达时我们付出很大代价还没有拿下火车站,攻炮台也是打得灰头土脸,那么越军对炮台的防御和把火车站守军储备在炮台里再添油的战法在那时候看起来都还是很有效很有章法的,很可能就照此办理,全部援军约七百人除少部去加强那些已经很吃紧的阵地外,余部该大部分进入炮台准备继续照方抓药,估计进去该有四五百人以上.不幸的是我军调整了战术,他们的药方将不再灵了.<br/><br/>"當時这两亇坑道口开始被我们炸毁的过程中, 曾有越軍企图出來投降"(这一条我现在才知)<br/>"根据最后唯一在洞里逃出來的越軍交待"<br/>从这两点分析,我要更正我昨天在小蚁雄兵那主帖里的分析:既然炮台里还有条地道通同登,那么人有可能藏在地道里躲过爆破. 看来除了被我军控制和炸毁的那两亇坑道口,炮台该再无第三条主要通道,否则不至于发生多起越军绝望得要往外面中国兵枪口冲的事件.炮台里的人,从那一刻起,就该再没有生路了.<br/><br/>"但根据近來越軍第三师师史的翻譯本, 當時探垄的越軍兵力应为两个营另加一个炮兵連, 探某陣地的越軍兵力应为两个营另加一个高炮营。如果同登的三个主要連环防御陣地中其中两个陣地的兵力都在两个步兵营左右, 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 鬼屯炮台的兵力不可能少于两亇营。"<br/>这么估计的话那3个主阵地上就有6个步兵营,同登的12团是否太超编了点?第三师师史该不会把谅山和太原的3个营援军也写进来的.12团给炮台分配的兵力该不少于1/3.不过炮台做为长期重点国防工事,相对另外两处的野战工事,该是防御之重心所在,还承担了储备预备队职能,所以若聚集了12团1/2步兵也不奇怪,可暂先算有五六百人.向火车站和探某增兵出去了100-150人,自身防御时死数十人(抬进炮台去的伤员这时候还算活人),当你们堵住出入口时,里面该还剩约三四百12团的人.后进入的援军还比较完整没怎么动用,也有四五百人.估计还该有民兵连和地方干部百余人做支前工作(象我们一样),和收容的散兵平民数十人.加起来该有九百人.但既然你们战斗中没看见炮台外有民兵,越3师史里也没提民兵,那就刨掉一个民兵连,里面也有800人左右.<br/>&nbsp; 由于狼兄所述有关太原和谅山方向曾对同登守军有过成功的增援(谅山这一路看过有关资料,这路援军应为大部被化解,吓也吓坏了,进入的不多),时间为18日和19日间,炮台内人数的激剧增加因此有了相当有力的解释。可惜三师师史对此没有作任何记载。是否因为这些送死鬼本不是三师编制,最终又集体群葬,死得冤又死得窝囊,三师师史因此而巧妙地回避了?按理是不应这样的。战史虽是三师的,但看的人不会仅限于三师,如果别人在关键时候舍命相援,你却一点也不提,那也太交代不过去了。这次主动入围也是不一个人二个人的增援事实,是营团级的支援,再怎么说也应该多少会提一下。也许后面能看到。<br/>  太原和谅山援兵来了,有个问题也就来了,不管这些援兵藏在那里,20号以后的同登战斗应该会相应的上档次了。20号与21号至23号炸毁炮台期间的战斗了解不详,因此无法评说。但如果这些援兵至少在19日夜间已大部屯在了炮台,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兵力下,炮台表面阵地仍会失守我一个连级进攻呢?按说,有这么多兵,炮台上来个象样的反击的话,应该会很容易成功,把中国军队再次压下平顶山。800人再依仗着坚固堡垒的支援和屯集,也就因此将成功地延长和扩展有利于炮台的防御态势,这仗就有的打了。<br/>  但看来炮台越军在20号与21号间,没有太大的主动动作,仍只是被动固守。这可能是援军虽上到炮台,由于判断的错误和保守的战术指导思想或是指挥上各单位难以协调甚至无人指挥,加上我军炮火过于密集,导致他们只能采取被动挨打的战术,缩在乌龟壳里不敢动,或不想动。而最终也因这种保守而导致灭顶之灾,800多人因此而葬身炮台。否则,困兽犹斗,已到关门打狗的最后生死关头,凭越军的一般战斗意志和战斗能力,这么多人呆在炮台内等死竟不见出什么疯狂动作,确实难以想象。<br/>  看了水随天去兄译完有关炮台战斗的最后一节。颇为震惊,震惊处有二,一为师史中提到炮台表面阵地被攻克的那天,21号,仍有老人小孩在炮台内,这也许是三师为了宣传所需;二是直到23号炮台被炸毁,三师师史竟然一直都在讲述42连的战斗,其它增援部队竟一字未<br/>提。更加震惊的是,被围在炮台内的数名未死的越军竟然想办法从炮台内冲出来,而且还有名有姓,他们如何爬出来?通道是什么?难道就是那条暗道?80人的数据是由他们证实的</span></td><td width="16"></td></tr><tr><td></td><td valign="bottom"><br/><br/></td></tr></tbody></table></spa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9 23:52:09编辑过]
老弟思维十分敏捷,你的许多问号正是我想打的,而更多疑惑却极有启发意义。有时候,我们与对手互换一下位置,往往能从人的一般行为和思维逻辑中找到历史的某段可能。<br/>  版主的示意图和结论,能够比较有力地解释21号炮台表面阵地被占后的形势。也就是说,21号越军炮台表面阵地失守,这时候不管炮台内有多少人,只要封锁住几个出口,基本上能保证他们无法再出来拼命了。23号以后就更别说了。<br/>  但同时一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炮台作为越军的同登核心中的核心堡垒和屯兵基地,有着向各核心阵地,如339、探某、火车站等地不断增兵添油的功能,那么,这个中心是绝不可丢的。屯有重兵,也可以理解,按理应是最难啃,但事实却是:炮台是几个核心阵地中最先完蛋的。而且最后只是我军一个连级单位拿下的。<br/>  越军三师师史自然是有可能厚此薄彼、遮掩遮掩些不利方面,这可以理解,双方都是如此,这已司空见惯,如是我们损了这800人,恐怕也没有这种大量,能直书其真。但不可理解的是,如果炮台内在17号以后就有大量的屯兵,那么,在黄贵南本人都阵亡下的42连快打光的21号,为何还见死不救?还不向自已的表面阵地“添油”呢?那时,炮台表面阵地还在42连手里,只是人很少了,炮台内的大量有生力量可以很方便地冲出来,甚至来个强有力的反击,扩大有效防御面积,在空间和时间上争取有利态势,以当时假设的屯兵人数800人而言,这应该是很容易做得到的,而我们163师当时也就一个加强连在进攻。但越军没有这方面的纪录,这是一个百思不解之谜。<br/>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表面阵地不保,留着炮台内的几百人还有何用?<br/>  如果是我在里面,有权指挥这几百号人,是肯定要不断地向表面阵地添油的。不论炮台内部有多少敌人未知的出口,保住表面阵地,才能保住炮台本身,也才能稳定整个同登战场。所以,不是万般无奈无法帮助下,是决不会眼睁睁让敌人控制了炮台表面阵地,继而威胁到炮台本身。<br/>  莫非800越军碰巧是在21号表面阵地被我占领后从某个不知的入口刚好进入炮台坑道,而后坑道又被我发现堵死,所以,无法作出什么反击行动。如果这样巧合,这伙越军真是该死。但这种可能性好象不大。<br/>  炮台是否有其它出口?也一直是我所疑。具体的分析你的贴子中说得非常详细。我很赞同;还有有关太原方向派出工兵增援,也是很不解并很值得研究之处,太原方向有的是兵,为何要派工兵?如你分析,确实自有其用处,不是随便没兵可用了,临时就近拉上来了的。这一点经你一点拔,有茅塞顿开之感,很可能是炮台方面明白了可能面临的的失守危险,作了这方面的准备,叫了这些工兵,而这些工兵,是18日和19日傍晚以前到达同登的,他们的到来,也许真给暗道和炮台内的人提供一个大大的定心丸。 <br/>  我看到的一个越方资料说,从炮台里最终爬出了八个人,这其中是否有42连的某排长范红明。不详。但从三师对炮台被毁和据守间介绍的行文风格来看,可以看出,炮台内确实有人最终活了下来,以致于为三师师史提供了一些当年的比较具体的人和事。<br/>  炮台通往同登的暗道是原来就有的,暗道离地表是二十到三十米,这是三师师史所述。他们还说当年这条暗道被中国人破坏了,可能就是堵塞了。那么,增援来的工兵,是否就是来打通这条暗道或正在打通另一些暗道临时出口?或者,几百越军21号以前被堵在炮台内出不了的时候,里面的人就开始动用了简易工具进行了开挖,并且有了希望,有了这个定心丸,所以,他们不在乎表面阵地的失守?这不是没有可能。如果最终有一大部分人是从这些新的出口逃出,许多不解也就迎刃而解。<br/>  关于炮台内越军与外界的通讯问题,三师师史提到的是42连的有线和无线通讯最后都中断了。但如有另800人的屯兵,这伙越军的无线通讯应该还有保证的。<br/>  当然,不管我们有多少不解,如果最终同登百姓可以证实炮台内死了这么多人,也就成为有实有据的历史事件。也不管有什么理由和偶然,这伙越军确实背运,死得实在窝囊和不值。<br/>   <table height="282" cellspacing="0" width="100%" style="TABLE-LAYOUT: fixed;"><tbody><tr><td valign="top"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130: ;"><span id="post27"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000000;">白马兄,你的一大疑惑:炮台内有几百屯兵,为何不投入到表面阵地保卫战?我估计原因一是屯兵该各有其指定用场,比如某部要用于增援火车站方向,某部要用于增援339什么的,不可胡乱指派.但炮台也不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保卫自己也该指派了专门分队,哪怕分1/3屯兵也该有一两百人.那为何大门才损失几十人就失守了?恐怕原因是炮台对外通道该至少有3条半:山顶正门一个,两条增兵通道,一条通同登镇的地道但坍塌算半条.山顶大门和两条增兵通道先后被我军控制,但不清楚他们失守的先后次序.如果是正门先失,那还有两条出路,他们可能还不急.等增兵通道也被控制了,他们就有些急着要投降的了.但那时已晚,版主的大门口示意图已经说明了,只要有一个不想受降的中国兵那你就活不成.二战德军以四百空降兵降服了一千二百人的比利时要塞,同样也说明了内部屯兵多不见得用得上.<br/><br/>关于炮台的内外联系,自从他们龟缩进炮台后,我们的描写和3师的描写里都没见到他们里应外合地发起过协调的联合行动.无线电台一旦进入炮台内部,效果值得怀疑.在有新史料出现前,我还是持他们各自为战的观点.<br/><br/>仔细地分析了3师师史的有关原文,尽管该材料有假大空成分,但剔除掉后也能表明些他们的心态和某些状况.<br/>"中国军队打着帮助我们抵抗美国侵略的幌子,已经特别研究过了炮台。他们在撤回国前,破坏了通往同登镇的暗道,破坏了炮台的南门,以及破坏炮台内所有的电力系统。"<br/>从我国连越北地图都缺来看,对十年以后会兵戎相见是缺乏预见和准备,该没那个心思.从163师得到一边城职工的主动帮助才知道炮台结构来看,也再次表明是没怎么研究过它的.而且破坏工程需动用相当的炸药和机械,越南会容许我们如此明火执仗地在他们土地上大搞破坏么?该段说明了炮台的真实破败程度,但嫁祸中国来掩盖他们缺乏必要的地下工程技术和敬业精神.到底那是个几十年历史的旧炮台了.<br/><br/>"2月21日,敌人向炮台发起的进攻也更猛烈了。老人、小孩以及重伤员转移到了炮台内的第2层暗道。下午14点,敌人发起了多次冲锋,占领了炮台西北角的凸出部。阿看、阿明还有阿实以及其他战士退到了炮台。伤员和老百姓转移到了第3层暗道。"<br/>由伤员和老百姓21日以前一直呆在第1层,21日多次被迫向更下层转移来看,炮台第2第3层确实不大适合人类居住.证实了炮台内部的糟糕状况.另外还暗示了21日炮台内的拥挤程度!42连打剩的那点人除了看守大门难道还需要再占用1-2两层?<br/><br/>"下面2层[即文中的第2层第3层]是一个长约350m的双路全封闭暗道系统。两条主要暗道的两边开辟了很多可以容纳几十个人的暗室。"由此可以判断挤了多少完好的兵力在第2层里(平民,伤员和尸体,可能还有部分兵力,在第3层).<br/><br/>"炮台是12团主要的据点之一,由4营42连负责防御。炮台据点是一个有着6个凸出部的山头.为了取得胜利,在备战的日子里,42连在炮台四周修建了从1号凸出部到6号凸出部的交通壕和工事系统。"<br/>3师自己也承认炮台是12团主要的阵地之一了,那战时的兵力分配就不该少吧?他们的后期工程多在地表而不是地下,也表明了他们地下施工能力不足.不过综合狼的描写,他们隐瞒了还有两条通火车站和探某的地道(请问狼:地道是半开放式的么?否则全地下式我军如何能发现).<br/><br/>"连指设在炮台的外面,因为炮台的隐蔽价值大于它的战斗价值。炮台仍然是一个能够承受敌人多种炮弹攻击的坚固堡垒。在当时那种棘手的形势下,炮台是我们隐蔽部队反击杀敌最好的地方。"<br/>自己承认屯兵乃是炮台的主要功能了,而不是做火力点使用.这可以解释在其他阵地上发现从炮台里出来的援兵这一现象.炮台现状是能藏不能打了.可能地下的状况太糟了实在不堪一用,甚至守备队的连指也不想进这个乌龟壳.而且这也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眼中最坚硬的这个庞然大物反而比另别处的野战工事更先被攻克,原来是徒有其表.<br/><br/>"2月19日,由于有了边防战士的加入,炮台的防守力量得到了加强。由于重新取得了通信联络,团和营对炮台的指挥也更加严密了。师、团和友邻单位的炮兵阵地精确的计算坐标,对敌人的火力进行了及时、精确地打击和压制。"<br/>该文证实了2月19日有非12团编制的增援部队进入炮台!但绝非其所称的边防战士.边防战士的权力能大到指挥师、团和友邻单位的炮兵?! 新到部队开设了炮兵观察所,开通了新的通讯设施,可以得到师级甚至本师本团以外的炮兵支援,从这些方面判断,当是从太原谅山开来的主力部队.(终于从原文中把狐狸尾巴给揪出来了)<br/><br/>"在第三层有一条直通同登镇的暗道。在暗道之上是厚达20-30m的土层。"<br/>该条暗道即上面所说"被中国军队在援越时破坏"的那条.当163师攻打时该不知道这条暗道的存在.不过该暗道越3师也承认破败的不堪一用了.实情也该如此.同登镇在炮台的北面.这条向北的通道若能通行的话,那我军在向南攻击探某和炮台时,该发现自己背后莫名其妙地出现越军了.<br/><br/>不过该条直通同登镇的暗道,当是我在前一帖里所说的炮台越军的希望之光.他们在表面上没动静,在地下肯定是拼命挖掘这条已废弃的暗道呢.坍塌下来的泥土该不是很难挖,他们能有一定的掘进进度,所以军心能稳住了.关于掘进速度,煤矿在矿坑坍塌抢险时是人力挖每小时不到一两米.越军24小时不断地挖,两天中大概能挖出50-100米去.但我军爆破时即使没给震塌(从抬尸而不是挖尸来看炮台地下部分该没塌,或少量暗道中的挖掘人员被埋也不管了),那也该因通气道被堵死而逐渐窒息了(地道另一头还没挖通).这该可以解释我们的另一个疑问:为什么他们能如此镇定地"静悄悄"等死?<br/><br/>关于炮台的主要问题基本只剩一个了:连守军带援军到底死了多少人在里面?我们前几帖里估计都在500-900人以上;炮台越军唯一的俘虏交代在千人以上;同登民间传说抬出千余尸体;3师师史只说有个42连在里面,并为他们的光荣突围还打好了伏笔,共有3大1小4个数字.注意那3个大数都是有独立来源,即该数的产生不受另外两个大数的影响,互不知道.到底采信哪个,由读者自己去决定吧.<br/>&nbsp; 白马兄,你的一大疑惑:炮台内有几百屯兵,为何不投入到表面阵地保卫战?我估计原因一是屯兵该各有其指定用场,比如某部要用于增援火车站方向,某部要用于增援339什么的,不可胡乱指派.<br/>-------------------------------------<br/>  老弟的这一段稍嫌勉强。其它的分析都很好。不管原有屯兵有什么用途,当面临灭顶之灾之际,什么原定计划都应该让位于保住炮台这个燃眉之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21号你面临炮台表面失守,手里又有这么多人,你会作何行动呢?炮台内稍还明白点的人都能看出失去表面阵地的可怕后果,应该有极强的反击意愿和冲动。因为那真到破釜沉舟的最后关头!<br/>  白天或许有些出口通道受火力压制,但夜晚应该有机会搞点偷袭之类的动作,以恢复白天失去的表面阵地;我们在上甘岭经常这样做,而且屡屡得手,越军也非常擅长这套战术,但看来还是没有如我们所期的那些行动。或者他们确实没多少兵了,或者是这800号人的指挥员在炮台内呆太久,大脑缺氧,有点傻了。<br/>  如果有其它通道可逃,是解释他们如此“镇定”和保守的一个具备一定合理性的解释,但既有新旧或可行之通道,为何最后仍会被闷死这么多人呢。所以,我说这800多号人死得有的冤。163师在炮台又确实非常走运。<br/>  至于三师对通往同登的那条暗道“被中国人破坏”的解释,实在令人哑然失笑!中国人如何能够破坏这条如同炮台心脏动脉一般的暗道?也看得出三师的心虚了,赞同你的分析,那条暗道极有可能是荒毁多年了,而这次炮台这么多人(假设是真的)被闷在里面群葬,若知情者问起暗道,追究起责任,三师也就只能这样作借口了。反正人已死了,骗得过不知情者或老百姓就行了。<br/>&nbsp;<font color="#000066">这个贴子最后由hjf1390在 2006/07/18 06:38pm 第 2 次编辑]<br/></font>第27楼作了修改增添了新内容.不过它太长了,我把新增内容集中到该帖里,方便阅读.<br/><br/>"2月21日,敌人向炮台发起的进攻也更猛烈了。老人、小孩以及重伤员转移到了炮台内的第2层暗道。下午14点,敌人发起了多次冲锋,占领了炮台西北角的凸出部。阿看、阿明还有阿实以及其他战士退到了炮台。伤员和老百姓转移到了第3层暗道。"<br/>由伤员和老百姓21日以前一直呆在第1层,21日多次被迫向更下层转移来看,炮台第2第3层确实不大适合人类居住.证实了炮台内部的糟糕状况.另外还暗示了21日炮台内的拥挤程度!42连打剩的那点人除了看守大门难道还需要再占用1-2两层?<br/><br/>再看看炮台结构:<br/>"下面2层[即文中的第2层第3层]是一个长约350m的双路全封闭暗道系统。两条主要暗道的两边开辟了很多可以容纳几十个人的暗室。"<br/>由此可以判断挤了多少完好的兵力在第2层里(平民,伤员和尸体,可能还有部分第2层容不下的兵力,在第3层).至于平民,伤员和尸体是否真在21日才被挤下去,那就只有他们才知道了.<br/><br/>"2月19日,由于有了边防战士的加入,炮台的防守力量得到了加强。由于重新取得了通信联络,团和营对炮台的指挥也更加严密了。师、团和友邻单位的炮兵阵地精确的计算坐标,对敌人的火力进行了及时、精确地打击和压制。"<br/>该文证实了2月19日有非12团编制的增援部队进入炮台!但绝非其所称的边防战士.边防战士的权力能大到指挥师、团和友邻单位的炮兵?! 新到部队开设了炮兵观察所,开通了新的通讯设施,可以得到师级甚至本师本团以外的炮兵支援,从这些方面判断,当是从太原谅山开来的主力部队.(终于从原文中把狐狸尾巴给揪出来了)<br/><br/>"3师参谋长裴国冕、政治部主任黎文桔以及其一些关干部到12团增强指挥力量,重新组建从师到团以及各个据点通信网。"<br/>这与上文中"重新取得了通信联络"相互印证了.如果这些高级军官赶到了被围攻的同登,那么指挥部该设在哪最安全呢?说不定163师意外地网住了大鱼.有条件的人若能查到越军表彰3师参谋长裴国冕的通告或事迹可以知道他是否在同登身亡.<br/><br/>至于你的一个疑问:为何他们在兵力充足的情况下还轻易地放弃了炮台正门?那就是他们脑袋瓜里的东西了.我上面都是在根据搜集到的材料分析还原当时的客观状况.至于主观是怎么想的,他们没留下只言片语.暂时先用一句战争格言来回答一下吧:胜利属于犯错较少的那一方.<br/>&nbsp; <table height="282" cellspacing="0" width="100%" style="TABLE-LAYOUT: fixed;"><tbody><tr><td valign="top"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130: ;"><span id="post39"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000000;">"(2月18日)炮台仍然还在我们手中,那天晚上,将近20名清川团的边防战士在靠近边界的一边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后找到了上炮台的路。部分同登的老百姓也上了炮台。每个人都浑身泥水,衣衫褴褛"<br/>边防军该最先与我军接触最先被击溃,所以溃兵比后援早来到炮台是说得通的.至于后来是否还有溃兵陆续加入就不得而知了,反正也不重要.<br/><br/>"不能够用冲锋的方式支援炮台,12团下令各炮阵地和探某、339高地轮番用火力压制敌人的各路进攻部队,配合炮台上的战士击退敌人。在友邻部队的有力支援下,炮台上的战士虽然只有27支枪但是还是坚决守住了阵地"<br/>该文表明表面炮台上的原有通讯很差,才打了一天就与外界联系中断,炮台就连呼唤团属炮兵支援的能力都没有,还需团里主动帮忙协调周围高地配合作战.直至炮台覆灭,军史也只写了42连使用AK、M79、B40、B41、轻机枪、重机枪作战,没写他们曾引导过炮击.所以我怀疑他们是否有引导炮击的能力.<br/><br/>"至于“(2月19日)由于重新取得了通信联络,团和营对炮台的指挥也更加严密了。师、团和友邻单位的炮兵阵地精确的计算坐标,对敌人的火力进行了及时、精确地打击和压制。”这一段,有两种可能,一是非12团编制的援军确实到了炮台,二是只是12团自身加强了对炮台的力量的部署,文中也提到过营长曾率机关干部上炮台视察。"<br/>42连和边防军溃兵该是没有精确引导校正12团团属炮兵甚至3师师属炮兵射击的本事.营长率机关干部上炮台视察是2月18日晚,也没带去这种本事.看来12团也挺吃紧,分不出啥新东西来给炮台了.在19日里必然该有新鲜力量加入,才使得炮台获得了前两天不具备的能力,值得在军史里特书一笔.炮台里新到了什么人物能有如此法力呼风唤雨?<br/><br/>另外18-19日也是我们网开一面放敌人进来的时段.而在19日敌人力量大增,敌我的这两起事件是否偶然碰到一起的没内在联系?<br/>"2月19日晚上,连长黄贵南和排长范红明以及一些侦察战士上到炮台。"<br/>连长黄贵南去集训.从19日才返回可知道他肯定不在同登本地集训,但一个连长估计跑远也远不出谅山一线.几小时的车程为何用了三天才回来?是在等我军撤围?另外注意随同他的还有一些"侦察战士",难道是炮兵观察员?他们能进入同登,但只有他们么?<br/><br/>3师军史也不能当圣经来读,里面肯定打了不少埋伏.他说有XXX单位在那,那就基本是有,并不意味着同时YYY单位就没在上面.3师军史说炮台里只有42连,边防溃兵,一些侦察战士.但这么点兵力解释不了狼牙山他们看到炮台里援兵不断涌出的现象.两相矛盾,该以谁为准?而且也与他们前面自述的"炮台是我们隐蔽部队反击杀敌最好的地方"相矛盾.我相信该句乃是他们的真情流露,而42连在上面孤军奋战则是他们的艺术加工.<br/><br/>水兄,您有越谅山C5公安屯士兵的炮台战斗回忆录?我对他是什么时候脱离炮台的很感兴趣.因为这关系到是否有爆破幸存者.还有他是如何脱离危险区的?有时间请粗略查一下这两点.<br/></span></td><td width="16"></td></tr><tr><td></td><td valign="bottom"><br/><br/><br/></td></tr></tbody></table></span></td><td width="16"></td></tr><tr><td></td><td valign="bottom"><br/><br/></td></tr></tbody></table><br/>&nbsp; <br/><br/>
<p>字有大有小,看着累,不过很意义</p>
转自"燃烧的血"
这段军史研究让人觉得十分过瘾,谢谢几位![em05]
牢记历史,不忘使命
过瘾,都是专家级的水平,感觉思路有些清晰了!
<p>看得眼花缭乱</p><p>爽!</p>
看了一半,真累,有PDF么?
<p>痛打小越南,爽!</p><p></p>
好文,支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