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江诗信:武汉一位离休干部的“希望之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05:01
<p>达奚武按:凯迪今天的固顶帖。下面是我的跟帖。<font color="#ff8c00" size="4">请关注一下江诗信爱心助学网:</font><a href="http://www.jshx.org/bbs/"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99ff" size="4">http://www.jshx.org/bbs/</font></a><br/></p><p>一位离休干部的“希望之旅” <br/>记者&nbsp;&nbsp;江时强、俞俭、袁志国 <br/><br/><br/>  武汉市离休干部江诗信12年矢志不移,倾尽家财资助233名贫困山区孩子上学,并带动社会力量帮助2000多名山区贫困孩子走进校门,被人誉为“希望老人”。<br/><br/>  “有生之年要让100个失学孩子重返学堂”<br/><br/>  江诗信今年70岁,父亲早年参加革命牺牲,后又与母亲失散,被人送进孤儿院。1949年5月,江诗信被党组织送进部队,后转业到武汉市洪山区水产局严西湖渔场当保管员,1985年因疾病缠身提前离职休养。此后,江诗信自学摄影,并以“家乡美”为主题在郧西、红安等革命老区采风,拍摄照片万余张。<br/><br/>  1992年6月的一天,他在湖北郧西县采风时看见一个小女孩衣着破烂,光着脚在山坡上放猪。“怎么不去上学?”女孩说:爸死了,妈改嫁了,剩下她和哥哥。这个名叫罗姣姣的女孩说着哭了。江诗信掏出80元钱,让兄妹俩走进了教室。此后不久,在红安县华河镇熊家河村采风时所见一幕再次震动了他:一位小姑娘在家门口一边煎药,一边专心致志地看书。由于太专注,左手一不小心伸进了药罐,一下子被药水烫起了一串水泡。交谈中才知道小姑娘名叫张晓丽,父亲已经去世,母亲患病长年卧床不起,幼小的她只好辍学,扛起家庭沉重的负担。江诗信默默地从仅有的路费中挤出100元钱送给了张晓丽。<br/><br/>  苦孩子们在江诗信的镜头里定格,也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头上。他暗下决心:“有生之年要让100个失学孩子重返学堂”。从此,他将捐资助学作为晚年人生的唯一追求。<br/><br/>  据洪山区老干部局统计,江诗信12年离休工资收入7万多元,但他直接资助给贫困学生的钱就达55000多元。江诗信常年身穿别人赠送的旧衣服,他说:“我基本是靠吃别人的救济生活。”<br/><br/>  死神挡不住助学路<br/><br/>  江诗信身高1.7米,而体重不到50公斤。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之所以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是因为帮助山区失学的孩子已成为他的精神支柱,是爱心让他多次战胜了死神。<br/><br/>  1999年腊月十八,郧西大雪,山路被封。正在家访的江诗信听说家住祖师殿村的张斌和张秀凤兄妹俩又辍学了,一夜未眠。第二天清晨,江诗信穿着草鞋上路了,路上积雪有1尺多深。到祖师殿村有25公里路程,要翻越一座海拔1330米的山峰。那是三官洞乡最高、最难行的山峰。到了中午,他的体力逐渐下降,每走一段路都要出一身汗。他只好停下来,从布包里掏出馒头,才发现馒头已变成“砖头”。放到嘴里,怎么也啃不动。他只好放在胸前焐热,啃几圈后再焐、再吃。就这样江诗信一路跌跌撞撞,直到晚上6点钟才到张斌家里,只见两个衣着单薄的孩子正坐在火堆旁边,全身冻得直哆嗦。<br/><br/>  江诗信含着眼泪,脱下自己的毛衣,给张斌穿上,然后将张秀凤抱到床上,用破棉被紧紧捂住。原来,兄妹俩失去父母后,虽然因为江诗信的帮助得以重返校园,但是生活没有着落,靠着乡亲们你帮一碗、他给一瓢吃百家饭度日。看着这两个可怜的孩子,江诗信深深自责对孩子的关心还不周全。连生存尚且困难的孩子,怎么可能不辍学呢?第二天,他带着两个孩子返回三官洞乡中心小学,掏钱给两个孩子办好了住读手续,并承担了所有学费和生活费。这一次他大病了一场,在乡卫生院整整躺了3天,直到大年三十才回到武汉。<br/><br/>  12年来,江诗信先后4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就是在这样的生死关头,也从未想到放弃自己的追求。1996年6月中旬,江诗信带着十几袋社会各界捐助的衣服和自己为孩子们准备的下一学期的学费,像往年一样,将这些衣物和钱挨家挨户地送到那些贫穷孩子们的手中,同时寻找一些新的救助对象。经过70多天的连续劳累,当他来到最后一站红安县双河村时,再也走不动了,腿一软,一下子晕倒在村旁。一位村民发现后将他送到当地一家诊所。然而,一连打了4天针,病情不见丝毫好转。这天深夜,江诗信躺在病床上。他感到自己的生命似乎就要走到终点,心情沉重地写下了“遗书”:如果有一天,我突然离开人间,请我的妻子儿女不要悲伤,不要怀念,只希望能完成我未尽的事业,让贫困的孩子如我在世一样得到救援。<br/><br/>  感召众人共筑爱心桥<br/><br/>  每到一地,看到失学孩子,江诗信都用镜头记录下他们渴望上学的眼神。为了让更多的城里人了解山里的苦孩子,回到武汉,他挑选数百张照片,贴在旧挂历上,附以简短文字,制作成一幅幅可以折叠的展板,到机关、企业、街头、社区、学校巡回举办他的“苦孩子”摄影展,向人们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br/><br/>  每一次影展,人们都为他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他的爱心助学行列。有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大中小学学生,也有采访过江诗信的新闻记者。12年来,有184个单位和两千多名“爱心使者”自愿加入到江诗信爱心助学的行列,其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只有7岁。他们与江诗信一道,先后将2164名失学儿童送进学堂,现已有39名受助者跨进了大学校门。<br/><br/>  江诗信对每一笔捐款的去向都极其严肃,总是及时把募集到的钱款亲自送到乡下。他把捐助人与受助学生列成表,结成固定的“对子”,制作了填写着捐受双方姓名的“爱心捐助卡”。每个学期末,他嘱咐受助孩子把考试成绩寄给捐助人,为的是让捐助人感受到自己亲手播下的“种子”在开花、结果。<br/><br/>  江诗信的助学行动得到各级组织的肯定和支持。洪山区设立了“江诗信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使助学活动不断扩展、延伸、规范。自1996年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先后授予他“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去年10月,他被评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湖北省、武汉市举行了江诗信事迹报告会,武汉市老干部局举办了江诗信助学事迹图片展览,社会各界反响热烈。<br/><br/><br/><!--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br/></p><p>达奚武按:凯迪今天的固顶帖。下面是我的跟帖。<font color="#ff8c00" size="4">请关注一下江诗信爱心助学网:</font><a href="http://www.jshx.org/bbs/"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99ff" size="4">http://www.jshx.org/bbs/</font></a><br/></p><p>一位离休干部的“希望之旅” <br/>记者&nbsp;&nbsp;江时强、俞俭、袁志国 <br/><br/><br/>  武汉市离休干部江诗信12年矢志不移,倾尽家财资助233名贫困山区孩子上学,并带动社会力量帮助2000多名山区贫困孩子走进校门,被人誉为“希望老人”。<br/><br/>  “有生之年要让100个失学孩子重返学堂”<br/><br/>  江诗信今年70岁,父亲早年参加革命牺牲,后又与母亲失散,被人送进孤儿院。1949年5月,江诗信被党组织送进部队,后转业到武汉市洪山区水产局严西湖渔场当保管员,1985年因疾病缠身提前离职休养。此后,江诗信自学摄影,并以“家乡美”为主题在郧西、红安等革命老区采风,拍摄照片万余张。<br/><br/>  1992年6月的一天,他在湖北郧西县采风时看见一个小女孩衣着破烂,光着脚在山坡上放猪。“怎么不去上学?”女孩说:爸死了,妈改嫁了,剩下她和哥哥。这个名叫罗姣姣的女孩说着哭了。江诗信掏出80元钱,让兄妹俩走进了教室。此后不久,在红安县华河镇熊家河村采风时所见一幕再次震动了他:一位小姑娘在家门口一边煎药,一边专心致志地看书。由于太专注,左手一不小心伸进了药罐,一下子被药水烫起了一串水泡。交谈中才知道小姑娘名叫张晓丽,父亲已经去世,母亲患病长年卧床不起,幼小的她只好辍学,扛起家庭沉重的负担。江诗信默默地从仅有的路费中挤出100元钱送给了张晓丽。<br/><br/>  苦孩子们在江诗信的镜头里定格,也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头上。他暗下决心:“有生之年要让100个失学孩子重返学堂”。从此,他将捐资助学作为晚年人生的唯一追求。<br/><br/>  据洪山区老干部局统计,江诗信12年离休工资收入7万多元,但他直接资助给贫困学生的钱就达55000多元。江诗信常年身穿别人赠送的旧衣服,他说:“我基本是靠吃别人的救济生活。”<br/><br/>  死神挡不住助学路<br/><br/>  江诗信身高1.7米,而体重不到50公斤。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之所以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是因为帮助山区失学的孩子已成为他的精神支柱,是爱心让他多次战胜了死神。<br/><br/>  1999年腊月十八,郧西大雪,山路被封。正在家访的江诗信听说家住祖师殿村的张斌和张秀凤兄妹俩又辍学了,一夜未眠。第二天清晨,江诗信穿着草鞋上路了,路上积雪有1尺多深。到祖师殿村有25公里路程,要翻越一座海拔1330米的山峰。那是三官洞乡最高、最难行的山峰。到了中午,他的体力逐渐下降,每走一段路都要出一身汗。他只好停下来,从布包里掏出馒头,才发现馒头已变成“砖头”。放到嘴里,怎么也啃不动。他只好放在胸前焐热,啃几圈后再焐、再吃。就这样江诗信一路跌跌撞撞,直到晚上6点钟才到张斌家里,只见两个衣着单薄的孩子正坐在火堆旁边,全身冻得直哆嗦。<br/><br/>  江诗信含着眼泪,脱下自己的毛衣,给张斌穿上,然后将张秀凤抱到床上,用破棉被紧紧捂住。原来,兄妹俩失去父母后,虽然因为江诗信的帮助得以重返校园,但是生活没有着落,靠着乡亲们你帮一碗、他给一瓢吃百家饭度日。看着这两个可怜的孩子,江诗信深深自责对孩子的关心还不周全。连生存尚且困难的孩子,怎么可能不辍学呢?第二天,他带着两个孩子返回三官洞乡中心小学,掏钱给两个孩子办好了住读手续,并承担了所有学费和生活费。这一次他大病了一场,在乡卫生院整整躺了3天,直到大年三十才回到武汉。<br/><br/>  12年来,江诗信先后4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就是在这样的生死关头,也从未想到放弃自己的追求。1996年6月中旬,江诗信带着十几袋社会各界捐助的衣服和自己为孩子们准备的下一学期的学费,像往年一样,将这些衣物和钱挨家挨户地送到那些贫穷孩子们的手中,同时寻找一些新的救助对象。经过70多天的连续劳累,当他来到最后一站红安县双河村时,再也走不动了,腿一软,一下子晕倒在村旁。一位村民发现后将他送到当地一家诊所。然而,一连打了4天针,病情不见丝毫好转。这天深夜,江诗信躺在病床上。他感到自己的生命似乎就要走到终点,心情沉重地写下了“遗书”:如果有一天,我突然离开人间,请我的妻子儿女不要悲伤,不要怀念,只希望能完成我未尽的事业,让贫困的孩子如我在世一样得到救援。<br/><br/>  感召众人共筑爱心桥<br/><br/>  每到一地,看到失学孩子,江诗信都用镜头记录下他们渴望上学的眼神。为了让更多的城里人了解山里的苦孩子,回到武汉,他挑选数百张照片,贴在旧挂历上,附以简短文字,制作成一幅幅可以折叠的展板,到机关、企业、街头、社区、学校巡回举办他的“苦孩子”摄影展,向人们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br/><br/>  每一次影展,人们都为他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他的爱心助学行列。有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大中小学学生,也有采访过江诗信的新闻记者。12年来,有184个单位和两千多名“爱心使者”自愿加入到江诗信爱心助学的行列,其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只有7岁。他们与江诗信一道,先后将2164名失学儿童送进学堂,现已有39名受助者跨进了大学校门。<br/><br/>  江诗信对每一笔捐款的去向都极其严肃,总是及时把募集到的钱款亲自送到乡下。他把捐助人与受助学生列成表,结成固定的“对子”,制作了填写着捐受双方姓名的“爱心捐助卡”。每个学期末,他嘱咐受助孩子把考试成绩寄给捐助人,为的是让捐助人感受到自己亲手播下的“种子”在开花、结果。<br/><br/>  江诗信的助学行动得到各级组织的肯定和支持。洪山区设立了“江诗信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使助学活动不断扩展、延伸、规范。自1996年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先后授予他“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去年10月,他被评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湖北省、武汉市举行了江诗信事迹报告会,武汉市老干部局举办了江诗信助学事迹图片展览,社会各界反响热烈。<br/><br/><br/><!--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br/></p>
谢谢老牧开放跟帖。我听说江诗信老人很多年了,武汉的报纸经常有关于老人家的报道。老人家江诗信爱心助学协会离我住处不远,昨天我前往拜望了七十一岁的江老。主帖说江老助学十二年,应该是零四年的报道,算到今年是十四年了。主帖说江老助学始于1992年6月他在湖北郧西县采风,实际上是丹江口市,网上资料很多,我也向江老做了确证。江老原籍是鄂西北郧西县,但生长在武汉,其父早逝,当时他只有八岁。郧西老家只有远亲了。他助学的对象很多在郧西,也有十堰、襄樊其他的贫困地区以及外省。<br/><br/><br/>江老虽然广泛被媒体包括中央媒体所报道,官方给了他很多荣誉,但是他的工作依然进行得异常艰难。在我们国家这种现象再正常不过。我和江老协会一位志愿者聊了,她对媒体敬而远之。我邀请她参加汉网教育版网友聚会商谈合作事宜,她以为是媒体召集执意不去。知道与官方媒体无关才答应考虑。汉网教育版此次协助我捐书到鄂西北丹江口市土台乡,也没有报纸的参与,我不希望报纸参与。湖北教育厅的朋友说如果是官办这个读书会很快就能建起来,资金书籍用房都不成问题,但我和发起人王朝印老人都不愿被官方收编,那就变质了,可能成了面子工程。王老很辛苦,资金来源大成问题。我为建房向好友化缘三千,捐书是要花钱的,网友们都是自费。有一位网友从外地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到武汉送书,我们很感动。做这些事需要官方帮忙,但是我们要保持独立性,还是自己动手心里坦然。<br/>媒体,虽然有很多不错的报道有良心的记者,但也正如这位志愿者所说,媒体经常有自己的目的,为的炒作。这我见识够了。有时和报社的朋友商量好了怎么写稿,印出来被弄得面目全非。<br/>我不知道以上跟帖被屏蔽的是什么话,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江老是个非常可敬的老人,他没有任何个人目的和野心。媒体宣传是媒体的事情,都是他们找上门来的。请大家尊重江老。<br/><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6 0:31:49编辑过]
江老的生活有多困难呢?到靠吃救济生活,自己种菜省钱。他一年有九个月在乡下。本周日又要带几个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的大学生去郧西。先坐近五百公里火车到十堰,然后到县城,然后转车去乡下。我说您何必自己去跑呢?他说他们不认识路,去了也没人接待。我说您这么大岁数应该交班了,或者找个助手也可以。他说找不到。退休的老人很多,但自己颐养天年,不会操这个心。江老的办公室就设在武汉市洪山区老干部局,洪山区老年大学就在同一栋楼。<br/><br/>我见到一位七十三岁的大妈,从汉口老远赶过来帮忙。我上边提到的志愿者家离这里有二十公里。她只能是兼职。因为协会的事,江老就是睡觉也是打游击。他的单位是本市洪山区严西湖渔场,我去过这个郊区的湖,坐车一个多小时。有时江老就在市区子女家过夜,隔得也不近。<br/><br/>我昨天送了些衣服去,学生毕业留下的。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网友建议我捐往云南,我嫌邮费高就和江老商量送给他。这位志愿者说你也知道送衣服下乡很麻烦,你是打的送来的,江老是肩膀扛下乡的。我只是第一次组织捐书就领教够了捐物的麻烦。江老自己做了这么多年。<br/>
我和江老谈到,可以多联系老板或者单位捐款。江老苦笑,多年来他一直在努力,但成效不大。单位捐助主要就是捐了一所希望小学。江老坦言联系人才缺乏,他求贤若渴。<br/><br/>我举了丛飞的例子,我担心有些受捐助的学生的人品。江老苦口婆心地教导当然会起作用,但我并没有十足的信心。江老已经尽力了,学生都是他亲自到农村查访确定的。<br/>
顶一下,支持。
希望其他助学机构能和江老合作。他有丰富下乡经验,有众多贫困生的第一手资料。
UP[em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