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反对历史教科书中的“大少数民族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7:32:32
<p>&nbsp;反对历史教科书中的“大少数民族主义’”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作者:宋汶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科联,710061)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历史学界将过去视古代少数民族为“夷狄”,且在近现代也歧视少数民族的,称为大汉族主义。同时,也视少数民族中人排斥汉族的,称为地方或狭隘民族主义。只有将古今我国各民族一视同仁、平等看待的,才认为是正确并合乎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原理的。而近些年,也出现了这样一些反常倾向的著述,作者自己是汉民族,却非历史的将古代所有少数民族中多少有过社会历史贡献的首脑人物,孤立、过头地任意拔高,片面吹夸他们个人如何英雄了得,只讲正面,不讲或少讲负面,不去全面地叙讲评价他们的历史,甚至将众所周知必不可少并对其后也有重大影响和关联的不利于拔高他们的史实,也尽量避而不言。这种反常倾向,历史唯物论似乎还未涉及界定过,笔者无以名之,姑称之为“大‘少数民族主义’”。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笔者这里要提出的,不是某个作者的某本著作或某篇文章(他们的影响毕竟有限),而是每年出版发行以千万册计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即现今通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教科书笔下的古代匈奴冒顿、鲜卑拓跋王圭、契丹耶律阿保机、党项元昊、女真完颜阿骨打、蒙族成吉思汗、满族努尔哈赤等等,便有不少是如前所述的反常倾向编写出来的,片面赞颂不遗余力。下面,笔者便以最晚的满族努尔哈赤为代表作一介绍,窥其一斑。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对努尔哈赤这个历史人物,是应分前后两方面去写去看的。他使满族由奴隶制进入农奴制,是应赞许的;以后,便逐渐转向对明朝东北地区的进攻,战争历时八年,一直攻到山海关。很明显,战争由自卫转向了非正义的侵略。作为客观存在的历史,教科书都应讲到,也应将历史全面告诉学生。但是,教科书多写前少写后,几乎写一半丢一半,八年攻明战争性质也很少提及。对于努尔哈赤在萨尔浒战役的胜利,总结为“从此取得对明作战主动权”。而历史真相却并非全都如此。萨尔浒战役努尔哈赤有军6万,明朝杨镐虽佯称军30万,实际投入战斗也仅杜松、刘纟延两路明军(各2.5万)。如果说这叫以少胜多,那么努尔哈赤最后率13万军越宁远攻山海关,被明将袁崇焕1.8万军击败且受伤身亡,又算什么呢?至于“从此取得对明军作战主动权”,萨尔浒战役后,明朝使熊廷弼代杨镐经略辽东,努尔哈赤就一年多忌惮不敢进犯,这又算什么呢?历史,被教科书随意地片面地断章取舍了。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笔者认为,编写青少年历史教学课本,不同于现实的政治、政策读物,必须客观全面具体地讲清起码的史实,务使前后分明,脉络事实一线清楚,使学生接触并获得应有的系统知识;同时,也要使他们具有正确的认识,并启发培养他们的自我鉴别、评判能力。决不可你写进什么,我就记诵什么,使学生不多去开动脑筋。抗日战争初期,笔者也是个第一次学习历史的初中生。那时商务、中华、开明、正中、世界等大中书局都编写出版课本,用哪一种大都由学校和授课老师选定。我所在的中学采用的是正中书局本(大概是顾颉刚主编的中国历史第三册),今天我仍可依稀记诵出“满清的兴起”一节有关努尔哈赤的几段文字,姑且写下作一参照对比: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明廷分女真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卫以示羁縻,长期如辽(契丹)故事,索取人参、貂皮、海东青等贡物,不时干涉各部事务。万历四十八年,努尔哈赤据赫图阿拉建国,称后金汗,攻抚顺杀明边将,以“七大恨”(有注)攻明。明使杨镐为经略,集军十余万以杜松、刘纟延、马林、李如柏四路分军攻后金。努尔哈赤称:“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时天大霾晦,杜松深入萨尔浒山,铳炮皆中树林,后金军暗处炮矢齐发,杀杜松,又伏杀刘纟延。数日之间,马林、李如柏亦先后溃败。努尔哈赤乘胜取开原、铁岭灭叶赫。此役干系明清兴衰至巨,史称“萨尔浒山之战”。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杨镐既败,明使熊廷弼经略辽东。廷弼以新败,整缮战具固守不出。而朝廷忌廷弼者,劾其不战,以袁应泰代。应泰非将才,沈阳、辽阳相继失陷。明复用廷弼,势已无及,阉党王化贞又不受节制,弃广宁遁(有注,今辽宁北镇县)。金军直抵锦州,廷弼护难民入关,辽宁尽陷。魏忠贤怒,杀廷弼传首九边。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明熹宗末,袁崇焕守宁远(有注,今辽宁省兴城县)。努尔哈赤率十三万军越宁远攻山海关,为崇焕所乘,伤死。子皇太极立,退军改图蒙古、朝鲜。……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全文不过500字,还插有努尔哈赤半身肖像与当时战争形势地图(课本涉及的地名都有),一字一句都是秉笔写史,内涵较深广,也未存在什么观点错误。该讲的都讲,该多讲就多讲,该少讲就少讲,疏漏也无,基本上是把当时历史的主线,无论宏观微观,都展示得相当清楚,更没有编写者的主观东西和空头议论。举凡努尔哈赤建国反明背景及其军事才能、明朝的政治军事腐朽与少数有作为将领的抵抗,以及战争性质的转化、史事的演变与战争给关外人民带来的灾难,都有反映,褒贬都存在于字里行间之中,不偏不倚,好坏都能触动教师和学生的脉搏,而且用字不多,并无空话、废话。这种课文,古今的汉、满族人也不会反对,但教师要想讲好,是很难照本宣科的,备课必有很大的投入。对学生来说,文图对照,直观具体,其中政治、军事及史地知识的视野也无形增大,并能引发他们进一步求知的兴趣。而我们今天的教科书呢?相较之下(比较才能鉴别),不如之处太多太多,对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养背离也太多,着重写努尔哈赤的建国前后,其他则多舍弃不顾。文字空洞冗繁,竟用了两倍于该课本的文字(1000多字),插图也多达四幅(努尔哈赤全身像、正黄龙旗、萨尔浒山战役形势图,沈阳故宫),但作用不大,学生也难有兴趣去读那琐碎的文图。文字也不生动,内涵简单,相关历史知识贫乏。教者不自在,学者无兴趣。言语过来过去,也多是努尔哈赤个人如何杰出伟大而已。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旧时的正中书局课本,尽管也是聘请当时有关学者编写的,但绝没有什么进步思想指导,顶多也不过是《史记》、《汉书》笔法,而他们能编成这个样子,应该说还是基本不错和客观的。而我们建国以来,无时无刻不在高呼要用马克思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编写历史,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但却在教科书中对少数民族历史人物随意拔高,只讲正面或少讲、不讲负面,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丢掉什么就丢掉什么,那怎堪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呢?何况,他们都是古代甚至远古代的历史人物呀!前面笔者将这种错误写法用之于古代少数民族首脑人物的行为,名之为“大‘少数民族主义’”,实在说还不知能否包括完其里面所存在的全部问题呢!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大‘少数民族主义’”出现的社会原因,并非全是历史科学领域(或教科书)著述人编写者的责任心与水平素质问题,其中有这样一个微妙的反常现象在起作用,那就是建国以来“左”的思想泛滥,历史学界很多人担心出现大汉族主义或种种传统历史观的错误,便宁左勿右,只要碰上民族历史问题,碰上历史上各民族间敏感、棘手的史实,尽量淡化少写,甚至避而不写,认为这对少数民族的团结有利。相反,对于少数民族的重要首脑人物,则多写点写好点比较保险,所谓“捧高了摔死也不需要你抵命”。结果,本来一目了然的历史,弄得条理是非不清,不知所云。不是有一个时期,岳飞、文天祥只可称抗金、抗蒙人士,几千年汉族历史上仅剩下郑成功半个民族英雄了吗(只算抗荷兰,抗满清不算)。但对努尔哈赤、成吉思汗这类人,则可放心大胆地称为满族民族英雄、蒙族民族英雄甚至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对努尔哈赤这类历史人物的过分、孤立拔高称赞,何尝不是这种思想影响,至今仍未完全解放出来的缘故呢!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对历史人物过分、孤立的拔高,终归是站不稳足的。写古代阶级社会人物,更是人无好感。仍以努尔哈赤为例来说,三百多年来捧他最力的当数乾隆皇帝了。只要到过沈阳东陵的,大都会注意到他亲自撰文盛赞乃祖的大块碑文。但他内心深处也知,以不到全国人口二百分之一的满族人能入内地建国,是很偶然和幸运的(当时明朝极端腐败)。所以,他三番五次催促正主编《明史》的张廷玉把《熊廷弼传》给他看,并在看后嗟叹不已。为什么?很难说没有因自己盛赞乃祖而过盛言辞难以服人之感吧。记得前些年辽宁拍出《袁崇焕》电视连续剧,放映后有中学生问任课历史老师:“教科书为什么不见袁崇焕呢?”写努尔哈赤兴起不见袁崇焕,确属怪事。难道有了袁崇焕就使努尔哈赤减色或是怕满族同胞反对么?不会的,君不见今日辽西走廊兴城县火车站台上袁崇焕的高大塑像,还不是照样矗立着么!写到这里,笔者愿插几句我上中学时一位知名历史老师感叹不已的话,他说得眼中隐含泪水:“满族出了个努尔哈赤,能发挥全力全才。如果我们汉族明政权不是那样腐败,像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诸人,有一个能得到很好支持使用,不遭杀逐,中国历史上会有满清么!?”给我印象很深。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总之,这类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不少的。比如,我们常讲各时代的历史事实,都需唯物的、具体的去对待。可是一涉及很多古代民族或当时和汉族国家关系间的历史和重要历史人物,就不是这样,而是用今天的民族关系来等量齐观,而是借古说今或借今说古。如西汉初,匈奴(冒顿单于时)还非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是两个对立的奴隶制、封建制国家。当时各拥疆界,汉族政权也还未像以后那样到过或控制过今外蒙那些地方,怎么能用以后的历史疆域来论叙,当时匈奴为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作那种与当时史实不符的论叙呢!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科联,710061)</p><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国学论坛 首页 -&gt; 元明清研究<br/>&nbsp;&nbsp;&nbsp;&nbsp;&nbsp; 回顶端第1页(共1页)</p><p></p><p>Powered by phpBB Search Engine Indexer 国学论坛</p><p>------------------------------------------------------------------------</p><p>个人观点“------”萨尔浒战役努尔哈赤有军6万,明朝杨镐虽佯称军30万,实际投入战斗也仅杜松、刘纟延两路明军(各2.5万)。“一段有误,明军总兵力约8--11万人。</p><p>&nbsp;反对历史教科书中的“大少数民族主义’”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作者:宋汶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科联,710061)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历史学界将过去视古代少数民族为“夷狄”,且在近现代也歧视少数民族的,称为大汉族主义。同时,也视少数民族中人排斥汉族的,称为地方或狭隘民族主义。只有将古今我国各民族一视同仁、平等看待的,才认为是正确并合乎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原理的。而近些年,也出现了这样一些反常倾向的著述,作者自己是汉民族,却非历史的将古代所有少数民族中多少有过社会历史贡献的首脑人物,孤立、过头地任意拔高,片面吹夸他们个人如何英雄了得,只讲正面,不讲或少讲负面,不去全面地叙讲评价他们的历史,甚至将众所周知必不可少并对其后也有重大影响和关联的不利于拔高他们的史实,也尽量避而不言。这种反常倾向,历史唯物论似乎还未涉及界定过,笔者无以名之,姑称之为“大‘少数民族主义’”。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笔者这里要提出的,不是某个作者的某本著作或某篇文章(他们的影响毕竟有限),而是每年出版发行以千万册计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即现今通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教科书笔下的古代匈奴冒顿、鲜卑拓跋王圭、契丹耶律阿保机、党项元昊、女真完颜阿骨打、蒙族成吉思汗、满族努尔哈赤等等,便有不少是如前所述的反常倾向编写出来的,片面赞颂不遗余力。下面,笔者便以最晚的满族努尔哈赤为代表作一介绍,窥其一斑。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对努尔哈赤这个历史人物,是应分前后两方面去写去看的。他使满族由奴隶制进入农奴制,是应赞许的;以后,便逐渐转向对明朝东北地区的进攻,战争历时八年,一直攻到山海关。很明显,战争由自卫转向了非正义的侵略。作为客观存在的历史,教科书都应讲到,也应将历史全面告诉学生。但是,教科书多写前少写后,几乎写一半丢一半,八年攻明战争性质也很少提及。对于努尔哈赤在萨尔浒战役的胜利,总结为“从此取得对明作战主动权”。而历史真相却并非全都如此。萨尔浒战役努尔哈赤有军6万,明朝杨镐虽佯称军30万,实际投入战斗也仅杜松、刘纟延两路明军(各2.5万)。如果说这叫以少胜多,那么努尔哈赤最后率13万军越宁远攻山海关,被明将袁崇焕1.8万军击败且受伤身亡,又算什么呢?至于“从此取得对明军作战主动权”,萨尔浒战役后,明朝使熊廷弼代杨镐经略辽东,努尔哈赤就一年多忌惮不敢进犯,这又算什么呢?历史,被教科书随意地片面地断章取舍了。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笔者认为,编写青少年历史教学课本,不同于现实的政治、政策读物,必须客观全面具体地讲清起码的史实,务使前后分明,脉络事实一线清楚,使学生接触并获得应有的系统知识;同时,也要使他们具有正确的认识,并启发培养他们的自我鉴别、评判能力。决不可你写进什么,我就记诵什么,使学生不多去开动脑筋。抗日战争初期,笔者也是个第一次学习历史的初中生。那时商务、中华、开明、正中、世界等大中书局都编写出版课本,用哪一种大都由学校和授课老师选定。我所在的中学采用的是正中书局本(大概是顾颉刚主编的中国历史第三册),今天我仍可依稀记诵出“满清的兴起”一节有关努尔哈赤的几段文字,姑且写下作一参照对比: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明廷分女真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卫以示羁縻,长期如辽(契丹)故事,索取人参、貂皮、海东青等贡物,不时干涉各部事务。万历四十八年,努尔哈赤据赫图阿拉建国,称后金汗,攻抚顺杀明边将,以“七大恨”(有注)攻明。明使杨镐为经略,集军十余万以杜松、刘纟延、马林、李如柏四路分军攻后金。努尔哈赤称:“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时天大霾晦,杜松深入萨尔浒山,铳炮皆中树林,后金军暗处炮矢齐发,杀杜松,又伏杀刘纟延。数日之间,马林、李如柏亦先后溃败。努尔哈赤乘胜取开原、铁岭灭叶赫。此役干系明清兴衰至巨,史称“萨尔浒山之战”。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杨镐既败,明使熊廷弼经略辽东。廷弼以新败,整缮战具固守不出。而朝廷忌廷弼者,劾其不战,以袁应泰代。应泰非将才,沈阳、辽阳相继失陷。明复用廷弼,势已无及,阉党王化贞又不受节制,弃广宁遁(有注,今辽宁北镇县)。金军直抵锦州,廷弼护难民入关,辽宁尽陷。魏忠贤怒,杀廷弼传首九边。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明熹宗末,袁崇焕守宁远(有注,今辽宁省兴城县)。努尔哈赤率十三万军越宁远攻山海关,为崇焕所乘,伤死。子皇太极立,退军改图蒙古、朝鲜。……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全文不过500字,还插有努尔哈赤半身肖像与当时战争形势地图(课本涉及的地名都有),一字一句都是秉笔写史,内涵较深广,也未存在什么观点错误。该讲的都讲,该多讲就多讲,该少讲就少讲,疏漏也无,基本上是把当时历史的主线,无论宏观微观,都展示得相当清楚,更没有编写者的主观东西和空头议论。举凡努尔哈赤建国反明背景及其军事才能、明朝的政治军事腐朽与少数有作为将领的抵抗,以及战争性质的转化、史事的演变与战争给关外人民带来的灾难,都有反映,褒贬都存在于字里行间之中,不偏不倚,好坏都能触动教师和学生的脉搏,而且用字不多,并无空话、废话。这种课文,古今的汉、满族人也不会反对,但教师要想讲好,是很难照本宣科的,备课必有很大的投入。对学生来说,文图对照,直观具体,其中政治、军事及史地知识的视野也无形增大,并能引发他们进一步求知的兴趣。而我们今天的教科书呢?相较之下(比较才能鉴别),不如之处太多太多,对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养背离也太多,着重写努尔哈赤的建国前后,其他则多舍弃不顾。文字空洞冗繁,竟用了两倍于该课本的文字(1000多字),插图也多达四幅(努尔哈赤全身像、正黄龙旗、萨尔浒山战役形势图,沈阳故宫),但作用不大,学生也难有兴趣去读那琐碎的文图。文字也不生动,内涵简单,相关历史知识贫乏。教者不自在,学者无兴趣。言语过来过去,也多是努尔哈赤个人如何杰出伟大而已。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旧时的正中书局课本,尽管也是聘请当时有关学者编写的,但绝没有什么进步思想指导,顶多也不过是《史记》、《汉书》笔法,而他们能编成这个样子,应该说还是基本不错和客观的。而我们建国以来,无时无刻不在高呼要用马克思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编写历史,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但却在教科书中对少数民族历史人物随意拔高,只讲正面或少讲、不讲负面,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丢掉什么就丢掉什么,那怎堪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呢?何况,他们都是古代甚至远古代的历史人物呀!前面笔者将这种错误写法用之于古代少数民族首脑人物的行为,名之为“大‘少数民族主义’”,实在说还不知能否包括完其里面所存在的全部问题呢!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大‘少数民族主义’”出现的社会原因,并非全是历史科学领域(或教科书)著述人编写者的责任心与水平素质问题,其中有这样一个微妙的反常现象在起作用,那就是建国以来“左”的思想泛滥,历史学界很多人担心出现大汉族主义或种种传统历史观的错误,便宁左勿右,只要碰上民族历史问题,碰上历史上各民族间敏感、棘手的史实,尽量淡化少写,甚至避而不写,认为这对少数民族的团结有利。相反,对于少数民族的重要首脑人物,则多写点写好点比较保险,所谓“捧高了摔死也不需要你抵命”。结果,本来一目了然的历史,弄得条理是非不清,不知所云。不是有一个时期,岳飞、文天祥只可称抗金、抗蒙人士,几千年汉族历史上仅剩下郑成功半个民族英雄了吗(只算抗荷兰,抗满清不算)。但对努尔哈赤、成吉思汗这类人,则可放心大胆地称为满族民族英雄、蒙族民族英雄甚至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对努尔哈赤这类历史人物的过分、孤立拔高称赞,何尝不是这种思想影响,至今仍未完全解放出来的缘故呢!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对历史人物过分、孤立的拔高,终归是站不稳足的。写古代阶级社会人物,更是人无好感。仍以努尔哈赤为例来说,三百多年来捧他最力的当数乾隆皇帝了。只要到过沈阳东陵的,大都会注意到他亲自撰文盛赞乃祖的大块碑文。但他内心深处也知,以不到全国人口二百分之一的满族人能入内地建国,是很偶然和幸运的(当时明朝极端腐败)。所以,他三番五次催促正主编《明史》的张廷玉把《熊廷弼传》给他看,并在看后嗟叹不已。为什么?很难说没有因自己盛赞乃祖而过盛言辞难以服人之感吧。记得前些年辽宁拍出《袁崇焕》电视连续剧,放映后有中学生问任课历史老师:“教科书为什么不见袁崇焕呢?”写努尔哈赤兴起不见袁崇焕,确属怪事。难道有了袁崇焕就使努尔哈赤减色或是怕满族同胞反对么?不会的,君不见今日辽西走廊兴城县火车站台上袁崇焕的高大塑像,还不是照样矗立着么!写到这里,笔者愿插几句我上中学时一位知名历史老师感叹不已的话,他说得眼中隐含泪水:“满族出了个努尔哈赤,能发挥全力全才。如果我们汉族明政权不是那样腐败,像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诸人,有一个能得到很好支持使用,不遭杀逐,中国历史上会有满清么!?”给我印象很深。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总之,这类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不少的。比如,我们常讲各时代的历史事实,都需唯物的、具体的去对待。可是一涉及很多古代民族或当时和汉族国家关系间的历史和重要历史人物,就不是这样,而是用今天的民族关系来等量齐观,而是借古说今或借今说古。如西汉初,匈奴(冒顿单于时)还非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是两个对立的奴隶制、封建制国家。当时各拥疆界,汉族政权也还未像以后那样到过或控制过今外蒙那些地方,怎么能用以后的历史疆域来论叙,当时匈奴为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作那种与当时史实不符的论叙呢!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科联,710061)</p><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国学论坛 首页 -&gt; 元明清研究<br/>&nbsp;&nbsp;&nbsp;&nbsp;&nbsp; 回顶端第1页(共1页)</p><p></p><p>Powered by phpBB Search Engine Indexer 国学论坛</p><p>------------------------------------------------------------------------</p><p>个人观点“------”萨尔浒战役努尔哈赤有军6万,明朝杨镐虽佯称军30万,实际投入战斗也仅杜松、刘纟延两路明军(各2.5万)。“一段有误,明军总兵力约8--11万人。</p>
<p>历史书上的宁锦大捷不是没有记录 何况从军事艺术上看&nbsp; 努尔哈赤的萨尔浒之战的确水平很高 况且此战的历史意义也非常大 史书不描写重大历史事件 难道非要为了维护所谓主体民族里部分文盲的自尊心来写一些次要事情?</p><p></p>
<p>"对历史人物过分、孤立的拔高,终归是站不稳足的。写古代阶级社会人物,更是人无好感。仍以努尔哈赤为例来说"</p><p>这里可以换成以汉武帝来说 以任何一个皇帝来说 都一样 崇祯这样的人在清朝修的明史里都描写的和共产党义士似的 </p>
<p>“对努尔哈赤、成吉思汗这类人,则可放心大胆地称为满族民族英雄、蒙族民族英雄甚至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p><p>现在的教科书真的这样写了么?我的中学形象中,中国古代史中的民族英雄,有戚继光、郑成功、邓世昌等,好象都是些汉族人士。</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zhuilang</i>在2006-7-1 17:53:00的发言:</b><br/><p>“对努尔哈赤、成吉思汗这类人,则可放心大胆地称为满族民族英雄、蒙族民族英雄甚至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p><p>现在的教科书真的这样写了么?我的中学形象中,中国古代史中的民族英雄,有戚继光、郑成功、邓世昌等,好象都是些汉族人士。</p></div><p>即使在中国近代史的马本斋&nbsp; 关向应 一句民族英雄这类的词汇从未或很少加于他们身上 回族 满族似乎对此也并未表示过不满</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中国sunyan</i>在2006-7-1 17:54:00的发言:</b><br/><p>即使在中国近代史的马本斋&nbsp; 关向应 一句民族英雄这类的词汇从未或很少加于他们身上 回族 满族似乎对此也并未表示过不满</p></div><p>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但是教科书和许多正规的史料里,我们很少看到“民族英雄”一词的使用,见的最多的是“抗日英雄”和“爱国将领”,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否认那些为抗战做出贡献甚至献出生命的人是民族英雄。甚至于连毛泽东和朱德这样的领袖,也很少被称为民族英雄。回、满等族为本民族有马本斋&nbsp; 关向应 这样的抗日英雄和杰出人物感到自豪,并没有对民族英雄这类的词汇从未或很少加于他们身上 表示过不满,这很正常呀!</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巡阅使</i>在2006-7-1 18:47:00的发言:</b><br/><p>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但是教科书和许多正规的史料里,我们很少看到“民族英雄”一词的使用,见的最多的是“抗日英雄”和“爱国将领”,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否认那些为抗战做出贡献甚至献出生命的人是民族英雄。甚至于连毛泽东和朱德这样的领袖,也很少被称为民族英雄。回、满等族为本民族有马本斋&nbsp; 关向应 这样的抗日英雄和杰出人物感到自豪,并没有对民族英雄这类的词汇从未或很少加于他们身上 表示过不满,这很正常呀!</p></div><p>呵呵马本斋在历史教科书上还有&nbsp; 关向应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绝对没有 按照某些人的逻辑 是不是满族应该抗议一下呢?&nbsp; </p><p>&nbsp;&nbsp;&nbsp;&nbsp;&nbsp; 民族英雄用的少是个整体趋势 既然你也能知道教科书连抗日将士都不叫民族英雄 那岳飞少了个民族英雄的头衔不会降三级工资取消正处级待遇吧?&nbsp; </p><p>凡事看开点 </p>
反对也木用撒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 20:01:12编辑过]
多民族国家的乱源
“战争由自卫转向了非正义的侵略”——中国内部两政权的战争,根本不存在侵略与否的问题。
大秦大秦陪我玩捏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zhuilang</i>在2006-7-1 17:53:00的发言:</b><br/><p>“对努尔哈赤、成吉思汗这类人,则可放心大胆地称为满族民族英雄、蒙族民族英雄甚至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p><p>现在的教科书真的这样写了么?我的中学形象中,中国古代史中的民族英雄,有戚继光、郑成功、邓世昌等,好象都是些汉族人士。</p></div><p></p>——绝对不妥!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只能够算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而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秦猛士</i>在2006-7-3 9:36:00的发言:</b><br/>“战争由自卫转向了非正义的侵略”——中国内部两政权的战争,根本不存在侵略与否的问题。</div><p></p><p>——不妥。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政权之间的战争。但是还是可以借用侵略这个词汇的。</p><p>特别是在大部分人事实判定和价值判定都混淆的时候。</p>
全部在啊,居然不上线陪我玩,不够义气
<br/> 反对 汉族自虐!    <br/>
自虐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