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大侠能帮我驳一驳这篇关于ZT99的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2:43:44
关于ZTZ99的争论目前并没有平息,本着客观的原则,相信看了这篇文章的人,会对“真
理”和“权威”有所领悟。不是我要耸人听闻或者对某些人有歧见,而是事实胜过于雄
辩。(为遵重中国互联网的相关法律起见,所有的数据都有公开的来源。)
一 先从重量入手,不为外行人所注意的是,履带的接地面积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再先
进的坦克设计也不敢碰这条死规则,西方对压力的要求是10吨/平方米,(勒克莱尔:9
*71,豹IIA6:10*06,M1A2/3:10*58,日本90式:9*42),俄罗斯的标准是8*5吨/平方
米,(T34-85:8*31,T54和T55:8*08,T62:7*62,T64B:8*28,T72:8*32,T80:8
*42)这决定了相同重量下苏式坦克的触地面积要比西方大,然而苏式坦克的履带的标准
宽度是58厘米,小于西方例如德法美国的63*5厘米,或英国的65厘米,这意味着苏式坦
克在相同的车体长度下重量上为西方坦克的四分之三到五分之四之间,换句话说,60吨
的苏式坦克,车体将长达9米!(军事博物馆的122坦克车体就是证明。)48吨的ZTZ99的
对地压强已经超过8*76吨/平方米,违规在先,不要谈还有多少重量和改进潜力了,连加
一对负重轮都因为重量的限制而作罢了。
对二冲程发动机而言,对置是最省重量的结构,ZTZ99的车体比早期T64长0*2米,两者都
是对置二冲程发动机,(分别是5TDF(早期)/6TD1(改进)和6TD2),ZTZ99比用5TDF
的T64加长了0*2米以填补增加一对气缸的空间。由于车首和负重轮采用T72的部件,很容
易看出增加的6吨重量用在什么地方,炮塔前两个的可更换装甲模块每块重2吨(有经验
的直接从吊环上看出来),车体加长和大功率动力系统与改进变速箱,把T64的小负重轮
换T72的大负重轮,加长履带等在车体用去一吨,炮塔尾仓及塔顶用去一吨,仅此而已。
有T64资料的读者就会知道ZTZ99不过是在T64车体加T72负重轮的基础上,炮塔顶部加装
复合装甲等大约增高近20厘米外,其他尺寸大体相当。
鉴于ZTZ99的负重轮排列不均匀,也不紧密,根本不具备重型坦克的特征,既然重量上的
小鞋已经穿上,耍什么宝就有得瞧了。
二 其次是决定ZTZ99前途的发动机。ZTZ99的前身90式为了适应各种发动机而有令人眼花
缭乱的编号,90和90-I是苏联倒台前中国与西方合作抗苏蜜月期的产物,分别使用美国
的燃气轮机和德国的豹II发动机,90-II用英国发动机,90-III是法国发动机,结果西方
的制裁使乌克兰的6TD2浮出水面。与此同时,苏联和南斯拉夫的1000匹B2族也跳出来抢
碗饭吃,于是花了十几年舍不得扔掉的80/85底盘结合B2的老路成了ZTZ96,T64的5TDF进
化出6TD2结合T72的前半车身和行走部件成了ZTZ98/99。对ZTZ这种古怪的缩写,其中一
个Z难逃“组装”的猜测。
6TD2在巴基斯坦的测试中从与英德发动机的较量中胜出并不意味在中国这个除了热带沙
漠外各种环境俱全的大国会不出问题,恰好相反,6TD2测试的环境正是热带沙漠。再说
样品与产品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
言归正传,即便6TD2很“优秀”,那也无益,不知道B2族发动机的人现在亡羊补牢尤未
为晚,B2是世界上第一台坦克用柴油发动机,(二战纪录片中总是出现德军乌龟一般慢
慢蠕行的坦克与苏军疾驰如飞的T34的场景,在机动性上差别是泾渭分明),从T34起,
苏联不断提高B2的性能,除了T64和T80两个结果也被证明失败的叛逆发动机外(分别是
二冲程和燃气轮机),T34/54/55/62/72/T80U/T90,2S系列自行火炮除122外,BMP1/2/
3,BTR80,BMD1/2/3,包括重型卡车,坦克牵引车,远程火箭/战术/战略导弹发射车等
,全都是B2族发动机,创造了后勤上空前的奇迹!目前可与之匹敌勉勉强强的算仅有德
国日本两家,也不过在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战斗工程车等的范围内内发动机通
用罢了,解放军的B2族(即12150系列和6150系列)用户除了59/69/62/63/79/80/85/96
坦克(含所有变型车),63/77装甲车族,86/92步兵战车,80年代所有自行火炮(含火
箭炮,反坦克炮,高炮,榴弹炮等),现在的二炮发射车,仿MAZ重型越野车,甚至钻井
机,发电机,边/海防艇,气垫船都是B2一族!70年代解放军饥不择食引进了目前仍不能
在指标上国产化的西徳的B-F/L413/513风冷柴油机族用于63改/85/90装甲车族包括轮式
装甲车族以及汉阳坦克牵引车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老掉牙的86/92步兵战车(仿BMP1)
要与ZTZ96列编在主力部队,还有老63运输车(特别是改进外形的)还在出风头,仅仅因
为发动机同族带来的便利而已。由于B-F/L413/513族破坏了解放军的后勤统一性,带着
6TD2的ZTZ99更是雪上加霜。注意到大量新型轮式车族又改回水冷机(必然是B2族)的现
实,解放军正在装备BMD3和BMP3,公布的演习主角仍是ZTZ96,可以肯定B2族依旧风光,
B-F/L413/513弃用可能性相当大,剩下孤家寡人的6TD2,虽说他的同胞6TD3可达1500匹
,可惜ZTZ99在重量和尺寸上已是苏式极限,ZTZ除了封存和转售,不会有更好的下场,
除非是凯子。从油耗的角度也现实地反映了ZTZ99的水平,B2族的每小时每匹油耗约180
克,国产化的B-F/L413/513还是约180克(其进口原装型是154--160克!),6TD2超过2
00克,原来引进的是6TD3,又是自身仿造不力倒退回6TD2。
使用5TDF和6TD1的T64总产量高达8000辆,在其迎来四十年的诞辰之际,成为一点作为都
没有的废物摆设,并不是没有给它机会,而是它的发动机其烂无比,B2族的大修期不到
500小时,二冲程发动机寿命更短,要是解放军再开坦克上天安门广场镇压乱民,ZTZ99
绝没这种能耐。
T64和T72作为二冲程与四冲程之争的教训早以成定论就不赘谈了,LAV25和STRIX就是一
个新的反面教材,LAV25本来就是皮兰哈,可惜美国为了减重,采用了二冲程发动机,第
一次海湾战争就不怎么样,现在到了伊战,居然成了废铁,连M113都不如,发动机就是
这样不堪用。美国把皮兰哈3改称“STRIX”,两个皮兰哈的区别主要的就是改个发动机
而已!
当年苏联打败德国,B2起了决定性作用,以1944年为例,B2总产量才3万多,而通过前线
修复相当于15倍的产能,就是因为B2族的通用性成为后勤致胜的天平上一个最重的法码

在后勤除了零部件的通用性上和油耗居高不下的灾难外,6TD2只能用柴油,T72是多燃料
B2族发动机,ZTZ96是国内第一次实现采用多燃料化的B2族发动机的坦克,与20多年前的
T72比起来无非多了一个中冷处理,不过是70年代从西德引进B-F/L413/513时的引进的“
专利”,代价不菲。
说得严重些,从发动机的角度看,现在解放军根本不能打大仗,空军不过把70年代英国
的“斯贝”MK202(用于F4)仿制到今年才国产化为WS9,与MiG29的推力相当的RD33比起
来重了50\%(寿命和油耗优于RD33),FC-1的RD93(其实是RD33出口单发版)也是70-8
0年代的短命烂货,海军更是以进口为唯一能事,以欧洲单烟囱的赌徒式单舱动力为典范
,都什么年代了还把环游地球一周的1XX嘉奖集体一等功,居然有这种倒贴天文数字金钱
给别人作广告的冤大头!ZTZ99上演类似的闹剧是很自然的事。
三 火力是纸上谈兵。拿自己的尚是未知数的将来式来跟别人二三十年前的过去式去比,
如此荒谬的逻辑竟然举国奉为皋规,什么5*8VS5*56/5*45,FC-1VSF-16A/B,170VSDDG5
1,等等,许多方面尚且自不量力,蜀犬吠日还情有可原,一只几十年不打仗恐怕将要继
续不打仗的太平犬,恐怕连叫的资格都没有。
10年前西方的140MM炮早就到位,要不是苏联崩溃,现在美国的BLOCK3,德国的2000坦克
以及苏联的T2000早就登台亮相,豹2,勒克莱尔,MI等都是按达成过的140炮协议并脚踏
实地玩成了过关样车,现在的120炮不过是用新技术改造升级旧装备,ZTZ99的125炮的威
力还是低于豹2A6和勒克莱尔的120炮(两者弹药通用),比人家20多年前的120炮威力才
高8\%,这好象是龟兔赛跑,人家打磕睡的工夫你还是落后,有什么骄傲的。即便现在,
最新推出的俄制专供出口的在轻型底盘上的125反坦克炮,威力居然与ZTZ99相当,众所
周知俄国在出口产品上总是有所保留的,对于光天化日之下重金拾苏联垃圾搞得国际市
场上中国军火声名狼籍的尚不知羞耻的相关“精英”来说,对此视而不见的态度十分有
趣。
125的炮射导弹也是另一个豪华的花瓶,最早搞的还是西方,后来经过论证后束之高阁,
倒是在苏联结出了另类的果实。首先是价格奇高,100和115炮用的单价超过1万美元,1
25用的单价超过4万美元,几乎是T54/55/62/72坦克的成本的二十分之一,对于创下200
万美元天价的ZTZ99也达到50分之一,苏联财大气粗的80年代前中期,也不过每辆T80配
1到2枚,ZTZ99要是按正常训练考核来使用,很快就变成“负资产”。再从威力的角度看
也不行,现代战斗车辆都采用了复合装甲和间隔装甲,以空心装药聚能战斗部为破甲手
段显然力不从心,破甲战斗部的威力又取决于其直径,与普通反坦克导弹相比,坦克炮
的口径显然太小。从使用的方式看,发射到命中要减速最好是停车引导,导弹初速为15
0米/秒,最大速度为500米/秒,到3000米处就要8秒钟,飞行路径上要有能见度和气象的
限制,即导弹与目标之间,坦克瞄准线与导弹和目标之间光学上畅通无阻,简直是赌博
;另外使用的应当是位置在第一线的减速(最好停车)坦克,拖累了后面的坦克不能超
越前进和发挥作用,有人念念不忘可以用炮射导弹打直升机,不要忘了其实ZTZ99的炮射
导弹制导方式本质上是固定瞄准线方式,意味着要象高炮那样套得住直升机,显然速度
和角度都不行。论反坦克,比不上一般的反坦克导弹,论防空,不如肩扛式防空导弹或
高炮,价钱又高(射程6000米,600米/秒的肩扛式防空导弹最贵也不过3万美元,目前是
一万多美元,反坦克导弹更加便宜),使用时又挑三拣四,味同鸡肋。
125炮的分装式弹药使得装填速度只有8发/分,与人工装填相比并无优势,无法将穿甲弹
芯做得更细更长,潜力不大。西方只有穿甲弹,破甲兼榴弹两种弹药,后勤和使用都简
便得多,苏式125炮有的还要带炮射导弹,超过一半是榴弹,穿甲弹只有12发,专业性不
强。
T64/72上125炮的火线高度为1米64(向前最低),M1系列为1米9,豹2系列为2米,可见
西方坦克在降低火线后提高火力的潜力相当可观。火炮的俯角是坦克利用反斜面射击和
山地作战取胜的一个关键指标,西方都是-9到-10度到20度,苏式坦克仅为-4度到14度(
早期100炮是18度),采用向前倾斜1点5度的125炮的炮塔座圈后,向前为-6度到13度,
向后为-3度到16度,由于-6度是理想化最大俯角,-5度是较为乐观的方案,可见ZTZ99花
了很大的代价,对俯角的提高很有限,倾斜座圈将使调炮时火控复杂化。
苏式125炮的调炮速度几乎也是西方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例如,水平是不到20度/秒(
18度左右),西方为50度/秒(豹2为49度/秒,M1A3为42度/秒,勒克莱尔为57度/秒);
加之前述座圈倾斜的问题,实际还要慢一点。关于ZTZ99的争论目前并没有平息,本着客观的原则,相信看了这篇文章的人,会对“真
理”和“权威”有所领悟。不是我要耸人听闻或者对某些人有歧见,而是事实胜过于雄
辩。(为遵重中国互联网的相关法律起见,所有的数据都有公开的来源。)
一 先从重量入手,不为外行人所注意的是,履带的接地面积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再先
进的坦克设计也不敢碰这条死规则,西方对压力的要求是10吨/平方米,(勒克莱尔:9
*71,豹IIA6:10*06,M1A2/3:10*58,日本90式:9*42),俄罗斯的标准是8*5吨/平方
米,(T34-85:8*31,T54和T55:8*08,T62:7*62,T64B:8*28,T72:8*32,T80:8
*42)这决定了相同重量下苏式坦克的触地面积要比西方大,然而苏式坦克的履带的标准
宽度是58厘米,小于西方例如德法美国的63*5厘米,或英国的65厘米,这意味着苏式坦
克在相同的车体长度下重量上为西方坦克的四分之三到五分之四之间,换句话说,60吨
的苏式坦克,车体将长达9米!(军事博物馆的122坦克车体就是证明。)48吨的ZTZ99的
对地压强已经超过8*76吨/平方米,违规在先,不要谈还有多少重量和改进潜力了,连加
一对负重轮都因为重量的限制而作罢了。
对二冲程发动机而言,对置是最省重量的结构,ZTZ99的车体比早期T64长0*2米,两者都
是对置二冲程发动机,(分别是5TDF(早期)/6TD1(改进)和6TD2),ZTZ99比用5TDF
的T64加长了0*2米以填补增加一对气缸的空间。由于车首和负重轮采用T72的部件,很容
易看出增加的6吨重量用在什么地方,炮塔前两个的可更换装甲模块每块重2吨(有经验
的直接从吊环上看出来),车体加长和大功率动力系统与改进变速箱,把T64的小负重轮
换T72的大负重轮,加长履带等在车体用去一吨,炮塔尾仓及塔顶用去一吨,仅此而已。
有T64资料的读者就会知道ZTZ99不过是在T64车体加T72负重轮的基础上,炮塔顶部加装
复合装甲等大约增高近20厘米外,其他尺寸大体相当。
鉴于ZTZ99的负重轮排列不均匀,也不紧密,根本不具备重型坦克的特征,既然重量上的
小鞋已经穿上,耍什么宝就有得瞧了。
二 其次是决定ZTZ99前途的发动机。ZTZ99的前身90式为了适应各种发动机而有令人眼花
缭乱的编号,90和90-I是苏联倒台前中国与西方合作抗苏蜜月期的产物,分别使用美国
的燃气轮机和德国的豹II发动机,90-II用英国发动机,90-III是法国发动机,结果西方
的制裁使乌克兰的6TD2浮出水面。与此同时,苏联和南斯拉夫的1000匹B2族也跳出来抢
碗饭吃,于是花了十几年舍不得扔掉的80/85底盘结合B2的老路成了ZTZ96,T64的5TDF进
化出6TD2结合T72的前半车身和行走部件成了ZTZ98/99。对ZTZ这种古怪的缩写,其中一
个Z难逃“组装”的猜测。
6TD2在巴基斯坦的测试中从与英德发动机的较量中胜出并不意味在中国这个除了热带沙
漠外各种环境俱全的大国会不出问题,恰好相反,6TD2测试的环境正是热带沙漠。再说
样品与产品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
言归正传,即便6TD2很“优秀”,那也无益,不知道B2族发动机的人现在亡羊补牢尤未
为晚,B2是世界上第一台坦克用柴油发动机,(二战纪录片中总是出现德军乌龟一般慢
慢蠕行的坦克与苏军疾驰如飞的T34的场景,在机动性上差别是泾渭分明),从T34起,
苏联不断提高B2的性能,除了T64和T80两个结果也被证明失败的叛逆发动机外(分别是
二冲程和燃气轮机),T34/54/55/62/72/T80U/T90,2S系列自行火炮除122外,BMP1/2/
3,BTR80,BMD1/2/3,包括重型卡车,坦克牵引车,远程火箭/战术/战略导弹发射车等
,全都是B2族发动机,创造了后勤上空前的奇迹!目前可与之匹敌勉勉强强的算仅有德
国日本两家,也不过在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战斗工程车等的范围内内发动机通
用罢了,解放军的B2族(即12150系列和6150系列)用户除了59/69/62/63/79/80/85/96
坦克(含所有变型车),63/77装甲车族,86/92步兵战车,80年代所有自行火炮(含火
箭炮,反坦克炮,高炮,榴弹炮等),现在的二炮发射车,仿MAZ重型越野车,甚至钻井
机,发电机,边/海防艇,气垫船都是B2一族!70年代解放军饥不择食引进了目前仍不能
在指标上国产化的西徳的B-F/L413/513风冷柴油机族用于63改/85/90装甲车族包括轮式
装甲车族以及汉阳坦克牵引车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老掉牙的86/92步兵战车(仿BMP1)
要与ZTZ96列编在主力部队,还有老63运输车(特别是改进外形的)还在出风头,仅仅因
为发动机同族带来的便利而已。由于B-F/L413/513族破坏了解放军的后勤统一性,带着
6TD2的ZTZ99更是雪上加霜。注意到大量新型轮式车族又改回水冷机(必然是B2族)的现
实,解放军正在装备BMD3和BMP3,公布的演习主角仍是ZTZ96,可以肯定B2族依旧风光,
B-F/L413/513弃用可能性相当大,剩下孤家寡人的6TD2,虽说他的同胞6TD3可达1500匹
,可惜ZTZ99在重量和尺寸上已是苏式极限,ZTZ除了封存和转售,不会有更好的下场,
除非是凯子。从油耗的角度也现实地反映了ZTZ99的水平,B2族的每小时每匹油耗约180
克,国产化的B-F/L413/513还是约180克(其进口原装型是154--160克!),6TD2超过2
00克,原来引进的是6TD3,又是自身仿造不力倒退回6TD2。
使用5TDF和6TD1的T64总产量高达8000辆,在其迎来四十年的诞辰之际,成为一点作为都
没有的废物摆设,并不是没有给它机会,而是它的发动机其烂无比,B2族的大修期不到
500小时,二冲程发动机寿命更短,要是解放军再开坦克上天安门广场镇压乱民,ZTZ99
绝没这种能耐。
T64和T72作为二冲程与四冲程之争的教训早以成定论就不赘谈了,LAV25和STRIX就是一
个新的反面教材,LAV25本来就是皮兰哈,可惜美国为了减重,采用了二冲程发动机,第
一次海湾战争就不怎么样,现在到了伊战,居然成了废铁,连M113都不如,发动机就是
这样不堪用。美国把皮兰哈3改称“STRIX”,两个皮兰哈的区别主要的就是改个发动机
而已!
当年苏联打败德国,B2起了决定性作用,以1944年为例,B2总产量才3万多,而通过前线
修复相当于15倍的产能,就是因为B2族的通用性成为后勤致胜的天平上一个最重的法码

在后勤除了零部件的通用性上和油耗居高不下的灾难外,6TD2只能用柴油,T72是多燃料
B2族发动机,ZTZ96是国内第一次实现采用多燃料化的B2族发动机的坦克,与20多年前的
T72比起来无非多了一个中冷处理,不过是70年代从西德引进B-F/L413/513时的引进的“
专利”,代价不菲。
说得严重些,从发动机的角度看,现在解放军根本不能打大仗,空军不过把70年代英国
的“斯贝”MK202(用于F4)仿制到今年才国产化为WS9,与MiG29的推力相当的RD33比起
来重了50\%(寿命和油耗优于RD33),FC-1的RD93(其实是RD33出口单发版)也是70-8
0年代的短命烂货,海军更是以进口为唯一能事,以欧洲单烟囱的赌徒式单舱动力为典范
,都什么年代了还把环游地球一周的1XX嘉奖集体一等功,居然有这种倒贴天文数字金钱
给别人作广告的冤大头!ZTZ99上演类似的闹剧是很自然的事。
三 火力是纸上谈兵。拿自己的尚是未知数的将来式来跟别人二三十年前的过去式去比,
如此荒谬的逻辑竟然举国奉为皋规,什么5*8VS5*56/5*45,FC-1VSF-16A/B,170VSDDG5
1,等等,许多方面尚且自不量力,蜀犬吠日还情有可原,一只几十年不打仗恐怕将要继
续不打仗的太平犬,恐怕连叫的资格都没有。
10年前西方的140MM炮早就到位,要不是苏联崩溃,现在美国的BLOCK3,德国的2000坦克
以及苏联的T2000早就登台亮相,豹2,勒克莱尔,MI等都是按达成过的140炮协议并脚踏
实地玩成了过关样车,现在的120炮不过是用新技术改造升级旧装备,ZTZ99的125炮的威
力还是低于豹2A6和勒克莱尔的120炮(两者弹药通用),比人家20多年前的120炮威力才
高8\%,这好象是龟兔赛跑,人家打磕睡的工夫你还是落后,有什么骄傲的。即便现在,
最新推出的俄制专供出口的在轻型底盘上的125反坦克炮,威力居然与ZTZ99相当,众所
周知俄国在出口产品上总是有所保留的,对于光天化日之下重金拾苏联垃圾搞得国际市
场上中国军火声名狼籍的尚不知羞耻的相关“精英”来说,对此视而不见的态度十分有
趣。
125的炮射导弹也是另一个豪华的花瓶,最早搞的还是西方,后来经过论证后束之高阁,
倒是在苏联结出了另类的果实。首先是价格奇高,100和115炮用的单价超过1万美元,1
25用的单价超过4万美元,几乎是T54/55/62/72坦克的成本的二十分之一,对于创下200
万美元天价的ZTZ99也达到50分之一,苏联财大气粗的80年代前中期,也不过每辆T80配
1到2枚,ZTZ99要是按正常训练考核来使用,很快就变成“负资产”。再从威力的角度看
也不行,现代战斗车辆都采用了复合装甲和间隔装甲,以空心装药聚能战斗部为破甲手
段显然力不从心,破甲战斗部的威力又取决于其直径,与普通反坦克导弹相比,坦克炮
的口径显然太小。从使用的方式看,发射到命中要减速最好是停车引导,导弹初速为15
0米/秒,最大速度为500米/秒,到3000米处就要8秒钟,飞行路径上要有能见度和气象的
限制,即导弹与目标之间,坦克瞄准线与导弹和目标之间光学上畅通无阻,简直是赌博
;另外使用的应当是位置在第一线的减速(最好停车)坦克,拖累了后面的坦克不能超
越前进和发挥作用,有人念念不忘可以用炮射导弹打直升机,不要忘了其实ZTZ99的炮射
导弹制导方式本质上是固定瞄准线方式,意味着要象高炮那样套得住直升机,显然速度
和角度都不行。论反坦克,比不上一般的反坦克导弹,论防空,不如肩扛式防空导弹或
高炮,价钱又高(射程6000米,600米/秒的肩扛式防空导弹最贵也不过3万美元,目前是
一万多美元,反坦克导弹更加便宜),使用时又挑三拣四,味同鸡肋。
125炮的分装式弹药使得装填速度只有8发/分,与人工装填相比并无优势,无法将穿甲弹
芯做得更细更长,潜力不大。西方只有穿甲弹,破甲兼榴弹两种弹药,后勤和使用都简
便得多,苏式125炮有的还要带炮射导弹,超过一半是榴弹,穿甲弹只有12发,专业性不
强。
T64/72上125炮的火线高度为1米64(向前最低),M1系列为1米9,豹2系列为2米,可见
西方坦克在降低火线后提高火力的潜力相当可观。火炮的俯角是坦克利用反斜面射击和
山地作战取胜的一个关键指标,西方都是-9到-10度到20度,苏式坦克仅为-4度到14度(
早期100炮是18度),采用向前倾斜1点5度的125炮的炮塔座圈后,向前为-6度到13度,
向后为-3度到16度,由于-6度是理想化最大俯角,-5度是较为乐观的方案,可见ZTZ99花
了很大的代价,对俯角的提高很有限,倾斜座圈将使调炮时火控复杂化。
苏式125炮的调炮速度几乎也是西方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例如,水平是不到20度/秒(
18度左右),西方为50度/秒(豹2为49度/秒,M1A3为42度/秒,勒克莱尔为57度/秒);
加之前述座圈倾斜的问题,实际还要慢一点。
不要把穿甲弹的威力与炮口能量混淆在一起,125炮比120炮的威力不会相差悬殊,提升
穿甲弹的穿甲深度的确是一条捷径,用垂直均质装甲来衡量是理想化的情况,倾斜和复
合装甲的普遍使用下要打很多折扣,更细长的弹芯必然胜出,弹药分装式的125炮弹是无
法采用长弹芯的。对垂直均质装甲的穿深目前领先的依然是德国和法国120炮发射的碳化
钨弹,采用贫铀弹效果更好。一定要拿将来式跟别人的过去式比,不是愚蠢就是动机不
良。
最能衡量火炮能量的是等效全装药寿命,125炮的等效全装药寿命是700发,是西方二十
多年前的标准,十年前(1992)苏联倒台后,为了参加英国下一代主战坦克的竞选,德
国公布了国内的豹2上120炮是1500发的等效全装药寿命标准,而此前德国授权美国和日
本生产的120炮不过800发,可见连盟友都是有所保留的潜力是非常可观的。苏联出口的
125炮仅有250发的寿命,是工人大老爷的废品或次品,合格的留自己用。
四 火控上吃相难看。ZTZ99号称是稳像式猎歼火控,80公斤的车长瞄准镜直接放在座舱
盖上,要实现稳像,部件通通都放在座舱盖以上,安全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所谓激光
压制,无非不采用对人眼无害的激光发射机,平时训练就非常危险,这种不择手段的做
法害人害己。炮身仅用几节双层铝合金包住以防光照受热不均引起身管变形,对炮管的
防护没有多大的效果。西方均以复合防弹材料强化,并在炮口设有激光校炮镜,对炮管
的弯曲进行高精度实时测量,ZTZ99凭什么保证射击精度?定角分装使得射击速度太慢,
第二发修正一般来不及发射就可能被对方修正掉,每次射击都会由于重新调炮带来新的
误差,所谓的“闭环”已经变质。西方的穿甲弹芯尾部有反应器,当发生撞击后产生特
殊闪光,可以对弹道进行精确的全程跟踪和修正,苏式的125弹还看不出有此种设计,如
何追踪弹道是个问题。在复杂的战斗环境中连弹着点都搞不清,谈什么修正。ZTZ99仅能
借瞄准镜的红外线通道考察弹道,加上传统的弹尾曳光技术,对于弹道终点到底误差多
少厘米和弹道的末端感知是两个层次的差别。
还要纠正关于红外夜视镜的看法,被动式红外夜视镜使用时要预先对感应器进行(80K)
超低温制冷,开机就要5分钟,连续使用时间一般只有几十分钟,十几个小时的说法是理
论上的,没有考虑到感应器寿命和灵敏度是走下坡路的因素,使用越长,发生故障的机
率越大,就算十几个小时,连79年的对越出击都不够用。观测距离与放大倍数成正比,
与观测角度成反比。最大探测距离只是理论上的东西,10倍的望远镜不能说一定可以看
得到10公里,能见度,地球曲率,镜头(平行)抖动等各种干扰,实际上4000米是公认
地面机动直射武器平台的观测的理论上限。
下反稳像比起上反式稳象,稳定观测的范围小了许多,这是简单的几何学问题。
总之,瞄准镜是坦克上最容易改进的部件,参加海湾战争的M1A1连周视瞄准镜都没有,
解放军通过秘密途径搞到了被动红外线技术,红外凝视成像技术比旧式扫描成像技术无
非缩短了反应的时间,对计算机更具意义。在计算机领域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上,偶尔
出些中性化东西的中国与处处设置技术后门的西方始终存在绝对化的差距。
五 防护上问题依旧。二战中,T34贯彻了倾斜装甲概念,比之当时德国在坦克上还是乐
于直角焊接,在老式实芯穿甲弹说话的年代,T34不但防护效果良好,坦克的制造工时也
减了一半,德国不吃亏才怪。英国发明了复合装甲,不过限于炮塔,豹2开创了全向复合
装甲的先例,对破甲战斗部起到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以色列发明了爆炸反应装甲,由于
要在车体外人工逐个镙接,要增加车重,影响出入空间和视界,安装过程费时费力,爆
炸会殃及车体外的人员和器材,已经为复合模块装甲取代,苏联当年大玩三层反应装甲
,却从未见使用,有这功夫还不如本来就把装甲一体化。激光报警很容易,可惜加速性
太差,ZTZ99和ZTZ96上的变速箱是俄制多档制,从0到时速32公里要14秒(ZTZ96为12秒
),西方是7秒(M1A2达6秒8,勒克莱尔竟达5秒5),意味着从静止到移开半个车身规避
对方的攻击时,ZTZ99和96没有逃跑的机会。
ZTZ99车体还是过时的装甲,首上装甲倾角为22度,西方一般为10度以内,根本不给对手
直接击穿的机会,ZTZ99首上装甲厚度仅204MM,(将22度204毫米换算成90度550毫米是
一件荒唐的事)。其前身T72连105炮都防不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就全盘皆输,国内虽会
有所改进,但仅仅依靠几发105跑弹没有击穿正面特定区域就得出结论说ZTZ99正面可防
105炮,也是为时尚早。ZTZ99除了炮塔前的两块装甲让人有点信心外,正面其他地方都
是有机可乘,西方的虽存在卡弹区的危险,但在正面和正前一段弧度内决不让对手有机
会下手,在被击穿与可能损坏炮塔座圈之间谁轻谁重很简单。ZTZ99的其他地方相当虚弱
,所谓相当多少毫米全是偷换概念的把戏,把破甲的换成穿甲的了,可以说除了炮塔前
的两块装甲,其他地方防不了穿甲弹,再加上两块橡皮裙板,其他地方防不了破甲弹,
对串联战斗部破甲弹而言仅剩的防护还是那炮塔前的两块装甲。
美国早以开发了廉价钛合金装甲的制造工艺,已经开始替换战斗车辆上的钢甲,例如M1
13之类三四十年前的装甲运输车凭借此新技术照样杀上伊拉克战场,在M1A3上已逐步推
广应用,钛比钢轻强度优于钢,目前早已广泛应用于潜艇和战机,中国既不象俄罗斯那
样拥有丰富的钛矿和高超加工技术(只不过废品率高于西方),也不象美国那样有钱还
找到了廉价的工艺。
西方对坦克弹药进行钝感处理居于领先地位,可以保证弹药被击中后殉爆的可能性进一
步降低,国内是只字不提自己的原始的。
对灭火器的过分宣传是可笑的,苏式T64/72及以后坦克一惯都有自动灭火器,不过自动
灭火器只能防止起火引发二次效应,直接击中弹药的话,必然诱爆弹药,灭火器是起不
了作用的。海湾战争中伊军的T72的自动灭火器确实发挥了作用,不过却造成了乘员窒息
死亡。
对超压杀伤的防护,ZTZ99特地在炮塔正中顶开了一个方形泄压板,显然要在击破装甲前
提前开通,还不如把坐舱盖打开算了,如此还不如安装真空瓶,平衡压力更快些,乘员
应该加穿阻燃防爆服,但坐在22发炮弹转盘上的士兵,任何补救都是无济于事。该泄压
板也恰恰说明了ZTZ99的装甲被击穿的概率是很高的。
车载辅助武器的效能平平,12*7高射机枪威力低于俄国NSWT和西方美制H2,7*62并列机
枪还在使用几乎百年前的M1908弹-半世纪来世界上唯一的凸缘弹。抛射榴弹10枚,少于
M1A3的12枚和豹2的16枚,ZTZ96都有12枚。
辅助发电机的疑问。目前并没有明确证据表面所谓13KW发电机是独立发电机,苏式坦克
历来有将发动机的启动电机与发电机合二为一的传统,520/580/780匹B2族上一般都有1
0KW的发电机,1200匹的6TD2上带动13KW发电机并非难事。M1A3和豹2的独立发电机才6*
5KW左右,按照惯例独立发电机的位置一般在炮塔尾舱或靠近炮塔的角落,ZTZ99语焉不
祥的介绍中仅有“发电机功率13KW”的字样,未来要装只能在炮塔尾舱,ZTZ99仅比T64
长0*2米,独立发电机与发动机挤在一个地方是不明智的。
主动防护系统是俄罗斯供出口的“竞技场”,十年前国际市场就在卖了,俄罗斯在车臣
都不敢用,偏偏又是中国的买办精英“慧眼”识货,却又用布罩住,按惯例是空壳摆设
,这么脆弱的东西能在战场上挨到敌人的导弹以400米/秒飞来的时候,还能完好无损的
概率不高。就算弹射若干近炸榴弹在20-30米处,真的杀伤如同手枪子弹一样快的导弹,
导弹战斗部的威力还是足以损坏坦克外部的装备,相当于一次性设备,连带着其他观测
设备的损害。在坦克行进时这套系统的效能也是个问题。西方也有同类产品,只要有点
常识就知道廉价的外挂反应装甲或复合装甲都要比它实用。解放军争做这种问题设备的
头号买家,掩盖不了车体首下和两侧还是半世纪来沿用至今的80毫米钢甲的危机,归根
结底还是开篇所述重量上的瓶颈小鞋导致先天不足,最多能做的就是不惜破坏重心平衡
与驾驶员视界和出入空间再向首上及炮塔加一点可怜的披甲,连全向批挂反应装甲的希
望都断送了,就如同比基尼那样大的防弹衣与防弹背心的差别。
六 人机工程的灾难性。苏式坦克过分追求外形上的低矮,从车底到炮塔顶的净高通常为
1米8(早期也有过2米),西方是2米,这意味着在考量扣除车底和炮塔顶共约5厘米的装
甲以及10厘米悬挂扭杆和旋转地板空间再加上乘员防撞头盔和皮靴约5厘米的高度后,适
宜的身高分别是1米6和1米8,西方考虑的是适用于98\%男性公民,尽管苏联由于加装自
动装弹机无须乘员在车内站立,在旋转地板上安装自动装弹机还是占去了相当的高度,
现在公开披露的情况依旧证明其内部空间非常狭小,乘员身高不得超过1米7,恐怕要征
召妇女儿童才能解决大规模战争的兵源短缺危机(由于坦克保养是绝对体力活,目前各
国无法安排女坦克兵)。从这个角度说,实际上是西方的群众路线威胁着苏联的瘪三路
线,而不是表面上的相反宣传---军火商们促销的传统伎俩。
由于身高的严重限制,即便在第三世界也越来越不能容忍,可想而知对兵源选择余地的
局限使得乘员的素质水准偏低,战斗力随之下降,需要进一步扩大数量,水平再下降**
**,渐渐步入恶性循环之中。起码可以说ZTZ99要与绝大多数下一代人过不去。
ZTZ99采用分装式弹药自动定角装填,一但需要进行人工操作,一般要一分钟一到两发,
可想而知速度慢得要死。美国M1和德国豹II的装填手不过是坐着接住尾舱中吐出的炮弹
,将它调个头扔进炮尾的自动输弹槽就完事了(可见换装自动装弹机不会太难),并没
有什么消耗很大体力的从地板提升炮弹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坦克行进时非常具有危险性
),所以说净高1米8的韩国的K1A1是人机工程的反面教材,据说美国人设计时出于人道
主义要求韩国考虑加装提弹机或者增加一名躺在地板上的装填手,被韩国人“自豪地”
拒绝了,算起来韩国对K1A1从研制到生产仅用1年多(这种恰好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夜发生
的大跃进例子很多),与K1比起来,机动性代价过高(最大时速53公里),防护原地踏
步,火力用起来是另一回事,类似小国走偏门的例子我还是建议诸位省些心为上。解放
军59D虽然也同K1A1一样为120人工装弹,考虑到59坦克的100炮弹药筒的个头与120炮弹
的不相上下,几十年前的缺陷就算了。
驾驶员的位置也成问题。居中驾驶使驾驶员观察视界过窄,在复杂地形上出错不足为奇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M1A2就有过桥时掉入河中导致全车4人淹死。中国三分之二的地形是
山地,反越战争中要是坦克驾驶员是居中的话根本就免谈出战了。开车的人都知道侧驾
对于会车和超车都是绝对必要的,鉴于坦克战斗中会车很少发生,更多考虑的是尽量沿
着“路”边行驶,(要防止万一出错挡住道路,或者尽量贴近可利用的地形地物),德
国和日本的坦克驾驶员的位置正好与其国内的行驶习惯相反,眼光独到就在于此。其他
国家的侧驾都基于国内驾驶习惯,士兵容易培训也算一个优点。反观居中驾驶,优点仅
在于对驾驶员的防护,理论上其侧面的空间扩大,可以强化侧面仿护,或者履带触雷时
远离爆心一些,实际上,各国坦克驾驶员侧驾的一侧或居中的两侧的车体空间里不是油
料就是弹药,还没有谁慷慨到全是装甲。对地雷的防护还有强化装甲,V型车底,装扫雷
铲等自卫手段,触雷的坦克往往是少数,有以偏概全之嫌,居中驾驶的缺点除了视界不
良外,出入不便是第二缺陷,火炮不转到一定的角度驾驶员绝对进不去或出不来。此外
还有使车体变长,侧面要防护的面积变大,炮塔正前车体的装甲厚度减少,总之是得不
偿失的。ZTZ99的炮塔内2人很难再通过车底的安全门逃生,也是一大败笔。
由于钢铁是热的良好导体,即使是现代坦克,车上也很少有空调,德国的豹2由于车体和
炮塔都采用了复合间隙装甲,在炮塔上装有独立发电机和空调系统,对于环境的适应能
力与没有空调的苏式坦克相比要好得多。
七落后的陋习。
对于编制,解放军习惯于苏式31到39辆坦克为一营,西方通常为54到58辆为一营(美国
现因压缩预算暂编45辆),在野战条件下,苏式坦克营一般能完好的约23到27辆,西方
为40到48辆,考虑诸多工艺后勤和素质等因素差距还会加大。西方的大自由和大分工大
协作的传统使得管理对人数的制约远比苏式小,迄今死抱出生歧视兼隔离的中国在连一
级以上管理不会太出色。
对于作战训练的表现上,解放军坦克还是整群坦克的炮口呈平行状,并不能发挥象西方
坦克那样在车际信息系统的管理下优化车队的火力,考虑到解放军坦克调炮的速度本来
就慢,铝壳发动机寿命又短,要磨合的档位又多,浪费高价的摩托小时来搞“阅兵”式
训练,满足于低能的感官,何其幼稚。
从学术背景上说,国内所谓官方权威的专业(例如军事)杂志报刊往往就是本部门的喉
舌,内外串通,邀功请赏,极尽争功诿过之能事,置国家和百姓利益于不顾,ZTZ99只是
一个小插曲罢了。
总之,ZTZ98是为了99年阅兵仓促上马的面子工程,整个一堆泊来品的堆砌,ZTZ99是ZT
Z98的最新公布的实用化工程,眼光看得远一些的人应该明白它是什么货色。鉴于目前地
球上公开详细批驳质疑ZTZ99的文章除本处外可视为零,足见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的法则还没有失灵。
这种狗屁文章,貌似高明,实则胡扯,有什么好驳的?我不想浪费时间。
嘿,仔细推敲就没一样通的,还反驳什么呀。尤其自恋般的想当然认为ZT99不过是从国外胡乱采购一气(还是大大缩水的),就诞生了,把别人都当傻子,这种人最好不要理
我虽不是什么专业人士,可我看上去就是破绽百出,唯物大大说得好,不批也罢。

想想也不知道是不是那些所谓网谍来骗资料来的。
“鉴于目前地
球上公开详细批驳质疑ZTZ99的文章除本处外可视为零,足见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的法则还没有失灵。”
这段话真是语妙天下呀~~~~~~
哈哈哈~~~~~~~~`
也难为他写了这么多……
看着头昏~~~~~无聊的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