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租中 。大前研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53:20
<p><font color="#0000ff" size="4">由于没有找到全本,目前只有他人的阅读总结</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4">看完「中國,出租中」後,對於從未到訪大陸,親眼目睹大陸現況的我,不禁深深被大前研一先生所論述中國的積極進取,及跳躍式的進步所震憾!<br/><br/>為了將此書的觀念介紹給波夏克的伙伴,開始整理,但是,在本文完成後,對於心得結論的部分,卻一直無法下筆,拖延了很久仍無法下個結語。縱然,承諾在這個星期完成,但還是一直沒法下筆。直到今天,看了「中國即將崩潰!?」後,終於瞭解,其實,表面上自己認為大前先生的觀點有其見地,但實際上,在心中還是隱約覺得不妥,大前先生書中的中國大陸實在太積極正面了。<br/><br/>而張清溪教授的「中國即將崩潰!?」,同樣引用很多數據及專家學者的看法,覺得中國已經崩潰。兩種論調南轅北轍,完全不同,如何判斷呢?<br/><br/>在看過不同的資訊後,個人寧願相信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長期來看,仍有很大的潛力。首先,從資源條件來看,尤其是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社會生產能力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社會資金大量剩餘,這說明目前中國大陸的GDP水平仍遠低於潛在GDP水平,潛在的增長能力未得充分發揮。中國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市場經濟體制已逐步確立,並將繼續趨於完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也必將不斷提高,增長大有餘地。其次,中國大陸工業化、城市化正處於加速發展階段,由此引發的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均有很大的長期增長空間。隨著經濟總量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大陸已經具備進一步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出口結構不斷改善,國際競爭力也會不斷提升。<br/><br/>對大陸經濟發展負面的評論,確是中國目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但這些問題,是新舊體制轉換所不可避免的,諸如赤字、失業、銀行不良資產、通貨緊縮等問題,無可否認的確存在,但這些問題並非無可救藥,也不至於短期內引發「崩潰」,是需要而且可以透過改革和發展來解決的。<br/><br/>以下,是個人整理的「中國,出租中」。<br/><br/>張簡<br/><br/>--------------------------------------------------------------------------------------------<br/><br/>前言<br/><br/>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非常快速,而且政治情勢也十分安定,中國大陸正快速的蛻變中,但是,中國大陸的蛻變,究竟是虛有其表?是商業環境一時的變化?還是大陸改革的成果?值得深入探索瞭解。<br/><br/>日本著名的策略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先生,實地走訪中國六次,並與大陸各大企業、各界人士接觸,深入觀察後提出他的看法-「中國,出租中」一書,這本書中大前先生顛覆一般日本人對中國印象,並提醒日本政府及企業家,不要囿於過去的刻板印象,一相情願的認為中國是仍是一個共產國家、一個官僚國家。他以區域國家的戰略觀點,及實際的數據資料論述其觀察,及提供理解中國大陸的現況及成長,可以提供我們參考。<br/><br/>以下是筆者以「中國,出租中」的章節,大略整理介紹大前先生的觀點。但在整理過程中,並非一字不漏的登打,而是經過思考整理,以自已所瞭解的意思,重新排列組合,所以與原文略有出入,且在保持大前先生觀點原則下,捨棄原文中一些次要章節及敘述,以縮短篇幅。<br/><br/>第一部 成長,停不住<br/><br/>新中國誕生<br/><br/>中國大陸自朱鎔基就任總理後,開始大刀闊斧的從事國有企業的改革、金融體系的改革以及行政改革,這三項重要的改革,具有相當的成效如下:<br/><br/>一、改革國有企業:<br/><br/>首先要求國有企業負責人負起企業經營成敗的責任,並將國有企業的管理權限,由中央逐步移交地方政府,也就是將財富的生產變成地方政府的責任。這樣一方面刺激統治模式急速的邁向地方分權,同時地方政府為因應稅收不足、缺乏資金等困境,幾乎都非常認真的引進外資。<br/><br/>二、改革金融體系:<br/><br/>為了處理呆帳,命令各銀行自行設立資產管理公司,負責買下呆帳、回收或為轉換股票預作準備。在此過程中,五十位以上的金融機構負責人被開除。金改成果改善了投資環境,結果,資金不但沒有逃往國外,反而快速的吸引大量外資。<br/><br/>三、行政改革:<br/><br/>中央政府(國務院)的規模從三萬四千人刪減副一萬七千人,雖未解決貪污的問題,但卻精減人事。<br/><br/>朱鎔基的三項改革,為大陸建立起公平的競爭舞台及法律規範,奠定經濟發展的基礎。因此,中國大陸的改革應是成功的,中國大陸已從本質上根本改變了。<br/><br/>中國即將崩潰?<br/><br/>對於「中國即將崩潰」的疑慮(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在「下一個社會」一書中,亦提出其憂慮),大前先生認為這是三年前的陳舊看法,仍停留在國際信託公司接連倒閉、外資逃往海外的階段,是「中國是中央集權、共產黨一黨獨裁,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差距大、腐敗蔓延」想法的延續,並沒有正視目前中國大陸的改變。<br/><br/>大前先生承認,三年前他也不認為中國會繁榮起來,也寫過對中國大陸負面看法的文章,但是,現在情況已變,因為朱鎔基的改革開放,地方逐漸自立,雖然,表面上還是北京統治的中央集權國家,但是,實質上,已經蛻變為地方自治管理類似美國聯邦制的國家。現在的中國大陸已經不符合所謂中央集權的概念,也不是共產黨一黨支配。<br/><br/>當然,幹部的腐敗情況仍然存在。但是,官僚腐敗拖垮國家整體,或者像鴉片戰爭時毒品氾濫、腐蝕社會,甚至被視為危險團體的法輪功動搖國本的可能性,都已經沒有了。而且,繁榮起來的沿海地區,沒有想像中被壓制情形,大家都能自由、積極地發展事業。<br/><br/>另外,大前先生從「財富創造機制」、「聯邦制」、「4個C」等三個面向,認為三者彼此相乘的效果,中國大陸仍將繼續繁榮發展。<br/><br/>中國發展關鍵-財富創造機制<br/><br/>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歷史証明,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財富創造能力明顯偏低,GDP的成長也大幅落後資本主義國家,這是共產主義國家崩潰的原因,但是,只有中國大陸掙脫了這個危機。<br/><br/>中國大陸「財富創造力」,在這十年間呈現飛躍成長,這個創造力值得囑目。雖然,大陸財富的分配仍不平均,內陸地區平均每人的GDP只有沿海的二分之一,但是,和財富的分配比起來,中國大陸在整體財富的「創造」上是非常成功的。<br/><br/>繁榮方程式-聯邦制<br/><br/>在談中國大陸之前,先說明美國的統治結構-聯邦制。大約二百年前,美國根據巴黎條約脫離英國獨立,成為承認十三州自治權的聯邦制國家,這個聯邦制,是十三州強烈反對在州之上還有一個強權的中央政府,而妥協的產物,也就是說,美國建國之初就是「以州為重」的概念。<br/><br/>在聯邦制之下,各地區都致力發展對自己有利的經濟活動,國家整體的運作反而不是那麼重要。例如,美國東岸獨自進入大西洋經濟圈,西岸和太平洋經濟圈攜手發展,南部的佛羅里達和拉丁美洲強化關係,德州、加州的南部國界一帶和墨西哥一起架構經濟圈。如此,中央政府不必插手管,各州會架構起適合自己的經濟圈。<br/><br/>但是,要把美國的聯邦制照本宣科的引入其他國家是非常困難的,其他國家想仿效美國,也很難發揮其機能。不過,今日的中國大陸已逐漸接近這種統治結構。朱鎔基推展分權制改革的結果,中國實質上已經移轉為聯邦制,就經濟層面來說,各地方政府像是企業的分公司,首長像是行銷經理。<br/><br/>在自由經濟的推波助瀾下,都市、地區和六大經濟區都成為大陸國內的新國家,沒有人發現,中國已經悄悄的轉變為在資金、技術、人才上相互激烈競爭、經濟獨立的地區集合體。<br/><br/>這樣的面貌和美國如出一轍,中國取得世界最強的繁榮方程式了。<br/><br/>湧入的「4個C」<br/><br/>4個C是指資金(capital)、企業(corporation)、消費者(consumer)和資訊(communication)。<br/><br/>就資金而言,目前竄流世界的資金大部分是民間的資金,幾乎不受政府的干涉,它們自由的尋找投資機會,在國際間流動。因此,政府如果不能吸引國外資金,或者規劃完善讓進來的資金不再逃離,就無法期待經濟的成長。<br/><br/>就企業而言,今日,企業要推展跨國事業,比較不需在意總公司所在國家,或者投資標的國政府的想法,只要是市場、顧客、資源有魅力的地區,企業都可以自由選擇,到哪裡投資,而且,如果不選擇條件較佳的地區,就無法與對手競爭。<br/><br/>就消費者而言,在全球化經濟時代,消費者可從全世界自由購買想要的東西。透過網路,消費者可以更輕易的追求物廉價美的商品,而且根本不在乎,商品是哪個國家的企業所製造。<br/><br/>就科技進展而言,現代資訊科技的發達,讓資金、企業移動的自由度大幅提高,而通訊科技的進展,更讓跨國資訊往來變得非常容易,大大降低企業推展海外業務的障礙。<br/><br/>這 4個C在國家之間自由移動,經濟的發展不再局限於國界的小小框框裡。將國家中的部分地區,或將跨越兩、三個國家的地區視為一個經濟單位,是比較符合現實的看法。主權國家的格局已經過時了,實際更自然的「經濟單位」逐漸形成。<br/><br/>從全球引進4個C,對地區經濟的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以美國矽谷為例說明。<br/><br/>矽谷是美國IT產業的領導區域,但其新成立的企業有一半以上是由中國人、印度人、以色列人等非美國人所設立、支撐的,也就是說,美國不是自己創立新事業,而是提供容易開展事業的環境,吸收全世界的資金、技術和頭腦,從中受惠而已。<br/><br/>來自海外的企業家或投資家,借用矽谷這個上等席次,得以輕易開長展事業,大前先生稱之為「租位子經濟」。租位子經濟和引進4個C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br/><br/>中國大陸在三大改革下,只花了三年就獲得了這4個C。<br/><br/>中國競爭力的秘密<br/><br/>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的發展,係因三大改革成功,而且人民觀念的改變及努力,也是大陸具備超強競爭力的原因,整體而言,可以提出下面幾項說明中國的競爭力:<br/><br/>一、積極提升品質:<br/><br/>為了消除大陸商品「便宜沒好貨」的負面印象,大陸企業並不是一步一步地調整,而是設定提高品質的目標後,積極採行各種管理措施,蹬腳一跳,快速達成品質目標。<br/><br/>二、企業技術實力、生產知識快速提升:<br/><br/>中國企業快速的吸收外資及技術,直接引進新的生產管理知識,如導入奇異公司的「六標準差」,或引進全面品質管理,並傾全力推動,使知識、技能快速提升,成果顯著。<br/><br/>三、才能爆發的新生代:<br/><br/>大陸大批的歸國學人返國,這些過去以移民美國為目的的留美學生,現在有很高比例回到國內,而且一回國就在企業界被委以重任,展露頭角,或者自行創業,開彊闢地。<br/><br/>四、經商心態大幅轉變:<br/><br/>大前先生實際在大陸投資經商,他感受到大陸官員經商心態的轉變。他舉例說明,幾年前,要投資時,中方官員會說「要合資嗎?那麼給我們經營主導權」,而且是「我們沒錢,但出人和土地」,中國方面是現物出資,還說「也出經營者」,把共產黨員送進公司。<br/><br/>現在,如果要訂合資契約,中方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不但出資金,還表示不要經營主導權也沒關係,當然,共產黨員也不會來。<br/><br/>五、行政機關率先改寫規則:<br/><br/>行政方面,中國大陸率先放寬各種限制。甚至有只要能賺錢,什麼都來的感覺,而且為了成功,所有規則都可以改寫。例如,日本某企業在浙江省投資的地區,剛開始並不是保稅區,逐漸成長後,發覺「保稅區比較好」,於是向行政單位申請,就改為保稅區。<br/><br/>六、大經濟區集合體:<br/><br/>中國大陸各地區以文化、歷史、語言等關係結合多個都市,形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京、天津迥廊、山東半島、福建省及東北三省等六個大經濟區集合體。各區均有一共通的特色,或產業上形成緊密關係,並在人才的培育、教育和供給,或者零組件、原料等供給面上可以自給自足。<br/><br/>七、取之不盡的勞動力和物流網路:<br/><br/>中國的六大經濟區,農村和都市皆是緊密的結合,廣大的農村是低薪勞工的供給腹地,可以減低工資上升的壓力,而中國九億農村人口,可以源源不斷的提供低薪勞動力。<br/><br/>傳統水運、水路的聯繫,是六大經濟區內部聯繫的重要手段,但是現在鐵路已逐漸發達,高速公路更是一條一條開通,物流網路愈來愈順暢。<br/><br/>第二部 搶租中國<br/><br/>第二部&nbsp;&nbsp;中國,出租中<br/><br/>中國大陸六大經濟區,各有不同的發展特色,並吸引全世界的資金、技術和頭腦的投入。茲略為介紹各經濟區之區域範圍、產業特色及未來發展展望。<br/><br/>IT產業兩大聚落<br/><br/>支撐現代中國發展的六大經濟區中,最早導入自由經濟而發展起來的是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香港北側,包括以經濟特區聞名的深圳、廣州、東莞等珠江河口流域的廣闊地區。長江三角洲從直轄市上海,延伸到蘇州、無錫、南京,橫跨江蘇、浙江兩省的長江流域,是中國最大工業地帶。<br/><br/>這兩個地區是中國IT產業的大聚落。珠江三角洲是全球最大的電腦產業聚落,IBM、戴爾、康柏等世界大廠全到齊。電腦相關產業如印表機、影印機等佔有率也急速成長,目前超過全球產量的一半。<br/><br/>長江三角洲則是行動電話和半導體產業競爭力強,其競爭優勢與珠江三角洲組裝加工型不同,聚集了需要相當技術實力的尖端IT產業。易利信、西門子、日立、新力等大廠已經卡位。<br/><br/>發展顯著的新興地區<br/><br/>北京、天津迥廊產學共榮<br/><br/>北京、天津迥廊以北京中關村為中心,從北京延伸到天津一帶,最大的優勢是集中了高科技和IT產業,特別是北京的中關村被稱為中國的矽谷,是產學合作研發機關的一大聚集地。<br/><br/>中關村有眾多的教育機構和科技研究機構,聚集許多優秀的高科技人才。外資公司如IBM、微軟、英特爾、摩托羅拉、松下電器、富士通、日立等世界最先進的企業,都在中關村設置研發機構網羅優秀的中國工程師人才。<br/><br/>北京、天津迥廊以研究開發高附加價值產品見長,與其他五大經濟區不同,國內大學、研究機構及外資研究機構都開始往此地集中,不久將來將成為「世界的R&D中心」。 <br/><br/>山東半島享價差優勢<br/><br/>山東省是以加工品、冷凍食品輸往日本成長起來的,很多日本企業在青島、煙台投資設廠,現在,出口到日本的中國蔬菜,有七成在山東省生產,而且逐漸轉為有機蔬菜等高附加價值的商品。<br/><br/>山東省急速形成食品產業的聚落。<br/><br/>福建省潛力十足<br/><br/>福建省以廈門、福州為中心,地形上大部分為山地,平地很少,因為不適合農作,自古即以漁業為主,福州、廈門亦早為貿易港。現在,福建港灣的開發,由民營的新加坡港務局負責,所以,港口具備和新加坡港一樣的高機能、高效率,從完成通關手續到放下貨櫃只要數十分鐘。但是,和其他五大工經濟區比較起來,福建省尚仍未形成獨具一格的特色。<br/><br/>雖然如此,福建也有其獨特的優勢,當地使用的方言閩南語亦為台灣的方言,雙方溝通沒有障礙,而且華僑人數僅次於廣東省,如果兩岸能三通,好好利用台灣的財力、資金、及經營手法及引引華僑企業投資,經濟上很可能跳躍發展。福建、台灣也將結合成一個人口六千萬的經濟圈。<br/><br/>掌握差異性優勢的東北三省<br/><br/>東北三省是遼寧省、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的合稱,最明顯的特色,是歷史和民族根源與漢族不同。而且,因為地理位置和歷史因素,除了和日本淵源頗深外,與韓國的關係也很密切,很多人會日語及韓語,這樣的文化特色構成與南部經濟區域競爭時的差異化,日語及韓語是東北地區最大的競爭優勢。<br/><br/>目前,韓國財閥企業因距離近大舉來此設廠,如果北韓政權崩潰,韓國和中國陸地相連,東北地區應可成為韓國的後院。日本企業也漸漸將其間接業務外包給東北地區,逐漸在東北地區設立其分工體系。<br/><br/>第三部&nbsp;&nbsp;大中華圈的朕兆<br/><br/>鯨吞亞洲的中國經濟<br/><br/>近年,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逐漸形成產業聚落,這正是外資所樂見的發展模式。這六大經濟區並已逐漸形成足以匹敵小國的經濟規模。<br/><br/>如果,將六大經濟區視為獨立國家,以人口來看,長江三角洲有一億三千八百萬人、東北地區有一億七百萬人、北京、天津迥廊九千一百萬人、山東省也是九千一百萬人、珠江三角洲八千六百萬人、福建省則有三千五百萬人。如果將人口乘上每人平均GDP(國內生產毛額),來代表各地的經濟實力。那麼日本除外,亞洲地區GDP排名,分別是韓國、台灣、長江三角洲、印尼、香港、泰國、東北地區、珠江三角洲、北京、天津迥廊和山東省。排名前十名中有五個地區位於中國大陸。<br/><br/>然而,香港已經回歸中國,如果再將台灣視為中國經濟圈的一份子,第十一位新加坡也有八0%的華僑,如此,前十一名中即有八個是屬於泛中國地區,如果再擴大到前十五名,則竟高達九個地區。<br/><br/><br/>長久以來,中國一直想併吞台灣,台灣不僅經濟繁榮,又有巨額的外匯存底,但是,現在,中國已經擁有僅次於日本的外匯存底,生活水準與台灣並駕齊驅的城市也不在少數,也擁有外商的技術移轉。從珠江三角洲的狀況,就知道台灣這隻肥鴨,早就嘴銜香蔥(技術)飛往東莞,台灣的重要性已經日趨降低。<br/><br/>自古以來中國人皆以「大中國」自居,也就是以一種超越體制與國界的大中華觀點看待亞洲,將整個亞洲視為大中國文化圈,然而,現在實際上,也已漸漸形成一個巨大的亞洲經濟實體。<br/><br/>目前中國的現況,似乎正與「中國聯邦論」的說法不謀而合,如果亞洲如同歐盟,將經濟與貨幣統一,不但對亞洲,相信對全世界都是莫大威脅。<br/><br/>中國榮景會維持多久?!<br/><br/>中國的繁榮將會持續到何時?從結論來說,會持續一段時間,理由很簡單。<br/><br/>有人認為近十年中國的經濟過度發展,然而,實際上藍領階級的薪資僅上升了三0%,十年前的平均月薪為七十到八十五美金,最高九十五美金,現在,也只不過是九十到一百二十美金,相當台幣三千元左右。<br/><br/>另外,根據統計,在這十年間,中國每年約有一千萬人口由農村流入都市,這是相當保守的估計,實際應更多些。但從另一面向來看,這表示目前仍有九億人口留在農村,如果以每年二千萬人甚至三千萬人流進都市估算,需要三十年才會完全流進都市,如果是每年一千萬人,那麼則需要九十年。<br/><br/>相對於中國的十二億八千萬人口,菲律賓只有七千八百萬人,泰國六千一百萬人,馬來西亞二千二百萬人,這些數字顯示,這些國家未來勞動供應容易吃緊,薪資也容易上揚,在勞工薪資上容易失去競爭優勢。相較之下,有九億農村人口的中國,的確能夠源源供應廉價勞工,至少,往後十年中國仍具有絕對的優勢。<br/><br/>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再過十年,中國很可能因為勞動力不足,終結中國的經濟繁榮。因為,十年後長江三角洲的經濟很可能超越日、韓,但中國卻可能面臨一胎化政策所帶來的一連串,包括男女人口結構不平均、嬌生慣養的年輕一代工作意願低等的社會問題,造成勞動力不足,影響經濟發展。<br/><br/>因此,也許二00八年,也就是北京舉辦奧林匹克時,中國經濟發展將至顛峰,而後可能開始逐漸衰退,出現人口老化現象。不過,即便如此,屆時中國大陸已經是亞洲經濟強權,特別是珠江和長江三角洲等地區已經形成巨大的經濟圈。<br/><br/>如此發展,中國將不再是以北京為政治中心的金字塔集權國家,將會搖身一變,成為水平融合、歐盟型態的政治實體,各個經濟圈各自擁有影響力,也就是說,中國將蛻變為與歐盟相似的中國聯邦(或可以說中國邦聯)。未來如果台灣成為聯邦內的獨立國家,中國聯邦可能形成二十個國家,包括從中國內陸獨立的地區,在聯合國中佔有二十個席次。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並不會永遠強盛下去。<br/><br/>第四部&nbsp;&nbsp;全球經濟發展趨勢<br/><br/>日中未來發展趨勢<br/><br/>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相同的劇碼總是不斷上演,中國的變化並非完成不能預測的。<br/><br/>在實質上,已經是所謂「中國聯邦」的中國,自一九九八年起。也就是這幾年開始,在全球發揮強大的影響力。如同一百年前美國登上世界強權寶座,對世人帶來巨大的衝擊,中國頗有美國當年的氣勢。<br/><br/>雖然,中國未來是否能順利發展仍有待觀察。但是,今後中國即使遭遇挫折,其全球影響力仍然不減,也無損其國際地位,至少,中國成為與美國實力相當的強權國家的可能性,絕對毋庸置疑。<br/><br/>面對來勢洶洶的中國,如果沒有妥善的對策,不久將來,日本極有可能淪落為中國的周邊國家之一,如同加拿大與美國的關係。<br/><br/>大前先生認為中日之間,應形成相互依賴的「經濟共同體」。簡單地說就是「如果破壞兩者間經濟來往機制,將使雙方蒙受嚴重損失的關係」。這也成為維護雙方軍事安全極為重要的外交機制,因為與其增加軍備,確保區域安全,不如深化雙方經貿關係,提高彼此經濟相互依賴度,如此一來,才能真正確保雙方安全。<br/><br/>對中關係的王牌─區域國家戰略<br/><br/>從區域國家論的觀點來考量,經濟發展最佳的條件是人口規模約三百萬人最一千萬人之間,這是區域國家理想的經濟單位,也就是說,發展經濟不必以國家為單位,不必以國家為區隔,只要一個單位好好努力也能繁榮。經濟單位不一定是國家,也可能剛好是個國家,如新加坡、愛爾蘭是人口三百萬人的單位,丹麥則是人口六百萬人的單位。<br/><br/>現在中國六大經濟區,一區就是一億人口,論規模已不能說是區域國家,而是更大格局的大區域,這些大區域中,區域國家最少有二個,最多包含六個。所以,未來與中國的交往,應該和中國的一個或兩個地區直接進行往來,這是今後與中國發展經貿關係,而且是唯一而有效的方法。<br/><br/>終章<br/><br/>在網路社會,所有先進國家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靠「租位子經濟」發展起來,從全球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資訊,維持其網路的中心地位。<br/><br/>毫無疑問,美國是世界最典型的租位子經濟大國。對於來自全球的資金、人才,美國一向來者不拒,讓全球的企業替美國創造就業機會,與其說美國「狡猾」,不如說這正是二十一世紀繁榮的經濟模式。<br/><br/>現在已經不能再用本國資源、廣大國土、強大軍隊來打造國家繁榮的基礎,那是支配十九、二十世紀的經濟原理,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情勢與凱因斯理論以及馬克斯理論完全相悖。全球資金可在轉眼間跨越國界,資訊、企業和消費者,甚至工作,都只要一條電話線就能遊走國際。<br/><br/>中國是現代經濟的寵兒,指的正是這點。中國本能地察覺活力充沛的經濟脈動,借他人之力帶動本國經濟的起飛和建設,甚至大幅躍進。這不是共產黨奉為圭臬的馬克斯理論,亦即透過階級鬥爭來分配財產,而是自由主義的手法-以價廉物美的勞動力吸引全球的技術、資金,像磁鐵一樣緊緊抓住繁榮。<br/><br/>在全球化時代,將會出現更小單位的「區域國家」。資金和企業是現實的,它們不敢與中央集權國家對抗,只會往有保障、有利潤的地方流動,近年來,中國正朝此方向前進,吸引全球的資金,奠定強大的經濟基礎。</font> </p><p><font color="#0000ff" size="4">由于没有找到全本,目前只有他人的阅读总结</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4">看完「中國,出租中」後,對於從未到訪大陸,親眼目睹大陸現況的我,不禁深深被大前研一先生所論述中國的積極進取,及跳躍式的進步所震憾!<br/><br/>為了將此書的觀念介紹給波夏克的伙伴,開始整理,但是,在本文完成後,對於心得結論的部分,卻一直無法下筆,拖延了很久仍無法下個結語。縱然,承諾在這個星期完成,但還是一直沒法下筆。直到今天,看了「中國即將崩潰!?」後,終於瞭解,其實,表面上自己認為大前先生的觀點有其見地,但實際上,在心中還是隱約覺得不妥,大前先生書中的中國大陸實在太積極正面了。<br/><br/>而張清溪教授的「中國即將崩潰!?」,同樣引用很多數據及專家學者的看法,覺得中國已經崩潰。兩種論調南轅北轍,完全不同,如何判斷呢?<br/><br/>在看過不同的資訊後,個人寧願相信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長期來看,仍有很大的潛力。首先,從資源條件來看,尤其是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社會生產能力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社會資金大量剩餘,這說明目前中國大陸的GDP水平仍遠低於潛在GDP水平,潛在的增長能力未得充分發揮。中國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市場經濟體制已逐步確立,並將繼續趨於完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也必將不斷提高,增長大有餘地。其次,中國大陸工業化、城市化正處於加速發展階段,由此引發的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均有很大的長期增長空間。隨著經濟總量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大陸已經具備進一步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出口結構不斷改善,國際競爭力也會不斷提升。<br/><br/>對大陸經濟發展負面的評論,確是中國目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但這些問題,是新舊體制轉換所不可避免的,諸如赤字、失業、銀行不良資產、通貨緊縮等問題,無可否認的確存在,但這些問題並非無可救藥,也不至於短期內引發「崩潰」,是需要而且可以透過改革和發展來解決的。<br/><br/>以下,是個人整理的「中國,出租中」。<br/><br/>張簡<br/><br/>--------------------------------------------------------------------------------------------<br/><br/>前言<br/><br/>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非常快速,而且政治情勢也十分安定,中國大陸正快速的蛻變中,但是,中國大陸的蛻變,究竟是虛有其表?是商業環境一時的變化?還是大陸改革的成果?值得深入探索瞭解。<br/><br/>日本著名的策略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先生,實地走訪中國六次,並與大陸各大企業、各界人士接觸,深入觀察後提出他的看法-「中國,出租中」一書,這本書中大前先生顛覆一般日本人對中國印象,並提醒日本政府及企業家,不要囿於過去的刻板印象,一相情願的認為中國是仍是一個共產國家、一個官僚國家。他以區域國家的戰略觀點,及實際的數據資料論述其觀察,及提供理解中國大陸的現況及成長,可以提供我們參考。<br/><br/>以下是筆者以「中國,出租中」的章節,大略整理介紹大前先生的觀點。但在整理過程中,並非一字不漏的登打,而是經過思考整理,以自已所瞭解的意思,重新排列組合,所以與原文略有出入,且在保持大前先生觀點原則下,捨棄原文中一些次要章節及敘述,以縮短篇幅。<br/><br/>第一部 成長,停不住<br/><br/>新中國誕生<br/><br/>中國大陸自朱鎔基就任總理後,開始大刀闊斧的從事國有企業的改革、金融體系的改革以及行政改革,這三項重要的改革,具有相當的成效如下:<br/><br/>一、改革國有企業:<br/><br/>首先要求國有企業負責人負起企業經營成敗的責任,並將國有企業的管理權限,由中央逐步移交地方政府,也就是將財富的生產變成地方政府的責任。這樣一方面刺激統治模式急速的邁向地方分權,同時地方政府為因應稅收不足、缺乏資金等困境,幾乎都非常認真的引進外資。<br/><br/>二、改革金融體系:<br/><br/>為了處理呆帳,命令各銀行自行設立資產管理公司,負責買下呆帳、回收或為轉換股票預作準備。在此過程中,五十位以上的金融機構負責人被開除。金改成果改善了投資環境,結果,資金不但沒有逃往國外,反而快速的吸引大量外資。<br/><br/>三、行政改革:<br/><br/>中央政府(國務院)的規模從三萬四千人刪減副一萬七千人,雖未解決貪污的問題,但卻精減人事。<br/><br/>朱鎔基的三項改革,為大陸建立起公平的競爭舞台及法律規範,奠定經濟發展的基礎。因此,中國大陸的改革應是成功的,中國大陸已從本質上根本改變了。<br/><br/>中國即將崩潰?<br/><br/>對於「中國即將崩潰」的疑慮(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在「下一個社會」一書中,亦提出其憂慮),大前先生認為這是三年前的陳舊看法,仍停留在國際信託公司接連倒閉、外資逃往海外的階段,是「中國是中央集權、共產黨一黨獨裁,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差距大、腐敗蔓延」想法的延續,並沒有正視目前中國大陸的改變。<br/><br/>大前先生承認,三年前他也不認為中國會繁榮起來,也寫過對中國大陸負面看法的文章,但是,現在情況已變,因為朱鎔基的改革開放,地方逐漸自立,雖然,表面上還是北京統治的中央集權國家,但是,實質上,已經蛻變為地方自治管理類似美國聯邦制的國家。現在的中國大陸已經不符合所謂中央集權的概念,也不是共產黨一黨支配。<br/><br/>當然,幹部的腐敗情況仍然存在。但是,官僚腐敗拖垮國家整體,或者像鴉片戰爭時毒品氾濫、腐蝕社會,甚至被視為危險團體的法輪功動搖國本的可能性,都已經沒有了。而且,繁榮起來的沿海地區,沒有想像中被壓制情形,大家都能自由、積極地發展事業。<br/><br/>另外,大前先生從「財富創造機制」、「聯邦制」、「4個C」等三個面向,認為三者彼此相乘的效果,中國大陸仍將繼續繁榮發展。<br/><br/>中國發展關鍵-財富創造機制<br/><br/>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歷史証明,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財富創造能力明顯偏低,GDP的成長也大幅落後資本主義國家,這是共產主義國家崩潰的原因,但是,只有中國大陸掙脫了這個危機。<br/><br/>中國大陸「財富創造力」,在這十年間呈現飛躍成長,這個創造力值得囑目。雖然,大陸財富的分配仍不平均,內陸地區平均每人的GDP只有沿海的二分之一,但是,和財富的分配比起來,中國大陸在整體財富的「創造」上是非常成功的。<br/><br/>繁榮方程式-聯邦制<br/><br/>在談中國大陸之前,先說明美國的統治結構-聯邦制。大約二百年前,美國根據巴黎條約脫離英國獨立,成為承認十三州自治權的聯邦制國家,這個聯邦制,是十三州強烈反對在州之上還有一個強權的中央政府,而妥協的產物,也就是說,美國建國之初就是「以州為重」的概念。<br/><br/>在聯邦制之下,各地區都致力發展對自己有利的經濟活動,國家整體的運作反而不是那麼重要。例如,美國東岸獨自進入大西洋經濟圈,西岸和太平洋經濟圈攜手發展,南部的佛羅里達和拉丁美洲強化關係,德州、加州的南部國界一帶和墨西哥一起架構經濟圈。如此,中央政府不必插手管,各州會架構起適合自己的經濟圈。<br/><br/>但是,要把美國的聯邦制照本宣科的引入其他國家是非常困難的,其他國家想仿效美國,也很難發揮其機能。不過,今日的中國大陸已逐漸接近這種統治結構。朱鎔基推展分權制改革的結果,中國實質上已經移轉為聯邦制,就經濟層面來說,各地方政府像是企業的分公司,首長像是行銷經理。<br/><br/>在自由經濟的推波助瀾下,都市、地區和六大經濟區都成為大陸國內的新國家,沒有人發現,中國已經悄悄的轉變為在資金、技術、人才上相互激烈競爭、經濟獨立的地區集合體。<br/><br/>這樣的面貌和美國如出一轍,中國取得世界最強的繁榮方程式了。<br/><br/>湧入的「4個C」<br/><br/>4個C是指資金(capital)、企業(corporation)、消費者(consumer)和資訊(communication)。<br/><br/>就資金而言,目前竄流世界的資金大部分是民間的資金,幾乎不受政府的干涉,它們自由的尋找投資機會,在國際間流動。因此,政府如果不能吸引國外資金,或者規劃完善讓進來的資金不再逃離,就無法期待經濟的成長。<br/><br/>就企業而言,今日,企業要推展跨國事業,比較不需在意總公司所在國家,或者投資標的國政府的想法,只要是市場、顧客、資源有魅力的地區,企業都可以自由選擇,到哪裡投資,而且,如果不選擇條件較佳的地區,就無法與對手競爭。<br/><br/>就消費者而言,在全球化經濟時代,消費者可從全世界自由購買想要的東西。透過網路,消費者可以更輕易的追求物廉價美的商品,而且根本不在乎,商品是哪個國家的企業所製造。<br/><br/>就科技進展而言,現代資訊科技的發達,讓資金、企業移動的自由度大幅提高,而通訊科技的進展,更讓跨國資訊往來變得非常容易,大大降低企業推展海外業務的障礙。<br/><br/>這 4個C在國家之間自由移動,經濟的發展不再局限於國界的小小框框裡。將國家中的部分地區,或將跨越兩、三個國家的地區視為一個經濟單位,是比較符合現實的看法。主權國家的格局已經過時了,實際更自然的「經濟單位」逐漸形成。<br/><br/>從全球引進4個C,對地區經濟的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以美國矽谷為例說明。<br/><br/>矽谷是美國IT產業的領導區域,但其新成立的企業有一半以上是由中國人、印度人、以色列人等非美國人所設立、支撐的,也就是說,美國不是自己創立新事業,而是提供容易開展事業的環境,吸收全世界的資金、技術和頭腦,從中受惠而已。<br/><br/>來自海外的企業家或投資家,借用矽谷這個上等席次,得以輕易開長展事業,大前先生稱之為「租位子經濟」。租位子經濟和引進4個C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br/><br/>中國大陸在三大改革下,只花了三年就獲得了這4個C。<br/><br/>中國競爭力的秘密<br/><br/>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的發展,係因三大改革成功,而且人民觀念的改變及努力,也是大陸具備超強競爭力的原因,整體而言,可以提出下面幾項說明中國的競爭力:<br/><br/>一、積極提升品質:<br/><br/>為了消除大陸商品「便宜沒好貨」的負面印象,大陸企業並不是一步一步地調整,而是設定提高品質的目標後,積極採行各種管理措施,蹬腳一跳,快速達成品質目標。<br/><br/>二、企業技術實力、生產知識快速提升:<br/><br/>中國企業快速的吸收外資及技術,直接引進新的生產管理知識,如導入奇異公司的「六標準差」,或引進全面品質管理,並傾全力推動,使知識、技能快速提升,成果顯著。<br/><br/>三、才能爆發的新生代:<br/><br/>大陸大批的歸國學人返國,這些過去以移民美國為目的的留美學生,現在有很高比例回到國內,而且一回國就在企業界被委以重任,展露頭角,或者自行創業,開彊闢地。<br/><br/>四、經商心態大幅轉變:<br/><br/>大前先生實際在大陸投資經商,他感受到大陸官員經商心態的轉變。他舉例說明,幾年前,要投資時,中方官員會說「要合資嗎?那麼給我們經營主導權」,而且是「我們沒錢,但出人和土地」,中國方面是現物出資,還說「也出經營者」,把共產黨員送進公司。<br/><br/>現在,如果要訂合資契約,中方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不但出資金,還表示不要經營主導權也沒關係,當然,共產黨員也不會來。<br/><br/>五、行政機關率先改寫規則:<br/><br/>行政方面,中國大陸率先放寬各種限制。甚至有只要能賺錢,什麼都來的感覺,而且為了成功,所有規則都可以改寫。例如,日本某企業在浙江省投資的地區,剛開始並不是保稅區,逐漸成長後,發覺「保稅區比較好」,於是向行政單位申請,就改為保稅區。<br/><br/>六、大經濟區集合體:<br/><br/>中國大陸各地區以文化、歷史、語言等關係結合多個都市,形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京、天津迥廊、山東半島、福建省及東北三省等六個大經濟區集合體。各區均有一共通的特色,或產業上形成緊密關係,並在人才的培育、教育和供給,或者零組件、原料等供給面上可以自給自足。<br/><br/>七、取之不盡的勞動力和物流網路:<br/><br/>中國的六大經濟區,農村和都市皆是緊密的結合,廣大的農村是低薪勞工的供給腹地,可以減低工資上升的壓力,而中國九億農村人口,可以源源不斷的提供低薪勞動力。<br/><br/>傳統水運、水路的聯繫,是六大經濟區內部聯繫的重要手段,但是現在鐵路已逐漸發達,高速公路更是一條一條開通,物流網路愈來愈順暢。<br/><br/>第二部 搶租中國<br/><br/>第二部&nbsp;&nbsp;中國,出租中<br/><br/>中國大陸六大經濟區,各有不同的發展特色,並吸引全世界的資金、技術和頭腦的投入。茲略為介紹各經濟區之區域範圍、產業特色及未來發展展望。<br/><br/>IT產業兩大聚落<br/><br/>支撐現代中國發展的六大經濟區中,最早導入自由經濟而發展起來的是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香港北側,包括以經濟特區聞名的深圳、廣州、東莞等珠江河口流域的廣闊地區。長江三角洲從直轄市上海,延伸到蘇州、無錫、南京,橫跨江蘇、浙江兩省的長江流域,是中國最大工業地帶。<br/><br/>這兩個地區是中國IT產業的大聚落。珠江三角洲是全球最大的電腦產業聚落,IBM、戴爾、康柏等世界大廠全到齊。電腦相關產業如印表機、影印機等佔有率也急速成長,目前超過全球產量的一半。<br/><br/>長江三角洲則是行動電話和半導體產業競爭力強,其競爭優勢與珠江三角洲組裝加工型不同,聚集了需要相當技術實力的尖端IT產業。易利信、西門子、日立、新力等大廠已經卡位。<br/><br/>發展顯著的新興地區<br/><br/>北京、天津迥廊產學共榮<br/><br/>北京、天津迥廊以北京中關村為中心,從北京延伸到天津一帶,最大的優勢是集中了高科技和IT產業,特別是北京的中關村被稱為中國的矽谷,是產學合作研發機關的一大聚集地。<br/><br/>中關村有眾多的教育機構和科技研究機構,聚集許多優秀的高科技人才。外資公司如IBM、微軟、英特爾、摩托羅拉、松下電器、富士通、日立等世界最先進的企業,都在中關村設置研發機構網羅優秀的中國工程師人才。<br/><br/>北京、天津迥廊以研究開發高附加價值產品見長,與其他五大經濟區不同,國內大學、研究機構及外資研究機構都開始往此地集中,不久將來將成為「世界的R&D中心」。 <br/><br/>山東半島享價差優勢<br/><br/>山東省是以加工品、冷凍食品輸往日本成長起來的,很多日本企業在青島、煙台投資設廠,現在,出口到日本的中國蔬菜,有七成在山東省生產,而且逐漸轉為有機蔬菜等高附加價值的商品。<br/><br/>山東省急速形成食品產業的聚落。<br/><br/>福建省潛力十足<br/><br/>福建省以廈門、福州為中心,地形上大部分為山地,平地很少,因為不適合農作,自古即以漁業為主,福州、廈門亦早為貿易港。現在,福建港灣的開發,由民營的新加坡港務局負責,所以,港口具備和新加坡港一樣的高機能、高效率,從完成通關手續到放下貨櫃只要數十分鐘。但是,和其他五大工經濟區比較起來,福建省尚仍未形成獨具一格的特色。<br/><br/>雖然如此,福建也有其獨特的優勢,當地使用的方言閩南語亦為台灣的方言,雙方溝通沒有障礙,而且華僑人數僅次於廣東省,如果兩岸能三通,好好利用台灣的財力、資金、及經營手法及引引華僑企業投資,經濟上很可能跳躍發展。福建、台灣也將結合成一個人口六千萬的經濟圈。<br/><br/>掌握差異性優勢的東北三省<br/><br/>東北三省是遼寧省、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的合稱,最明顯的特色,是歷史和民族根源與漢族不同。而且,因為地理位置和歷史因素,除了和日本淵源頗深外,與韓國的關係也很密切,很多人會日語及韓語,這樣的文化特色構成與南部經濟區域競爭時的差異化,日語及韓語是東北地區最大的競爭優勢。<br/><br/>目前,韓國財閥企業因距離近大舉來此設廠,如果北韓政權崩潰,韓國和中國陸地相連,東北地區應可成為韓國的後院。日本企業也漸漸將其間接業務外包給東北地區,逐漸在東北地區設立其分工體系。<br/><br/>第三部&nbsp;&nbsp;大中華圈的朕兆<br/><br/>鯨吞亞洲的中國經濟<br/><br/>近年,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逐漸形成產業聚落,這正是外資所樂見的發展模式。這六大經濟區並已逐漸形成足以匹敵小國的經濟規模。<br/><br/>如果,將六大經濟區視為獨立國家,以人口來看,長江三角洲有一億三千八百萬人、東北地區有一億七百萬人、北京、天津迥廊九千一百萬人、山東省也是九千一百萬人、珠江三角洲八千六百萬人、福建省則有三千五百萬人。如果將人口乘上每人平均GDP(國內生產毛額),來代表各地的經濟實力。那麼日本除外,亞洲地區GDP排名,分別是韓國、台灣、長江三角洲、印尼、香港、泰國、東北地區、珠江三角洲、北京、天津迥廊和山東省。排名前十名中有五個地區位於中國大陸。<br/><br/>然而,香港已經回歸中國,如果再將台灣視為中國經濟圈的一份子,第十一位新加坡也有八0%的華僑,如此,前十一名中即有八個是屬於泛中國地區,如果再擴大到前十五名,則竟高達九個地區。<br/><br/><br/>長久以來,中國一直想併吞台灣,台灣不僅經濟繁榮,又有巨額的外匯存底,但是,現在,中國已經擁有僅次於日本的外匯存底,生活水準與台灣並駕齊驅的城市也不在少數,也擁有外商的技術移轉。從珠江三角洲的狀況,就知道台灣這隻肥鴨,早就嘴銜香蔥(技術)飛往東莞,台灣的重要性已經日趨降低。<br/><br/>自古以來中國人皆以「大中國」自居,也就是以一種超越體制與國界的大中華觀點看待亞洲,將整個亞洲視為大中國文化圈,然而,現在實際上,也已漸漸形成一個巨大的亞洲經濟實體。<br/><br/>目前中國的現況,似乎正與「中國聯邦論」的說法不謀而合,如果亞洲如同歐盟,將經濟與貨幣統一,不但對亞洲,相信對全世界都是莫大威脅。<br/><br/>中國榮景會維持多久?!<br/><br/>中國的繁榮將會持續到何時?從結論來說,會持續一段時間,理由很簡單。<br/><br/>有人認為近十年中國的經濟過度發展,然而,實際上藍領階級的薪資僅上升了三0%,十年前的平均月薪為七十到八十五美金,最高九十五美金,現在,也只不過是九十到一百二十美金,相當台幣三千元左右。<br/><br/>另外,根據統計,在這十年間,中國每年約有一千萬人口由農村流入都市,這是相當保守的估計,實際應更多些。但從另一面向來看,這表示目前仍有九億人口留在農村,如果以每年二千萬人甚至三千萬人流進都市估算,需要三十年才會完全流進都市,如果是每年一千萬人,那麼則需要九十年。<br/><br/>相對於中國的十二億八千萬人口,菲律賓只有七千八百萬人,泰國六千一百萬人,馬來西亞二千二百萬人,這些數字顯示,這些國家未來勞動供應容易吃緊,薪資也容易上揚,在勞工薪資上容易失去競爭優勢。相較之下,有九億農村人口的中國,的確能夠源源供應廉價勞工,至少,往後十年中國仍具有絕對的優勢。<br/><br/>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再過十年,中國很可能因為勞動力不足,終結中國的經濟繁榮。因為,十年後長江三角洲的經濟很可能超越日、韓,但中國卻可能面臨一胎化政策所帶來的一連串,包括男女人口結構不平均、嬌生慣養的年輕一代工作意願低等的社會問題,造成勞動力不足,影響經濟發展。<br/><br/>因此,也許二00八年,也就是北京舉辦奧林匹克時,中國經濟發展將至顛峰,而後可能開始逐漸衰退,出現人口老化現象。不過,即便如此,屆時中國大陸已經是亞洲經濟強權,特別是珠江和長江三角洲等地區已經形成巨大的經濟圈。<br/><br/>如此發展,中國將不再是以北京為政治中心的金字塔集權國家,將會搖身一變,成為水平融合、歐盟型態的政治實體,各個經濟圈各自擁有影響力,也就是說,中國將蛻變為與歐盟相似的中國聯邦(或可以說中國邦聯)。未來如果台灣成為聯邦內的獨立國家,中國聯邦可能形成二十個國家,包括從中國內陸獨立的地區,在聯合國中佔有二十個席次。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並不會永遠強盛下去。<br/><br/>第四部&nbsp;&nbsp;全球經濟發展趨勢<br/><br/>日中未來發展趨勢<br/><br/>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相同的劇碼總是不斷上演,中國的變化並非完成不能預測的。<br/><br/>在實質上,已經是所謂「中國聯邦」的中國,自一九九八年起。也就是這幾年開始,在全球發揮強大的影響力。如同一百年前美國登上世界強權寶座,對世人帶來巨大的衝擊,中國頗有美國當年的氣勢。<br/><br/>雖然,中國未來是否能順利發展仍有待觀察。但是,今後中國即使遭遇挫折,其全球影響力仍然不減,也無損其國際地位,至少,中國成為與美國實力相當的強權國家的可能性,絕對毋庸置疑。<br/><br/>面對來勢洶洶的中國,如果沒有妥善的對策,不久將來,日本極有可能淪落為中國的周邊國家之一,如同加拿大與美國的關係。<br/><br/>大前先生認為中日之間,應形成相互依賴的「經濟共同體」。簡單地說就是「如果破壞兩者間經濟來往機制,將使雙方蒙受嚴重損失的關係」。這也成為維護雙方軍事安全極為重要的外交機制,因為與其增加軍備,確保區域安全,不如深化雙方經貿關係,提高彼此經濟相互依賴度,如此一來,才能真正確保雙方安全。<br/><br/>對中關係的王牌─區域國家戰略<br/><br/>從區域國家論的觀點來考量,經濟發展最佳的條件是人口規模約三百萬人最一千萬人之間,這是區域國家理想的經濟單位,也就是說,發展經濟不必以國家為單位,不必以國家為區隔,只要一個單位好好努力也能繁榮。經濟單位不一定是國家,也可能剛好是個國家,如新加坡、愛爾蘭是人口三百萬人的單位,丹麥則是人口六百萬人的單位。<br/><br/>現在中國六大經濟區,一區就是一億人口,論規模已不能說是區域國家,而是更大格局的大區域,這些大區域中,區域國家最少有二個,最多包含六個。所以,未來與中國的交往,應該和中國的一個或兩個地區直接進行往來,這是今後與中國發展經貿關係,而且是唯一而有效的方法。<br/><br/>終章<br/><br/>在網路社會,所有先進國家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靠「租位子經濟」發展起來,從全球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資訊,維持其網路的中心地位。<br/><br/>毫無疑問,美國是世界最典型的租位子經濟大國。對於來自全球的資金、人才,美國一向來者不拒,讓全球的企業替美國創造就業機會,與其說美國「狡猾」,不如說這正是二十一世紀繁榮的經濟模式。<br/><br/>現在已經不能再用本國資源、廣大國土、強大軍隊來打造國家繁榮的基礎,那是支配十九、二十世紀的經濟原理,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情勢與凱因斯理論以及馬克斯理論完全相悖。全球資金可在轉眼間跨越國界,資訊、企業和消費者,甚至工作,都只要一條電話線就能遊走國際。<br/><br/>中國是現代經濟的寵兒,指的正是這點。中國本能地察覺活力充沛的經濟脈動,借他人之力帶動本國經濟的起飛和建設,甚至大幅躍進。這不是共產黨奉為圭臬的馬克斯理論,亦即透過階級鬥爭來分配財產,而是自由主義的手法-以價廉物美的勞動力吸引全球的技術、資金,像磁鐵一樣緊緊抓住繁榮。<br/><br/>在全球化時代,將會出現更小單位的「區域國家」。資金和企業是現實的,它們不敢與中央集權國家對抗,只會往有保障、有利潤的地方流動,近年來,中國正朝此方向前進,吸引全球的資金,奠定強大的經濟基礎。</font> </p>
<p class="style9" align="center">大前研一:日本仅有的管理学宗师</p><p>知道大前研一,源于他那著名的大嘴茬子。虽然日本一百多年来西化得厉害,可我总认为深入骨髓的东方文化还没有被完全同化。大前研一的张扬和口无遮拦,不仅让中国人觉得奇怪和惊讶,其实就在日本甚或整个东方也都是绝无仅有!《金融时报》这样描述大前研一:“坦率无忌型名人非常稀缺的国度里的一个名人。当绝大部分日本人还在小心翼翼不敢冒犯别人时,大前研一却是生硬率直,有时还单刀直入般地粗鲁……他还是日本仅有的一位极为成功的管理学宗师。”&nbsp;</p><p>想要了解一个人行为、思维模式、甚至思想深度,最简单易行的途径是通过他经历和著述。大前研一是名日本人,他先是美国化(他的美国同事称他为凯恩),然后是全球化。大前极富天分。他的长笛演奏水平可以参加音乐会,他还是名核物理学家,著作等身的伟大作家,政治家,麦金西咨询公司(Mckinsey)长期的业务明星。当他在1995年离开麦金西公司前往竞选东京市长时,这家咨询公司的离别公告将大前研一称为“一名伟大的咨询员,一名使人中魔的演讲者,一名多产到无法思议的作家,一名音乐家和一名摩托车手”。当然,最后一项的成就就不那么明显。</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素有“战略先生”之称的大前研一,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及策略规画有精辟而独到见解,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选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是少数获得国际肯定的东方管理大师。大前曾经准确的预测了前苏联的解体、日本经济的泡沫化等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除了著名的《战略家的思想》、《没有国界的世界》外,大前研一著作中有名气的,最起码在西方还有《日本商业:障碍和机会》(Japan Business:Obstacles and Opportunities),《三位一体的力量:环球竞争将要到来的形态》(Triad Power:The Coming Shape Of Global Competition),《超越国界》(Beyond National Borders),《民族国家的尽头》(The End Of the Nation State),《看不见的新大陆》(The Invisible Continent——Four strategic imperatives of the new economy)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他在《看不见的大陆》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观点,现在出现了一个新大陆,这个新的大陆是大家看不见的,但是所有人都不能逃过它的影响,大家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看不见的新大陆》概括了新经济的四大互相影响的特征(有形、无国界、数字科技和高效益成本比),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战略。“看不见”是因为这个新大陆并非一块实质上存在的土地,而是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意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但是,这块无形的新大陆对经济、政治及社会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可以感受得到的。尽管后来发生了互联网泡沫的破碎,但大前研一后来在文章和讲演中强调,“新经济”已经大大改变了全球竞争规则,重申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性。无论个人还是机构,都需要用新的眼光来看迅速变化的世界,并从中找到成功机会。</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大前研一的观点尖锐而富有争议,近几年他潜心研究亚洲经济,著书100多本,其中关于中国的三本著作都在海外经济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全球研究亚洲经济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China Impact》一书中,他开篇写道:“中国已经觉醒。”他相信包括东北、京津、山东、长三角、福建、珠三角在内的不同地区已形成六个不同的强大的经济体,它们支持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并将对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未来10年,世界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与一个强大的中国相处。他也不断强调,中国的崛起对于世界,尤其是亚洲,首先是一个重大的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他在《中国,岀租中》认为这种“租位子经济”,最能带动中国的经济快速成长,他把全中国比喻成一个超级大卖场,他欢迎所有的国际企业来租个摊位卖产品,而今全球没有任何其它国家能比得上中国的超级吸引力。</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受到经济浪潮强力的推移,2005年两岸和平统一!中华联邦的新板块,将结合中、台、港,甚至是新加坡,成为一股莫可抵挡的经济旋风。” 这是大前研一在《中华联邦》中的大胆预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记得有人说过,贩卖思想的人,不管是天真还是幼稚,是狂热还是执著,都具有特别的气质。在一个人声鼎沸的现代社会,只有分贝远远高于众人,你才能“引人注目”,你的观念才有机会深入人心,不管是真理还是谬论,是被人赞赏还是唾弃。如果你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著与勇气,你与理解的同情与共鸣之约也就只好永远遥遥无期,思想家最痛苦的恐怕莫过于此。我想大前必是深谙其中的道理。</p>
<p>好文</p><p>没人顶</p>
<p>把中国只分成6大区可见他的短视.</p><p>中国中部和西部难道不见了吗?中部已经形成湖北和陕西-河南两大区,西部有中亚和南亚入海口之称,将来也会大有发展.</p><p>而且有夸大的的部分.像说啥十年后其中一区会超日本(太假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