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怀念帝国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13:01
<p><span class="content"><font color="#000000">作者:</font><a href="http://www.tianya.cn/browse/listwriter.asp?vwriter=%E7%BB%B4%E8%88%9F%E8%AF%95%E6%9C%9B%E6%95%85%E5%9B%BD&amp;idwriter=1956788&amp;key=502471242"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维舟试望故国</font></a></span></p><p><span class="content"><a href="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amp;idWriter=0&amp;Key=0&amp;idArticle=103870&amp;strItem=worldlook"><font color="#000000">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amp;idWriter=0&amp;Key=0&amp;idArticle=103870&amp;strItem=worldlook</font></a></span></p><p><span class="content"><font color="#000000">&nbsp;</font></span></p><p><span class="content"><font color="#000000">&nbsp;&nbsp;</font></span></p><span class="content"><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span class="content"><p><span class="content"><font color="#000000">&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作为近代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的主要受害者之一,中国人一向对“帝国主义”一词怀有恶感。根据官方历史编纂学,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根本使命,两者(外部敌人和内部敌人)同为民族苦难的根源。然而我们真的像我们自己所认为的那样痛恨帝国主义吗?答案也许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并不痛恨帝国主义本身,只要那是我们自己的帝国主义。<br/>  <br/>  一、中国的帝国主义<br/>  <br/>  梁启超在回顾两汉开拓西域时候,称赞班超是“真千古之快男儿,斯真世界之大英雄”,然而他坦率地将心目中大英雄与征服印度的克莱武及印度总督黑斯廷斯相比,也表明梁启超对这两个殖民英雄毫无反感。孙中山在关于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的演讲中,也一样将班超和克莱武并列,他承认:“中国……历代政府总是用帝国主义去征服别种民族。”不过又争辩说,中国征服周围小国多是用“和平手段去感化人”的王道,而不是如西欧各国专用霸道强权去压迫人。<br/>  <br/>  在我看来,帝国主义并没有东西方之分。汉唐开边的征战史,没有哪次是仅靠胡萝卜就感化得“四夷宾服”的,相反,大棒政策是决定性、必不可少的战略手段。国人喜欢自许“王道”,奈何汉家章法“本以王霸道杂之”。<br/>  <br/>  以两汉经营西域为例。傅介子斩楼兰王的故事一向被视为壮举,但换个角度看,这是无庸置疑的帝国主义行径——一个汉朝的低级官员不允许楼兰有独立的外交政策(楼兰当时亲匈奴),竟暗杀所在国的国王,以现代国际法衡量是十分骇人听闻的。而陈汤则认为夷狄畏服强者是天性(近代西方列强也认为枪炮对中国人最有效),所以这个冒险家悍然以武力推行其征服主张。甚至以恩重于西域而著称的班超,在必要的时候,也毫不犹豫地以暴力为后盾,击杀反对汉朝政策的任何西域小国——他曾将危须王斩首,传首京师,扶植当地傀儡政权。<br/>    <br/>  班超等人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并被梁启超/孙中山比作克莱武,因为两者有一些类似的传奇色彩:一个仕途无望的低级官员,仅依靠极少数人马,竟一举击败强大敌国,为本土征服大片土地,扬威异域——自然,被征服者如何看待他们则是另外一回事。如班超在西域发动的最大一次战役(94年),调集龟兹等八国兵7万人,而自己下属吏士仅1400人,讨伐焉耆、危须等三国,大获成功后 “纵兵钞掠,斩首五千余级,获生口万五千人,马畜牛羊三十余万头”,以制造恐怖气氛的方式树立起汉朝的威望。这些情况与克莱武1757年在普拉西战役中借土邦之力以少胜多击败印军,十分相似。<br/>    <br/>  因此,征服者胜利的秘诀除了军事力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帝国的威望(否则他们也根本无法调动当地军队),同时,确保他们的分裂,并在帝国体制上获得平等的地位,这样,任何一个想要打破这种平衡致力于当地统一的城邦,都将受到其他城邦的疑惧。通常而言,这些历史中立功异域的中国人形象,更接近于一个殖民地官员,而不是一个所谓“以和平手段感化人”的圣人。<br/>    <br/>  二、冒险家的年代<br/>    <br/>  1900年,英国驻法大使芒逊爵士在义和团运动前夕说:“在远离欧洲以外的国家任职的外交官有一个共同倾向——特别是在东方的外交官——他们常常不肯放过任何一个推行炮舰政策的机会,而他们为此提供的借口往往是想象中的危险。”<br/>    <br/>  这段话用以说明汉唐时代渴求边功的中国驻外官吏来说,也无不可。司马迁以史学家的诚实和良知批评道,自张骞凿空西域封侯之后,无数人“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汉武帝因为西域绝远,常人所不愿往,因此不辩良莠,一律允准。牛皮吹得大的成为时节,吹得小的则封副使,“故妄言无行之徙皆争效之”。这些无赖带着走私发财的目的前往西域,西域各国光是招待他们就造成了财政上的灾难,由此产生厌恶,暗地里禁绝给汉使食物。这些亡命之徒又争相说西域各城邦“兵弱易击”,引汉军出兵数万远征。在这一片混乱的图景之中,造成了汉朝在西域的霸业,也虚耗了国家财政和无数士兵的鲜血(《史记•大宛列传》)。<br/>    <br/>  这些情况不仅限于西域,汉武帝将朝鲜征服为四郡后,中国商人和冒险家大批涌入,“他们追求利益的欲望是如此的强烈以至沉湎于盗窃行为,由此逐渐破坏了那里的社会风气。”(余英时《汉朝贸易与扩张》)<br/>    <br/>  这一景象,与1895年日本割占台湾后十分相似。当时接收台湾决定由萨摩派阀主导,使西南之役后沉滞不振的鹿儿岛县人狂喜。落魄旧士族,无不兴高采烈。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时期担任人事课的木下新三郎透露:“当时甫占领台湾,接收人员大部分都是在日本当地不得志的人士,其中虽也有见识颇高的人才,但大部分是未能成功的人。”(《春帆楼下晚潮急》)<br/>    <br/>  两汉在西域的冒险家,的确多数出身卑微,如陈汤为郎,傅介子是骏马监,均为芝麻小官。清末中法战争时唐景崧请缨初战,举此两人为例,称赞他们“皆以卑官而怀大志,卒立奇功”,但反过来说,只有这样的人,才具备冒险家那种泼辣强悍的作风。从陈、傅两人的故事来说,他们对使用暴力有效的时候,从不犹豫。陈汤甚至不惜假借朝廷命令调兵出战,在取胜后再向朝廷请罪。<br/>  <br/>    <br/>  这些冒险家的擅自行动经常使朝廷头疼。一方面,他们推行赤裸裸的武力政策,常常造成既定事实后再行汇报;但另一方面,这种行为虽然不便鼓励,但他们却的确立了大功,因此朝廷最后仍会接受事实,即使不加奖赏,也会从轻发落。<br/>    <br/>  问题真正的关键在于,怎样区分这种冒险行为的利弊呢?例如“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种逻辑,造成了陈汤令人印象深刻的功业,但使后来高仙芝在751 年怛罗斯大败的,也是同一帝国主义思维。这正如一个细心的波士顿观察家1840年注意到的,“投机在获取成功时被称之为事业,只有失败时才是一种罪恶的事物。”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一样,胜利者总是被免于追究。设想一下:假如陈汤在说了这句话后,军事冒险却遭到惨败,那么他这句话想必不会再被列为“十大豪言壮语”了,倒有可能被作为妄人而遭耻笑。<br/>    <br/>  实际上,在这种冒险的年代里,我们很难判断一个几千里外、不受控制的人,究竟是英雄还是野心家。<br/>    <br/>  儒家思想对边疆征服持消极态度,但根本着眼点,在于此事疲敝中国,得到的却仅仅是皇帝自己的满足感;其动因不在于对被征服者的人道主义关怀——即使反战的儒士大臣也和边疆的冒险家一样,认为被征服的胡人只是禽兽而已。这就好比美国反战者反对的主要是“不要花纳税人的钱,送我们的孩子去伊拉克流血”。<br/>    <br/>  帝国的过度扩张往往是衰亡之由,一个谨慎稳健的对外政策,比起祸福难料的军事冒险,无疑是更为可取的,即使是近代热中于执行炮舰政策的西方列强,也是如此。例如1882年,法国柴棍总督派将领李维业率军北上以保护河内领事不受黑旗军威胁,将行,再三叮嘱其勿好大喜功:“法国政府无论有任何代价,必不愿于数万里之外为一侵略战争,为国家惹极大之纠纷。故此在北越只可出于和平目的,在政治和行政上扩充法国势力,遇到中国军队,不要引起冲突。当力避开火,开火只能增加困难,别无好处。”当时法国海军部长及外交部都对这番言论大为赞许。但李维业和不少冒险家一样,北上后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仍然占领河内,结果引发中法大战。<br/> <br/>  三、为何怀念帝国主义?<br/>    <br/>  虽说厌恶压制是人的天性,但人只是厌恶压制自己者,如果自己压制他人则是人世最高快乐。……我辈之志只在压制此种压制,于世界中一味获得压制也。<br/>  ——福泽谕吉,1882年<br/>    <br/>  在各种民族主义论坛上,一度流传一个“中国历史上十大豪言壮语”的帖子,内容经常有出入,但其中有一句总是入选,即东汉陈汤说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br/>    <br/>  这句受愤青们神往的豪言无疑是赤裸裸的强权宣言,其姿态与执行炮舰政策的西方列强殖民地官员并无区别,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在陈汤说这句话的时代,中国是操刀者,而非被宰割者。这种流露出来的对强权时代的怀念,如果不是对历史的无知,就是说明中国人在潜意识中怀有以上福泽谕吉所说的“天性”——虽然他的这种坦白令人不安。<br/>    <br/>  如今各种论坛上的言论有一种倾向:即将国际关系完全看作是一种实力的较量。即使我们目前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根本原因仍是在于培植自己的实力,没有实力决不摊牌,落后则要挨打。这些信念一度曾鞭策国人奋发,但按照这一逻辑,很自然地,没有实力的国家也就难以得到尊重。这真是一个令人苦笑的悖论:一个曾深受强权逻辑之苦的国家,到头来却成了这一逻辑忠实的信徒。<br/>    <br/>  中国的近代史可谓惨痛,列强对华政策无不以武力为后盾,随时准备惩罚这个老大帝国。列强的外交官们对中国政府的统治能力不屑一顾,递交外交照会大多是命令式逼迫就范的口吻。然而痛恨被人如此对待的民族主义者,却常常格外地神往自己祖先的帝国主义事业,如上所述,班超等人与一个殖民地官员并无实质性差别——差别仅仅在于,那是“我们自己的帝国主义”。当然,以现代国际政治的标准去要求两千年前的古人,是不恰当的,但至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r/>    <br/>  怀念本国的强盛时代,是每一个民族不由自主的癖好之一,但这倾向性不应当包含对他国的不尊重。否则,在这种思想中潜移默化的一代,在他们具备成熟的对外眼光之前,别国就有理由以疑虑的眼光来打量我们。周围各国对于中国复兴的不安,我们已经听得太多,假如他们看到更多中国人的心理倾向来证实这一点,那么,到头来我们也不会得到什么好处。<br/>    <br/>  现在中国国势渐强,网上的论调也变得更加自信甚至狂妄,每每以势力范围和不惜一战为说辞,且不说在如今这个时代,军事已远非唯一和最佳的解决手段,这种信口开河的狂热是否明智,也是值得怀疑的。两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挟数十年工业发展的国力,成为欧洲第一强国,自信极强,结果两战皆败,几乎灭国——因为德国有能力击败任何一个欧洲强国,却无力与所有国家为敌。<br/>    <br/>  不要看现在中国已经有了一些朋友,到中国伸出手去,甚至为伊朗之类的国家大开一战,到时候周围各国的态度如何,是大可存疑的。也许他们立刻就对中国心存疑惧,转而谋求以美国来压制中国过快的上升势头了。在中国真正强盛之前,还是不要过早发出这些刺耳的声音。<br/>    <br/>  林肯曾说:“因为我不想成为奴隶,所以我也不想做主人。”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在怀念本国的帝国主义时代时深思。</font></span></p></span></span>
[此贴子已经被新侨联委员于2006-5-1 8:42:21编辑过]
<p><span class="content"><font color="#000000">作者:</font><a href="http://www.tianya.cn/browse/listwriter.asp?vwriter=%E7%BB%B4%E8%88%9F%E8%AF%95%E6%9C%9B%E6%95%85%E5%9B%BD&amp;idwriter=1956788&amp;key=502471242"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维舟试望故国</font></a></span></p><p><span class="content"><a href="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amp;idWriter=0&amp;Key=0&amp;idArticle=103870&amp;strItem=worldlook"><font color="#000000">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amp;idWriter=0&amp;Key=0&amp;idArticle=103870&amp;strItem=worldlook</font></a></span></p><p><span class="content"><font color="#000000">&nbsp;</font></span></p><p><span class="content"><font color="#000000">&nbsp;&nbsp;</font></span></p><span class="content"><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r><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td><span class="content"><p><span class="content"><font color="#000000">&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作为近代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的主要受害者之一,中国人一向对“帝国主义”一词怀有恶感。根据官方历史编纂学,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根本使命,两者(外部敌人和内部敌人)同为民族苦难的根源。然而我们真的像我们自己所认为的那样痛恨帝国主义吗?答案也许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并不痛恨帝国主义本身,只要那是我们自己的帝国主义。<br/>  <br/>  一、中国的帝国主义<br/>  <br/>  梁启超在回顾两汉开拓西域时候,称赞班超是“真千古之快男儿,斯真世界之大英雄”,然而他坦率地将心目中大英雄与征服印度的克莱武及印度总督黑斯廷斯相比,也表明梁启超对这两个殖民英雄毫无反感。孙中山在关于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的演讲中,也一样将班超和克莱武并列,他承认:“中国……历代政府总是用帝国主义去征服别种民族。”不过又争辩说,中国征服周围小国多是用“和平手段去感化人”的王道,而不是如西欧各国专用霸道强权去压迫人。<br/>  <br/>  在我看来,帝国主义并没有东西方之分。汉唐开边的征战史,没有哪次是仅靠胡萝卜就感化得“四夷宾服”的,相反,大棒政策是决定性、必不可少的战略手段。国人喜欢自许“王道”,奈何汉家章法“本以王霸道杂之”。<br/>  <br/>  以两汉经营西域为例。傅介子斩楼兰王的故事一向被视为壮举,但换个角度看,这是无庸置疑的帝国主义行径——一个汉朝的低级官员不允许楼兰有独立的外交政策(楼兰当时亲匈奴),竟暗杀所在国的国王,以现代国际法衡量是十分骇人听闻的。而陈汤则认为夷狄畏服强者是天性(近代西方列强也认为枪炮对中国人最有效),所以这个冒险家悍然以武力推行其征服主张。甚至以恩重于西域而著称的班超,在必要的时候,也毫不犹豫地以暴力为后盾,击杀反对汉朝政策的任何西域小国——他曾将危须王斩首,传首京师,扶植当地傀儡政权。<br/>    <br/>  班超等人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并被梁启超/孙中山比作克莱武,因为两者有一些类似的传奇色彩:一个仕途无望的低级官员,仅依靠极少数人马,竟一举击败强大敌国,为本土征服大片土地,扬威异域——自然,被征服者如何看待他们则是另外一回事。如班超在西域发动的最大一次战役(94年),调集龟兹等八国兵7万人,而自己下属吏士仅1400人,讨伐焉耆、危须等三国,大获成功后 “纵兵钞掠,斩首五千余级,获生口万五千人,马畜牛羊三十余万头”,以制造恐怖气氛的方式树立起汉朝的威望。这些情况与克莱武1757年在普拉西战役中借土邦之力以少胜多击败印军,十分相似。<br/>    <br/>  因此,征服者胜利的秘诀除了军事力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帝国的威望(否则他们也根本无法调动当地军队),同时,确保他们的分裂,并在帝国体制上获得平等的地位,这样,任何一个想要打破这种平衡致力于当地统一的城邦,都将受到其他城邦的疑惧。通常而言,这些历史中立功异域的中国人形象,更接近于一个殖民地官员,而不是一个所谓“以和平手段感化人”的圣人。<br/>    <br/>  二、冒险家的年代<br/>    <br/>  1900年,英国驻法大使芒逊爵士在义和团运动前夕说:“在远离欧洲以外的国家任职的外交官有一个共同倾向——特别是在东方的外交官——他们常常不肯放过任何一个推行炮舰政策的机会,而他们为此提供的借口往往是想象中的危险。”<br/>    <br/>  这段话用以说明汉唐时代渴求边功的中国驻外官吏来说,也无不可。司马迁以史学家的诚实和良知批评道,自张骞凿空西域封侯之后,无数人“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汉武帝因为西域绝远,常人所不愿往,因此不辩良莠,一律允准。牛皮吹得大的成为时节,吹得小的则封副使,“故妄言无行之徙皆争效之”。这些无赖带着走私发财的目的前往西域,西域各国光是招待他们就造成了财政上的灾难,由此产生厌恶,暗地里禁绝给汉使食物。这些亡命之徒又争相说西域各城邦“兵弱易击”,引汉军出兵数万远征。在这一片混乱的图景之中,造成了汉朝在西域的霸业,也虚耗了国家财政和无数士兵的鲜血(《史记•大宛列传》)。<br/>    <br/>  这些情况不仅限于西域,汉武帝将朝鲜征服为四郡后,中国商人和冒险家大批涌入,“他们追求利益的欲望是如此的强烈以至沉湎于盗窃行为,由此逐渐破坏了那里的社会风气。”(余英时《汉朝贸易与扩张》)<br/>    <br/>  这一景象,与1895年日本割占台湾后十分相似。当时接收台湾决定由萨摩派阀主导,使西南之役后沉滞不振的鹿儿岛县人狂喜。落魄旧士族,无不兴高采烈。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时期担任人事课的木下新三郎透露:“当时甫占领台湾,接收人员大部分都是在日本当地不得志的人士,其中虽也有见识颇高的人才,但大部分是未能成功的人。”(《春帆楼下晚潮急》)<br/>    <br/>  两汉在西域的冒险家,的确多数出身卑微,如陈汤为郎,傅介子是骏马监,均为芝麻小官。清末中法战争时唐景崧请缨初战,举此两人为例,称赞他们“皆以卑官而怀大志,卒立奇功”,但反过来说,只有这样的人,才具备冒险家那种泼辣强悍的作风。从陈、傅两人的故事来说,他们对使用暴力有效的时候,从不犹豫。陈汤甚至不惜假借朝廷命令调兵出战,在取胜后再向朝廷请罪。<br/>  <br/>    <br/>  这些冒险家的擅自行动经常使朝廷头疼。一方面,他们推行赤裸裸的武力政策,常常造成既定事实后再行汇报;但另一方面,这种行为虽然不便鼓励,但他们却的确立了大功,因此朝廷最后仍会接受事实,即使不加奖赏,也会从轻发落。<br/>    <br/>  问题真正的关键在于,怎样区分这种冒险行为的利弊呢?例如“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种逻辑,造成了陈汤令人印象深刻的功业,但使后来高仙芝在751 年怛罗斯大败的,也是同一帝国主义思维。这正如一个细心的波士顿观察家1840年注意到的,“投机在获取成功时被称之为事业,只有失败时才是一种罪恶的事物。”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一样,胜利者总是被免于追究。设想一下:假如陈汤在说了这句话后,军事冒险却遭到惨败,那么他这句话想必不会再被列为“十大豪言壮语”了,倒有可能被作为妄人而遭耻笑。<br/>    <br/>  实际上,在这种冒险的年代里,我们很难判断一个几千里外、不受控制的人,究竟是英雄还是野心家。<br/>    <br/>  儒家思想对边疆征服持消极态度,但根本着眼点,在于此事疲敝中国,得到的却仅仅是皇帝自己的满足感;其动因不在于对被征服者的人道主义关怀——即使反战的儒士大臣也和边疆的冒险家一样,认为被征服的胡人只是禽兽而已。这就好比美国反战者反对的主要是“不要花纳税人的钱,送我们的孩子去伊拉克流血”。<br/>    <br/>  帝国的过度扩张往往是衰亡之由,一个谨慎稳健的对外政策,比起祸福难料的军事冒险,无疑是更为可取的,即使是近代热中于执行炮舰政策的西方列强,也是如此。例如1882年,法国柴棍总督派将领李维业率军北上以保护河内领事不受黑旗军威胁,将行,再三叮嘱其勿好大喜功:“法国政府无论有任何代价,必不愿于数万里之外为一侵略战争,为国家惹极大之纠纷。故此在北越只可出于和平目的,在政治和行政上扩充法国势力,遇到中国军队,不要引起冲突。当力避开火,开火只能增加困难,别无好处。”当时法国海军部长及外交部都对这番言论大为赞许。但李维业和不少冒险家一样,北上后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仍然占领河内,结果引发中法大战。<br/> <br/>  三、为何怀念帝国主义?<br/>    <br/>  虽说厌恶压制是人的天性,但人只是厌恶压制自己者,如果自己压制他人则是人世最高快乐。……我辈之志只在压制此种压制,于世界中一味获得压制也。<br/>  ——福泽谕吉,1882年<br/>    <br/>  在各种民族主义论坛上,一度流传一个“中国历史上十大豪言壮语”的帖子,内容经常有出入,但其中有一句总是入选,即东汉陈汤说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br/>    <br/>  这句受愤青们神往的豪言无疑是赤裸裸的强权宣言,其姿态与执行炮舰政策的西方列强殖民地官员并无区别,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在陈汤说这句话的时代,中国是操刀者,而非被宰割者。这种流露出来的对强权时代的怀念,如果不是对历史的无知,就是说明中国人在潜意识中怀有以上福泽谕吉所说的“天性”——虽然他的这种坦白令人不安。<br/>    <br/>  如今各种论坛上的言论有一种倾向:即将国际关系完全看作是一种实力的较量。即使我们目前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根本原因仍是在于培植自己的实力,没有实力决不摊牌,落后则要挨打。这些信念一度曾鞭策国人奋发,但按照这一逻辑,很自然地,没有实力的国家也就难以得到尊重。这真是一个令人苦笑的悖论:一个曾深受强权逻辑之苦的国家,到头来却成了这一逻辑忠实的信徒。<br/>    <br/>  中国的近代史可谓惨痛,列强对华政策无不以武力为后盾,随时准备惩罚这个老大帝国。列强的外交官们对中国政府的统治能力不屑一顾,递交外交照会大多是命令式逼迫就范的口吻。然而痛恨被人如此对待的民族主义者,却常常格外地神往自己祖先的帝国主义事业,如上所述,班超等人与一个殖民地官员并无实质性差别——差别仅仅在于,那是“我们自己的帝国主义”。当然,以现代国际政治的标准去要求两千年前的古人,是不恰当的,但至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r/>    <br/>  怀念本国的强盛时代,是每一个民族不由自主的癖好之一,但这倾向性不应当包含对他国的不尊重。否则,在这种思想中潜移默化的一代,在他们具备成熟的对外眼光之前,别国就有理由以疑虑的眼光来打量我们。周围各国对于中国复兴的不安,我们已经听得太多,假如他们看到更多中国人的心理倾向来证实这一点,那么,到头来我们也不会得到什么好处。<br/>    <br/>  现在中国国势渐强,网上的论调也变得更加自信甚至狂妄,每每以势力范围和不惜一战为说辞,且不说在如今这个时代,军事已远非唯一和最佳的解决手段,这种信口开河的狂热是否明智,也是值得怀疑的。两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挟数十年工业发展的国力,成为欧洲第一强国,自信极强,结果两战皆败,几乎灭国——因为德国有能力击败任何一个欧洲强国,却无力与所有国家为敌。<br/>    <br/>  不要看现在中国已经有了一些朋友,到中国伸出手去,甚至为伊朗之类的国家大开一战,到时候周围各国的态度如何,是大可存疑的。也许他们立刻就对中国心存疑惧,转而谋求以美国来压制中国过快的上升势头了。在中国真正强盛之前,还是不要过早发出这些刺耳的声音。<br/>    <br/>  林肯曾说:“因为我不想成为奴隶,所以我也不想做主人。”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在怀念本国的帝国主义时代时深思。</font></span></p></span></span>
[此贴子已经被新侨联委员于2006-5-1 8:42:21编辑过]
<p>尼丹大大的贴先顶~~~~</p><p>然后在慢慢阅读.</p>
确实好文!
中国不回有帝国主义的
<p>  好文章,拜服!</p><p>  帝国主义有什么不好?我就是中华帝国的后人!因为我们近代曾经积贫积弱,新中国建国以后就宣传弱者心态,弱国心态,很不利于大中华重新复兴。直到近年,政府才重新提出“中华复兴大业”概念,总算是回到了正常宣传了。</p><p>  文章作者最让我钦佩的,是报定有恢复大中华荣光的坚定信心,而又懂得“不要过早发出这些刺耳的声音”。大智慧。</p><p>  推荐广大会员细读。</p>
<p>超级斑竹大人</p><p>&nbsp;&nbsp; 你不觉得这文章不现实吗</p>
<p>  我觉得,战略思维应该有所前瞻。此文章恰好配合了“中华复兴”大业的号召,值得我们学习,力行。</p><p>  什么叫做“中华复兴”?还不就是恢复大中华帝国的荣光?</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新侨联委员</i>在2006-5-1 8:39:00的发言:</b><br/><p>  好文章,拜服!</p><p>  帝国主义有什么不好?我就是中华帝国的后人!因为我们近代曾经积贫积弱,新中国建国以后就宣传弱者心态,弱国心态,很不利于大中华重新复兴。直到近年,政府才重新提出“中华复兴大业”概念,总算是回到了正常宣传了。</p><p>  文章作者最让我钦佩的,是报定有恢复大中华荣光的坚定信心,而又懂得“不要过早发出这些刺耳的声音”。大智慧。</p><p>  推荐广大会员细读。</p></div><p>委员分析的有理! </p><p>报定有恢复大中华荣光的坚定信心,坚决抛弃弱者心态,弱国心态,威严而又理智地处理各方面 </p><p>问题,</p>
<p>  恢复大中华荣光,道路漫长而艰辛。我们要有面对困难,遭受挫折,愈挫愈勇的心理准备。更要有脚踏实地,立足自己所能够完成的任务,一砖一瓦建设复兴大业的实干精神。</p><p>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事业可成!</p>
<p>不过文章的论点还是不够清楚</p><p>文中主旨</p><p>在于提醒大家注重实力基础的同时 </p><p>注意从个人扩展至国家与民族的道德情感的问题</p><p>论点有些隐晦</p><p>主题是道德</p><p>却依然从实力对比与势力划分</p><p>而不是去道德本身的角度去阐述</p><p>当然</p><p>后一种论述方法在目前阶段下显的有些不切实际</p>
<p>和平崛起正是如此刚柔之道</p>
偶就说么,中国成为帝国主义甚至军国主义国家完全是可能地
21世纪的帝国主义,已经不能通过战争和领土这种方式了,而是通过经济和文化,‘杀人’不见血地推行。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新侨联委员</i>在2006-5-1 8:39:00的发言:</b><br/><p>  好文章,拜服!</p><p>  帝国主义有什么不好?我就是中华帝国的后人!因为我们近代曾经积贫积弱,新中国建国以后就宣传弱者心态,弱国心态,很不利于大中华重新复兴。直到近年,政府才重新提出“中华复兴大业”概念,总算是回到了正常宣传了。</p><p>  文章作者最让我钦佩的,是报定有恢复大中华荣光的坚定信心,而又懂得“不要过早发出这些刺耳的声音”。大智慧。</p><p>  推荐广大会员细读。</p></div><p>正解!</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小丹尼</i>在2006-5-3 1:56:00的发言:</b><br/>21世纪的帝国主义,已经不能通过战争和领土这种方式了,而是通过经济和文化,‘杀人’不见血地推行。</div><p></p>当遇到强硬抵抗帝国经济和文化规范的,就要见血地推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