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传——王惕 著 (连载圆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55:09
]]
  阿弥陀佛,师兄请继续…………
一、本&nbsp;&nbsp;生&nbsp;&nbsp;篇<br/><br/><br/><p align="center">本生略说</p><br/><br/>  早在佛教创立之前,古印度人便相信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人们在谈到世间传诵的故事时,往往会说这是某某前生、往世做了什么善业或恶业,来证明善恶有报、业力难违。这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故事体裁——本生故事。<br/><br/>  佛教发源于印度,自然带有很多印度文化色彩,其中包括了善恶有报的轮回转世思想。佛本生,讲的是释迦牟尼过去无数劫生生世世的故事,人物众多,有美有丑;有的健壮美丽、有的盲目瘸腿;有国王、大臣、王子、王妃,也有英雄、盗贼、天神、鬼怪,有点像古代神话。故事感人,审美价值也很高,信不信却由你。<br/><br/>  现代多数人相信人死去后,万事皆空,做为这个特定的“人”,一切都不复存在了。所以不少人为了“不白来一世”,便拼命地去掠夺和享受。而古代的先民们却有多种多样的说法。有的人相信有灵魂;有的人则怀疑有鬼神;还有的人相信祖先的灵魂会永远保佑全家。中国流传已久的大办丧事之风俗,就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仍或多或少地相信祖灵说或灵魂说。总之,古代人和宗教人士相信人死以后,还有一个肉眼看不到的物质存在,可以升天,也可能入地狱。佛教的轮回说即建立在这种信仰上,但它不被称为灵魂,而是被称为神识、阿赖耶识、离开肉体之后是以一种气团、气场或肉眼看不清的发光体(或不发光)的形式存在,叫作“中阴”。这种“中阴身”带不走生前的财富,也带不走妻子儿女、房地产和存折,只能带走一样东西,这就是“业”。可以说中阴身如同一部精密高性能的电脑,使一个生命体多生多世以来,所作一切善业、恶业的信息库。所以佛教有句俗语:(人死后)“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这些“业”,就是一个生命体的中阴再次转世的依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说就从此而来。佛教便依此理论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想要摆脱恶业的报应,只有两个方法:1.忏悔,忏悔过去无数世一切罪恶,下决心、发誓言,勇于实践,永远不再重犯。2.恭敬供养佛陀,极大限度地多做善事。佛本生的故事便由此展开。在此,由众多本生故事中选择了几则,供读者参考。<br/>
<p align="center">舍身供暖——兔王本生</p><br/><br/>  释迦牟尼的过去世曾为兔王,它和同类悠闲地居住在山林中。饿了,就吃野生瓜果;渴了就到清泉边饮水。兔王心地善良、慈悲,它告诉同类说:“大家要和睦相处,不要因为一棵草、一口水就你争我抢。咱们兔类本来就形体小,心量也小,如果不放大我们的心量,我们将转生为更小的动物,直到变成蚊子、苍蝇,到那时,要想出离畜生道就更没希望了。所以,我们要放大自己的心量,尽量容忍同类,这样我们才有希望摆脱畜生道,而得到人形。”兔子兔孙们听了无不欢喜跳跃,大家相安无事。<br/><br/>  和这群野兔同住一山的,有一位仙人,住在山洞里,也是饥食野果,渴饮山泉,独处修道,从来不放逸自己。他和小动物们友好相处,对它们慈悲爱护,有时还把自己采的果子留给动物分享。这位仙人诵经的嗓音非常悦耳、柔和优雅,像是清泉流水,又像丝弦乐曲,那些动物们听了都很快乐。兔王经常到山洞的旁边去听经,从来不知厌倦,并命兔子兔孙们用瓜果供养仙人。这样经过了好多年月。<br/><br/>  有一年冬天,山上特别寒冷,雪下得很厚,山上的果子也很难找到了。仙人准备下山,回到人烟稠密的地方去。兔王非常怀念他,看着他收拾自己的食钵和皮衣,便滴下泪来,说:“尊敬的先生,您要到哪里去呢?我真舍不得您走,往日天天相见,听您诵经竟忘记了自身的饥渴,心情怡悦,如子依父。您,您能不能留下来呢?”<br/><br/>  仙人说:“我还没有成佛,地、水、火、风这四种元素组成我的肉体,很难耐住当前的寒冷。再说瓜果将尽,我也要为你们这些可爱的生命留一些,我可以到村庄或庙宇里过冬,向老百姓乞食,可你们不行。”<br/><br/>  兔王说:“我可以让我的眷属到各处去找果子来供养您,希望您哀怜众生,我们不听您念经,就感到生活毫无意义,我没有什么可供养您,宁愿以我的身体来供养。”<br/><br/>  仙人被感动了,便在雪中勉强拾得一点柴草,升起火来。兔王看那柴又湿又冷,不易起火,便举身跳入火中,火立即炽盛起来,温暖无比。兔王的神识便依献身的功德上升到兜率内院。仙人被兔王的高尚行为深深地感动了,从此辟谷不食,终于也使自己的神识升至兜率内院。<br/><br/>  当释迦牟尼成佛后给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讲述这一故事时,说:“过去久远劫前的兔王就是我,那位仙人不久就成佛了,就是你们大家共同敬仰的燃灯古佛。”<br/>
<p>有没有电子版呀,偶找了好久这电子版都没有?</p><p>继续关注!~~~</p>
<p align="center">安详忍辱——水牛王本生</p><br/><br/>  有一次释迦牟尼和他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聚在一处,他给弟子们讲述了一个水牛王的故事。<br/><br/>  在过去久远劫以前,有一片水草肥美的大草原,一个水牛王领着它的一群牛子牛孙亲属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这里。它们徐缓地漫步,自由自在地吃草,饮水,心情安详平和。水牛王生得皮毛光亮,神采巍巍,在牛群中从来不以王者身份横行霸道,对那些老牛和小牛犊十分爱护,所以在它的眷属中享有很高的威信。<br/><br/>  有一只毛猴在草原上东奔西跳,碰上了水牛王,忌妒之心油然而生。毛猴想:“哎,真是太奇怪了,这个水牛王,皮毛比我光亮,形体也比我大。呀!乖乖,他还长着两个又长又硬的牛角。哼,看它那个得意劲,还领着一大群子子孙孙的。怎么我就单身毛猴,没人疼,没人问呢?我飞给它点颜色看。”毛猴月想越有气,便抓起碎石和土块向水牛王打去。水牛王心想:“这个小毛猴真可怜,它的忌妒心太强了。我虽然力气很大,却不能与它计较。为什么呢?每个生命体都在不断地造作善业或恶业。种了善因,会得善果;种了恶因,会得恶果。我如果发起怒来,就会造恶业,到那时,我会长时间流转在地狱、饿鬼、畜牲这三种恶道中。唉,随它去吧!我宁可忍耐疼痛、烦恼,也不能造作恶业。”想到这里,水牛王没有反抗,也没有叫喊,甚至连眼皮也没有抬,仍然悠然地吃草,安详雅步,好像周围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毛猴更生气了,心想:“好呀,我这么卖力气,累出一身汗,我都受不了啦,这个庞然大物居然不理我,气死我了!”它抓起石头、土块又向牛群中其他的水牛掷去,嘴里还不停地骂骂咧咧。其他的水牛看到自己的大王安详忍辱,便纷纷效仿,也不抬头,不反抗,不叫喊,依然漫步吃草。<br/><br/>  在牛群的后面有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小牛犊,毛猴看到机会来了,便向它发起进攻。小牛犊“呣”地叫了一声,本想冲过去把小毛猴撞翻,但它看到自己的父母、兄长都能忍辱,对挑衅者不理不睬,便也学着牛王的样子,柔顺地眨眨眼,抖掉身体的土,自去一边吃草去了。<br/><br/>  草原上有一位树身看到这一切,很为水牛王抱不平。便走过去对水牛王说:“依你这么大的身躯,巨大无比的力气,为什么对于毛猴的攻击不给予报复?你的一只角比毛猴的身体还长大,还击它不费吹灰之力。可你为什么默然忍受,是怕它吗?”<br/><br/>  水牛王说:“毛猴无端地忌恨我,必然也会如此这般地对待别人,因果不爽,它自会得到报应,我何必用它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呢?”<br/><br/>  不久,有几位婆罗门教的修行人从这里经过。小毛猴看到他们又忌妒起来,便抄起石头、土块劈头盖脸地打过去。修行的外道飞起一脚,小毛猴被踢出很远,当即毙命。<br/><br/>  释迦牟尼说:“想当初那个水牛王就是我的前生。那些忍辱的水牛群,就是学法的诸比丘(比丘是印度语音,其意是‘乞士’)。小牛犊和修行的外道(应称‘梵志’)现在都是佛教的在家居士。”<br/>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柔丫丫</i>在2006-4-22 20:39:00的发言:</b><br/><p>有没有电子版呀,偶找了好久这电子版都没有?</p><p>继续关注!~~~</p></div><p></p>你以前看过这本书吗?这是我在04年的时候在一个小论坛上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只不过当时只连载到成道篇,现在继续连载中。我也在网上查找过,看看有没有人也把这本书打出来,因为我想偷点儿懒。但结果只找到一个网站转载了我发过的部分,而且连字体、颜色格式都是一模一样。当然,我是欢迎大家转载这部王先生的著作的,能为大众付出劳动是我的荣幸。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7 23:01:47编辑过]
<p align="center">因地菩萨</p><br/><br/><font size="2">  佛教认为,要成为大觉圣人——佛陀的关键是要“发菩提心,入菩萨行”。也就是说要全身心地投入一种准佛、预备役佛、候补佛的实践中去。要成佛果,先播佛种。这播撒佛种的生命体,就被称作因地菩萨。<br/><br/>  因,就是主观因素,就是种子。把石子种在地下,条件再好也不可能发芽;而种下一粒种子,无论是鲜花还是毒草,有了一定的条件都会发芽长大。地,指一种位置,地位,阶位。因地就是正在创造成佛条件的地位。菩萨是印度古语“菩提萨埵”的简称,翻译过来就是要普度众生(称作“觉有情”)的圣贤,贤人,大士。<br/><br/>  因地菩萨也可以称为“因地佛”,意指还没有成为“果位佛”,没有获得佛——大觉者的资格,但正在努力创造成佛的条件。称为菩萨,是指当下创造成佛条件的生命体;称为“佛”是指今后这个生命体会成佛,成为大觉圣人。这一点对于“成佛之路”来讲,是极为关键的一环。比如同样是磕头烧香,一样的行为,就会有多种多样的“因”。有的人想霸占别人的房子,便来求佛“保佑”“我胜他负”;有人做生意骗了人,害怕对方找上门来,便求佛“保佑”自身平安。这时什么因?这都是恶因。因为这是以损人利己为基点的。所以磕头烧香不等于信佛,“信佛”之后光为自身利益,个人主义膨胀,也不等于就是走上了成佛之路。相反,黄继光舍生忘死,为了祖国的安全而献出生命,虽然他不信佛,也可以称为因地菩萨,因为他的“因”没有任何个人自私的成分,是大善因。<br/><br/>  作为因地菩萨,首先是要发菩提心。菩提心的全称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称为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觉意。就是求无上菩提的大愿、大誓。佛法认为,菩提心是一切诸佛的种子,要想成佛的人(包括一切众生),如果没有菩提心做佛种,如果主观因素中没有追求大觉圣人的愿望,其他一切表现都是无根之草,是结不出佛果的。这被称为菩提心的佛种,为什么称作“发”,而不称为“获”、“给”、“祈求”等等呢?因为佛教认为,众生平等,皆有佛性,也就是说,无论信不信佛教,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有成佛的“潜能”,只是因为贪、瞋、痴、慢(妄自尊大)、疑(疑心)五毒障蔽,而没能开发出来。所谓发菩提心,是从内向外的一种真心流露,而不是从外借外力可以得到的;也不是发表一个声明,说自己已经具备菩提心就可以过关的。因为发不发菩提心,何时发菩提心,完全由生命体的主观努力,修道实践的程度而定。据有关人士称,多年修行达到较高水平的大德高僧可以观察出发菩提心的人的微妙变化。<br/><br/>  发菩提心的生命体有四个条件:(一)虔诚信仰和恭敬思维一切诸佛,立志向他们学习;(二)能观察和觉悟到自己过去世和现在世的种种过失和错误(恶业),具备惭愧心;(三)慈愍众生;对一切众生无仇无恨,包括慈愍自己的仇人和怨敌,博爱(爱一切生命体)。博悲(同情怜愍一切不幸者,包括各种动物);(四)立志通过不断的实践求最胜的佛果。<br/><br/>  无论学佛时修哪一宗,哪一个法门,发菩提心都是必由之路。据《无量寿经》卷下称:“三辈往生之人皆应发无上菩提心”。<br/><br/>  发了菩提心的生命体,要行菩萨道,入菩萨行。这可是关键之关键了。就好比参了军的人从此要受军事训练,要执勤保卫祖国;上了大学的人,要学好每一门功课,这都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入菩萨行——就是要进入先作菩萨并准备成佛的漫长的实践预备期。<br/><br/>  这个预备期中要作的功课——也就是行为准则——就是六度,又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音译“波罗蜜多”的简称,翻译意思,就是“到彼岸”。彼岸是哪里?就是了脱生死、脱离苦海的“那一边”——从此成佛。此六度是:<br/><br/>  (一)布施度,又称布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音译)。有财施、法施(教众生认识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度)悭贪(吝啬、小气),消除贫穷。因为佛教认为,此世贫穷的人就是过去世悭贪的一毛不拔的人(或众生)。<br/><br/>  (二)持戒度,又称持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音译)。戒是保证一个生命体不继续作恶业的纪律,遵守纪律而不违纪,并经常能自我反省,是广积善业,准备成佛的根本条件。对治恶行、放逸。<br/><br/>  (三)忍辱度,又称忍辱波罗蜜,羼体波罗蜜(音译)。忍耐痛苦、迫害、烦恼等,对治仇恨心,瞋恚心。因为人类(及动物)有一劣根:总认为自己正确,经常会发怒,去谴责对方,这就造成恶业。不能忍受痛苦,就会进而追求享乐,也是造恶业的根源。<br/><br/>  (四)精进度,又称精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音译)。努力进取,不断地前进,不懈怠,不屈不挠。对治懒散、懈怠,能生善法。<br/><br/>  (五)禅定度,又称禅定波罗蜜,禅那波罗蜜(音译)。禅那的意思是安详、宁静、专心一处,新译为“静虑”。这种修行方法不仅佛教采用,印度的古婆罗门教、中国的道教直至现代的气功,都采用之,但其内涵则不尽相同。释迦牟尼成佛后说的很多部大法,都是在禅定中悟出而宣讲的。禅定度对治心意散乱、意马心猿,可使身、心安定,得大智慧。<br/><br/>  (六)智慧度,又称智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对治痴迷、愚钝、无明。佛教要求学佛的人要正信、智信、非为迷信。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提出“般若波罗蜜”,在世界上最早举起了反对迷信的大旗。<br/><br/>  至于菩萨六度究竟如何体现在实践中,本篇的诸多佛本生故事以及后面各篇章的论述,会反复、详尽地告诉你。</font><br/>
<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蒙佛授记——善慧菩萨本生<br/><br/><font size="2">  有一次,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很多出家人住在竹林中。一大早,他们作了功课,便到城中乞食(那时的出家人是不设立厨房及餐厅的),归来以后漱过口,洗过澡,便都集会在讲堂里,大家都有一个心愿:希望释迦牟尼给他们讲一讲过去作因地菩萨时的各种经历。这时释迦牟尼以净天耳听到了诸比丘的心声,便从定中起身来到讲堂,给大众讲了如下的故事:<br/><br/>  过去很久远劫之前,有一个立志成佛的仙人,叫作善慧菩萨。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修净梵行,希望通过自己的修行、实践得到妙智,成为大觉圣人。所以他这一身死坏,又转一生,生生死死不可计量。多得可以与天下所有的野草总量相比(过去所有本生都可概括在善慧菩萨本生中)。<br/><br/>  这位菩萨常常感伤世上的一切生命体,他们的生命短促而又被欲望或情爱牵惑,陷于生死苦海不能自拔。究其原因,就是由于贪、瞋、痴、慢、疑五毒所困。<br/><br/>  贪,指贪婪,不满足,正像俗语所说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对于食、色、名、利,乃至睡眠,都有一种贪心。有的人在贪心的支使下,便走上犯罪的道路;<br/><br/>  瞋,是憎恨、嫌恶他人之心。由瞋而引发暴怒,失去理智,做出杀人、放火、打骂等等暴力的蠢事;一些肉食动物的瞋心更大,造成自然界的弱肉强食的惨烈现实;<br/><br/>  痴,是愚痴,不明不白,糊里糊涂,对于宇宙间的真理毫无认识,只知没完没了地满足自己的食欲和色欲,在无穷无尽的生生死死中流转,竟毫无知觉;<br/><br/>  慢是傲慢,不能虚下心来去追求真理,反而对自己的贪、瞋、痴很欣赏,毫无理由地轻视他人;<br/><br/>  疑,是疑心,猜忌。当一个生命体不了解一件事物时,他不是想办法去了解,而是用猜疑来作推理,这简直成了众生的一个根深蒂固的顽疾。往往这种猜疑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生出很多恶业。<br/><br/>  善慧菩萨为了从五毒中拯救众生,制定了六种行为(包括思想、语言)的准则:以布施度贫穷;以持戒摄毁禁;以忍辱度瞋恚;以精进治懈怠;以禅定对制意念散乱,心不集中;以智慧破除愚痴。并普遍给予众生爱心、爱语,和众生打成一片,做有利于他们的善事,帮助他们逐渐认识五毒的危害。<br/><br/>  就在善慧菩萨修行期间,建都于灯照城的提播婆底国王太子普光舍弃转轮圣王的王位,出家修行成佛,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大家称他为普光如来,也称燃灯佛。他悲心广大,慈爱普覆,开始在广袤的大地上教化民众,不久就度化了八万四千人,使他们证得阿罗汉果。<br/><br/>  有一天,善慧菩萨(此时之善慧又称儒童)在山中得了五个奇特的梦:一是梦见自身卧于大海,竟像卧床一样;二是梦见自身巨大,卧于须弥山上;三是梦海中一切生物都进入自己的身体;四是梦自己的左手擎着太阳;五是梦右手托着月亮。善慧菩萨一下从梦中惊醒,心想:“这些梦,是何等地步寻常啊,一定有大因缘,我应当立即下山进城,去请教智慧的长者。”于是穿好鹿皮衣,下山去找仙人们,希望他们能给予启示。结果,这五百仙人不但解不开他的梦,反而对他的口才、仪表乃至所说的大法深表钦佩,愿拜他为师,作他的弟子。善慧菩萨临走时,这五百仙人每人送他一枚银币,藉以表示对他的恭敬和感谢。<br/><br/>  走出竹林,善慧菩萨又遇到一些修行人,他们在纷纷议论,面有喜色。菩萨很恭敬地询问他们,才知道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灯照城正准备迎接普光如来回国省亲。老国王下令平治所有的道路,全国的人民可以击鼓唱歌,自由地狂欢,并买断了所有的鲜花,不准许有人先于国王向燃灯佛献花跪拜。善慧菩萨听到这个消息,全身热血沸腾,欢喜踊跃,告别了修行人,快速向城里奔去。<br/><br/>  灯照城一派节日景象,沿街点着彩灯,悬挂着五彩幡、丝绸的幢;经幡随微风飘扬,沿街撒遍了香水;一些由珠宝、名花组成的花鬘(广州话读“蛮”,?注)使人目不暇接;家家户户供着酥油灯,烧着高级的檀香、沉水香;人人都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面带微笑。善慧菩萨想买几支鲜花献给燃灯佛,但打听了几处店铺都说国王已把鲜花买断,今日全城放假,根本没有人营业,都在一心准备迎接成佛的太子哩。菩萨有些失望,也很焦急,徘徊在大街上,不知如何是好。<br/><br/>  正在这个时候,菩萨看到一位端庄秀美的宫娥,双手持捧一个大花瓶从他身边走过,花瓶上面蒙着一片淡黄色的轻丝。善慧菩萨连忙躬身施礼,恭敬地对那女子说:“大姐姐,您瓶中的莲花卖不卖呢?”<br/><br/>  那宫娥听后大吃一惊说:“你这个年轻人,怎么知道我瓶中藏着莲花?”<br/><br/>  善慧菩萨微微一笑,说:“您那丝绸下可是七茎淡紫色的莲花?卖给我五茎,行不行呢?”<br/><br/>  宫娥瞿夷说:“这是送往宫中去供佛的,你是个外乡人吧?怎么不知道,今天灯照大王有令,是不允许卖花的。”<br/><br/>  菩萨说:“我这里有五百个银币,统统都给您,求您卖给我五茎莲花,总可以吧?”<br/><br/>  瞿夷说:“你这个人好奇怪,文质彬彬的,却穿着破旧的鹿皮衣,身体勉强被遮住,你这样苦着自己,却舍得花这么多钱,来求不过数钱即可买得的几枝花,到底是为什么呀?”<br/><br/>  善慧菩萨诚恳地再施一礼说:“大姐姐,我听说有佛出兴于世,今天将要到城中来。我久知生而遇佛是非常难得的机遇,可以说是千载难逢,大姐,成全我吧!”<br/><br/>  瞿夷听他这么一说,眼睛都湿润了,沉吟良久说:“好吧,善良的人,我可以把花卖给你,但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她停了一下,垂下浓密的睫毛,说:“你要答应我,让我今后生生世世做你的妻子。”<br/><br/>  善慧菩萨忙说:“哦,不!我是一个修行人,修清净的梵行,您明白吗?就是远离五欲,不近异性,所以我不能和任何人去缔结生死之缘,因为我如果答应了,就中了因,下世我要兑现的,我……”<br/><br/>  宫娥瞿夷说:“你要不答应我的要求,这花只好捧回宫中了!再见!”<br/><br/>  善慧菩萨说:“大姐,请留步,我这个人生生世世都好布施,人家要我的什么我都给,往生布施过头、目、身体、髓、脑和妻子,从来不固执,不吝惜。好吧,请把五茎莲花卖给我吧!请不要生气,我答应就是了。现在的关键是尽早地去拜见燃灯佛呵!”<br/><br/>  瞿夷把七茎莲花统统交给善慧菩萨说:“太好了,太好了。喏,把五茎花拿去吧!余下的两茎,也请你一并带去,替我献给燃灯佛。我是一个弱女子,不好意思挤到前面去。不过你可要记住你的诺言,来生不论我是美是丑,都要满足我的愿望,诸菩萨会作证的!”</font><br/></p>
<p>我心向佛</p><p>继续吧</p>[em02]
晕,一说佛就头疼……[em06][em06][em06]
<p>  就在这个时候,灯照王已经率领助王子、众官员和主管祭司的婆罗门(宗教专职人员)等已经出宫,他们捧着上好的鲜花、奇珍异卉和种种供具迎接普光如来——燃灯佛的到来。善慧菩萨在途中收的五百弟子也赶来了。他们找到自己的师父非常高兴,愿意跟他一道去参拜燃灯佛。灯照城一时成了鲜花的海洋,人的海洋。灯照王虽是普光王太子的父亲,但依照佛门的礼俗,出家的僧人高于人间帝王,故国王也要礼拜。现在王太子已经成佛,是一切众生的大导师,当然更应受到国王的礼拜。这个灯照城的人民都很文雅,很懂礼貌,所以虽然是倾城而出,万人空巷,秩序却很好,国王、王子、大臣、民众均按尊卑、长幼依次向燃灯佛顶礼,并向佛供养和抛撒鲜花,这些花都从空中落下,顷刻铺满了佛的脚下。</p><p>  善慧菩萨待诸众人供养完毕,便款步走到燃灯佛的面前,心想:“啊,这位如来是何等地庄严伟岸啊!他的音声柔软、语气安详,祈愿他长久住世,为众生转妙法轮,度脱无量无数的众生,满足众生成佛的大愿。”这样想了以后,便把五茎莲花抛散空中,接着又把瞿夷宫女的两茎莲花抛散出去。这时,奇迹发生了,只见先抛出的五茎莲花停在空中,化成了莲台,后两茎莲花也止在空中,却在佛的两肩之侧。国王、王子、大臣、民众和前来护法的天神、龙神、乐神、阿修罗王、大鹏金翅鸟都被这奇迹惊呆了,过了好一会儿,大家才欢呼起来,赞叹善慧菩萨的功德。燃灯佛早已用超人的妙智洞悉了菩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功德和成就。他周身放光,面带微笑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是经过了无数劫的修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求成佛的妙果。你将在九十一劫后成佛。佛号叫‘释迦牟尼’。同时,大家会对你有十种尊称:如来(如众生的愿而来)、应供(应受到一切天、人和众生的供养)、正遍知(对于正确的宇宙法则无不知晓)、明行足(光明磊落的善行、一切利他的实践都没有欠缺)、善逝(能如众生愿而‘来’,也能自在地从众生的视野中消逝,与宇宙融为一体)、世间解(了解和通晓一切众生的心态、心理、行为和各种行业技能)、无上士(没有比佛更为尊贵的神,也没有其他一切成为主宰的神圣可以比得上佛)、调御丈夫(你将成为那些称得上是人中丈夫的人的导师,调教和训导他们,使他们得成正果)、天任师(一切天神、天仙和人类的导师)、世尊(世上一切有良知的人都会尊重你)。”燃灯佛给善慧菩萨授记后,那些天龙八部都高兴得手舞足蹈,他们一起跪在燃灯佛的脚下说:“将来善慧菩萨成佛时,我们都愿意当他的眷属、弟子,护持佛法!”燃灯佛说:“好啊!将来你们都会成为他的同时代人。”</p><p>  这时,燃灯佛看到善慧菩萨还穿着破旧的皮衣,长长的头发挽在顶上,就想度他出家,便用神通在自己的面前变化出一片泥潭。善慧菩萨见了,心想:“啊呀,我的师父那样尊贵的佛体,怎么能从浊湿的地上走过呢?”他立即脱下自己的鹿皮衣覆盖在泥水上,但皮衣面积不足,仍有浊泥外露,菩萨又松开自己的长发,覆布在泥上,请师父踏着走过。燃灯佛说:“善男子,你数劫后成佛时,会在五浊恶世度脱无数天、人,不会感到困难。努力精进吧!你会和我一样的。”善慧菩萨听了燃灯佛的预言欢欣踊跃,喜不自胜,当下成就解悟了诸法的空相,通晓了宇宙的法则,在“菩萨”这个修行阶位上,达到了较高的果位——七地至八地菩萨,这种成果称作获“无生法忍”。善慧菩萨在佛前,五体投地,对燃灯佛说:“祈愿世尊哀愍我,允许我出家!”燃灯佛微笑着举起右手说:“善哉!善来比丘!”善慧菩萨当即落发,袈裟著身,成了一位沙门(沙门,是窒息新、静志、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的受具足戒、有修持的比丘)。</p><p>  这是一种特殊的度人出家的方法。“善来”是印度的比丘欢迎来客所用的客套话,大致相当于中国汉语中的“欢迎光临”,或是俗语:“来啦?快请进!”之类。燃灯佛将此礼貌用语延伸为一种度人出家的方法。成就这种方法必须有两个条件:(一)佛(度人者)的威神力;(二)请求出家的人(被度着)的愿力。其方法很简单,即由佛陀宣说:“善哉!善来比丘!”(意即:“来吧!愿意出家的人,欢迎你!),愿出家的人当即具备剃发与着袈裟之相,不必一层层经历沙弥戒、具足戒,而直接成为受过具足戒的沙门。此后这个方法被释迦牟尼继承,在他成佛后,用此方法度了大迦叶等一千三百四十人。</p><p>  这时,有两位贫穷老人领着他们的亲戚朋友数百人看到了这极为稀有的场面,赞叹不已,也想供养普光如来,但是大家凑了半天,也凑不出几个小钱来,心中非常焦急。燃灯佛以慈眼观视,生无限大悲心,便在这些贫穷人的面前变化出一大片秽浊不堪的草地。两位老人见了,立即率领他们的眷属去清除垃圾和杂草,并把清整后的地面洒上清水,整治的又平又坚实。燃灯佛举起右手,抚着二老人的头顶说:“善哉,身施与财施的功德毫无差别,甚至可以超过财施的功德。你们能这样虔诚地供养佛,日后释迦牟尼成佛时,你们会成为他的第一批弟子,成为声闻僧。”</p><p>  这个国家的人民都非常长寿,能活八万寿,故自此以后,灯照国王和他的臣民非常虔诚地供养燃灯佛和他的八万四千阿罗汉弟子共四万年,之后,国王移交政务,和诸王子及眷属都落发出家,得陀罗尼(密咒)诸法三昧。善慧比丘(即出家后的善慧菩萨)也跟随燃灯佛弘法,作他的亲随侍者四万年,教化民众无量。</p><p>   有一天,善慧比丘向燃灯佛说出了自己在山中做的五个奇梦,请师父开示(即请师以启发、诱导的方法解释心中疑团)。燃灯佛说:“善哉,我应当为你解释五梦:梦卧大海之上,说明你的身子还没有获得解脱,还处于生死大海之中;梦枕须弥山,是预示你将来可出离生死,得般涅槃(即‘涅槃’,意为圆寂,寂灭,虽度众生而不住生死,是佛教的最高理想境界);梦大海中一切众生入你身内,是预示你将在生死大海中作众生的归依处;梦手执太阳,是智慧光明普照法界;梦手执月亮,是说你将用很多灵活机变的方法(称‘方便法门’),化导众生,使他们远离烦恼热,熄灭欲念火,永得清凉。你的这五个梦正是你将来成佛之相。”</p><p>  善慧比丘听了,无比地欢欣鼓舞,对自己日后成佛充满了信心。不久,燃灯佛入于涅槃,善慧比丘继承师父的弘法事业两万年,教化民众,不可称计。</p><p>  善慧比丘命终以后,上升四天王天,成为护法天王之一,在那里以佛法度化诸天,数万年后,天寿尽,转生为人间转轮圣王。据佛经称,转轮圣王为世间英明的君主,他具备四德、七宝、以佛法治国,其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四德是:长寿、无疾病、容颜出色、宝藏丰富。七宝是:金轮宝(一语双关,为战车的论合法论)、摩尼宝(一种特殊的宝珠)、玉女宝(美而不妖艳,贤淑、博学、清净优雅的女子)、大臣宝(精通文、史、法律、经藏、忠于职守的文臣)、将军宝(骁勇善战,能保家卫国的武臣)、白象宝、骏马宝。转轮圣王寿终后,上升忉利天,为忉利天主。后来再来为圣主、小王、婆罗门、仙人等,共往返人间天上三十六次,现化各种不同的身份,一面修行,一面弘法,终于他的功行圆满,成为十地等觉菩萨,于成佛只有一步之遥了。于是他上升兜率内院,这里是候补佛的研究院。在观察下方人间五事:(一)观察众生被度的时机是否成熟;(二)观察时间是否合适;(三)观察地球上哪一块国土条件最好;(四)观察生在哪一个种族中可以成就大事;(五)观察过去因缘,选择谁作为自己的父母最合适。最后选择了北印度迦毗罗卫国,第一甘蔗苗裔释迦种姓的圣王净饭王家。<br/></p>
有无大师不问世事,每日在此钻研佛法,赞一个
<p>二 、&nbsp; 太&nbsp;&nbsp; 子&nbsp;&nbsp; 篇</p><p></p><p><br/>释氏族谱</p><p></p><p>  释迦牟尼,是按印度语翻译的音,这是他成佛以后,人们对他的尊称。释迦,是家族的姓氏,牟尼是“能寂静修行又能慈悲济世的圣人”之意,合起来就解释为“释迦族的圣人”。</p><p>  在喜马拉雅山南麓,森林葱郁,气候宜人,雨水也很充足,这是古代印度东北部的一片沃土,被称为迦毗罗卫国。此处现属尼泊尔境内的毕拍罗婆(Piprava)地方,经发掘到的古迹证实,即为北纬20度37分,东经83度08分之处。这个国的国王净饭王,是释迦族的族长。据《印度佛教史》称,释迦族不是纯正的雅利安人血统。这可以由佛经中对释迦牟尼的描写得到证明。释迦牟尼的体型、面貌据有雅利安人的特征:身材高大、挺拔,肩膀宽厚;胸部宏伟、健美;将双臂平伸,两手中指尖的距离与头顶到脚跟底部的距离相等。面部机理细腻柔和,鼻高且直;眉弓隆起;眼睛很大;细长;嘴唇的轮廓分明。所有这些特点,都与雅利安人的人体特征相符,唯有他的皮肤颜色是“紫磨金色”而非白皮肤。紫磨金,指带有紫色的黄金,也称阎浮檀金,是黄金中的上品,大约有些近似99成的大赤金之色。这样看来,释氏家族的皮肤基调是黄皮肤,所以有人推测他们有蒙古族的血统。</p><p>  释迦族最初称王的人叫众所许,同姓相承到大善生王,就是释迦牟尼的七世祖。释迦族起码有三代人都是姑表姻亲关系。在古代为了种姓纯正及王权不落他人之手,常常采用这种方法。</p><p>  释迦牟尼的父亲是狮子颊王的长子,故成为族长和国王。他英勇能干,智胜德高,自从做了国王以后,把迦毗罗卫国治理得上下齐心,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青年的净饭王少年得志,英俊健美,为各国的公主所渴慕。后来他终于选中了善觉王的胞妹摩耶。</p><p>  摩耶端庄秀丽,仪态大方,温和贤淑,品德高尚。婚后,她与净饭王的感情非常和谐,对国王忙于大政之事也非常理解,夫妻相敬如宾,被人称为仁贤聪明、清净智慧的国父、国母。</p><p></p><p>白象入梦</p><p>  一个修行人经过某某佛的认定,预言他将来何时、何地会成佛,被称为“授记”。授,是给予之意;记,是记别,记号,预记之意。这种预言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一种赠予。佛教认为,凡“蒙佛授记”者,将来必定成佛。那么,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蒙佛授记呢?要有三个条件:(一)因地菩萨修了无数善事,作了无数功德后,证得法性(又称“见道”),故授记。也就是说,他一方面已具备了善业充足的“量”,又具备了精神升华的“质”,所以可以做候补佛了。(二)修行了很长时间,但学位(果位)还不算很高,为了坚固修行者的道心,鼓励他向更高的学位攀登,所以给他授记。(三)对那些渴求佛果,很投入地进行修行的人,为了加强他的信心,而为他授记。</p><p>  善慧(儒童)菩萨蒙燃灯佛授记后,又经过多劫,上升至兜率天。这层天是欲界天中的第四天,有一个专修佛果的研究院,叫作“兜率内院”,所有即将成佛的因地菩萨,都聚集在这里研读高层次的课程。善慧菩萨的实践功德已经圆满,在这里继续提高,达到“十地”菩萨的果位,这是菩萨修行的最高果位。这时,他感到时机成熟了,便从诸多方面进行考查,看看下方人间哪一个家庭最有仁德,最为美满,人的素质要高(当时称作“种姓优越”),又要受到大众的拥护和爱戴。即将成佛的人神识清醒,不能糊里糊涂投胎在那些罪犯或从事不正当职业的人的家里。这样选来选去,选中了净饭王家。净饭王的先祖曾经随一位叫作“瞿昙”的仙人学法,故最早的姓氏亦称瞿昙,又称甘蔗苗裔。</p><p>  再说净饭王自从和摩耶结婚,夫妻恩爱,生活甜美,只是结婚多年,摩耶夫人还没有生育,不免使净饭王有隐隐的哀伤。有一天,摩耶夫人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位相貌堂堂、周身放光的人乘坐在一头六牙白象上,腾空而来,进入她的身体。她旋即醒来,感到十分轻安,好像服了甘露一样;不多天,她感到身子重了,便把喜讯告诉丈夫。从此,她不再喜欢喧闹,除了在清雅的净室中静坐,便到空旷幽静的园林,在小溪边徜徉,或在湖水边散步。她的心情很好,充满了喜悦、怡情,常常将自己喜欢的东西送给穷苦无助的人。大家都说,原本贤淑的国母,现在更慈爱可亲了,她一定会生育一个了不起的孩子。</p><p></p><p>太子降生</p><p>  摩耶夫人以安详、自在的心态进行胎教,虔诚地勤行六度。她不再喜欢人间的筵席饮乐,断绝酒肉,而喜欢吃自然界的绿色食品。就在菩萨处胎接近十个月时,摩耶夫人秉告净饭王,按照古印度的礼俗,她应回到娘家——天臂城去生产。她对净饭王说:“我这几天情绪平和,心情很欢愉,大王能否允许我在回天臂城的途中,到我父王的花园‘兰毗尼园’去散散步呢?”净饭王说:“好啊!兰毗尼园优雅,安静,正适合夫人的性情。”他立即下令派人去那里洒扫,清理道路,栽种奇花;并用种种珍贵的宝物、彩绸、幡、幢装饰阶道和栏杆;又将大批吉祥鸟雀兽类:鸳鸯、鸾凤、孔雀、大象、鹿和种种鸣禽放入园中,任它们自由生息。</p><p>  夫人动身那天,正好是春末夏初的第一个月圆日,净饭王备置了十万七天宝车,每车都装饰得很华丽;又派四军: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沿途加以保护;又悬了后宫不老不少、容颜端正、性情柔和、善解人意的宫女扶持、侍奉夫人;又有八万四千童女身上饰满花环和宝珠璎珞,手捧鲜花在兰毗尼园轻歌曼舞迎接夫人。这时,各个天宫也都震动了,诸天天王都知道了善慧菩萨即将降临人间,便纷纷下凡,发誓将来跟随菩萨修行,护持佛法;又有很多天龙八部神将从空而降,到兰毗尼园助兴、随喜。</p><p>  摩耶夫人来到园门,健步走下车辇。她容光焕发,喜气洋洋,被宫娥们簇拥扶持,进入了百花盛放、花繁绿茂的大花园。这时那些吉祥的鸟雀翻飞跳跃,孔雀开屏,鸾凤和鸣,百灵鸟和鹦鹉婉转啾唧;宫娥们跳起祝福的舞蹈,脚铃响出有节奏的悦耳音声;懂事的白鹤与梅花鹿依恋着摩耶夫人,寸步不离。夫人轻盈移步,来到一株翠盖如伞的无忧树下,她看到低垂的枝头开满了芬芳、硕大的无忧花,便抬起右手去采摘花朵,就在这时,太子从她的右胁顺利诞生,摩耶夫人没有感到任何痛苦与不适。</p><p><br/>  同时,有许多奇异的现象发生了:新生儿诞生后就会行走,双足离地四寸,下面托着莲花,他向四方各走七步,说道:“天上天下,唯有通向大觉至善的潜能——佛性,最清净,最尊贵。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为开发佛性而降生。”这时,天空中直泻下银链似的净水,一边是温暖的,一边是清凉的,为太子沐浴,宫女们纷纷说看到天上有九条龙在那里吐水。这就是后来沿袭下来“浴佛”习俗的起源。</p><p>  摩耶夫人四十岁才得此贵子,欣慰异常,宫娥们欢呼雀跃,奏起了动听的乐曲。园中先前齐鸣乱叫的鸟兽此时一下子都安静下来,花儿散出优雅的芬芳,连园外路过的病人、乞丐此时也精神抖擞,扔掉了破碗和手杖。这时,空中飘下轻纱天衣覆盖在太子身上;园中忽然涌出四泉,泉水清澈香洁,摩耶夫人和随行眷属畅快地沐浴、欢笑。之后,大家把夫人和太子请上琉璃床,由四大天王捧着四只床脚,平稳地抬上凤辇宝车,浩浩荡荡地驰回迦毗罗卫城。</p><p>  这个大喜事,早有人报知了净饭王。大王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看那混浊的污水都变得清澈透明了。他走出宫殿,也忘记了乘车,全城的老百姓都跟在他的后面,向兰毗尼园迎来。</p><p>  这一天——春末夏初的月圆日后来成为佛教的重大节日——佛欢喜日。依公历,定在每年5月的月圆时节;依中国的农历定在四月初八(浴佛节)和十五日(佛欢喜日)。</p><p><br/></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su-27smk</i>在2006-5-12 13:37:00的发言:</b><br/>有无大师不问世事,每日在此钻研佛法,赞一个</div><p></p>师兄言重!
<p>                 仙人预言</p><p></p><p>  迦毗罗卫国欣逢大喜之事,无论是大臣、宫娥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奔走相告,祝愿欢呼,于是,很多奇异的传说呈报到宫中来:</p><p>  (一)十方世界皆无限光明;</p><p>  (二)三千大千世界震动,丘陵变成平地;</p><p>  (三)枯树逢春,生出繁茂的枝叶,美丽无比;</p><p>  (四)园林中繁花似锦,一株树开两色花,结出奇异的果子;</p><p>  (五)地涌金莲,无水自行开放;</p><p>  (六)发现新的宝藏;</p><p>  (七)浊水变成清流;</p><p>  (八)满城飘满香气;</p><p>  (九)细雨润泽农田;</p><p>  (十)空中飘来仙乐之声……</p><p>  净饭王降旨群臣,让他们寻觅查访聪明博学、智慧善知能作预言的婆罗门来为太子占相,并在御花园中修建大殿,窗门栏杆都装饰得珠光耀目,香气袭人。不久,五百位婆罗门高僧被请到宫中,当他们看到被鲜花和锦被围绕的太子时,口中不住地称奇,赞叹不已,各抒己见,说出了太子不同于常人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形好。</p><p>  为首的婆罗门代表大家发言说:“尊贵的大王啊!我们看了太子的尊相,好庄严,好庄严,人间真是太稀有了。现在向大王秉告:尊太子的皮肤是真金色,细滑、润泽,周身放光;他的眼睛细长而大,形状像莲花瓣一样;眼睫毛浓密而长;天庭饱满,面如满月,双耳垂肩,直直的高鼻梁显出他的尊贵;口唇轮廓分明,色如朱砂;双眉像弯弓,又像天边初月。两眉之间有一奇特的白毫毛,非常之长,却向右弯曲盘卷,形成一个突起的圆丘;他的头发又黑又亮,自然向右弯曲,形成了螺丝发;头顶的发旋被一个突出的肉髻所覆盖。他的身体无比健壮匀称,合乎比例(佛的身体比例:全身高度与自腰际到足跟底部的比例是1:0.618,正好符合黄金分割率。);他的脖颈不粗不细,圆润而饱满;他的胸膛丰厚、双肩平满,腰部较细,却挺拔有力;他的双手手指纤长、圆润,双足平满,没有凹陷的脚弓;手心和足心都是莲花红色,上面有法轮纹样;他行走时,双足离地四寸,有莲花托足,而土地上却能印上他的法轮足迹;……”</p><p>  摩耶夫人听到这里频频点头,婆罗门高僧说:“夫人,我说的可对么?”</p><p>  夫人说:“一点不错,他刚刚出生时,向四方各走七步,地上都印有他的足迹。”</p><p>  婆罗门高僧说:“大王,尊太子的相好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所以我们的眼睛一分一秒也不愿意移开。看到太子的相好,我们心中安详而适意。”</p><p>  这是,五百婆罗门纷纷说:“是啊!是啊!我们看着太子这样奇伟,庄严,都忘记说话了。”“他生的实在是贵人相,圣人相;人间的转轮圣王都不会有他这么祥瑞的相貌。”“他虽然是出生不久的太子,可我们却都很崇拜他,见到他周身发光,像见到太阳一样。”于是,大家散花,烧香,共为太子取名为萨婆悉达多,简称悉达多,悉达。净饭王听了,高兴地说:“善哉,这个名字有多层意义:一切义成,一切事成,财吉、成事,好,好!非常吉祥。”</p><p>  婆罗门高僧说:“大王,尊太子有这样的相好,若继承王位,定是一位盖世无双的转轮圣王;如若出家,则是一位大觉圣人,与日、月同辉。”</p><p>  净饭王说:“我当然会让他当转轮圣王,出家是不可能的。”</p><p>  众婆罗门互相看了看,说:“大王,我们的预言也可能不会应验。还有一位经常出入三十三天、具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和宿命通的120岁的老仙人,他叫阿私陀,或者他能作出更准确的预言。”</p><p>  净饭王很恭敬地送走了五百婆罗门,归来对摩耶夫人说:“我也听说过有一位阿私陀仙,可他住在南方香山的茂林险壁中,根本没有人能找到他,我们怎么才能把他请来呀!”</p><p>  再说住于南印度香山增长林的阿私陀仙早已用天眼观到了悉达多太子的诞生,他对自己的侍者那罗陀说:“我活了120岁,现在要去办一件最有意义的大事,跟我辛苦一趟吧!”他们随即用神足通在天上飞行,很快来到了迦毗罗卫国的宫门。净饭王听说阿私陀仙人已来到皇宫,慌忙亲自出迎,拜见已毕,说“老仙长有大神通,怎么停在宫门外面?是不是守门人对您老人家不恭敬呀?”</p><p>  阿私陀仙回答说:“哪里?我既来到贵国,就得遵守贵国的法度。”净饭王听了,深深佩服老修行的平易近人,谦和旷达,连忙请入后宫,请坐上座,顶礼再拜,说:“老仙长一向身体可好?”阿私陀<br/>仙人回答说:“托大王的鸿福,我还硬朗,没有什么病。”</p><p>  净饭王说:“您老人家能光临我国,是我国强大的吉兆,不知老仙长是有事经过这里呢,还是专为赐我吉祥而来?”</p><p>  阿私陀仙人说:“我在南方香山增长林中见贵国大放光明,又得到大王心念的信息,知道太子降生,并有许多奇瑞现前,所以老朽特地与侍者从虚空来。听上空诸天王说,太子从母右胁而生,足踏七宝莲花之上,生而能行走,作大狮子吼。所以知道太子当为天、人中最尊贵者。”</p><p>  净饭王听了,忧苦疑虑全消,说:“快请夫人,把太子抱出来,活神仙到了,请他们母子出来行李。”</p><p>  众宫娥连忙秉告后宫,以七宝凤辇接来夫人太子。摩耶夫人欲给阿私陀仙行礼,仙人急忙摆手,说:“使不得,使不得。太子是天人三界之尊,将来是一切众生的导师,是我应该拜他。”他双手当胸合十,之后行跪拜礼,礼太子足。净饭王和摩耶夫人便请仙人给太子看相。</p><p>  阿私陀仙诚惶诚恐地端详太子,不一会儿,竟哭泣起来,老泪横流,异常悲伤。这可把净饭王吓坏了,他连忙问:“老仙人,我的太子刚出生时,有许许多多的瑞相,难道今后有什么灾难和不吉利吗?”</p><p>  阿私陀仙仍歔欷着说:“太子相好具足,没有任何不祥。太子有长寿相(当时的印度人能活30——40岁就算长寿),若在家为王,必是转轮圣王,英明的君主;不过,也可能隐居山林,出家学道,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大王啊,您看,太子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三十二相是世间转轮圣王也能具备的德相,福相;可这八十种随形好,只有出家得道的大觉圣人才能获得。”说着,阿私陀仙又淌下泪来:“我年寿已届120岁,不久命终,怕是不能亲听王子讲经说法了,所以,我的心里特别难过。”</p><p>  净饭王忙问:“老仙人,您老人家所占的两种可能:一作转轮圣王,二作大觉的佛陀。现在他还没有长大,您怎么就知道他将来会讲经说法呢?”</p><p>  阿私陀仙说:“若有众生具备三十二相,但特征不明显,便作转轮圣王;太子三十二相处处鲜明,又有八十种细微的美好特征,所以老朽知道他定成一切种智,成为大觉圣人。”说完,仙人自带着侍者飘然而去。</p><p>  净饭王听了仙人的预言,愁思难解。他想:“我活了这么大年纪,才有这一位吉祥的太子出生,我一定要让他作转轮圣王。”于是选择了五百名年青健壮的女子,务必要贤惠多智者,充当悉达多太子的保姆。有的负责喂乳,有的负责沐浴,有的负责洗衣扫地,有的则负责抱太子戏耍。同时,为了给太子修福而大赦天下,并把宫中的财宝施给穷苦的老百姓和僧侣,召天下的婆罗门诵吉祥经,共开了七天布施大法会。<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4 19:32:58编辑过]
<p>             习武比射</p><p></p><p>  悉达多太子年十岁时,释迦王族中与他年岁差不多的诸王子也都出落得一表人才,都学会了诸多本领。提婆达多是白饭王之子,悉达多的堂弟;难陀为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所生,与悉达多是同父手足,他们或具三十相,或有三十一相,不但知书达理,而且特别有力气。提婆达多听到宫中人人赞美悉达多太子“诸艺皆通,名彻十方”,心里总感到不是滋味。有一天,他拉着难陀对悉达多太子说:“听说你智慧聪明,善解书论,可论起力气和勇健,你不见得胜得了我,敢和我比试比试吗?”太子垂下眼睛,笑而不答。</p><p>  净饭王知道了这件事,便召来国中的武林能人、善射的勇士,命令他们教太子射箭。射师拿来一张小弓,请太子练射,太子笑了笑说:“这么小的弓,叫我怎么射呀?不使劲就会断掉。你们把七张弓一起拿来,我要射铁鼓。”射师们只好把七张弓一起交给悉达多太子,又把七面铁鼓一字排开,前后相隔一定的距离。只见太子提气长腰,满满拉开七张弓,一箭射出,穿透七鼓。射师们连忙跑去拜见净饭王,说:“不得了,太子七弓同射,一箭穿透七鼓,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人能与他相比。大王宽恕我等无能吧!我们哪里是他的对手!”净饭王听后非常欢喜,心想:“我的太子聪明博学,兼通书论,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可他的武艺这么好,还没有多少人知道,为了提高他在人民大众中的威信,我应该组织一次比武大会。”于是他令大臣起草文告,七日后国中凡有勇力的人一起到城外校场比武。</p><p>  这天一大早,提婆达多就带着他众多随众率先出城。他身着华丽的武士服,带着宝雕弓,神气十足,走到城门处,却发现有一头大象站在道的中央,挡住了出城之路,很多人不知如何是好,纷纷向后退去。提婆达多说:“怕什么?看我的!”他翻身下马,独自一人靠近了发怒的大象,猛然间,一手抓住象鼻,一手握拳猛击象的头部,大象当即倒地而死,众随从一片哗然,拍手的、叫好的不计其数。不过,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大象倒在城门之内,正好堵住城门,车与马根本无法通行。这时,难陀带着他的眷属、随从赶来了,看到交通阻塞,成千上万的人不能出城,便走上前来,想问个究竟。但他看到大象的尸体挡路时,不以为然地摆摆手,飞起一脚,把大象踢在路旁,道路上的障碍虽然清除了,但因老百姓争着要看王子们的风采,惊异他们膂力,所以仍然拥塞着,不肯离去。</p><p>  此时,悉达多太子也率领着眷属、随从向城门走来。他虽然不喜欢豪华的装饰,却仍像初升的太阳那样闪闪发光,沿途的民众争相向太子献上珠宝璎珞、花鬘、花环,使他在万人空巷的盛会中,最庄严,最尊贵。当他看到城门前的场面时,便问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事?”从人连忙问明原由,回来秉报说:“先是一头发怒的大象挡住了去路,提婆达多王子一拳将象大死,难陀王子又将象踢在路旁。那头象好大,好大,大家都在议论,将来它的尸体仍然运不出城门。”太子微微点头,缓步走到大象的跟前,双手举起大象,从城墙上面扔出城外。大象在数万人的惊叹声中四足落地,竟然复苏。活了过来,并向太子点头,似通人性,在表达感激之情。</p><p>  人们沸腾了,簇拥着太子、王子们来到校场。这里早已装饰的异常华丽,五彩的幡、幢上饰满金铃、银铃,排列路旁;射箭场各排列金鼓、银鼓、石鼓、铜鼓各七面。提婆达多经过刚才的场面,心中妒意未消,抢先用宝雕弓发一利箭,贯穿三面金鼓;难陀也不示弱,一箭射中三面银鼓。这时诸大臣对太子说:“尊贵的太子啊!现在轮到您来射鼓了,祝愿太子旗开得胜!”太子平和地微笑着,说:“善!可以开始了,不过,这个弓不行,力量太弱,有没有更强的硬弓呢?”群臣答道:“老先王有一面强弓,现在王库中封存,因为没有人能拉得开它!”太子便命人立即取那太祖的强弓。当他拿到那张强弓时,并没有费力,便一箭射穿七面石鼓,然后此箭又射穿铁围山,深深地插入地下,竟把泉水引了上来,形成了一股清泉。</p><p>  这时的提婆达多有些着急了,他拉着难陀,和他相扑,两个人往来交手百余回合,不分胜负,悉达多太子见状,微笑着走上前去,双手同时把两位王子掼在地下,就在提婆达多和难陀摔倒触地的一刹那,悉达多又把他们捧起,以免两位王弟摔痛、摔伤。难陀对着哥哥笑了,提婆达多却满脸的不高兴。</p>
<p>            灌顶监农</p><p></p><p>  群臣们回到王宫,一五一十,甚至添油加醋地向净饭王秉告了比武的全过程,把悉达多太子的勇健慈悲传为奇谈。净饭王于是选择吉日,郑重地召集群臣议事,净饭王说:“萨婆悉达多太子已经长大,他不但博通古今,知书识礼,聪明智慧;而且勇健神力已堪当大任。今天把各位召上殿来,试想商议一下为太子灌顶的大典如何举行。”群臣听了,都无比地兴奋,献计献策,于是决定在古历二月八日举行灌顶册封大典。</p><p>  灌顶,是古印度册封太子的一种仪式,即请国师按一定的礼仪用四大海的海水灌(淋或洒)其受灌者的头顶,受灌者即获得晋升一定地位的资格,受到法律的承认。后来这个仪式被佛教吸收采纳,一种用于大菩萨的晋升,即菩萨修至九地将晋入十地法云地——等觉菩萨时,诸佛以智水灌其顶,授以法王职,所以称作“受职灌顶”,受灌顶之大菩萨晋升至十地中之第十地,被称作“灌顶地”,不久当成正觉。另一种被密教采用,分为结缘灌顶、学法灌顶和传法灌顶等多种不同层次、等级的灌顶。当代人多重灌顶这个形式,却往往忽略其深层的涵义;依密宗的理论,授灌的上师(即“喇嘛”)和被灌的弟子之间,要事先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考验,少则三年,五年,多则十年、二十年不等。互相了解认定之后再行灌顶,才会真正得到传法,得到加持,也会有成果。如果为图虚名,走走形式,往往事倍而无功,反而落入金刚地狱,永无出期。</p><p>  所以,无论古代之王子灌顶,还是现代之密宗灌顶,都须时机成熟,水到渠成,而不能急功近利,草率从之。</p><p>  再说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既已与群臣议定,便广发告示和邀请,请周边邻国国王二月八日共来集会;又请仙人、婆罗门等宗教人士共同云集诵经祝福。</p><p>  为太子灌顶的喜期到了,是日的迦毗罗卫城装饰得华贵、庄严,到处悬挂着五彩幡、幢,和象征尊贵地位的宝盖(又称宝伞);百姓们烧香、散花,敲钟击鼓,跳舞唱歌,互相说着吉祥、祝福的话,喜气洋洋。宫殿上,婆罗门僧人们高声诵念吉祥经,并双手捧着金壶,献给净饭王。国王即用壶中的四海海水给太子灌顶,并把用七种宝物装饰的金印传于悉达多太子。</p><p>  净饭王敲响金銮宝殿上的大鼓,高声宣布说:“我今宣布,萨婆悉达多为皇太子。”这时钟鼓齐鸣,数千人的乐队奏出和雅的乐曲,天龙八部都在虚空中祝福,散了无数的天花,同声唱道:</p><p>  成礼啊!会鼓,</p><p>  奏乐啊!齐舞,</p><p>  散香花啊!祝福,</p><p>  祝皇太子啊,大展宏图。</p><p>  册封的大典结束了,悉达多太子却陷入了沉思。他想:我从小长到这么大,还没有出过皇宫,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所有人都象我一样,生活奢华,应有尽有?在宫中,大王与太子最尊,有成千上万的臣子和侍从、宫娥,有主人,有奴隶,这是多么不公道,不平等啊!父王册封我为太子,我将来要做转轮圣王,会有绝对的特权和无限的宝物,可是,无论如何,还是会有不平等。看看那些唯唯诺诺的侍从们吧!他们好可怜。那么,有没有比他们更可怜的人呢?哦,我不能去做转轮圣王,我应该走另一条路……</p><p>  于是,悉达多太子向净饭王提出请求,要出城去郊游。净饭王说:“善哉。可令群臣陪同,到城外王田中去视查,你也该帮助我管理朝政了。”悉达多太子立即令诸臣准备,有的在前面引导,有的在后面跟随,先在国境线巡视一遍,然后来到属于王宫的田边。大臣们安排太子在阎浮树下休息,让他观看农人种田。</p><p>  悉达多太子出城以后,看到静谧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色,与皇宫中的宝山堆积、宫娥起舞的情景大不一样,本感到心情怡悦,但当他看到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烈日骄阳下一犁一锄,辛苦地耕作时,忧虑又回到他的心间。这是何等的不平等啊!他想,我穿的衣袍是金、银线绣成,我项上的珠宝每一颗都价值连城,大概够他们吃上三年、五年;我一个人出门,却有五百大臣和侍从,可是他们,骨瘦如柴,汗水湿透了他们粗布的衣服,上面粘满了土屑;他们每个人都在竭力工作,而没有任何随从,口渴了,还得自己走到田边去喝瓦罐中的水……太子正在思索,忽看见土地中有蠕动的小虫,一只螳螂跳过来,立即把小虫子捉住,以饱口福;这时,树上又飞下一只黄莺,来吃螳螂;天空中的鹰隼又以那犀利的眼睛盯住了黄莺。哦!原来众生都是这样的不平等,它们弱肉强食,为了自身活命,而残酷、无情地杀害弱小者。哦,太可怕了,人与众生又有何异?我身为太子,就可以坐在树荫下休息;而农夫们是皇家的奴隶,只有耕作不息。太子这样思索时,便进入甚深的禅定。</p><p>  这时,净饭王也来到田野,四处寻找太子而不见。太子的侍从们只好跑来报告,说太子在阎浮树下坐禅入定,已有几个时辰了,那阎浮树似通人性,怕下午的太阳晒着太子,便将树枝低垂下来,为太子遮阳。从人指着田边上那棵绿荫如盖的阎浮树说:“喏,太子就在那棵树下。”</p><p>  净饭王怕吓着太子,慢慢走过去。只见太子双目微闭,似睁非睁,面带微笑静坐不动。似乎正与另一个世界的众生交流,对净饭王的到来丝毫没有察觉。净饭王上前拉住太子的手说:“我的太子,你为什么长时间在这里静坐?你在考虑什么事吗?”</p><p>  太子睁开双目,出定说:“哦,父王,我在想,众生好可怜,它们互相吞食,丝毫没有安全感。而我在宫中养尊处优,又有何意义呢?”</p><p>  净饭王听了太子的话,忧心忡忡,知道他有出离之意,便急忙回到宫中,与诸臣商议,如何有效地阻止太子出家,最后作出两项决定:(一)增加太子宫中佳丽的数目,尽选妩媚动人者,以解太子之忧,让他恣情享乐,忘掉出家的念头。(二)在适当的时候,为太子选妃完婚,以娶妻生子来拴住太子的心。</p><p></p>
<p>            纳妃思道</p><p></p><p>  世界上无论那个国王,都希望自己的王储聪慧、贤达、仁德、威武,不能沉迷于向乐和情欲。因为历史上凡是荒淫无度的统治者,必给国家带来灾难。而深明大义的净饭王,为了杜绝悉达多太子的出家之路,却想尽了办法,希望用财富、美酒和女人把他的心拴住。</p><p>  当太子十七岁时,净饭王召集诸臣共议为太子纳妃之事。净饭王说:“诸位爱卿应为太子寻访智慧、贤淑且美丽的贵族女孩子为妃。”诸臣异口同声赞叹善觉王(又称摩诃那摩)之女耶输陀罗端庄知礼,温柔而善解人意,且才华过人,举止有度,与悉达多太子真是天生一对。原来耶输陀罗的母亲即是悉达多太子的姑母,种姓优越是毫无问题的。净饭王即在暗中派遣宫中聪明而稳重的宫女前往善觉王宫,想办法在后宫中观察耶输陀罗的言行举止。七天之后,那位稳重的宫女回来了,她向净饭王秉告说:“大王啊!我回来向您老人家复命。我在善觉王的后宫观察公主,她容貌端正,楚楚动人而不妖冶;天生丽质而少装饰。行、住、坐、卧都很有礼法,姿态优雅,显示出她的教养有素。真是一位高雅贞淑的公主。”净饭王听了大喜,即刻派遣大臣带着重礼到善觉王那里去求亲。</p><p>  善觉王对悉达多太子的人品早有耳闻,早就听说各国求亲联姻者络绎不绝。现在净饭王派使臣来求亲,并盛赞耶输陀罗公主的贤淑,自然是皆大欢喜。</p><p>  吉日良辰,净饭王派了万乘车骑前去迎娶,善觉王亦选了众多能歌善舞的宫娥作为耶输陀罗的随从。迦毗罗卫国七七四十九日歌舞不停,欢庆王子成婚大典。耶输陀罗装扮得宛如天仙,她的脸像一轮满月,体态似出水的芙蓉,浓密而修长的睫毛半遮着如黑玉般的眸子,宫中无论长幼无不赞叹耶输陀罗公主的美貌,唯有悉达多太子仍和平常一样习武学文,对新嫁娘毫不在意。尽管耶输陀罗妃为了尽妻子的义务,行住坐卧都侍奉在悉达多太子的身旁,与他形影不离,也无济于事。过了几天,净饭王召来太子宫中的侍者、宫女问道:“新婚夫妇情况如何?太子与妃子是否和谐、亲热?”宫女答道:“我们从未见到他们亲热,每到夜间,虽然准备了丰盛的宴席,又有歌舞伎乐,不断地饮酒狂欢,可是太子只在那里修禅定,半闭着眼,纹丝不动地坐在那里,好像世界上没有我们这些人一样。”净饭王唯恐宴乐的规模还不够豪华,于是又增派绝色的舞女,和醉人的醇酒,让宫娥彩女们为耶输陀罗换上轻纱制成的宫装,可是这一切仍然见不到成效。净饭王的内心非常焦虑,他惟恐悉达多太子不能从事男道,想要问询,又不好开口。只有婉言转告宫娥,叫她们告诉耶输陀罗妃,净饭王希望快点抱上孙子。</p><p>  再说悉达多太子在这么多天中,于乱纷纷、喧闹闹的宴乐声中坐禅,倒是可以很快入定,他在定中思维:“啊,人活在世上就要吃饭、要喝水,可是食欲的诱惑比不过男女之间的情欲,爱欲。人类中的男子,迷恋于世间的财、名、食、睡、色,这五种欲望中,没有哪一种欲望可以和色欲相比。色欲降伏了多少古来的圣贤,使他们尊贵的人格屈从于一袭石榴红裙,屈从于自己的器官。哦!女色所诱起男人的欲念,大到不能够用语言加以形容、解释。好在人类的欲望,只有色欲这一种,最能障碍一个人学道的心;如果五欲中,还有其他一种欲像色欲那么大,那么恐怕人类就没有一个人可以修道成佛了。”他又想:“世上的男人多贪财、色,往往把他们亲手创造的财富一掷千金,去博取一个女人的欢心。其实他们的行为,就譬如小孩子看到刀刃上涂有蜂蜜,虽然不足一餐之美,小孩子也要用舌头去舔。岂不知虽然尝到了一点甜头,却有舌头被割掉的危险。啊,世人是在自己残害自己啊!”<br/></p>
<p>              出城见苦</p><p></p><p>  悉达多太子每日在宫中,被众多的宫娥彩女围绕,她们唱歌、跳舞、弹奏各种乐器,没完没了地嬉戏作乐,实在腻透了。他心中想道:“宫中的确是人间最富有的所在,有茂盛的园林、珍奇的花果、清凉的流泉;娇妻美妾、宫娥彩女,应有尽有。我每走一步都有人扶持,每做一件事就会有不少的奴仆前来承事,难道这就是大丈夫的生活吗?”他忽然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出城观光。他便派遣宫娥去秉告父王:“在宫日久,欲暂去园林游戏。”净饭王听了,非常高兴,心想:“太子新婚,大概还不习惯夫妇之礼吧?”便命群臣整治园林,所经道路皆令清净,不许有坑洼泥泞,亦必清楚腐叶败花,尤其是不能让龙钟的老者、呻吟的病人、死亡的尸骸,以及穷人、残疾者和乞丐出现在太子面前。对太子的一颦一笑都要仔细观察,以便回宫启奏。又命一位聪明智慧善言辩的旧臣作太子的侍从。一切准备就绪,悉达多太子很有礼貌地向父王辞行,顶礼告退,然后被诸官员和随从前呼后拥地出了东门。城中的人民听说他们敬仰的太子要出城巡游,万人空巷,男男女女都拥在道路的两旁,真正是“观者如云”。他们捧着鲜花,把花瓣撒在太子的车前,唱着民间的歌曲,赞美太子的道德文章,武艺和慈悲。这是,净居天化作一位老人,出现在太子的车前,他的头发脱落,胡须雪白,弯腰驼背,拄着木杖,走着小步子,一步一叹,喘息不定,太子看见了,异常地惊奇,又感到恐怖,就问驾车的御者车匿说:“车匿!这是什么人?他为什么和我们不一样?他头白背偻,目瞑身颤,拄着木杖走起来还一摇一晃,啊!车匿!他是刚刚变成这种样子呢?还是生来就是如此呢?”</p><p>  驾车的御者车匿也吃了一惊,见宝马驻足不走,又经太子诘问,感到非常为难。他想:如果说谎欺骗太子,则必被贤明的太子看穿,自己的良心也过不去;如果实话实说,则违背了净饭王的嘱托。正踌躇间,太子又追问道:“车匿,你怎么不说话?他为什么这个样子?他现在忽然转变的呢?还是生来命运如此?你快说呀?”</p><p>  车匿无奈,回答道:“尊贵的太子,他是一位老人。”</p><p>  悉达多太子越发地惊奇,问道:“老人?什么是老?老是什么意思?”</p><p>  车匿答道:“噢!太子,这还真不好说呢!他过去也是一个婴儿,被母亲哺乳长大,逐渐长成一个少年,接着,随着时间的迁移,他过了几年便长成青年,趋于成熟,之后,他成了中年人,脸上开始有了皱纹,样子也不像青年人那么健壮漂亮了;再后,他脸色衰败,皱纹增多,忧愁的事也增多,青春的活力渐渐离他而去,饮食不周,消化不良,气力衰微,抬足动手,无不是苦,余下的生命就不多了,这就是老啊!”</p><p>  太子又问:“你说的‘老’,是只有这一个人有这样的命运,还是所有的人都会如此呢?”</p><p>  车匿答道:“太子殿下,所有的人都会如此,从古到今,还没有一个人能逃脱这种命运。”</p><p>  太子听了车匿的话半晌没有讲话,心中生起无限的大苦恼,沉思良久,自言自语说:“日月如穿梭般交替,光阴似箭,时变岁移,人生从青年到老年像闪电一样疾速。我的身体再好,父王的财宝再多,也难免此厄运。为什么世上的人们不去思考这个大道理,不生大怖畏,反而恣意寻欢作乐,满足现状呢?”</p><p>  悉达多太子从出生以来就好静思,不喜人间欢乐,此次出城的遭遇,使他更生厌离之心,即令车匿回转马头,转回宫中。自然早有大臣将此事的全过程详实地向净饭王启奏。净饭王听后,忧心匆匆,唯恐太子出家学道,遂命增加太子宫中的乐伎,多选有才的美女前来侍奉。</p><p>  没过多少天,太子又启奏父王,意欲出游。净饭王听到这个消息,异常忧虑,他暗自思忖:“太子前次出城,逢见老人,因此一直忧愁不乐,这次为什么又要出游?有心不让他去吧!他是我最爱的太子,怎么能违拗他的意愿呢?”于是同意了太子出游的计划。他首先召集群臣到宫中议事。对大臣们说:“前者太子出东门巡游,碰到一位老人,回来一直不乐。此次太子又将出游,不知众爱卿有什么良策?”众大臣答言:“必须严厉地命令宫外诸官员,让他们组织人员修治道路,路的两旁悬挂丝绸制作的五彩幡、幢,树上也要披挂彩绸;要有精美的宝盖遮阳、遮尘。务必要沿途烧香,散花,决不能有臭秽和不洁净的场面出现。另为,特别要禁绝老人和病人出现在道路两侧。”净饭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布置立即照此办理。当时的迦毗罗卫城,周匝四个城门,城外有四座园林,皆悉殊妙美好,楼阁树木、花果泉池,极尽庄严华贵。净饭王与诸臣计议,此次出门,要从南门出,南门外的园林要格外的殊胜。</p><p>  到了太子出游的吉日,文武百官前护后拥,生怕出什么岔子。观睹之民众皆是精心筛选,清一色健康美丽的青年人。王太子出得城来,虽然不言不笑,但脸上的愁云似乎散开了一些。就在这时,一个身瘦如柴、腹大如鼓、不住喘息呻吟的病人出现在悉达多太子的面前,原来又是净居天的化现。只见他骨消肉竭,颜貌痿黄,混身颤抖,口中滴下口水,一双又脏又黑的手拄着杖,扶着墙还站立不住,两眼塌陷,流着混浊的泪,以一种可怜巴巴的目光直勾勾地盯着太子。</p><p>  悉达多太子忙问车匿:“喂!车匿,这是什么人,他的样子怎么这样可怕呀?”</p><p>  车匿知道隐瞒不住,便如实回答:“啊!太子,这是一个病人。”</p><p>  太子越发的惊奇了:“病人?什么叫病?”</p><p>  车匿答道:“病,就是我们身心出了毛病。起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由于人的贪欲太盛,比如贪吃,饮食无度;纵欲,恣意享乐;好色,伤了元气等等。或者是心情愁苦、多思、恐怖、过度悲哀等影响了健康。再有是四大不调,身体中的地、水(液体)、火(温度)、风(气息)四个因素不谐调,就会转变成病,百节诸筋疼痛、气力虚微、饮食寡少、眠卧不安,虽然有身体,有手足,却动弹不得,您看,那个病人站不住了,那些好心的青年人都在扶助他呢!”</p><p>  悉达多太子听了这番话,忧思加倍,问道:“车匿,世间的病人,是只有他这么一个人呢?还是人人都不免要生病呢?”</p><p>  车匿答道:“陛下,世上所有的人,有这个肉身就会生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p><p>  太子叹息道:“呃,真可怜呀!人生实在是一个苦的历程。可是,为什么大家都贪图享乐,而不知道疾病和衰老随时都会降临呢?众生实在是被愚痴暗惑迷住了,他们没有感觉到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叶小舟,遇到惊涛骇浪,危险会层出不穷;又好像倒映在水中的月影,虚幻不实。唉,车匿,我还有什么心思游玩,赶快回去吧!”</p><p>  车匿回王宫,净饭王立即命车匿进见,问道:“上次车出东门,不想遇到了一位老人,这次出城门有没有不快乐的事?有没有不听从指挥?”车匿答道:“无比尊贵的大王啊!我实在不知这些奇事是怎样发生的,车子刚刚出了南门,就遇到一个站立不稳的重病号,唉,好可怜哟,太子看了非常伤心,我们就回来了。”</p><p>  大王即问诸臣说:“我是怎样嘱咐你们诸位爱卿的?那些建议是你们自己提出来呀!为什么不执行?你们都是伴驾多年的老臣,怎么这样掉以轻心?”</p><p>  群臣面面相觑,连忙启奏说:“我们遵奉王命,不敢有半点懈怠,严命清除诸臭不净和老者、病人,并亲自站在道路两旁,反复地察看,可不知怎么,那个病人就突然出现,实在不是我们的罪过呀!”</p><p>  净饭王又问众多的随从,大家都说这个病人来去无踪,非常神秘。大王深恐太子出家,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再增加太子宫中的佳人、美姬,希望能用五欲享乐拴住太子的心。</p><p>  当时的婆罗门族中,有一位聪明的青年叫优陀夷,他善于观察,能言善辩,净饭王就挑选他做悉达多太子的伴读学友。净饭王对优陀夷说:“太子近来总是闷闷不乐,对于华贵的宫殿、纵欲的生活、五欲的享受丝毫不感兴趣,我恐他会出家修道,所以请你来做他的伴读朋友,要尽量说服他,让他在宫中享受五欲,要用享乐的生活拴住他的心,让他放弃出家的念头。”</p><p>  优陀夷听了大王的话后,忧心忡忡地说:“尊贵的大王啊!太子的聪明智慧无与伦比,文武双全,无人能匹。让我这么一个小人物去劝转他,真好比是要用一根藕丝去提起一座须弥山一样难。不过,大王既然降旨予我我就只好听命,我将尽我的能力去做。”</p><p>  从此,优陀夷侍奉在太子左右,不敢远离。净饭王亲自挑选颜容殊好、能歌善舞又会眉目传情的众多光丽悦目的宫娥去诱惑太子,陪伴左右,优陀夷趁机巧言对太子说:“啊!太子,您看大王是多么地疼爱您啊!世间人多没有福分,想方设法去追求金钱美女而不可得,有的甚至为此伤身害命。可是您呢,生在王宫中,财宝、衣食、装饰应有尽有,尤其是大王亲自挑选的才女、美女,真是倾城倾国之色,世上哪有青年男子不爱美色的呢?”悉达多太子听了优陀夷的话,总是沉默不语,他轻轻拍拍学友的肩膀,叹一口气,好像在说:“你真可怜,你不知道我的心思啊!”</p><p>  没过多久,太子又启奏父王,要出城游玩。净饭王沉思道:“本应不再允许他出城,可是正当青春的男儿,又怎么能总是闭锁在宫中。再说,现在有了优陀夷和他做朋友,他或许已经改变了过去的念头,喜欢上俗家的游乐呢!”于是召集群臣,传出旨意:“悉达多太子即将出游,孤王不忍违拗他的雅兴,已经降旨,听许他出城。但是前者太子出东门、南门时,由于尔等不能详察,故使太子看到老、病,反添忧苦。这次出游,可令从西门出,由其良友优陀夷陪伴而行。必须严令外司严治道路和花圃园林,香花幡盖要数倍于前,决不能再出现老人、病者。你们诸位大臣都给我站在道路两旁。再令宫中佳丽个个装饰全新,光彩照人,手拉手站在最前面,有不吉祥的人勿令走近,必须逐于远处,不令太子看见。”</p><p>  净饭王又召见优陀夷,嘱咐他说:“此次出游,如果路旁出现不愉快的事情,你要想办法巧用言语,让太子高兴。”优陀夷磕头领命,回宫准备去了。</p><p>  太子出游这一天,天还没亮,文武百官就已出城,烧香跪拜,祈祷吉祥。净居天站在云中,暗自想道:“前两次我变现老人、病者,文武百官都见到了,这次布置得这样严密,连诸位皇叔和外宫王子都已出动,我如果再像前番那样现身,若老王动怒,会使很多人被严加惩处。我今天的现身,要只让悉达多太子和优陀夷两个人看见,这样,其余的人就不会受到责罚。”于是,等太子的马车出城之后,净居天就化成一个死人,躺在棺材里,棺木由四个人抬着,众多的眷属有嚎啕大哭的,有呜咽不止的,有的扯乱头发,有的抽泣不止,向死人身上散着花瓣。</p><p>  悉达多太子看到这种情景,半晌说不出话来,之后,他问优陀夷:“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些人是在哭吗?他们为什么这样悲伤?那个大盒子是何物,为什么用香花装饰?”</p><p>  优陀夷因有王命在身,只是沉默不答,悉达多太子连问了三次,他仍然低头缄口,不言不语。净居天便以神通力令优陀夷讲话。正在太子焦急时分,优陀夷说:“太子啊!那时死人。”</p><p>  太子又问:“什么是死?”</p><p>  优陀夷说:“死,就是一个生命体衰败、瓦解,神识离开肉体而去,四肢和身体一切知觉、感受、思考、造作全部停止,生命宣告终结。棺木中的死人活着的时候贪图享受,爱财如命,又很悭吝。辛辛苦苦地经营,积蓄了一大笔财富,却不知为众生谋福利,更不具备公益心。他贪色、好酒,不知有一个‘无常’在等着他。一旦舍弃世间,撒手而去,除了这个‘大盒子’——棺材和他一同被焚之外,一点财宝也带不走。他的父母、亲戚、眷属爱他,恋他,虽然日夜痛苦,也无济于事了,死者可怜,生者可悲,这让人痛心啊!”</p><p>  悉达多太子听了优陀夷的话,心中生起大怖畏,又问道:“优陀夷啊,是只有他一个人会死,还是世间的人都会如此呢?”</p><p>  “殿下,”优陀夷回答说,“谁也逃脱不了死的厄运,无论帝王还是乞丐,最后都有一死。”</p><p>  太子素性恬静,听了优陀夷的话,不胜感慨,低声对优陀夷说:“世间既有这‘死苦’,人们为什么像木石一样,一点危机感都没有,天天只知放逸、享乐呢?朋友啊!我心忡忡,你快命令御者回车吧!我不去玩了。”</p><p>  御者车匿听了说:“尊贵的太子啊!前两次出城,都是没有到达园中就回车,大王因此多次责备我,这次我可不敢听您的命令了。”</p><p>  优陀夷即对车匿说:“车匿,你说得对,前面不远就是园林,那里装饰得漂亮极了,处处香花,幡盖,还有像天仙一样美的舞女、歌女,我们还是到那里玩耍一番吧!我想太子会高兴的!”</p><p>  车至御花园,果然不同凡响。高大的树木荫覆玉阶,树上装饰着珍珠、玛瑙、水晶、珊瑚、砗磲等各色珍宝,幡盖在微风中飘举,宫娥彩女翩翩起舞,并频频向太子暗送秋波。但悉达多太子看此一切都毫无意义,便迤逦行至一株大树下,在树荫中端坐,静虑思维,很快从初禅天进入甚深四禅,回忆起自己的过去世,亦曾在阎浮树下远离欲界得第四禅定,心中明净清彻,轻松安适。</p><p>  优陀夷看到太子如此这般,想起净饭王的嘱托:一,如有过失,相互谏晓,劝阻不犯;二,若有好事,彼此随喜而不生忌妒;三,若有苦难相帮互助,不相弃舍。便对太子进言说:“太子啊!尊贵的殿下,咱们相处也有一段时间了,互相信任,无话不谈,算是很好的朋友了,今天我要向您进一言,希望您不会责备我。”</p><p>  悉达多太子从定中出,温和地点点头。</p><p>  优陀夷说:“依现在的王制和习俗,皇亲国戚及诸王子都在纵情地享受,到老年时,或许会出家,或许到寂静山野、园林修行,那只不过是为了防老养生、益寿延年。像您这么年轻,又是满腹经纶,文武双全,作为王储,您比任何人都有条件享受五欲之乐。啊,太子,我并不是要您堕落,而是希望释迦族兴旺,不要绝了子嗣啊!”</p><p>  悉达多太子很有耐心地听完了优陀夷的话,平和地说:“你说的并没有什么不对,我也并不是不为国家着想。享乐,当然是一件美事,但是享乐以后又怎样呢?古来的帝王都是及时行乐,到老年时便出家修行,岂不知为时已晚。他们由于贪享爱欲所造的种种恶业已不可逆转,有的堕入地狱,有的沦为畜牲,就是生在人、天两道,或许还可以再作转轮圣王,可毕竟不能脱离轮回之苦,不能逃避老、病、死等诸苦。优陀夷啊!你如果真是我的朋友,而没有其他什么使命,你就应该相信我的话,就不应该往那个生生死死的无底深渊中推我。”此时的优陀夷,纵有超人的辩才,也无言以对了。太子的话对他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使他也愁忧惨戚起来,于是命文武百官、歌舞宫娥立即返回迦毗罗卫城。</p><p>  净饭王立即召见优陀夷。只见优陀夷也一脸的哀伤,如有亲属新丧一般,净饭王深感诧异,不住地叹息。他听了优陀夷的秉告,又详细询问了文武百官后,心中已有几分明白,自忖道:“太子和优陀夷独见死人,而随从皆不得见,这说明不是文武百官的错误,果如阿私陀的预言,这是上天的旨意啊!”他不住地祷告,心中却总是忐忑不安,只好再增派妩媚动人、有诱惑力的女子,希望她们去打动太子的心。同时,他主动派人去北门外打扫亭台,洒扫花径,并向诸天神烧香跪拜,祈请他们不要再显身丑恶、恐怖的形象,令太子不愉快。文武诸臣又献计献策曰,如果太子再次出游,可改为骑马,这样视野开阔,可以看到各种光丽庄严的景象,也便于那些半裸的少女跳着舞蹈去取悦他。</p><p>  果然不久太子又要出游,一切按计划进行。太子出得北门,径直骑马来到园中,命令侍卫及宫娥退避三舍,自己便到大树下静坐,专心思维世间老病死苦究竟是如何造成,又将用什么方法去解脱。这时净居天现化为一位出家修道者,出现在悉达多太子的面前。他左手托钵,右手执着锡丈,眼观鼻,鼻通心,非常肃整庄严。太子见了他,生起一种殊胜的心情,问道:“你是何人?”</p><p>  出家人说:“我是比丘。”</p><p>  太子又问:“比丘是何等样人呢?”</p><p>  比丘道:“比丘就是出家学道的人。我们远离家庭,托钵乞食,能破烦恼怨贼。因为世间人生命危脆,愁恼无尽,所以我们追求清净自在,远离色、声、香、味、触、法,希望达到解脱的彼岸。我,没有财欲,也不爱美人,终日潇洒地生活在寂静的山林里,断绝世间名利的追求,没有‘我’的观念,也没有‘我所有’的东西,没有净秽的选择,也没有好丑的分别。遇到别人有苦难的时候,就设法去解救他,我不要对方的报答与赞叹,更没有求取功名富贵的念头。我爱惜动物,保护自然,因为我知道动、植物都与我平等,有权享受生的权利。我只觉得众生的苦恼都应该让我一个人来承受,我是顶天立地的强者,我不努力去解救生死大海中的众生还有谁呢?”说着,他即出现神通,腾空而去。</p><p>  悉达多太子现出笑容,说:“善哉,善哉!人天之中,唯比丘最为殊胜!我正在忧愁老、病、死苦无法解脱,现知出家如此自在,我决定要出家修道。”</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8 19:41:29编辑过]
<p>                落发质衣</p><p></p><p>  悉达多太子乘马前行,不久来到一座大山脚下,听说此山的密林中有很多跋伽仙人在修苦行。举目望去,山脚下高大的乔木伸出碧绿的枝叶,似乎在向太子行礼,低矮的灌木伴着潺潺的小溪低声唱着赞歌。走入林中,一片静谧,使离开喧闹宫殿的太子无比欢喜,安祥而舒畅。他下得马来,深深地舒了一口气,抚着揵陟说:“我的宝马啊,父王当初骑了你,在千军万马之中所向无敌,今日我仗着你飞速的脚力,来到了这片土地,为了解脱生死的大事,你也尽了一份力量。马啊,假若你想在将来能救济你自己,就要在漫长的旅途中,不知疲倦地走下去,为众生效力。”又转过身来对车匿说:“这匹宝马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其行速像大鹏金翅鸟飞翔一样,你这么多年能跟随我,实在也是很殊胜奇特的事。我观察世人,或有诚实、善良的心而没有能力表达出来;或有健壮的身体,勤苦劳作,而他的心识愚痴,不尽人意。惟有尔,心中的虔诚与恭敬和体健手勤的种种实践行为能够结合在一起,你舍弃一切功名利禄而跟随我,我真心地感激你。现在,我已经远离了富贵温柔乡,来到这闲静优雅的处所,车匿啊!人生早晚要别离,你可以带揵陟回宫去了。”</p><p>  车匿闻听此言,悲号泣涕,几乎晕倒在地上。那匹白马也忽然双膝跪倒。卧在太子的脚下,用湿润的舌头舔太子的赤足。悉达多把自己穿的太子的绣袍脱下来,又摘下项上价值连城的珠宝璎珞,交给车匿说:“这些衣服和装饰品常常伴随我,车匿,不要哭啦,我把这些东西送给你留作纪念,看到它们,就和见到我一样。”</p><p>  车匿哽咽着说:“太子啊!我怎么能忍心听您说这些告别的话啊!我是违拗了大王的圣旨,随太子来到这里的,目前的宫中必然为之大震,大王和摩诃波阇波提夫人为失去太子必会忧恼。再说,来的时候,有天神相助,又有您的威仪,毒蛇猛兽不敢袭扰,回去路阻难重重,我实在没有勇气啊!”这时,那匹白马也泪落如雨,无限的留恋。</p><p>  悉达多太子摘下头上的宝冠,交给车匿说:“车匿啊!请把这顶宝冠呈奉给父王,并把我的话转告给他老人家。车匿,别太激动,把心静下来,我的这些话,也是嘱咐你的,你要牢记在心才是。”太子选了一块平滑的大石,拉着车匿坐下来,说:“世界上没有水的生活比当太子的人更优越:他可以享受他愿意享受的一切,而不负任何责任。上有父王、王后的庇护,下有群臣、奴隶和人民的拥戴,他所需要的一切应有尽有。如果他不能把握自己,不能尊重爱护自己,也可以为非作歹,贪赃枉法,有谁敢去碰碰他?可是,车匿,这一切是真实永恒的吗?比如男女之事,睡在恩爱床上,温柔乡鸳鸯梦,可以尽情纵欲,但几十年眨眼之间,最后还是一抔黄土,各自分飞。”</p><p>  车匿大着胆子插言说:“太子啊!很多人都在及时行乐啊!他们说眼前有福不去享受,那……那似乎是傻兮兮的,不尽情理。”</p><p>  太子微微一笑说:“一切享受,无非是人间的五欲。这五欲,有两种解释:一是财、色、食、名、睡。财产本是用以维持生计的,但世上人往往贪得无厌,无限地搜刮和聚集财富,引起无穷的争斗与残杀;色,是指男女的情欲,除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以外,无非像燃烧的蜡烛,享受了‘光明’,也耗尽了自己,更何况英雄、美人,演出了各种各样的悲剧;食,是人生需要,则淡泊清贫足矣,贪食是致病的根源之一;名誉更如虚幻的泡影;睡觉则越多越懒越不想起。二是色、香、味、触五欲,这五种欲望,依我们身上的五种器官而生起:眼睛,有视色欲,对丑恶的厌弃,分别心由此而生起;耳,要听声音;鼻,要嗅香气;舌,要尝美味;身,则要接触各种衣、被、器具,还有人与人的欢爱:母子、兄弟姐妹、朋友、男女,无不以接触而为亲密。可是,车匿呀!世间之法,只有独生独死,哪里有亲密的伴侣?更何况生、老、病、死诸苦时时威逼着我们,难道我们要与这些痛苦作伴吗?我到这里苦行,如果能断生、死之苦,免除轮回之难,那么,我就是一切众生永远的伴侣。而现在的我,自己诸苦尚未了断,怎么能和你永远为伴呢?”</p><p>  车匿说:“太子啊,您说的这些道理我虽然还不大明白,但我相信一定是真理。可是,您从小生长在宫中,手足、身体都洁嫩柔软,床褥衣裳无不细滑,一旦赤足去踏荆棘,披着粗麻布的眠单,止息于泥土与瓦砾,或在树下住宿,或在岩洞中静虑,这种凄苦,您如何忍受啊!”</p><p>  太子说:“车匿,在宫中我虽可以免除荆棘刺足、泥土着身之苦,却会被生、老、病、死苦侵蚀,那才是最痛苦的啊!”说着,他取过车匿佩带的七宝剑,庄严作狮子吼曰:“过去诸佛为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而舍弃饰物、剃除须发,我今当效仿之……”</p><p>  车匿连忙扑身于地,拉住太子的手说:“且慢啊!太子,您应该想想净饭大王的期盼,他已到垂暮之年,听说太子即将登上转轮圣王的宝座!还有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她代王后抚养您,累得身瘦形疲!再有那贤惠的耶输陀罗妃和不久将出生的王孙小公子……”</p><p>  太子摘下发髻中的明珠说:“这颗明珠是无价之宝,请呈奉父王,请转告他,我所以出家并不是不孝顺父母,也没有忿恨瞋恚之心,与一切人都很友好。只因要解脱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之苦,才离开王宫到这里修行,希望在远离喧闹的静谧环境中,通过自己的苦行和潜心思索,寻求一条救拔一切生命体的方法与路径。”说着,他解下七宝璎珞和其他一切饰物交给车匿说:“将这些宝物奉献摩诃波阇波提养母,她待我恩重如山,我只有用自己的修行来报答她。还有我妻耶输陀罗,她已有身孕,请转告她,我只为要解除世间一切爱别离苦,才舍弃自己的家庭,请她不要忧愁烦恼。”</p><p>  太子说到此处,用利剑斩断自己一头美丽的卷发,说:“我今剃去须发,即象征我的大誓大愿:要断除一切世间烦恼及恶业、宿习障碍。发丝无尽,不可数;烦恼亦无尽,不可数,我若找不到一条断除一切烦恼的路,决不回王宫去见我的父母妻子。车匿呀!博大的爱心是无私的。我的生母摩耶夫人把我生下来以后,七天后便溘然去世,她对我的慈爱与呵护没有得到一点点回报,她的爱子竟不能孝养她,这是何等的伟大啊!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散,有得到就有失落,爱别离是人生的大悲哀。请亲人们暂时忍耐一下分别的凄苦,支持我专心去寻求那解脱的大道吧!”</p><p>  此时,一阵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又似乎听到空中响起清悠的乐曲。悉达多太子剃落了须发,显得格外精神焕发。他看看自己所穿的绣金绸袍,感到很不协调,说:“过去诸佛出家时,都是粗茶淡饭,麻衣草履,我这一身王子之服太华丽了!”</p><p>  正在这时,有一手执长弓箭的猎人,身穿袈裟从太子面前走过,太子非常高兴,对猎人说:“喂,打猎的小哥,你穿的这身衣服本是出家人修行时穿的寂静服,是往昔一切诸佛的标帜,你是猎人,为什么也穿此衣呢?”</p><p>  猎人说:“贤者,不瞒您说,为了养家糊口,我只有打猎。为了引诱那些鹿群,我便穿上修行服,因为树林中的獐狍麝鹿都喜欢亲近穿袈裟的人。”</p><p>  太子脱下自己的七宝绣金袍递给猎人说:“这件袍服,上面饰满珠宝,拿去吧!不要再去残杀那些生灵了,回去筹措一些资金,经营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吧!我今为求众生的解脱道而出家,请把你的袈裟换给我穿!”</p><p>  猎人十分高兴说:“善哉,贤者,遵命就是!”他换上太子的七宝绣金袍,抛弃了弓箭,欢欢喜喜地回家去了。</p><p>  悉达多太子换上了袈裟,显得分外凝重庄严,他看车匿仍在欷歔,白马悲鸣,跪地不起,便牵住饰满宝物的辔头,将揵陟拉了起来,又抚住车匿的肩膀,缓步送他走出树林。车匿看见太子已俨然是一位出家修行者,知道没有挽回的余地,揉着哭红的眼睛,牵着揵陟一步一回头地走上了归途。</p><p></p>
<p>                三、成道篇</p><p></p><p><br/>                诘问林仙</p><p></p><p>  悉达多太子目送车匿远去,感到无比的舒畅自在,转身走向树林深处。刚才被猎人追赶的鹿群此时都驻足瞩目,对太子表现出无限的依恋,有一头小鹿,竟然欢蹦乱跳地离开母鹿,来吻太子的手。太子笑了,感到一切都是那么和谐,那么美好,他用手轻轻抚摸小鹿的毛皮,又向鹿群招招手,那些善良的牲灵闪着机警的眸子,似乎是在向太子致敬。</p><p>  原来这树林中,有很多修行的跋伽仙人,他们或住在岩洞中,或搭起小小的茅棚,还有一些仙人就坐在阔叶树下。他们在林中究竟修行了多少年,连自己也说不清楚,有的脸色黧黑,布满了皱纹;有的须发皆白,披散着遮住肩、颈。当他们看到太子走来时,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太子青春、壮美、高雅、柔和,周身放光,犹如日神、月神,又像三十三天天主“帝释”,他的形象使众多的跋伽仙人肃然起敬,纷纷起身迎接,请他坐在树荫下。太子观察诸位仙人,心意调柔,威仪肃整。他们或用软草编结为衣,或以树皮树叶为服;或以草木花果为食,或一日一食、二日一食、三日一食,修苦行自饿法;他们有的崇奉水、火,有的拜日、敬月;修行时,有人卧于尘土中、有的半卧于荆棘上,还有独脚站立而不坐、卧者……太子心想:“他们修行的方法好奇特啊!”便询问一位长者说:“请问您们这种苦行法,修到最后能得到什么果报呢?”</p><p>  长者仙人答道:“修此苦行,为生天上。”</p><p>  太子问:“哦,生于天上,的确可以享福,可是福乐享尽,还是会在六道轮回中流转,毕竟是苦啊!你们为何以苦行反去追求苦报呢?”</p><p>  长者仙人说:“我们只知很多恶业都是由我们的肉身完成的,所以我们折磨自己的身体,聚集人间难以想像的苦行,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获得安乐的结果。”</p><p>  悉达多太子听了长者的话,沉思起来,他想道:“听他所说,他们的行为就像商人为寻求宝物而潜入大海,又像一位国王为了扩大疆土而兴师伐众,是以苦因而求苦报,终不能解脱生死轮回啊!是啊,不少民间宗教都是祈求升天,可这‘天道’也是六道之一,它虽然高过地狱、畜牲、饿鬼三恶道,也高过阿修罗道和人道,却不能了脱生死,这决不是离苦得乐的究竟觉道。”</p><p>  长者看太子沉吟半晌,不言不语,便问道:“仁者,为什么您沉默不语?难道我们不够诚恳,有失礼的地方吗?”</p><p>  太子说:“不,你们很有礼貌,只是我在思考一个大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怎么才能不生不灭?”</p><p>  仙人们面面相觑,都不知所云,有的摇头,有的叹息。</p><p>  “还有,”太子接着说,“你们可明了身体与心识的关系?身体的一切活动都受心识的支配,若身体离开心识,就如同枯木一样。而你们苦自己的身体,却放纵心识去向往欢乐,是不是自相矛盾?如果只吃花果就可以升天,那么,嚼食花果的动物是否也能算是苦行的仙人呢?如果终日用凉水浇头、或浸泡在水中就可以成仙,那水中的鱼儿是否也能得道呢?”</p><p>  众多的苦行仙人都屏住呼吸,静听太子的谈话,不知不觉,晚霞已染红了树梢,暮色笼罩了大地,太子蓦(广州话读‘默’)地站起身来说:“各位仙长,我要告辞了!”</p><p>  诸仙人听了,异口同声地说:“仁者,您的到来给我们增加了无限的欢喜与信心,犹如阴雨连绵的日子见到温暖的太阳。现在天色已晚,能否请仁者留下共宿呢?”</p><p>  太子看他们态度很诚恳,便与这些仙人席地而卧。这是他离开王宫后在野外度过的第一夜。没有通明的灯光蜡烛,也没有狂欢的歌女舞女,黑黑的夜幕下,似乎万物都入梦了,只有小小的虫儿在草丛中唱着求爱的歌。“一切众生皆‘有情’,有情即是生死的根本,”太子的思想异常活跃,他继续想道:“这些仙人修习苦行很令人敬佩,但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所以,我决不能停留于此。”</p><p>  早上,东方刚刚露出曙色,太子便起身欲行,一位披着卷发,用树皮结成裙子的苦行者对他说:“仁者,我虽然不知道您是谁,但一看便知道您是一位高贵的沙门,您的志愿坚固,头脑灵敏,去吧!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敢相留,由此向北,有山名曰频陀,那里有一位大仙名曰阿罗逻加兰,也许他会解答您的问题。不过,我观察您的举止和志向,恐怕在那里也不会久留。”众仙人此时都围过来,他们送给太子一些野果,叹着气,流着泪,依依不舍地送太子走出苦行林,他们双手合十,眼巴巴地望着太子远去,直到太子那高大伟岸的身影从他们的视线中消失。<br/></p>
<p>                 追寻太子</p><p></p><p>  再说迦毗罗卫城的宫中,二月初八的一大早,耶输陀罗从梦中醒来,看看身边不见了悉达多太子,她回忆起夜间的情景,不禁浑身战栗,失声痛哭。宫娥彩女们没了主意,也跟着悲泣啼号。早有人报知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夫人一阵晕厥,七魂六魄都似乎离开了肉体,不觉迷闷倒地,不省人事。净饭王随即也知道了消息,他呆呆地坐在地上,无泪无语。诸大臣又急又怕,有的去请太医,有的去找车匿,有的去看白马,有的巡视内苑及城中。没有谁知道太子的去向,只知没了揵陟,丢了车匿,迦毗罗卫城北门大开,守门人刚从昏睡中醒来。诸臣只好派出千乘万骑冲出北门,去追寻太子,可是不知是什么原因,一队队人马都迷失了路途,返回京城。</p><p>  悲伤的迦毗罗卫,一片死寂,所有的人都失去了主意。那些胆小的百姓们私下讨论:“老王已上了年纪,我们敬爱的太子又丢下了我们,国不可以一日无主,我们该依靠谁呀!”就这样,举国上下手足无措地捱过了几日,忽有一天,听到北门外一声马嘶,人们立刻想到了白马和车匿,于是不锁门,不闭户,扔下手中的活计,拥上街头来迎接太子……</p><p>  眼前的景象使人们惊呆了,国中最享盛名的宝马揵陟已经皮骨连立,它已三天多没有饮水和吃草,四只善奔的蹄子似乎有千斤重,力竭神疲。车匿低垂着头,无颜见城中的父老。一个大胆的人喊道:“车匿!太子是我们的国宝,是庇护我们的神祗,有了他,我们才有信心,有希望,你这个家伙把他弄到哪里去了?”</p><p>  “你说,你说呀!”</p><p>  “看哪,马背上的宝鞍还在,可骑马的太子扔下我们不管了。车匿,你这个坏蛋,还我们的太子呀!”</p><p>  车匿抹了一把眼泪,突然喊道:“你们吵什么,难道我的心里好过吗?我是太子的仆役,只知道死心塌地地追随他,伺奉他,丝毫不敢违背他的命令。可他,他现在已经除下宝石和王子冠,剃落须发,做了沙门,”他停了一下,眼泪扑簌簌地滚落下来,“乡亲们,不是我丢掉了他,是他丢掉了我呀!他舍弃了王位,舍弃了父母,还有我们,我们大家呀!”</p><p>  热爱悉达多太子的百姓们全都大哭起来,消息传至宫中,诸臣命车匿立即进宫。</p><p>  车匿牵着白马走近宫门时,那揵陟眼中流泪,一声长嘶,引得御马厩(广州话读‘救’,注意别读成‘机’)中群马哀鸣。摩诃波阇波提和耶输陀罗都已忘记了礼法,冲出内宫,耶输陀罗看到揵陟,揽住它的脖颈泣不成声,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看到骑乘已回,爱子未归,早已明白了七、八分,“噢,我的孩子,你怎么丢下了我呀!”她抚着太子的马鞍,撕乱了自己的头发,“儿啊!娘虽然没有生你,却是捧在掌中把你养大。你的双脚柔软而细滑,怎么能在荆棘上行走?你穿惯了锦绣绫罗,又怎能耐得了粗麻布的袈裟?你洗惯了香汤沐浴,你用惯了侍者、宫娥,如今你去树林中苦行,娘好心痛啊!你怎么受得了那份罪呀!”</p><p>  耶输陀罗一头扎在婆母的怀里,哭着说:“孩儿自从嫁入宫中,和太子行住坐卧,形影不离,我没有奢望他的爱情,也从不助长他的淫欲,只要看他一眼,我心中就无比的甜蜜。可是,古代的诸王入山学道,皆不抛弃妻子,为什么太子对于夫妻恩爱如此绝情啊!”她忽然回过头来对车匿说:“车匿!我宁与智者而作怨仇,不共愚人而为亲厚。你这个痴子,把我的丈夫夺走,毁了我的一生,快说!你把他藏到哪里去了!”</p><p>  车匿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指着天空说:“我起誓,这一定是天意!夫人,王妃呀!出宫以前我曾大声的嚎哭,希望能将您们惊醒,可是宫中一片寂静。待太子跨上白马,我只觉得耳边生风,双脚离地,飞出城门,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已经走了好远好远的路程……”</p><p>  此时闷绝的净饭大王刚刚被救醒,降旨命车匿上殿奏明圣君。</p><p>  大殿上,文武群臣怒目而视,老王也面带愠色,吓得车匿混身发抖,双膝着地,不敢抬头。</p><p>  净饭大王说:“胆大车匿!怎敢给我释迦种姓带来灾祸,你身为奴隶,抗旨不遵,挟迫王储秘密逃离,该当何罪!”</p><p>  车匿闻言,面如土色,大汗不止,瘫在地上,不能起身,他有气无力地说:“尊贵的大王啊,违背您的圣旨,实在不是我的本意,请您老人家慈悲,听我秉告吧!”他颤抖着取出明珠和宝冠,呈献给大王,又将七宝璎珞奉给摩诃波阇波提,其余的庄严饰品交给耶输陀罗,接着详细地陈述太子出家的前后经过,之后说:</p><p>  “大王啊,您老人家一向宽厚仁慈,请您明察,太子出家的确不是小人之过呀!”</p><p>  净饭王思子心切,不觉老泪纵横。一位大臣出班启奏说:“大王啊!请不必忧恼,我曾经常观察太子的相貌,他在过去世久远年代已经开始修行,今世当做众生的救星和依怙主。大王啊!老臣还记得,太子出生时,曾行七步,口处狮子吼言:‘天上天下,唯有通向大觉至善的潜能——佛性,最清净,最尊贵。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为开发佛性而降生。’当时的迦毗罗卫城中,出现种种瑞相,又有阿私陀仙人预言……大王啊!想必这一切都是天意,不可逆转啊!”</p><p>  净饭王道:“我对王儿的深情难以用语言形容,要么,我也追随太子出家修道,要么,让车匿领路,你们速速把太子追回来。我是一个年迈之人,我盼望我的爱子,就像饿鬼在盼望饮食啊!”</p><p>  这时有两位智慧聪明的大臣出班安慰说:“请大王珍惜贵体吧!太子既已出家,必是很吉祥的,请大王宽心,我等愿往跋伽苦行林,想尽办法把太子劝回王宫。”</p><p>  这时又有数位大臣都表示愿意随二大臣寻访太子,其中有悉达多太子的母系亲属阿若僑陈如和阿说示,堂兄弟婆娑、跋提、摩诃男。净饭王此时转悲为喜,说:“善哉,快去,快去,寡人的心早已飞出王宫,到了苦行林也!”</p><p>  两位聪明的大臣命车匿和白马引路,率领王师浩浩荡荡直奔苦行林。<br/></p>
<p>                 断惑明心</p><p></p><p>  两位聪明的大臣奉旨率领王师向苦行林进发。因王命在身,便勒令昼夜兼程,顾不得鞍马劳顿。他们一面赶路一面商量如何能劝回太子。一个说:“说实在的,我是真没有信心。”另一个说:“我们的辩才虽然不如太子,可胜过车匿十分、百分,我一定要凭我的伶牙俐齿劝太子转意回心。”一个说:“那么我们说什么呢?对于一切享乐太子根本不感兴趣。唉,他在宫中的生活真让世上的人羡慕死,唯独他,对那些迷人的美色、耀目的财宝不睬不理。”另一个说:“太子是个仁慈孝顺的青年,我们就以亲情去动摇他出家的心吧!”</p><p>  尽管马儿不停地奔跑,还是走了两天两夜才到了跋伽苦行林。很快就见到了那些苦行的仙人。诸大臣下得马来,四处张望、找寻,并不见太子的踪影,便向林仙们深深施礼问讯,说:“各位大仙打扰了。我们是甘露王的后裔,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大臣。只因太子悉达多欲解脱人生的苦恼,舍弃宫廷,出家断发,作了沙门。请问各位长者,可知道他的去处么?”</p><p>  一位长老说:“我们不知道谁是悉达多太子,只在五、六天前,来过一位了不起的青年,他的个子很高,肩膀很宽,身上的皮肤又细又嫩,颜面却像十六岁的童子,和蔼可亲,能言善辩。唉,可惜呀!他只在这里住了一夜,就往北走,去找阿罗逻迦兰仙人去了。”</p><p>  诸大臣听说后,谢了苦行人,连忙上马继续前行。除了所带干粮,无非饮些泉水,一路之上不敢有丝毫大意。终有一天,他们在途中追上了赤脚而行的太子。只见他清净整肃,正盘膝端坐在树下思维,双目似睁非睁,下垂而视鼻端;口唇似笑非笑,微闭乃现慈容;通身放光,明如日月。此时的众臣虽负王命来敦请太子还朝,心中也明白了几分,呼啦啦跪下一片,诚心顶礼。两位聪明的大臣先呈上圣旨,接着打开了语言的闸门:</p><p>  “聪明孝顺的太子啊!请接受我们的礼拜。您自幼文武全才,无人能比;立志解脱生死,天神难匹。可是自从您离开王宫,国家就像失去了灵魂,净饭大王思念爱子,悲痛的几乎发疯;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多次气闷晕厥,呼唤您速归。还有身怀六甲的耶输陀罗妃,盼望您能在王孙诞生前返回。啊,太子啊!迦毗罗卫国强大昌盛,国库充盈,像您这样尊贵的玉体,何必在荒郊野外修行?我们可以在御花园中兴建精舍,您一面享受转轮圣王的荣耀,治理国家;一面在御花园中思考人生。那时,王孙绕膝,王妃伺奉,老王欢喜,养母和平,那番福乐融融,可胜过这里千、万倍呀!”</p><p>  悉达多太子莲目微睁,举起右手道:“谢谢你们的关注和劝告,我岂不知父母的恩重如山?我岂不懂耶输陀罗的辛苦?可是,我要思考解脱大法,非一家一户、一国一城的恩爱亲情。现在我提出四个问题,如果你们能够圆满回答,我就跟你们回去。”</p><p>  聪明大臣说:“好啊!我等洗耳静听。”</p><p>  太子说:“那么,谛听吧!好好考虑考虑:一、一切众生如何断绝衰老的逼迫,如何脱离老苦的逼迫?二、如何使一切众生没有病痛的折磨?三、用什么方法远离死亡的恐怖,永远不灭,也永远不生?四、如何免除众生的贪心、仇恨心、愚痴心?不互相残杀、不互相忌妒、不互相吞食,不起任何纷争?</p><p>  两个聪明的大臣你看我,我看你,找不出一句话回答这四个问题,额上冒出汗珠,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过了半晌,其中一个才说:“太子啊,每一种生命都有生老病死,每一种动物都有贪心;每一个人都希望享乐,爱亲人,仇恨人,杀戮争斗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构成。这四个问题还没有人能圆满回答。”</p><p>  “善哉”,太子说,“我即为解决这四个问题而出生,也为解决这四个问题而舍亲割爱。立志解人生一大痛苦,使一切众生永绝斯患。你们让我回宫去修行,就好比要把我关在燃烧起来的房中让我救火,又好比拿有毒的食品让我充饥一样。我既已出家,谈什么回归,我们国家没有这样的旧制。请你们转告我父王,出家后中路返回宫廷,是违反先王之法的呀!”</p><p>  聪明的臣子说:“诚如太子所说,了脱生死的确是世间第一大事。可是目前出家修行的仙人并不算少,有的说,生死由天,富贵在命,每人都有一定的果报;另一些人则说,根本没有什么果报,活着就不必去顾及未来;更有一些人说,还是及时行乐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有限,享受一天就少了一天,为什么要抛弃享乐而自找苦吃呢?由此可知,整个的世界对生死的问题还没有定论,未来的生死果报尚不可知,太子出家是不是欠考虑呢?”</p><p>  太子说:“正是因为目前对生死大事还没有一个定论,我才决心出家,力求解脱。我的出家,不是为了求得个人的什么功利,也不希慕果报,只为免除众生之苦,找到无休无止受苦的原因。好了,我们就谈到这里吧!你们可代我启奏父王,不久将听到我成道的消息。”说着,他站起身来,整顿袈裟,辞别王师,径直向北方的频陀山走去。</p><p>  两位聪明的大臣此时张口结舌,不知道是应该继续追踪太子,还是返回京城。大家只有暂时停在路旁,共同计议。有的说王命不可违;有的说追踪也是无益。最后,找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刘夏石甲种姓聪明智慧、心意柔软的五人暗中伺察太子的行迹,了解他的进止,其余的群臣班师回城。这五人就是悉达多太子的母舅和兄弟:阿若僑陈如、阿说示、婆娑、跋提、摩诃男。<br/></p>
有无大师好久没来了 啊
支持!!!!
频王施国



  悉达多太子辞别了王师,继续向阿罗逻迦兰仙人住处行走,不久渡过了恒河,来到王舍城,进城乞食。过去印度的出家人都是托钵乞食,自己不设厨,不起伙。这种乞食方式有两个好处,一是自利,可以避免柴米油盐种种俗事,专心修道;二是利他,因为出家人是为世上所有的人祈福祈寿的专职人员,故供养出家人会增加自己的福慧,从出家人的角度讲,是通过乞食给予众生一种种善根增福寿的机会,所以说“利他”。此时,悉达多太子按照惯制而行:左手托钵,在道侧而行,挨家挨户次第行乞,心不贪着,不喜不忧,不卑不亢,和颜悦色,不挑剔食物的好坏,只为除疾养气力来维持生命。不过,虽然太子是“次第乞食”,也有一个很严格的标准,有五种人家是不去接近的,以避嫌疑:一,常作娱乐,唱歌跳舞之所;二、淫女家,行为不正,名声不好,居住不洁之所;三,卖酒的茶坊酒肆;四,王宫,因为禁地,不可擅入;五、屠宰之所及屠夫之家。

  此时,王舍城中一片惊喜,人们见到托钵的太子相貌与众不同,一传十,十传百,便都跑出家门,争着去一睹太子的风采,街头巷尾一下子热闹起来,惊动了正在登高望远的频毗娑罗王。只见自己的城中走着一位高大的青年僧人,高贵庄重的威仪无与伦比,面如银盘,唇若涂朱,两道弯弯的英俊浓眉,一双大大的低垂莲目,不笑似笑,喜而不露,威而不显,太殊特了!世上竟有这么相好的人啊!频毗娑罗王欢喜无比,立即派人去打听,得知是释迦族的悉达多太子,放弃转轮圣王不当,立志出家为天下众生解脱生死。“哇!世上竟有这等奇事!”频毗娑罗王惊叹道,他立即派了一行人,跟定太子,以伺察太子去往何方。他则怀着一颗久久不能平静的心,在宫中踱来踱去,急切地等待着新的消息。不久,使者归来,秉告说:“那位悉达多太子虽然是世间稀有的威德大丈夫相,却穿着破旧的袈裟,赤着双脚,在街头巷里挨门挨户地乞食,不选择饭食的好坏,不分别富人穷人,他用钵盛满食物就安祥缓步,走向寂静的森林,吃好饭后,用清泉漱了口,现在正端坐在般茶婆山修习禅定哩!”频毗娑罗王传旨道:“即刻摆架般茶婆山!”

  话说悉达多太子正在静坐,忽听人声噪杂,缓开莲目,见大队人马护着一位穿金挂银的王者来到面前。频毗娑罗王见了太子,翻身下马,摘掉自己身上一切装饰,脱去绣金的大袍,急步走到太子面前施礼说:“太子身体可好!”他没等悉达多太子回话,便接着说:“我见悉达多太子相好光明,超出日月,心中甚是欢喜,可是也有一个问题:太子本是太阳一族,日之种姓,国土富庶,地位优越,累世相承,传至太子。既然净饭大王已决定传王位给您,太子又具足作转轮圣王的相好与威望,为什么您要舍弃一切,赤足步入深山,踏着荆棘与沙砾,深离故土而修行呢?所以我心中,既敬佩太子,又为太子悲哀。如果您是因为净饭大王今仍健在,不好去取王位的话,我频毗娑罗王愿将我的摩揭陀国国土分给太子一半。如果太子仍嫌不足,我可将我的全部国土奉送;如果您对我的国土不感兴趣,我可以出兵为太子攻伐他国。总之,您的相好威仪使我折服,我可以去执行太子的任何命令。人生在世,不就是为了三件事吗?权利、金钱和享受五欲。如果不夺得权利,不聚集钱财,不及时行乐,岂不是白来一世?一般的人,都要在少壮时,尽情狂欢,享受五欲;到中年,就要开始储蓄财宝,只有到老年时才去求法,也可延年益寿。可像您这样,血气方刚,像天神一样的美男子,又怎能违背生理需求,克制情欲去到寂寞的环境中去清修呢!说句实话,我的确是不能理解啊!”

  悉达多太子听了频毗娑罗王的话,被他诚挚的心意所感动,同时也十分冷静地想到自己的誓愿和使命,他很恭敬地回答道:“大王,您的种族本是明月,性自高洁,仁慈豁达。世人的确都在为权利、财富和无尽的享乐欲而不停地攫取和争斗,而国家,则是相争之交点。自古来多少兄弟、父子为此兵刃见红,互相杀戮。现在您作为一国之君,能把您的至宝——国土惠施给我,我真诚地感谢您的厚意。不过,我之所以出家,并不是因为权力、金钱欲没有得到满足,恰恰相反,父王为我准备的一切已足够我世世代代去享受。只是,我的心中总被一个宇宙间难以解决的大问题所困惑,为众生流转于生老病死而忧愁,所以我舍弃了父王禅让给我的王位,发愿找一个了脱生死的方法。请大王理解我吧!既然我舍却了自己的国家,我怎么能来取大王善心惠施给我的国土呢?至于发兵去攻伐他国,更非我愿。我为断众生之苦而出家,把五欲的享受看得如同烈火烧身一样。大王啊!您的好心真的很稀有,但我还是要告别您,去寻找阿罗逻兰仙人,或许他们可以作我的导师,告诉我一个解脱生死的方法。”

  频毗娑罗王听了悉达多太子的一席话,十分感动,对他也更加钦佩,不禁双手合掌,恭敬地说道:“啊!世间贤德的求道者啊!您的话使我心中感到清凉。你为了大解脱而修道,我不敢相留,唯愿您记住我这个不知享乐为祸根的愚痴之人,请求您在得道之后先来救度我吧!”说着,流下两行热泪。

  太子和悦地点点头说:“我答应您的请求,一定如您的愿望而来。”

  频毗娑罗王和他的臣民们,合掌拜送太子,直到他那高大的身影消失在远方。
谢谢楼上三位的支持。因为这本书在网上没有,所以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敲出来,工作忙或是懒散的时候,就不得不停下来。
]]
原帖由 濯瀴 于 2006-9-19 10:59 发表
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五阴障蔽了本有的佛性,所以它最苦。五阴炽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炽」——火热也。盛——众多也。阴——障蔽也。是说这 ...


《世间苦谁知道》



世间苦,谁知道,只有佛陀最明了。生老病死无人幸免,只有佛陀最明了。世间苦,谁知道。只有佛陀最明了。相爱之人终须别离,只有佛陀最明了。

世间苦,谁知道,只有佛陀最明了。所求违愿烦恼无尽,只有佛陀最明了。沉浮苦海已久远,如今我已真的觉悟了。

祈求佛陀不舍弃我,引我回归清净,回归极乐的安邦。祈求佛陀不舍弃我,引我回归清净,回归极乐的安邦。

http://www.amtb.org.sg/amtb/Port ... JianKuSuiZhiDao.wma
王老师,见到请回复,还记得西安大雁塔吗?我是小林13738161915,我有急事找您,请联系我!谢谢!
您想找王惕先生?在这张帖子里贴寻人启事能找到吗?
佛法无边,回头是岸
静虑苦行



  尼连禅河是一条涟漪的清流,两岸布满了美丽的白沙,河边有茂密的森林,静谧,优雅,似乎连鸟儿们也不肯高声鸣叫。河的另一面是广袤的平原,视野开阔,常有牧人赶着牛羊在草场上逗留,风景如画。悉达多太子制心一处,凝思静虑,不久进入甚深禅定,呼吸微微,双目似合,由于种种烦恼、杂念都被排除,故思路更加单一,更加清晰,饮食寒暖皆被忘怀。

  再说当初王师追寻太子时留下的五人:阿若僑陈如等,由于中途与太子失去联系,此时几经周折,打听到太子正在伽阇山苦行林中静坐思惟,便急急赶来,希望与太子同修,日日侍奉太子。可是当他们见到在树下静坐的悉达多时,吃惊得几乎叫了起来:往日的太子面如满月,两颊丰润,身体魁梧的像金刚力士,皮肤细滑而有弹性。而今日的太子,双目深陷,颧骨显露,双腮没有往日称为“狮子颊”的威严,破旧的袈裟难以遮挡瘦弱的身躯,根根肋骨在缺乏营养的皮肤下清晰可辨。这五位大臣先是目瞪口呆,之后都伤心地哭了起来,阿若僑陈如说:“太子修道,意志坚定,能修这样的苦行,真是难得,真是稀有啊!”

  阿说示说:“我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会这样!听说他是不赞成苦行这种修炼方法的,怎么……唉!”

  阿若僑陈如说:“大概他是为了降服自己肉体的种种欲望,而故意折磨自己吧!你们看,他身边只有大象、猴子供养的果品和一点点豆子,我们应该想想办法呀!”

  阿说示说:“怎么想办法,太子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他认准的道理别人是难以更改的,有谁说服得了他呢?”

  阿若僑陈如说:“那也要想办法,我们有王命在身,怎么能看着太子一日一餐,甚至是七日一食呢?”

  五个人不敢打扰太子,悄声商议了好久,最后决定派一个人返回迦毗罗卫城,将情况如实向净饭大王秉告,请求援助。

  于是求援人日夜兼程,不敢有丝毫怠慢。当他进入王宫时,往日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被一片沉寂所代替,净饭王见了他,哽咽半晌说不出话,过了好一阵子,微声说:“太子就是我的生命,今卿独自归来,我的生命如何?”

  求援人实话实说,把太子各地参访及现在苦行林中端坐思惟,瘦得皮包骨的情况,还有频毗娑罗王施国,阿罗逻加兰仙人教授禅法都细细讲了一遍。净饭王顿足痛哭说:“是我的福分太薄,失去了我的生命,我的珍宝,我怎么忍心看着他苦行挨饿啊!”于是传旨,立即筹办五百车资生食品。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和耶输陀罗知道后,也着人备好五百车营养滋补品,共一千车,命车匿随求援人送到尼连禅河旁的苦行林去。真个是车辚辚,马萧萧,尘埃滚滚,打破了森林中的清雅和寂静,车匿远远望见太子端坐思惟,忘记了一切,疾奔过去,双膝跪倒说:“太子啊!车匿好想您啊!太子啊,宫中上下都想念您,老王和夫人,还有耶输陀罗妃命我给您送来一千乘资生营养品……噢,对了!耶输陀罗妃已生下小太子罗睺罗,胖胖的,活泼可爱……”

  悉达多太子缓缓出定,青莲花一样的眸子中闪着智慧的光彩,他平静地问道:“呃,车匿,是你吗?你来这里作什么?”

  车匿连忙把奉王敕命所运来的一千车物品指给太子看,滔滔不绝地说着宫中老王的忧愁、摩诃波阇波夫人的惆怅,耶输陀罗的无奈……

  “车匿”,太子似乎没有听见车匿的话,“赶快回去吧!这些东西我不要,毫无用处。”

  车匿指指五位大臣说:“哎,不是我自己要来的,是,是他们派人回朝求援,净饭大王亲自降旨呀!”

  太子招招手说:“你们都过来坐下。好,你们好好谛听,动动脑筋四惟一下吧!从表面上来看,我现在是在修苦行。我知道,就是将来的后世之人,也会对我的这段生活不能理解,而产生疑惑。是啊,我在跋伽仙人的修行地已经很明确地表示过,苦行是不能解决了脱生死这样的大问题的。那么,为什么我现在又入林苦行呢?是不是我反对了跋伽仙人的作法,而自己又在步他们的后尘呢?不是的。我的苦行和他们的苦行完全是两回事。那些仙人的苦行,是他们有意识地折磨自己的肉体,也就是说,他们的苦行是针对自己的肉体而施行的。而我,但愿你们能够理解,我是因为凝神思惟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我在思考一个前人从未解释的问题,需要外不着境、内心明彻,作系统的思惟。父王、母后和你们大家对我的关怀体贴我都很感激,但这样会打断我的思路,你们不要来打扰我好不好?”

  车匿历来是个急脾气,所以没等五位大臣说话,他就伤心地喊了起来:“太子啊!您现在瘦得已和离开王宫时判若两人,我都不敢认了,这样下去……”

  五位大臣也说:“是啊!您是金贵玉体,这样用苦行来折磨它,虽然可以离欲,可是,我们有大王的重托,心里怎么过得去呢!”

  太子抬起右手止住大家,以深沉而凝重的声音说:“我苦行的目的并不是在折磨身体,降伏五欲。我在宫中生活时,面对种种诱惑,面对娇妻美妾尚且无欲,现在与清静的林中,何欲之有?我知道你们目前还很难理解,将来的后人也会有种种猜测。我只能说:赶快把食品全部送回宫中,你们也要离开我,不要来打断我的思惟。为了解决众生的生死大事,我必须这样作。解脱的大事,不是用肉体受苦就能得到,而是要忘了具有形质的肉体才能获得。你们都去吧!”

  车匿听了这番话,对五位大臣说:“净饭大王每次交给我的王命我都没完成。现在太子既不肯受此资供,只好另选一人领着一千乘车回归王府,我车匿要留在苦行林中,暗中伺奉太子,为他找些可食的东西。”五位大臣同意车匿留下,但他们只能隐居在林中,为太子寻觅食物,然后悄悄放在太子的身旁。

  悉达多太子在过去世作因地菩萨时已入第四禅,故在此生静虑思索时,很快就能入甚深禅定,他早已忘记自己有肉身,有眼、耳、鼻、舌、皮肤、四肢、器脏等各种感官,更不知有色彩斑斓的物质世界,内心一片空寂明彻,不呼吸,不饮食,但身体的消耗仍在进行,故他的身形已像一尊枯木,鸟雀在他的头上停留,坐席周围长满了很高很密的荒草。可他仍然那么自在,那么潇洒,面部带着似显不显的微笑,智慧的思绪如潮水一样。就这样,四、五年的时间一晃过去了,他感到过去多世所思考的问题已逐渐理出了头绪,他找到了自性,也超越了自我,于是想道:“我应该出定了!我出得宫来已经整整六年,我将获得不可思议的成就,但我不能这样骨瘦如柴地成道,如果我仍保持这样羸(广州话读‘累’)瘦的身形成道,那么那些外道,邪信之人,一定以为通过绝食、辟谷等饥饿方法就可以达到涅磐。不,这样不行,这样会让后人产生错解,而误入歧途。”于是,太子缓缓出定,站起身来,活动了一下筋骨,向尼连禅河走去。
字句清凉,普施月光;
本愿依稀,随文而彰。
沐浴食糜

  悉达多太子很不习惯地迈着双腿走下尼连禅河洗浴。他的心境安祥明彻,无喜无忧;而他的身体却像一株古树,粗糙而干瘦。他想道:“为了能圆满成道,我当洗尽污浊,然后受食。”当他沐浴完毕时,已经没有力气走上河岸,只好攀河边低垂的花枝离开清冽的流水。此时正有一位牧牛女路过这里,她叫难陀波罗,是一位纯洁淳厚的女子,当她看到一位瘦弱的青年沙门时,顿时生起无限的同情心,立即在草场上生起火来,煮了一碗乳糜(先把大米煮得软烂,然后加入鲜奶),很恭敬地把碗捧到太子面前。自己双膝跪倒,虔诚地顶礼膜拜。太子擎起乳糜钵盂,咒曰:“愿今之所施吉祥,愿食者气力充盈,祝施者安乐无病,消灾延寿,智慧具足。我为成就一切众生而受食此乳糜。”说着他食尽香粥,谢了施主,感到浑身脉节诸筋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过去静虑苦行没有打通的气脉,此时也相继开通,增长了气力,他心中充满喜悦,暗想:有了这样的体力,我可以完成最后阶段的思惟修行了。

  谁知太子的这种作法却令阿若僑陈如等六人产生了误解。坏脾气的车匿先又急了:“怎么回事?尊贵的太子结束苦行吗?吃不消了吗?”

  阿若嶠陈如说:“可能是他认为那样折磨自己毫无用处吧!”

  另一位说:“那些苦行林中的仙人都在林中修行了几十年,上百年,太子从离开王宫到现在刚刚六个年头啊!”

  又一位说:“毕竟他是太子,怎么能长期忍受那种超人的苦行?”

  车匿说:“我们辛辛苦苦,餐风宿露地为他找食物,他却见了牧牛的女人就失退道心,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人类的猜疑心往往把他们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五位大臣决定离开太子远行,不再理他,车匿则要回宫去了。

  此时的悉达多太子恢复了气力,本欲向五位大臣说出自己在静虑中的种种觉受,但当他向五位大臣走来时,那五个人都默默地躲开,随即收拾简单的行囊起身走掉了。太子也不计较,他走近一株毕波罗树,拾了一些吉祥草敷在树下,自己理了一下破旧的袈裟,端坐树下,发愿说:“我在此要作最后阶段的思索,不成大道,终不起座。”

  此时有几百只青雀从林中起飞,盘桓在毕波罗树的上空,啼叫之声像音乐一样美。诸天天神听到吉祥的音声都无比的欢喜,齐声赞叹曰:“看这位大菩萨的道风仙骨,不久必定成佛。”于是太子似乎听到了隐隐约约的天乐声,又见晴空五彩祥云缭绕,阵阵香风吹动树梢。他把莲目垂下,心中涌起法喜,脸上带着宁静的微笑,进入甚深的思惟中。当他正念入定时,天宫为之震动,天龙八部众踊跃赞叹曰:“善哉大菩萨,发愿度众生,我等齐拥护,不久成正觉。”只有欲界第六天的天主魔王波旬老大不高兴,妒火中烧,心中盘算道:“了不得,如果悉达多太子成了佛,成了现世的觉悟者,肯定欲界诸天都要去供养他,那么相信我的邪魔歪道的人就会减少,会大大影响我的收入。哇呀呀!了不得,我的使命就是令世上的人互相忌妒、争斗、残杀,并且用酒、色、财、气来消磨他们的智慧,当他们见利忘义、因色贪财、酗酒滋事、刀兵四起时,他们就会来供养我,来求我。可是悉达多太子立誓要断众生的烦恼,太让我生气了!噢!”他嚎叫着,“我要使尽浑身解数,阻止他觉悟成佛,必须使他半途而废。嗯,他现在正在静坐思惟,好机会呀!”于是他吹起魔号,召集三个妖媚女儿和众魔军来集坐下,对他们说道:“众魔军听着,本魔王昨天见到一稀有白光,照遍天宫。原来这是那个迦毗罗卫国的太子悉达多放出来的,他生下来眉间就有一根很长的白毛,向右盘转,嘿,倒像一个吉祥痣,这白毫厉害得很,过去世诸佛在成佛后,白毫都会发出无量光芒,把咱们统治的魔国魔宫照亮,让咱们的色魔、欲魔、烦恼魔黯然失色。现在,喏,这位悉达多太子还没有成佛,他的白毫就在放光,这对于咱们魔国就是大灾大难!我昨天晚上就做了好多噩梦,不吉利,不吉利。我梦见魔宫失火、倒塌、尘土飞扬,恶秽充满,身上发烧,喉咙干燥,噢,”他忽然大哭起来,“我还梦见,我的三个宝贝女儿被白毫光照射,都变成了老太婆……”

  原来这魔王有三个女儿,形容仪貌极为娇好,冶艳巧媚能惑于人,在诸多天女中是有名的交际花。她们身上用名香薰染,佩带着宝珠环钏(广州话读‘窜’),走起路来一摇三摆,香风四溢。这三个女儿老大叫染欲,老二叫能媚,老三叫可爱乐。此时,这三个女魔一起走到魔王身边,说:“不知父亲说的那位能放白毫光的太子是何等样人?”

  魔王波旬说:“他是释迦族的王储,叫悉达多,舍弃王位,出家作了沙门,苦行六年,身被‘法铠’,执着‘自在’弓,搭着‘智慧’箭,立志调伏众生,坏我魔王大业。他的白毫放光好生厉害,能破众生贪心、瞋心、痴心、骄慢、忌妒猜疑,如果让他成功了,世上的人都去信他,谁还来求咱们?”

  “老爸呀!”波旬的三女儿可爱乐说:“您的神通广大,干吗不把那个王储给制服呢?我这么性感,人见人爱,可以凭姿色赚好多好多钱,还可以把各种邪病传染给人类,我才不要被他的白毫光照得变成老太婆呢!爸呀!你快去制服他吧!”

  大女儿染欲晃着柳枝一样的细腰说:“干吗让老爸去制服他,我就可以叫他屈服。”

  “好!”魔王叫道,“这才是我的好女儿,世上之人一为财死,二为色亡,一位青年太子怎么能不爱美色!现在听我号令,如此这般,全体出发!”
降伏魔军


  话说魔王波旬有一魔子,名叫商主,看到魔军云集,杀气腾腾,心里感到惧怕,便来到波旬面前双膝跪倒,说:“父亲呀!孩儿已经听到诸天议论,那位悉达多菩萨十分了得,不是一般的修行人可比,您要和他结怨结仇,今后会后悔的。”

  魔王波旬说:“你乳臭未干,小儿愚暗,岂不闻自古以来便是有佛即有魔,我的神通变化无孔不入,离欲断爱之人能有几何?毕竟是五欲横流的人是多数。他们贪婪、仇恨和忌妒心特重,除了财富和女人,对别的事都是糊里糊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英雄难过美人关,嘿嘿,我魔王波旬就是为结怨结仇而来。如果人类都能听我的,那可热闹了!五毒俱全,战争频起,人们只沉湎于食、色二事,到那时,他们就会来供养我,哈哈哈……”

  魔子商主说:“父亲啊!我岂不知道您老人家的威力?只是悉达多菩萨不同凡响,听说他在宫中时已得天眼通,看他的妻妾都如白骨,近几年在林中苦行,他的道心坚定……”

  “咄!”魔王怒吼道:“身为魔子,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今天好晦气。我还没有出师,你这小子就口出狂言,岂有此理,立即给我退下!”好个魔王,一发怒便脸色青绿,红色的头发倒竖,口中喷火,吓得魔子连忙逃入后宫。魔王便点四种魔军:象兵、马兵、车兵、步兵,百千万亿,无边无数,面目可憎,形容硕大,拥着娇滴滴、淫荡荡三位勾魂魔女驾着滚滚乌云,杀奔尼连禅河岸边,须臾便至。只见悉达多太子端坐庄严,不惊不怖,不摇不动,身体如一座金山,放大光明。众魔军见了,皆悉后退,交头接耳,私下讨论说:“咳,这不是已经成佛了吗?照得我的眼睛都睁不开!”“会不会是大王搞错了?”“你看他平静肃然,面带微笑,根本不在乎我等。”魔王波旬听到了魔军的议论,心中也产生了恐怖感,但因他“我慢”心重,谁都不放在眼里,故挟弓带箭说:“休要多言,看我的!”说着,他拽满贪婪宝雕弓,搭上瞋心痴迷箭,对太子大吼道:“呔!我命你速速离开这里!否则,就会在我的毒箭下身亡!趁着你现在年青,健壮,快回迦毗罗卫国去作你的转轮圣王,击败周边邻国,掠夺他们的财宝,然后在宫中拥着娇妻美妾,尽情地享受一番,古来的皇帝谁不如此?你们人类与我们魔众其实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你为什么一定要违背人之常情呢?告诉你,你要是不起此座,我就用毒箭射中你的心,嘿嘿,过去那些苦行的仙人听到我的弓弦发出响声无不战惊。我的毒箭可以深入骨髓和周身细微处,毒化你的神识,让你欲火攻心,六神无主,哈哈哈……到那时你不由得会堕入淫荡和昏庸的毒穴,失去一切智慧,成为沉湎于酒色的行尸走肉。”

  悉达多太子面对数亿魔军和咆哮的魔王,怡然端坐,自在安祥,不惊不动。魔王波旬即发魔力,大吼一声,射出一支支毒箭,悉达多菩萨眼不视箭,身不躲避,但见那些毒箭箭镞向下,停在半空,变成一朵朵金色莲花。

  三个魔女早按捺不住,发轻柔娇声,摄魄香气,说:“父亲!休要懊恼,看我等的本领。”于是脱去外衣,现出色相,扭动腰肢,行种种淫女媚惑谄曲之事,对悉达多菩萨说:“年青人,睁眼看看我们。我们姐妹三人青春年少,姿容绝佳,诸天天女中,没有谁能比得上我们,”她们说着,用迷魂香花散在菩萨身上,说:“太子宫中虽有佳丽数千,可那是人间凡妇,和我们不能相比,你如果能回心转意,走下菩提座,我们愿在天宫和你形影相随,供给晨昏寝卧,来呀,睁开眼,走下来,有谁放着艳福不享呢?”

  悉达多菩萨左手屈肘,置于所盘双腿上,右手抚右膝作“触地印”,缓睁莲目,射出两道智慧之光,说:“你等三人过去世曾作小善,所以生在天上,但你们不念无常,不思修道进取,一味地媚惑人心,行为不端,罪恶累累,虽有妖冶之形体,而心地污浊,福尽身死后,必堕三恶道,受鸟雀野兽之身,很难有挽回的余地。今日你们欲乱禅心,污染道场,真是罪上加罪。去吧!”菩萨语时,大地六种震动,三个魔女霎时乌发变白,面皮黑皱,牙齿脱落,口流垂涎,皮销骨立,筋脉突出,腹大如鼓,双腿发抖,步履蹒跚,摔倒在地,身体立刻溃烂,发出难闻的臭气。

  魔王看见自己那如花似玉的三个超级美人顷刻化为脓血,气急败坏地挥动魔旗,无量无边的魔军同着食人夜叉高举着贪染枪、痴心盾、固执戟、傲慢槊、恶语打杀棒、谣言惑众斧、利欲熏心叉、横财鬼头刀,还有勾魂乱心三节棍、神勇乱伦七节鞭一应魔鬼兵器,呼啦啦向悉达多菩萨涌来,吼声震天,虚空充寒。更有恶龙、毒龙乘大黑云,放雷、雹、闪电、毒雾、浓烟,欲一举动摇菩萨道心。菩萨身放“清净”道光,穿“忍辱”铠甲,寂然不动,不悲不恼,缓缓而言:“魔王波旬,你虽有百千万亿魔军云集于此,也丝毫不能动摇我的道心,不能成为我的障碍,我今坐在此菩提座上,不得无上正等正觉,终不起身。”魔王力竭声嘶,指挥魔军齐挥兵器,无一能伤害悉达多菩萨。

  菩萨说:“波旬,你在过去世,曾经作过一寺之主,受一日八戒,并曾布施给辟支佛一钵之食,所以死后能升在第六天,成为魔王,享受天国艳福。不过,此福也有期限,此期一到,你会下生沉溺到三恶道中去,要想再回天、人之间恐怕很困难了。”

  魔王说:“既然我的果报为你所知,你的果报有谁能证明呢!”

  悉达多菩萨说:“我的果报唯大地知之!”

  魔王听了,哈哈大笑,不相信除他之外还有什么神灵。不料此时大地六种震动,大地之神手执七宝瓶从地涌出,瓶中开满素洁的莲花。地神说:“悉达多菩萨的果报我确实知道。菩萨往昔以头、目、脑髓、国城、妻子、象宝、马宝布施于人,他的鲜血浸润大地,他的诚心感动诸天,为求无上正等正觉,无数劫来,他的功德不可称计,这七宝瓶就是菩萨无上清净菩提心的象征。”

  悉达多菩萨说:“此瓶并不大,请地神将它放在地上,你可催动魔军,先搬动此瓶,然后再来对我动武。”

  魔王听了,急命猪头魔、狗头魔、驴头魔、马头魔、熊头魔、豹头魔,怪思魔、妄想魔、邪梦魔、勾魂魔共八十亿众,来搬七宝瓶。这些魔怪或一身多头,或一头一目;或大腹短腿,或无头长腿,眼睛生在肚皮上;或肥腹上生利爪,或凸胸上长双足;或面如灰土,或口若血盆;或身披麻索,或赤身裸体;或独脚蹦跳,或多足爬行,其丑态不一,难于言状。他们竖起石桩,拴起皮绳,棍撬肩杠,大呼小叫,用尽神力,亦没能搬动七宝瓶一丝一毫。

  此时魔众瞋恚心增盛,一起逼近悉达多菩萨,毛孔流血,口中喷烟,欲坏菩萨之体,有的嚎叫着要撕裂菩萨。悉达多菩萨仍熙怡微笑,不怒不瞋,端坐寂静,头光身光更加炽盛,护住菩萨,尤如金刚坚甲,使群魔不能靠近。正在相持之时,净居天及诸天天神、龙神现身虚空,齐声赞叹说:“奇哉伟男子/心定颜无异/但深处群魔/寂然不动色/尤如狮子王/处于鹿群中/任凭魔催逼/定当成正觉/”净居天等又斥责魔王说:“波旬,不要太过分吧!你等和菩萨相比,尤如蝼蚁和须弥山。菩萨以慈悲力故,对于你的毒箭、磨女、刀兵,种种恶行,不起瞋心,不报复,不争斗,不加害。你们何苦总是痴迷不悟?火可以熄灭,水可以枯干,沧海可以变桑田,桑田可以变沧海,但菩萨的坚定菩提心不可动摇。你们如此加害于他,他一直心意泰然,没有怨恨之想,你们何苦自找苦吃,不舍毒心呢!”

  菩萨宁静如清彻平湖,启庄严朱砂唇,露坚密白玉说:“过去诸佛成就大业时,皆坐此座,从没有能侵害者;我今坐此菩提座,不成正觉,决不起身。你等去吧!”

  群魔闻听此言,唯恐化为脓血,于是丢了兵器,各自退避,有的欲上,有的欲下,有的欲左,有的欲右,互相攻打起来。魔王波旬见自家先乱,连忙摇动魔旗,鸣金收兵,但他内心的瞋火仍未熄灭,临逃走时,他收起三个女儿化成的脓血,吼道:“等着瞧吧!我要使我的女儿恢复美丽惑人的形质,将来总有一天,会有人拜倒在她们的石榴裙下。”说着,驾起乌烟瘴气,自率群魔回第六天去了。

  此时,诸天欢呼,奏诸天国雅乐,五彩天花,如雨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