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巴基斯坦享受“特权”(组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03:11
中国人在巴基斯坦享受“特权”(组图文) 在码头欢迎我海军出访舰艇编队的巴基斯坦少年儿童。人民网记者 陈一鸣摄 当地中资机构和华侨华人代表在码头欢迎我海军出访舰艇编队,随后兴奋地登舰参观。人民网记者 陈一鸣摄 当地文艺团体表演了多彩的节目,欢迎中国海军到访。人民网记者 陈一鸣摄 ■ 在巴基斯坦享受“特权” 中国人免交过路费 各方势力都视中国为友 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身处共同的阵营和面对共同的敌人,中国和巴基斯坦两个邻国长期抱团交好;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援助,巴方也为中美这对宿敌的关系解冻出了大力。 那么在冷战结束、全球反恐、巴印缓和、中国人和中国商品出国大潮涌动的今天,中巴两国是否依旧是当年的“铁哥们”呢? 借着中国总理温家宝4月5日至12日出访南亚四国之机,我们再来审视一下目前的中巴关系。 巴基斯坦人不缺友好创意 4月5日下午,温家宝的专机降落在伊斯兰堡郊外杰格拉拉军事机场,开始对巴基斯坦进行三天正式访问。 记者刚刚随车队离开机场,就遇上一点小小的意外:十几公里的道路两侧,挤满了数万名自发赶来的伊斯兰堡市民。根据当地传统礼节,车队经过时,人们纷纷拿起玫瑰花瓣向车队抛洒,持续的“花瓣攻势”迫使司机不得不开动风挡玻璃上的雨刮器。当地媒体称这种欢迎场面已经多年未见,恐怕只有中国领导人来访才能有如此号召力。 此时记者回忆起中国前驻巴大使陆树林说的一段往事:2001年是中巴两国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从当年年初一直延续到年底。 陆大使当时曾参加巴军方举行的一个庆祝晚宴,席间主持人宣布:请穆沙拉夫总统和陆大使为一个工程项目揭幕。在场的人都颇感疑惑,因为宴会厅四周并没有任何工地。 当电钮按下时,人们惊呆了:伊斯兰堡市雄伟的后山马尔格拉山顿时灯火通明,由灯光组成的“中巴友谊50年”巨大英文标语在全城到处可见。这一灯光标语每晚都点亮,一直到年底才熄灭。 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东北部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恰希玛,坐落着中巴合作建造的首座恰希玛核电站,核电站旁有一条叫“Shahrah-e-Dosti”的不起眼的小马路。这条窄窄的马路怎么也找不到尽头,当地人说它象征着中巴友谊——没有终点。 中国印象:从坦克车到摩托车 几十年来,对普通巴基斯坦百姓而言,中国的形象也在发生着变化。 记者住处附近住着一位当地老管家,他是参加过1965年印巴战争的老兵。老先生最经常向我津津乐道的,是当年中国兄弟无私援助的坦克如何帮助他们顶住了印度人的进攻。说到兴奋处,他眼中还会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记者能感觉到,那是一种出于对朋友“雪中送炭”的真诚感激,也是一种朴素的信赖。这种感情,记者在巴基斯坦两年多的工作经历中,时常能从这个年龄的巴基斯坦人那里感受到。 然而,那段“共患难”的历史对年轻一代巴基斯坦人来说就不存在了。谈及中国,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充斥当地市场的廉价中国产摩托车。不久前在东部城市拉合尔出差时,一个出租司机听说记者来自中国,便频繁地指点排队停在路边等待载客的“QINGQI”摩的——山东轻骑集团在当地投资生产的一种载客三轮摩托,一边用南亚口音很重的英语说:“China Good” 因为,在并不发达的巴基斯坦,正因为有了这些低价摩托车,普通民众出行时才有了一种相对体面而又负担得起的代步工具,年轻人躁动的青春激情也有了挥洒的可能。 天然“蜜”友与中国人“特权” 巴基斯坦朋友喜欢说,在该国的官方语言乌尔都语中,“中国人”和“糖”是一个字,都是“秦尼”,所以中国人就是天然“蜜”友。 许多到过巴基斯坦的中国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只要告诉对方“我是中国人”,对方的态度就会变得热情友好起来,办事也顺利了许多。 一些亚洲其他国家的人也告诉我们,沾中巴友谊的光,只因为他们长得像中国人,因此常会受到对中国人的相应礼遇。 在首都伊斯兰堡附近的公路收费站,所有当地车辆和外国车辆(包括外交车辆)都要缴纳过路费。但记者每次驾车经过时,工作人员都摆手示意直接通过。记者起初还大惑不解,时间长了才慢慢明白,原来我这张黄色的脸,就是通行证。 不光是收费站,中国人的“特权”还体现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巴国内某家知名银行向所有的中国客户都提供VIP客户待遇,不设任何前提条件;记者在采访时进出外交部等一些重要部门,也往往比别人少受很多繁琐的安检之苦。 恐怖袭击你害怕吗? 信奉伊斯兰教的“清真之国”巴基斯坦是国际反恐战争的最前沿,恐怖袭击和爆炸事件不断。国内朋友打电话来,最常问的两句话就是:“在巴基斯坦工作安全吗?你在那里不害怕吗?” 坦率地讲,巴国内教派矛盾突出,各派政治势力间的斗争错综复杂,恐怖袭击频繁,在巴外国人的安全形势的确比较糟糕。对于人身安全的担心,即便是享有“特权”的中国人也不例外。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巴国内各种势力,包括一些宗教极端势力,普遍都把中国人当成可信赖的朋友。这种信任,似乎已形成了举国的共识,无形中增加了在巴中国人的安全感。 去年10月巴部落地区发生劫持、杀害中国工程师的事件后,巴国内各界都予以强烈谴责;尽管巴基斯坦没有网络和言论的管制,但他们国内的各主要论坛和聊天室也出奇的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就是无论绑匪出于何种动机,都应该尽快释放中国朋友。 就连绑匪头目马哈苏德也通过媒体表示,绑架行动不是针对中国人,他这么做是被逼无奈,他认为只是这样才有可能使当局满足他的要求。言下之意,正是中国人“够分量”才导致他们被绑架并成为要挟政府的目标。 这又在隐约中透出一丝忧虑:中国人因为在这里受欢迎,反而增加了在安全上的变数。 从空中鸟瞰巴基斯坦部落地区。人民网记者陈一鸣摄于北瓦济里斯坦上空中国人在巴基斯坦享受“特权”(组图文) 在码头欢迎我海军出访舰艇编队的巴基斯坦少年儿童。人民网记者 陈一鸣摄 当地中资机构和华侨华人代表在码头欢迎我海军出访舰艇编队,随后兴奋地登舰参观。人民网记者 陈一鸣摄 当地文艺团体表演了多彩的节目,欢迎中国海军到访。人民网记者 陈一鸣摄 ■ 在巴基斯坦享受“特权” 中国人免交过路费 各方势力都视中国为友 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身处共同的阵营和面对共同的敌人,中国和巴基斯坦两个邻国长期抱团交好;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援助,巴方也为中美这对宿敌的关系解冻出了大力。 那么在冷战结束、全球反恐、巴印缓和、中国人和中国商品出国大潮涌动的今天,中巴两国是否依旧是当年的“铁哥们”呢? 借着中国总理温家宝4月5日至12日出访南亚四国之机,我们再来审视一下目前的中巴关系。 巴基斯坦人不缺友好创意 4月5日下午,温家宝的专机降落在伊斯兰堡郊外杰格拉拉军事机场,开始对巴基斯坦进行三天正式访问。 记者刚刚随车队离开机场,就遇上一点小小的意外:十几公里的道路两侧,挤满了数万名自发赶来的伊斯兰堡市民。根据当地传统礼节,车队经过时,人们纷纷拿起玫瑰花瓣向车队抛洒,持续的“花瓣攻势”迫使司机不得不开动风挡玻璃上的雨刮器。当地媒体称这种欢迎场面已经多年未见,恐怕只有中国领导人来访才能有如此号召力。 此时记者回忆起中国前驻巴大使陆树林说的一段往事:2001年是中巴两国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从当年年初一直延续到年底。 陆大使当时曾参加巴军方举行的一个庆祝晚宴,席间主持人宣布:请穆沙拉夫总统和陆大使为一个工程项目揭幕。在场的人都颇感疑惑,因为宴会厅四周并没有任何工地。 当电钮按下时,人们惊呆了:伊斯兰堡市雄伟的后山马尔格拉山顿时灯火通明,由灯光组成的“中巴友谊50年”巨大英文标语在全城到处可见。这一灯光标语每晚都点亮,一直到年底才熄灭。 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东北部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恰希玛,坐落着中巴合作建造的首座恰希玛核电站,核电站旁有一条叫“Shahrah-e-Dosti”的不起眼的小马路。这条窄窄的马路怎么也找不到尽头,当地人说它象征着中巴友谊——没有终点。 中国印象:从坦克车到摩托车 几十年来,对普通巴基斯坦百姓而言,中国的形象也在发生着变化。 记者住处附近住着一位当地老管家,他是参加过1965年印巴战争的老兵。老先生最经常向我津津乐道的,是当年中国兄弟无私援助的坦克如何帮助他们顶住了印度人的进攻。说到兴奋处,他眼中还会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记者能感觉到,那是一种出于对朋友“雪中送炭”的真诚感激,也是一种朴素的信赖。这种感情,记者在巴基斯坦两年多的工作经历中,时常能从这个年龄的巴基斯坦人那里感受到。 然而,那段“共患难”的历史对年轻一代巴基斯坦人来说就不存在了。谈及中国,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充斥当地市场的廉价中国产摩托车。不久前在东部城市拉合尔出差时,一个出租司机听说记者来自中国,便频繁地指点排队停在路边等待载客的“QINGQI”摩的——山东轻骑集团在当地投资生产的一种载客三轮摩托,一边用南亚口音很重的英语说:“China Good” 因为,在并不发达的巴基斯坦,正因为有了这些低价摩托车,普通民众出行时才有了一种相对体面而又负担得起的代步工具,年轻人躁动的青春激情也有了挥洒的可能。 天然“蜜”友与中国人“特权” 巴基斯坦朋友喜欢说,在该国的官方语言乌尔都语中,“中国人”和“糖”是一个字,都是“秦尼”,所以中国人就是天然“蜜”友。 许多到过巴基斯坦的中国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只要告诉对方“我是中国人”,对方的态度就会变得热情友好起来,办事也顺利了许多。 一些亚洲其他国家的人也告诉我们,沾中巴友谊的光,只因为他们长得像中国人,因此常会受到对中国人的相应礼遇。 在首都伊斯兰堡附近的公路收费站,所有当地车辆和外国车辆(包括外交车辆)都要缴纳过路费。但记者每次驾车经过时,工作人员都摆手示意直接通过。记者起初还大惑不解,时间长了才慢慢明白,原来我这张黄色的脸,就是通行证。 不光是收费站,中国人的“特权”还体现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巴国内某家知名银行向所有的中国客户都提供VIP客户待遇,不设任何前提条件;记者在采访时进出外交部等一些重要部门,也往往比别人少受很多繁琐的安检之苦。 恐怖袭击你害怕吗? 信奉伊斯兰教的“清真之国”巴基斯坦是国际反恐战争的最前沿,恐怖袭击和爆炸事件不断。国内朋友打电话来,最常问的两句话就是:“在巴基斯坦工作安全吗?你在那里不害怕吗?” 坦率地讲,巴国内教派矛盾突出,各派政治势力间的斗争错综复杂,恐怖袭击频繁,在巴外国人的安全形势的确比较糟糕。对于人身安全的担心,即便是享有“特权”的中国人也不例外。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巴国内各种势力,包括一些宗教极端势力,普遍都把中国人当成可信赖的朋友。这种信任,似乎已形成了举国的共识,无形中增加了在巴中国人的安全感。 去年10月巴部落地区发生劫持、杀害中国工程师的事件后,巴国内各界都予以强烈谴责;尽管巴基斯坦没有网络和言论的管制,但他们国内的各主要论坛和聊天室也出奇的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就是无论绑匪出于何种动机,都应该尽快释放中国朋友。 就连绑匪头目马哈苏德也通过媒体表示,绑架行动不是针对中国人,他这么做是被逼无奈,他认为只是这样才有可能使当局满足他的要求。言下之意,正是中国人“够分量”才导致他们被绑架并成为要挟政府的目标。 这又在隐约中透出一丝忧虑:中国人因为在这里受欢迎,反而增加了在安全上的变数。 从空中鸟瞰巴基斯坦部落地区。人民网记者陈一鸣摄于北瓦济里斯坦上空
这是好事啊!
<p>听说巴基斯坦还可以私人拥有枪支!</p><p>想去!</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PLA8341</i>在2006-4-9 12:58:00的发言:</b><br/><p>听说巴基斯坦还可以私人拥有枪支!</p><p>想去!</p></div><p></p>我喜欢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