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与“旗人”无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46:54
<p>&nbsp;旗袍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流行的时装,冠以“旗袍”的名字只是为了响亮些,与“旗人”没有关系,就象“太白楼”与李白无关,“乾隆酒楼”与乾隆无关一样!!</p><p>袍是我国传统服装。满人原是“胡服”的,短衣裳的,逐渐穿袍是受汉族同化所致。袍是我国汉族的传统主流服饰。</p><p>传统袍服与现代袍服区别较大,传统的袍粗大,包裹的严实,穿上后“不露丝毫春光”,较难看出身材来,这与封建时期的保守观念一致,而现代旗袍则紧贴身体,使得女人的细腰和胸、臀都突显出来,显得性感,同时露腿,有的还露臂,很是前卫和现代。</p><p>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上海出现旗袍,与传统保守服饰戴然不同,完全是“现代时装”。不敢想象封建时代的女人会穿上这样的“旗袍”!!!</p><p>总之,冠以“旗袍”,名不符实。有如外国人叫的“毛服”,其实与毛泽东没什么关系,(我们管这种服装叫“中山装”)</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 19:17:30编辑过]
<p>&nbsp;旗袍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流行的时装,冠以“旗袍”的名字只是为了响亮些,与“旗人”没有关系,就象“太白楼”与李白无关,“乾隆酒楼”与乾隆无关一样!!</p><p>袍是我国传统服装。满人原是“胡服”的,短衣裳的,逐渐穿袍是受汉族同化所致。袍是我国汉族的传统主流服饰。</p><p>传统袍服与现代袍服区别较大,传统的袍粗大,包裹的严实,穿上后“不露丝毫春光”,较难看出身材来,这与封建时期的保守观念一致,而现代旗袍则紧贴身体,使得女人的细腰和胸、臀都突显出来,显得性感,同时露腿,有的还露臂,很是前卫和现代。</p><p>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上海出现旗袍,与传统保守服饰戴然不同,完全是“现代时装”。不敢想象封建时代的女人会穿上这样的“旗袍”!!!</p><p>总之,冠以“旗袍”,名不符实。有如外国人叫的“毛服”,其实与毛泽东没什么关系,(我们管这种服装叫“中山装”)</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 19:17:30编辑过]
旗袍,就是在传统袍的基础上,改革:紧身+露腿(+臂)
<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font color="#800000"><span lang="EN-US"><p><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navy;"><p>袍服的由来已久,中华民族以袍为服,早在商代就已形成,一直沿用至明代末年。它是一种宽松舒展的掩体服装,历朝历代曾经在腰间束带上,产生无数种变化,那些潇洒、宽肥的袍服一直被宫廷作为礼服而沿用。无论是蟒袍、龙袍,还是朝袍,都是一种长至脚踝,加里或填絮的宽体外衣,除形式以外,从色彩和绣饰上,都反映出威严的权势和不寻常的富有身价。经过漫长历程的发展,中国历代袍服虽然各具有特色,风格特征也比较鲜明。但是,仍然存在着世代的承袭关系,总是在袍服的基本形式范围内稍加变化。<br/>&nbsp;</p></span></p></span></font></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font color="#800000"><span lang="EN-US"><p><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navy;"><p>旗袍属于满族的民族服装。</p></span></p></span></font></p><font color="#800000"><span lang="EN-US"><p><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navy;"><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满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支。</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满族在中国东北部长白山、松花江、黑龙江流域。</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满族历史非常久远,它的源流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公元前11世纪)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的西周时期。那时的满族前身是肃慎人,是中国当时东北最早记载的居民之一,聚居在现在的长白山乌苏里江一带。公元16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了世代建州女真统治者的后代第八子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爱新,满语“金”;觉罗,满语“族”)。这位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创立了满语,统一了女真,建立了女真氏族八旗制度。1616年,在女真统一的基础上建立了后金政权。1636年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废了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由此女真人逐渐演化为满族。1644年满人入关建立清王朝,定都北京。从此,满汉两族渐渐融合。由此可见,满族并非满清建都才被发现,而是经过三千年的演变发展历程,逐步演化而来。</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努尔哈赤经过30年的努力,于1583年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事业。在统一的过程中,建立了名为“牛录”的八旗制度。八旗制就成为满族社会的根本制度。从此,满族就被称为“八旗”或“旗人”,所着的服装也就统称“旗装”。</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旗人的常装与军装不同,一般是袍服,其形式世代相传。从西周时期的麻布窄形筒装,延传其后,同时也受元代蒙族妇女长装的影响,一直是以简约的直身为基本样式,均称“旗袍”。</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清王朝建立之前的满服(即女真人男、女服饰),在使用原料和色彩处理上很有特色,反映了女真人的着装意识非常强,色彩修养也很高。</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如投身自然,依靠自然,融入自然。</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为适应游牧狩猎生活,衣服以保护颜色处理,所选用的织物颜色与所在的生活环境色彩相接近,起到不被猎物发现的掩蔽作用。从而以此麻痹猎物,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并取得理想的效果等等。</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满人的衣着受当时周边民族及时空的影响很大,仿效辽金及元代蒙族的衣装习俗。早期的袍装衣身偏于瘦长,袖口窄小,配色调和典雅,只是使用右衽开襟与其有所区别。男人袍褂两侧开衩,腰间束带,窄形马蹄袖,头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妇女则着宽大直统旗袍,头顶盘髻,佩戴饰物,天足(大脚)以花鞋为饰。</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清初满族妇女服饰体制严格,宫廷富贵,民间朴素无华、简约适度。清朝旗人的袍服,虽然是满族独树一帜,但是,这时期的袍服也仍然是直身式、外及型,并且同样强调在颜色、装饰上展示端庄、华丽与权势的威严。旗袍服与过去的袍服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区别: </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nbsp;&nbsp;&nbsp;&nbsp;&nbsp; 明代以前的袍形,多为宽体松散、飘逸状态,袍身与人体间的空隙较大,而旗袍与人体间的空隙略小,呈严密、挺拔、封闭状态,两者从形式感觉上略有不同。</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同样是袍服襟前的带结与扣结也有较大区别。扣结虽然在金代产生的辫线袄上就已经出现,延至元代、明代,从侍从到皇帝、大臣都能接受。但是,以带结衣的形式,仍然是几千年的习俗。因此,明代以前的袍服,大多是以结带增添长衣的潇洒和风度,而清代的旗袍才是真正结束了带结的传统方式,以纽扣取而代之。</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中国历代袍服从商、周代时开始惯用的开襟形式,大多是右衽。但是左开襟也并非千抨一贯。因旗袍形成基本上在17世纪初年,努尔哈赤已将各部女真统一,并定“大清”国号,进而达到全国的统一。从此,由于皇族的尊贵,地位的上升,传统的延续已成必然。因此,此时的旗袍恢复右衽又可视为正常。总之,与中国历朝历代的传统袍服相比较,旗袍已经十分简化,具有许多如轻便、易用、省工、省料等近代化的优点。但是,从高翘掩面的立领,肃穆修长的衣身,封闭包裹的底襟中,仍然强烈地反映出几千年来封建的伦理道德和保守禁锢的审美意识。</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当满清王朝建立之时,满汉服装相融十分困难。在乾隆皇帝当政之时,尽管仍坚持穿着满服,还是吸取了汉宫廷袍装中一些特有的装饰成分。</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将清代以前衮冕服饰中的“十二章纹”织绣图案(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水藻、火、粉米、黼、黻),引用在满清朝服之上。</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将明代朝服上的“补子”装饰,运用到清宫廷的补服之上。这样的取舍收录,使得满清宫廷服装更加庄重威严,体现了历代袍装等级观念的延续。</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从清军入关,顺治皇帝在北京建立王朝开始,一直到辛亥革命时期,清王朝自始至终,以强大的政治压力归顺民心。入关以后,立即命令全国军民“剃发易服”,迫使汉民族老小更衣改装,上自满清政府,下至平民百姓,均以旗袍为统一规定服装。</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清初旗装有如下特征:</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官用袍服宽肥,上窄下阔呈三角状,无领,下摆设2~4个开衩,便于端坐和骑射,扣襻和箭袖为实用,也为装饰。</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10~17厘米(3~5寸)形似马蹄的箭袖(又称护袖),是一种“仿生”设计。平时回挽至肘部增加美观,外出时放下遮盖手背御寒防冷。当王公大臣入朝廷见皇帝时,将马蹄袖掸下,双手扶地,行三拜九叩大礼,以示主仆的尊卑关系。</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旗袍风格拘谨,与朝廷对内高压统治、对外闭关自守政策相一致。从1644~1911年前后267年间,旗袍服式没有很大变化,官用、民用式样基本相同,只在用料、选色和饰物上表现了等级区别。</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旗装的工艺繁复,是历朝袍服所不及的。盘金满绣在历史服装中可称之为“最”。为表现显赫的地位和富贵的身价,一般旗装绣花图案面积可占70%,工艺之重超乎寻常。</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宫廷旗袍按官品等级选择高档华贵面料,如缎、绡、绸、纱及剪绒织物。</p><p style="MARGIN-TOP: 4px; MARGIN-BOTTOM: 4px; TEXT-INDENT: 21px; LINE-HEIGHT: 150%;"><br/>王宫旗装用色明朗、强烈、艳丽,平民则以灰暗颜色为习俗。&nbsp;&nbsp; <br/></p></p></span></p></span></font>
旗袍原是我国满洲旗人妇女的服装,并随清朝建立引入中原。起初式样宽大、平直、衣长至足。在绣花红缎的旗袍上,领、襟、袖口的边缘都镶有宽边。20世纪20年代末期,式样有了改变,衣长缩短到膝下。到了20世纪30年代,旗袍盛行,成为女子最时髦的服装。式样也各异,领有高有低,袖子也时长时短,衣长有下摆至曳地的,也有短过膝的。20世纪40年代的旗袍大都不要袖子,衣长缩短,领子减低,穿起来轻便合体。<!--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
<p>"无关"一词未免太武断了吧。</p><p></p>
<p>你也承认了:1、袍是我国传统服饰;2、旗袍出现于20世纪二十年代末。</p><p>这还不够了吗??</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爱来了</i>在2006-4-2 19:21:00的发言:</b><br/><p>你也承认了:1、袍是我国传统服饰;2、旗袍出现于20世纪二十年代末。</p><p>这还不够了吗??</p></div><p>袍是我国传统服饰。这点肯定。 </p><p>第2点没这样说过,而且本来就不是。看来你没仔细看</p>
中国旗袍的演变历史 http://info.china.alibaba.com 时间:2004-04-23 15:21 阿里巴巴“纺织论坛”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服饰上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埠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旗女与汉女的着装   作为女性着装的旗袍,与旗女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员;旗人,则是清代对被编入八旗的人的称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满族为主体,融合了汉族与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内。八旗中除清朝皇族爱新觉罗的宗室、觉罗以外,还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分别由归附的汉人和蒙古人构成。清初八旗汉军有26万之众,是八旗满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仅是满族人,还可以是蒙古族或汉族人。这样,把旗袍定义为满族人所穿的服装也就有失准确了。满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擅长渔猎并四处游牧,他们所穿着的袍四面开权,有扣绊束腰带,脱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后来归附于他们的汉人和蒙古人也采用了这种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确立,旗人的袍服有所变化发展,与满洲早期的样式也有所不同,这时旗女所穿的袍可说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国才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旗袍,称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装与汉族妇女的两截装束,在清初有着明显差异。 ---------------------------------------------- 转的.不过旗袍带有流行元素的确是从上海开始的.
<p>  现代旗袍时古典的满族旗装在演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侵入之后,同西方的相对快捷、方便的西式套装结合之后的服装,虽然从满足服装演化而来,但是并不局限于特定民族,上面的花纹、装饰等等也具有浓厚的汉族文化的特色,所以说,旗袍并不是满族服装。</p><p>  在民国时期,旗袍被作为女性的日常服装穿着,在大陆因为文革等原因,被统一的绿色、蓝色军装等服装所取代,改革开放后被一些特定行业盯上,结果被引入歧途。在台湾、香港等地,一些上年纪的女性日常仍然穿着旗袍,而我国的外事场合,旗袍也被作为晚礼服同样的正装穿着。</p><p>  个人认为只要对旗袍加以引导,还是非常优美的,不想把旗袍和那些风月场联系起来,实在很无聊,更不希望一种文化特色就此消失。总体说,旗袍是民族文化融合的最终产物,即使作为国服,个人不认为有什么不妥的。</p>
<p>中国这种历史悠久的国家,民族传统是不会真正丢弃,但反对抱残守缺.任何东西都要与时俱进.</p>
<p>旗袍的设计容入了满族旗人妇女服装的特点,称谓更是从“旗装马甲”引申而来的,如果硬说无关不妥吧。</p><p>旗袍的流行起于2,30年代上海和北京崇尚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女学生中。旗袍是民族服装融合西方要素的典范之作。其实更多的容入了西方设计理念。</p>
是这样子的就好!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水犹寒</i>在2006-4-2 19:15:00的发言:</b><br/><p>"无关"一词未免太武断了吧。</p><p></p></div><p></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一样爱国</i>在2006-4-4 8:41: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水犹寒</i>在2006-4-2 19:15:00的发言:</b><br/><p>"无关"一词未免太武断了吧。</p><p></p></div><p></p></div><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