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清廷武力收复台湾央视高调播出《施琅大将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36:46
● 于泽远(北京报道) <p>  以清朝政府武力收复台湾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施琅大将军》下周一将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波段晚间黄金时段播出。这部长达37集的电视剧是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扶持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全剧从筹备到拍摄历时两年,投资2000多万元人民币(约417万新元)。 </p><p>  官方媒体介绍说:“该剧讲述了著名爱国将领施琅将军成功统一国家的历史过程。艺术再现了施琅将军为平定台湾,实现国家统一,贡献毕生精力的英雄壮举”,“故事内容、人物刻画充满了维护国家尊严、弘扬民族精神的艺术震撼力及感染力”。 </p><p>军方背景十分明显 </p><p>   《施琅大将军》的军方背景十分明显。解放军下属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宁海强是该剧的总导演,演员阵容则由吴京安、冯国庆、王强、洪涛、王虎城等一批隶属解放军不同部门的实力派演员组成。有报道说,电视剧在筹备和摄制过程中,一直得到国台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共福建省委、中央电视台、台盟中央、全国台联的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 </p><p>  北京一名两岸关系学者对本报说,大陆播放这部电视剧并不意味着官方对台政策将更加强硬,与台湾领导人陈水扁不久前的“废统”行动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这部歌颂中央政府用武力收复台湾的电视剧将使更多群众了解台湾与大陆密不可分的历史联系,坚定大陆人民在必要时以非和平手段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信心。 </p><p>  这名学者认为,尽管与大陆的两岸政策没有直接关系,但在影响力很大的央视高调播出《施琅大将军》,将使主张对台采取强硬立场的意见、特别是军方人士受到鼓舞。一旦“台独”势力在“制宪”等挑战大陆底线的问题上有进一步行动,强硬派就可列举电视剧所描述的施琅武力平定台湾的事例来获取有力的支持。 </p><p>  据媒体介绍,《施琅大将军》以清朝康熙皇帝收复台湾的史实为背景,围绕着是否收复台湾,是否允许台湾分裂势力“自立乾坤”,是否起用施琅为平定台湾主帅,平台战略如何付诸实现等一系列事件,展开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p><p>  由于历史上的施琅(1621—1696年)先随明朝将领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投降清朝,后随郑成功起兵反清,再后来再次降清,后人对施琅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近年来施琅受到大陆官方和学者的充分肯定。学者认为,尽管施琅在效忠的对象上有过几次反复,但他攻占台湾是代表当时已经成为中国正统的满清朝廷,也就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p><p>   2003年11月18日,大陆官方在施琅的故乡福建省晋江市隆重纪念施琅统一台湾320周年,并为施琅新建纪念馆、为施琅树雕像,评价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爱国将领”,为中国统一建立了“伟大历史功勋”。 </p><p>  中央电视台昨天也开始为《施琅大将军》大作广告。有关人士预计,作为一部大制作的电视剧,再加上民众对两岸关系和“台独”的关注,《施琅大将军》的收视率将相当可观。 </p><p>施琅生平 </p><p>  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自幼生长在海边,少年时代从师学剑,武艺超群。清顺治三年(1646年),施琅与其弟施显投奔郑成功,参加了郑成功领导的武装。由于才干超群,没过多久施琅就成为郑成功最为得力的将领。 </p><p>  施琅青年时个性极强,常常与脾性相同的郑成功发生冲突。顺治八年(1651年),施琅因反对郑氏“舍水就陆”的战略方针和强征百姓粮饷的做法,与郑氏产生了尖锐的分歧。次年四月,施琅捕杀了手下一名改投郑成功的清兵,郑成功便将施琅及其父施大宣、其弟施显投入牢中。 </p><p>  施琅被捕后不久逃脱,藏在副将苏茂家中,并请人从中调停。但郑成功非但不接受调解,反而派人前去刺杀施琅。行刺失败后,郑成功一怒之下竟将施大宣和施显杀了,将施琅逼上了投清之路。</p>● 于泽远(北京报道) <p>  以清朝政府武力收复台湾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施琅大将军》下周一将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波段晚间黄金时段播出。这部长达37集的电视剧是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扶持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全剧从筹备到拍摄历时两年,投资2000多万元人民币(约417万新元)。 </p><p>  官方媒体介绍说:“该剧讲述了著名爱国将领施琅将军成功统一国家的历史过程。艺术再现了施琅将军为平定台湾,实现国家统一,贡献毕生精力的英雄壮举”,“故事内容、人物刻画充满了维护国家尊严、弘扬民族精神的艺术震撼力及感染力”。 </p><p>军方背景十分明显 </p><p>   《施琅大将军》的军方背景十分明显。解放军下属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宁海强是该剧的总导演,演员阵容则由吴京安、冯国庆、王强、洪涛、王虎城等一批隶属解放军不同部门的实力派演员组成。有报道说,电视剧在筹备和摄制过程中,一直得到国台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共福建省委、中央电视台、台盟中央、全国台联的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 </p><p>  北京一名两岸关系学者对本报说,大陆播放这部电视剧并不意味着官方对台政策将更加强硬,与台湾领导人陈水扁不久前的“废统”行动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这部歌颂中央政府用武力收复台湾的电视剧将使更多群众了解台湾与大陆密不可分的历史联系,坚定大陆人民在必要时以非和平手段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信心。 </p><p>  这名学者认为,尽管与大陆的两岸政策没有直接关系,但在影响力很大的央视高调播出《施琅大将军》,将使主张对台采取强硬立场的意见、特别是军方人士受到鼓舞。一旦“台独”势力在“制宪”等挑战大陆底线的问题上有进一步行动,强硬派就可列举电视剧所描述的施琅武力平定台湾的事例来获取有力的支持。 </p><p>  据媒体介绍,《施琅大将军》以清朝康熙皇帝收复台湾的史实为背景,围绕着是否收复台湾,是否允许台湾分裂势力“自立乾坤”,是否起用施琅为平定台湾主帅,平台战略如何付诸实现等一系列事件,展开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p><p>  由于历史上的施琅(1621—1696年)先随明朝将领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投降清朝,后随郑成功起兵反清,再后来再次降清,后人对施琅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近年来施琅受到大陆官方和学者的充分肯定。学者认为,尽管施琅在效忠的对象上有过几次反复,但他攻占台湾是代表当时已经成为中国正统的满清朝廷,也就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p><p>   2003年11月18日,大陆官方在施琅的故乡福建省晋江市隆重纪念施琅统一台湾320周年,并为施琅新建纪念馆、为施琅树雕像,评价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爱国将领”,为中国统一建立了“伟大历史功勋”。 </p><p>  中央电视台昨天也开始为《施琅大将军》大作广告。有关人士预计,作为一部大制作的电视剧,再加上民众对两岸关系和“台独”的关注,《施琅大将军》的收视率将相当可观。 </p><p>施琅生平 </p><p>  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自幼生长在海边,少年时代从师学剑,武艺超群。清顺治三年(1646年),施琅与其弟施显投奔郑成功,参加了郑成功领导的武装。由于才干超群,没过多久施琅就成为郑成功最为得力的将领。 </p><p>  施琅青年时个性极强,常常与脾性相同的郑成功发生冲突。顺治八年(1651年),施琅因反对郑氏“舍水就陆”的战略方针和强征百姓粮饷的做法,与郑氏产生了尖锐的分歧。次年四月,施琅捕杀了手下一名改投郑成功的清兵,郑成功便将施琅及其父施大宣、其弟施显投入牢中。 </p><p>  施琅被捕后不久逃脱,藏在副将苏茂家中,并请人从中调停。但郑成功非但不接受调解,反而派人前去刺杀施琅。行刺失败后,郑成功一怒之下竟将施大宣和施显杀了,将施琅逼上了投清之路。</p>
<p>台湾问题与核武器</p><p></p><p>● 张雪忠 </p><p>  前一段时间,中国一位军校官员谈到,中国或以核武器反击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军事干预。的确,为了阻止国外势力干涉台湾问题,中国必须尽可能提高干涉方须付出的可预见的代价。在现代军事技术条件下,使对手付出最大代价的作战手段莫过于动用核武器。但是,在仔细对比分析冲突双方的核力量之前便轻言动用核武器,无疑是很不明智的。 </p><p>  如果中国获得了能够与美国形成“确保相互摧毁”态势的核力量,中国为防止或限制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以发动全面战争进行的威慑是否可信呢? </p><p>  在“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态势下,全面核战争只会使双方同归于尽。由于全面战争的可怕后果,政治领导人最难作出的决定就是:该不该冒着使国家毁灭的危险而发动一场全面战争。 </p><p>  但即使是在这种核均势下,仍存在一个因素,使中国为扭转在台海冲突中可能的劣势而甘愿冒全面战争的风险。这一因素就是台湾对中国的极端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仅甚至不主要源于台湾对中国在经济或者战略方面的意义。 </p><p>  实际上,台湾对日本的战略和经济意义至少和中国同等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台湾对中国的重要性更源于中国基于历史、事实、国际法、共同的血缘和文化而对台湾拥有的不容置疑的合法主权。正是这种不容否认的主权合法性使绝大多数中国民众认为,台湾的独立是不可想象的。在用穷全部可资利用的手段前,任何中国领导人都不可能接受和认可失去台湾的既成事实。 </p><p>  当某一冲突事关双方的生死存亡,冲突双方可能抱有同等的决心。但在大多数冲突中,总有一方由于其目标的相对重要性而在心理上占有优势。捍卫更重要利益的一方将冲突进行到底或将冲突升级的决心总是更为可信。中国对台湾主权的合法性,将使中国与介入台海冲突的外国势力之间的战争变成一场抵抗外国侵略的战争。 </p><p>  在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中,心理上的优势一般是属于防卫方的。美国介入台海冲突是追求其本来就不应得到的利益,而中国则要避免失去一直就属于它的利益,而且这种利益事关中国的地位、前途,甚至事关中国能否作为一个完整的国家得以存续。因此,尽管全面战争的可怕后果使任何一国发动全面战争的威胁都不会十分可信,台湾对中国的极端重要性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从而对美国形成强大的威慑。 </p><p>  庞大的核武库在保卫一些次要利益或者应对并非迫在眉睫的威胁时,可能会显得力有不逮,但在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方面,肯定是非常有效的。 </p><p>   </p><p>“确保相互摧毁”是有效威慑   </p><p>   </p><p>  一旦中国能获得与美国形成“确保相互摧毁”态势的核力量,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从战略方面来讲是非常乐观的。中国甚至无需过多地考虑与美国在常规力量方面的均势,就能形成有效的威慑,从而阻止美国介入台海纠纷。 </p><p>  中美核力量对比的另一种可能是,美国可以在先发制人的打击中完全或者基本消灭中国的核力量,即中国不具备第二次打击能力,而美国则同时具备第一次和第二次打击能力。 </p><p>  这一力量对比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p><p>  一、在未受到先发制人的打击前,中国可以对美国造成重大的损害(“无第二次打击能力的重大损害力量”); </p><p>  二、在未受到先发制人的打击前,中国只能对美国造成轻微的损害(“无第二次打击能力的轻微损害力量”)。 </p><p>无二次打击能力就无威慑力 </p><p>  倘若中国的核力量只是一支无第二次打击能力的轻微损害力量,中国利用全面核战争对美国进行威慑将会非常困难。首先,这一威胁难以满足有效威慑的条件之一,即惩罚措施应足够严厉。 </p><p>  有人可能会说,惩罚措施是否严厉,并非以中国的核力量能否摧毁美国为标准,而是以中国的核打击是否能使美国付出的代价高于其介入台湾问题可获得的利益为标准。这种看法忽略了一个重要现象,即冲突的演化经常会改变冲突双方对冲突结局的期待,从而改变冲突各方的成本受益模型。中国的核打击很可能被美国视为一次机会,即只需付出其可以承受的代价,就可以获得对中国进行大规模报复的借口,从而一劳永逸解决日益迫近的“中国威胁”问题。 </p><p>  对美国战略心理的这种揣测即使是错误的,仍可揭示决定中国的威慑战略是否有效的另一个因素,即中国对美国进行全面核战争的可信性。也就是说,如何才能让美国相信中国将以自杀的方式对美国介入台湾问题进行报复。 </p><p>  实际上,如果中国只拥有无第二次打击能力的轻微损害力量时,中国的威慑既不可信,也不能给美国施加足够的压力。在威慑失败后,中国又将面临极为困难的抉择:要么默认美国介入台海纠纷,要么以几近自杀的代价对美国进行惩罚。 </p><p>  倘若中国的核力量是一支无第二次打击能力的重大损害力量,中国用来进行威慑的惩罚措施则是足够严厉的,剩下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威慑是否可信。要使威慑有效,中国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使美国相信:为了阻止美国介入台湾问题,中国甘愿冒全面战争在内的一切风险。 </p><p>  但是,在提高威慑可信度的同时,中国反过来却要面临更大的危险。由于美国拥有可靠的第一次打击能力,一旦它认为中国全面核战争的威胁是认真的,便极有可能对中国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p><p>  可见,在中国缺乏第二次打击能力的情况下,不管拥有的是重大损害力量,还是轻微损害力量,中国利用全面核战争对美国进行的威慑,要么不可信,从而使威慑无效;要么太可信,从而引发美国对中国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中国核力量可能给美国造成的损害越大,遭受先发制人打击的危险也越大。 </p><p>  如果中国拥有的是一支缺乏第二次打击能力的核力量,不但无法对美国形成有效的核威慑,反而可能面临美国的核威慑。因为美国可以通过先发制人的全面核攻击彻底解除中国的核武装,且无需担心引起中国的核报复。 </p><p>  </p><p>全面核战或成美国战略威慑   </p><p>     </p><p>  一旦美国可以不受惩罚地使中国完全丧失对其进行损害的能力,从威慑的一般作用和作为一种解决冲突的手段而言,利用全面核战争进行威慑将是美国最自然的选择。 </p><p>  如果威慑包含的惩罚措施可以使威慑方摆脱不利处境,同时又能无所顾忌地将损害加诸于威慑对象,这种威慑便极为可信和有效。而且在威慑失败时,威慑方在决定是否采取惩罚措施时无需付出太大的心理代价,这样,在威慑战略和威慑一旦失败后的战略之间便存在一种合理的联系。 </p><p>  基于这种中美核力量对比的假设(即中国缺乏第二次打击能力),未来中美之间一旦发生冲突,利用全面核战争对中国进行威慑将会是美国可能的战略选择。 </p><p>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为解决台湾问题而进行战略准备的选择之一是:逐步扩充已有的核武库,特别是继续发展战略核力量,或者增强现有核力量在受到先发制人打击后的生存能力。 </p><p>  中国即使不能获得与美国确保相互摧毁的核力量,至少也应努力保持有限的第二次打击力量。考虑到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这一需要更为迫切。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与其说是防御性的,不如说是进攻性的,因为它更可能被用来对付其他核国家在受到美国先发制人的打击后仍然残留的些许报复力量。 </p><p>  ·作者任教于中国华东政法学院</p>
<p>学者:驻韩美军被部署到台湾海峡的可能性小</p><p></p><p>(首尔讯)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有分析认为,台海发生危机时,美国调遣驻韩美军兵力的可能性很小。 </p><p>  韩国国防研究院(KIDA)研究员朴元昆博士25日通过“东北亚安保局势分析”报告书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若台海发生危机,可能被部署的驻韩美军兵力极为有限。” </p><p>  朴元昆分析说:“仅从地面部队兵力来看,只要存在朝鲜的军事威胁,驻韩美军第二师第一旅可能会继续部署在韩半岛,因此被部署到海外其他地区的可能性不大。” </p><p>  朴元昆分析,即使是驻韩美军空军兵力,第七空军下属第八战斗飞行团和第51战斗飞行团的作战范围和战术的利用,主要是为了应对朝鲜的威胁,因此被部署到韩半岛以外地区的纠纷的可能性也很小。 </p><p>  朴元昆预测说:“从美国的作战形式来看,如果发生地区纠纷,有可能首先派航空母舰去应对或动用驻日美军的F-15战斗机。” (人名译音) </p>
哼……政治,还是政治。
<p>给政治秀演员打分 </p><p></p><p>● 林琬绯 </p><p>  凯达格兰大道上,台上的陈水扁歇斯底里:“阿扁追随大家,走阮的台湾路,大家勇敢一起走,好不好?!”台下血脉贲张:“好!!” </p><p>  人群中一个法国籍学生兴奋地看着,身边的台湾朋友低声说:“听不懂没关系,音乐转大声的时候鼓掌就是。”法国女孩后来告诉我,台语演说她半句没听懂,但深为台湾总统的演说魅力所感动,“可以感受到他真的很爱他的国家、很爱他的人民。” </p><p>  让没能听懂的洋妞也动容,叫听得懂的人更是血脉贲张,这,就是阿扁总统独一无二的演说魅力。 </p><p>  三月堪称台湾的“民主月”,游行示威活动不间断,疲劳轰炸之余,不妨换个心情当看政治秀,给剧中主要演员打个分。 </p><p>  阿辉伯时代后,台湾政坛真正的“群众演说家”,阿扁当之无愧。阿扁总统的群众演说有几大要诀:一、眉头紧蹙、双眼红丝、五官扭曲、脸颊涨红、表情肉紧,确保500米外的支持者也看得到额头上暴出的青筋;二、高调圆润的声音不管用,嗓子必须低沉而嘶哑,节奏缓急起落,激动时切记“破声”,才能声嘶力竭;三、每段话以问号收尾:“我们要当自己的主人,对不对?!”、“台湾人要活得有尊严,大家说好不好?!”上扬的问调让现场回应自然引爆;四、愤怒、委屈、悲情、激昂,在背景音乐烘托下拿捏情绪的起承转合,就是不能快乐或冷静。 </p><p>  最关键的第五要诀:在群众面前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自呼“阿扁”;不是“我带领你开创台湾路”而是“阿扁追随你一起走出台湾路”,告诉群众我不是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尊,而是你们之间的“台湾之子”。 </p><p>  五大要诀,没一项跟内容有关。难怪洋妞也会动容。 </p><p>  绿营排名第二,当推苏贞昌。不善辞令、没有华丽辞藻,反而显得耿直诚恳。无论是兴奋高喊“冲冲冲”,或含泪誓言“选输就下台”,都像是隔壁担仔面摊主在诉说心事,没人会怀疑他的“真情流露”。苏贞昌同样有把“得天独厚”的破锣嗓子,喊起口号来震撼十足。 </p><p>  对比苏的憨厚“老粗”,谢长廷像个“读书人”,爱耍小聪明说冷笑话,普罗大众却未必欣赏。吕秀莲面对群众永远像参加选美,标准的笑容、挺胸直腰的优雅姿态,机械式挥手,就连说台语也字正腔园词句工整:“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创造美好的民主家园……”好比顶着美后桂冠发表得奖感言:“我最大的梦想是世界和平……” </p><p>  泛蓝阵营呢?还当真没谁称得上是“群众演说家”。王金平除了一口“台式国语”很本土,台式演说特色却没沾上,面对群众永远支支吾吾,说了半天没一句让人入心。宋楚瑜口才滔滔,语言修养确实也最高。可惜我错过了意气风发的宋省长,如今怎么看怎么像落日余晖,口水越多越显迟暮无力。 </p><p>  如日正中的马英九,语言、声音、形象、动作,样样纯净得像蒸馏水。努力学习跟群众说话,偶尔还凶神恶煞地向扁呛声。但“律师”和“演说家”毕竟有差,律师靠逻辑思辩,演说家靠激情。马英九发表群众演说像学者讲课,激不出半点火花。不过不打紧,就像阿扁朗读阿拉伯文也能叫全场沸腾,小马哥光往台上一站,不开口也能掳掠天下人心。 </p><p>  渐入佳境的反倒是已经卸任的连战。原本拘谨木纳,退下后却海阔天空,集会上常有让人惊喜的妙语,堪称最幽默的泛蓝大将。连爷爷如今像是超然的长者,扮演蓝军隐形的支撑力量,有种让人仰望的高度。 </p><p>  从群众集会了解台湾政治人物,看戏之余并非没有实质体验和收获。当然,一个能说话的政治人物未必也能做事,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只是,如果连跟群众说话都不会,大概也称不上是成功的政治领袖。这个道理,恐怕就未必人人知道了。</p>
<p>马英九再强调推动两岸“暂行架构</p><p></p><p>● 崔立洁(台北) </p><p>  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结束华府的访问前,再次强调将致力推动两岸和平“暂行架构”(modus vivendi)的构想。 </p><p>  他说,台湾国际空间问题是两岸关系中最困难的问题,因为涉及主权。如果两岸能达成有效期为三十至五十年的和平协议,在这一期间,双方应该就台湾国际空间问题找到一种暂行架构。  </p><p>  他在华府第二天的重头戏,就是在“全国记者俱乐部”的演说。马英九在演说中畅谈国民党针对军购、两岸关系以及台美关系的立场,马英九也延续之前的“暂行架构”构想。 </p><p>国际媒体质疑 </p><p>  国际媒体质疑马英九对“暂行架构”的想法太过天真。马英九解释,两岸可因共同利益而结合,进而达成“暂行架构”的共识。因为“大家都不希望打仗,都希望和平与繁荣”。 </p><p>  他说,其实去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赴大陆访问时,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达成的“连胡会共识”,就是某种程度的“暂行架构”。  </p><p>  马英九说,目前在台湾之所以有许多人主张台独,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台湾国际空间太小。如果这个现状不改变,一定会有更多人有充足的理由主张台独。对大陆来说,如果不希望台湾独立,在“暂行架构”的概念下,让台湾增加国际空间不一定是无利可图的,因为在中华民国(ROC),和台湾共和国(ROT)这“两恶”之间,北京当局自然要做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p><p>  马英九也不讳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可能承认中华民国,依照中华民国宪法,也不可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两岸应可容忍对方的存在”。 </p><p>  马英九透露,他向美官员寻求、也获得支持与中国大陆恢复对话的方案。马英九还告诉美方官员,国民党与北京当局改善关系,不会牺牲美台关系,甚至会因此而让美台关系向上提升,因为“维持与美国、日本良好关系,是国民党的外交政策”。 </p><p>  马英九在华府的几场公开演说,阐述国民党对两岸关系与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并营造自己的政治光环。 </p><p>  在华府,马英九与国务院副国务卿佐立克、白宫副国家安全顾问柯罗契,及负责亚太事务的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劳理斯等人会面。短短两天内,马英九一口气会晤了美国白宫、国务院、国防部三大系统的最高层主管。 </p><p>  离开华府之后,马英九将转往美西,拜会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这里和国民党合作的关系久远,而马英九也是第一位到访的国民党主席。</p>
<p>北京会接受“暂时架构”吗? </p><p></p><p>● 陈子帛 </p><p>北京对马英九访美言行的关切,远远超过不久前这位“帅哥”在伦敦经济学院的演讲。因为马英九在美国的亮相,除了要展现政治魅力和取悦媒体与民众的公关能力之外,还有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接受美国对台湾最大在野党领袖的“资格考试”。 </p><p>  在九天的访问行程中,马英九可以用形象魅力征服“马迷”,但却必须用更有说服力的立场,让美国人放心,也让北京对这位未来的政治对手大致上有一个了解和把握。 </p><p>  马英九端出的“牛肉”是维持台海现状,不追求台湾独立,也不追求立即的统一。如同诸多外国媒体所引述的那样,马英九强调指出:“这是一项真正符合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人民需求的政策。” </p><p>  现年55岁的马英九说:“我们认为,我们应该维持现状,这样中国大陆就没有借口对台湾动武。如果他们这样做了,我认为它就是不合法的,美国会有更多的合法性来帮助我们。” </p><p>争取国际空间的暂时架构 </p><p>  马英九提出现阶段国民党两岸政策的“五要”,内容包括:在九二共识下恢复平等协商,达成30至50年和平协议;正式终结两岸敌对状态,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建立暂行架构,让台湾参与国际双边或多边活动;密切文化教育交流。 </p><p>  建基在和平繁荣基础上的“五要”,既和去年“胡连会”五点愿景有衔接,也迎合了美国两岸政策最基本的元素——不独不武的需求。但关键点在于,马英九首度代表国民党提出的“国际参与的暂行架构”,有三项目标:希望两岸通过谈判达成“维护台湾国际尊严”、“确保台湾国际参与”以及“两岸双赢,终结外交上你争我抢等浪费资源的对抗”。 </p><p>  舆论指出,“国际参与暂行架构”源自于美国政策智库。曾任美国国家安全会议亚洲事务资深主任李侃如1998年提出的中程协议构想,即在“台湾不独,大陆不武”的原则下,共同谈判出一个50年不改变现状的中程协议。 </p><p>  应该说,“国际参与暂行架构”多少存有“多体制国家模式”痕迹。已故的台湾政大教授魏镛于1971年联合国大会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权后,提出了多体制国家的模式,要点包括: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但两岸均为一个中国架构下两个国际法主体;二、两个国际法主体不必互相承认,双方仍可声称对他方之主权;三、和平统一中国,不得使用武力;四、一国虽已承认中共,但仍可以国家之态度对待台湾,亦可不承认台湾对大陆之主权。 </p><p>  当时的两岸当局均认为,魏镛提出的“多体制国家模式”的症结是,无法避免“双重承认”所带来的国际政治困扰,本质上仍属于“两个中国”的范畴,故均不予接受。 </p><p>国际参与是个敏感问题 </p><p>  与多体制国家模式不一样的是,“国际参与暂行架构”回避了双方究竟是不是一个中国架构下的两个国际法主体,以及两个国际法主体是否互相承认等敏感问题,其前提是透过两岸的谈判,达成某种程度的默契和互信,保留两岸模糊空间,目的是解决台湾邦交国逐年减少,难于参加若干国际组织的问题。 </p><p>  按照国民党政策智库人士的解释,所谓暂行架构(modus vivendi),是比条约、协议还低的一种双方相互认知之物,重要的是双方都有默契、互信,也有足够的善意;根据解释,两岸之间最早的“金门协议”,已具备暂行架构的雏形。 </p><p>  对于魏镛教授的“多体制国家模式”,两岸当局当时均以其“本质上是两个中国”为理由拒之门外。对于李侃如的中程协议,大陆方面的对台务实派曾给予积极回应,进而深入研究其可行性。但李登辉拒绝接受美国人的压力,采取抢先定义的做法,将中程协议限制在“金字塔底层的低阶事务性协议”。而因为“两国论”的提出,导致台海关系紧绷,中程协议无法获得预期中的回应。 </p><p>  相形于陈水扁“麻烦制造者”的既定印象,国民党借助马英九的访美,以及向美国人保证国民党是亚太地区“负责任的和平制造者”,却让美国人感到满意。而他提出的“国际参与暂行架构”,很大程度上接近了美国现阶段对两岸关系的主张,但究竟有没有可行性,关键在于北京。 </p><p>  首先,“胡连会”五点愿景是善意的表达,“国际参与暂行架构”是马英九的新概念。北京的对台政策智库对五点愿景是否有跟进的量化、细化和具体化,予以可行性研究,我们无法得知。如果没有,则这次马英九主动出牌,已经先胜一筹。 </p><p>  其次,对于台湾的国际参与或者签署两岸之间的任何一项协议,只要涉及到主权和国际承认问题,北京的态度都是相当谨慎的。北京尽管不断宣示“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但具体到国际参与,也许会有更复杂的政治和战略考量。 </p><p>  何况,国民党目前仍然在野,无法掌控公权力,两岸目前最起码的互信和默契尚未建立。甚至可以说,现时的台海关系连签署类似“金门协议”的氛围和条件都不具备,所以“暂时架构”还无法马上付诸实践,不能在某个具体时间段获得可行性的检验。 </p><p>  再次,“暂行架构”是较为严谨的法律术语,它低于协议,高于口头善意,其实也给两岸的政治整合过程提供了一个想像的空间。 </p><p>  马英九推销“暂时架构”很吊诡的一个理由是,之所以这么多人主张台独,就是因为台湾国际空间太小,很多人因此被逼出台独主张。如果这点不改变,一定有更多人主张台独;对大陆来说,让台湾增加国际空间不一定是无利可图的。北京会接受这个道德劝说吗? </p><p>对北京的两岸政策“将军” </p><p>  有人批评马英九提出“国际参与暂时架构”,是向北京索取国际社会空间,立足点已经矮了一截。但其实,此举的难度在于,两岸的国际空间涉及到主权和外交角力,它还只是一个概念。可是,关键在于,“暂行架构”是两岸与第三方的,讲的是台湾的双边与多边国际空间,摆明了是给美国更公开和深入介入台海局势铺路。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对中共对台决策当局和“胡四点”的“将军”。这盘棋下到这个程度,北京会欣然面对吗? </p><p>  最新的台湾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了对马英九近期言行表现的失望和不满。他对两岸关系的政策和立场左右摇摆,逢迎取巧,甚至暴露出他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担当和见风使舵性格。 </p><p>  北京应该已经意识到,作为政治博弈的对手,马英九已经摆出和李登辉、陈水扁,甚至和连战迥异的取态。不知道中南海是否乐意在未来十年内,和这位政治形象清新、但立场和理念执着的台湾领导人打交道? </p><p>·作者是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p>
<p>民进党“中国政策大辩论”将停办 </p><p></p><p>(台北讯)民进党主席游锡堃昨天宣布,原订在四月举行的“中国政策大辩论”将停办。 </p><p>  因行政院陆委会日前片面宣布将紧缩台商赴大陆投资规定,令那些主张两岸经贸开放的民进党立委气得高喊退出辩论。只剩“积极管理”派立委大唱独角戏的辩论会根本毫无看头,因此这大辩论流产。 </p><p>  据《联合晚报》报道,原本允诺上场的“辩论手”认为,既然行政院己决定政策方向,还有什么好辩的?有民进党人士甚至难掩不满之情地直言,“就算明知是去陪衬演一场戏,也不能那么假。” </p><p>  陆委会是在星期三突然举行临时记者会,表示将公布“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具体政策,并要全面从严管理两岸经贸,台商赴大陆投资将增设“政策审查”。 </p><p>  这项宣布招致民进党立委郭正亮、李文忠和陈景峻等人痛批。郭正亮指行政院在民进党还未举办中国政策大辩论之前,就迳自宣布这样违反世界潮流的反动措施,等于否定了党内的民主机制。陈景峻则质疑,“积极管理、有效开放”这样的配套措施,不但无法做到整体管理的配套措施,还使“地上经济”变成“地下经济”,这样对台湾经济有帮助吗?蓝营立委更直指,所谓“政策审查”,简直是对台商的白色恐怖。</p>
<p>萧万长:海峡西岸和平合作试验区有助于两岸交流 </p><p></p><p>台北讯)中新社消息: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董事长萧万长在立法院表示,大陆提出“海峡西岸和平合作试验区”的构想,规划闽、台地区多元交流,有助建立两岸制度性交流及长期经济的整合。不过,他又指出,台湾行政当局可能不会积极响应,因此建议立法院与民间业者主动展开交流。 </p><p>  台湾立委赖士葆上午召开“公评西岸和平特区VS积极管理”座谈会,萧万长是在出席座谈会时发表上述看法的。 </p><p>  萧万长表示,因福建省与台湾地缘、血缘及方言相同或相近,他评估闽台合作仍有优势,建议台湾当局行政部门协助台商利用该合作试验区成为前往长江、珠江三角洲的窗口。 </p><p>  因评估当局响应的可能性低,萧万长表示乐见台湾立法机构、工商团体推动“海峡西岸和平合作试验区”的经贸交流。 </p>
<p>吴钊燮:台湾改变现状不符利益 </p><p></p><p>(台北讯)中央社报道:台湾的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委吴钊燮今天在《华盛顿时报》指出,台湾政府了解美国十分关切台湾总统陈水扁“终统”宣布,是否构成片面改变台海现状。他指出,现状就是台湾民主化,与大陆政体互不隶属。改变现状并不符合台湾利益,所以台湾完全支持美国的政策。 </p><p>  《华时》今天在言论专栏刊登吴钊燮的文章,题名“北京具侵略性,美国应为台湾民主潮流后盾”(Beijing's aggression, US should stand behind Taiwan's democratic trend )。 </p><p>  吴钊燮说,美国总统布什造访日本时,曾经盛赞台湾民主自由。台湾本身也为民主成就感到骄傲,但台湾人民却一直缺乏安全感,主要来自中国大陆的威胁。他举例,正当全世界遭受禽流感威胁,台湾仍被排拒在世界卫生组织之外;在亚洲经济发展,中国大陆企图将台湾边缘化。 </p><p>  吴钊燮说,陈水扁最近宣布终止适用“国统会”、“国统纲领”,主要因为它内容明列台湾与中国最终统一。如果说,统一是台湾人民唯一的选项,那将完全违背民主基本原则。 </p>
<p>这哪跟哪啊</p><p>&nbsp;&nbsp; 狗屁不通</p>
<p>楼主5楼的帖子“给政治秀演员打分 ”让我想起某国某演员在某地朗诵一段普通文字就感动的群众泪留满面的传说…</p><p>个人对选举制度有一定的抱憾就是因为这种制度经常选出最佳政治演员…而最佳政治演员和最佳政治家却不一定一致…领导任用制度经常选出最佳马屁精…</p>
好象跑题了,个人看了那个《施琅大将军》的预告就觉得这明显是醉翁敲边鼓吗
<p>用电视剧这样宣传方式来获得广泛的认同所需要的时间和电视剧的质量...</p><p>水不冷且气象条件最好的日子就快到了...</p>
马应九的维持现状政策更坏,更可恨。使中国统一的难度更大。
施琅这个大汉奸居然成了维护国家统一的英雄?<br/>实在是讽刺啊。<br/>也是对现在处于病急乱投医的悲惨境地的一种侧面反应吧。<br/><br/>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godgod</i>在2006-3-25 17:18:00的发言:</b><br/>施琅这个大汉奸居然成了维护国家统一的英雄?<br/>实在是讽刺啊。<br/>也是对现在处于病急乱投医的悲惨境地的一种侧面反应吧。<br/><br/></div><p></p><p>——老弟,为了政治!</p><p>反正金庸在《鹿鼎记》最后一部分内容,还借韦小宝的嘴,把施琅挖苦了一顿!</p><p>要说施琅是汉奸,怎么怎么样,没关系,有金庸给顶着呢!</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太极张三丰</i>在2006-3-25 17:59: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godgod</i>在2006-3-25 17:18:00的发言:</b><br/>施琅这个大汉奸居然成了维护国家统一的英雄?<br/>实在是讽刺啊。<br/>也是对现在处于病急乱投医的悲惨境地的一种侧面反应吧。<br/><br/></div><p></p><p>——老弟,为了政治!</p><p>反正金庸在《鹿鼎记》最后一部分内容,还借韦小宝的嘴,把施琅挖苦了一顿!</p><p>要说施琅是汉奸,怎么怎么样,没关系,有金庸给顶着呢!</p></div><p></p>说施琅是汉奸,等于说清廷汉臣即为汉奸,可谓是棍扫一大片了,林则徐似乎也应该归入汉奸行列了。他还去镇压了汉族农民起义呢。
<p>听说当年康熙帝国也是要向台湾发出什么信号的,但结果好象并不如人意啊</p>
拍者意轻,诸位言重!
说施琅是汉奸并不等于说清廷汉臣即为汉奸。<br/>这正如说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是汉奸并不等于说汪伪南京政府中的大小官员都是汉奸一样。<br/>尽管我个人认为他们的人格上还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卧底的不算)。<br/><br/>
<p>在国家统一上,施将军是有大功劳的!</p>
<p>其实金庸的那个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p><p></p>
<p>林则徐时候的满族经过自上而下的汉化,早已经是中华一员了。但是吴三柜、施琅时期则不同。</p><p>就象岳飞和金人杀得天昏地暗,不会影响后来的民族问题。不能将秦桧等奉为维护国家统一的楷模。</p><p>施琅和吴三柜秦桧性质一样。</p><p>私人恩怨不能成为叛国的理由。前两天在重播 亮剑,刚放到楚云飞部将叛变那一集,楚云飞说的好,你要是另谋高就可以,但是叛国当汉奸决不答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