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出访打开国门:资本主义并非“水深火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21:55
<div class="text">&nbsp;</div><div class="text">&nbsp;2006-02-14 09:24:45 来源: <a href="http://news.163.com/06/0214/09/29TMU1K300011247.html#" target="_blank">中华读书报</a> <a href="javascript:window.external.AddFavorite('http://news.163.com/06/0214/09/29TMU1K300011247.html',%20'邓小平出访打开国门:资本主义并非“水深火热”')" target="_self">收藏此页</a> <a class="cDRed" href="http://news.163.com/06/0214/09/29TMU1K300011247.html#0" target="_self">网友评论 <span class="cDRed" id="replycounttop">86</span>&nbsp;条</a> </div><div class="text">&nbsp;</div><div class="text">&nbsp;</div><div class="text">&nbsp;</div><div class="clear"><div class="clear"> 粉碎“四人帮”以后,一些有远见的中国人开始把眼光投向国外,特别是西方世界。他们想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加速中国的经济建设。<font color="#f9fcfe"> </font></div><div class="clear"><font color="#f9fcfe"></font>&nbsp;</div><div class="clear"><font color="#f9fcfe"></font>&nbsp;</div><div class="clear">1978年10月22日到29日,应日本政府的邀请,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访问日本。3个月以后,邓小平又到美国进行了为期7天的访问。他那潇洒自如的风度,大胆和幽默的谈笑,给外国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这两次出访的电视新闻在国内播发,被一些人指摘为“崇洋媚外”,但是,对更多的人来说,却是开放观念的普及教育。他在日本工人家庭里称赞人家富裕的生活,动摇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绝对贫困”的理论;他对丰田公司和松下公司现代技术的赞美和羡慕,使人感到资本主义的“垂死说”的荒谬;当他在美国高兴地穿上牛仔服时,中国的电视观众想起了过去党报的宣传:“穿牛仔服的美国青年是颓废的一代。”<font color="#f9fcfe"> </font></div><div class="clear"><font color="#f9fcfe"></font>&nbsp;</div><div class="clear"><font color="#f9fcfe"><font color="#000000">邓小平的出访所造成的国际影响,外国人称为“邓小平旋风”。但是给中国电视观众造成的心灵冲击,也许比外交上的冲击影响更大、更深。日产汽车工厂每名工人一年生产94辆汽车,而我国最先进的长春汽车厂,平均每名工人却只能生产1辆汽车。邓小平感慨地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中国的电视观众说:“中国再不学习外国,又要当亡国奴了!”</font><font color="#f9fcfe"> </font></font></div><div class="clear"><font color="#f9fcfe"></font>&nbsp;</div><div class="clear"><font color="#f9fcfe"></font>&nbsp;</div><div class="clear">中国人随着邓小平出访的电视镜头开始了解世界。过去人们从媒体了解到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敌人一天天地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地好起来”。从此以后,中国的报刊也开始如实地介绍一些外国的情况了。</div><div class="clear">&nbsp;</div><div class="clear">&nbsp;</div><div class="clear">在邓小平出访前后,中国的最高层在寻求进入世界的种种方式,一个又一个考察团派往国外。在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方面,华国锋也很坚决、积极。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按照中央的意图负责这项工作。</div><div class="clear">&nbsp;</div><div class="clear">&nbsp;</div><div class="clear">据谷牧回忆,1978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让他带领一个高级代表团出访法国、西德、瑞士、丹麦、比利时。代表团成员中有6位省部级干部。他们从5月2日到6月6日,走访了上述5国的15个城市,收集了大量的新信息,打开了新思路。他们一路考察,一路议论,基本形成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思路。6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听取谷牧汇报。汇报内容是:一、二战后西欧发达国家经济有很大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我们已很落后,他们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二、西欧的商品、资金、技术、要找市场,都看好与中国发展关系;三、国际经济运作有很多通行的办法,包括补偿贸易、生产合作、吸收外资等,我们都可以采用。7月上旬,国务院又召开了四化建设务虚会,有关部委负责人都参加了,开了20多天,总结30年经验教训,研究国外成功经验。谷牧在会上讲了西欧考察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务虚会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开了多次会议,最后下定了对外开放的决心。这些思想最后都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中。</div><div class="clear">&nbsp;</div><div class="clear">&nbsp;</div><div class="clear">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这是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在北京王府井最繁华的地方,有人高托着收音机,和周围簇拥着的一大群过往行人共听中美建交的喜讯。在《人民日报》社门前(当时在王府井大街),索取《号外》的人把大门堵得水泄不通。在天安门的金水桥畔,索取《号外》的人排成了几条长龙</div><div class="clear">&nbsp;</div><div class="clear">&nbsp;</div><div class="clear">谷牧委派的港澳经济贸易考察组早在4月间就启程了。经过考察,他们提出把靠近港澳的宝安、珠海划为出口加工基地,力争经三五年的努力,把这两个地方建设成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同胞的旅游区。6月3日,华国锋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听完后华国锋说:“总的同意”,还要求“说干就干,把它办起来。”</div><div class="clear">&nbsp;</div></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4 20:07:02编辑过]
<div class="text">&nbsp;</div><div class="text">&nbsp;2006-02-14 09:24:45 来源: <a href="http://news.163.com/06/0214/09/29TMU1K300011247.html#" target="_blank">中华读书报</a> <a href="javascript:window.external.AddFavorite('http://news.163.com/06/0214/09/29TMU1K300011247.html',%20'邓小平出访打开国门:资本主义并非“水深火热”')" target="_self">收藏此页</a> <a class="cDRed" href="http://news.163.com/06/0214/09/29TMU1K300011247.html#0" target="_self">网友评论 <span class="cDRed" id="replycounttop">86</span>&nbsp;条</a> </div><div class="text">&nbsp;</div><div class="text">&nbsp;</div><div class="text">&nbsp;</div><div class="clear"><div class="clear"> 粉碎“四人帮”以后,一些有远见的中国人开始把眼光投向国外,特别是西方世界。他们想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加速中国的经济建设。<font color="#f9fcfe"> </font></div><div class="clear"><font color="#f9fcfe"></font>&nbsp;</div><div class="clear"><font color="#f9fcfe"></font>&nbsp;</div><div class="clear">1978年10月22日到29日,应日本政府的邀请,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访问日本。3个月以后,邓小平又到美国进行了为期7天的访问。他那潇洒自如的风度,大胆和幽默的谈笑,给外国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这两次出访的电视新闻在国内播发,被一些人指摘为“崇洋媚外”,但是,对更多的人来说,却是开放观念的普及教育。他在日本工人家庭里称赞人家富裕的生活,动摇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绝对贫困”的理论;他对丰田公司和松下公司现代技术的赞美和羡慕,使人感到资本主义的“垂死说”的荒谬;当他在美国高兴地穿上牛仔服时,中国的电视观众想起了过去党报的宣传:“穿牛仔服的美国青年是颓废的一代。”<font color="#f9fcfe"> </font></div><div class="clear"><font color="#f9fcfe"></font>&nbsp;</div><div class="clear"><font color="#f9fcfe"><font color="#000000">邓小平的出访所造成的国际影响,外国人称为“邓小平旋风”。但是给中国电视观众造成的心灵冲击,也许比外交上的冲击影响更大、更深。日产汽车工厂每名工人一年生产94辆汽车,而我国最先进的长春汽车厂,平均每名工人却只能生产1辆汽车。邓小平感慨地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中国的电视观众说:“中国再不学习外国,又要当亡国奴了!”</font><font color="#f9fcfe"> </font></font></div><div class="clear"><font color="#f9fcfe"></font>&nbsp;</div><div class="clear"><font color="#f9fcfe"></font>&nbsp;</div><div class="clear">中国人随着邓小平出访的电视镜头开始了解世界。过去人们从媒体了解到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敌人一天天地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地好起来”。从此以后,中国的报刊也开始如实地介绍一些外国的情况了。</div><div class="clear">&nbsp;</div><div class="clear">&nbsp;</div><div class="clear">在邓小平出访前后,中国的最高层在寻求进入世界的种种方式,一个又一个考察团派往国外。在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方面,华国锋也很坚决、积极。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按照中央的意图负责这项工作。</div><div class="clear">&nbsp;</div><div class="clear">&nbsp;</div><div class="clear">据谷牧回忆,1978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让他带领一个高级代表团出访法国、西德、瑞士、丹麦、比利时。代表团成员中有6位省部级干部。他们从5月2日到6月6日,走访了上述5国的15个城市,收集了大量的新信息,打开了新思路。他们一路考察,一路议论,基本形成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思路。6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听取谷牧汇报。汇报内容是:一、二战后西欧发达国家经济有很大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我们已很落后,他们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二、西欧的商品、资金、技术、要找市场,都看好与中国发展关系;三、国际经济运作有很多通行的办法,包括补偿贸易、生产合作、吸收外资等,我们都可以采用。7月上旬,国务院又召开了四化建设务虚会,有关部委负责人都参加了,开了20多天,总结30年经验教训,研究国外成功经验。谷牧在会上讲了西欧考察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务虚会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开了多次会议,最后下定了对外开放的决心。这些思想最后都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中。</div><div class="clear">&nbsp;</div><div class="clear">&nbsp;</div><div class="clear">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这是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在北京王府井最繁华的地方,有人高托着收音机,和周围簇拥着的一大群过往行人共听中美建交的喜讯。在《人民日报》社门前(当时在王府井大街),索取《号外》的人把大门堵得水泄不通。在天安门的金水桥畔,索取《号外》的人排成了几条长龙</div><div class="clear">&nbsp;</div><div class="clear">&nbsp;</div><div class="clear">谷牧委派的港澳经济贸易考察组早在4月间就启程了。经过考察,他们提出把靠近港澳的宝安、珠海划为出口加工基地,力争经三五年的努力,把这两个地方建设成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同胞的旅游区。6月3日,华国锋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听完后华国锋说:“总的同意”,还要求“说干就干,把它办起来。”</div><div class="clear">&nbsp;</div></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4 20:07:02编辑过]
<p>根据华国锋“说干就干”的指示,宝安、珠海积极行动。行动最快的要算香港招商局。&nbsp; </p><p>  香港招商局是中国招商局的一个分支机构。中国招商局是李鸿章1872年建立的。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招商局总部设在香港。1950年,香港招商局驾驶13艘商船起义,回归大陆。以后就成为交通部驻香港的机构。&nbsp; </p><p>  &nbsp; </p><p>  1979年1月6日,广东省、交通部联合向“李先念副总理并国务院”报送了一个文件:《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报告中对建立出口加工区提出了具体设想。&nbsp; </p><p>  李先念收到后立即与谷牧副总理认真研究了这个报告。马上决定请交通部长彭德清、香港招商局副董事长袁庚到他那里去,当面商议这个报告。&nbsp; </p><p>  袁庚早有准备。1978年他在任交通部外事局长的时候,奉命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调查研究,代交通部起草了《关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问题致党中央国务院的请示》,提出了“冲破束缚,放手大干”的方案。10月12日,中共中央5位主要领导人对这个报告全部圈阅同意,并作了批示。10月18日,他被调到了香港招商局工作。&nbsp; </p><p>  1979年1月31日,彭德清和袁庚应召来到了中南海。一坐下,李先念就询问起招商局的情况来。胸有成竹的袁庚谈了自己的想法。&nbsp; </p><p>  当袁庚谈到要把香港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内地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结合起来时,李先念插话道:“对,现在就是要把香港和内陆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外资来搞建设。不仅广东要这样搞,福建、上海等地都可以考虑这样搞。”&nbsp; </p><p>  袁庚接上说:“我们准备先行一步,要求在蛇口划出块地段,作为招商局的工业用地。”&nbsp; </p><p>  李先念看着宝安县地图,指着深圳西南角的蛇口说:“就给你这个半岛吧”他接着说:“你要赚外汇,要向国家交税;要和海关、财政、银行研究个特殊政策,不然他们是要管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嘛!”&nbsp; </p><p>  李先念又征求谷牧副总理的意见:“对招商局的报告,你看怎么办?”谷牧回答:“你批个原则同意,我去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好了!”&nbsp; </p><p>  李先念说:“好,我批。”说着,他就在报告上写道:&nbsp; </p><p>  拟同意。请谷牧同志召集有关同志议一下,就照此办理。&nbsp; </p><p>  先念1979.1.31&nbsp; </p><p>  2月2日上午,谷牧召集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外贸部、人民银行、财政部、交通部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具体落实李先念的批示。谷牧开诚布公地说:“现在议一议香港招商局在蛇口办厂的问题。在这里设厂当然要得到特殊待遇。除了地方行政按国内的一套以外,在经济上要闹点‘特殊化’,就是要享受香港的待遇,进出自由。”他接着说:“根据小平同志的意见,广东、福建可以更放开一些。先念同志听了交通部的汇报以后作了批示。”他宣读了先念的批示后,请袁庚介绍情况。&nbsp; </p><p>  袁庚介绍了50年代中期失去利用香港低息资金的机会造成的损失。他说:“目前香港中区地价之高仅次于东京银座。1平方英尺要1.5万元港币,郊区工业用地每平方英尺也要500港元以上。劳动力工资也很高。我们经过多方面研究,形成了一点共识,就是利用广东毗邻港澳的土地和劳力,吸收香港的资金和技术。如果这样做,香港任何财团都无法和我们竞争。”&nbsp; </p><p>  袁庚看到听的人都点头称是,他乘机提出了要求:“交通部与广东省已经商定了具体方案,但进出口交税的问题要中央定才行。” 网易历史</p><p>  谷牧一语道破:“也就是要给点特殊政策。”&nbsp; </p><p>  袁庚进一步介绍了搞工业区、办工厂的具体想法,明确提出:“这个工业区的建设不用财政部一分钱,只要求财政部免税10到15年。以后全部交给国家。”&nbsp; </p><p>  财政部长王丙乾思索了一下说:“其他没有什么意见。关于纳税问题,不按国内办法,而按香港办法。在香港你们怎么交税的,在蛇口就怎么交税。”&nbsp; </p><p>  外贸部刘希文说:“关于海关进出口税问题可以给以优惠。具体怎么办,我要回去和海关商量一下。”&nbsp; </p><p>  经过各主管部门充分议论以后原则已定。现在看起来不算什么,在当时可是破天荒的大事:在国内划一块地方,由驻港企业按香港方式来经营,在过去不仅没有做过,连想也没有人敢想过。&nbsp; </p><p>  顺便说一句,这时中央已经打破了“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观念,积极吸收境外资金。1979年7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使吸收外商资金有了法律保障。杨继绳 </p><p></p>
<p><a href="http://news.163.com/06/0302/11/2B74QKM700011247.html">邓小平承认政策有问题</a><span class="cBlue">广东深圳逃港潮人心向外</span></p><p><span class="cBlue"></span></p><p></p><p>1977年11月,邓小平把广东作为复出后首次视察全国的第一站,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与他同行。&nbsp; <br/>  因为深圳边防部队对当时愈演愈烈的逃港事件几乎无力防守,广东省主要领导把这作为恶性政治事件捅到了邓小平的面前。&nbsp; </p><p>  然而令汇报者愕然的是,邓小平睿智的目光眺望着窗外烟尘蒙蒙的羊城街景,似乎对这个“惊天动地”的问题无动于衷。沉默了好一会儿,邓小平才背过身,十分肯定地说了两句话:“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 </p><p>&nbsp;</p><p>“此事不是部队能够管得了的。”&nbsp; </p><p>  这两句话让广东的同志百思不得其解:说政策有问题,难道不准外逃的政策有变?说部队管不了,那谁又管得了?&nbsp; </p><p>  直到10天后邓小平离穗回京,这两句话仍然没有解开谜底。&nbsp; </p><p>  不过,有一个人似乎悟出了邓小平的弦外之音,这个人就是后来奋力挑起广东经济特区改革大旗的吴南生。不久,吴南生在实地调查时发现:宝安一个农民劳动日的收入为0.70到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70港币,两者差距悬殊到100倍。&nbsp; </p><p>  经济收入对比如此之悬殊,难怪人心向外了。到此,邓小平留下的两个谜才真正解开。&nbsp; </p><p>  邓小平回京后对深圳一直念念不忘,在中央会议上几次出人意料地点到了它,并迅即将它推向了改革的浪尖。&nbsp; </p><p>  (摘自《1979-2000深圳重大决策和事件民间观察》原载2月17日《文汇读书周报</p>
没有下文了吗
资本主义好
掩耳盗铃不可取!
把大门一关,自己YY着“老子天下第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7 14:15:37编辑过]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伟哥A</i>在2006-3-7 14:11:00的发言:</b><br/><p>好贴!多给那些老毛的狂热者上上课,以免他们的脑袋老是不开窍,只是会YY</p><br/></div><p></p><p>还没歇着,你计件发帖收的美刀吧?</p><p>老邓你就别提了,要执政党带头先富起来,你美国爹那里都没人敢这么反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