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纪梭:北京正成为外交界麦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09:33
<p> <a href="http://www.zaobao.com/gj/zg060219_601.html">http://www.zaobao.com/gj/zg060219_601.html</a> </p><p> 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纪梭去年底到北京参加国际学术论坛。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谈到中国的变化,新加坡的外交成就,以及他对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期许。 </p><p>  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纪梭一向是“东亚须参与国际事务”观点的积极倡导者。在国内外演讲时,他不时检讨东亚对国际事务影响力的不足,探讨东亚声音在国际各种议题讨论中缺席的成因。 </p><p>  纪梭认为,二战后由美国领头建立的国际体系,现在需要亚洲国家挺身参与维护。而随着中国与东亚经济崛起,亚洲必须让世界了解它将如何参与主导国际秩序。   </p><p>  纪梭首先注意到各国首脑与外交人员在北京往来的频繁程度。   </p><p>  “我听说,现在每个国家首领都来北京。北京正成为外交界的‘麦加’。”借用回教圣城麦加做比喻——所有回教徒一生都要到麦加朝圣一次,纪梭尝试说明中国地位的提升。 </p><p>  他说:“假如你是国家元首,正在进行重要的国际巡访。第一你还得去华盛顿。第二个地方,过去你会去欧洲、日本,今天是北京。这是一个大转变。” </p><p>  首都在国际外交界的重要性排序,直接反映该国的国际地位。纪梭说,和北京相比,全球其他首都的重要性在此消彼长作用下降低。与此同时,中国也巧妙利用其经济发展的优势,扩大外交活动空间。 </p><p>  中国的外交努力,为国际世界提供美国以外的另一个强权选择,而许多国家也欢迎这一选择的出现。即使传统上是美国后院的拉丁美洲,也怨恨(resents)美国视其支持为理所当然,而张开双臂迎接中国。 </p><p>  在中国全方位拓展外交的同时,纪梭认为中国对美国的“沉迷”(obsession)将维持很长时间。   </p><p>  “假使中国成功,它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因此中国自然担心美国阻挠中国崛起。它努力争取与邻居做朋友,也是某种针对可能被围堵的预防策略。”  </p><p>  从美国的立场出发,中国在世界缔结各种战略伙伴,尤其中国与伊朗、苏丹、委内瑞拉等被美国定性为“专制政权”的国家打交道,将威胁到美国的外交影响力。有一种评论称,中国借助外交手段与美国争夺国际影响。 </p><p>  纪梭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说:“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强处,是它非常务实,非常脚踏实地。中国人对自身实力没有幻想,不论在硬实力或是软实力,中国都远落在美国之后。所以中国不会去和美国竞争。但它可以安静地为其他国家提供选择。” </p><p>  有关中美关系的问题,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去年9月发表演讲时,将中美形容为“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部分中外学者认为这标志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良性转化与阶段性总结。纪梭却提醒说,对于可能影响未来世界和平局势的中美关系,最好做足两国关系挑战重重的心理准备,而不要假设未来一帆风顺。 </p><p>  他说,美国对任何课题都没有单一明确的政策。在美国,制订公共政策是项复杂的程序,制订一项决策须经受众多参与者的影响,而日常的决议导向则摇摆不定。这是为什么美国政策对外发出的对华态度信号,也就时积极而时而消极。 </p><p>  “佐利克的9月演讲发出积极信号,我相信演讲内容经过了美国最高领导层的批准。但演讲中那些尖锐的批评同样也得到批准,佐利克要求中国推动民主和政治改革,我不认为它们在演讲中出现只是点缀点缀而已。这些都是美国认真严肃的要求,是美国对华政策的组成部分,中国必须面对这些问题。” </p><p>改革总是“进两步,退一步” </p><p>  纪梭看到中国国内已越来越认识到,政治改革的必要性。随着经济起飞,城市中产阶级形成,中国人民将要求对国家大事有更大发言权,以及更大言论自由。目前,这种转变过程已经启动,纪梭还注意到中国人比过去勇于发表个人意见,“独立的中国思维”(the independent Chinese Minds)正在崛起。 </p><p>  他说:“在80年代,中国学者的私下谈话,和官方发言是完全一样的。今天他们在私底地下比过去开放多了,中国学者积极地在达沃斯、布里斯本等地方参加各种讨论。虽然他们的公开言论仍受到限制,但他们今天能说的,比他们过去任何时候能说的都多。只要不威胁到现政权,政府也乐于看到人们提各种建议。” </p><p>  不少中国知识分子仍对中国政治改革进展缓慢而感到焦虑与不满。对此,纪梭笑称,所有改革都是“进两步,退一步。” </p><p>  他指出:“中国政府认识到政治制度必须改变以适应国内形势的变化,怎么去做,我不认为他们已经拿定主意。假如有一个简易的出路(easy way out),中国领导人会非常愿意找出那个方法,可是没有这样的方法。” </p><p>国际上从不缺 </p><p>新加坡的声音 </p><p>  纪梭去年在“北京论坛”上发言时,提出东亚的国际影响力与经济发展不对称,他看到美国不再热衷为全球提供“公共服务”以维护现体系的正常运作,因此东亚国家有必要挺身参与对体系的维护。 </p><p>  访问时,记者问到纪梭,新加坡能做什么?    </p><p>  他突然开怀笑起来:“作为一个只有400万人口的小国,新加坡说得很多了。我们的领袖不时对国际事务发言,很少国家是这样的。国际社会从不缺少新加坡的声音。” </p><p>  作为小国,新加坡素来避免宣扬或夸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因此生活在新加坡国内的一般老百姓,不一定清楚国际社会如何看待新加坡的角色。一般国人是在外交人员离职后撰写回忆录时,才窥见一些我国外交人员的国际风范。谈到新加坡的外交成绩单,纪梭为原属部门的表现深感自豪。 </p><p>  他说:“过去我在外交部时不能这么说。如果你对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做一番客观评估,不管根据何种标准,我们都干得非常好,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我们如果公然夸耀这一点,就会很愚蠢。” </p><p>默默发挥小国领导能力 </p><p>  在纪梭的著作《小红点:新加坡外交人员的思考》里,他引用了法国驻联合国大使莱维特(Jean-David Levitte)描绘自己“喜欢辩论”的评语。然而,也是通过积极参与对话与激烈辩论,使我国在2001年至2002年间担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非常任理事国时,向安理会说明从东帝汶仓促撤军的危险,默默发挥小国的领导能力。 </p><p>  联合国经验让纪梭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力量与影响力,来自于有分量有观点的思想与看法。从外交官转换为“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后,他在新岗位继续努力促成新加坡以及整个亚洲在国际事务中发出更大声音,发挥更大影响。 </p><p>  他说:“考虑到这个区域所面对的重大挑战:经济快速增长,知识辩论空间却缺乏,我认为学院能做出重要贡献。” </p><p>  他表示,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优势,来自新加坡的国际声誉,以及国际化的师生组合。学院成立不到一年,就能够请到美国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汤姆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前港督彭定康等国际名人演讲,显示学院有很大潜力。 </p><p>  未来,纪梭希望设立一个专注于亚洲全球化发展的研究中心,同时与中国的北大、清华等知名学府建立联系。 </p><p>  他告诉记者:“21世纪历史的重点是,曾经作为全球化巴士乘客的亚洲人,将成为这趟巴士的联合驾驶员。当前,人人都想了解亚洲要把这辆巴士开到哪儿去,大家没有把握,因为亚洲人不曾清楚地向世界说明,他们究竟打算如何维系世界的秩序。” </p><p>  他希望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能提供平台,让亚洲讨论上述问题,向全世界提出亚洲的答案。</p><p> <a href="http://www.zaobao.com/gj/zg060219_601.html">http://www.zaobao.com/gj/zg060219_601.html</a> </p><p> 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纪梭去年底到北京参加国际学术论坛。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谈到中国的变化,新加坡的外交成就,以及他对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期许。 </p><p>  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纪梭一向是“东亚须参与国际事务”观点的积极倡导者。在国内外演讲时,他不时检讨东亚对国际事务影响力的不足,探讨东亚声音在国际各种议题讨论中缺席的成因。 </p><p>  纪梭认为,二战后由美国领头建立的国际体系,现在需要亚洲国家挺身参与维护。而随着中国与东亚经济崛起,亚洲必须让世界了解它将如何参与主导国际秩序。   </p><p>  纪梭首先注意到各国首脑与外交人员在北京往来的频繁程度。   </p><p>  “我听说,现在每个国家首领都来北京。北京正成为外交界的‘麦加’。”借用回教圣城麦加做比喻——所有回教徒一生都要到麦加朝圣一次,纪梭尝试说明中国地位的提升。 </p><p>  他说:“假如你是国家元首,正在进行重要的国际巡访。第一你还得去华盛顿。第二个地方,过去你会去欧洲、日本,今天是北京。这是一个大转变。” </p><p>  首都在国际外交界的重要性排序,直接反映该国的国际地位。纪梭说,和北京相比,全球其他首都的重要性在此消彼长作用下降低。与此同时,中国也巧妙利用其经济发展的优势,扩大外交活动空间。 </p><p>  中国的外交努力,为国际世界提供美国以外的另一个强权选择,而许多国家也欢迎这一选择的出现。即使传统上是美国后院的拉丁美洲,也怨恨(resents)美国视其支持为理所当然,而张开双臂迎接中国。 </p><p>  在中国全方位拓展外交的同时,纪梭认为中国对美国的“沉迷”(obsession)将维持很长时间。   </p><p>  “假使中国成功,它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因此中国自然担心美国阻挠中国崛起。它努力争取与邻居做朋友,也是某种针对可能被围堵的预防策略。”  </p><p>  从美国的立场出发,中国在世界缔结各种战略伙伴,尤其中国与伊朗、苏丹、委内瑞拉等被美国定性为“专制政权”的国家打交道,将威胁到美国的外交影响力。有一种评论称,中国借助外交手段与美国争夺国际影响。 </p><p>  纪梭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说:“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强处,是它非常务实,非常脚踏实地。中国人对自身实力没有幻想,不论在硬实力或是软实力,中国都远落在美国之后。所以中国不会去和美国竞争。但它可以安静地为其他国家提供选择。” </p><p>  有关中美关系的问题,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去年9月发表演讲时,将中美形容为“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部分中外学者认为这标志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良性转化与阶段性总结。纪梭却提醒说,对于可能影响未来世界和平局势的中美关系,最好做足两国关系挑战重重的心理准备,而不要假设未来一帆风顺。 </p><p>  他说,美国对任何课题都没有单一明确的政策。在美国,制订公共政策是项复杂的程序,制订一项决策须经受众多参与者的影响,而日常的决议导向则摇摆不定。这是为什么美国政策对外发出的对华态度信号,也就时积极而时而消极。 </p><p>  “佐利克的9月演讲发出积极信号,我相信演讲内容经过了美国最高领导层的批准。但演讲中那些尖锐的批评同样也得到批准,佐利克要求中国推动民主和政治改革,我不认为它们在演讲中出现只是点缀点缀而已。这些都是美国认真严肃的要求,是美国对华政策的组成部分,中国必须面对这些问题。” </p><p>改革总是“进两步,退一步” </p><p>  纪梭看到中国国内已越来越认识到,政治改革的必要性。随着经济起飞,城市中产阶级形成,中国人民将要求对国家大事有更大发言权,以及更大言论自由。目前,这种转变过程已经启动,纪梭还注意到中国人比过去勇于发表个人意见,“独立的中国思维”(the independent Chinese Minds)正在崛起。 </p><p>  他说:“在80年代,中国学者的私下谈话,和官方发言是完全一样的。今天他们在私底地下比过去开放多了,中国学者积极地在达沃斯、布里斯本等地方参加各种讨论。虽然他们的公开言论仍受到限制,但他们今天能说的,比他们过去任何时候能说的都多。只要不威胁到现政权,政府也乐于看到人们提各种建议。” </p><p>  不少中国知识分子仍对中国政治改革进展缓慢而感到焦虑与不满。对此,纪梭笑称,所有改革都是“进两步,退一步。” </p><p>  他指出:“中国政府认识到政治制度必须改变以适应国内形势的变化,怎么去做,我不认为他们已经拿定主意。假如有一个简易的出路(easy way out),中国领导人会非常愿意找出那个方法,可是没有这样的方法。” </p><p>国际上从不缺 </p><p>新加坡的声音 </p><p>  纪梭去年在“北京论坛”上发言时,提出东亚的国际影响力与经济发展不对称,他看到美国不再热衷为全球提供“公共服务”以维护现体系的正常运作,因此东亚国家有必要挺身参与对体系的维护。 </p><p>  访问时,记者问到纪梭,新加坡能做什么?    </p><p>  他突然开怀笑起来:“作为一个只有400万人口的小国,新加坡说得很多了。我们的领袖不时对国际事务发言,很少国家是这样的。国际社会从不缺少新加坡的声音。” </p><p>  作为小国,新加坡素来避免宣扬或夸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因此生活在新加坡国内的一般老百姓,不一定清楚国际社会如何看待新加坡的角色。一般国人是在外交人员离职后撰写回忆录时,才窥见一些我国外交人员的国际风范。谈到新加坡的外交成绩单,纪梭为原属部门的表现深感自豪。 </p><p>  他说:“过去我在外交部时不能这么说。如果你对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做一番客观评估,不管根据何种标准,我们都干得非常好,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我们如果公然夸耀这一点,就会很愚蠢。” </p><p>默默发挥小国领导能力 </p><p>  在纪梭的著作《小红点:新加坡外交人员的思考》里,他引用了法国驻联合国大使莱维特(Jean-David Levitte)描绘自己“喜欢辩论”的评语。然而,也是通过积极参与对话与激烈辩论,使我国在2001年至2002年间担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非常任理事国时,向安理会说明从东帝汶仓促撤军的危险,默默发挥小国的领导能力。 </p><p>  联合国经验让纪梭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力量与影响力,来自于有分量有观点的思想与看法。从外交官转换为“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后,他在新岗位继续努力促成新加坡以及整个亚洲在国际事务中发出更大声音,发挥更大影响。 </p><p>  他说:“考虑到这个区域所面对的重大挑战:经济快速增长,知识辩论空间却缺乏,我认为学院能做出重要贡献。” </p><p>  他表示,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优势,来自新加坡的国际声誉,以及国际化的师生组合。学院成立不到一年,就能够请到美国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汤姆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前港督彭定康等国际名人演讲,显示学院有很大潜力。 </p><p>  未来,纪梭希望设立一个专注于亚洲全球化发展的研究中心,同时与中国的北大、清华等知名学府建立联系。 </p><p>  他告诉记者:“21世纪历史的重点是,曾经作为全球化巴士乘客的亚洲人,将成为这趟巴士的联合驾驶员。当前,人人都想了解亚洲要把这辆巴士开到哪儿去,大家没有把握,因为亚洲人不曾清楚地向世界说明,他们究竟打算如何维系世界的秩序。” </p><p>  他希望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能提供平台,让亚洲讨论上述问题,向全世界提出亚洲的答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