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拋爭議話題 政策紛擾不斷 台商批:君不君 臣不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10:13
<p>2006.02.07  中國時報<br/>王銘義/台北報導</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陳水扁總統在元旦文告與春節談話,相繼拋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與「考慮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等爭議話題,昨天出席大陸台商春節聯誼活動的上海、北京等地台商會長毫不保留地批判陳總統言論,並表示當前扁政府「君不君,臣不臣」的政治文化,才是兩岸政策紛擾不斷根源。</p><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上海台商協會會長葉惠德昨天強調,兩岸關係經常出現困難,主要是「君不君,臣不臣」的政治文化,大陸政策決策品質粗糙所造成的。國家領導人談太多爭議性的議題,專業官僚為五斗米折腰,不敢講真話,才造成今天的大陸政策經常遭到非議。</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葉惠德說,陳水扁總統發表廢國統會的談話後,要說對台商沒有影響,「那是騙人的」,政策決定粗糙,將使兩岸關係走回頭路。他說,台商都是為了發展與賺錢才會去中國,「賠錢生意沒人做,殺頭的生意搶著做」,台商不會有所謂的政治立場。</p><p>&nbsp;&nbsp; &nbsp;&nbsp;&nbsp; 北京台商協會會長謝坤宗更直言,陳水扁這幾年「變來變去」的談話,他已聽不懂、也不想聽,因為這些談話對現實的經貿交流,已無法產生實質影響,「正常的投資原理,那裡有錢賺,台商就往那裡走;台灣的經濟如果好,台商就不會去大陸。」</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謝坤宗批評說,陳水扁處理兩岸政策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偏要說,說了又做不到,兩岸沒有互信基礎後,說了也是白說。」他說,兩岸交流要有好的氛圍,像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大陸官方都表態要開放了,為什麼還不做?</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深圳台商協會會長鄭榮文則說,廢除國統綱領這種太多政治涵義的談話,政府沒必要多說,只會破壞兩岸和解的一線生機,政府應早日促成三通,才能真正有利於台商。 </p><p>2006.02.07  中國時報<br/>王銘義/台北報導</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陳水扁總統在元旦文告與春節談話,相繼拋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與「考慮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等爭議話題,昨天出席大陸台商春節聯誼活動的上海、北京等地台商會長毫不保留地批判陳總統言論,並表示當前扁政府「君不君,臣不臣」的政治文化,才是兩岸政策紛擾不斷根源。</p><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上海台商協會會長葉惠德昨天強調,兩岸關係經常出現困難,主要是「君不君,臣不臣」的政治文化,大陸政策決策品質粗糙所造成的。國家領導人談太多爭議性的議題,專業官僚為五斗米折腰,不敢講真話,才造成今天的大陸政策經常遭到非議。</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葉惠德說,陳水扁總統發表廢國統會的談話後,要說對台商沒有影響,「那是騙人的」,政策決定粗糙,將使兩岸關係走回頭路。他說,台商都是為了發展與賺錢才會去中國,「賠錢生意沒人做,殺頭的生意搶著做」,台商不會有所謂的政治立場。</p><p>&nbsp;&nbsp; &nbsp;&nbsp;&nbsp; 北京台商協會會長謝坤宗更直言,陳水扁這幾年「變來變去」的談話,他已聽不懂、也不想聽,因為這些談話對現實的經貿交流,已無法產生實質影響,「正常的投資原理,那裡有錢賺,台商就往那裡走;台灣的經濟如果好,台商就不會去大陸。」</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謝坤宗批評說,陳水扁處理兩岸政策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偏要說,說了又做不到,兩岸沒有互信基礎後,說了也是白說。」他說,兩岸交流要有好的氛圍,像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大陸官方都表態要開放了,為什麼還不做?</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深圳台商協會會長鄭榮文則說,廢除國統綱領這種太多政治涵義的談話,政府沒必要多說,只會破壞兩岸和解的一線生機,政府應早日促成三通,才能真正有利於台商。 </p>
<p>2006.02.07  中國時報<br/><strong>學晉商徽商?凸顯政策邏輯錯亂<br/></strong>王銘義/特稿</p><p>&nbsp;&nbsp;&nbsp;&nbsp; &nbsp;海陸兩會請台商會長聯誼喝春酒,原是農曆春節的例行聚會,但這次從大陸返鄉過年的台商會長,卻感到不是滋味。上海、北京的台商會長在接受媒體訪問時,都已不再掩飾,直指扁政府「君不君,臣不臣」的政治文化,應是兩岸政策紛亂的根源。</p><p>&nbsp;&nbsp;&nbsp;&nbsp;&nbsp; 當海基會司儀高喊「請起立,向總統拜年!」台下的台商會長並沒有熱烈回應,春節聯誼顯得格外沈悶,台商們複雜的滋味應是來自對陳水扁兩岸政策反覆的心情感受。台商們雖無法躋身兩岸的「紅頂商人」,但就怕扁政府免費拋送的「紅帽子」。</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陳水扁這次雖然沒有拋出「紅帽子」,但卻擺起訓誡台商的身段,要求「台商」學習近代史上「晉商」與「徽商」的團結與紀律。阿扁幕僚捉刀的講稿,主旨在告誡台商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儼然成了另類的「講團結、講紀律」的政治講習。</p><p>&nbsp;&nbsp;&nbsp;&nbsp;&nbsp; 陳水扁的兩岸經貿政策邏輯,時而尖銳對立,時而混淆錯亂,他有時既要求台商要有台灣意識,這時卻又要求台商學習中國近代曾經崛起的著名商幫,事實上,晉商與徽商成功發展出來的商業機制,與寶貴歷史經驗的啟示,與台商目前面臨各種「非經濟性因素」困擾與牽制的本質是截然不同的。</p><p>&nbsp;&nbsp;&nbsp;&nbsp;&nbsp; 台商怕官,也怕管;台商資金更怕被政治過度「積極管理」,因此,當陳水扁閉關思索,祭出「積極管理」旗幟後,台商憂心的是,扁政府除了擅長對台商扣紅帽子,還將以何種手段牽制兩岸經貿交流趨勢。尤其,扁政府大陸政策的不可預測性愈來愈高,在陳水扁卸任前,兩岸互動都難保寧日。</p><p>&nbsp;&nbsp;&nbsp;&nbsp;&nbsp; 台商曾自嘲是「國民黨不疼,共產黨不愛」的邊緣人,但在台商對大陸經建發揮影響後,台商普遍成為各級政府拉攏的對象,胡錦濤上台後,接見台商、視察台商企業,更將對台商的工作,提昇到戰略高度;相對的,扁政府對台商的疑慮、不信任,卻只會將台商與政府之間的疏離感,愈拉愈遠。</p><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共政治局常委黃菊在擔任上海市委書記期間,曾在會晤蕭萬長時說:「上海市近年來的發展建設,台商企業的貢獻最大。」其實,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百萬台商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的歷史貢獻,絕不遜色於晉商與徽商的歷史啟示,關鍵在於台商的經營投資始終無法獲得兩岸當局更合理的對待。</p>
<p>向台商訓話</p><p>苹果日报</p><p>&nbsp;&nbsp;&nbsp;&nbsp;&nbsp; 台商在大陸的處境一年不如一年,工資大幅調漲,各種名目的稅捐增加,優惠措施逐漸減少,尤其在傳統產業方面,越來越艱苦,他們期待政府能夠設法幫助他們,但是阿扁對台商的春節談話,卻潑了他們一頭冷水。</p><p>愛國教育精神折磨</p><p>&nbsp;&nbsp;&nbsp;&nbsp;&nbsp; 阿扁一方面強調政府對台灣就好像父母對兒女的付出和奉獻,是無條件的,但是接著下來卻以小我和大我,個別廠商利益和國家整體利益的帽子,來向台商進行一場形同愛國教育的精神訓話。</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本來是一場可以傾聽台商心聲,交流感情,爭取認同的好機會,結果不只浪費了,而且造成負面效果。</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共對台政策軟硬兼施,棍棒和胡蘿蔔兼具,任何人執政,兩岸關係都不好搞,光是春節包機,就搞得如此複雜,看似走到死胡同,忽然柳暗花明,觀光客說來不來,貨機說通不通,政府在內外壓力下,疲於應付,此中必然有諸多難言之隱,但是,政府決策神秘而粗糙,又拙於溝通說服,在公眾輿論上幾乎潰不成軍。</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台商不管在大陸生活多久,能夠融入當地社會的人少之又少,兩岸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仍是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台商在大陸建立自己的人脈,在那裡結婚生子、上學、就業,但仍然只是異鄉人,台灣的確是他們溫馨的避風港,但是,台灣的政府卻不是他們的父母,而更像是他們的教官,專門管他們的頭髮和服裝,而沒有尊重他們的內心感受,昨天阿扁的講話和教官的訓話,沒有多大的不同。</p><p>極缺法律資訊支援</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美僑商會、歐僑商會和日本商會在各國很活躍,在大陸也有相當影響力,但是,在大陸台商不能夠有全國性組織,缺乏橫向聯繫,和合作管道,沒有集體訴願和談判的能力,在法律上和資訊上均缺乏支援,政府應該而且能夠幫助台商的方法很多。</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台商在大陸上沒有民意代表幫他們說話,沒有政府作靠山,連報紙都看不到,他們在那裡寄人籬下,備受委曲,回來家鄉只想得到溫暖,想不到還要接受有關愛鄉愛國的訓話,真是一種精神折磨。</p><p>江春男 </p>
<p>呵呵</p><p>江春男的文章一向以反共著称</p><p>如此之人也对SB多有怨言</p><p>太好玩了</p>
<p>扁喊話 台商:當沒聽到<br/>不提廢統吹政績 倡效「鮭魚返鄉」</p><p>苹果日报</p><p>【張麗娜、黃敬平╱台北報導】</p><p>&nbsp;&nbsp;&nbsp;&nbsp;&nbsp; 陳水扁總統拋出考慮廢除國統會、國統綱領的議題後,昨天首度和大陸台商座談,會中扁絕口不提廢統等敏感議題,改談政績,強調春節包機運作成功模式,是政府「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最好證明;兩岸經貿往來必須在「大我」和「小我」之間有所取捨。陳總統更以「鮭魚返鄉」籲台商回流、投資台灣,但多數台商並不領情,還吐槽說他的話當沒聽到就好。</p><p><strong>民心向背</strong></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陳總統昨出席「大陸台商春節聯誼活動」時說,春節包機人數從二○○三年的二千五百多人,增加到今年迄前天晚上統計的二萬六千多人次,成長了十倍,「這三年兩岸春節包機運作成功的模式,是政府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最佳的證明。」</p><p>蘇呼應加碼台灣</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陳總統引用中國近代史山西省與安徽省的「晉商」、「徽商」為例,強調台商必須在「小我」和「大我」間取捨,在個別廠商利益和整體國家利益間取得平衡。他希望台商的資金能像「鮭魚返鄉」,積極回流、投資台灣。</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呼應,希望台商能加碼台灣,政府保證會務實做事,在台灣的永續發展和台商的投資保障中創造雙贏,期盼台商「投資世界、前進中國、回到台灣」。陸委會主委吳釗燮則向台商說明,「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不是緊縮兩岸經貿政策,也不是鎖國。</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 color="#ff0033">面對政府首長的喊話,台商的反應卻很冷淡,全國工業總會副理事長陳武雄致辭時,批評「兩岸經貿政策應有具體且可遵守的規範,不要有過大的行政和政治考量的模糊空間,讓台商無法遵循,否則很難取得業界的共識及諒解」,反而獲得全場台商熱烈掌聲,令在座的吳釗燮、海基會董事長張俊雄與經濟部長黃營杉相當尷尬</font>。</p><p><strong>批扁掩政府腐敗</strong></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上海台商協會會長葉惠德表示,陳總統的廢統論和積極管理等談話是掩飾政府貪腐的煙幕彈,是在轉移焦點,台灣現在的情況是「君不君、臣不臣」,在上位者忠言逆耳,下面的人也不敢建言,陳總統談話粗糙,使兩岸關係走回頭路,若對台商沒影響是騙人的。</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北京台商協會長謝坤宗直言,積極管理跟現狀差距太大,「總統昨天講過的,今天又不算,他的話當沒聽到就好」。深圳台商協會長鄭榮文說,廢統論這種政治涵義的話,政府沒必要說,「多談點經濟、少些政治口水」,不要讓民眾活在恐懼中。</p>
<p>鲑鱼?</p><p>SB难道不知道鲑鱼在洄游产卵后就要死掉了么</p>[em01][em01][em01][em01][em01]
<p>他把台商和晋商,徽商相提并论,不是和大陆一样,认为台湾是如同山西,安徽一样是中国之一省?</p><p>阿扁的智囊文章写的越来越糟糕了。</p>
<!--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div id="ctkeywordcontent"><p>2006.02.07  工商時報<br/><strong>沒有牛肉的訓辭 值多少?</strong><br/>連雋偉</p><p>&nbsp;&nbsp;&nbsp;&nbsp; &nbsp;「現在的台灣是君不君、臣不臣!」,台商協會會長的代表人物、向來個性溫和的上海台商協會會長葉惠德在聽完陳總統「對台商曉以大義」的談話後,也忍不住說了重話;而北京台商協會會長謝坤宗則直接以「已經沒有感覺了!」來表達對陳水扁致詞的麻木與失望。</p><p>&nbsp;&nbsp; &nbsp;&nbsp; 不過一年前,陳水扁在雞年台商新春聯誼會還強調,「在兩岸事務不斷釋出善意與誠意」,從就職演說保證「四不一沒有」,到再次提出和平穩定互動架構,顯示其「立場堅定、務實前進」的政策路線一直沒有改變。</p><p><br/>&nbsp;&nbsp; &nbsp;&nbsp;&nbsp; 言之鑿鑿,到了今年春節,先是大年初一拋出考慮廢除國統會與國統綱領的震撼彈,昨日更以幾近訓話的口吻,要台商犧牲小我,成全大我,要團結重紀律等等毫無實質政策方向的空話;至於經濟部呼籲台商至印度投資,更是不符台商西進找市場的現況。</p><p>&nbsp;&nbsp;&nbsp;&nbsp; &nbsp;正如行政院長蘇貞昌昨日所說的,「處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台商走出去顯現了國力的拓展與延伸,在世界打拚的台商,正是台灣在國際經濟整合的尖兵」。經濟活動自然會找尋出路,台商前仆後繼至大陸投資,自有其不可取代性與市場的考量,政府應該是協助台商風險控管,扮演最堅強的靠山。</p><p>&nbsp;&nbsp;&nbsp;&nbsp; &nbsp;然而,現在的情況卻是兩岸政策淪為當政者的個人舞台,政策與口號可以一變再變,年年開的春節聯誼會,永遠都是盡快三通、台商權益等老掉牙的問題,但看來解決依然無望。</p><p>&nbsp;&nbsp;&nbsp;&nbsp;&nbsp; 而從這些往來兩岸的台商反應看來,顯然,對多數的台商而言,實質而有效的胡蘿蔔,永遠比空口說白話的政治口水,要有吸引力得多!<br/>&nbsp;</p></div>
<p align="center">晋商与政治<br/><br/>一、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br/><br/>  商人以盈利为目的,但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对商人的经营活动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商人极力想以其财力通过结营仕宦或代理人(亲属、乡亲、观点一致的官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明中叶,晋商推动明政府与蒙古贵族议和开马币,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蒙古地区是单一的游牧区,非常需要中原的粮食、绸布、铁锅、药材、茶叶等商品。但蒙明处于敌对状态,明政府对蒙古采取防范态度,限制中原的商品流入蒙境。自然,蒙古所产的牛羊及畜产品也难以流入中原,即便有时进行贸易也是朝贡式贸易,远远不能满足蒙古对中原物资的需要。因此,蒙古贵族统治者常常率军入关攻击明军,掠夺财物,这样明蒙双方就长期处于敌对状态。隆庆四年(1570),蒙古首领俺答的孙子把那汉吉与俺答发生矛盾,把那汉吉盛怒之下出走而投降明朝,因此引发了在处理把那汉吉问题上的朝政之争。饶仁侃、武尚贤、叶梦熊、赵贞吉等主张采取强硬军事手段,王崇古、张四维、张居正等主张议和开马市。王崇古是议和的主要推动者,所以《明史》载:“贡币之议崇古独成之”。王崇古的外甥吏部尚书张四维也是议和的积极推动者。张四维为了实现议和及开马市,曾设法联络内阁大臣高拱。《明史》载:“俺答封贡议起,朝右持不决。四维为交关于拱,款事遂成”。由此可见,张四维带动高拱,形成张、高的联合行动。王崇古与张居正之间书简也很多,这样王崇古、张四维的“议和”说就得到了身居中央要职的高拱、张居正的强有力支持。到隆庆五年(1571)三月,议和派终于占了上风。明朝政府决定与蒙占议和,封俺答为顺义王,允许与蒙古通商贸易,即每年一次在大同、宣府、山西(偏关)三镇的长城以外开设马市(后来发展到在陕西、宁夏二镇也开马市,每月一次在长城的各关口也开设小市场)。其交易商品除布帛、菽粟、皮货外,还有服装、针、线等杂货。隆庆五年(1571)四月发生了御史郜永春弹刻王崇古、张四维之事。这一弹劾虽不直接涉及隆庆议和问题,但从弹劾时间来看,是对议和派的不满,涉及到朝中权力之争。不久,兵部尚书郭乾辞职,次年五月,首铺李春芳辞职。接着,高拱、张居正先后出任首输,与王崇古、张四维有姻戚关系的杨博出任吏部尚书,反对议和的户部尚书张守直辞职,由山西籍官僚王国光就任户部尚书。可见,围绕议和问题在朝中还出现了权位之争,并以议和派占居上风而告一段落。不难看出,王崇古、张四维等在议和开马币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更应该看到,推动这一政策甚至影响朝中权位之争的背后,还有着以晋商为代表的商人的推动与影响。对此我们从王崇古、张四维的家世及其言行中即可看出来。王、张均为山西商人家族。王崇古之父王瑶、伯父王现、长兄王崇义、从弟王崇勋、舅父沈廷珍、姐夫沈江等都是商人。张四维之母是王崇古的二姐,张四维的父亲张允龄、叔父张遐龄、弟张四教、岳父王恩、妻见王海等也是山西商人。王氏、张氏均为大商,主要在沿边进行粮食、绸布、盐业等贸易,扩大与蒙古地区的贸易,将会给他们带来巨额商业利润。因此,他们通过在朝中做官的亲人影响朝中政策的制定,最终达到明蒙议和与开马币的结果。正如王崇古在上疏中所说:“先帝既诛仇鸾,制复言开市者斩。边臣何敢故违禁旨,自陷重辟。但敌势既异昔强,我兵亦非昔怯,不当援以为例。夫先帝禁开马市,未禁北敌之纳款。今敌求贡市,不过如辽东、开原、广宁之故。商人自以有无贸易,非请复开马市也”(《明史》卷222)。在隆庆议和与开马市问题上,晋商通过朝中官僚发挥了一定影响。<br/><br/>  再举一例:明末,东林党人主张罢税、严惩税棍、革除积弊、兴工商业等。在东林党中有不少人是商人家庭出身,从其籍贯来看,山陕籍有51人,占东林党人的17%。而明清时代大商人多山陕籍人。故东林党政治主张会受商人的影响。当东林党人遭到阉党迫害时,商人也给予相当同情。如天启六年(1626)三月十五日锦衣千户张应龙率缇骑到苏州逮捕东林党首领周顺昌时,在苏州的山西绛州籍大商人张国纪等“倡诸贾,欲缗贿缇骑,毋为忠介苦”(乾隆《梅州志》卷11人物)。也就是说,山西商人张国纪曾联络众商人,准备贿赂缇骑,以免周顺昌受苦。不难看出,商人对东林党人的同情与支持,也表明了东林党人的政治主张反映了商人的利益。<br/><br/><br/>二、支持政府的政治、军事活动及财政<br/><br/>  政府的政治、军事活动,得到商人在财力上的支持,这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明清晋商在这方面的事例很多,有时发挥的影响也比较大。<strong>例如清入关前,一些晋商即以张家口为基地,往返关内外,从事贩卖活动,同时为满族政权输送物资,甚至有传递文书的活动。</strong>据《清实录》载,天启三年(1618)时有山东、山西、河东、河西、苏州等处在抚顺贸易者十六人。清入关初,军费支出猛增,军饷筹措十分困难。如前所述,清廷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曾建言:“山东乃粮运之道,山西乃商贾之途,急宜招抚,若二省兵民归我版图,刚财赋有出,国用不匮矣”(《清世宗实录》卷511)。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及历朝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中,大多得到过包括晋商在内的商人的财力支持。康熙时,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部封建主骚乱的,曾有一些晋商进行随军贸易。他们跟随清军深入到蒙古草原各地,贩运军粮、军马等军需物资。他们在清军的军事行动中为清军保证了后勤物资,同时还开展了与蒙古牧民的贸易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最著名的是山西介休富商范氏。在向清军运送军粮中,由范毓宾任总办,弟弟范毓覃任督运。战争中粮饷供给最关紧要。康熙三十五年(1696)征讨噶尔丹,马思喀大将军所率清兵止有七日口粮,在昭莫多战役中尽管清军取得胜利,但清军中仍有饿死的士兵,以致由于粮饷供给困难无法继续深入追击噶尔丹军。当时由政府官吏运粮不仅迟误,而且耗费过大,运一石米需银一百二十两。显然这是官吏经手舞弊侵蚀所致。后来,经过范毓宾的筹划核计,认为只需“三分一足矣”,于是范氏遂以家财运饷万石”,“军费一如所计,刻期无后者”。这是极其艰巨的运输工作。当时范氏的运粮队是“出长城,逾瀚海,几千里大抵皆碛卤林莽,亘绝人迹。而所谓翰海者,积砂为海,绵亘千里,人乏为水,马绝刍牧,因而渴死半道者,枕尸相属也。又积雪苦寒,堕入肌骨”(乾隆《介休县志》卷12艺文)。在这样的艰险行程中,没有很严密的组织纪律和安排是难于完成任务的。当时范氏将粮饷运至军前,“三军腾饱”。雍正年间,清政府征讨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继续用兵西北,范氏又以运粮卓有成绩,受到奖赏。后来由管理户部事务的怡亲王允祥推荐,范氏又承担了北路军粮的运输任务。“计谷多寡,道路远近,以次受值”。据记载,范氏先后为清政府运送军粮百余万石,出私财支援军饷,为清政府节省费用600万两。又如,同治时,左宗棠用兵新疆,山西票号先后借饷银863万两,支持了左的军事行动。<br/><br/>  捐输在清代很多,当然其中有摊派成分。但无论如何,这种捐输对于缓解清政府的财政紧张,维持其统治起到了“输氧”作用。清政府捐输的名堂很多,数量也很大,因为山西商人富名在外,所以山西是全国捐输最多的一个省。如乾隆二十四年(1759),伊犁屯田,山西盐商等捐输银20万两,以备屯饷;乾隆三十八年(1773)金川用兵,太原等府州捐输运本银110万两;乾隆五十七年(1792)后藏用兵,山西盐商等捐输银50万两;嘉庆年间川楚用兵,山西盐商等捐输银110万两。嘉庆五年(1800)山西捐输银一百四、五十万两。《清仁宗实录》卷11载:嘉庆时“晋省摊捐款项繁多,……统计每年摊捐银八万二于多两”。咸丰初,管理户部事务祁隽藻上奏称:“自咸丰二年二月起,截止三年正月止,绅商士民捐输银数,则山西、陕西、四川三省最多。山西共计捐银一百五十九万九千三百余两”(《军机处录副》祁隽藻奏折)。山西商民捐银占全国捐银的37%,为全国捐输之首。同治三年(1864),又因新疆用兵,筹饷银,解运难,山陕商人又在新疆地方兑充大量军饷。清人徐继畲说:“晋省前后捐输五六次,数逾千万。(《松龛全集》文集卷三)。<br/><br/>  给政府垫借款。这是晋商缓解当局财政困难的又一方面。大体上从同治开始,各省及税关应解京协饷,往往因款项不备,常由山西票号借支垫汇。如粤海关同治三年(1864)四年(1865)上解京饷不备,在这两年中分别由山西票号垫借总额的18%和27%。同治五年(1866),广东省财政拮据,由山西票号借垫汇解京饷15万两,占该省应汇解京饷的21%。光绪二十年(1894),清户部因财政拮据,分别向京都、汉口、广东的山西票号借银124万网。庚子事变,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出北京,在外逃期间开支费用一时无有着落,相当困难,又由山西票号借给清廷银40万两,帮助清廷度过了难关。<br/><br/>  此外,生息银两是政府依靠商人解决财政困难的又一方式。所谓生息银两,是指政府将公款交给商人而获取利息,到一定时候再收回本金的一种放贷行为。晋商是清政府交存生息银两的主要对象。如乾隆二十一年(1756),山西当局将司库存闲款银八万两,交商以一分生息,五六年后,除归新旧帑本外,可存息本银7万余两,每年生息8600余两,足敷通省惠兵之用。<br/><br/><br/>三、结托政府官吏<br/><br/>  晋商在交结政府官吏方面颇有独到之处。其手法一种是帮助穷儒寒士入都应试,直到走马上任。对于有希望科中之省试和入都应试者,其沿途川资,可由山西票号汇兑,川资不足可由票号借款。对于有衔无职的官员,如果有相当希望、靠得住的人,票号也予以垫款,代他运动官职。既放外官,而无旅费赴任者,票号也可先行垫支。如道光二十四年(1844)蔚泰厚票号苏州分号致京都分号信称:“又复开去王家言老爷三代单一纸,恐前信迟延,耽误伊功名大事。”“今封去黄国校、朱锦文二位捐从九品职三代各一纸,查收递捐。”“今封去周学浩兄,由俊秀捐从九职,黄伟、司霭云二位由俊秀捐监生履历各一纸,查收递捐。”蔚泰厚京都分号复苏州分号信称:“所有李北春兄等之功名,均已递捐,伊用过咱平定银一百四十七两零八分,黄伟、司霭云二位各用银一百四十五两零八分,周学浩、郑锡周二位各用银一百一十八两四钱”(《山西票号资料集·书简篇》)票号替上述人索取功名或官职之人垫付活动银两,乃是一种放长线吊大鱼办法,以后这些人一旦得志,对于票号所经营业务定能予以照顾与关照。二是代办捐纳和印结。咸丰时清政府为筹措经费,大开捐纳,按虚实官衔等级定价,输银加封。“文官可至道台,武职可待为游击,京堂二品,鬻实宫共卖虚衔,加花翎而宽封典。票庄乘机居间揽办,得利优于其他汇款”。已捐虚衔者,为了取得实职,还要靠票号为其打听消息,如某地官位有缺,如何运动,打通关节。已放实官者,为了取得更高一级的职务,亦请票号代办“印结”。所谓印结,实际就是一种签有印鉴的证明文书。票号上结尚书、郎中,下交门房、库兵,手续娴熟,能够办通捐纳。票号平时自亲兵至郎中,分别等级行贿,逢年过节必赠款送礼,腊月二十到除夕,每日两三辆轿车专门拉包送礼,自管事至老妈子,都有名单按名赠送。对王公大臣,均在“相公”处殷勤接待。所谓相公地方,乃是布置精致、雅静,招待周到之处。因为王公大臣绝对不到妓馆等下流交际场所,这些地方高位者不敢涉足,所以就有了“相公”地方。当由票号打通关节取得实职后,这些人自然感激票号,于是个人存款,贿赂横财尽存票号,公款业务也照顾票号。票号对这些人的存款也代守秘密,一旦遇到查抄处分,票号均予保护,或转汇原籍支取。这样,官僚在票号的支持下,得到高官厚禄,票号则在官僚的庇护下得到了存款汇兑公私款项便利,扩大营运资本,并得到了官僚的政治保护。三是加强与达官贵人的勾结。山西票号为了发展业务,又进一步加深与达官贵人的勾结。如大德通票号与曾任山西、四川巡抚的赵尔丰、九门提督马玉琨、山西巡抚岑春煊、丁宝铨都有密切往来。两湖总督端方曾在大德恒财东祁县乔家居住。大德通票号经理高钰与赵尔丰关系甚密,赵调遣、高则随往。合盛元票号汉口经理史锦刚是两湖总督瑞征的干儿子,总督府差役称史为“三少”,不敢直呼其名。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百川通广州分庄经理邢象宾是张府常客。袁世凯为了巴结北洋大臣李鸿章,是在三晋源票号经理的精心安排下,使袁在票号帐房得以拜见李鸿章。同治年间,左宗棠收降董福祥,对董的军饷调拨需有人经办,遂与蔚丰厚票号商议,由蔚丰厚派人在迪化设立分号,经汇和收存童福祥军饷。可见票号与高级官吏形成了朋比为奸,互为利用的关系。<br/><br/><br/><br/>四、投之以挑,报之以李<br/><br/>  晋商在财力上、物力上支持政府的政治、军事活动,又千方百计结交官吏也就收到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效果。首先是获取官衔,尽管大多是虚衔,但满足了抬高杜会地位和名誉的思想。如山西介休富商范氏,不仅当上了皇商,而且多人被清政府关照出任官职。据统计,范氏毓字辈和清字辈有20人出任官职。山西各票号财东、经理因捐输也被授予官衔。如日升昌财东李箴视议叙知府衔,介休县谦盛亨票号财东冀以和议叙知府衔并加一级,元丰玖票号财东孙郅报复即中,蔚泰厚经理毛鸿(岁羽)赏给守御所千总衔等。其二是为其子弟争得了特权。如在山西运城一直开办有盐商子弟学校——运学。在扬州获得了商籍,使其子弟得以参加科举考试。美籍华人学者余英时在《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一文中指出:“明代扬州商籍有山西而无安徽,这便是政府优待山西商人而歧视徽商的明证。甚至在清代早期,山西商人在政治方面所取得的优势也依然没有动摇”。其三是承揽了大量代清朝政府浮存和汇解饷银的业务。如平遥协同庆票号北京分号张治达,在京善于酬酢,结识满汉大员很多。一次见有旗人穆某某面有忧色,从二人闲谈中得知穆要活动福建省将军一职,短缺活动银六万两,张答应穆氏由协同庆借支。穆氏非常高兴。不日,穆氏果然被任命为福建将军。穆到任后即向当地官员宣称;“平遥协同庆资本雄厚,信用昭著,以后公私款项尽存该号”。穆又提出要拨50万银两交张治达,请他独立办票号。张氏不愿背离协同庆,便劝穆氏把50万两白银浮存协同庆。穆氏依言,全部存入协同庆。协同庆在穆氏身上完全收到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效果。山西票导承揽汇解京协饷数额很大,如同治六年(1872)汇解银455万两,同治十一年(1872)汇解银301万网,光绪三年(1877)汇解银292万两,光绪十七年(1891)江解银533万两,光绪二十二年(1906)汇解银2256万两,宣统三年(1911)汇解银533万两。山西票号汇解公款动辄数百万两到二千多万两,从而使山西票号获得了大量利益。<br/><br/>摘自《晋商与经营文化》,张正明著<br/><br/>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扫校制作(2001-01-25)&nbsp; <br/></p>
<p>仅从内容上分析</p><p>晋商与台商的经营方式也是风马牛不相及</p><p>其中更有晋商联结满清颠覆明朝的前例</p><p>SB引晋商之例与台商</p><p>难道是希望他们反水吗</p>[em01][em01][em01][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7 12:00:25编辑过]
<p><strong>冷眼集》別再用嘴巴執政</strong></p><p>本報記者劉永祥</p><p>&nbsp;&nbsp;&nbsp;&nbsp;&nbsp; 日前才拋出「廢統」議題的陳水扁總統,昨天又要求台商學習中國的「晉商」及「徽商」,讓人不禁想問:陳總統到底有沒有認真思考過要講出口的話?</p><p>&nbsp;&nbsp;&nbsp;&nbsp;&nbsp; 大年初一,陳總統逕自宣布考慮廢除國統會及國統綱領,引發美國強烈不滿。引燃政治野火後,他好像突然喪失記憶,隻字不提「廢統」議題。</p><p>&nbsp;&nbsp;&nbsp;&nbsp;&nbsp; 陳總統要台商學習晉商與徽商,本意是要台商同樣展現團結及紀律,發揮「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為了台灣的整體利益,配合他在今年元旦宣示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策。</p><p>&nbsp;&nbsp;&nbsp;&nbsp;&nbsp; 但陳總統顯然忘了,晉商及徽商能夠成為中國有名的商幫,並不是因為固守地處偏僻的山西或安徽,而是他們能夠發揮聰明才智,利用地方特有的地理位置及物產,將業務推展到全中國。既然這樣,政府有什麼理由要推動「積極管理」?</p><p>&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 color="#ff0033">再者,山西、安徽一直都是中國的領土,晉商與徽商主要從事「國內」商業活動,他們在回饋故里的同時,不曾想過「晉獨」或「徽獨」。如果台商聽從陳總統的訓示致力學習晉商及徽商,除了有樣學樣把賺的錢拿回家鄉蓋大宅外,是不是也要自我定位為「中國一省的商人」?</font></p><p>&nbsp;&nbsp;&nbsp;&nbsp; 「廢統」議題與「晉商、徽商」引喻,雖沒有什麼關聯性,卻都清楚反映陳總統「用嘴巴執政」的問題。國家領導人不能只是隨性說些美麗的辭藻或動人的比喻,陳總統暗批台商不能只顧小我時,更該花點時間好好想想:自己可曾拿出具體政策協助台商?</p><p>【2006/02/07 聯合報】</p>
<p>閱報秘書》晉商與徽商</p><p>記者劉永祥</p><p>&nbsp;&nbsp;&nbsp;&nbsp;&nbsp; 晉商與徽商都是中國著名的商幫。</p><p>&nbsp;&nbsp;&nbsp;&nbsp; 「晉商」指山西省籍從商的人。山西是古晉國所在,山西商人早在春秋晉國時期就集結成群,至明代中葉,逐漸形成以地域關係、鄉土連結為特徵的商行幫會群體。</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清朝中期,山西商人又向金融業發展,開創中國第一家票號(類似現代的銀行),當時山西的票號幾乎獨占全國的匯兌業務,形成強大的資本集團。國民政府時期行政院長孔祥熙的故鄉山西太谷,就被稱為「中國的華爾街」。</p><p>&nbsp;&nbsp;&nbsp;&nbsp; 「徽商」是中國舊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團的總稱,早在東晉時就有相關記載,明朝成化、弘治年間形成商幫集團。歷代徽州人靠販運鹽、茶、山貨及經營文房四寶,走出獨特的貿易路線,範圍遍及全國,甚至與日本貿易,因此有「無徽不成商」的說法。</p><p>&nbsp;&nbsp;&nbsp;&nbsp;&nbsp; 徽商多認為追求財富只是手段,求功名做官才是最終目標,這是徽商與其他商幫最大的不同。</p><p>&nbsp;&nbsp;&nbsp;&nbsp;&nbsp; 晉商雖不求直接進入官場,卻與中國大多數商幫一樣,都與政府保持密切關係,再運用關係打通各種管道。</p><p>【2006/02/07 聯合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