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再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2:39:59
  长城是一条兴盛的边贸线,在明朝长城沿线的茶马互市是整个国家最重要的边贸,榆林、大同等都是因长城边贸而兴起的城市。
  
长城在历朝多次担负起保卫丝绸之路的重任,否则这条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大通道将轻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打断,中国内地将更为封闭。 正是由于汉武帝时期的中国人对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渴望,才把长城延伸到了新疆。
  
长城是国防的必要代价。中原的农耕文明势必不可能长期控制塞北草原,为了保住一块对农耕民族无甚价值的土地,不得不驻扎大批军队,维持漫长的补给线,还会遭到居无定所的游牧者无穷尽的袭扰。所以长城的修建相比无疑是经济的。汉朝、明朝都并非是被动防守之辈。汉武帝、明成祖多次出击,都是打得很远的,东汉燕然勒石,已经打到外蒙古靠近俄罗斯的地方了,但是统统都是打完了就回来,因为这些地方实在没有加以长期控制的可能和必要,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春风吹又生,到头来远不如修长城来得便当。再说到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似乎可以不用修长城了,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随着他们的农耕化,游牧和农耕的对峙必定重新出现,北魏、金自己就修了长城,以应对更北的草原民族入侵。元朝是汉化程度较浅的,一直与关内民族格格不入,结果是以被推翻,明朝和北元的对峙重新出现为了局。只有清朝是个例外,这是因为火器时代来临,红衣大炮等西洋武器登上历史舞台的缘故,而并不是什么避暑山庄的成就。在乌兰木通之战中,葛尔丹的骆驼阵就是在红衣大炮的轰击下大败。如果没有武器的进化,压制了游牧民族的传统优势,再修十个避暑山庄也无用。
  
 唐朝是不太修长城的,国力强盛时尚能维持,到了国力减退时唐的都城长安就成了吐蕃人、回纥人任意出入劫掠的地方,苦不堪言。与之相比,汉朝的长安没有这种麻烦,明朝的北京也要安宁得多。
  
 唐王朝不修长城,在边防上完全依赖边镇军队,造成外重内轻、尾大不掉。成为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割据的直接诱因。葬送了唐朝盛世。在唐朝盛时,吐蕃已颇为强大,唐玄宗时期屡屡与之交战,然而唐朝自恃强大,不做远虑,不修长城,征集民夫入伍做主动出击姿态,搞得民怨沸腾,杜甫写过:“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就这样把开元盛世给折腾完了。安录山就是这么看着唐王朝的军队在西方拼尽耗尽才揭旗造反的,等到安史之乱后,唐朝已无力再做长城这样的防御工事,只能任人劫掠。在唐朝后期,河西走廊被吐蕃占领,从而使丝绸之路彻底阻断,也印证了以上关于长城事实上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守护者的观点。
  
众所周知,宋朝是历史上边患异常沉重的一个朝代,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后晋石晋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使得辽金的领土直接进入华北平原,让中原失去了长城战线的屏障。
  
 没有长城的保护,对中原人民来说必定是一种不可忍受的苦难。
  
修城墙作为军事防御不是中国人的独创,古罗马为了应付蛮族入侵也修城墙。城墙是冷兵器时代最常见、最实用的军事设施。长城之所以出现在中国不是因为中国人特别有精神,也不是因为特别没有精神,封闭又愚昧,而是因为在中国有着整个古代世界历时最久,战线最长,最强大的农业帝国与最剽悍的游牧民族的对峙。
  
史记里面有段生动的记载:“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彊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原一战。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後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  
 以上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匈奴人一到,李牧就收兵入城,于是人人都以为他是胆小鬼,领导就把他撤掉了,然而别人带兵天天“主动出击”,损失实在太大,边境上农牧业无法进行,只好又请李牧出来,他就在边城上守了几年,匈奴一无所获,终于有一天他大开城门,驱赶牛羊满野,匈奴人立刻就派大军来抢,遭到李牧的包抄,杀匈奴十馀万骑。以后十几年,匈奴不敢靠近赵边城。
  
我们知道,李牧驻守的雁门赵边城上就是中国最早的一段长城之一,后来被秦始皇连入秦长城。
  
从这一段史料可以看出,修筑和守卫长城决不是怯弱,也不是保守,而恰恰是为了更好的进攻敌人,赢得战争的胜利。进攻和防御是相辅相成的,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取得胜利。长城的关隘全部掌握在守卫者的手里,不仅不会挡住出击的号角,而且把何时出击,如何出击的主动权完全控制在了控制长城的一方手中,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出击的胜利。
  
有人评论长城说:“代代修代代丢”,我不想对中国历史的王朝循环律作出评论,我只想说,长城,它的作用不是为了保证哪个政权万年不朽,它也不可能做到。正如不能因一个朝代的最后灭亡而否定这个朝代期间所有戍边将士的血汗一样.在每一个王朝因为腐烂和没落的累计而致使其不可避免的末日,天下大乱到来之前,社会需要相对安定的发展,老百姓需要过相对安定的生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那些戍边者,和戍边者修筑和守卫的塞上边关,能在一个朝代的数百年内尽其所能的提供这种需要,就已经足够了!明朝崇祯是被李自成逼死的,在这种王朝倾覆,皇帝上吊、不可收拾的局面下,关外的清兵仍然要通过吴三桂的叛降才能堂而皇之入关,本身就说明了长城的作用。
  
长城是否有用,正如其他一切军事手段和武器一样,取决于掌握在什么人手里,长城掌握在李牧、戚继光的手里,就是抗击敌人的利器。掌握在无能者的手里,自然不堪一用,这又有什么奇怪呢?然而又何必让长城来负责呢?就正如有些人所赞赏的“进攻”,明朝正统皇帝不是就“主动进攻”了一回么?结果全军覆没,连皇帝都被俘了。但是这又岂能证明军队就永远不应该出击呢?
  
 长城是时势造就的,历朝之所以修长城自有其不可逃避的原因。古代的将军们肯定比今天的文人更知道当时的国防需要什么。如果长城不行,试问在国防上有什么更好的主意没有?现代文人对于长城的贬低分明就属于纸上谈兵一类,根本毫无价值。军事就只能从军事出发,而不是别的什么玄虚东西,更不是文学辞藻式的想当然。我们今天不妨从容地讨论长城,但在千百年前,试想来去如风的敌人就要南侵,准备杀人放火,有人不能建一策以退敌,却夸夸其谈什么墙与封闭心理之关系,岂不是很可笑?长城是一条兴盛的边贸线,在明朝长城沿线的茶马互市是整个国家最重要的边贸,榆林、大同等都是因长城边贸而兴起的城市。
  
长城在历朝多次担负起保卫丝绸之路的重任,否则这条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大通道将轻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打断,中国内地将更为封闭。 正是由于汉武帝时期的中国人对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渴望,才把长城延伸到了新疆。
  
长城是国防的必要代价。中原的农耕文明势必不可能长期控制塞北草原,为了保住一块对农耕民族无甚价值的土地,不得不驻扎大批军队,维持漫长的补给线,还会遭到居无定所的游牧者无穷尽的袭扰。所以长城的修建相比无疑是经济的。汉朝、明朝都并非是被动防守之辈。汉武帝、明成祖多次出击,都是打得很远的,东汉燕然勒石,已经打到外蒙古靠近俄罗斯的地方了,但是统统都是打完了就回来,因为这些地方实在没有加以长期控制的可能和必要,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春风吹又生,到头来远不如修长城来得便当。再说到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似乎可以不用修长城了,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随着他们的农耕化,游牧和农耕的对峙必定重新出现,北魏、金自己就修了长城,以应对更北的草原民族入侵。元朝是汉化程度较浅的,一直与关内民族格格不入,结果是以被推翻,明朝和北元的对峙重新出现为了局。只有清朝是个例外,这是因为火器时代来临,红衣大炮等西洋武器登上历史舞台的缘故,而并不是什么避暑山庄的成就。在乌兰木通之战中,葛尔丹的骆驼阵就是在红衣大炮的轰击下大败。如果没有武器的进化,压制了游牧民族的传统优势,再修十个避暑山庄也无用。
  
 唐朝是不太修长城的,国力强盛时尚能维持,到了国力减退时唐的都城长安就成了吐蕃人、回纥人任意出入劫掠的地方,苦不堪言。与之相比,汉朝的长安没有这种麻烦,明朝的北京也要安宁得多。
  
 唐王朝不修长城,在边防上完全依赖边镇军队,造成外重内轻、尾大不掉。成为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割据的直接诱因。葬送了唐朝盛世。在唐朝盛时,吐蕃已颇为强大,唐玄宗时期屡屡与之交战,然而唐朝自恃强大,不做远虑,不修长城,征集民夫入伍做主动出击姿态,搞得民怨沸腾,杜甫写过:“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就这样把开元盛世给折腾完了。安录山就是这么看着唐王朝的军队在西方拼尽耗尽才揭旗造反的,等到安史之乱后,唐朝已无力再做长城这样的防御工事,只能任人劫掠。在唐朝后期,河西走廊被吐蕃占领,从而使丝绸之路彻底阻断,也印证了以上关于长城事实上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守护者的观点。
  
众所周知,宋朝是历史上边患异常沉重的一个朝代,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后晋石晋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使得辽金的领土直接进入华北平原,让中原失去了长城战线的屏障。
  
 没有长城的保护,对中原人民来说必定是一种不可忍受的苦难。
  
修城墙作为军事防御不是中国人的独创,古罗马为了应付蛮族入侵也修城墙。城墙是冷兵器时代最常见、最实用的军事设施。长城之所以出现在中国不是因为中国人特别有精神,也不是因为特别没有精神,封闭又愚昧,而是因为在中国有着整个古代世界历时最久,战线最长,最强大的农业帝国与最剽悍的游牧民族的对峙。
  
史记里面有段生动的记载:“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彊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原一战。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後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  
 以上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匈奴人一到,李牧就收兵入城,于是人人都以为他是胆小鬼,领导就把他撤掉了,然而别人带兵天天“主动出击”,损失实在太大,边境上农牧业无法进行,只好又请李牧出来,他就在边城上守了几年,匈奴一无所获,终于有一天他大开城门,驱赶牛羊满野,匈奴人立刻就派大军来抢,遭到李牧的包抄,杀匈奴十馀万骑。以后十几年,匈奴不敢靠近赵边城。
  
我们知道,李牧驻守的雁门赵边城上就是中国最早的一段长城之一,后来被秦始皇连入秦长城。
  
从这一段史料可以看出,修筑和守卫长城决不是怯弱,也不是保守,而恰恰是为了更好的进攻敌人,赢得战争的胜利。进攻和防御是相辅相成的,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取得胜利。长城的关隘全部掌握在守卫者的手里,不仅不会挡住出击的号角,而且把何时出击,如何出击的主动权完全控制在了控制长城的一方手中,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出击的胜利。
  
有人评论长城说:“代代修代代丢”,我不想对中国历史的王朝循环律作出评论,我只想说,长城,它的作用不是为了保证哪个政权万年不朽,它也不可能做到。正如不能因一个朝代的最后灭亡而否定这个朝代期间所有戍边将士的血汗一样.在每一个王朝因为腐烂和没落的累计而致使其不可避免的末日,天下大乱到来之前,社会需要相对安定的发展,老百姓需要过相对安定的生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那些戍边者,和戍边者修筑和守卫的塞上边关,能在一个朝代的数百年内尽其所能的提供这种需要,就已经足够了!明朝崇祯是被李自成逼死的,在这种王朝倾覆,皇帝上吊、不可收拾的局面下,关外的清兵仍然要通过吴三桂的叛降才能堂而皇之入关,本身就说明了长城的作用。
  
长城是否有用,正如其他一切军事手段和武器一样,取决于掌握在什么人手里,长城掌握在李牧、戚继光的手里,就是抗击敌人的利器。掌握在无能者的手里,自然不堪一用,这又有什么奇怪呢?然而又何必让长城来负责呢?就正如有些人所赞赏的“进攻”,明朝正统皇帝不是就“主动进攻”了一回么?结果全军覆没,连皇帝都被俘了。但是这又岂能证明军队就永远不应该出击呢?
  
 长城是时势造就的,历朝之所以修长城自有其不可逃避的原因。古代的将军们肯定比今天的文人更知道当时的国防需要什么。如果长城不行,试问在国防上有什么更好的主意没有?现代文人对于长城的贬低分明就属于纸上谈兵一类,根本毫无价值。军事就只能从军事出发,而不是别的什么玄虚东西,更不是文学辞藻式的想当然。我们今天不妨从容地讨论长城,但在千百年前,试想来去如风的敌人就要南侵,准备杀人放火,有人不能建一策以退敌,却夸夸其谈什么墙与封闭心理之关系,岂不是很可笑?
<P>长城大概有点象现在的NMD.</P>
顶 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