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歼八二飞机的全面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59:37
对中国歼八Ⅱ战机的全面剖析(zt)

因容量小,故删了些内容,请原谅!!!

  歼八Ⅱ简史

  歼八Ⅱ源于歼八和歼八I,是我国在战斗机领域秉承苏联米格飞机传统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利用成熟技术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尽管作为战斗机先天不足,但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奠定了战斗机采用非机头进气的基本格局,对日后我国战斗机的设计、使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60年代,适值美国、台湾国民党以台湾、泰国等为前沿基地,使用U-2、火蜂等有人、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对我大陆频频进行侦察活动。我军当时列装的所有飞机在升限上均达不到高空接敌的需要,亟待发展一种高空高速截击机,这就是歼八的由来。此时,我国在成功仿制米格-17、米格-19后,将目光瞄准了先进的米格-21。由于中苏关系破裂,有关部门得到的图纸不甚完整,加之在工艺上使用了许多先进技术,造成仿制上的困难。为此,技术人员作出了艰苦努力,掌握了该机的设计、生产要领,为日后设计、生产歼八战斗机做了良好辅垫。

  在歼八项目以前,军队与航空工业部门曾多次提出脱离实际的战斗机计划,如东风107、东风113等。急躁冒进,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由于有失败的教训,在设计歼八时,谨小慎微,以致在气动布局与外形上不敢突破米格模式。在经老一辈飞机设计师唐延杰、黄志千等人的权衡下,沿用歼七即米格-21的气动布局,借鉴米高扬设计局E-152的设计思想,采用现成技术,将歼八设计成歼七的双发放大型,提高了升限和爬升率。没有采用强五的跳跃式前进法而是采取了步行法。虽然这种做法对当时快速、稳健地研制出歼八有莫大的好处,却注定了其未来命运,导致了它不是一个好的飞行平台,对以后的改型有许多不利影响。70年代末,面对苏联、越南广为布置的米格-23,以及始终笼罩在国土上的逆火轰炸机的阴影,老旧的歼六、歼七已无力胜任未来空战的新使命。1980年国家决定在歼八Ⅰ基础上,研制性能先进的歼八Ⅱ,设计者们采用了苏联苏-9/11至苏-15的发展模式,改用两侧进气,加长了机身比度。仍未摆脱米格机的窠臼,在其身上可以看到米格飞机的身影。机头雷达罩、发动机进气口、可折叠腹鳍、机腹双管23毫米炮等沿用了米格-23的设计,发动机尾喷管整统罩形式颇受米格-19的影响,主翼形状、起落架形状与收放方式与米格-21相同,而部分小的舱门还能见到美制F-86的设计!

  失之交臂的辉煌

  实际上,若以夺取空中优势为己任,歼八Ⅱ的设计过于牵强,不如采用歼九、歼十三、强六改、歼轰七改方案。歼九是几乎与歼八同时发展的战斗机。由于当时要求性能高,方案几经变更,始终未造出一架原型机,被迫于1980年下马。强六是70年代后期在米格-23基础上发展的变后掠翼攻击机,与歼九一样拟采用一台相当于美制F100、F110与俄制AL-31的122千牛大推力的WS-6涡扇发动机,具有改进成制空战斗机或多用途战斗机的潜力。歼十三是70年代发展的拟取代歼六的空中优势战斗机,原先拟采用WS-6,后来改用在米格-23所采用P29-300发动机基础上设计的WP-15发动机,其命运同样是胎死腹中。歼轰七是西安飞机设计所、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设计、生产的双发重型战斗轰炸机,立项于70年代,采用两台斯贝MK202(国产型称为WS-9)涡扇发动机,具有良好的气动布局,大的航程与载弹量,是一种很好的飞行平台,拥有相当大的改进潜力。如果改进火控系统,换装WS-6或俄罗斯AL-31,采用电传操纵等设计,完全可以改进成具有强大的对空、对地(海)攻击能力的类似F-15E或苏-30MKK的多用途战斗机,其改装前景与意义超过比其稍后研制但先服役的歼八Ⅱ。70年代是我国航空史上百花齐放时期,其间先后涌现了运十、歼十二、直六等项目,后期达到了我国作战飞机研制的高潮。令人遗憾的是,多数项目或因航空工业部门,或因使用单位最终下马,所幸歼轰七因设计、生产单位的坚持得以侥幸生存下来。纵现历史,使用单位在装备什么样的作战飞机上多次徘徊、犹豫不决,导致先进的、具有良好改进前景的诸多作战飞机下马,与其配套的先进发动机无一保留,使设计队伍断层、人才流失。由于使用部门的作战思想停留于短距离,在地面引导下快速、分散地截击入侵之敌,使他们热衷于战术的所谓连续性、继承性,热衰于对相对落后的歼八的改进,从而不得不选择了歼八Ⅱ。在当时,歼八Ⅱ就不是唯一选择,也不是最佳选择。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我们对中国先进战机的美好愿望只能停留在对那段辉煌历史的回忆之中了。

  大量使用新材料,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早在仿制米格-21时,我们就已经掌握了诸如化学铣切、整体壁板加工等新技术,并开始尝试新材料的应用。以后,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研制歼八时,已开始使用复合材料。主要应用在水平尾翼与重直尾翼上,在为其配套的WP-7发动机上,已经采用空心涡轮叶片。随后,我国曾在强五飞机上试飞全复合材料垂直尾翼。仿制复合材料应用较多的海豚直升机,对国产飞行器大规模应用复合材料是个良好的促进,因而在歼八Ⅱ上,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水平也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除歼轰七外,歼八Ⅱ的技术水平是所有国产作战飞机中最好的。比如,歼八Ⅱ所使用的WP-13发动机大量使用了钛合金及其加工技术,使经济性与寿命均有很大改善。全胶接垂尾壁板和劳伦纸蜂窝结构使飞机重量进一步减轻。

  成为我国的主力战斗机

  歼八Ⅱ自投产以来,已经大量在海、空军中服役,是继歼五、歼六、歼七以后的我国第四种主力战斗机,也是我国第二代战斗机中的最后一个机型。产量大大超出歼八及歼八I,目前的装备数量仅次于歼七。在远程、全天侯作战方面,非前三种战斗机所及,只有引进的第-27或歼十一能在性能上超越歼八Ⅱ,而后者在数量与战术应用上又有独到的优势。

  在建国50周年的阅兵式上,总共有28架歼八Ⅱ飞越了天安门广场。其中24架单独编列,从而成为我军历史上最大的机群编队合成,另外4架歼八Ⅱ受油机与两架轰六加油机编队。虽然歼七也有28架,但共有20架单独编队,其余8架是八一飞行表演队的歼七EB,与长机轰六共同组成第一梯队。以上事实足以说明,歼八Ⅱ在我航空兵中的重要地位。
  翼型选择不当,造成终身遗憾
  缺乏优化设计,造成机身颀长无比
  歼八Ⅱ是我国第二种投入使用的两侧进气的战术飞机,是第一种两侧进气的战斗机,从此我国战斗机摈弃机头进气的简单形式,开始具有现代的外形特征。不过,作为我军跨世纪战斗机,由于优化设计不足,致使机身颀长。主要原因是与该机采用纯三角翼常规布局有关。
  作为歼八Ⅱ的第二个先天不足,细长的机身本不是不能缩短的。以其身长来衡量,空重仅有982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只有17.8吨,与机身长度较短的单发米格-23相仿,低于米格-27的20.6吨。幼狮战斗机空重为7285公斤,最大起飞重量为16.5吨;幻影2000空重为75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为17吨。两项数值均低于我机,但它们的几何尺寸要小得多。F-16的空重与最大起飞重量因生产批次的不同而不同。空重大致从7.0-9.3吨,最大起飞重量 -23.1吨,已由轻型战斗机接近重型战斗机水平,尺寸小而重量大。90年代出现的欧洲阵风与台风战斗机亦存在类似F-16的情况。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歼八Ⅱ的空重和最大起飞重量与其身长不相称,好似一名瘦高个拳击手,力量显得异常单薄。国外与歼八Ⅱ相同或相近尺寸的战斗机最大起飞重量大致在25-35吨,满足此项数值的国产战机只有歼轰七。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发动机推力小;二是机翼形状及增升设计不合理,起落架强度不够;三是西方飞机尽其可能地使用复合材料、并配以广泛使用钛合金用来减轻重量,由于装备比较完善的电子设备、还有大容量机内油箱,起飞重量往往比较大,而歼八Ⅱ的小起飞重量只能说明有效空间少。我们可以作一大胆推测,如果当初用WS-6改装歼八Ⅱ,那么该机势必要加大起飞重量,同时改善火控雷达,翼型、气动布局等均要发生深刻变化。然而这对使用单位的习惯不相符,他们习惯于使用轻型的、维修简单的飞机,而不愿使用精密、复杂的作战系统。

    有人认为歼8Ⅱ之所以细长,是与其采用两台发动机密不可分的。诚然,采用两台发动机是造成机身加长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更加细长的绝对因素。通过优化设计,完全可以控制总长度。在国外,不乏采用同一型号、或近似型号发动机装备数款战斗机的实例。除重型的A-5、F-111、苏-24等机身较长、起飞重量超重外,其他型号的双发飞机,除起飞重量大幅攀升外,机身长度没有歼八Ⅱ增加明显(歼八Ⅱ采用的涡喷13实是涡喷7的改进型)。例如,同是采用F100、F110涡扇发动机,F-16为单发,机长为15.09米,F-15为双发重型机,机长19.43米;在两台发动机基础上改用一台F404涡扇发动机的F-20,机长为14.42米,同样采用一台F404的X-29长16.44米,X-31长14.85米,JAS-39为14、10米,双发型的F/A-18机长为17.07米,双发的法国阵风A为15.8米;采用F-119发动机的双发型YF-22机长19.56米,F-22机长缩短为18.92米,YF-23机长20.5米,单发的X-32长14.03或者14.42米,X-35机长 米;采用一台M53发动机的幻影2000机长14.36米,双发型的幻影4000为18.70米,采用M53改进型的M88的阵风A机长15.8米,阵风C则缩短到15.3米。这些是70年代以后的设计,此前的机型主要有采用一台J79发动机的F104,机长16.69米,双发F-4为19.20米;采用J52发动机的单发攻击机A4机长12.29米,双发重型攻击机A-6达16.69米;采用埃纹发动机的单发猎人战斗机长13.93米,双发闪电式截击机长16.84米;采用两台RD-33发动机的米格-29长16.28米,采用一台RD-33改进型RD-93的中国FC-1机长14米……通过实例对比,可以明确战斗机的长度确实与采用发动机台数有关,但不会造成机身明显的加长。歼八由歼七发展而来,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发动机,歼七机长13.95米,歼八含空速管长21.52米,而歼八Ⅱ却达到21.59米,较前述飞机,增长幅度过大,而起飞重量过小,不能不说是遗憾。

  歼八的增升装置与起落架收放形式传承于米格-21,机翼上安置有简单襟翼,既无前缘襟翼,又无F-15、闪电相同的机翼扭转度。因为主起落架支柱在翼下,且又向内、向前斜向收入机身内,致使翼下内侧挂架仅能携带格斗导弹,而紧靠主起落架支柱的挂架又无法携带大型副油箱,不利于增加载荷与航程。如果修改机翼形状与增升方式配以主起荷架垂直向内收入机身,歼八Ⅱ的装载量定能提升。F-4、台风、幻影2000的布局与作法便是明证。至于座舱狭小、机身上下有鳍、机翼有翼刀,水平尾翼有防振颤配重则是仿制米格飞机的通病。仿制米格-23而引入的可折叠腹鳍无助于减轻飞机重量与使用成本。
  发动机推力小,油耗大
  发动机是制约我国飞机发展的两大瓶颈之一,歼八Ⅱ也不例外地受此影响。歼八安装两台歼七使用的WP-7发动机,歼八Ⅱ换装的WP-13是WP-7的改进型,系苏联由P11发展而来的P13涡喷发动机的仿制型,两者均属于50年代的技术水平,前者的国产型号就是WP-7。两者只有微小的变化,具有通用性。WP-13自重1306kg,加力推力63.45千牛,推重比5.28,油耗率起飞阶段为2.2公斤/公斤/小时,巡航阶段0.99公斤/公斤/小时。虽然我们一直坚持对WP-13的改进,但由于技术制约,改进幅度不大。因发动机推力小,限制了歼八Ⅱ的起飞重量,而高油耗率又进一步缩短了该机的航程。

  70年代以来,西方的第三代战斗机纷纷采用先进的涡扇发动机。较之涡喷发动机具有推力大,噪声小,油耗低等优点,进入80年代,西方的战斗机基本实现涡扇化,就连我国周边的大小国家及地区已基本实现了主力战机涡扇化。而我们仍然依赖五、六十年代苏联人给予的家底来装备90年代的主力战斗机,单这一点就严重制约我军机的性能发挥。目前,西方的军用同类发动机已向小型化发展,几何尺寸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推力及推重比却越来越大,并出现了推力矢量发动机,发动机控制技术采用全权数字式控制系统,操纵限制越来越小。相比之下,我国发动机整体水平依然落后。早在歼八立项不久,我们即已开始研制与AL-31、F-100/110推力相当的WS-6涡扇发动机,并实施将WP-6改进为WS-5,测绘仿制波音707所用JT8D涡扇发动机的WS-8计划,70年代在周总理的主持下引进英国斯贝MK202涡扇发动机,仿制型号为WS-9。虽然有关部门对WS-6进行了改进,甚至于1982年试车达到了138千矢推重比为7的预期指标。使人难以想象在AL-31、F-100研制的同时,我们居然会有相似的涡扇发动机,但因没有配套飞机而下马。仿制成功的WS-9,当初也是无使用飞机而停顿,造成日后定型的歼轰七因缺少发动机而只有少量入役,大大影响了我军战斗力。在WS-6下马之际,该发动机几乎达到定型状态只待投产。WS-6曾是我们很有希望的发动机,不仅可以提升我军战斗力,还可以大幅提高航空工业整体水平。它的下马,以及歼九、运十的下马,使我国航空工业裹足不前。

  火控雷达落后,作战能力严重不足

  发展歼八Ⅱ的目的就是要在机首雷达罩内安装大型火控雷达以实现全天候与超视距空战与拦射能力。但从公布的大量歼八Ⅱ照片、歼八ⅡM计划及当前的改进来看,歼八Ⅱ不可能装备可下视下射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其火控雷达至多相当于米格-23的高空云雀或F-4的早期型号。我国的中程空空导弹PL-11系意大利的阿斯派德的仿制型。从我国的导弹护卫舰最终以HQ-7舰空导弹取代HQ-61舰空导弹来看,PL-11性能平平,而歼八Ⅱ的火控雷达似乎对其不相配。关于这一结论,可以从歼八Ⅱ只带格斗导弹而不见PL-11导弹窥视一斑。

  歼八的设计构思是高空高速截击机。作为截击机的重要特征就是有先进的火控雷达和中程空空导弹,而此方面歼八以至歼八Ⅱ均不过关;执行格斗任务又无优良的飞行性能。将拦截轰炸机为主的截击机改进为以制空为主的战斗机,是歼八Ⅱ的第三个先天不足,航空电子落后又是制约我国飞机发展的第二个瓶颈。我国曾经成功研制出脉冲多普勒雷达,除歼轰七装备有这种雷达外,不知歼八Ⅱ为何没有装备。该机装备此种雷达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歼八Ⅱ作战灵活性不足、缺乏弹性的原因是与载弹量、航程偏小等有关,更重要的是该机火控雷达落后,从而制约该机作战潜力的发挥。这大概是我国发展歼八ⅡM的原因。

  批驳两种观点

  早在歼八Ⅱ服役之初,业内就有人声称该机在性能上全面超越米格-23。歼八Ⅱ的设计目标是抗击苏联最后一种第二代战斗机米格-23的挑战,大量借鉴了后者的设计。米格-23早于歼八Ⅱ近20年服役,其设计者是著名的米高扬设计局。在设计该机时已有几代或几批世界闻名的战斗机,其中包括我国仿制的米格-17/19/21等。为了研制米格-23,他们已对相关技术作了大量预研,掌握了许多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苏联倾其全力发展空中优势以对抗北约。米格-23服役之后,性能不断得到提升,不仅装备有中程空空导弹,还有部分下视下射能力,高空最大速度、机动性均优于我机。所采用的P29-300涡喷发动机不仅推动大、泼辣,还是同类发动机的终极,达到了巅峰状态。使我国仿制P29-300的前代P13发动机的WP-13无法望其项背。再者米格-23的数量亦远远超出歼八Ⅱ,不仅有质的优势,更有数量优势,直到目前仍有很大的改进余地。我机的设计目标就是追赶米格-23,在成功仿制米格-21之后,在工业实力、特别是航空工业实力落后于苏联的情况下,要研制出赶超米格-23之机,其困难性可想而知,何况我们的设计又无法摆脱苏联的影响,缺乏对高性能战机的热情及不断的决策失误呢。小展弦比,常规三角翼布局配之以落后的设计思想严重制约了歼八Ⅱ的潜能,使之无法全面与米格-23相抗衡。

  身为世界上最后一种第二代战斗机,歼八Ⅱ不仅落后于米格-23,就是与其它主要第二代战斗机,如F-104,F-5、F-4、幻影Ⅲ、幻影F1、Saab-37等相比,也是处于下游。那些认为歼八Ⅱ超出其他第二代战机、具有第三代战机的部分特征,超出F-16、幻影-2000的部分性能等言论是缺乏根据、有失公允的。世界上第一种2倍音速战斗机F-104的最后一种改型,已是一种可发射麻雀或阿斯派德中程导弹的优秀截击机,拦射性能超过歼八Ⅱ。在80年代以后进行了大量改进的F-4,性能全面超越歼八Ⅱ及以后的歼八ⅡM。即使未升级,作战弹性、综合作战能力仍超出我机一大截。F-5的作战能力大致与歼八Ⅱ相同,其最终改进型F-20,由于装备了AN/APG-67脉冲多普勒雷达和外挂物管理系统、玻璃化座舱、F404涡扇发动机后,达到了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只是由于里根政府放开高性能战斗机F-16的出口限制,迫使其没有正式生产。Saab-37的情况同F-4。F-16、幻影-2000是典型的第三代轻型战斗机,性能各有所长,无论在截击、格斗、对地攻击等方面均表现出色。由于它们装备了先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已不需要刻意追求高耗油的升限与速度最大化,换装高性能的射后不管导弹,更使两者如虎添翼,迅猛异常。因此,即使歼八Ⅱ在最大速度与最高升限超出它们已毫无实际意义。由于火控系统的落后,歼八Ⅱ不仅空战能力严重不足,而且对搜寻隐形飞机方面更是难施拳脚。

  无论将歼八Ⅱ与国外第二代战机相比,还是与第三代战斗机相比均不公平。它们在时间上根本没有可比性:有些是相差一代,有些是早已退役或即将退役。作为世界上最后一种第二代战斗机,出现在多数第三代战斗机服役10年左右和第四代战斗机原型机试飞之际,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未来的可能冲突中已不可能与第二代战斗机相较量。

  升级改进

  早在歼八Ⅱ尚未正式服役之际,航空界与使用单位已认识到了该机的不足。为了解决火控雷达及作战能力等问题,我方与美国签订协议,由格鲁门公司改装50架歼八Ⅱ,并提供5架备份。改进内容主要包括:安装F-16C/D所用的AN/APG-66火控雷达,LN-39导航系统、平视仪、任务和大气数据计算机等。改装目的是赋予该机拥有下视下射、超视距的全天候作战能力。作为补充,由格鲁门公司帮助研制歼七M的终极改型-超七。然而,上述两项努力均因某种原因而搁浅。随后我方可能与以色列、意大利等国接触,寻求改进歼八Ⅱ之路。正当我方无可奈何之余,正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先的冤家对头却要帮助我们改装歼八Ⅱ。中俄双方合作的产物称为歼八Ⅱ,改进方法与美国的和平典范方案相似,改进核心是引入了甲虫-8Ⅱ火控雷达,辅以导航和电子对抗系统,完成了早期的改装设想。歼八Ⅱ不仅拥有良好的拦射能力、还有反舰攻击能力,作战能力较之前辈提高了许多。然而,没有迹象表明歼八ⅡM已经装备部队,而公开的资料称该机是外贸机,直到目前,也未向外售出一架。就在我们急于发展歼八ⅡM之时,沈飞公司还发展了安装有受油控管的新型别,另有部分机型增加雷达靠警装置。种种迹象表明,对歼八Ⅱ的改进仍在继续,包括验证主动控制技术,换装新型发动机等。自歼八Ⅱ服役以来,我国已有性能更加先进的飞豹战斗轰炸机服役,因有比较先进的火控雷达终使空射C801反舰导弹明花有主。这种雷达若移植到歼八Ⅱ上,将使该机获得宝贵的反舰能力。同期还有对歼七M的机翼形状的改型,以及第三代战斗机歼十的研制,如果将这些技术合成于歼八Ⅱ一身,必将极大提高该机的战斗能力。实际上,这些分散的努力却未集中到一个机型上,并对其他型别进行改进,至少现在还没有。

  反思

  回顾及总结歼八Ⅱ的发展经验,进行深刻检讨,对发展我国的航空工业是非常有益的。我国航空工业历经50余年发展,虽然取得喜人成就,但仍落后于西方数十年--这种差距本来是可以缩小的。随着巴西、印尼、以色列、印度、韩国、日本等国家航空工业的崛起,以及周边安全形象形势的变化,使我们不得不对我国航空工业历史及现状作出评价。本文就是通过对歼八Ⅱ的简要回顾与述评继而进行反思,也是对本文的总结。

  在进入21世纪之初,在陈水扁等一小撮极力鼓噪台独时,在许多国家纷纷将航空(含航天)工业作为关系国家安全的支柱产业时,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包括歼八Ⅱ在内的许多防卫政策与计划作深刻反思,从而鞭策我们团结一致,坚定发展民族航空工业的决心与信心,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使我们的航空工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我们有世界一流的战机保卫祖国的领空与海疆!

对中国歼八Ⅱ战机的全面剖析(zt)

因容量小,故删了些内容,请原谅!!!

  歼八Ⅱ简史

  歼八Ⅱ源于歼八和歼八I,是我国在战斗机领域秉承苏联米格飞机传统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利用成熟技术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尽管作为战斗机先天不足,但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奠定了战斗机采用非机头进气的基本格局,对日后我国战斗机的设计、使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60年代,适值美国、台湾国民党以台湾、泰国等为前沿基地,使用U-2、火蜂等有人、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对我大陆频频进行侦察活动。我军当时列装的所有飞机在升限上均达不到高空接敌的需要,亟待发展一种高空高速截击机,这就是歼八的由来。此时,我国在成功仿制米格-17、米格-19后,将目光瞄准了先进的米格-21。由于中苏关系破裂,有关部门得到的图纸不甚完整,加之在工艺上使用了许多先进技术,造成仿制上的困难。为此,技术人员作出了艰苦努力,掌握了该机的设计、生产要领,为日后设计、生产歼八战斗机做了良好辅垫。

  在歼八项目以前,军队与航空工业部门曾多次提出脱离实际的战斗机计划,如东风107、东风113等。急躁冒进,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由于有失败的教训,在设计歼八时,谨小慎微,以致在气动布局与外形上不敢突破米格模式。在经老一辈飞机设计师唐延杰、黄志千等人的权衡下,沿用歼七即米格-21的气动布局,借鉴米高扬设计局E-152的设计思想,采用现成技术,将歼八设计成歼七的双发放大型,提高了升限和爬升率。没有采用强五的跳跃式前进法而是采取了步行法。虽然这种做法对当时快速、稳健地研制出歼八有莫大的好处,却注定了其未来命运,导致了它不是一个好的飞行平台,对以后的改型有许多不利影响。70年代末,面对苏联、越南广为布置的米格-23,以及始终笼罩在国土上的逆火轰炸机的阴影,老旧的歼六、歼七已无力胜任未来空战的新使命。1980年国家决定在歼八Ⅰ基础上,研制性能先进的歼八Ⅱ,设计者们采用了苏联苏-9/11至苏-15的发展模式,改用两侧进气,加长了机身比度。仍未摆脱米格机的窠臼,在其身上可以看到米格飞机的身影。机头雷达罩、发动机进气口、可折叠腹鳍、机腹双管23毫米炮等沿用了米格-23的设计,发动机尾喷管整统罩形式颇受米格-19的影响,主翼形状、起落架形状与收放方式与米格-21相同,而部分小的舱门还能见到美制F-86的设计!

  失之交臂的辉煌

  实际上,若以夺取空中优势为己任,歼八Ⅱ的设计过于牵强,不如采用歼九、歼十三、强六改、歼轰七改方案。歼九是几乎与歼八同时发展的战斗机。由于当时要求性能高,方案几经变更,始终未造出一架原型机,被迫于1980年下马。强六是70年代后期在米格-23基础上发展的变后掠翼攻击机,与歼九一样拟采用一台相当于美制F100、F110与俄制AL-31的122千牛大推力的WS-6涡扇发动机,具有改进成制空战斗机或多用途战斗机的潜力。歼十三是70年代发展的拟取代歼六的空中优势战斗机,原先拟采用WS-6,后来改用在米格-23所采用P29-300发动机基础上设计的WP-15发动机,其命运同样是胎死腹中。歼轰七是西安飞机设计所、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设计、生产的双发重型战斗轰炸机,立项于70年代,采用两台斯贝MK202(国产型称为WS-9)涡扇发动机,具有良好的气动布局,大的航程与载弹量,是一种很好的飞行平台,拥有相当大的改进潜力。如果改进火控系统,换装WS-6或俄罗斯AL-31,采用电传操纵等设计,完全可以改进成具有强大的对空、对地(海)攻击能力的类似F-15E或苏-30MKK的多用途战斗机,其改装前景与意义超过比其稍后研制但先服役的歼八Ⅱ。70年代是我国航空史上百花齐放时期,其间先后涌现了运十、歼十二、直六等项目,后期达到了我国作战飞机研制的高潮。令人遗憾的是,多数项目或因航空工业部门,或因使用单位最终下马,所幸歼轰七因设计、生产单位的坚持得以侥幸生存下来。纵现历史,使用单位在装备什么样的作战飞机上多次徘徊、犹豫不决,导致先进的、具有良好改进前景的诸多作战飞机下马,与其配套的先进发动机无一保留,使设计队伍断层、人才流失。由于使用部门的作战思想停留于短距离,在地面引导下快速、分散地截击入侵之敌,使他们热衷于战术的所谓连续性、继承性,热衰于对相对落后的歼八的改进,从而不得不选择了歼八Ⅱ。在当时,歼八Ⅱ就不是唯一选择,也不是最佳选择。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我们对中国先进战机的美好愿望只能停留在对那段辉煌历史的回忆之中了。

  大量使用新材料,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早在仿制米格-21时,我们就已经掌握了诸如化学铣切、整体壁板加工等新技术,并开始尝试新材料的应用。以后,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研制歼八时,已开始使用复合材料。主要应用在水平尾翼与重直尾翼上,在为其配套的WP-7发动机上,已经采用空心涡轮叶片。随后,我国曾在强五飞机上试飞全复合材料垂直尾翼。仿制复合材料应用较多的海豚直升机,对国产飞行器大规模应用复合材料是个良好的促进,因而在歼八Ⅱ上,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水平也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除歼轰七外,歼八Ⅱ的技术水平是所有国产作战飞机中最好的。比如,歼八Ⅱ所使用的WP-13发动机大量使用了钛合金及其加工技术,使经济性与寿命均有很大改善。全胶接垂尾壁板和劳伦纸蜂窝结构使飞机重量进一步减轻。

  成为我国的主力战斗机

  歼八Ⅱ自投产以来,已经大量在海、空军中服役,是继歼五、歼六、歼七以后的我国第四种主力战斗机,也是我国第二代战斗机中的最后一个机型。产量大大超出歼八及歼八I,目前的装备数量仅次于歼七。在远程、全天侯作战方面,非前三种战斗机所及,只有引进的第-27或歼十一能在性能上超越歼八Ⅱ,而后者在数量与战术应用上又有独到的优势。

  在建国50周年的阅兵式上,总共有28架歼八Ⅱ飞越了天安门广场。其中24架单独编列,从而成为我军历史上最大的机群编队合成,另外4架歼八Ⅱ受油机与两架轰六加油机编队。虽然歼七也有28架,但共有20架单独编队,其余8架是八一飞行表演队的歼七EB,与长机轰六共同组成第一梯队。以上事实足以说明,歼八Ⅱ在我航空兵中的重要地位。
  翼型选择不当,造成终身遗憾
  缺乏优化设计,造成机身颀长无比
  歼八Ⅱ是我国第二种投入使用的两侧进气的战术飞机,是第一种两侧进气的战斗机,从此我国战斗机摈弃机头进气的简单形式,开始具有现代的外形特征。不过,作为我军跨世纪战斗机,由于优化设计不足,致使机身颀长。主要原因是与该机采用纯三角翼常规布局有关。
  作为歼八Ⅱ的第二个先天不足,细长的机身本不是不能缩短的。以其身长来衡量,空重仅有982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只有17.8吨,与机身长度较短的单发米格-23相仿,低于米格-27的20.6吨。幼狮战斗机空重为7285公斤,最大起飞重量为16.5吨;幻影2000空重为75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为17吨。两项数值均低于我机,但它们的几何尺寸要小得多。F-16的空重与最大起飞重量因生产批次的不同而不同。空重大致从7.0-9.3吨,最大起飞重量 -23.1吨,已由轻型战斗机接近重型战斗机水平,尺寸小而重量大。90年代出现的欧洲阵风与台风战斗机亦存在类似F-16的情况。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歼八Ⅱ的空重和最大起飞重量与其身长不相称,好似一名瘦高个拳击手,力量显得异常单薄。国外与歼八Ⅱ相同或相近尺寸的战斗机最大起飞重量大致在25-35吨,满足此项数值的国产战机只有歼轰七。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发动机推力小;二是机翼形状及增升设计不合理,起落架强度不够;三是西方飞机尽其可能地使用复合材料、并配以广泛使用钛合金用来减轻重量,由于装备比较完善的电子设备、还有大容量机内油箱,起飞重量往往比较大,而歼八Ⅱ的小起飞重量只能说明有效空间少。我们可以作一大胆推测,如果当初用WS-6改装歼八Ⅱ,那么该机势必要加大起飞重量,同时改善火控雷达,翼型、气动布局等均要发生深刻变化。然而这对使用单位的习惯不相符,他们习惯于使用轻型的、维修简单的飞机,而不愿使用精密、复杂的作战系统。

    有人认为歼8Ⅱ之所以细长,是与其采用两台发动机密不可分的。诚然,采用两台发动机是造成机身加长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更加细长的绝对因素。通过优化设计,完全可以控制总长度。在国外,不乏采用同一型号、或近似型号发动机装备数款战斗机的实例。除重型的A-5、F-111、苏-24等机身较长、起飞重量超重外,其他型号的双发飞机,除起飞重量大幅攀升外,机身长度没有歼八Ⅱ增加明显(歼八Ⅱ采用的涡喷13实是涡喷7的改进型)。例如,同是采用F100、F110涡扇发动机,F-16为单发,机长为15.09米,F-15为双发重型机,机长19.43米;在两台发动机基础上改用一台F404涡扇发动机的F-20,机长为14.42米,同样采用一台F404的X-29长16.44米,X-31长14.85米,JAS-39为14、10米,双发型的F/A-18机长为17.07米,双发的法国阵风A为15.8米;采用F-119发动机的双发型YF-22机长19.56米,F-22机长缩短为18.92米,YF-23机长20.5米,单发的X-32长14.03或者14.42米,X-35机长 米;采用一台M53发动机的幻影2000机长14.36米,双发型的幻影4000为18.70米,采用M53改进型的M88的阵风A机长15.8米,阵风C则缩短到15.3米。这些是70年代以后的设计,此前的机型主要有采用一台J79发动机的F104,机长16.69米,双发F-4为19.20米;采用J52发动机的单发攻击机A4机长12.29米,双发重型攻击机A-6达16.69米;采用埃纹发动机的单发猎人战斗机长13.93米,双发闪电式截击机长16.84米;采用两台RD-33发动机的米格-29长16.28米,采用一台RD-33改进型RD-93的中国FC-1机长14米……通过实例对比,可以明确战斗机的长度确实与采用发动机台数有关,但不会造成机身明显的加长。歼八由歼七发展而来,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发动机,歼七机长13.95米,歼八含空速管长21.52米,而歼八Ⅱ却达到21.59米,较前述飞机,增长幅度过大,而起飞重量过小,不能不说是遗憾。

  歼八的增升装置与起落架收放形式传承于米格-21,机翼上安置有简单襟翼,既无前缘襟翼,又无F-15、闪电相同的机翼扭转度。因为主起落架支柱在翼下,且又向内、向前斜向收入机身内,致使翼下内侧挂架仅能携带格斗导弹,而紧靠主起落架支柱的挂架又无法携带大型副油箱,不利于增加载荷与航程。如果修改机翼形状与增升方式配以主起荷架垂直向内收入机身,歼八Ⅱ的装载量定能提升。F-4、台风、幻影2000的布局与作法便是明证。至于座舱狭小、机身上下有鳍、机翼有翼刀,水平尾翼有防振颤配重则是仿制米格飞机的通病。仿制米格-23而引入的可折叠腹鳍无助于减轻飞机重量与使用成本。
  发动机推力小,油耗大
  发动机是制约我国飞机发展的两大瓶颈之一,歼八Ⅱ也不例外地受此影响。歼八安装两台歼七使用的WP-7发动机,歼八Ⅱ换装的WP-13是WP-7的改进型,系苏联由P11发展而来的P13涡喷发动机的仿制型,两者均属于50年代的技术水平,前者的国产型号就是WP-7。两者只有微小的变化,具有通用性。WP-13自重1306kg,加力推力63.45千牛,推重比5.28,油耗率起飞阶段为2.2公斤/公斤/小时,巡航阶段0.99公斤/公斤/小时。虽然我们一直坚持对WP-13的改进,但由于技术制约,改进幅度不大。因发动机推力小,限制了歼八Ⅱ的起飞重量,而高油耗率又进一步缩短了该机的航程。

  70年代以来,西方的第三代战斗机纷纷采用先进的涡扇发动机。较之涡喷发动机具有推力大,噪声小,油耗低等优点,进入80年代,西方的战斗机基本实现涡扇化,就连我国周边的大小国家及地区已基本实现了主力战机涡扇化。而我们仍然依赖五、六十年代苏联人给予的家底来装备90年代的主力战斗机,单这一点就严重制约我军机的性能发挥。目前,西方的军用同类发动机已向小型化发展,几何尺寸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推力及推重比却越来越大,并出现了推力矢量发动机,发动机控制技术采用全权数字式控制系统,操纵限制越来越小。相比之下,我国发动机整体水平依然落后。早在歼八立项不久,我们即已开始研制与AL-31、F-100/110推力相当的WS-6涡扇发动机,并实施将WP-6改进为WS-5,测绘仿制波音707所用JT8D涡扇发动机的WS-8计划,70年代在周总理的主持下引进英国斯贝MK202涡扇发动机,仿制型号为WS-9。虽然有关部门对WS-6进行了改进,甚至于1982年试车达到了138千矢推重比为7的预期指标。使人难以想象在AL-31、F-100研制的同时,我们居然会有相似的涡扇发动机,但因没有配套飞机而下马。仿制成功的WS-9,当初也是无使用飞机而停顿,造成日后定型的歼轰七因缺少发动机而只有少量入役,大大影响了我军战斗力。在WS-6下马之际,该发动机几乎达到定型状态只待投产。WS-6曾是我们很有希望的发动机,不仅可以提升我军战斗力,还可以大幅提高航空工业整体水平。它的下马,以及歼九、运十的下马,使我国航空工业裹足不前。

  火控雷达落后,作战能力严重不足

  发展歼八Ⅱ的目的就是要在机首雷达罩内安装大型火控雷达以实现全天候与超视距空战与拦射能力。但从公布的大量歼八Ⅱ照片、歼八ⅡM计划及当前的改进来看,歼八Ⅱ不可能装备可下视下射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其火控雷达至多相当于米格-23的高空云雀或F-4的早期型号。我国的中程空空导弹PL-11系意大利的阿斯派德的仿制型。从我国的导弹护卫舰最终以HQ-7舰空导弹取代HQ-61舰空导弹来看,PL-11性能平平,而歼八Ⅱ的火控雷达似乎对其不相配。关于这一结论,可以从歼八Ⅱ只带格斗导弹而不见PL-11导弹窥视一斑。

  歼八的设计构思是高空高速截击机。作为截击机的重要特征就是有先进的火控雷达和中程空空导弹,而此方面歼八以至歼八Ⅱ均不过关;执行格斗任务又无优良的飞行性能。将拦截轰炸机为主的截击机改进为以制空为主的战斗机,是歼八Ⅱ的第三个先天不足,航空电子落后又是制约我国飞机发展的第二个瓶颈。我国曾经成功研制出脉冲多普勒雷达,除歼轰七装备有这种雷达外,不知歼八Ⅱ为何没有装备。该机装备此种雷达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歼八Ⅱ作战灵活性不足、缺乏弹性的原因是与载弹量、航程偏小等有关,更重要的是该机火控雷达落后,从而制约该机作战潜力的发挥。这大概是我国发展歼八ⅡM的原因。

  批驳两种观点

  早在歼八Ⅱ服役之初,业内就有人声称该机在性能上全面超越米格-23。歼八Ⅱ的设计目标是抗击苏联最后一种第二代战斗机米格-23的挑战,大量借鉴了后者的设计。米格-23早于歼八Ⅱ近20年服役,其设计者是著名的米高扬设计局。在设计该机时已有几代或几批世界闻名的战斗机,其中包括我国仿制的米格-17/19/21等。为了研制米格-23,他们已对相关技术作了大量预研,掌握了许多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苏联倾其全力发展空中优势以对抗北约。米格-23服役之后,性能不断得到提升,不仅装备有中程空空导弹,还有部分下视下射能力,高空最大速度、机动性均优于我机。所采用的P29-300涡喷发动机不仅推动大、泼辣,还是同类发动机的终极,达到了巅峰状态。使我国仿制P29-300的前代P13发动机的WP-13无法望其项背。再者米格-23的数量亦远远超出歼八Ⅱ,不仅有质的优势,更有数量优势,直到目前仍有很大的改进余地。我机的设计目标就是追赶米格-23,在成功仿制米格-21之后,在工业实力、特别是航空工业实力落后于苏联的情况下,要研制出赶超米格-23之机,其困难性可想而知,何况我们的设计又无法摆脱苏联的影响,缺乏对高性能战机的热情及不断的决策失误呢。小展弦比,常规三角翼布局配之以落后的设计思想严重制约了歼八Ⅱ的潜能,使之无法全面与米格-23相抗衡。

  身为世界上最后一种第二代战斗机,歼八Ⅱ不仅落后于米格-23,就是与其它主要第二代战斗机,如F-104,F-5、F-4、幻影Ⅲ、幻影F1、Saab-37等相比,也是处于下游。那些认为歼八Ⅱ超出其他第二代战机、具有第三代战机的部分特征,超出F-16、幻影-2000的部分性能等言论是缺乏根据、有失公允的。世界上第一种2倍音速战斗机F-104的最后一种改型,已是一种可发射麻雀或阿斯派德中程导弹的优秀截击机,拦射性能超过歼八Ⅱ。在80年代以后进行了大量改进的F-4,性能全面超越歼八Ⅱ及以后的歼八ⅡM。即使未升级,作战弹性、综合作战能力仍超出我机一大截。F-5的作战能力大致与歼八Ⅱ相同,其最终改进型F-20,由于装备了AN/APG-67脉冲多普勒雷达和外挂物管理系统、玻璃化座舱、F404涡扇发动机后,达到了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只是由于里根政府放开高性能战斗机F-16的出口限制,迫使其没有正式生产。Saab-37的情况同F-4。F-16、幻影-2000是典型的第三代轻型战斗机,性能各有所长,无论在截击、格斗、对地攻击等方面均表现出色。由于它们装备了先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已不需要刻意追求高耗油的升限与速度最大化,换装高性能的射后不管导弹,更使两者如虎添翼,迅猛异常。因此,即使歼八Ⅱ在最大速度与最高升限超出它们已毫无实际意义。由于火控系统的落后,歼八Ⅱ不仅空战能力严重不足,而且对搜寻隐形飞机方面更是难施拳脚。

  无论将歼八Ⅱ与国外第二代战机相比,还是与第三代战斗机相比均不公平。它们在时间上根本没有可比性:有些是相差一代,有些是早已退役或即将退役。作为世界上最后一种第二代战斗机,出现在多数第三代战斗机服役10年左右和第四代战斗机原型机试飞之际,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未来的可能冲突中已不可能与第二代战斗机相较量。

  升级改进

  早在歼八Ⅱ尚未正式服役之际,航空界与使用单位已认识到了该机的不足。为了解决火控雷达及作战能力等问题,我方与美国签订协议,由格鲁门公司改装50架歼八Ⅱ,并提供5架备份。改进内容主要包括:安装F-16C/D所用的AN/APG-66火控雷达,LN-39导航系统、平视仪、任务和大气数据计算机等。改装目的是赋予该机拥有下视下射、超视距的全天候作战能力。作为补充,由格鲁门公司帮助研制歼七M的终极改型-超七。然而,上述两项努力均因某种原因而搁浅。随后我方可能与以色列、意大利等国接触,寻求改进歼八Ⅱ之路。正当我方无可奈何之余,正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先的冤家对头却要帮助我们改装歼八Ⅱ。中俄双方合作的产物称为歼八Ⅱ,改进方法与美国的和平典范方案相似,改进核心是引入了甲虫-8Ⅱ火控雷达,辅以导航和电子对抗系统,完成了早期的改装设想。歼八Ⅱ不仅拥有良好的拦射能力、还有反舰攻击能力,作战能力较之前辈提高了许多。然而,没有迹象表明歼八ⅡM已经装备部队,而公开的资料称该机是外贸机,直到目前,也未向外售出一架。就在我们急于发展歼八ⅡM之时,沈飞公司还发展了安装有受油控管的新型别,另有部分机型增加雷达靠警装置。种种迹象表明,对歼八Ⅱ的改进仍在继续,包括验证主动控制技术,换装新型发动机等。自歼八Ⅱ服役以来,我国已有性能更加先进的飞豹战斗轰炸机服役,因有比较先进的火控雷达终使空射C801反舰导弹明花有主。这种雷达若移植到歼八Ⅱ上,将使该机获得宝贵的反舰能力。同期还有对歼七M的机翼形状的改型,以及第三代战斗机歼十的研制,如果将这些技术合成于歼八Ⅱ一身,必将极大提高该机的战斗能力。实际上,这些分散的努力却未集中到一个机型上,并对其他型别进行改进,至少现在还没有。

  反思

  回顾及总结歼八Ⅱ的发展经验,进行深刻检讨,对发展我国的航空工业是非常有益的。我国航空工业历经50余年发展,虽然取得喜人成就,但仍落后于西方数十年--这种差距本来是可以缩小的。随着巴西、印尼、以色列、印度、韩国、日本等国家航空工业的崛起,以及周边安全形象形势的变化,使我们不得不对我国航空工业历史及现状作出评价。本文就是通过对歼八Ⅱ的简要回顾与述评继而进行反思,也是对本文的总结。

  在进入21世纪之初,在陈水扁等一小撮极力鼓噪台独时,在许多国家纷纷将航空(含航天)工业作为关系国家安全的支柱产业时,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包括歼八Ⅱ在内的许多防卫政策与计划作深刻反思,从而鞭策我们团结一致,坚定发展民族航空工业的决心与信心,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使我们的航空工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我们有世界一流的战机保卫祖国的领空与海疆!

15年前歼8-2刚刚面世时的颀长外形和涂装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它我有种特别的感情,虽然它并不很漂亮,也不是很先进。
虽有些长
但仍属好文
虽有些长
但仍属好文
唉……F-8II、Y-10、WS-6、MD-82、该上的没上,不该下的下了。
我也觉得可惜!
我第一次看到J8II也兴奋好久,因为终于看到中国的战斗机不用机头进气了~!!!
同感..............................
以下是引用lockheed在2003-9-2 23:31:00的发言:
我第一次看到J8II也兴奋好久,因为终于看到中国的战斗机不用机头进气了~!!!

就是就是,那时候俺读初一,刚刚入门。
紧接着就是90年初Mig-29、Su-27访问北京,那时候对于Mig情有独钟,而Su-27却不知为何方神圣。
唉,一转眼,都十几年了。
[em09][em09][em09][em08][em08][em08]
<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color=#3333cc size=5>你们知道有卖1/72的歼八吗?</FONT>
[B]以下是引用[I]lockheed[/I]在2003-9-2 23:31:00的发言:[/B][BR]我第一次看到J8II也兴奋好久,因为终于看到中国的战斗机不用机头进气了~!!!
以前看到强5也是这种感觉!!!
<P>八爷正好反映了我们国家的整体航空科技与制造业的真实情况.</P>
<P>额第一次看到q-5的图就是在小学自然课本上,觉得满有型。当然那时还不知道是q-5。</P>

<P>ps: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对J8的长度太长耿耿于怀呢?电台的广告可是“增长”的啊![em01][em01][em01]</P>
既然是转贴,楼主为何不把J-8F/H的情况也找来呢?这才是现役装备啊。老八是老,不过老牛也是可以吃嫩草的。
<P>所谓的辉煌历史完全是空中楼阁,当时的科技和工业水平都达不到,反映在型号上就是众多技术没有预研就直接进入工程开发,能做出来才有鬼呢!</P>
<P>如果不是当初痛下决心,保J8,那么,九十年带中我们连J8B和J7E都不会有,只能拿J6去进行对台演习!</P>
<P>非常理智中肯的剖析,事实胜于宏辩,该承认的差距不会盲目去否定,该放弃的就要学会放弃.要是每个人都能如此,我们空军就不会如此落后.</P>
<P>这篇都算好文?看来该贵宾楼主的水平也很一般!中肯的说转的这篇老文在虚幻上已经一早就被批臭了!单凭说机身细长是老8的缺陷之一就可以说是不懂飞机的主。</P>
<P>还是建议看看离子鱼大虾的评说为好!</P>[em0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2 12:09:24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2 12:08:55编辑过]
恩,好文,冒泡一下
[B]以下是引用[I]fat_bird[/I]在2005-12-12 9:12:00的发言:[/B][BR]<P>另外, 转帖也得注意转帖的公德, 不能任意删改文章内容从而改变文章主要思想.</P><P><a href="http://www.war-sky.com/forum/read.php?tid=110547&amp;keyword=%B6%D4%D6%D0%B9%FA%BC%DF%B0%CB%A2%F2%D5%BD%BB%FA%B5%C4%C8%AB%C3%E6%C6%CA%CE%F6" target="_blank" >http://www.war-sky.com/forum/read.php?tid=110547&amp;keyword=%B6%D4%D6%D0%B9%FA%BC%DF%B0%CB%A2%F2%D5%BD%BB%FA%B5%C4%C8%AB%C3%E6%C6%CA%CE%F6</A></P><P>看看楼主到底删了多少?</P>
大哥,这帖子是03年的老帖啊!
[B]以下是引用[I]青之六[/I]在2005-12-6 19:06:00的发言:[/B][BR]既然是转贴,楼主为何不把J-8F/H的情况也找来呢?这才是现役装备啊。老八是老,不过老牛也是可以吃嫩草的。
03年的帖子啊,那时候多在说D,知道F/H的不多。
[B]以下是引用[I]马丕[/I]在2005-12-12 11:46: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fat_bird[/I]在2005-12-12 9:12:00的发言:[/B][BR]<P>另外, 转帖也得注意转帖的公德, 不能任意删改文章内容从而改变文章主要思想.</P><P><a href="http://www.war-sky.com/forum/read.php?tid=110547&amp;keyword=%B6%D4%D6%D0%B9%FA%BC%DF%B0%CB%A2%F2%D5%BD%BB%FA%B5%C4%C8%AB%C3%E6%C6%CA%CE%F6" target="_blank" >http://www.war-sky.com/forum/read.php?tid=110547&amp;keyword=%B6%D4%D6%D0%B9%FA%BC%DF%B0%CB%A2%F2%D5%BD%BB%FA%B5%C4%C8%AB%C3%E6%C6%CA%CE%F6</A></P><P>看看楼主到底删了多少?</P></div>大哥,这帖子是03年的老帖啊!

知道这帖老, 没想到有这么老.呵呵
<P>八爷身上凝聚着无数老一辈航空人的心血呀,希望现役的八爷们好好的改装一番,争取再多撑几年。</P>
[em01]
好文,我个人就讨厌那中哄骗无知小孩的人。我以前就看到拿J8Ⅱ去和 二代机三代机比速度和高度的 数据。军机是打仗的东西,怎么变成搞体育的了?比赛跑跳高?不能消灭敌人给P3撞下来,真的伤自尊……
<P>和8爷相关的帖子人气总是很旺</P>
[B]以下是引用[I]huizhidao2005[/I]在2005-12-12 15:01:00的发言:[/B][BR]<P>八爷身上凝聚着无数老一辈航空人的心血呀,希望现役的八爷们好好的改装一番,争取再多撑几年。</P>
[em01]
光新机生产就起码再干五年,2030年你都能看到它在天上飞。
<P>马丕大人俺错啦,俺也是犯过这种错误的,有深刻教训。不错俺也是知道与时俱进的。</P>
<P>F-8f/h呢?</P>
歼-8H已经停产,目前就是在生产歼-8F。
[B]以下是引用[I]f22[/I]在2005-12-12 18:29: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P>[em01]</div>光新机生产就起码再干五年,2030年你都能看到它在天上飞。

2030年?用来做什么?到时候目前生产的F/A-22机体寿命都差不多到了,再过10年F-35都恐怕要装激光炮了,别说对抗美国,连泰国都恐怕威慑不了
为了迫切的需要生产8可以理解,服役到2030年总没必要,除了机体寿命,毕竟还有技术寿命要考虑,飞机要钱,飞行员更值钱,何况还有燃油和保障费用?如果只是用来巡逻摆架子,你用MIG-15也没关系;可是用来对抗美、日、印、韩,不知2030年的8有什么意义?
[B]以下是引用[I]雷神帝释天[/I]在2005-12-15 12:59: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f22[/I]在2005-12-12 18:29: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P>[em01]</div>光新机生产就起码再干五年,2030年你都能看到它在天上飞。</div>
2030年?用来做什么?到时候目前生产的F/A-22机体寿命都差不多到了,再过10年F-35都恐怕要装激光炮了,别说对抗美国,连泰国都恐怕威慑不了
为了迫切的需要生产8可以理解,服役到2030年总没必要,除了机体寿命,毕竟还有技术寿命要考虑,飞机要钱,飞行员更值钱,何况还有燃油和保障费用?如果只是用来巡逻摆架子,你用MIG-15也没关系;可是用来对抗美、日、印、韩,不知2030年的8有什么意义?
到时你不就知道了?
这个回答真好...2030年我可能比较关心前列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3 21:30:37编辑过]
[B]以下是引用[I]lockheed[/I]在2003-9-2 23:31:00的发言:[/B][BR]我第一次看到J8II也兴奋好久,因为终于看到中国的战斗机不用机头进气了~!!!



同感.....还是俺现场见过的第一种军机
[em07]
[B]以下是引用[I]lockheed[/I]在2003-9-2 23:31:00的发言:[/B][BR]我第一次看到J8II也兴奋好久,因为终于看到中国的战斗机不用机头进气了~!!!

  确实……我从小就痛恨机头进气的,虽然知道是设计上没办法的事情……
[B]以下是引用[I]f22[/I]在2005-12-6 20:47:00的发言:[/B][BR]<P>所谓的辉煌历史完全是空中楼阁,当时的科技和工业水平都达不到,反映在型号上就是众多技术没有预研就直接进入工程开发,能做出来才有鬼呢!</P><P>如果不是当初痛下决心,保J8,那么,九十年带中我们连J8B和J7E都不会有,只能拿J6去进行对台演习!</P>

我知道你很难过
知道了真相反而坦然了,就那水平,一步步来才有了今天.
我第一次见到歼八Ⅱ的时候激动了老半天~
[B]以下是引用[I]gllyq[/I]在2003-9-2 0:10:00的发言:[/B][BR]唉……F-8II、Y-10、WS-6、MD-82、该上的没上,不该下的下了。
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