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求無關油價飆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06:07
台湾苹果日报


        國際油價在柯林頓時期的8年來均維持在每桶20美元出頭的低價;2002年起,油價開始逐年狂飆到超過每桶60美元,不到3年,油價就漲了2、3倍。於是大家擔心會不會發生第三次「石油危機」?



       事出必有因!我在幾乎所有的西方主流媒體的報導上,包括國際一流專業財經雜誌的評論中,都感覺到他們在灌輸世人說:中國快速的成長擴張是導致這次油價飆漲的主因。因為過去4年來,中國的原油消費成長高於全球平均的6、7倍;且如今中國已成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僅次於美國。



        問題是,直到最近中國的原油消費只佔全球總原油消費的8%,其中僅約4%須倚賴進口,這點需求怎會使國際油價在布希主政的數年內從每桶二十多美元漲到六十多美元?這種推論會不會有點兒違反供需原理?也有些國際媒體會告訴我們,中、美兩國的石油消費佔全球消費的1∕3,暗示兩國才是油價飆漲的兩個主要推手。非常有趣的是,你在這些「國際輿論」中看不到中國佔8%和美國佔全球總原油消費的25%的數字,只看得到加起來等於1∕3的「剪輯數字」。中國自1980 年起就開始高速成長,不是在2000年才高速成長。如果中國的需求是國際油價飆漲的大推手,那為何在2000年的前10年,國際油價能保持平穩的二十多美元?





[B]美元角色舉足輕重[/B]




       那油價為何攀高?國際貨幣基金(IMF)曾表示,導致目前原油價格飆漲的主要原因,來自於投資人對煉油與輕原油剩餘產能缺乏的疑慮,而非全球石油供給不足。沙國石油部長今年5月也同樣表示,其實全球石油剩餘儲備充足,但下游產業出現瓶頸及缺乏及時數據,是石油業受創的兩大因素。其他可能因素還包括美元貶值、美伊戰爭和中國需求等。這些都是原因,但考慮到過去5年來,原油對美元升值超過100%;而同時段金價對美元也升值了近100%。也就是說,國際油價以美金計價是飆升的,但如果是以古早的國際貨幣金價來衡量的話,並沒有可觀的漲幅!這不免讓人懷疑美元恐怕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1970 年初,以阿十月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氣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導致1973年10月發生石油禁運事件,使油價從每桶3美元一路漲到1974年1月的每桶11 美元。這時全球物價指數高漲,經濟衰退,史稱「第一次石油危機」。但是Barsky和Kilian 兩位經濟學家在檢視歷史資料時,發覺早在1970年初OPEC(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的石油禁運造成油價高漲之前,國際物價早已處於上揚階段了。



       石油禁運開始於1973年10月17日,解除於1974年3月18日,而美國物價指數高漲、經濟衰退是在1973年10月跌到谷底,而後儘管石油尚在禁運中,經濟開始緩步復甦。換句話說,美國經濟的衰退是在石油禁運前就已開始,油價高漲只是加深了這種衰退。美國的金融擴張等內部問題恐怕才是當時物價指數高漲的始作俑者!



       柯林頓時期,創財政盈餘歷史新高。柯林頓幾乎把雷根留下的債務還清,但現在布希又讓美國國債創了新高。即使民主法治健全如美國,但總統不一樣,國運也不一樣。跟柯林頓時代比起來,布希時代,經濟下滑,M2貨幣成長率卻有2、3倍的增幅。全球原油供應的增長是固定的,而美國這幾年加速印製美鈔速度,自然會使美元價值在兌換原油時感覺變薄了。
至於第三次「能源」危機會不會發生,如果會的話,也不是石油惹的禍。歷史上大部分的經濟衰退是發生在中東紛亂之前,而非之後。對此,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的角色絕對比OPEC更為關鍵!但反求諸己永遠不是最簡單的,而國際媒體也永遠不乏代罪羔羊,也難怪各政權都想掌控媒體。目前美國人的平均石油消費量約是中國的13倍,這種差距終將可觀的縮減,所以長期而言,中國會是油價的一大推手,但現在還不是。這次真正的大角是美國。





羅竹平
作者為成功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美國加州聖塔克魯茲大學國際經濟學博士台湾苹果日报


        國際油價在柯林頓時期的8年來均維持在每桶20美元出頭的低價;2002年起,油價開始逐年狂飆到超過每桶60美元,不到3年,油價就漲了2、3倍。於是大家擔心會不會發生第三次「石油危機」?



       事出必有因!我在幾乎所有的西方主流媒體的報導上,包括國際一流專業財經雜誌的評論中,都感覺到他們在灌輸世人說:中國快速的成長擴張是導致這次油價飆漲的主因。因為過去4年來,中國的原油消費成長高於全球平均的6、7倍;且如今中國已成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僅次於美國。



        問題是,直到最近中國的原油消費只佔全球總原油消費的8%,其中僅約4%須倚賴進口,這點需求怎會使國際油價在布希主政的數年內從每桶二十多美元漲到六十多美元?這種推論會不會有點兒違反供需原理?也有些國際媒體會告訴我們,中、美兩國的石油消費佔全球消費的1∕3,暗示兩國才是油價飆漲的兩個主要推手。非常有趣的是,你在這些「國際輿論」中看不到中國佔8%和美國佔全球總原油消費的25%的數字,只看得到加起來等於1∕3的「剪輯數字」。中國自1980 年起就開始高速成長,不是在2000年才高速成長。如果中國的需求是國際油價飆漲的大推手,那為何在2000年的前10年,國際油價能保持平穩的二十多美元?





[B]美元角色舉足輕重[/B]




       那油價為何攀高?國際貨幣基金(IMF)曾表示,導致目前原油價格飆漲的主要原因,來自於投資人對煉油與輕原油剩餘產能缺乏的疑慮,而非全球石油供給不足。沙國石油部長今年5月也同樣表示,其實全球石油剩餘儲備充足,但下游產業出現瓶頸及缺乏及時數據,是石油業受創的兩大因素。其他可能因素還包括美元貶值、美伊戰爭和中國需求等。這些都是原因,但考慮到過去5年來,原油對美元升值超過100%;而同時段金價對美元也升值了近100%。也就是說,國際油價以美金計價是飆升的,但如果是以古早的國際貨幣金價來衡量的話,並沒有可觀的漲幅!這不免讓人懷疑美元恐怕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1970 年初,以阿十月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氣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導致1973年10月發生石油禁運事件,使油價從每桶3美元一路漲到1974年1月的每桶11 美元。這時全球物價指數高漲,經濟衰退,史稱「第一次石油危機」。但是Barsky和Kilian 兩位經濟學家在檢視歷史資料時,發覺早在1970年初OPEC(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的石油禁運造成油價高漲之前,國際物價早已處於上揚階段了。



       石油禁運開始於1973年10月17日,解除於1974年3月18日,而美國物價指數高漲、經濟衰退是在1973年10月跌到谷底,而後儘管石油尚在禁運中,經濟開始緩步復甦。換句話說,美國經濟的衰退是在石油禁運前就已開始,油價高漲只是加深了這種衰退。美國的金融擴張等內部問題恐怕才是當時物價指數高漲的始作俑者!



       柯林頓時期,創財政盈餘歷史新高。柯林頓幾乎把雷根留下的債務還清,但現在布希又讓美國國債創了新高。即使民主法治健全如美國,但總統不一樣,國運也不一樣。跟柯林頓時代比起來,布希時代,經濟下滑,M2貨幣成長率卻有2、3倍的增幅。全球原油供應的增長是固定的,而美國這幾年加速印製美鈔速度,自然會使美元價值在兌換原油時感覺變薄了。
至於第三次「能源」危機會不會發生,如果會的話,也不是石油惹的禍。歷史上大部分的經濟衰退是發生在中東紛亂之前,而非之後。對此,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的角色絕對比OPEC更為關鍵!但反求諸己永遠不是最簡單的,而國際媒體也永遠不乏代罪羔羊,也難怪各政權都想掌控媒體。目前美國人的平均石油消費量約是中國的13倍,這種差距終將可觀的縮減,所以長期而言,中國會是油價的一大推手,但現在還不是。這次真正的大角是美國。





羅竹平
作者為成功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美國加州聖塔克魯茲大學國際經濟學博士
算是比较中肯的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