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央提出自主创新时,中国正在丧失自主创新的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6:56:21
当中央提出自主创新时,中国正在丧失自主创新的基础

    资本逐利的逻辑决定了他们追求的就是利益最大化。跨国公司购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对他们的合适,是否对我们也合适?


  如果他们购买的是龙头企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对他们合适的反面,就是对我们的不合适。外资由此可以控制一个行业,掌握着这个行业的技术主导权,并控制市场份额。




  外资,在国人的心目中,几乎就是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就业机会和税收的代名词,那么,除去对行业形成威胁的负面影响外,能否造福一方百姓呢?苏州聚集的几乎都是国际企业,可和周边地区比起来,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明显偏低,这样的发展模式,需要重新评估。


  
  龙头被吃掉行业就完了


  今年以来,跨国公司并购我国龙头企业的趋势有所加剧。10月25日,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被美国凯雷投资集团收购。此前,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收购了山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后,又把目光转向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厦门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卡特彼勒是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厦工集团占据了中国装载机市场份额第一。业内人士认为,一旦卡特彼勒竞购厦工集团股份获得成功,它在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垄断地位必将提前形成。


  另外,有消息称,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和佳木斯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即将出售,它们分别是中国采煤机和掘进机行业中的老大,美国国际煤机公司的评价是:5年内中国煤机市场没谁能取代两企业的行业龙头地位。还有人说,掌握了这两家企业,实际上就控制了整个市场。


  随着制造业的水平的提高,中国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竞争能力提升到对他们构成潜在威胁的时候,再加上迅速占领中国巨大市场的需要,他们就选择了尽快到中国直接投资。

  中国只有徐工、柳工、厦工、三一重工等为数不多的工程机械强势企业,没有了他们,整个行业就完了。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装备工业不能让外资完全控制。重大技术装备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在这里一个企业的价值绝不能仅以当前的净资产价值来计算,因为它涉及到国家长期的发展能力问题。


  资本就要逐利


  目前我国机械工业中57%的产品产业化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完成的。不过,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业内一个基本的共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和国外的主要差距在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存在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自主研发的能力差,研发投入少。


  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于珍透露,目前我国机械工业新产品贡献率仅为5.9%,仅为工业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工业发达国家机械工业新产品寿命周期一般为3年~5年,而我国新产品寿命周期为10年。许多与重大技术装备有关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然依靠进口。



  “中国产业的技术吸收和模仿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曹建海说,其中研究与开发经费的不足是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的首要障碍。他用一些数据来进行说明:在国家层面上,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约在2%~3%之间,发展中国家约在1%~1.5%之间,而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则徘徊在0.6%左右,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在产业层面上,我国全部工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其销售额的比重平均为0.32%,而美国在1992年产业研究与开发投入平均为3.7%。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4大机械设备制造大国。可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大而不强的现状则有目共睹。中国原国家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就曾形象地比喻为“虚胖子”。


  当这个“虚胖子”遭遇外资企业购并后,严重后果已经显现。在内燃机领域,德国博世公司收购江苏无锡威孚有限公司后,将技术中心撤销、合并。由于博世进一步控制了销售渠道,它还将P型喷油泵产品的销售价格由原来的7000元一件提高到13000元,赚取超额垄断利润。


  “外资控制中国龙头企业后,撇开其他不谈,仅获取到的经济利益就是巨大的,而且,从来没有什么世界大同,资本逐利的逻辑决定了他们追求的就是利益最大化。”曹建海说。


  不能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来形容跨国公司,但是,他们的表现已足以让人警惕: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大装备项目办公室主任隋永滨透露,在西气东输项目中,一种用于主要管线上的大型阀门,在第一次招标时,有我们国内的企业参加,国外公司为了进入中国市场,把价格压得很低。当西气东输扩容工程招标时,全部是外国公司参与竞争,外国公司联手一下将阀门价格拉高到原来的近两倍,而且交货期也比第一次延长了,质量保证金也比原来降低了。

 
  对于装备制造业,有各种各样的词汇来形容:有说是“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动机”的,也有说“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其实,这个目前还没有完全担起“装备中国”重任的“制造业的母机”,其重要性怎样形容都不为过。
  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收购活动有三个基本点:必须控股、对方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由此,跨国公司的战略就是以资本运作方式,“吃定”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进而打造自己的全球产业链和实现对中国市场的垄断。


  装备制造业的行业特点是面宽,门类多,品种复杂,它的龙头企业,比其他工业行业要多得多。中央政府不可能像管其他工业行业那样,抓住几个大的集团,就能把握住行业。而且,经过机构改革后,这个行业的绝大多数龙头企业都归地方政府管辖,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招商引资”的扭曲政绩考虑,对跨国公司并购龙头企业采取十分积极态度,甚至通过行政手段强行推动。于是,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纷纷“沦陷”。而这个时候,中央政府正在强调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路风指出,这种尴尬局面提出了一个严重警告:中央政府正在丧失规划中国工业发展的能力。

  

  据了解,在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早期及其过程中,其他国家都曾采用过行政和立法等支持手段。比如在法国,当国产设备研发出来时,即使价格高于进口产品,或者质量的可靠性以及完善程度还达不到其他国家产品的水平时,他们仍旧提倡甚至是强制使用国产设备。韩国颁布过《首套截止法》,即同类大型成套设备只准进口一套,其他需求必须以自主的消化吸收哪怕是仿制来解决。




  中国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股权多元化是改革一个重要路径。“我们需要克服国企卖给民营企业一定就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观点。”曹建海认为,未来一段时间,装备工业提升技术水平还需要建立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研发来完成,而当民营资本参股或控股装备工业企业后,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变由地方政府一手主导引进外资、“强迫靓女先嫁”的局面。“由于利益主体明确,还可以减少中国企业在合资中遭受的种种损害。”


 跨国公司频频在国内攻城掠地也许可以归结为行业管理的缺失,但另外两个问题似乎更值得重视:一是国家应建立审查机制,对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外资并购进行审查。


从联想收购IBM、中海油并购尤尼科可以看出,美国有完善的审查机制。二是定价机制。路风指出,按照账面净资产来卖企业是贱卖国有资产,关于不低于账面净资产就可以接受的规定不科学,因为品牌效应、营销网络都应该放到定价中去。当中央提出自主创新时,中国正在丧失自主创新的基础

    资本逐利的逻辑决定了他们追求的就是利益最大化。跨国公司购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对他们的合适,是否对我们也合适?


  如果他们购买的是龙头企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对他们合适的反面,就是对我们的不合适。外资由此可以控制一个行业,掌握着这个行业的技术主导权,并控制市场份额。




  外资,在国人的心目中,几乎就是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就业机会和税收的代名词,那么,除去对行业形成威胁的负面影响外,能否造福一方百姓呢?苏州聚集的几乎都是国际企业,可和周边地区比起来,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明显偏低,这样的发展模式,需要重新评估。


  
  龙头被吃掉行业就完了


  今年以来,跨国公司并购我国龙头企业的趋势有所加剧。10月25日,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被美国凯雷投资集团收购。此前,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收购了山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后,又把目光转向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厦门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卡特彼勒是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厦工集团占据了中国装载机市场份额第一。业内人士认为,一旦卡特彼勒竞购厦工集团股份获得成功,它在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垄断地位必将提前形成。


  另外,有消息称,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和佳木斯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即将出售,它们分别是中国采煤机和掘进机行业中的老大,美国国际煤机公司的评价是:5年内中国煤机市场没谁能取代两企业的行业龙头地位。还有人说,掌握了这两家企业,实际上就控制了整个市场。


  随着制造业的水平的提高,中国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竞争能力提升到对他们构成潜在威胁的时候,再加上迅速占领中国巨大市场的需要,他们就选择了尽快到中国直接投资。

  中国只有徐工、柳工、厦工、三一重工等为数不多的工程机械强势企业,没有了他们,整个行业就完了。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装备工业不能让外资完全控制。重大技术装备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在这里一个企业的价值绝不能仅以当前的净资产价值来计算,因为它涉及到国家长期的发展能力问题。


  资本就要逐利


  目前我国机械工业中57%的产品产业化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完成的。不过,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业内一个基本的共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和国外的主要差距在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存在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自主研发的能力差,研发投入少。


  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于珍透露,目前我国机械工业新产品贡献率仅为5.9%,仅为工业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工业发达国家机械工业新产品寿命周期一般为3年~5年,而我国新产品寿命周期为10年。许多与重大技术装备有关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然依靠进口。



  “中国产业的技术吸收和模仿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曹建海说,其中研究与开发经费的不足是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的首要障碍。他用一些数据来进行说明:在国家层面上,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约在2%~3%之间,发展中国家约在1%~1.5%之间,而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则徘徊在0.6%左右,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在产业层面上,我国全部工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其销售额的比重平均为0.32%,而美国在1992年产业研究与开发投入平均为3.7%。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4大机械设备制造大国。可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大而不强的现状则有目共睹。中国原国家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就曾形象地比喻为“虚胖子”。


  当这个“虚胖子”遭遇外资企业购并后,严重后果已经显现。在内燃机领域,德国博世公司收购江苏无锡威孚有限公司后,将技术中心撤销、合并。由于博世进一步控制了销售渠道,它还将P型喷油泵产品的销售价格由原来的7000元一件提高到13000元,赚取超额垄断利润。


  “外资控制中国龙头企业后,撇开其他不谈,仅获取到的经济利益就是巨大的,而且,从来没有什么世界大同,资本逐利的逻辑决定了他们追求的就是利益最大化。”曹建海说。


  不能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来形容跨国公司,但是,他们的表现已足以让人警惕: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大装备项目办公室主任隋永滨透露,在西气东输项目中,一种用于主要管线上的大型阀门,在第一次招标时,有我们国内的企业参加,国外公司为了进入中国市场,把价格压得很低。当西气东输扩容工程招标时,全部是外国公司参与竞争,外国公司联手一下将阀门价格拉高到原来的近两倍,而且交货期也比第一次延长了,质量保证金也比原来降低了。

 
  对于装备制造业,有各种各样的词汇来形容:有说是“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动机”的,也有说“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其实,这个目前还没有完全担起“装备中国”重任的“制造业的母机”,其重要性怎样形容都不为过。
  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收购活动有三个基本点:必须控股、对方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由此,跨国公司的战略就是以资本运作方式,“吃定”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进而打造自己的全球产业链和实现对中国市场的垄断。


  装备制造业的行业特点是面宽,门类多,品种复杂,它的龙头企业,比其他工业行业要多得多。中央政府不可能像管其他工业行业那样,抓住几个大的集团,就能把握住行业。而且,经过机构改革后,这个行业的绝大多数龙头企业都归地方政府管辖,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招商引资”的扭曲政绩考虑,对跨国公司并购龙头企业采取十分积极态度,甚至通过行政手段强行推动。于是,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纷纷“沦陷”。而这个时候,中央政府正在强调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路风指出,这种尴尬局面提出了一个严重警告:中央政府正在丧失规划中国工业发展的能力。

  

  据了解,在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早期及其过程中,其他国家都曾采用过行政和立法等支持手段。比如在法国,当国产设备研发出来时,即使价格高于进口产品,或者质量的可靠性以及完善程度还达不到其他国家产品的水平时,他们仍旧提倡甚至是强制使用国产设备。韩国颁布过《首套截止法》,即同类大型成套设备只准进口一套,其他需求必须以自主的消化吸收哪怕是仿制来解决。




  中国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股权多元化是改革一个重要路径。“我们需要克服国企卖给民营企业一定就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观点。”曹建海认为,未来一段时间,装备工业提升技术水平还需要建立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研发来完成,而当民营资本参股或控股装备工业企业后,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变由地方政府一手主导引进外资、“强迫靓女先嫁”的局面。“由于利益主体明确,还可以减少中国企业在合资中遭受的种种损害。”


 跨国公司频频在国内攻城掠地也许可以归结为行业管理的缺失,但另外两个问题似乎更值得重视:一是国家应建立审查机制,对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外资并购进行审查。


从联想收购IBM、中海油并购尤尼科可以看出,美国有完善的审查机制。二是定价机制。路风指出,按照账面净资产来卖企业是贱卖国有资产,关于不低于账面净资产就可以接受的规定不科学,因为品牌效应、营销网络都应该放到定价中去。
<P>不,中国创新的能力,5年后会小有提升,15年后会成为创新大国,25年后可以初步成为重新强国之一。</P>
<P>当然,这是以国家在战略上、政策扶持上、资金投入上的坚定支持为前提的。象科研、教育经费占DP的比重,近几年每年合计提高0.07%左右,10年后每年合计提高0.1%左右是比较有把握的,科研人才的增加和体制改革也是可以预见的。</P>
<P>不必过于悲观。</P>
[B]以下是引用[I]山人0504[/I]在2005-12-8 11:10:00的发言:[/B][BR]<P>不,中国创新的能力,5年后会小有提升,15年后会成为创新大国,25年后可以初步成为重新强国之一。</P><P>当然,这是以国家在战略上、政策扶持上、资金投入上的坚定支持为前提的。象科研、教育经费占DP的比重,近几年每年合计提高0.07%左右,10年后每年合计提高0.1%左右是比较有把握的,科研人才的增加和体制改革也是可以预见的。</P><P>不必过于悲观。</P>

我并不“悲观”,但的确很担忧。
给点“不悲观”的理由,谢谢
<P>中国人的创造力还被锁在盒子内,根本没有解放什么思想,处处讲政治,人才没有用武之地.抛开政治,中国教育制度不改善,前景绝不乐观.</P>
最大的问题在于不问经济质量,而把GDP作为考核政绩的首要因素了。
最大的问题在于不问经济质量,而把GDP作为考核政绩的首要因素了。
<P>呵呵</P>
<P>到中国用13位数的进口工具做8位数的工具的时候,中国几乎已经完了</P>
<P>  中国的工会实际就是当官的狗腿,中国的劳动法行同虚设,根本上就是保障企业利益的法律。合资、外资企业中方管理人员都是汉奸狗腿。本人曾经在这样的中日合资企业工作过多年。对于这样的事情深有体会。</P>
<P>  记得我们那里日方投资人刚刚来中国的时候(应该是94年),不敢让工人加班,遇到非要加班赶工期的时候,还拿着钱在生产线给工人一个一个的发钱,安抚人心,一个字“怕”啊。没过多长时间,在汉奸和狗腿们的帮助下,我们的工人都是“自愿加班”了。</P>
<P>  我们那里的日资、合资企业,加起班来要你的命,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5小时,几个月不休息属于正常现象,不是没有人去告过、闹过,也罢过工,闹了以后,劳动局的人来企业调查情况,他们刚走,企业马上派人去劳动局,送去一大堆资料:这是政府派给我们的创汇任务,现在你们来干涉,我们完成不了了,你们来完成吧!事后劳动局再也不敢来干涉,工人加班时间也是越来长。</P>
<P>  罢工的事情更是让人气愤!起因是中日合资企业的中方狗腿欲低价买断合同工的工龄,工人都觉得钱太少,不愿意,后来引起罢工。我们的政府公安局直接干涉,到几位“组织者”家里登门拜访,逐一“做思想工作”,后来的结果就是企业如愿以偿,没加一分钱买断了合同工的工龄,工人敢怒不敢言。</P>
[B]以下是引用[I]Superbow[/I]在2005-12-8 11:13: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山人0504[/I]在2005-12-8 11:10:00的发言:[/B][BR]<P>不,中国创新的能力,5年后会小有提升,15年后会成为创新大国,25年后可以初步成为重新强国之一。</P><P>当然,这是以国家在战略上、政策扶持上、资金投入上的坚定支持为前提的。象科研、教育经费占DP的比重,近几年每年合计提高0.07%左右,10年后每年合计提高0.1%左右是比较有把握的,科研人才的增加和体制改革也是可以预见的。</P><P>不必过于悲观。</P></div>
我并不“悲观”,但的确很担忧。
给点“不悲观”的理由,谢谢


同意,其实,合资并不是一好事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0 12:50:03编辑过]
不知上海机床厂近况如何?[em01]
<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Superbow</FONT></STRONG></P>
<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90年代我们的创新环境那么差,制度差、人才差、待遇差投资少,但还是在航天、造船等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联想、海尔、七匹狼等,也杀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FONT></STRONG></P>
<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未来我们的政府将抛弃市场换技术、实行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有什么理由不认为未来在国家新环境、新战略、大投入、大量新人才、企业、新制度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呢?</FONT></STRONG></P>
<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不要光把一个人均收入不足1000美圆、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老中国,和世界上那几个最成功的国家相比。和与我们处于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我们在创新方面还是做的很出色的。</FONT></STRONG></P>
<P>当我们自己没有核心技术和制造能力时,哪怕一个做饭的锅要你付出10天的工资你也的付,因为你没有制造能力。虽然这个比喻不是太恰当,道理就是这样的。只有自己拥有核心技术和制造能力,慢慢会壮大的;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绝对不能走终南捷径。</P>
[B]以下是引用[I]Superbow[/I]在2005-12-8 11:13: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山人0504[/I]在2005-12-8 11:10:00的发言:[/B][BR]<P>不,中国创新的能力,5年后会小有提升,15年后会成为创新大国,25年后可以初步成为重新强国之一。</P><P>当然,这是以国家在战略上、政策扶持上、资金投入上的坚定支持为前提的。象科研、教育经费占DP的比重,近几年每年合计提高0.07%左右,10年后每年合计提高0.1%左右是比较有把握的,科研人才的增加和体制改革也是可以预见的。</P><P>不必过于悲观。</P></div>
我并不“悲观”,但的确很担忧。
给点“不悲观”的理由,谢谢


去各大外资公司看看吧,那里的中方员工是从哪里来的?国有大型研究所、设计院和企业,基本上都是骨干力量。他们从中国创新战场的第一线,被迫跑到外资公司做销售,帮外国人赚中国人的钱,不悲观,确实是需要一些理由的。
缺少核心技术,缺少创新机制,几年后的中国就会被西方国家掏空了。龙永图之流当时敢和外国人在WTO谈判时拍桌子,就是中国那时还有那么一点自己的东西。可是这个家伙混了头,竟然叫嚣着反对自主品牌。果真如此,几年后,龙某人在谈判时哪怕是跳到桌子上去对手也不会把你当一回事。
这样下去,中国的明天很快就会变成拉美的今天。
好在中央是清醒的,万幸!从最近宣传自主创新的力度来看,情况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这也许可以成为“不悲观”的一个理由吧。
<P>今天偶尔看了一下新闻联播......</P>


<P>看到了一些特别让人感兴趣的东西</P>
CAT的东西我们单位也有,但是毛病不少哦。我们单位国外进口设备不少,可是故障率没他这个产品高,不知道是产品设计缺陷还是使用人的保养不当。还好数量少,不让生产都让他耽误了。
<P>自主创新的基础之一就是自主创新比仿制跟踪能获得更高收益,这就需要利润动机强烈的企业,严酷的市场竞争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障制度。</P>
<P>自主创新的最大理由就是能更多赚钱,离开这条,自主创新就是梦想而已。</P>
<P>别把中国和韩国日本相比,他们的比较优势转换速度要比中国快得多,所以更快地转向了自主创新,中国的驱动力就没这么强烈。</P>
<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cccp-cccp</FONT></STRONG></P>
<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以前科研机构和外企的待遇差距,太大了,1995年左右大概在500元比3000元的样子吧?1:6。现在科研机构的待遇一般都在2500以上吧,还有福利待遇,而且一定会持续上涨,外企也就在5000左右。</FONT></STRONG></P>
<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而且外企对人才的需求两是有限的,90年代一年才培养多少博士、本科生?现在呢?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会充实到科研队伍当中去的。</FONT></STRONG></P>
<P><FONT face=Verdana>龙永图等不是中国领导层的全部,胡温才是中国的决策人。</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