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关于德国装甲掷弹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37:22
坦克兵和装甲掷弹兵作战队列
   
前段时间我曾经写了写关于德国装甲掷弹兵的编制演变(注:参见二战论坛相关文章),很多战友和我联系表示对对于德军的基层战术很感兴趣,正好我在赫尔辛基考研时翻看了一些当年大战时期的德军教程(1944年版德国陆军装甲兵科装甲掷弹兵教程,重印版),于是结合资料写了一些关于德军单兵作战的文章,供各位参考,本文将分为队列篇和战术运用篇,这次贴出的是第1篇。
    1。装甲兵的战术队列简述
   
通常德军在一场开始前会先进行全面的战地侦察。战场整体侦察由空军,陆军集团军或者军直属飞行侦察中队完成。而战地局部侦察则一般由装甲师或装甲掷弹兵师内的装甲侦察营(PanzerAufklarungsAbteilung)负责。其主要装备装甲车,半履带车和其它车辆,强调高机动性。侦察部队的职责是侦测敌军阵地位置,部队部署情况和搜索适合装甲部队行进的道路,炮兵以及反坦克炮安置的位置,可以架桥或者渡过突击艇的渡口等等。
    而装甲掷弹兵部队在徒步行进中,也要适当进行侦察。通常分为两种:
    1.搜索(Späher)——在一个装甲掷弹兵排前进时,每排由2-3名掷弹兵担任搜索员(Sicherer)。
    搜索员应当在排之前200-400米之处。他们的任务是暴露敌人的阵地,通常的方法是诱使敌人开火。
   
2.巡逻(Spähtrupp)——由装甲掷弹兵连负责,根据地形和战术情况的不同每次进行1到数次巡逻。而每次巡逻由1名巡逻队长(Spähtruppf_hrer)和3-6名掷弹兵组成。每支巡逻队将定时派出一名巡逻兵回到连部报告。而巡逻队长应当学会如何使用无线电方法将信息传达。在必要情况下,巡逻队甚至可以借用一名连部的无线电或电话操作员同行。每支侦察巡逻部队在完成任务时都必须能够清晰准确的回答以下5个基本的问题:
    1、Wann——何时进行的侦察?
    2、Wer—谁进行的侦察?
    3、Was—侦察到了什么?
    4、Wie—是如何去侦察的?
   
5、Wo—在何处进行的侦察?(这也是德军军事理论中的精华之一——“FrageundAntwort”,“问与答”。由普鲁士时期军官团所创,用于各兵种,目的是明确部队的作战目的和培养各级官兵对于任务认识的条理性和准确性。)
   
从大战中后期开始,由于其高度的机动性,装甲侦察营的作用显得越发重要,古德里安在1943年3月9日任装甲兵总监后第一次向希特勒所作的备忘录中甚至提出到“装甲侦察营已经成为可装甲师的后继者”。足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
    战斗正式打响后,德军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攻击方式(Gefechtsdienst):
    侧翼攻击(DerFlankenangriff),以步兵部队在正面牵敌,装甲部队及机械化快速机动部队对敌军两翼进行攻击。
    正面攻击(DerFrontalangriff),以我方主力部队进行正面突破。
    包封式攻击(DerUmh_llungangriff),同时采取侧翼和正面攻击,一般在我方兵力占优的情况下使用。
    远距离穿插攻击(DerFl_gelsangriff),以长距离的运动尽量深入攻击敌人主要战线后方。
    包围(DerKesselschlacht),以主力部队迂回敌军侧翼,攻击其后方阵地,扰乱防御,并形成合围之势,然后紧缩歼灭之。
   
攻击方式的使用则依据德军战地指挥官对战地地形,敌军兵力部署以及我方可用攻击力量等因素来决定(德军在理论上延续腓特烈大帝时期的传统:既认为上级对战场上的指导部署只要提及大原则与战略目标,其它战术细节则由中下级军官自行判断裁决,而整个大战期间德军一直都强调希望各级指挥官都能拥有这种勇于判断和负责的特质。)。而无论使用何种方式,其坦克/步兵突袭战术都十分相似:坦克被用于突破防线和攻击敌炮兵阵地及指挥所。步兵伴随坦克,主要任务是消灭敌反坦克武器和步兵。敌军坦克则主要由随行的自行反坦克炮来对付。
   
突击的先锋一般是一个装甲师的装甲团(或者是一个装甲掷弹兵师的装甲营)。在大战初期,德军攻击的标准形式由3个攻击波组成,尽管有一些变更,但是基本战术是一致的:
   
第一攻击波是由坦克组成推进线。通常使用的阵型是“钝楔式队型(Stumpfkeil),一个营的2个装甲连并排前进,之间的间距大约在200-300米内,每连掩护前线400-500米的范围。营部在先锋的2个装甲连后方500米,第3连和第4连作为预备队,在营部后方900-1000米排成两列纵队队型。
   
先锋的装甲连首先要尽快突破至敌炮兵和反坦克防御阵地。如果遇到激烈抵抗,先锋连应当迂回,或者由营指挥官增派其它连的坦克来支援。坦克步调一致的推进,随时都要尽可能依靠地形来掩护。后方梯队则为前进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当领头的坦克抵达理想射击点后,马上开火再为跟进的坦克掩护。这种“交互越进”(DasBockspringen)的前进方式是德军在二次大战中最为基本的坦克进攻战术,这要求作战官兵拥有高度的作战素质和合作精神。通常德军一个团内最好的坦克都会放在第1攻击波,而由于第一波的角色都会由第一营担任。
   
第二攻击波负责为第一攻击波提供火力支援,其包括第1营剩余的或第2营的坦克部队以及伴随的搭乘Sdkfz251半履带装甲运兵车的装甲掷弹兵。第二波主要攻击残余的敌反坦克阵地,重型步兵支援武器和机枪等等。
   
第三攻击波,包括第2营内其余坦克和剩下的装甲掷弹兵,用于巩固第一波取得的战果,清扫突击部队迂回的敌抵抗力量和为先锋部队预备。大部分第三波的装甲掷弹兵都是搭乘卡车的,也就是我前文所提到的”橡皮掷弹兵”。
    2,装甲掷弹兵的战术简述
    前面简述了德国装甲兵的战术,现在要详细谈谈装甲掷弹兵的战术组成和运用了。
   
首先,德国装甲掷弹兵最基本和主要的战术目标是伴随和协助坦克集中突破攻击敌人防线上的薄弱地段,迅速展开阵型,包围,分割敌军要点之间的联系,尽快消灭敌反坦克力量,在前线保障一个通道以便让其它装甲和支援部队扩大突破口等等。
   
在战前,德国的步兵训练就十分着重于对小规模编制的运用,通常最基本的装甲掷弹兵单位是一个“班”(Gruppe),由12-14个人组成,共同搭乘一辆半履带装甲运兵车或卡车,而一个群分为2个组(Truppe)。其中班长(DerGruppef_hrer)一般是一名下级士官(DerUnteroffizierohnePortepee),例如下士(DerUnteroffizier),装备冲锋枪。在搭乘半履带装甲运兵车前进时,他负责指挥本班车辆和操作车载机枪。
    此外,班长的副官(DerAssistent)通常由一名上等兵(DerObergefreiter)担任,装备步枪,当本班分散时,他负责指挥1个组。
   
此外有1个机枪组(DieMaschinengewehrtrupp),每组又分为2个小组(DieMaschinengewehrrotte),每个小组,1挺机枪2人。而有时机枪组内只有1个小组,1挺机枪2个人。
   
4-6名装备步枪的装甲掷弹兵以及驾驶员和副驾驶员组成剩下的1个“装甲掷弹兵组(Panzergrenadiertrupp)。(如果在机枪组内只有1个小组的话,那么装甲掷弹兵组将额外增加2个掷弹兵)一般由3个班组成一个排(DerZug),排指挥部在一辆单独的指挥车内,包括:一名排长(DerZugf_hrer)—通常由上士(DerUnterfeldwebel)担任。一名驾驶员,一名无线电员,两名机枪手和一名军医。
    当一个班由半履带装甲运兵车输送时,由副班长坐在车舱后方负责车后部的舱门开闭,班长坐在前方负责车载机枪的操作。一人负责观察敌机。其他人观察车外两侧。
   
半履带装甲运兵车最主要的目标是对付敌人的反坦克炮和反坦克步兵。侧翼则由突击炮和自行火炮掩护。如果需要的,半履带装甲运兵车也会跟随突击炮前进,用于攻击敌反坦克步兵小组和隐蔽的反坦克武器等等。
   
在前进时,装甲掷弹兵连的半履带装甲运兵车一般在坦克后方100—150米左右的距离伴随,由于自身防护力的原因,基本上不会驶入距离敌防线400米内的范围。每辆车间距在5-10米左右而在作战时,车间距扩大为50米,一般采用“散线式阵型”(DieZerlumptlinie),如果是整个装甲掷弹兵营的话,则通常是“箭头式阵型”(DiePfeilspitze)。车速不会超过30公里/小时(即使是在理想状况下,一个德国装甲师也不会一天行进200公里以上)。
   
在敌人部署有强大反坦克防御或者广阔的反坦克障碍物时,则装甲掷弹兵部队必须在坦克前方前进。在尽可能的接近敌防线后——既400米距离左右,装甲掷弹兵下车作为步兵作战,由于自身的防御不足,所以在任何危险地带,半履带装甲运兵车都不应当停顿超过15—25秒以上。这要求装甲掷弹兵在下车时必须迅速。而坦克应在半履带装甲运兵车后方100-200米处进行火力支援。
   
下车前进或作战时,一般由班长指挥本班中最重要的组,根据战况,如果整个班在前进中,由班长指挥机枪组。如果敌人的阵地被发现,则由副班长指挥装甲掷弹兵组占据火力位置,班长则指挥机枪组进行掩护。如果敌人的阵地已经被我方攻夺或是压制,则换由班长指挥装甲掷弹兵组前进,而副班长可以留在他身边或者移至后方指挥机枪组。如果2位班长都指挥装甲掷弹兵组前进,则机枪组暂时交由一等机枪兵(Obersch_tze)指挥。
    装甲掷弹兵在前进时,一般排成2种队列:
   
一路纵队(Schutzenreihe)——只有在安全地带前进时使用,由班长口头下令“Schutzenreihe!”,如果是在静默状态,则应作出将单臂水平向前抬起的姿势。
   
得到命令后,所有人排成一列纵队,通常是班长在最前,机枪手随后,副班长在最尾。如果预感到要与敌人接触时,班马上分成前后2个组,中间隔开一段距离。或者在前进途中排成2条平行线,每个组间距80米。
    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每列之间前后人员的间距是5步距离。机枪组和装甲掷弹兵组的情况都是一样的。
   
散兵队型(Sch_tzenrude或者Sch_tzenkette):一般整个班在开阔地带行进时,如果班长想继续保持队列前进,同时有能让每个部下随时使用武器,那就应该以口头或者信号下达组成“散兵队型”,如果是在静默状态,则应作出将两臂平举向前,交叉张开的姿势。然后通常以机枪手为核心成员(Anschlussmann),加上他的助手和配备有流弹步枪榴弹发射器的掷弹兵组成中心,其它全员错列排开。前半部分掷弹兵由班长带领位于机枪手右面,后半部分则由副班长带领位于左面。队列仍保持前进状态。而如果仅仅是装甲掷弹兵组散开,则由该组中领头的士兵成为核心成员。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况下,队列中每人之间的距离应在5步左右。
   
在核心队列的组成上,德军明显是借鉴了腓特列大帝时期普鲁士军队的做法:当时普军步兵是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全营的队列围绕着营中的火炮展开,而营火炮布置在集中打击敌人阵地的位置上。大战德军的班用机枪的配置正是延续了这一作法,将机枪作为整个掷弹兵班的火力重点。
   
射击位置(Stellung)——如果班长希望他的部下占据战斗阵地,就会发出“射击位置”命令,或者在静默状态中,水平抬起右臂,然后将右拳垂直朝上举起。得到命令后,全班应立即散开,机枪手马上为他的机枪组选定理想的火力点。其他的人分别以机枪火力点为核心左右分别铺开。所有的人应快速占据阵地,卧倒准备开火。在没有得到特殊命令的情况下,每人之间的距离大约是5步,并且要确保每个人都能看见自己身边的战友。然后由班长以口头或者手势方式下令——
    1.开火!——口头命令:“Feuerfrei!”手势:高举单手,然后垂直向下挥动。
    2.停火!——口头命令:“Stopfen!”手势:高举单手,然后水平挥动。
    3.全力掩护!——口头命令:“VolleDeckung!”手势:高举单手,然后连续2次垂直向下挥动。坦克兵和装甲掷弹兵作战队列
   
前段时间我曾经写了写关于德国装甲掷弹兵的编制演变(注:参见二战论坛相关文章),很多战友和我联系表示对对于德军的基层战术很感兴趣,正好我在赫尔辛基考研时翻看了一些当年大战时期的德军教程(1944年版德国陆军装甲兵科装甲掷弹兵教程,重印版),于是结合资料写了一些关于德军单兵作战的文章,供各位参考,本文将分为队列篇和战术运用篇,这次贴出的是第1篇。
    1。装甲兵的战术队列简述
   
通常德军在一场开始前会先进行全面的战地侦察。战场整体侦察由空军,陆军集团军或者军直属飞行侦察中队完成。而战地局部侦察则一般由装甲师或装甲掷弹兵师内的装甲侦察营(PanzerAufklarungsAbteilung)负责。其主要装备装甲车,半履带车和其它车辆,强调高机动性。侦察部队的职责是侦测敌军阵地位置,部队部署情况和搜索适合装甲部队行进的道路,炮兵以及反坦克炮安置的位置,可以架桥或者渡过突击艇的渡口等等。
    而装甲掷弹兵部队在徒步行进中,也要适当进行侦察。通常分为两种:
    1.搜索(Späher)——在一个装甲掷弹兵排前进时,每排由2-3名掷弹兵担任搜索员(Sicherer)。
    搜索员应当在排之前200-400米之处。他们的任务是暴露敌人的阵地,通常的方法是诱使敌人开火。
   
2.巡逻(Spähtrupp)——由装甲掷弹兵连负责,根据地形和战术情况的不同每次进行1到数次巡逻。而每次巡逻由1名巡逻队长(Spähtruppf_hrer)和3-6名掷弹兵组成。每支巡逻队将定时派出一名巡逻兵回到连部报告。而巡逻队长应当学会如何使用无线电方法将信息传达。在必要情况下,巡逻队甚至可以借用一名连部的无线电或电话操作员同行。每支侦察巡逻部队在完成任务时都必须能够清晰准确的回答以下5个基本的问题:
    1、Wann——何时进行的侦察?
    2、Wer—谁进行的侦察?
    3、Was—侦察到了什么?
    4、Wie—是如何去侦察的?
   
5、Wo—在何处进行的侦察?(这也是德军军事理论中的精华之一——“FrageundAntwort”,“问与答”。由普鲁士时期军官团所创,用于各兵种,目的是明确部队的作战目的和培养各级官兵对于任务认识的条理性和准确性。)
   
从大战中后期开始,由于其高度的机动性,装甲侦察营的作用显得越发重要,古德里安在1943年3月9日任装甲兵总监后第一次向希特勒所作的备忘录中甚至提出到“装甲侦察营已经成为可装甲师的后继者”。足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
    战斗正式打响后,德军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攻击方式(Gefechtsdienst):
    侧翼攻击(DerFlankenangriff),以步兵部队在正面牵敌,装甲部队及机械化快速机动部队对敌军两翼进行攻击。
    正面攻击(DerFrontalangriff),以我方主力部队进行正面突破。
    包封式攻击(DerUmh_llungangriff),同时采取侧翼和正面攻击,一般在我方兵力占优的情况下使用。
    远距离穿插攻击(DerFl_gelsangriff),以长距离的运动尽量深入攻击敌人主要战线后方。
    包围(DerKesselschlacht),以主力部队迂回敌军侧翼,攻击其后方阵地,扰乱防御,并形成合围之势,然后紧缩歼灭之。
   
攻击方式的使用则依据德军战地指挥官对战地地形,敌军兵力部署以及我方可用攻击力量等因素来决定(德军在理论上延续腓特烈大帝时期的传统:既认为上级对战场上的指导部署只要提及大原则与战略目标,其它战术细节则由中下级军官自行判断裁决,而整个大战期间德军一直都强调希望各级指挥官都能拥有这种勇于判断和负责的特质。)。而无论使用何种方式,其坦克/步兵突袭战术都十分相似:坦克被用于突破防线和攻击敌炮兵阵地及指挥所。步兵伴随坦克,主要任务是消灭敌反坦克武器和步兵。敌军坦克则主要由随行的自行反坦克炮来对付。
   
突击的先锋一般是一个装甲师的装甲团(或者是一个装甲掷弹兵师的装甲营)。在大战初期,德军攻击的标准形式由3个攻击波组成,尽管有一些变更,但是基本战术是一致的:
   
第一攻击波是由坦克组成推进线。通常使用的阵型是“钝楔式队型(Stumpfkeil),一个营的2个装甲连并排前进,之间的间距大约在200-300米内,每连掩护前线400-500米的范围。营部在先锋的2个装甲连后方500米,第3连和第4连作为预备队,在营部后方900-1000米排成两列纵队队型。
   
先锋的装甲连首先要尽快突破至敌炮兵和反坦克防御阵地。如果遇到激烈抵抗,先锋连应当迂回,或者由营指挥官增派其它连的坦克来支援。坦克步调一致的推进,随时都要尽可能依靠地形来掩护。后方梯队则为前进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当领头的坦克抵达理想射击点后,马上开火再为跟进的坦克掩护。这种“交互越进”(DasBockspringen)的前进方式是德军在二次大战中最为基本的坦克进攻战术,这要求作战官兵拥有高度的作战素质和合作精神。通常德军一个团内最好的坦克都会放在第1攻击波,而由于第一波的角色都会由第一营担任。
   
第二攻击波负责为第一攻击波提供火力支援,其包括第1营剩余的或第2营的坦克部队以及伴随的搭乘Sdkfz251半履带装甲运兵车的装甲掷弹兵。第二波主要攻击残余的敌反坦克阵地,重型步兵支援武器和机枪等等。
   
第三攻击波,包括第2营内其余坦克和剩下的装甲掷弹兵,用于巩固第一波取得的战果,清扫突击部队迂回的敌抵抗力量和为先锋部队预备。大部分第三波的装甲掷弹兵都是搭乘卡车的,也就是我前文所提到的”橡皮掷弹兵”。
    2,装甲掷弹兵的战术简述
    前面简述了德国装甲兵的战术,现在要详细谈谈装甲掷弹兵的战术组成和运用了。
   
首先,德国装甲掷弹兵最基本和主要的战术目标是伴随和协助坦克集中突破攻击敌人防线上的薄弱地段,迅速展开阵型,包围,分割敌军要点之间的联系,尽快消灭敌反坦克力量,在前线保障一个通道以便让其它装甲和支援部队扩大突破口等等。
   
在战前,德国的步兵训练就十分着重于对小规模编制的运用,通常最基本的装甲掷弹兵单位是一个“班”(Gruppe),由12-14个人组成,共同搭乘一辆半履带装甲运兵车或卡车,而一个群分为2个组(Truppe)。其中班长(DerGruppef_hrer)一般是一名下级士官(DerUnteroffizierohnePortepee),例如下士(DerUnteroffizier),装备冲锋枪。在搭乘半履带装甲运兵车前进时,他负责指挥本班车辆和操作车载机枪。
    此外,班长的副官(DerAssistent)通常由一名上等兵(DerObergefreiter)担任,装备步枪,当本班分散时,他负责指挥1个组。
   
此外有1个机枪组(DieMaschinengewehrtrupp),每组又分为2个小组(DieMaschinengewehrrotte),每个小组,1挺机枪2人。而有时机枪组内只有1个小组,1挺机枪2个人。
   
4-6名装备步枪的装甲掷弹兵以及驾驶员和副驾驶员组成剩下的1个“装甲掷弹兵组(Panzergrenadiertrupp)。(如果在机枪组内只有1个小组的话,那么装甲掷弹兵组将额外增加2个掷弹兵)一般由3个班组成一个排(DerZug),排指挥部在一辆单独的指挥车内,包括:一名排长(DerZugf_hrer)—通常由上士(DerUnterfeldwebel)担任。一名驾驶员,一名无线电员,两名机枪手和一名军医。
    当一个班由半履带装甲运兵车输送时,由副班长坐在车舱后方负责车后部的舱门开闭,班长坐在前方负责车载机枪的操作。一人负责观察敌机。其他人观察车外两侧。
   
半履带装甲运兵车最主要的目标是对付敌人的反坦克炮和反坦克步兵。侧翼则由突击炮和自行火炮掩护。如果需要的,半履带装甲运兵车也会跟随突击炮前进,用于攻击敌反坦克步兵小组和隐蔽的反坦克武器等等。
   
在前进时,装甲掷弹兵连的半履带装甲运兵车一般在坦克后方100—150米左右的距离伴随,由于自身防护力的原因,基本上不会驶入距离敌防线400米内的范围。每辆车间距在5-10米左右而在作战时,车间距扩大为50米,一般采用“散线式阵型”(DieZerlumptlinie),如果是整个装甲掷弹兵营的话,则通常是“箭头式阵型”(DiePfeilspitze)。车速不会超过30公里/小时(即使是在理想状况下,一个德国装甲师也不会一天行进200公里以上)。
   
在敌人部署有强大反坦克防御或者广阔的反坦克障碍物时,则装甲掷弹兵部队必须在坦克前方前进。在尽可能的接近敌防线后——既400米距离左右,装甲掷弹兵下车作为步兵作战,由于自身的防御不足,所以在任何危险地带,半履带装甲运兵车都不应当停顿超过15—25秒以上。这要求装甲掷弹兵在下车时必须迅速。而坦克应在半履带装甲运兵车后方100-200米处进行火力支援。
   
下车前进或作战时,一般由班长指挥本班中最重要的组,根据战况,如果整个班在前进中,由班长指挥机枪组。如果敌人的阵地被发现,则由副班长指挥装甲掷弹兵组占据火力位置,班长则指挥机枪组进行掩护。如果敌人的阵地已经被我方攻夺或是压制,则换由班长指挥装甲掷弹兵组前进,而副班长可以留在他身边或者移至后方指挥机枪组。如果2位班长都指挥装甲掷弹兵组前进,则机枪组暂时交由一等机枪兵(Obersch_tze)指挥。
    装甲掷弹兵在前进时,一般排成2种队列:
   
一路纵队(Schutzenreihe)——只有在安全地带前进时使用,由班长口头下令“Schutzenreihe!”,如果是在静默状态,则应作出将单臂水平向前抬起的姿势。
   
得到命令后,所有人排成一列纵队,通常是班长在最前,机枪手随后,副班长在最尾。如果预感到要与敌人接触时,班马上分成前后2个组,中间隔开一段距离。或者在前进途中排成2条平行线,每个组间距80米。
    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每列之间前后人员的间距是5步距离。机枪组和装甲掷弹兵组的情况都是一样的。
   
散兵队型(Sch_tzenrude或者Sch_tzenkette):一般整个班在开阔地带行进时,如果班长想继续保持队列前进,同时有能让每个部下随时使用武器,那就应该以口头或者信号下达组成“散兵队型”,如果是在静默状态,则应作出将两臂平举向前,交叉张开的姿势。然后通常以机枪手为核心成员(Anschlussmann),加上他的助手和配备有流弹步枪榴弹发射器的掷弹兵组成中心,其它全员错列排开。前半部分掷弹兵由班长带领位于机枪手右面,后半部分则由副班长带领位于左面。队列仍保持前进状态。而如果仅仅是装甲掷弹兵组散开,则由该组中领头的士兵成为核心成员。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况下,队列中每人之间的距离应在5步左右。
   
在核心队列的组成上,德军明显是借鉴了腓特列大帝时期普鲁士军队的做法:当时普军步兵是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全营的队列围绕着营中的火炮展开,而营火炮布置在集中打击敌人阵地的位置上。大战德军的班用机枪的配置正是延续了这一作法,将机枪作为整个掷弹兵班的火力重点。
   
射击位置(Stellung)——如果班长希望他的部下占据战斗阵地,就会发出“射击位置”命令,或者在静默状态中,水平抬起右臂,然后将右拳垂直朝上举起。得到命令后,全班应立即散开,机枪手马上为他的机枪组选定理想的火力点。其他的人分别以机枪火力点为核心左右分别铺开。所有的人应快速占据阵地,卧倒准备开火。在没有得到特殊命令的情况下,每人之间的距离大约是5步,并且要确保每个人都能看见自己身边的战友。然后由班长以口头或者手势方式下令——
    1.开火!——口头命令:“Feuerfrei!”手势:高举单手,然后垂直向下挥动。
    2.停火!——口头命令:“Stopfen!”手势:高举单手,然后水平挥动。
    3.全力掩护!——口头命令:“VolleDeckung!”手势:高举单手,然后连续2次垂直向下挥动。
<P>    德军装甲掷弹兵的进攻和防御战术运用</P>
<P>    1,坦克协同进攻</P>
<P>    <BR>在德军步坦协同前进时,如果遇到伴有天然或人工构造反坦克障碍物的敌阵地,装甲掷弹兵将在坦克之前进攻和清除道路(工兵则是在开战前或遇到特殊障碍时行动)。他们的任务是穿入敌人阵地和击毁敌反坦克武器,尽可能限制其力量和支援武器的火力,而德军坦克和自行火炮将在他们的后方进行密集火力支援。只有当敌反坦克防御被完全摧毁后,坦克方可前进。</P>
<P>    <BR>当前线敌坦克障碍被摧毁后,并且在敌主主要防御阵地深处再也没有可疑的附加坦克障碍后,装甲掷弹兵将和坦克同时进行突破,重步兵武器随时准备对付新被发现的反坦克阵地。</P>
<P>    一旦装甲掷弹兵下车作战后,其作用将和步兵部队近似,下面介绍装甲掷弹兵通常的战术运用:</P>
<P>    进攻地段(Gefechtsstreifen):德军的每个班,排,连和营都有指定的相应进攻地段,他们将根据命令建立自己的攻击正面。</P>
<P>    各级部署(Ausdehnung):</P>
<P>    营级400-1000米攻击正面(Bataillon:400-1000mAngriffsbreite)</P>
<P>    连级200-400米攻击正面(Kompanie:200-400mAngriffsbreite)</P>
<P>    排级100-200米攻击正面(Zug100-200mAngriffsbreite)</P>
<P>    班级50-100米各级正面(Gruppe50-100mAngriffbreite)</P>
<P>    <BR>掷弹兵班和排将在自己指定的进攻地带中前进,并保持相互之间或者友军部队之间的视觉联系,但是避免在两侧和友军部队互相渗透。在后方阵地对本排进行火力支援的机枪组应清楚辨别本排进攻地段中行动的3个班,以避免误伤。</P>
<P>    <BR>实际的攻击正面应基于部队的任务。比如狭窄正面应用于主攻点(Schwerpunkt),而稍宽正面则用于进攻的其他地段。如果在攻击中前方出现了一个未曾预料到的主攻点,则所有的力量应立即增强在该进攻地段上的部队密度,从而减小其攻击正面。部署在主攻点的部队应得到最多的压制武器和最充足的弹药补充,以满足其打击力度。</P>
<P>    <BR>原则上,主攻点应当是在敌人防线上突破的最深处,其同样也具有“核心”(Anschluss)。在一个排的进攻地段中,一个班将成为核心,其它所有的班将根据这个核心班行动。同样在一个更大的进攻地段中,一个核心排将指引一个连的行动,一个核心连将指引一个营的行动,一个核心营将指引一个团的行动。而达成最深渗透的部队将自动成为“核心部队”,所有的邻近部队将由其指引行动——也既是德军著名的“自由换型战术”(Gestattendtaktik)。</P>
<P>    <BR>“自由战术”或“核心准则”是德军进攻以及防御战术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概念,它通过“核心部队”和其临时侧翼部队之间的联系来避免战线上的缺口,保持其密度和完整性。理论上,核心部队应比邻近部队达成更深的渗透距离,它的侧翼将得到平行部署本部队进攻地段两翼的重机枪和反坦克炮的集中火力支援。对敌防线持续不断的重心打击将对其造成“渗透”(Einbruch)。</P>
<P>    <BR>如果随即将渗透点作为主攻点的话,部队将得到更猛烈的火力支援,并且最终形成“突破”(Durchbruch)。一旦达成突破,所有的力量将立即投入战线,而机动部队将进行穿透。最终达成合围。</P>
<P>    <BR>行动部署(Entfaltung):主要依赖于地形,能见度,敌军力量和己方指定的编队进攻地段等因素。一个掷弹兵连长将他的部队移动到进攻阵地后,随即将命令部队组成“连级楔子”阵型(Kompanie-Keil),既1个排在前,2个排预备。或者“连级倒楔”阵型(Kompanie-Breitkeil),既2个排在前,1个排预备。如果是“楔子”阵势,向前的那个排将自动成为“核心排”。而在“连级倒楔”阵势中,“核心排”将被特别指定。连部将部署在核心排后方。同样的,排长也将在本排阵地和下属班的阵地中相应使用“楔子”和“倒楔”阵型。</P>
<P>    <BR>一般来说,“楔子”阵型适用于一场交战的开始阶段,因为连长可以比较灵活的派出任意一支未交火的排向前,攻击一个已被确定的敌军阵地。在这种情况下,剩下的排可以进入中枢预备阵地。然后再进行穿插攻击或者侧翼攻击,迅速转换成“倒楔”阵型,就这样轮流转换“核心排”。</P>
<P>    <BR>战术部署(Entwicklung):在与敌接触后,掷弹兵班将以一列纵队队型穿越他们的指定地段,这种阵型具有有利指挥和视野的优点。在每个排和连之前的侦察部队应当将敌情完全查明。然后每个组在进攻时将展开战斗队型:一个“核心班”指挥官将下令轻机枪组由一列纵队队型改为散兵队型,以获得良好的射击位置。而同班内的掷弹兵组将继续前进,直到抵达一个处在己方火力掩护下,与敌人阵地直面的突击位置为止。由于机枪组和掷弹兵组的指定任务不同,所以德军一般很少会将他们同时展开。根据敌人各个阵地的重要程度,排长可以将选择将全部3个班内的机枪组集中起来,打击一个目标。如果一个排内有重机枪班或者组,他也同样将被集中。</P>
<P>    2,抵抗和防御战</P>
<P>    从大战中后期开始,德军在各战线上慢慢陷入战略劣势,于是抵抗和防御战对于一线野战部队来说,尤显重要。</P>
<P>    <BR>阻滞战(HinhaltenderWiderstand)——在德军的战术教条中,阻滞战的目的是“使优势敌人不能投入完全力量作战,以延迟其战略性突破或推进。迫使进攻方再次部署阵型,消耗敌人时间。”当进攻方准备好发动新一轮攻势时,防御方应当撤退至下一道“抵抗线”(Widerstandslinie),并且重复这一程序。简单来说,德军阻滞战原理就是“以空间换取时间”,以避免已方的完全战略劣势。</P>
<P>    <BR>每条抵抗线之间相隔大约3000米左右,使进攻方必须重新部署他的炮兵,以攻击下一条防线。而每条防线上将具有深远的火力射程,交战范围在1000-1500米左右,这是为了使防御部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抵抗和脱离。当敌人的压力过大时,在第一条抵抗线的部队将退至第二条线。在阻滞战时,每支部队的交火正面将是防御作战时的2倍,例如1个营是4000米。</P>
<P>    <BR>在2条抵抗线之间的地带叫做“中央地段”(Zwischenfeld)。在该地段内和前一条抵抗线之后大约800米的地带叫做“聚集阵地”(Aufnahmelinie)——这里部署了预备掷弹兵班和重型压制武器。从第一条抵抗线退下来的部队将一次移动后撤至“聚集阵地”后方。一般来说,第一条抵抗线上的防御部队将在敌人进入本防线内800米时开始撤退,“聚集阵地”上的部队将全力掩护他们的撤退路线,并且与先锋敌军交火,暂时阻滞其势头,以赢得时间退往下一条防线。</P>
<P>    <BR>防御(Verteidigung)——如果在一支正在进行阻滞战的部队后方发现了适宜的防御阵地后,这支部队应当转变为防御状态,并且尝试阻止进攻方的势头。首先德军基层指挥官将对敌人可能利用的路线,地域进行研究。对于敌人必须通过的险隘道路,如峡谷,河道,桥梁等,都是最好的“主阵地”布防地点,同时要准备随时利用机动力量将兵力投放到敌人预计进攻的地方。由于对于正面突破的兵力是有限的,所以,在毫无遮拦的平原地带迎击敌军是极不明智的(尤其是在东线战场面对兵力远远超出的苏联红军),而在狭窄隘道或地形两旁居高临下的阵地上最能发挥阻击效果(1945年2月在布达佩斯皇宫山上进行的保卫战就是一个例子),一旦防御部队选好“主阵地”(Hauptkampffeld)后,该地段上明确的前向防线将成为“主战线”(Hauptkampflinie)——在德军内部作战地图上一般以“HKL”字母标出。由于其他的一些防线将会从主战线上吸引一部分进攻者,所以在主战线内的防御部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时间准备筑垒阵地。掷弹兵班内的机枪组将铺设机枪巢,步兵则应当在主战线后方铺设1-2个火力点,掩护机枪点之间的空隙。</P>
<P>    <BR>如果主战线伪装得当的话,将给进攻者带来震惊的效果,使他们错认为是面对了另一抵抗线。守方的“战斗前哨”(Gefechtsvorposten)将部署在主战线之前大约2500米的位置,这将使得敌人的侦察很难确认战线位置。掷弹兵班和步兵支援武器部署在战斗前哨上,一旦敌人进攻,则交替掩护阵地撤退。在前哨防线前方是“前沿阵地”(VorgeschobeneStellungen),任务是打乱敌人的部署和阻滞他们的行动,有时前沿炮兵观察员也部署在这里。</P>
<P>    防御区(Abschnitt)——在进行防御时,各个掷弹兵营和连都根据战术形势,地形和气候等因素被指派在固定的区域</P>
<P>    营级防御区(Bataillonsabschnitt):区域正面最大约2000米,纵深1000-1500米。</P>
<P>    连级防御区(Kompanieabschnitt):区域正面最大约700米,纵深400-600米。</P>
<P>    <BR>机枪和步兵火力点都部署在指定区域内,必须保证每条路线都能被火力覆盖,同时确保从自身阵地至友邻部队阵地都置于有效射程之内,以便相互之间进行火力掩护。反坦克炮和步兵炮阵地必须随时待命,如果形势需要立即火力增援。</P>
<P>    反坦克战术(Panzerabwehr)</P>
<P>    由于在战场上,德军可能往往会面对敌人的优势坦克以及其它装甲力量,所以伴随己方坦克前进的德国装甲掷弹兵(步兵也是一样)都要特别接受反坦克作战训练。</P>
<P>    <BR>一般的士兵都会配备一系列相关的反坦克武器,例如“铁拳”(Panzerfaust),“坦克杀手”(Panzerschreck)或3公斤磁性地雷(3kgHaft-Hohlladung)等。</P>
<P>    <BR>有时根据战况的需要,指挥官会组成专门的反坦克小组——“坦克杀手”(Panzerknacker)或(Panzer-vernichtungstrupp)。这些小组通常会在黎明时分行动。</P>
<P>    <BR>而当部队发现坦克时,要立刻发出“注意坦克警报!”——“Panzeralarm!”。此外还要打出特别色彩的信号弹对己方友军警告,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平常的鸣枪警报通常都是显示来自敌人步兵的威胁。德军的反坦克警报信号弹色彩通常为兰色或紫色。</P>
<P>    德军也同样被教知布防铺设如何被动反坦克防御工事,例如坦克陷阱,障碍物和防坦克散兵坑等等。</P>
<P>    每一名德国装甲掷弹兵在进行反坦克防御时都应该注意以下步骤:</P>
<P>    首先,坦克对于步兵来说并不是占有完全上风,简单的单兵武器如果运用得当,也可以成为坦克的致命杀手,所以要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P>
<P>    1.等待并观察雷区和其它被动防御能否阻挡住敌人坦克。</P>
<P>    2.如果步骤1失败,等待并观察手中或友军的短距反坦克武器(例如铁拳)能否抵挡。</P>
<P>    3.如果步骤2失败,释放烟雾弹干扰其视角,然后以地雷,燃烧弹或手榴弹攻击。</P>
<P>    4.如果步骤3失败,卧倒在你的阵地里,等待坦克开过。切不可在坦克面前逃跑。</P>
<P>怎么没人回复?自己顶一下!</P>
恩,见识了
看了提高军事素养
<P>很好奇,“掷弹兵”这个称呼的来历!</P>
[B]以下是引用[I]云鹤仙子[/I]在2005-12-19 10:38:00的发言:[/B][BR]<P>很好奇,“掷弹兵”这个称呼的来历!</P>

掷弹兵是17世纪中叶欧洲陆军的一个兵科,最早是指军队中能投掷手榴弹的步兵。由于当时的手榴弹体积重量类似小型炮弹,因此须要在步兵当中挑选臂力过人的士兵才有办法投掷,这些士兵在战斗中需要在己方战线的前面向敌方投掷手榴弹,因此在欧洲军队中将掷弹兵的称号作为表彰军人英勇战斗表现的荣誉称号,也彰显掷弹兵是步兵当中的精锐及佼佼者。
http://www.tocatch.info/zh/%E8%A3%85%E7%94%B2%E6%8E%B7%E5%BC%B9%E5%85%B5.htm
德军装甲掷弹兵的主力装备应是Sd.kfz250和251半履带车吧,还有突击炮。
<P>长见识了</P>
<P>谁有掷弹兵的图片发上来看看`</P>
[B]以下是引用[I]灯塔看守[/I]在2005-12-19 10:52: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云鹤仙子[/I]在2005-12-19 10:38:00的发言:[/B][BR]<P>很好奇,“掷弹兵”这个称呼的来历!</P></div>
掷弹兵是17世纪中叶欧洲陆军的一个兵科,最早是指军队中能投掷手榴弹的步兵。由于当时的手榴弹体积重量类似小型炮弹,因此须要在步兵当中挑选臂力过人的士兵才有办法投掷,这些士兵在战斗中需要在己方战线的前面向敌方投掷手榴弹,因此在欧洲军队中将掷弹兵的称号作为表彰军人英勇战斗表现的荣誉称号,也彰显掷弹兵是步兵当中的精锐及佼佼者。
http://www.tocatch.info/zh/%E8%A3%85%E7%94%B2%E6%8E%B7%E5%BC%B9%E5%85%B5.htm


原来是这样,我以前以为他们肯定有迫击炮一类的武器,“掷弹”。。。
<p>虎式坦克说:装甲师的装备以坦克为主;而装甲掷弹师是原先日本人的翻译,即机械化步兵师或装甲步兵师,以半履带车搭载的步兵和突击炮为主要装备。战争后期许多原来的装甲掷弹师被改编为装甲师,但是对于二战的其他国家而言,我觉得把这两种师都认为是装甲师也是可以理解的。 </p><p></p>
进行协同坦克作战的士兵,但往往伤亡最大.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云鹤仙子</i>在2005-12-19 10:38:00的发言:</b><br/><p>很好奇,“掷弹兵”这个称呼的来历!</p><br/></div><p>其实不要拘泥于字面含义,可以理解为精锐步兵,或精英步兵。</p>
<p>装甲步兵,应该是的!</p><p></p>
要是有图就更好了
掷弹兵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其原来的意思了,所以,大多部队都已经把名字转换成相应,符合的名字。不过掷弹兵这个词在日本的确还在使用。
以前玩红警见过.
<p>不错,长知识了</p>
<p>日语中叫“机甲掷弹兵”。</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