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排大队”与中国的“物价闯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3:04:29


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苏联上台后,决心推动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加速”发展战略,扭转国民经济增长的低速度,因此着手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然而,苏联的经济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到1988年还发生了严重的消费品危机,特别是食品紧缺,抢购成风,全国城市中的商店排大队,阵容壮观,而一个个柜台上则空空如也,让苏联在国际上丢尽了老脸。面对这一状况戈尔巴乔夫不禁脑袋发懵。为什么呢?因为各地区汇总来的统计报表显示:在这一时期里消费品生产是在增加,而不是减少。也没有闹饥荒,粮食和肉类生产与平常年度差不多,国家还增加了畜产品进口。按理说国内消费品应该不缺,为什么商店的柜台里却见不着商品了?为什么肉类生产增加了,老百姓反而见不到肉了呢?

      多年后有人分析,当时这一问题的症结不是国家手上没有商品,而是苏联老百姓手中的钱多了,但流通领域的配套改革没有跟上。

      苏联的经济改革启动后,削弱了中央计划对企业的控制,企业有了一定自主权,就趋向于分利,厂长、经理便给职工们大大加了工资。一般说,当人们手头钱多时,应调整物价这个杠杆,及时释放购买力。而1987年的改革并没有放开价格,大部分产品价格仍在国家控制之下,因此没有产生通货膨胀。据苏联官方统计,零售价格1988年仅上涨0.6%,1989年上涨2%。人们手上钱的增加速度远高于物价上涨速度,购买力便大大增加,商品一上市就被买走,供应立显紧张,老百姓出现商品短缺的心理预期,于是成连锁反应,到处抢购,柜台一空。

      生产消费品的企业过去按计划干活,改革给了他们自主权,可以自己安排生产。他们开窍了,明白企业要追求利润,针对商品的过度需求,为了实现高利润,转而生产高质量、高价格产品。低收入人口依赖的生活必需品越来越难以买到,只好走后门,或通过高于官方的价格买卖,这是从列宁新经济政策时期形成的传统,几十年不变。当消费品越来越难以到手时,消费者开始储藏商品,大家都抢购储藏,于是把市场搬空了。这就是苏联公民排大队的秘密。

       无独有偶,那时期的中国领导人也注意到了国民收入增加与价格杠杆调整不够的矛盾,虽然年年涨工资提物价,但步子不大,改革滞后,造成了市场双轨制的问题。经过讨论权衡后,领导层决心一步到位,于是1988年在国内实施了更为激进的“物价闯关”政策,结果也引起了全民大抢购,市场极度紧张,银行挤兑严重,弄得灰头土脸,不得不赶紧刹车。此后迅速实行了“治理整顿”政策,反而进一步造成市场疲软,经济不振,人心不满,加上对官倒腐败的愤恨,到第二年集中爆发。多少年后,前总书记赵紫阳对这件事反思总结说:“总之,1988年围绕物价改革问题,可以说是一错再错,我在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关于198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物价闯关”的决策,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极力赞成的,认为这一关早晚要过,晚过不如早过,大不了失败了退回来。在改革开放的问题上,小平同志就是一贯气魄雄大,主张大胆试,大胆闯。他不但帮助总书记赵紫阳下了决心,而且在公开场合还多次表示了自己的态度,树起了大旗。

    然而,另一位元老陈云则发表了不同意见。当年5月18日,政治局常委姚依林去陈云家中,向他通报赵紫阳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对价格、工资改革的意见。姚依林说:我们设想,从明年开始,每年价格上涨百分之十,连涨五年。每年人均收入增加百分之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算四笔账。陈云问:你看可以理顺价格?姚依林答:我讲初步理顺,用五年时间。陈云又问:物价连涨五年,你看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姚依林答:价格总水平提高百分之六十到八十,工资增加百分之百。陈云表示怀疑,说:物价每年上涨百分之十,连涨五年,我打个很大问号。姚依林说:这条路是否走得通,我也没有把握。陈云进一步指出:问题是,物价连续上涨百分之十,影响的面很大。如果把这个计划公布于众,赵紫阳敢讲不敢讲?姚依林答:那非讲不可。陈云又说:根本问题是农民从土地转出来,拿工资,比当农民好得多。但这个事不容易。我们有生之年,农业过不了关。1984年粮食丰收,有些人头脑发热。我说,万元户没那么多,无粮则乱。当时,有些人不相信。

      5月28日,陈云同总理李鹏谈话,明确讲了他对价格、工资改革的不同看法:“每年物价上涨百分之十,办不到。我是算账派,脑子里有数目字。理顺价格在你们有生之年理不顺,财政补贴取消不了。

      奇怪的是,陈云上述两次谈话中的意见在当时中央常委、政治局、中央财经小组的会议上并没有被传达。当年8月的北戴河政治局会议上,终于通过了价格改革方案,惊心动魄的“物价闯关”开始了。


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苏联上台后,决心推动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加速”发展战略,扭转国民经济增长的低速度,因此着手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然而,苏联的经济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到1988年还发生了严重的消费品危机,特别是食品紧缺,抢购成风,全国城市中的商店排大队,阵容壮观,而一个个柜台上则空空如也,让苏联在国际上丢尽了老脸。面对这一状况戈尔巴乔夫不禁脑袋发懵。为什么呢?因为各地区汇总来的统计报表显示:在这一时期里消费品生产是在增加,而不是减少。也没有闹饥荒,粮食和肉类生产与平常年度差不多,国家还增加了畜产品进口。按理说国内消费品应该不缺,为什么商店的柜台里却见不着商品了?为什么肉类生产增加了,老百姓反而见不到肉了呢?

      多年后有人分析,当时这一问题的症结不是国家手上没有商品,而是苏联老百姓手中的钱多了,但流通领域的配套改革没有跟上。

      苏联的经济改革启动后,削弱了中央计划对企业的控制,企业有了一定自主权,就趋向于分利,厂长、经理便给职工们大大加了工资。一般说,当人们手头钱多时,应调整物价这个杠杆,及时释放购买力。而1987年的改革并没有放开价格,大部分产品价格仍在国家控制之下,因此没有产生通货膨胀。据苏联官方统计,零售价格1988年仅上涨0.6%,1989年上涨2%。人们手上钱的增加速度远高于物价上涨速度,购买力便大大增加,商品一上市就被买走,供应立显紧张,老百姓出现商品短缺的心理预期,于是成连锁反应,到处抢购,柜台一空。

      生产消费品的企业过去按计划干活,改革给了他们自主权,可以自己安排生产。他们开窍了,明白企业要追求利润,针对商品的过度需求,为了实现高利润,转而生产高质量、高价格产品。低收入人口依赖的生活必需品越来越难以买到,只好走后门,或通过高于官方的价格买卖,这是从列宁新经济政策时期形成的传统,几十年不变。当消费品越来越难以到手时,消费者开始储藏商品,大家都抢购储藏,于是把市场搬空了。这就是苏联公民排大队的秘密。

       无独有偶,那时期的中国领导人也注意到了国民收入增加与价格杠杆调整不够的矛盾,虽然年年涨工资提物价,但步子不大,改革滞后,造成了市场双轨制的问题。经过讨论权衡后,领导层决心一步到位,于是1988年在国内实施了更为激进的“物价闯关”政策,结果也引起了全民大抢购,市场极度紧张,银行挤兑严重,弄得灰头土脸,不得不赶紧刹车。此后迅速实行了“治理整顿”政策,反而进一步造成市场疲软,经济不振,人心不满,加上对官倒腐败的愤恨,到第二年集中爆发。多少年后,前总书记赵紫阳对这件事反思总结说:“总之,1988年围绕物价改革问题,可以说是一错再错,我在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关于198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物价闯关”的决策,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极力赞成的,认为这一关早晚要过,晚过不如早过,大不了失败了退回来。在改革开放的问题上,小平同志就是一贯气魄雄大,主张大胆试,大胆闯。他不但帮助总书记赵紫阳下了决心,而且在公开场合还多次表示了自己的态度,树起了大旗。

    然而,另一位元老陈云则发表了不同意见。当年5月18日,政治局常委姚依林去陈云家中,向他通报赵紫阳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对价格、工资改革的意见。姚依林说:我们设想,从明年开始,每年价格上涨百分之十,连涨五年。每年人均收入增加百分之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算四笔账。陈云问:你看可以理顺价格?姚依林答:我讲初步理顺,用五年时间。陈云又问:物价连涨五年,你看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姚依林答:价格总水平提高百分之六十到八十,工资增加百分之百。陈云表示怀疑,说:物价每年上涨百分之十,连涨五年,我打个很大问号。姚依林说:这条路是否走得通,我也没有把握。陈云进一步指出:问题是,物价连续上涨百分之十,影响的面很大。如果把这个计划公布于众,赵紫阳敢讲不敢讲?姚依林答:那非讲不可。陈云又说:根本问题是农民从土地转出来,拿工资,比当农民好得多。但这个事不容易。我们有生之年,农业过不了关。1984年粮食丰收,有些人头脑发热。我说,万元户没那么多,无粮则乱。当时,有些人不相信。

      5月28日,陈云同总理李鹏谈话,明确讲了他对价格、工资改革的不同看法:“每年物价上涨百分之十,办不到。我是算账派,脑子里有数目字。理顺价格在你们有生之年理不顺,财政补贴取消不了。

      奇怪的是,陈云上述两次谈话中的意见在当时中央常委、政治局、中央财经小组的会议上并没有被传达。当年8月的北戴河政治局会议上,终于通过了价格改革方案,惊心动魄的“物价闯关”开始了。

二战前先不说了,二战后直到解体,苏联商品就从未丰富过一直是短缺。哪怕在勃列日涅夫执政顶峰的75年前后也如此。东欧小国里商品最丰富的是匈牙利,其次是捷克、南斯拉夫。而东德的收入水平虽高,但消费品质量很烂。
秦铁路 发表于 2016-8-15 19:46
二战前先不说了,二战后直到解体,苏联商品就从未丰富过一直是短缺。哪怕在勃列日涅夫执政顶峰的75年前后 ...
重重轻轻的结果
秦铁路 发表于 2016-8-15 19:46
二战前先不说了,二战后直到解体,苏联商品就从未丰富过一直是短缺。哪怕在勃列日涅夫执政顶峰的75年前后 ...
保加利亚也不错。
二战前先不说了,二战后直到解体,苏联商品就从未丰富过一直是短缺。哪怕在勃列日涅夫执政顶峰的75年前后 ...
烂到电视机爆炸夸不夸张
为什么那时不请陈云主管经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