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FORMAT: 华州砍竹事件真相暨同治回乱起因剖析(买竹现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4:43:03


全球范围来看,伊斯兰教对本土文化的格式化能力、篡改能力不是盖的。本篇试图把被刻意遮盖的史料UNFORMAT出来,呈现在世人面前:
蓄意砍竹为械,有组织地无差别屠杀,同治版的ISIS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04353689152403#_0

在回族操控的同治陕甘回乱(后文简称同治回乱)史学界,历来将同治元年春发生在华州(今陕西省华县)的砍竹事件作为同治回乱的导火索。故事大体演绎为两种:

1:散溃的防范太平军的回民兵勇,退至华州小张村,盗砍民竹,与主人及当地汉民起冲突,回兵死两人,因此……

2:渭南的回过越界至华州小张村砍竹,与园主老汉谈妥价格,当天(或第二天)砍竹时适遇园主之子归来,园主之子不愿卖竹(或抬高竹价)而起冲突,回民死两人,因此……

各种回族史学家的著作,无不遵循这样的创作套路,读者可自行查阅。而在民间,在一些掌握话语权的宗教人士口中,这样的演绎更加充满煽动,比如2013年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阿訇马益平为纪念同治回乱而作的《 探讨陕西回族5.17纪念日》一文中如此写到:"1862年5月中旬,渭南叶家滩回民叶三元,率领部分回民赴华州(今华县)圣山下的小张村买竹杆,准备作武器。当时与姓王的园主商定,每斤铜钱20枚。商定后叶三元带人砍竹子,遇园主的儿子回来,趁机哄抬价钱,强行阻挡无理取闹,遂即纠集了大批团练当场打死回民二人。回民抬着亡人到州衙告状,知州则认为是回民“越界砍竹”恫吓说:“尔回子与长毛勾通谋反。打死一回即少一贼”。(此文网络转载极多,读者可自行检索。此文此段后继文字均引自李启讷《愤忧疾书》,前文已有驳斥,不再另引。)

总之,一切都是华州汉民的错。两百年后,当绝大多数普通汉民已经根本不知同治回乱为何事时,还有阿訇在经堂上如此宣讲,这是试图消弭仇恨?还是煽动仇恨?

因此,此文将从史料与逻辑论证两方面,剖析华州砍竹事件真相暨同治回乱起因。

所有以上演绎的故事,均是剪辑、拼贴自两种史料:

故事一,来源于清人杨毓秀光绪十四年(1888)刊印的《平回志》


平回志平回志


本着对等原则,既然一方引用此书以为信史,在没有明确的足以令人信服的史料证伪的前提下,另一方同样可以引用此书其他内容以为信史。

《平回志》第一卷开篇的这一页,也是被回族史学家篡改最多的一页,几乎无一不在 断章取义,拼贴剪辑。

因此,正本清源,我将此段史料本来面目示与众人自观。可知原意是:(因太平军至而散溃)的回勇,走到小张村,强砍民竹为军械,与村民冲突,死二人。其余逃至秦家村,并勾结其他回民村堡的回民欲报复。计划泄漏,小张村汉民亦联络其他汉民村堡意图报复(果有后来秦家村之难,此为因)。华州的回民知道力不能敌,于是纷纷北逃。(为求团结,为让普通回民百姓有同仇敌忾),乱回造谣汉民流传洗回帖:“三日内将杀尽回民”。并且为了进一步坐实这种谣言,又在要冲绑回汉民,将伪造的洗回帖藏在汉民身上,再行搜出,于是(信以为真),(遂关中肇乱)。

杨毓秀虽然一生未曾出乡梓,平日吟诵雪月风花,但却笔力雄健,这一段逻辑严谨,令人信服。于是回族史学家们大多只用“砍竹,回民死二人”,“烧杀秦家村”,而删去其他不用。于是这里便有了很大的逻辑漏洞:

卖竹一事对汉民而言为偶然事件,猝发冲突,打死对方二人,犹不罢休,还要组织数万人去血洗对方村堡,合情合理吗?

于是,曾经做过搜集地方志同治回乱史料的陕西师范大学韩敏教授,又剪辑拼贴出了故事二(或者更早,但此故事广泛流传是以韩敏著作开始)。

故事二,来源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由谭麐主撰的《富平县志稿》


富平县志稿富平县志稿


可见西安化觉巷清真寺马阿訇的仇恨宣讲,也是以此故事为蓝本,比如一斤二十文的细节。但是,当我将原书示与大众之时,我想每个人都可以看出,这些回族史学家的剪辑拼贴,完全改变了事情的本来面貌,而且颠倒黑白:

渭南叶家滩回民叶三元率其党赴华州小涨村购竹竿,园主汉民王老售之,定价每觔(即斤)铜钱二十枚,次日叶往砍竹,适王老有子外归,阻之,不服,遂起争斗。

他们对于这段史料的引用,无不终结于此。然后再拼贴上故事一的结果:回民死二人。于是将村民正当防卫打死的盗伐民竹的回勇两名,变为因为汉民因言而无信、增价居奇引起冲突以致打死无辜回民百姓两名。

无论是成书时间,还是成书地点(富平即渭南辖县),《富平县志稿》中关于华州砍竹事件的记载,均是相关史料中采信度最高的一种。志成的写作,会有许多生员各地采访(名录附于志书之前),搜集成书。可知此故事来源于同治回乱平定以后,回返故乡的当地百姓的亲身见证或口耳相传,因此细节充实。

逐字剖析:

砍竹现场的冲突,仅伤人,未死人。受伤的是前来买竹的叶家滩回民叶三元一伙,昨日与小张村竹园园主王老汉谈拢的售竹事宜,遭到了王老汉儿子的阻挠。一方不卖,一方强买,因此冲突。

《富平县志稿》中并非提及园主之子忽然不愿卖竹的原因,而回族史学家将其定性为“增价居奇”的证据,是当时的陕西省巡抚瑛棨的奏折(见《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第十三卷 ):“因汉民增价居奇,互相争斗”。


左《平回志》 右《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左《平回志》 右《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


可是瑛棨又是怎样得来这样的判断的呢?同治回乱爆发之初,瑛棨的判断,这只是一如之前不断的回汉纠纷中的又一次民间争斗,并没有诸如谋反等惊天阴谋,从他当时的奏折中不难看出。一来因为瑛棨本人的昏聩平庸,二来在《平回志》中,也给出了造成他这种误解的另一原因,瑛棨是听信了身边的回民侍从之言,才相信华州砍竹与之后的冲突,只是普通的汉回械斗。不论是自己的判读,还是回子戈什的谗言,“增价居奇”,无疑都是普通械斗的极好解释。

那么,所有故事中最大的问题出现了,回民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买(或盗砍)竹子呢?《平回志》中说,是“以为军械”


《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


著名民族史学家马长寿五十年代在陕西的田野调查,也清晰地记录了同治回乱时“回民的武器多为竹竿枪”。

因此可知,《平回志》中的记载是准确的,回民之所以坚持买竹竿,为的是作武器。那么,园主年轻的儿子,是否因为参加团练或者消息更加灵通,知道回民的用意,而拒绝卖竹呢?我以为这样的推测也是极有可能的。

从《富平县志稿》中,我们可以看到被回族史学家剪去不用的冲突之后的事情:

三元同伴皆受创去,官不为理。归邀同叶家滩、杨家滩、记家庄、吕家村、仓头各回,将王老园竹砍尽。园主夫妇往,皆被杀。附近汉民各村亦鸣钟,集数百人往。三元始惧而逃归。

受伤的回民散去,告官了,官却不理(或因回民有错在先,或因汉民对于回汉不断纠结的厌倦,华州地方官未予受理,这是官府的过错)。于是受伤的回民回到叶家滩,同其他几处的回民,返回小张村,不但将园竹砍尽,而且将正在园主的园主夫妇一同杀死。

确实死二人,但不是回民,而是汉民。即便说报复有理,竹子也砍尽了,再将园主老骨头痛殴一顿解气也便罢了,但何至杀人?

此不可不谓暴虐。由买竹,报复诸事,也可解释现在同治回乱著作中另一疑惑:既然同治回乱前,一切作恶的都是汉民,备战洗回,为何乱起之后,汉民却不堪一击,而回民却武器精良,所向披麾?

实在是因为回民早已开始购竹备战。

报复小张村的各地回民中,有些村名已不可考,但是“仓头”却是极为熟悉的。那是同治回乱开始后叛回的巢穴之一,陕西团练大臣张芾被从临潼油坊巷劫走之时,去的正是仓头!(《平回志》卷一:五月十一日已至油坊巷,被回匪任老五、马玉良、马燕膺、马进昌等拥往仓头以去。)

仓头是什么样的地方?同治二年,当多忠勇公率兵进攻仓头时,看见的是:“仓头城堑深阻,濠内设铁蒺藜、梅花桩,防备严密。进攻逾时,城上炮子雨下,势难骤克。”(《平回志》卷一)

这是住着普通农耕的无辜百姓的村堡吗?

任老五是谁?任老五参加了云南杜文秀之乱,失败后潜回陕西,伺机再动。通过以上剖析,基本可以厘清华州砍竹事件暨同治回乱的真实起因:

太平军蓝大顺部,进扰陕西。陕西空虚,参加云南杜文秀之乱失败逃回潜付于渭南的赫明堂、任老五等,见有机可趁,于是煽动倡乱。各地意图谋反的回民,纷纷采购军械各战,却在华州小张村处,骤起冲突,导致互相报复,以至冲突不断升级,终致同治回乱的大爆发。

这样的观点,并不新鲜,只是被灰尘掩盖的太久罢了。

全球范围来看,伊斯兰教对本土文化的格式化能力、篡改能力不是盖的。本篇试图把被刻意遮盖的史料UNFORMAT出来,呈现在世人面前:
蓄意砍竹为械,有组织地无差别屠杀,同治版的ISIS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04353689152403#_0

在回族操控的同治陕甘回乱(后文简称同治回乱)史学界,历来将同治元年春发生在华州(今陕西省华县)的砍竹事件作为同治回乱的导火索。故事大体演绎为两种:

1:散溃的防范太平军的回民兵勇,退至华州小张村,盗砍民竹,与主人及当地汉民起冲突,回兵死两人,因此……

2:渭南的回过越界至华州小张村砍竹,与园主老汉谈妥价格,当天(或第二天)砍竹时适遇园主之子归来,园主之子不愿卖竹(或抬高竹价)而起冲突,回民死两人,因此……

各种回族史学家的著作,无不遵循这样的创作套路,读者可自行查阅。而在民间,在一些掌握话语权的宗教人士口中,这样的演绎更加充满煽动,比如2013年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阿訇马益平为纪念同治回乱而作的《 探讨陕西回族5.17纪念日》一文中如此写到:"1862年5月中旬,渭南叶家滩回民叶三元,率领部分回民赴华州(今华县)圣山下的小张村买竹杆,准备作武器。当时与姓王的园主商定,每斤铜钱20枚。商定后叶三元带人砍竹子,遇园主的儿子回来,趁机哄抬价钱,强行阻挡无理取闹,遂即纠集了大批团练当场打死回民二人。回民抬着亡人到州衙告状,知州则认为是回民“越界砍竹”恫吓说:“尔回子与长毛勾通谋反。打死一回即少一贼”。(此文网络转载极多,读者可自行检索。此文此段后继文字均引自李启讷《愤忧疾书》,前文已有驳斥,不再另引。)

总之,一切都是华州汉民的错。两百年后,当绝大多数普通汉民已经根本不知同治回乱为何事时,还有阿訇在经堂上如此宣讲,这是试图消弭仇恨?还是煽动仇恨?

因此,此文将从史料与逻辑论证两方面,剖析华州砍竹事件真相暨同治回乱起因。

所有以上演绎的故事,均是剪辑、拼贴自两种史料:

故事一,来源于清人杨毓秀光绪十四年(1888)刊印的《平回志》


平回志平回志


本着对等原则,既然一方引用此书以为信史,在没有明确的足以令人信服的史料证伪的前提下,另一方同样可以引用此书其他内容以为信史。

《平回志》第一卷开篇的这一页,也是被回族史学家篡改最多的一页,几乎无一不在 断章取义,拼贴剪辑。

因此,正本清源,我将此段史料本来面目示与众人自观。可知原意是:(因太平军至而散溃)的回勇,走到小张村,强砍民竹为军械,与村民冲突,死二人。其余逃至秦家村,并勾结其他回民村堡的回民欲报复。计划泄漏,小张村汉民亦联络其他汉民村堡意图报复(果有后来秦家村之难,此为因)。华州的回民知道力不能敌,于是纷纷北逃。(为求团结,为让普通回民百姓有同仇敌忾),乱回造谣汉民流传洗回帖:“三日内将杀尽回民”。并且为了进一步坐实这种谣言,又在要冲绑回汉民,将伪造的洗回帖藏在汉民身上,再行搜出,于是(信以为真),(遂关中肇乱)。

杨毓秀虽然一生未曾出乡梓,平日吟诵雪月风花,但却笔力雄健,这一段逻辑严谨,令人信服。于是回族史学家们大多只用“砍竹,回民死二人”,“烧杀秦家村”,而删去其他不用。于是这里便有了很大的逻辑漏洞:

卖竹一事对汉民而言为偶然事件,猝发冲突,打死对方二人,犹不罢休,还要组织数万人去血洗对方村堡,合情合理吗?

于是,曾经做过搜集地方志同治回乱史料的陕西师范大学韩敏教授,又剪辑拼贴出了故事二(或者更早,但此故事广泛流传是以韩敏著作开始)。

故事二,来源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由谭麐主撰的《富平县志稿》


富平县志稿富平县志稿


可见西安化觉巷清真寺马阿訇的仇恨宣讲,也是以此故事为蓝本,比如一斤二十文的细节。但是,当我将原书示与大众之时,我想每个人都可以看出,这些回族史学家的剪辑拼贴,完全改变了事情的本来面貌,而且颠倒黑白:

渭南叶家滩回民叶三元率其党赴华州小涨村购竹竿,园主汉民王老售之,定价每觔(即斤)铜钱二十枚,次日叶往砍竹,适王老有子外归,阻之,不服,遂起争斗。

他们对于这段史料的引用,无不终结于此。然后再拼贴上故事一的结果:回民死二人。于是将村民正当防卫打死的盗伐民竹的回勇两名,变为因为汉民因言而无信、增价居奇引起冲突以致打死无辜回民百姓两名。

无论是成书时间,还是成书地点(富平即渭南辖县),《富平县志稿》中关于华州砍竹事件的记载,均是相关史料中采信度最高的一种。志成的写作,会有许多生员各地采访(名录附于志书之前),搜集成书。可知此故事来源于同治回乱平定以后,回返故乡的当地百姓的亲身见证或口耳相传,因此细节充实。

逐字剖析:

砍竹现场的冲突,仅伤人,未死人。受伤的是前来买竹的叶家滩回民叶三元一伙,昨日与小张村竹园园主王老汉谈拢的售竹事宜,遭到了王老汉儿子的阻挠。一方不卖,一方强买,因此冲突。

《富平县志稿》中并非提及园主之子忽然不愿卖竹的原因,而回族史学家将其定性为“增价居奇”的证据,是当时的陕西省巡抚瑛棨的奏折(见《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第十三卷 ):“因汉民增价居奇,互相争斗”。


左《平回志》 右《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左《平回志》 右《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


可是瑛棨又是怎样得来这样的判断的呢?同治回乱爆发之初,瑛棨的判断,这只是一如之前不断的回汉纠纷中的又一次民间争斗,并没有诸如谋反等惊天阴谋,从他当时的奏折中不难看出。一来因为瑛棨本人的昏聩平庸,二来在《平回志》中,也给出了造成他这种误解的另一原因,瑛棨是听信了身边的回民侍从之言,才相信华州砍竹与之后的冲突,只是普通的汉回械斗。不论是自己的判读,还是回子戈什的谗言,“增价居奇”,无疑都是普通械斗的极好解释。

那么,所有故事中最大的问题出现了,回民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买(或盗砍)竹子呢?《平回志》中说,是“以为军械”


《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


著名民族史学家马长寿五十年代在陕西的田野调查,也清晰地记录了同治回乱时“回民的武器多为竹竿枪”。

因此可知,《平回志》中的记载是准确的,回民之所以坚持买竹竿,为的是作武器。那么,园主年轻的儿子,是否因为参加团练或者消息更加灵通,知道回民的用意,而拒绝卖竹呢?我以为这样的推测也是极有可能的。

从《富平县志稿》中,我们可以看到被回族史学家剪去不用的冲突之后的事情:

三元同伴皆受创去,官不为理。归邀同叶家滩、杨家滩、记家庄、吕家村、仓头各回,将王老园竹砍尽。园主夫妇往,皆被杀。附近汉民各村亦鸣钟,集数百人往。三元始惧而逃归。

受伤的回民散去,告官了,官却不理(或因回民有错在先,或因汉民对于回汉不断纠结的厌倦,华州地方官未予受理,这是官府的过错)。于是受伤的回民回到叶家滩,同其他几处的回民,返回小张村,不但将园竹砍尽,而且将正在园主的园主夫妇一同杀死。

确实死二人,但不是回民,而是汉民。即便说报复有理,竹子也砍尽了,再将园主老骨头痛殴一顿解气也便罢了,但何至杀人?

此不可不谓暴虐。由买竹,报复诸事,也可解释现在同治回乱著作中另一疑惑:既然同治回乱前,一切作恶的都是汉民,备战洗回,为何乱起之后,汉民却不堪一击,而回民却武器精良,所向披麾?

实在是因为回民早已开始购竹备战。

报复小张村的各地回民中,有些村名已不可考,但是“仓头”却是极为熟悉的。那是同治回乱开始后叛回的巢穴之一,陕西团练大臣张芾被从临潼油坊巷劫走之时,去的正是仓头!(《平回志》卷一:五月十一日已至油坊巷,被回匪任老五、马玉良、马燕膺、马进昌等拥往仓头以去。)

仓头是什么样的地方?同治二年,当多忠勇公率兵进攻仓头时,看见的是:“仓头城堑深阻,濠内设铁蒺藜、梅花桩,防备严密。进攻逾时,城上炮子雨下,势难骤克。”(《平回志》卷一)

这是住着普通农耕的无辜百姓的村堡吗?

任老五是谁?任老五参加了云南杜文秀之乱,失败后潜回陕西,伺机再动。通过以上剖析,基本可以厘清华州砍竹事件暨同治回乱的真实起因:

太平军蓝大顺部,进扰陕西。陕西空虚,参加云南杜文秀之乱失败逃回潜付于渭南的赫明堂、任老五等,见有机可趁,于是煽动倡乱。各地意图谋反的回民,纷纷采购军械各战,却在华州小张村处,骤起冲突,导致互相报复,以至冲突不断升级,终致同治回乱的大爆发。

这样的观点,并不新鲜,只是被灰尘掩盖的太久罢了。
网上对回乱的起因众说纷纷,楼主有心了,将头绪理清了。
支持楼主!回人贼子颠倒黑白,煽动仇恨,应该绳之以法,明正典刑
支持楼主对史料的挖掘与考证。
      双手赞!楼主的论据有理有据,有力的驳斥了口口子乱贼的歪理邪说!陕西师大的有好几个"口口贼教授“出版的同治口口乱考证里面都指责是汉民不讲信用,对此论据一直存疑。在今日西北,某族口碑最差,人品最坏。
     建国初期,共党对凡是造反起家的一律无条件支持,这段历史居然给他们蒙混过去了,成为56族之一,如果没有互联网,1862年的历史的这一段就翻过去了。
     对这段历史,相信将来一定会重新定义的。
     再次感谢楼主、感谢互联网。
     
真相在此。谢分析。
双手赞!楼主的论据有理有据,有力的驳斥了口口子乱贼的歪理邪说!陕西师大的有好几个"口口贼教授“ ...
一直没搞懂豆奶和回回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