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先锋:反导尖兵陈德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17:51

 陈德明(右)在给年轻科技干部讲解某型任务参试设备性能(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李玉建 摄)
  新华社酒泉7月24日电 题:反导尖兵陈德明——记用创新助推强军兴军的科研先锋、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
  新华社记者李国利
  两个光点迅速接近、接近,突然间迸发出耀眼的强光,照亮了茫茫夜空。拦截导弹与“来袭”导弹相撞击的瞬间,他情不自禁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用力挥了挥攥得紧紧的拳……
  2013年,我国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的壮观一幕,早已和弱水河畔倔强屹立的那片胡杨林、戈壁深处依稀犹存的那个烽塞关城、茫茫天地间如林威武的那一排排墓碑军阵,共同凝成了一位反导尖兵的西北印记。
  西出阳关廿六载,为国铸剑固天疆。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入伍以来,坚持以强军为己任,身处大漠戈壁,眼盯未来战场,心装打赢使命,勇于锐意创新,参与执行数百发导弹武器飞行试验任务,牵头完成“中段反导靶场试验技术”等几十个重大项目,为加快我军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提升我军新质作战能力贡献突出,被誉为“用创新助推强军兴军的科研先锋”。
  “反导技术的研究,永远在路上”
  反导是战略防御的坚盾,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
  本世纪初,我国正式启动反导技术验证试验项目,基地历史性地肩负起靶场试验任务。陈德明受聘成为专家组专家,牵头攻关反导靶场试验技术。
  基地所处的戈壁大漠,曾是汉朝大将霍去病驰骋拼杀的古战场,黄沙蓝天间,当年的烽塞关城依稀犹存。特别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长着不屈胡杨和骆驼刺的地方,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两弹一星”伟业,成为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神圣土地。
  所谓反导拦截技术,就是通过发射导弹来拦截并摧毁来袭导弹。而要实现对导弹的准确拦截,必须对导弹的弹道进行预报,随时能知道导弹什么时间到什么位置,这可是世界级难题。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启动了一项重大工程,并初步确立了包括反导拦截弹在内的攻关目标。
  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成为美军各类高精尖技术武器的表演秀场。战场上,爱国者导弹多次成功拦截伊拉克军队的飞毛腿导弹,更加凸显了反导技术的威力。中国军队在警醒中意识到自己与世界强国军队的差距,决心正式启动反导系统建设。
  这一次,中央军委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首次试验要在2010年年初“务期必成”。
  重任如山,不能失败。陈德明一再鼓励团队成员:“我们要拿出老一辈搞‘两弹一星’的那种激情和气魄,干成反导这件国之大事!”
  多少个清晨,是在沉思中迎来了东方晓白;多少个难题的破解,都伴随着黎明的朝霞孕育发芽……近千个日夜攻关,陈德明带领团队拟制了上百份试验文书,一举突破3项核心关键技术,闯出了一条中国反导靶场建设之路!
  2010年初,我国首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如期进行。不曾想,拦截导弹指令系统突然出现不连续接收目标指示信息的问题,现场原本就很紧张的气氛骤然加剧。
  尽管故障很快排除,但大家心里很不踏实,专家组连夜召开会议紧急讨论。面对众多质疑的目光,陈德明没有犹豫,郑重表态:“依据前期大量分析验证数据,我敢保证,绝对没问题!”
  1月11日,指挥员一声令下,拦截导弹直刺苍穹。几分钟后,显示屏传来靶弹被摧毁的清晰画面。
  顿时,指挥大厅沸腾了,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陈德明也激动地跳了起来,用力挥舞着拳头。
  这一天,喜讯迅速从西北大漠传到祖国首都,并通过新华社的电波传遍全世界,标志着我国在反导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陈德明被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面对厚褒重奖,他不忘初心: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反复缜密地计算分析、锲而不舍地推演论证……他说:“强军目标引领方向。反导技术的研究,永远在路上。”
时代先锋:反导尖兵陈德明-军事频道-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6-07/24/c_1119270631.htm
 陈德明(右)在给年轻科技干部讲解某型任务参试设备性能(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李玉建 摄)
  新华社酒泉7月24日电 题:反导尖兵陈德明——记用创新助推强军兴军的科研先锋、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
  新华社记者李国利
  两个光点迅速接近、接近,突然间迸发出耀眼的强光,照亮了茫茫夜空。拦截导弹与“来袭”导弹相撞击的瞬间,他情不自禁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用力挥了挥攥得紧紧的拳……
  2013年,我国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的壮观一幕,早已和弱水河畔倔强屹立的那片胡杨林、戈壁深处依稀犹存的那个烽塞关城、茫茫天地间如林威武的那一排排墓碑军阵,共同凝成了一位反导尖兵的西北印记。
  西出阳关廿六载,为国铸剑固天疆。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入伍以来,坚持以强军为己任,身处大漠戈壁,眼盯未来战场,心装打赢使命,勇于锐意创新,参与执行数百发导弹武器飞行试验任务,牵头完成“中段反导靶场试验技术”等几十个重大项目,为加快我军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提升我军新质作战能力贡献突出,被誉为“用创新助推强军兴军的科研先锋”。
  “反导技术的研究,永远在路上”
  反导是战略防御的坚盾,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
  本世纪初,我国正式启动反导技术验证试验项目,基地历史性地肩负起靶场试验任务。陈德明受聘成为专家组专家,牵头攻关反导靶场试验技术。
  基地所处的戈壁大漠,曾是汉朝大将霍去病驰骋拼杀的古战场,黄沙蓝天间,当年的烽塞关城依稀犹存。特别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长着不屈胡杨和骆驼刺的地方,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两弹一星”伟业,成为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神圣土地。
  所谓反导拦截技术,就是通过发射导弹来拦截并摧毁来袭导弹。而要实现对导弹的准确拦截,必须对导弹的弹道进行预报,随时能知道导弹什么时间到什么位置,这可是世界级难题。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启动了一项重大工程,并初步确立了包括反导拦截弹在内的攻关目标。
  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成为美军各类高精尖技术武器的表演秀场。战场上,爱国者导弹多次成功拦截伊拉克军队的飞毛腿导弹,更加凸显了反导技术的威力。中国军队在警醒中意识到自己与世界强国军队的差距,决心正式启动反导系统建设。
  这一次,中央军委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首次试验要在2010年年初“务期必成”。
  重任如山,不能失败。陈德明一再鼓励团队成员:“我们要拿出老一辈搞‘两弹一星’的那种激情和气魄,干成反导这件国之大事!”
  多少个清晨,是在沉思中迎来了东方晓白;多少个难题的破解,都伴随着黎明的朝霞孕育发芽……近千个日夜攻关,陈德明带领团队拟制了上百份试验文书,一举突破3项核心关键技术,闯出了一条中国反导靶场建设之路!
  2010年初,我国首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如期进行。不曾想,拦截导弹指令系统突然出现不连续接收目标指示信息的问题,现场原本就很紧张的气氛骤然加剧。
  尽管故障很快排除,但大家心里很不踏实,专家组连夜召开会议紧急讨论。面对众多质疑的目光,陈德明没有犹豫,郑重表态:“依据前期大量分析验证数据,我敢保证,绝对没问题!”
  1月11日,指挥员一声令下,拦截导弹直刺苍穹。几分钟后,显示屏传来靶弹被摧毁的清晰画面。
  顿时,指挥大厅沸腾了,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陈德明也激动地跳了起来,用力挥舞着拳头。
  这一天,喜讯迅速从西北大漠传到祖国首都,并通过新华社的电波传遍全世界,标志着我国在反导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陈德明被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面对厚褒重奖,他不忘初心: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反复缜密地计算分析、锲而不舍地推演论证……他说:“强军目标引领方向。反导技术的研究,永远在路上。”
时代先锋:反导尖兵陈德明-军事频道-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6-07/24/c_1119270631.htm

 陈德明(右一)与团队成员进行某任务弹道定轨预报分析(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李玉建 摄)
  “与其被动地等8年,不如踏踏实实去做8年”
  走进大漠,缘于陈德明与基地冥冥之中的一份约定。
  1986年的高考季,电影《飞向太平洋》闯入陈德明的世界。这部影片,以1980年我国成功向太平洋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为背景,热情讴歌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解放军指战员并肩战斗、打造大国重器的感人故事。
  那时起,从军报国的想法就像内心深处的一粒种子急于破土萌发。填报志愿时,陈德明选择了开设有航天动力学与飞行试验专业的国防科技大学。
  4年的大学时光转瞬即逝,陈德明婉拒导师“继续深造、留校工作”的期许,搭上了开往西北大漠的列车。
  列车一路向北,铁轨的尽头便是西北某基地,也是飞向太平洋的那枚远程运载火箭腾空而起的地方。
  陈德明没想到,与心仪多年的基地的首次谋面,竟让自己一时无所适从。“说实话,对环境的艰苦,我是有充分心理准备的。可一个有60多人的技术室,只有一台老旧电脑,这种科研条件的反差让我心凉半截。”
  更让他尴尬的,是第一次参加任务,面对陌生的“任务窗口”,他能找到的唯一的参考资料,竟然是一篇缺失了好几页的论文。
  在这种地方还能干出啥名堂?!陈德明想走,可基地规定,新入伍大学生工作满8年,才能选择是走是留。
  那段日子,苦闷的时候,他就会来到弱水河畔,那里有成片的胡杨林。那一棵棵终年与漫漫黄沙对抗的植物,即使死后身躯仍坚挺千年不倒,像极了甘愿在茫茫戈壁驻防的战士,每每都能给他人生的感悟。
  那段日子,彷徨的时候,他就会来到附近的烈士陵园,那里安葬着数百名将军和士兵的英灵。那一排排纵横分明的汉白玉墓碑,分明就是一方威武的军阵,每每都让他思绪万千、许久失语……
  “与其被动地等8年,不如踏踏实实去做8年。”陈德明说,“一旦心静下来了,身坐下来了,就越觉得这里的工作有味道、有搞头。”
  只有荒凉的大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他开始憋足了劲儿玩命学:几十本计算机专业书,从头到尾学了个遍;满脑子装的都是测试数据与飞行曲线,不懂就向老专家请教;大量测试数据需要反复计算,他咬咬牙东借西凑买了一台配置高的电脑……
  那个年代,导弹武器飞行试验一般分为方案试验、定型试验、批抽检试验和重大新技术验证试验多种类型。通常情况下,每组织一次飞行试验,只能验证其中的一项。
  几次任务下来,陈德明觉得这种方式周期长、投入大,“能不能在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试验次数,使一次飞行试验承载更多任务?”
  1993年底,某型导弹完成定型,陈德明借机提出“一箭多雕”的构想——利用组织批抽检试验的机会,同时进行超小射程等多项试验。
  方案讨论会上,不少专家极力反对。他们担心“一箭多雕”会被搞成“鸡飞蛋打”,最终连一个目标都无法验证。
  面对质疑,陈德明从原理、方法、风险等方面详细阐述、反复证明。最终,这种追求最大效果的方案终于被采纳,并沿用至今。
  陈德明抓住了难得的机会,也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某型地地常规战术弹道导弹是军事斗争准备急需的“撒手锏”武器。通常,这类导弹需要进行9次成功试验才能定型,可当时只有4发试验导弹,而且试验靶场的射程只有导弹最大射程的三分之二。
  “战斗力是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时任试验方法研究组组长的陈德明说:“如果不创新,还用传统的方法来做,任务根本不可能完成。”
  连续几个月,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经过不断改进不同射程之间导弹射击偏差的折算方法,他最终给出了高置信度的评估结论,保证了这型导弹第一时间完成试验并装备部队,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量。
  后来,这型导弹在满足最大射程的新建靶场上先后进行了近百次试验,结果与当初结论一致。
  但得祁连好放马,何必苦苦忆中原。不知不觉间,一个8年过去了,又一个8年过去了;不知不觉间,大漠戈壁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反导技术试验早已成了他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一支军队所向披靡,不仅在于演兵场上掀起的尘沙硝烟,更在于内心深处升腾的信仰火炬。为了能打赢,陈德明完全融入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导弹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的铮铮誓言。
刚在微博上看了,振奋人心!

陈德明(前)在某任务中认真工作(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李玉建 摄)
  “科技干部如果总是盯着名利,科研的大门早晚会对你关闭”
  陈德明三辞室主任的故事,已在基地传为美谈。
  2003年夏,某新型导弹飞行试验失利,最关键的弹头远远飞离预定目标区,不知所踪。
  这是我国新型战略导弹的最后一次试验,对装备部队起着决定性作用。上级指示: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弹头。
  由于飞行异常,测量数据有限,各方专家给出了几十个疑似落点坐标。这些坐标之间的最大距离东西达130公里、南北达66公里。
  是时,戈壁滩上的最高地表温度超过60摄氏度。400多人组成的搜索队伍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搜寻了上万平方公里,仍然一无所获。
  就在搜索陷入僵局的时候,有人想到了陈德明。他现场听了相关单位的计算报告后语出惊人:“前面的计算可能存在方向性问题。给我一周时间,保证拿出结果。”
  一边是搜索队员在戈壁荒漠继续鏖战,一边是7天时限的承诺。陈德明反复观看测量设备最后捕获的数据,终于从光学设备拍到的图像中发现了端倪。
  根据这一线索,陈德明带领攻关小组经过7天7夜的反复建模验证,发现了解体故障模式下弹头的特殊运动规律,最终把落点定位在1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搜索队员据此很快找到了弹头,拿到了宝贵的试验数据。
  别人眼中风头正劲的时刻,陈德明却主动找到上级领导辞职。第一次,他刚说出想法,就被当场拒绝:“技术室在你的带领下发展得很好。”
  3年后,上级工作组过来年终考核,陈德明旧话重提:“我的兴趣和特长是搞技术研究。”带队领导听后哈哈一笑:“这显然是个借口。”
  第三次,他正式递交辞职报告,再次表达专心学术研究的决心。上级见陈德明如此执着,不得已才同意了他的请求。
  陈德明眼里没有名利,他经常说:“科技干部如果总是盯着名利,科研的大门早晚会对你关闭。搞科研的,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干上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才可能有所成就。”
  陈德明有个不太好的习惯,做事情过于专注,常常忘记时间。为克服这个“不太好的习惯”,这么多年,陈德明把闹铃始终定在晚上11点半,目的是为了提醒自己该回家了。
  一天清晨,因为出差赶飞机,基地高级工程师张建勋急匆匆去单位取一份落下的文件,在楼下正好碰到陈德明。抬腕看表,张建勋满脸诧异:“这么早就来上班了?”
  陈德明却说:“我还没回家呢。”
  原来,他前一天拟制了一份试验方案,下班时又有了新思路,便决定重新进行演算,没想到太过投入而忘了时间,在办公室里工作了一宿。
  在同事眼里,这个“不太好的习惯”是坚持。他们说:“如果没有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陈德明就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
  在基地领导眼里,这个“不太好的习惯”是专注。他们说:“正因为有了这种专注,才使陈德明攻克了导弹试验技术一个个难关。”
  陈德明却说,养成“这个不太好的习惯”,仅仅是因为自己喜欢。
  简单的“喜欢”二字,恰恰道出了这名反导尖兵对党、对国家和对军队朴素且真挚的情感。因为他深知,穿上军装就要为强军梦只争朝夕,踏着能打胜仗的催征鼓点,阔步前行。

新华社酒泉7月24日电  题:从林俊德到陈德明

  新华社记者李国利、王楠楠

  把个人选择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把人生轨迹与强军目标密切相系,是当代革命军人的人生最大追求。无疑,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就是这样的一位共和国军人。

  细细品读陈德明眼盯未来战场、心装打赢使命的过硬事迹,我们的眼前不禁想起4年前把生命的全部光与热都奉献给祖国的另一位军人形象——林俊德。

  林俊德、陈德明——一个是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铸就共和国的核盾牌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专家;一个是参与执行数百发导弹武器飞行试验任务,殚精竭虑为提升我军新质作战能力贡献力量的科技尖兵。虽然他们的经历各异、职业有别,虽然他们的生活年代不同、工作地点相距千里,但我们依然发现他们的身上有着惊人的相似。

  在他们心中,打赢胜过一切。

  核试验,堪称国防科研皇冠上的明珠。上世纪50年代末,为打破核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我国作出独立自主发展核武器的战略抉择。冲击波测量,就是研究核武器效应和确定核爆炸当量的重要手段。林俊德带着3位同事从零起步,创新攻关,最终研制出的压力自记仪,测得的数据完整准确。

  反导,是战略防御的坚盾,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本世纪初,我国正式启动反导技术验证试验项目,中央军委要求首次试验“务期必成”。近千个日夜攻关,陈德明带领团队拟制了上百份试验文书,一举突破3项核心关键技术,使得我国首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于2010年初成功进行。他说:“如果我们的技术落后于人,国家就没有地位,军队就难打赢。”

  在他们心中,使命高于生命。

  2012年5月,在得知自己患重病来日无多之后,林俊德拒绝了可能导致他再也无法坐到办公桌前的延长生命的手术方案,忍着巨大的病痛继续工作,直至去世前5小时仍在办公桌前,整理交待自己手中事关国防科研重大项目的资料。即使在无意识昏迷中,他念念不忘的仍是那些至关重要的文件……

  2002年,陈德明被提拔为技术室主任,在随后的几年间,他带领全体人员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技术室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就在别人眼中风头正劲的时刻,他却3次找到上级领导请辞主任一职。他说:“科技干部如果总是盯着名利,科研的大门早晚会对你关闭。搞科研的,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干上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才可能有所成就。”

  对于自己穷尽一生的事业,林俊德生前留下的结论相当简洁:“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对于自己倾注心血所从事的工作,陈德明说:“反导技术的研究,永远在路上。”

  在林俊德工作和生活的荒漠,有一种野花叫马兰。置于生命绝地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像极了数十年如一日隐姓埋名于大漠的林俊德和他的同事们: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在陈德明工作和生活的旷野,有一种植物名胡杨。终年与漫漫黄沙对抗、即使死后身躯仍坚挺千年不倒的胡杨,像极了甘愿扎根戈壁奉献青春的包括陈德明在内的西北某基地官兵:矢志强军,为国砺剑。

  历史一再证明,人民军队之所以无往而不胜,就在于凝聚在八一军旗下的,始终有着一批又一批像林俊德、陈德明这样有着同样理想、同样信念和同样追求的共和国军人。
重点是1月11日呀
我是来学技术的
1月11日,指挥员一声令下,拦截导弹直刺苍穹。几分钟后,显示屏传来靶弹被摧毁的清晰画面
一个大校而已,不及马伟明
疾风哥哥 发表于 2016-7-24 20:25
一个大校而已,不及马伟明
哥啊,难道你是境外人员?不知道解放军的军衔跟服役年限有必然的关系?
看来陈是中国反导项目总师。
兔子是不断出招啊
国之栋梁,赞!
国之栋梁!
国之栋梁!护佑中华!
一个大校而已,不及马伟明
虽不及老马,但功劳也不小,只是这种报道有泄密之嫌
看来陈是中国反导项目总师。
不是设计人员。。。重要的话重复三遍。。。不是设计人员。。。不是设计人员
2017年1月11日,我们再看!
看来已经实现体系突破了
这个人很牛
哥啊,难道你是境外人员?不知道解放军的军衔跟服役年限有必然的关系?
就是这个制度过于死板,看这位老陈,86高考,现在差不多快50了,也只是个大校,为什么不能破格提升,搞科研出成果大多三四十岁
虽不及老马,但功劳也不小,只是这种报道有泄密之嫌
新闻联播的泄密叫泄密?
看来已经装备并形成一定的实战能力
喝彩!
看来陈是中国反导项目总师。
错,通读全文,是靶场试验方面的技术负责人,不是项目总师
我本一军人 发表于 2016-7-24 21:25
就是这个制度过于死板,看这位老陈,86高考,现在差不多快50了,也只是个大校,为什么不能破格提升,搞科 ...
陈是负责靶场实验的,真正的总师和设计人员目前仍旧保密。
国之栋梁啊!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回想当年,高唱一曲:五星红旗迎风飘扬,CNMD多么响亮
牛人,利害!要保重身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