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19:02:06
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建

        
     早在人民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军事科技人才的培养,在延安成立了自然科学院,在各革命根据地先后分别成立了太行工业学校、胶东工业学校、淮北工业学校、东北军事专门学校、张家口电讯工程专科学校等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学校。建国以后,根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的要求,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及时地决定建设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组成人民解放军的各特种部队。
     
     1950年6月,美国出兵侵略朝鲜,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在这严峻时刻,中共中央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派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援助朝鲜人民。同时决定,为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学技术,创办、组建一批高级军事院校和高等国防科技院校。
     
     第一节 学院的筹建
     
     1952年3月18日,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朱德、林彪副主席呈送《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经周恩来、朱德、林彪审阅后,毛泽东主席于3月26日批示“同意”。7月11日,毛泽东主席任命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为军事工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决定以西南军区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和志愿军第三兵团的部分干部为基础,筹建军事工程学院。针对当时各军兵种不可能同时开办高等工程技术院校的情况,中央军委决定,建成后的军事工程学院要为全军各军兵种培养军事科学技术人才,校址设哈尔滨市,并要求学院于1953年9月1日开学。
     
     创建军事工程学院时,正值建国初期,科技人才寥若晨星,既缺少师资力量,又缺乏校舍、教材和实验设备等。为使军事工程学院迅速地建设起来,政务院、中央军委将学院列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为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军,陈赓院长坚决地挑起了创业的重任。
     
     1952年8月22日,军事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经中央军委批准成立,9月1日在北京恭俭胡同59号开始办公。筹委会由陈赓、徐立行、李懋之、张衍、黄景文、胡翔九、张述祖、任新民、沈正功、赵子立10人组成,主任委员陈赓,副主任委员徐立行。9月16日,中央军委批准军事工程学院筹委会成立临时党委,陈赓、徐立行、李懋之、张衍、胡翔九、黄景文为委员,陈赓为书记。筹委会临时党委提出了“边建、边教、边学”的建院方针,并全面开展筹建工作。
     
     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西南军区第二高级步兵学校的1400多名排级以上干部和1600多名战士、职工于1952年9月先后从重庆抵达哈尔滨市;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的15名教授、专家和282名干部、战士、职工于12月底前从南京全部迁到哈尔滨市;志愿军第三兵团的干部也先后从朝鲜回国到职。

     
     一)、请调教授 培养助教
   
     建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请调教授,培养助教,建立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和做好第一期开学的教学准备工作。陈赓院长亲自抓请调教授、专家的工作。他依靠筹委会的干部、教授,广泛地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中央人民政府各部、科学院、高等院校的教授、专家和中央军委系统中大学理工科毕业生、特别是“学非所用”或“用非所长”人员的情况。
     
     1952年9月22日,筹委会向中央军委呈送了关于招收学员及请调师资问题的报告,强调“筹建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师资”。总干部部在决定派出工作组招考学员的同时,从军队选调200~300名大学理工科毕业的青年干部进行专门培训,以期他们能在开学后担任助教工作。为培训助教及进行一、二年级课程教学准备,必须按照课程和学员人数聘请教授。学院开学后的第一、二学年主要进行相当于工科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教学。同时,各门专业课程也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教学准备。这一切都急需延聘大批教师。头两年中,按每位基础课教师教2个班(100人)计,至少需190多名教师。鉴于国内师资短缺,大量请调有困难,学院请求选调少数有真才实学的教授作骨干,在苏联顾问帮助下,主要依靠培养助教解决师资问题。第一批请调教授、副教授62名(基础课36名,专业课26名),其中由高等教育部调配46名(提名请调28名),从华东工业部、轻工业部、铁道部、邮电部、重工业部、兵工总局、船舶工业局、上海民生公司、中国科学院和总后勤部共请调16名(均提名请调)。
     
     经中央军委同意后,陈赓亲自将请调教师报告呈送周恩来总理审批。周恩来看完报告后说:一次抽调62名教授太多了,能否减少一些?陈赓说:“这是最低要求,不能再减,务请如数调聘。”周总理批示“同意”,并亲自召开有政务院、中央军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布置为军事工程学院选调教授的任务。
     
     学院上报的请调教授、专家名单涉及几十个单位。陈赓先后到中共中央组织部、政务院高等教育部和中央军委各总部请示汇报,希望得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以满足学院的急需。并且要求每个教授都能独当一面,主持一门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进行系或专科必要的各种教学准备。然后派徐立行、张衍等分头到各单位协商解决,先定指标,再定人选.逐人落实,
     
     在全国普遍进行思想改造运动的基础上,选调到学院工作的教授、专家,一般都能服从组织分配,尤其在得知军事工程学院的重要任务后,多数都很乐意参加学院的创建工作。但也有少数人对东北气候寒冷和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存在顾虑。学院一方面派人个别走访或召开座谈会,介绍情况,征求意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一方面,重视解决实际困难,如生活、住房条件,家属工作安置和子女入学等,都作了合理妥善的安排。1952年冬,在教授们来院前,学院各级领导干部都住平房,一般干部睡地铺,陈赓把向中长铁路局暂借的一栋专家楼做老教师宿舍,还特为教授食堂聘请了南方厨师。
     
     由于总政治部、总干部部的重视,从1952年10月起,学院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对全军大学毕业和大学3年以上肄业的青年干部分8个考区进行选考,择优录取了243名担任助教。年底实际报到232名,分别编为两个队,按专业分组,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或补习,
     
     1953年3月3日,科学教育部专门讨论培养助教问题明确训练助教是建立一支骨干教师队伍的主要途径。学院筹建时,各类师资均需培养,而培养专业课程的师资则是中心工作。为了提高助教的基础理论水平,学院决定先将所有助教分配到各教研室(1953年至1958年称教授会。1959年后称教研室。全书统称教研室。)学习基础课程,然后,再择优分入各系学习专业。学习时间从4月13日到9月20日共20周,每周学习45学时。经过集中训练,先后组建起院属各教研室和各系专业教研室。所有基础课助教都能担任各自课程的辅导工作,少数优秀者能胜任讲课任务。
     
     在培训助教的同时,老教师们积极进行教材的翻译、编写工作。流体力学教研室岳诘毅、马明德,电工教研室周祖同、易晓东、朱正等都夜以继日地埋头编译教材;数学教研室卢庆骏、工程材料教研室胡振渭等还自己编写了讲义;有的教师除承担培训助教讲课任务外,还担任基层行政领导工作,为学院正式成立和第一期学员开学积极努力、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教学准备工作。
     
     
     
     二)、招收学员 组建预科 补习文化
     
      1952年9月12日,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关于调查登记大学、专科学校学生及各种技术人才的指示》,责成各级政治机关和干部部组织一定力量进行调查登记工作。9月22日,学院筹委会在向中央军委呈送的有关招收学员的报告中提出,每期学员以800名毕业人数为准,预科招生应录取1000人,以保证有880~900人升入本科。报告批准后,总干部部派出8个工作组,分赴6个大军区、特种兵部队和军委直属队,协助调查登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分布、使用情况。8个工作组的组长、组员由学院的干部担任,总干部部派8名干部分头参加各组工作。由于中央军委指示明确,各大军区领导重视,进展顺利,至10月下旬,调查、登记工作基本结束。
     
     11月24日,中央军委向全军下达《为军事工程学院抽调1000名学员的指示》。指示强调:“为加速现代化国防军的建设.军委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培养各军兵种高级军事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决定从部队中抽调大学、专科以上理工科学生1000名,赴军事工程学院学习。”选调原则:凡是学非所用或大材小用者,或用不了可能调出者均应抽调;报考的学员名额应超过录取数。考试、审查、体格检查、接收等工作由各大军区、军委各特种兵干部部、政治部组成的工作组负责,并由军委总干部部派去的工作组协助,限于12月底考试完毕。录取的学员于1953年1月集中。1952年底,经对军队高中毕业和大学一、二年级肄业的青年干部进行考试,共录取学员1010名,后实际报到987名。
     
     学院招收的第一期学员一般都在部队中经过几年实际工作的锻炼,思想觉悟、组织性与纪律观念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他们当中80%为党、团员,上进心强,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特别是愿意学习国防科学技术。但由于他们大部分是1950年前参军的,所学数、理课程遗忘较多。在录取的987名学员中,大学一、二年级肄业的365人,高中毕业的369人,高工(高工的学习年限相当于高中。一年学完高中数、理、化课程,数、理、化基础较差。)毕业的165人,高中、高工肄业的88人。由于学历不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在本科教育开始前,必须进行数、理、化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并适当施以时事政策教育与队列、体育训练,为进入本科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期学员文化补习教学计划为6个半月。文化补习教育的指导原则是:
     
     (一)认真学习苏联的教学经验,发扬集体主义的革命创造精神,反对不求实效、脱离实际、脱离学员的教学作风。在教学工作中,必须贯彻民主教学的精神,加强授课准备与科学研究工作,发挥教学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工作。
     
     (二)在教学组织领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使用以及教学设备准备等工作中必须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求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用一致的目的。
     
     (三)讲授、实验、课堂复习、讨论与学员自学密切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人员必须明确,课堂讲授与实验、练习、讨论是教学的主要方式、而有计划地组织与领导学员的自学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只有做好这一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学员独立思考、深入钻研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 经过文化考试和政治、身体复查,录取的987名学员有679名转为本科生,分到各系进行本科教育。由于中央军委规定学院每期培养800名军事工程师.即使学习过程中不淘汰,还有121名缺额。经学院研究决定, 116名文化考试1门不及格的学员作为试读生同时进人本科学习,试读1个月后考试,仍不及格者则留预科补习高中文化。2门课程以上考试不及格的192名学员留预科继续补习。
     
     1953年5月15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向毛泽东主席呈送《关于军事工程学院今后每年毕业学员人数计划的报告》。报告说,经过在军委例会上的研究、拟确定该校每年毕业学员800名,以便从1957年开始,至1960年训练完成3200人的数目。毛主席批示:“同意这个计划,即每年以毕业800人为限度。”
     
     1953年8月,中央军委向各省、市、各大军区发出为学院选送第二期学员的指示,责成各省、市、各大军区、各特种兵部队选送优秀干部和学生入军事工程学院学习。学院组织6个招生组分赴华北、中南、华东、西南、东北等地区,按中央军委分配数目接收新生。其中部队学员300名,地方高中毕业生500名。由于部队知识分子缺乏,从质量方面考虑很难招满300个名额,学院请示中央军委增加招收地方高中毕业生的名额。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从录取的留苏预备生中抽调120名,共招收新生902名,其中部队学员280名,地方高中毕业生502名,留苏预备生120名。这批学生均系保送,多是学校的骨干,整体素质较好。他们中有党员132名,团员674名,学习成绩均为优秀和上等。
     
     
     
     三)、聘请苏联顾问
  
     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持敌视态度,实行经济封锁和物资禁运。创建军事工程学院只能得到来自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
     
     1952年6月3日,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呈送《关于军事工程学院聘请顾问的报告》并草拟周恩来总理致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关于军事工程学院聘请苏联顾问》函,经周副主席审批后于同日发出。信中说,我国现正筹备创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主要是培养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特种部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学院拟设5个系、26个科、72个班,计划招收1100名学员。我们无创办此类学院的经验,需有顾问的帮助。为此,请你能够根据这样的组织机构,或看还需增添必要的系、科,派遣足够的顾问,并准备课程前来帮助。
     
     1952年7月8日,苏联政府派出一个以奥列霍夫空军中将为首的四人专家设计组来到北京,对总参谋部提出的建院初步方案进行论证和修订。从8月5日起,陈赓和徐立行等陪同苏联专家设计组乘飞机到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南京、上海、武汉等地进行了20天的考察,以了解我国、我军的技术力量状况,同时调查是否有比哈尔滨更合适的建院地址。考察结束,中、苏两国专家共同研究提出了一个更加具体的建院方案。
     
     1952年10月4日,陈赓向中央军委呈送《关于聘请苏联顾问问题的报告》,根据学院任务及当时条件,请求向苏联政府延聘50位顾问。以后,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申请增加顾问名额,总人数为84名,每人工作期限两年,到期轮换。
     
     1953年3月13日,以奥列霍夫为首的军事工程学院顾问团第一批成员8人和工作人员3人先后来到学院。除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副首席兼教育顾问叶果洛夫外,还有一位合同战术教研室顾问和5位系主任顾问。
     
     在苏联顾问到达学院之前,院党委就顾问团的工作已作出决定,印发了中央军委办公厅、总干部部的有关文件,组织各级负责干部学习,并请曾在苏联学习和工作多年的徐介藩、赵唯刚同志向干部和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苏联专家的工作作风及生活习惯。顾问团来院后,学院领导主动向他们介绍全面工作情况,遇事和顾向团商量,请求给予帮助。顾问们也经常主动找各部门负责同志交谈,经过短期调查研究,提出了各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和各专业应设的教研室名称以及应配的教学人员名额的意见;草拟出《军事工程学院教学过程组织基本条例(草案)》,还对校舍建筑的布局、预科学员的文化补习、本科开课的准备工作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院党委既重视、尊重顾问团的合理意见,又强调学习别人的经验要同自己的独创相结合。顾问团也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他们有意见就提,接受与否由学院决定。双方的关系一直是友好、融洽的。
     
     
     
     四)、接收住房 建设校舍
  
     由于建院任务紧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令卫生部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4万多平方米校舍移交军事工程学院使用。陈赓院长主动登门拜访哈医大校长,道谢致歉。并从学院的基建经费中拨款给医科大学征购土地、重建校舍,将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借给学院使用的原鲁迅艺术学院和摩托车学校的校舍给医大暂住,得到医大同志的理解和支持。仅用不到两个月时间,于1952年10月底前医大将其在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庙街两侧的校舍全部腾出,移交给学院。同时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在南岗、道外、道里、沙曼屯、马家沟等地区搬迁一批地方单位,把20多所住房暂借学院使用;哈尔滨市建设委员会还将南岗区文庙街250万平方米的空地划给学院征购作为永久校舍的建筑基地,从而使学院来自西南、华东及朝鲜前线的数千名干部、战士、职工、家属在严寒的冬季有了栖身之地,保证了人员和物资按中央军委的规定于年底前全部搬迁到哈尔滨市。
     
     1952年11月26日,陈赓向中央军委呈报校舍建设初步计划。计划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学院按中央军委的要求须培养3200名工程师,故须具备完善的校舍。按学员与教职工1:2的比例,到1956年全院将发展到15000余人。目前,学院仅有哈医大移交的住房,实际使用面积2万多平方米,上下层床铺挤着住,仅够即将到来的助教和千余名学员及服务人员的食、宿、办公、讲课使用。教授、讲师、苏联专家和行政、政工、后勤机关及附属单位工作人员,仍须租借房屋分住在外。依据学员与教职工逐年增加和教学发展的需要,分先后缓急拟新建校舍40余万平方米。其中拟于1953年建10万平方米,1954年建15万平方米,1955年全部完成;批准后请即通知中央建筑工程部和学院具体商讨落实计划,订立合同。
     
     学院的基本建设得到中共中央、政务院、中央军委的关怀和重视。1952年9月3日,学院筹委召开常委会时,大家提出请求周恩来总理召开政务院有关部委,军委各总部、军兵种领导参加的会议,讲讲建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战略意义,要求他们大力支持。陈赓说:明天我就向周总理请示。9月5日,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召集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财政部部长薄一波、人事部部长安子文、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建筑工程部部长陈正人、总参副总长粟裕、总政副主任肖华、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及各军兵种司令员等领导同志参加的会议。周总理讲了创办军事工程学院的重大意义后说:在座各位应协助陈赓尽快建成这所世界上最大的军事技术工程学院,早出军事工程师,早日实现国防现代化;要人、要钱、要东西,要尽可能无私地慷慨支持。我们已告东北局和松江省(现黑龙江省),要省委大力支持军事工程学院的建设。薄一波发言说:我们全力支持陈赓同志办好这所学院,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国内有的优先调拨,国内没有的去国外订货,要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要求。
     
     1952年12月15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在院党委直接领导下,成立学院建筑委员会,李懋之、徐立行、张述祖、高步昆、殷之书、张复明、张友亮、沈正功、高庆魁及苏联顾问共11人为委员,李懋之任主任委员,张复明兼任基建办公室主任,下设秘书组、财务组、材料组、技术室和施工检查队。
     
     中央军委批准学院校舍建筑初步计划后,在落实设计、施工单位和建筑材料来源过程中,陈赓和李懋之先后向国家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政务院建筑工程部部长陈正人、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及松江省和哈尔滨市的主要领导人汇报工作、疏通关系,得到他们的热忱支持。1953年4月25日,第一期建筑工程破土动工,松江省建筑公司5000名工人和学院的80名施工检查员并肩劳动。松江省省委书记李长青、省主席强晓初和哈尔滨市市委第一书记王一伦、市长吕其恩多次亲到学院召集施工队长以上干部和建筑公司、设计公司经理等各方面负责人开会,研究解决施工的进度和质量问题。为了建筑用地的需要,学院报请市政府批准,搬迁居民385户,迁移坟基3万多个,赔偿青苗损失11万多平方米。陈赓院长重视学院的基本建设,经常到工地了解施工进度,向工人宣传“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多次爬上正在施工的高层建筑屋顶和50多米高的水塔检查工程质量。
     
     1953年7日,学院上报中央军委和政务院建工部的1954年建筑计划是各系教学大楼、院办公楼、礼堂、体育馆共20万平方米,建筑费4000万元。李懋之向总后勤部黄克诚部长专门作了汇报。黄部长说:从整个国家能力说,很难批准你们明年20万平方米的建筑要求。李懋之将黄部长的意见向刚到京的陈院长作了汇报。陈赓说:黄部长讲的道理对,看来不找“上帝”是不能解决问题的。7月10日,陈院长谒见毛主席,毛主席请朱总司令一起听汇报。陈院长扼要地将学院10个月的建设情况作了全面汇报,然后谈了对国内形势和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看法,提出培养任务急、教员缺、建筑规模大、国防费少,黄部长不愿批次年20万平方米的建筑计划,筹建工作存在实际困难。毛主席说:你对形势的分析是对的,战争还在打,战备不能放松。苏联援助我们的武器装备不断送到部队,光靠几个顾问指导不行,急需有自己的军事工程干部。你提的问题我看都能解决。毛主席征求朱总司令的意见时,朱总司令说:我同意主席意见。国防费是少一些,但应分轻重缓急,有重点开支。军工所需经费应充分保证。毛主席对陈赓讲:就由你去告诉黄部长,召开军委扩大会议解决。7月13日军委召开扩大会,请政务院人事部、高教部、建工部的部长参加。陈院长简要汇报了基建问题,经讨论后,黄部长总结说:陈院长提的校舍建筑计划明年是重点,确定18万平方米、3500万元资金,大礼堂,体育馆可以放到后年建,1954年保证建成5座教学大楼。
     
     尽管学院的基建工程始终是在边设计,边修改,边施工,边补料,抢时间、赶进度的紧张情况下进行的,但在整个过程中仍坚决贯彻执行了“坚固耐久,经济适用,朴素庄严,节约经费”的建筑方针,坚持了“先教学,后生活”的原则。1953年至1955年,新建校舍167栋,高至7层,低为平房,最大面积47000平方米,最小约200平方米,共计41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占46.5%,办公用房占7%,宿舍占39%,食堂占2.3%,其他用房占5.2%,有能容300吨水的水塔、水库各一个,可变常用电压的变电所6个,大小锅炉40台,室外水暖管道44000多米,基本上解决了上课、实验和辅助教学所需的用房问题;生活住房本着“挤着住”和“勤俭建院”的原则,也得到了初步改善,为教学、科研和生产、生活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建
        
     早在人民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军事科技人才的培养,在延安成立了自然科学院,在各革命根据地先后分别成立了太行工业学校、胶东工业学校、淮北工业学校、东北军事专门学校、张家口电讯工程专科学校等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学校。建国以后,根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的要求,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及时地决定建设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组成人民解放军的各特种部队。
     
     1950年6月,美国出兵侵略朝鲜,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在这严峻时刻,中共中央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派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援助朝鲜人民。同时决定,为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学技术,创办、组建一批高级军事院校和高等国防科技院校。
     
     第一节 学院的筹建
     
     1952年3月18日,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朱德、林彪副主席呈送《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经周恩来、朱德、林彪审阅后,毛泽东主席于3月26日批示“同意”。7月11日,毛泽东主席任命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为军事工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决定以西南军区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和志愿军第三兵团的部分干部为基础,筹建军事工程学院。针对当时各军兵种不可能同时开办高等工程技术院校的情况,中央军委决定,建成后的军事工程学院要为全军各军兵种培养军事科学技术人才,校址设哈尔滨市,并要求学院于1953年9月1日开学。
     
     创建军事工程学院时,正值建国初期,科技人才寥若晨星,既缺少师资力量,又缺乏校舍、教材和实验设备等。为使军事工程学院迅速地建设起来,政务院、中央军委将学院列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为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军,陈赓院长坚决地挑起了创业的重任。
     
     1952年8月22日,军事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经中央军委批准成立,9月1日在北京恭俭胡同59号开始办公。筹委会由陈赓、徐立行、李懋之、张衍、黄景文、胡翔九、张述祖、任新民、沈正功、赵子立10人组成,主任委员陈赓,副主任委员徐立行。9月16日,中央军委批准军事工程学院筹委会成立临时党委,陈赓、徐立行、李懋之、张衍、胡翔九、黄景文为委员,陈赓为书记。筹委会临时党委提出了“边建、边教、边学”的建院方针,并全面开展筹建工作。
     
     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西南军区第二高级步兵学校的1400多名排级以上干部和1600多名战士、职工于1952年9月先后从重庆抵达哈尔滨市;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的15名教授、专家和282名干部、战士、职工于12月底前从南京全部迁到哈尔滨市;志愿军第三兵团的干部也先后从朝鲜回国到职。

     
     一)、请调教授 培养助教
   
     建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请调教授,培养助教,建立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和做好第一期开学的教学准备工作。陈赓院长亲自抓请调教授、专家的工作。他依靠筹委会的干部、教授,广泛地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中央人民政府各部、科学院、高等院校的教授、专家和中央军委系统中大学理工科毕业生、特别是“学非所用”或“用非所长”人员的情况。
     
     1952年9月22日,筹委会向中央军委呈送了关于招收学员及请调师资问题的报告,强调“筹建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师资”。总干部部在决定派出工作组招考学员的同时,从军队选调200~300名大学理工科毕业的青年干部进行专门培训,以期他们能在开学后担任助教工作。为培训助教及进行一、二年级课程教学准备,必须按照课程和学员人数聘请教授。学院开学后的第一、二学年主要进行相当于工科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教学。同时,各门专业课程也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教学准备。这一切都急需延聘大批教师。头两年中,按每位基础课教师教2个班(100人)计,至少需190多名教师。鉴于国内师资短缺,大量请调有困难,学院请求选调少数有真才实学的教授作骨干,在苏联顾问帮助下,主要依靠培养助教解决师资问题。第一批请调教授、副教授62名(基础课36名,专业课26名),其中由高等教育部调配46名(提名请调28名),从华东工业部、轻工业部、铁道部、邮电部、重工业部、兵工总局、船舶工业局、上海民生公司、中国科学院和总后勤部共请调16名(均提名请调)。
     
     经中央军委同意后,陈赓亲自将请调教师报告呈送周恩来总理审批。周恩来看完报告后说:一次抽调62名教授太多了,能否减少一些?陈赓说:“这是最低要求,不能再减,务请如数调聘。”周总理批示“同意”,并亲自召开有政务院、中央军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布置为军事工程学院选调教授的任务。
     
     学院上报的请调教授、专家名单涉及几十个单位。陈赓先后到中共中央组织部、政务院高等教育部和中央军委各总部请示汇报,希望得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以满足学院的急需。并且要求每个教授都能独当一面,主持一门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进行系或专科必要的各种教学准备。然后派徐立行、张衍等分头到各单位协商解决,先定指标,再定人选.逐人落实,
     
     在全国普遍进行思想改造运动的基础上,选调到学院工作的教授、专家,一般都能服从组织分配,尤其在得知军事工程学院的重要任务后,多数都很乐意参加学院的创建工作。但也有少数人对东北气候寒冷和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存在顾虑。学院一方面派人个别走访或召开座谈会,介绍情况,征求意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一方面,重视解决实际困难,如生活、住房条件,家属工作安置和子女入学等,都作了合理妥善的安排。1952年冬,在教授们来院前,学院各级领导干部都住平房,一般干部睡地铺,陈赓把向中长铁路局暂借的一栋专家楼做老教师宿舍,还特为教授食堂聘请了南方厨师。
     
     由于总政治部、总干部部的重视,从1952年10月起,学院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对全军大学毕业和大学3年以上肄业的青年干部分8个考区进行选考,择优录取了243名担任助教。年底实际报到232名,分别编为两个队,按专业分组,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或补习,
     
     1953年3月3日,科学教育部专门讨论培养助教问题明确训练助教是建立一支骨干教师队伍的主要途径。学院筹建时,各类师资均需培养,而培养专业课程的师资则是中心工作。为了提高助教的基础理论水平,学院决定先将所有助教分配到各教研室(1953年至1958年称教授会。1959年后称教研室。全书统称教研室。)学习基础课程,然后,再择优分入各系学习专业。学习时间从4月13日到9月20日共20周,每周学习45学时。经过集中训练,先后组建起院属各教研室和各系专业教研室。所有基础课助教都能担任各自课程的辅导工作,少数优秀者能胜任讲课任务。
     
     在培训助教的同时,老教师们积极进行教材的翻译、编写工作。流体力学教研室岳诘毅、马明德,电工教研室周祖同、易晓东、朱正等都夜以继日地埋头编译教材;数学教研室卢庆骏、工程材料教研室胡振渭等还自己编写了讲义;有的教师除承担培训助教讲课任务外,还担任基层行政领导工作,为学院正式成立和第一期学员开学积极努力、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教学准备工作。
     
     
     
     二)、招收学员 组建预科 补习文化
     
      1952年9月12日,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关于调查登记大学、专科学校学生及各种技术人才的指示》,责成各级政治机关和干部部组织一定力量进行调查登记工作。9月22日,学院筹委会在向中央军委呈送的有关招收学员的报告中提出,每期学员以800名毕业人数为准,预科招生应录取1000人,以保证有880~900人升入本科。报告批准后,总干部部派出8个工作组,分赴6个大军区、特种兵部队和军委直属队,协助调查登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分布、使用情况。8个工作组的组长、组员由学院的干部担任,总干部部派8名干部分头参加各组工作。由于中央军委指示明确,各大军区领导重视,进展顺利,至10月下旬,调查、登记工作基本结束。
     
     11月24日,中央军委向全军下达《为军事工程学院抽调1000名学员的指示》。指示强调:“为加速现代化国防军的建设.军委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培养各军兵种高级军事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决定从部队中抽调大学、专科以上理工科学生1000名,赴军事工程学院学习。”选调原则:凡是学非所用或大材小用者,或用不了可能调出者均应抽调;报考的学员名额应超过录取数。考试、审查、体格检查、接收等工作由各大军区、军委各特种兵干部部、政治部组成的工作组负责,并由军委总干部部派去的工作组协助,限于12月底考试完毕。录取的学员于1953年1月集中。1952年底,经对军队高中毕业和大学一、二年级肄业的青年干部进行考试,共录取学员1010名,后实际报到987名。
     
     学院招收的第一期学员一般都在部队中经过几年实际工作的锻炼,思想觉悟、组织性与纪律观念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他们当中80%为党、团员,上进心强,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特别是愿意学习国防科学技术。但由于他们大部分是1950年前参军的,所学数、理课程遗忘较多。在录取的987名学员中,大学一、二年级肄业的365人,高中毕业的369人,高工(高工的学习年限相当于高中。一年学完高中数、理、化课程,数、理、化基础较差。)毕业的165人,高中、高工肄业的88人。由于学历不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在本科教育开始前,必须进行数、理、化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并适当施以时事政策教育与队列、体育训练,为进入本科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期学员文化补习教学计划为6个半月。文化补习教育的指导原则是:
     
     (一)认真学习苏联的教学经验,发扬集体主义的革命创造精神,反对不求实效、脱离实际、脱离学员的教学作风。在教学工作中,必须贯彻民主教学的精神,加强授课准备与科学研究工作,发挥教学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工作。
     
     (二)在教学组织领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使用以及教学设备准备等工作中必须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求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用一致的目的。
     
     (三)讲授、实验、课堂复习、讨论与学员自学密切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人员必须明确,课堂讲授与实验、练习、讨论是教学的主要方式、而有计划地组织与领导学员的自学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只有做好这一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学员独立思考、深入钻研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 经过文化考试和政治、身体复查,录取的987名学员有679名转为本科生,分到各系进行本科教育。由于中央军委规定学院每期培养800名军事工程师.即使学习过程中不淘汰,还有121名缺额。经学院研究决定, 116名文化考试1门不及格的学员作为试读生同时进人本科学习,试读1个月后考试,仍不及格者则留预科补习高中文化。2门课程以上考试不及格的192名学员留预科继续补习。
     
     1953年5月15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向毛泽东主席呈送《关于军事工程学院今后每年毕业学员人数计划的报告》。报告说,经过在军委例会上的研究、拟确定该校每年毕业学员800名,以便从1957年开始,至1960年训练完成3200人的数目。毛主席批示:“同意这个计划,即每年以毕业800人为限度。”
     
     1953年8月,中央军委向各省、市、各大军区发出为学院选送第二期学员的指示,责成各省、市、各大军区、各特种兵部队选送优秀干部和学生入军事工程学院学习。学院组织6个招生组分赴华北、中南、华东、西南、东北等地区,按中央军委分配数目接收新生。其中部队学员300名,地方高中毕业生500名。由于部队知识分子缺乏,从质量方面考虑很难招满300个名额,学院请示中央军委增加招收地方高中毕业生的名额。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从录取的留苏预备生中抽调120名,共招收新生902名,其中部队学员280名,地方高中毕业生502名,留苏预备生120名。这批学生均系保送,多是学校的骨干,整体素质较好。他们中有党员132名,团员674名,学习成绩均为优秀和上等。
     
     
     
     三)、聘请苏联顾问
  
     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持敌视态度,实行经济封锁和物资禁运。创建军事工程学院只能得到来自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
     
     1952年6月3日,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呈送《关于军事工程学院聘请顾问的报告》并草拟周恩来总理致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关于军事工程学院聘请苏联顾问》函,经周副主席审批后于同日发出。信中说,我国现正筹备创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主要是培养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特种部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学院拟设5个系、26个科、72个班,计划招收1100名学员。我们无创办此类学院的经验,需有顾问的帮助。为此,请你能够根据这样的组织机构,或看还需增添必要的系、科,派遣足够的顾问,并准备课程前来帮助。
     
     1952年7月8日,苏联政府派出一个以奥列霍夫空军中将为首的四人专家设计组来到北京,对总参谋部提出的建院初步方案进行论证和修订。从8月5日起,陈赓和徐立行等陪同苏联专家设计组乘飞机到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南京、上海、武汉等地进行了20天的考察,以了解我国、我军的技术力量状况,同时调查是否有比哈尔滨更合适的建院地址。考察结束,中、苏两国专家共同研究提出了一个更加具体的建院方案。
     
     1952年10月4日,陈赓向中央军委呈送《关于聘请苏联顾问问题的报告》,根据学院任务及当时条件,请求向苏联政府延聘50位顾问。以后,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申请增加顾问名额,总人数为84名,每人工作期限两年,到期轮换。
     
     1953年3月13日,以奥列霍夫为首的军事工程学院顾问团第一批成员8人和工作人员3人先后来到学院。除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副首席兼教育顾问叶果洛夫外,还有一位合同战术教研室顾问和5位系主任顾问。
     
     在苏联顾问到达学院之前,院党委就顾问团的工作已作出决定,印发了中央军委办公厅、总干部部的有关文件,组织各级负责干部学习,并请曾在苏联学习和工作多年的徐介藩、赵唯刚同志向干部和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苏联专家的工作作风及生活习惯。顾问团来院后,学院领导主动向他们介绍全面工作情况,遇事和顾向团商量,请求给予帮助。顾问们也经常主动找各部门负责同志交谈,经过短期调查研究,提出了各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和各专业应设的教研室名称以及应配的教学人员名额的意见;草拟出《军事工程学院教学过程组织基本条例(草案)》,还对校舍建筑的布局、预科学员的文化补习、本科开课的准备工作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院党委既重视、尊重顾问团的合理意见,又强调学习别人的经验要同自己的独创相结合。顾问团也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他们有意见就提,接受与否由学院决定。双方的关系一直是友好、融洽的。
     
     
     
     四)、接收住房 建设校舍
  
     由于建院任务紧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令卫生部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4万多平方米校舍移交军事工程学院使用。陈赓院长主动登门拜访哈医大校长,道谢致歉。并从学院的基建经费中拨款给医科大学征购土地、重建校舍,将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借给学院使用的原鲁迅艺术学院和摩托车学校的校舍给医大暂住,得到医大同志的理解和支持。仅用不到两个月时间,于1952年10月底前医大将其在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庙街两侧的校舍全部腾出,移交给学院。同时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在南岗、道外、道里、沙曼屯、马家沟等地区搬迁一批地方单位,把20多所住房暂借学院使用;哈尔滨市建设委员会还将南岗区文庙街250万平方米的空地划给学院征购作为永久校舍的建筑基地,从而使学院来自西南、华东及朝鲜前线的数千名干部、战士、职工、家属在严寒的冬季有了栖身之地,保证了人员和物资按中央军委的规定于年底前全部搬迁到哈尔滨市。
     
     1952年11月26日,陈赓向中央军委呈报校舍建设初步计划。计划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学院按中央军委的要求须培养3200名工程师,故须具备完善的校舍。按学员与教职工1:2的比例,到1956年全院将发展到15000余人。目前,学院仅有哈医大移交的住房,实际使用面积2万多平方米,上下层床铺挤着住,仅够即将到来的助教和千余名学员及服务人员的食、宿、办公、讲课使用。教授、讲师、苏联专家和行政、政工、后勤机关及附属单位工作人员,仍须租借房屋分住在外。依据学员与教职工逐年增加和教学发展的需要,分先后缓急拟新建校舍40余万平方米。其中拟于1953年建10万平方米,1954年建15万平方米,1955年全部完成;批准后请即通知中央建筑工程部和学院具体商讨落实计划,订立合同。
     
     学院的基本建设得到中共中央、政务院、中央军委的关怀和重视。1952年9月3日,学院筹委召开常委会时,大家提出请求周恩来总理召开政务院有关部委,军委各总部、军兵种领导参加的会议,讲讲建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战略意义,要求他们大力支持。陈赓说:明天我就向周总理请示。9月5日,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召集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财政部部长薄一波、人事部部长安子文、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建筑工程部部长陈正人、总参副总长粟裕、总政副主任肖华、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及各军兵种司令员等领导同志参加的会议。周总理讲了创办军事工程学院的重大意义后说:在座各位应协助陈赓尽快建成这所世界上最大的军事技术工程学院,早出军事工程师,早日实现国防现代化;要人、要钱、要东西,要尽可能无私地慷慨支持。我们已告东北局和松江省(现黑龙江省),要省委大力支持军事工程学院的建设。薄一波发言说:我们全力支持陈赓同志办好这所学院,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国内有的优先调拨,国内没有的去国外订货,要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要求。
     
     1952年12月15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在院党委直接领导下,成立学院建筑委员会,李懋之、徐立行、张述祖、高步昆、殷之书、张复明、张友亮、沈正功、高庆魁及苏联顾问共11人为委员,李懋之任主任委员,张复明兼任基建办公室主任,下设秘书组、财务组、材料组、技术室和施工检查队。
     
     中央军委批准学院校舍建筑初步计划后,在落实设计、施工单位和建筑材料来源过程中,陈赓和李懋之先后向国家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政务院建筑工程部部长陈正人、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及松江省和哈尔滨市的主要领导人汇报工作、疏通关系,得到他们的热忱支持。1953年4月25日,第一期建筑工程破土动工,松江省建筑公司5000名工人和学院的80名施工检查员并肩劳动。松江省省委书记李长青、省主席强晓初和哈尔滨市市委第一书记王一伦、市长吕其恩多次亲到学院召集施工队长以上干部和建筑公司、设计公司经理等各方面负责人开会,研究解决施工的进度和质量问题。为了建筑用地的需要,学院报请市政府批准,搬迁居民385户,迁移坟基3万多个,赔偿青苗损失11万多平方米。陈赓院长重视学院的基本建设,经常到工地了解施工进度,向工人宣传“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多次爬上正在施工的高层建筑屋顶和50多米高的水塔检查工程质量。
     
     1953年7日,学院上报中央军委和政务院建工部的1954年建筑计划是各系教学大楼、院办公楼、礼堂、体育馆共20万平方米,建筑费4000万元。李懋之向总后勤部黄克诚部长专门作了汇报。黄部长说:从整个国家能力说,很难批准你们明年20万平方米的建筑要求。李懋之将黄部长的意见向刚到京的陈院长作了汇报。陈赓说:黄部长讲的道理对,看来不找“上帝”是不能解决问题的。7月10日,陈院长谒见毛主席,毛主席请朱总司令一起听汇报。陈院长扼要地将学院10个月的建设情况作了全面汇报,然后谈了对国内形势和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看法,提出培养任务急、教员缺、建筑规模大、国防费少,黄部长不愿批次年20万平方米的建筑计划,筹建工作存在实际困难。毛主席说:你对形势的分析是对的,战争还在打,战备不能放松。苏联援助我们的武器装备不断送到部队,光靠几个顾问指导不行,急需有自己的军事工程干部。你提的问题我看都能解决。毛主席征求朱总司令的意见时,朱总司令说:我同意主席意见。国防费是少一些,但应分轻重缓急,有重点开支。军工所需经费应充分保证。毛主席对陈赓讲:就由你去告诉黄部长,召开军委扩大会议解决。7月13日军委召开扩大会,请政务院人事部、高教部、建工部的部长参加。陈院长简要汇报了基建问题,经讨论后,黄部长总结说:陈院长提的校舍建筑计划明年是重点,确定18万平方米、3500万元资金,大礼堂,体育馆可以放到后年建,1954年保证建成5座教学大楼。
     
     尽管学院的基建工程始终是在边设计,边修改,边施工,边补料,抢时间、赶进度的紧张情况下进行的,但在整个过程中仍坚决贯彻执行了“坚固耐久,经济适用,朴素庄严,节约经费”的建筑方针,坚持了“先教学,后生活”的原则。1953年至1955年,新建校舍167栋,高至7层,低为平房,最大面积47000平方米,最小约200平方米,共计41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占46.5%,办公用房占7%,宿舍占39%,食堂占2.3%,其他用房占5.2%,有能容300吨水的水塔、水库各一个,可变常用电压的变电所6个,大小锅炉40台,室外水暖管道44000多米,基本上解决了上课、实验和辅助教学所需的用房问题;生活住房本着“挤着住”和“勤俭建院”的原则,也得到了初步改善,为教学、科研和生产、生活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第二节 学院的隶属关系 编制序列和领导班子
  
     一)、隶属关系和编制序列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隶属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直接领导。
     
     1952年12月12日,学院按照建院方案中的组织系统表,并参考南京军事学院的组织系统,向中央军委呈报了《军事工程学院组织系统》(草案),经聂荣臻代总参谋长批准执行。 1953年的编制序列是:院设院长、政治委员、副院长、教育长、副教育长;院机关设科学教育部、政治部、物质保障部、干部部、工程技术勤务部、行政队列部6个部;各部共设师级二级部、处、室、馆24个,团级科、室、厂、队建制单位43个;院辖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兵工程系5个系;系机关设教务处、政治处、行政处3个处,系下共设22个专科,73个专业教研室以及实验室、陈列室、专修室等。1953年全院队列人员4357名。
     
     1954年9月10日,学院颁发新的暂行编制表(草案),在呈报中央军委审查的同时,请准先贯彻实行。新编制表取消教育长、副教育长,原干部部、行政队列部取消改设处。院长、政治委员直接领导科学教育部、政治部、物质保障部、工程技术勤务部和5个系。全院教职工6512人,每年招生1000人,在院学员4500人。教职工与学员的比例为1.44:1。各部共设24个二级部、处、室、馆,院属教研室17个,各系专业教研室73个,预科设5个教学组。全院教师807人,实验室教学辅助人员1000多人。教学人员与学员的比例为0.44:1。
     
     
     
     二)、建立健全领导班子
     
     在中央军委明确学院的编制序列后,学院各级组织机构相继设立,主要的领导干部先后任命。首任院长兼政治委员陈赓,教育长兼科学教育部部长徐立行,副教育长兼物质保障部部长李懋之,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部长张衍,科学教育部副部长张述祖,副部长、代理行政队列部部长张文峰;空军工程系主任唐铎,政治副主任葛燕璋;炮兵工程系主任赵唯刚,政治副主任沙克;海军工程系代主任黄景文,政治副主任邓易非;装甲兵工程系主任徐介藩,政治副主任江洪涛;工兵工程系主任唐凯,政治副主任吴振挺。
     
     1953年1月30日,总政治部批复,由陈赓、徐立行、李懋之、张衍、徐介藩、曾kun、张文峰、黄景文、赵唯刚、吴振挺、屈兴栋11人组成中共军事工程学院委员会,陈赓任书记;由张衍、李懋之、曾kun、张文峰、吴振挺、贺达、陈怡、邓易非、沙克、安守田10人组成中共军事工程学院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张衍任书记,贺达为副书记。
     
     1953年4月至1954年10月,学院调整组织编制,健全各级领导班子。中央军委先后任命刘居英为副院长,刘有光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科学教育部部长徐立行,副部长张述祖、张子明;政治部主任刘有光(兼),副主任张衍;物质保障部部长李懋之;工程技术勤务部部长李焕。院直属财务处处长张友亮;行政队列处处长杨进,副处长雷立德:保密处处长宋犁夫;干部处处长张衍(兼),副处长曾kun;预科主任张文峰,政委屈兴栋,副主任张杰,空军工程系副主任葛燕璋、戴其萼,炮兵工程系政治委员贺振新,副主任沙克、刘吉林;海军工程系政治委员邓易非,副主任穆栋材;装甲兵工程系副主任安守田、吴生敏、胡翔九;工兵工程系政治委员南敬之,副主任吴振挺、赵本源。
     
     军事工程学院时期,曾任院、部领导职务的负责人还有:院长刘居英,政治委员谢有法,副院长李懋之,副政治委员张子明、李开湘,副教育长兼教务部部长张文峰,教务部政治委员戈果,教务部副部长曹鹤荪、李天庆、赵本源,政治部主任第衍,副主任卓明、邓易非、赵阳,院务部部长王志廉、张友亮,院务部政治委员屈兴栋、贺达、傅德林,副部长张友亮、傅德林、穆栋材,技术部副部长张复明、李一,行政队列部副部长黎觉亭。
第三节 学院正式成立暨第一期开学
   
     1953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军工”)隆重举行正式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在中共中央、政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下,我军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经过一年的筹建,从无到有地创办起来了。
     
     典礼在9月1日下午1时30分开始。首先由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张宗逊副总参谋长阅兵,并代表中央军委授旗、致词。接着进行分列式。张宗逊副总参谋长宣读毛泽东主席的《训词》后,由陈赓院长致词。毛泽东主席的《训词》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对于我国的国防事业具有极重大的意义。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的技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开学典礼大会上,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王宗槐,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副总领事科尔巴辛,学院苏联顾问团首席顾问奥列霍夫,空军司令部常副司令员,工兵司令部黄副政委,炮兵司令部淦副部长、海军司令部罗副部长,装甲兵司令部马处长,东北军区吴副参谋长,松江省主席强晓初以及学院教授代表周明xī 和学员代表陈青先后讲话,最后,由徐立行教育长宣读全院教职员工给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致敬电,隆重的开学典礼在《国际歌》声中礼成。
     
     应陈赓的请求,毛泽东主席还亲笔为学院党委机关报题写了《工学》报名。毛主席对陈赓说:南京军事学院叫《军学》,你们叫《工学》。周恩来副主席为学院写了“努力学习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军”的题词,朱德总司令的题词是“努力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为建立巩固的国防,保卫祖国而奋斗”。中央军委副主席刘伯承、贺龙、罗荣桓和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肖华、甘泗淇,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等总部领导同志也分别题了词。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司令部和政治部、西南军区、华东军区司令部和政治部、华北军区、东北军区,林彪、叶剑英、罗荣桓、邓子恢、谭政、黄永胜、陶铸暨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全体指战员,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工兵、防空军、军事运输部,中共中央东北局、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军事学院、后勤学院、总高级步校等领导机关和军事院校为学院成立发了贺电,送了贺信、贺幛。
     
     陈院长在学院成立暨开学典礼上致词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经过一年来的筹备,在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与总司令的直接领导下,在中央人民政府特别是高等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在以奥列霍夫为首的苏联顾问团的帮助下,在学院全体教授、助教与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第一期开学了,我以十分的敬意与荣幸,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正式成立了。1953年9月1日,就成为军事工程学院创办的纪念日。”他说:中央军委给我们学院的任务就是为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而培养对党对祖国高度忠诚,积极负责,英勇顽强,能克服困难,坚决执行命令,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精通现代化军事科学技术的各兵种军事工程师及国防技术人员,以适应今后国防建设的需要。这一任务是光荣的,同时也是艰巨的。我们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同志必须团结一致,戒骄戒躁,钻研业务,努力工作,以完成上述的光荣任务。
第四节 院党委的办学思想

     遵照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训词》,结合学院实际,院党委提出的主要办学思想是:
     
    一)、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院党委要求,在办学全过程中,各级领导和党团组织都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培养忠于党、忠于祖国、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合格人才。在政治观点和学术思想上要求从严,对一切反动的思想作风、唯心论思想观点,必须坚决反对,及时批判;在政治教育上,根据学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系统地进行马列主义的基础理论教育,逐步解决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阶级观点、组织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建立起革命的世界观。
     
   
     二)、以教学为中心

     在学院筹建过程中,院党委就指出:“学院的中心任务为完成国防技术教育,培养各兵种高级技术人员。这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如无各种工作的有力保证,是不可能胜利完成的。因此在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对教学工作的保证,应成为各部门的中心任务。”全院同志只有工作的分工,没有任务上的不同,各项工作都要服从中心任务,配合中心任务,保证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各部门应经常根据教学任务来检查自己的工作,以教学成绩作为衡量各种工作成绩的主要标准。
   
     三)、又红又专 全面发展
   
     1953年2月28日,院党委在《关于执行教育任务中几个主要问题的决定》中,规定了培养目标首先是“对党高度忠诚”、“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工作积极、英勇顽强”,然后才是“精通技术”。政治上好、技术上差,也不是合格人才,必须是“又红又专”。学院在招生及学员升级、毕业时,严格坚持‘又红又专”的原则。同时,学院还非常重视对学员军事素质的培养,学员从入学、入伍开始,就严格地进行军事训练,不仅实施士兵的队列训练,还结合专业进行诸兵种协同作战的战术教育。学院很重视学员的体育训练,通过上体育课和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培养学员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意志。
  
     四)、依靠“两老办院”

       建院初期,院党委分析了办好学院的依靠力量,认为老干部、老教师是办好学院的两根台柱子,并提出“两老办院”的口号。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发挥老干部的骨干作用和老教师在业务上的主导作用,把他们安排在各级领导和关键性的业务岗位上,为办好学院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台柱子作用。
   
     
     五)、学习苏联军事科学技术
      
     毛泽东主席在《训词》中指出,“向苏联学习,这是我们建军史上的优良传统”,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和技术知识,学习苏联军事工程建设的丰富经验”。院党委强调,向苏联学习,要确立以我为主的思想。陈赓多次告诫各级干部,学习别人的经验要同自己的独创相结合。在技术上我们是“拿来主义”,先把他们的经验拿过来,认真学到手,然后变成自己的。在政治上毛泽东主席在井岗山就总结了一套政治工作经验。我们主要学习苏联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教学经验,不学人家形式主义的东西。
   
     六)、从严治校

     治军严,军队才有战斗力;治校严,学员才有好成绩。学院除认真贯彻“共同条令”(队列条令、内务条令、纪律条令)外,还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贯彻从严治校的方针,制定教学组织条例和学籍管理条例,在德、智、军、体诸方面实行严格训练和严格的淘汰制;经常向全院人员进行从严治校的教育,要求干部、教师以身作则,支持干部、教师对学员严格要求,逐步养成治校从严、治学从严的作风。
   
     七)、艰苦奋斗 勤俭建校
     
     在建院工作中,院党委教育全体师生员工自觉养成艰苦奋斗、廉洁奉公、遵守财经制度、爱护国家财产、厉行节约的优良作风。学院于1953年9月作出“厉行节约、紧缩开支的决议”,1954年12月作出“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决议”。陈赓要求各级领导和后勤工作人员,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他说:艰苦奋斗,勤俭建军,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大规模的校舍建设,大批的购置教学设备,如果计划不周,控制不严,检查不到,都会造成国家财产的巨大损失。他强调在平时要养成廉洁、勤俭、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八)、边建 边教 边学
     
     按照中央军委的要求,军事工程学院从创建到开学必须在一年内完成。这在师资、校舍缺乏,特别是各级干部毫无办高等军事工程技术教育经验的情况下,是相当困难的。院党委认真分析了办好学院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之后,提出在筹建学院的同时,边建、边教、边学,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从无到有,由外行变为内行。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学院克服一切困难,筹建就绪,并开始正规化的教学工作。
     
     
     
     第五节 陈赓院长与学院建设
     
       1952年6月,陈赓受命筹建军事工程学院以后,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成立了筹备委员会,提出建院方案,选调干部、教师,招收学员,聘请顾问,购置设备,选编教材,接收住房,提出校舍建设方案,建立健全领导班子。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工作,1953年9月1日,学院正式成立并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
     
     在院党委领导下,不仅高速度地完成了筹建工作,而且使学院建设很快走上正轨。在院党委领导班子中,陈赓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他以对党对人民的高度忠诚和丰富的领导经验,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军委的各项指示,调动全院人员的积极性,在学院建设中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陈赓在建院中提出以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服务的思想;要求建立良好校风,从严治校;重视老干部、老教师在学院建设中的作用;强调全院的团结,提倡“五湖四海”,反对山头宗派;积极提倡科学研究,鼓励创造发明;要求根据国际先进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充实图书馆和实验室;要求保证教师备课、科学研究和学员学习的时间;提倡学员德智体全面发展和良好军政素质的培养;重视并亲自带头做思想政治工作,着眼于培养既精通技术、又无限忠于党的事业、并能严格遵守纪律的干部;十分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教学、科研、生活、生产用房的基本建设;强调学习外国的办学经验要结合中国的实际。1955年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在繁重的军务中,仍关心着学院的工作。
     
     1960年11月8日,陈赓同志在病中还亲笔给主持学院工作的领导和党委写信,对调整后的学院工作提出了六条建议:①抓思想;②发挥老教师的积极性;③培养更多更好的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科学队伍,防止青年骄傲,看不起老教师;④大力抓科学研究工作,要搞出成就,这是我们要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孜孜以求的大事;⑤要改善教师、学员的生活,这一点学院做得比较好,但不能满足,领导要亲自抓,不能有丝毫疏忽;⑥要给教授、教员、学员以充分的研究和自习的时间。
     
     这封语重心长、深谋远虑的信,竟成了陈院长对学院的最后指示,实际上也是他留给学院的遗嘱。
     
     1961年3月16日,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兼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同志,因患心脏病治疗无效,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当这一噩耗传到学院时,全院同志都为失去敬爱的陈赓院长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3月25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大会。罗瑞卿总参谋长在致悼词时说:陈赓同志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刘居英在《解放军报》发表悼念陈赓同志的文章中写道,“我在陈赓同志的领导下工作,虽只短短的十来年,却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具有高度的党性和原则性,善于透过事物现象抓住本质。他的政治觉悟敏锐,对原则毫不含混,看得深,是非分明。在原则争论中,他能迅速地拿出正确主张来;对一切危害党的利益与党的团结的行为,他总是挺身而出,坚决斗争”。李懋之在回忆陈院长逝世时说:当我在内蒙古从收音机里听到院长逝世的消息时,泪如雨下,通夜不能成眠。次日返回学院,下车后即到陈院长灵堂默哀吊唁,见到每一个同志都饱含眼泪,泣不成声。陈赓不仅是一位智勇双全、英勇善战的常胜将军,而且是一位国防现代化决策的参与者和培养又红又专军事工程技术干部的组织者、领导者。他为创建军工费尽心血,为培养优秀军事工程师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曹鹤荪在《怀念敬爱的陈赓院长》一文中说:毛主席曾经说过,办好一所学校要抓好三件事。其中第一件就是要选好校长,陈赓就是毛主席为了办好军事工程学院挑选来的好院长。他为了选好院址.聘请教员,走遍了全国。为了从全国抽调教师曾几次晋见周总理。在制定出第一期教学计划后,他专程去北京请毛主席审阅。军事工程学院规划得如此之好,建设得如此之快,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是少见的,这同陈赓院长的坚强领导是分不开的。
     
     在学院悼唁陈赓院长时,曾石虞教授为寄托哀思,写了一首七律,真切地描绘出这位赫赫有名的将军、大家敬爱的陈赓同志崇高的革命精神和谦虚谨慎、赤诚坦荡、亲切感人的领导风范:
     
     
     
     百战勋名素所钦,得逢尤觉范仪新;
     
     乐言脱险怀同志,笑对殷伤见赤心。
     
     屡胜总推袍泽力,临群长是语情真;
     
     党风党性如天色,风雨晨昏照引人。
     
     陈赓同志永远活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