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影阁作品]=小二的哲学笔记,喜欢的朋友近来讨论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8:45:28
[UserCP=1]
  小二自幼对哲学感兴趣,以下是小二在学习哲学过程中的一点感悟和思考,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


[B]1     万物(存在)都是不可描述的[/B]
存在即本体主观的自在,不以任何其他的客观而改变。我们对存在的定义,仅仅是我们主观的认定,而存在只存在,不以我们的看法而改变,我们的主观,终究只是自己的主观,主观与客观是无法转化的。
我们的描述,都是以其他的描述为条件,证明我们描述的绝对。但我们的描述都是主观的,也就都是相对的,是假设的。而我们无法找到这样一个绝对,它自身是不须证明,与不证自明的,他的绝对,可以证明更多的绝对。因为我们的一切绝对加入试图证明自身的绝对,都会陷入同义反复的悖论,成为无意义的假设。


[B]2 万物(存在)都是相对的[/B]
世间的绝对是相对的绝对,而相对也是”绝对”的相对。即使是这种绝对的相对,也是相对于我们这个相对的世界而言的――我们这个本无所谓绝对或相对或绝对的存在。

3 人类对哲学的疑惑,与对哲学的不解,关键在于人类的本能“唯物主义”情节,即对主观的认识视为是自然而然的。


[B]4 唯心的错误与唯物的错误[/B]
唯心的错误在于认为精神是绝对的,唯物的更大的错误在于认定存在是绝对的。绝对是相对的绝对,相对是绝对的相对,绝对与相对共同的,必然的,哲学的,不可描述的依存着。
唯物论者们强调的物质――或称存在――的第一性,为世界的绝对本源。然而恰如黑格尔等唯心论者无法论证精神(主观)的绝对本源一样,唯物论者又是以什么论证明自身命题的成立呢?也许他们会以种种所谓的科学事实来论证,但问题恰恰就发生在这一点上。他们口中的“科学事实”的成立,最基本,最源头的基础命题,就是物质的存在与绝对。但我们现在要论证的命题又恰恰就是这个命题。这样,绝对的物质存在,一瞬间,便成了同义反复的悖论。
一切未经证明的命题,就是假设。
以假设为基础的命题,也是假设。
假设又如何去证明假设的成立呢?
所谓的唯物与唯心的争论,其实都是无法证明的假设,我们的哲学,事实上从一开始就是虚妄的梦臆。


5 不论现在还是过去,人类都无法接受相对(不论这一相对是绝对还是相对的)这个概念。因此,他们不得不同存在,同自己的固执妥协,凭空制造一个“绝对”的描述。以塘塞原本就无法明确的不可描述。


[B]6 关于上帝[/B]
已知:上帝是无所不能的→上帝是绝对的
已知:上帝是我们所不能理解与不可见的,或我们所不能感知的→上帝是不可描述的
已知: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上帝是外化于这个世界的
已知:世界是绝对的相对与相对的绝对的→上帝是相对的
已知:圣经→上帝是描述的,感知的,或,存在的→上帝是内化与世界的
→→→→所以,上帝是矛盾的,是不存在的。


[B]7 哲学本身的错误[/B]
哲学本身,不论是何种理论的哲学,都是不确切的,妥协的,相对的,乃至不可描述的。其根源,在与哲学的绝对,或绝对的哲学。
任何一种哲学,对存在的描述,都基于一种本能的,不曾被怀疑的绝对――即人们口中的公理,既不需要证明的,或不证自明的存在。然而,公理又是如何证明自身的不证自明,或不需证明?证明与不需证明是直接的悖论,证明的结果即是不可证明。公理既然不可证明,那以公理为依托的哲学又如何证明自身的正确呢?
哲学是相对的,相对于这相对与哲学而言是绝对的存在,其代表着另一种绝对,即绝对证明的绝对。而当他证明存在的绝对的同时,却无法证明自身的绝对,因为他在证明绝对的同时,在做着同义反复的无用功。
对绝对的证明,是建立在公理的假设之上的,而对假设的证明,又需要公理的证明。公理本身就是一种假设,是无法证明自己的。那么证明本身就成么一种不牢靠的东西,一种相对,一种妥协的描述,一种不可描述的妥协。


[B]8 关于运动的相对与绝对[/B]
传统的哲学一直在争论运动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早先的哲学家普遍的否定运动的存在,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运动这已超出他们直观的主观能力的概念的存在。因此他们否定,他们同主观妥协。而辩证的哲学家们则否定了自身的直观,进一步否定了存在形式的绝对。但却创立了另一种运动的绝对,仅仅把静止摆在了相对的位置。他们同自己更深入的主观又一次妥协。
但问题又来了:运动是绝对的,所以运动是不需要参照系的,那么运动的存在是以什么为前提的呢?即运动是如何证明自身的不须参照,或绝对的呢?要证明就必然的要求外化与运动的绝对。而外化于运动的,除了静止,还有什么呢?静止早已被辩证的哲学家们主观的,不须证明的认为是相对的。那么相对的静止与绝对的静止就构成了不可证明的悖论。那么运动是绝对还是相对就成了不可证明的,妥协的悖论,一切以此为公理依据的结论都成了不可证明的主观。


[B]9 关于哲学的错误与错误的哲学[/B]
人类历史上最错误,最愚蠢,最无聊,最深远的错误是什么?
是哲学。
哲学的创立是为了解释世界,穷尽对世界的一般了解,寻找想对世界中最一般的绝对真理。然而绝对是不存在的。因为绝对是建立在绝对的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而假设无法证明自身假设的绝对与成立,也就无法证明以发现与证明绝对为自身任务的绝对哲学的成立与绝对。
一切都是假设,不是臆创的,但却是无法绝对证明的。
因为一切都是绝对相对的,即便是这一绝对,也是相对于我们的视野,或这个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我们的绝对是有限的。


10 灵魂――不论在那一种宗教中――都居于一种核心的地位。
不论所谓的神明,在各种各样的宗教文献与典籍当中多么的备受推崇,灵魂作为人类对自身――一个思维的自存――的探讨,构成了宗教哲学与哲学的宗教的基础。所谓全能,全智的神明,事实上,只是对“灵魂”这个思维的自存的异化与描述。
同时,这个思维的自我被从感知的自我――或实存的自我――中分化出来,归结为一种绝对的范畴,完美的屏蔽了一切可供打击的缝隙。


[B]11 存在的两种基本定义有两种――“知”与“名”。[/B]
名示知的一种附着的范畴。在知的前提下名作为知的描述与诠释而存在。
知的命题是具体的,相对客观的。名的命题比粗略的划分为两个基本的方面――即“真”或“假”的判断。
我们的所谓哲学,也并没有跳脱出“名”的范畴,哲学本身也徘徊于对“名”的“真”与“假”的判断的空隙之中,判断被绝对化了,一切的相对性与不可描述都被不可避免的否定了。
而且,我们的哲学是无法把我真正的“知”的。因为知的本身就是同义反复的知,是不可描述与诠释的纯粹主观。
不可描述,也不能描述。


[B]12 王阳明的“心”[/B]
心即主观,即自存,既区别于存在之为他物的主观之于客观。
“心外无物”。
心即物的知的前提,即物之被诠释为物的源头。否定心,既否定了古往今来一切名的客观,否定了名之于历史,之于哲学的一切现实价值。


[B]13 古代哲学[/B]
古代的哲学家在探讨世界时,都不约而同的在寻找一种范畴的替代,表达他们心中无法描述的世界的最高本质。他们不得不否定的与这种洞察到了的不可描述的存在达成妥协,创立某种悖论的,替代的绝对,换得自己学说的客观化。
泰利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阿那克西美尼的“空气”;毕达哥拉斯的“一”;塞诺芬尼的“有”;以及后来麦里梭颇有些漫无目的“太一”……这些替代全都是绝对的悖论,即使它们都是假设的。
这些人洞察到了不可描述,然而不可描述本身就已经超出了描述的范畴,也超越了描述的哲学的领地。就在这种悖论的否定之下,古代的哲学最终走向了极端而又纯粹的悖论――“宗教”。


[B]14 对毕达哥拉斯的一点诘难:[/B]
他用数――“一”与“二”来表达世界的最高本质。那么他也就可以用“奇”和“偶”来表达判断的“真”与“假”。
然而问题随之出现了――他如何表达“零”的含义呢?


[B]15 语言的悖论[/B]
但我们用最简单的言语表达最一般,最核心,最明了,甚至是最低限度的妥协的某种哲学含义的表达,在一般人而言仍是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人们因为语言这种工具的存在,竟然迷失了“意会”这种最初的本能,即使是所谓圣贤的人也不能免俗。比如黑格尔就曲解了老子事实上十分明了的含义:道。可见我们在创造语言的同时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多么大的陷阱。


[B]16 自存的思维[/B]:
我们精神的本质是什么呢?
笛卡尔的沉思录中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否定与假设,他假设了一个全智的“魔鬼”,并假设的否定了以往的一切存在的范畴。但它无法否定自己,因为否定都发出这就是思维着的自己。如果否定了自己,那么以自己的思维的存在为源头的一切范畴,又是如何存在和感知的呢?它的假设又是如何发出的呢?
我们在探讨绝对时,逻辑上就已经默认的把自存的思维归入了绝对的范畴。


[B]17 关系的范畴[/B]
一切关系的本原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字:“相对”。
任何的描述,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参照系――一个相对的范畴――的基础之上。
即使是我们观念中的的所谓客观,事实上也是一种最低限度的相对――至少是参照于我们主观的相对。失去了相对的存在是超越了哲学与存在范畴的不可描述,也就失去了为描述的哲学所认可的一切现实价值与意义。


[B]18 赫拉克利特:“有不比无多。”[/B]
事实上,单纯的“有”和“无”的描述,仅仅是两个妥协的纯粹概念。现实当中,主观对“有”的表达,都隐含的包含着无的概念的映衬。“有”与“无”之间相对的关系构成了多与少的相对的含义。


[B]19 抽象的定义[/B]
描述层面上讲;抽象,即对感知的一般性总结。
辩证的讲;抽象,是描述与不可描述的桥梁,是两个隔绝的范畴之间妥协的状态与产物。


[B]20 泰利斯:“万物皆有神在。”[/B]
  这句话的含义也许只有泰利斯本人知道,但我们决不可以以这句话就把泰利斯归入拜物者的范畴。
  那么,什么是“神”?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将这句话转移成一般的现代西方哲学的名词:“一切的物的存在,都是某种存在的绝对。”也就是说,所谓的“神”,不过是对存在的绝对的某种理解的意义。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一切物的存在都以存在这一绝对的范畴为之所以存在的解释或意义。”


[B]21 阿那克萨格拉:“心灵”、“秩序”[/B]
  “心灵”即理性,即存在、世界、哲学之于人的自存的思维之存在的意义。
  重点在于“秩序”,或者说,相关于数学上的所谓有序性与无序性、或者是随机与定量的关系。这种被描述为秩序的东西有时以何为诠释的基础作出随机的判断呢?这本身就是一个演化的过程,因为随机完成之后,即会转化为定量。或者说,随机是一个过程而定量是一个结果。
  这种秩序也许就是某种不可描述的规定性。


[B]22 尼采:“道德既是偏见。”[/B]
  我们依照某种实存,或者仅仅是存在的秩序去行为,一般的我们只会想到:“我们怎样去行为?”,然而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去行为?”
  这个命题的核心就是:道德命题怎样被证明是成立的?
  我想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证明,因为在前面第4、7、9节的论述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是一项出力不讨好的工作,我们只是在和自己绕圈子。所以,所谓道德不过是维护某种既定的存在,不过是相对于那些相对于某种先前的存在而新演化出来的存在的偏见或者差别性。


[B]23 苏格拉底的死刑[/B]
  著名的“苏格拉底的反讽”在我们看来是值得同情和称赞的,然而在当时确实令人恐惧的和荒诞的。
  “神”。
  这一点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已经有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演化,作为对存在的诠释已经成为深层的诠释的基础和准则,或者说,演化为一种绝对。“苏格拉底的反讽”无疑就是对这样一种绝对的嘲弄和否定。这一点除了让庸俗的人们无法接受,还让更多经验就此失去了方向。因此不被接受的行为被暴力的清除了――死刑。
  可以说,任何同绝对做对的东西,都没有好下场。

[/UserC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2 23:57:47编辑过]
[UserCP=1]
  小二自幼对哲学感兴趣,以下是小二在学习哲学过程中的一点感悟和思考,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


[B]1     万物(存在)都是不可描述的[/B]
存在即本体主观的自在,不以任何其他的客观而改变。我们对存在的定义,仅仅是我们主观的认定,而存在只存在,不以我们的看法而改变,我们的主观,终究只是自己的主观,主观与客观是无法转化的。
我们的描述,都是以其他的描述为条件,证明我们描述的绝对。但我们的描述都是主观的,也就都是相对的,是假设的。而我们无法找到这样一个绝对,它自身是不须证明,与不证自明的,他的绝对,可以证明更多的绝对。因为我们的一切绝对加入试图证明自身的绝对,都会陷入同义反复的悖论,成为无意义的假设。


[B]2 万物(存在)都是相对的[/B]
世间的绝对是相对的绝对,而相对也是”绝对”的相对。即使是这种绝对的相对,也是相对于我们这个相对的世界而言的――我们这个本无所谓绝对或相对或绝对的存在。

3 人类对哲学的疑惑,与对哲学的不解,关键在于人类的本能“唯物主义”情节,即对主观的认识视为是自然而然的。


[B]4 唯心的错误与唯物的错误[/B]
唯心的错误在于认为精神是绝对的,唯物的更大的错误在于认定存在是绝对的。绝对是相对的绝对,相对是绝对的相对,绝对与相对共同的,必然的,哲学的,不可描述的依存着。
唯物论者们强调的物质――或称存在――的第一性,为世界的绝对本源。然而恰如黑格尔等唯心论者无法论证精神(主观)的绝对本源一样,唯物论者又是以什么论证明自身命题的成立呢?也许他们会以种种所谓的科学事实来论证,但问题恰恰就发生在这一点上。他们口中的“科学事实”的成立,最基本,最源头的基础命题,就是物质的存在与绝对。但我们现在要论证的命题又恰恰就是这个命题。这样,绝对的物质存在,一瞬间,便成了同义反复的悖论。
一切未经证明的命题,就是假设。
以假设为基础的命题,也是假设。
假设又如何去证明假设的成立呢?
所谓的唯物与唯心的争论,其实都是无法证明的假设,我们的哲学,事实上从一开始就是虚妄的梦臆。


5 不论现在还是过去,人类都无法接受相对(不论这一相对是绝对还是相对的)这个概念。因此,他们不得不同存在,同自己的固执妥协,凭空制造一个“绝对”的描述。以塘塞原本就无法明确的不可描述。


[B]6 关于上帝[/B]
已知:上帝是无所不能的→上帝是绝对的
已知:上帝是我们所不能理解与不可见的,或我们所不能感知的→上帝是不可描述的
已知: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上帝是外化于这个世界的
已知:世界是绝对的相对与相对的绝对的→上帝是相对的
已知:圣经→上帝是描述的,感知的,或,存在的→上帝是内化与世界的
→→→→所以,上帝是矛盾的,是不存在的。


[B]7 哲学本身的错误[/B]
哲学本身,不论是何种理论的哲学,都是不确切的,妥协的,相对的,乃至不可描述的。其根源,在与哲学的绝对,或绝对的哲学。
任何一种哲学,对存在的描述,都基于一种本能的,不曾被怀疑的绝对――即人们口中的公理,既不需要证明的,或不证自明的存在。然而,公理又是如何证明自身的不证自明,或不需证明?证明与不需证明是直接的悖论,证明的结果即是不可证明。公理既然不可证明,那以公理为依托的哲学又如何证明自身的正确呢?
哲学是相对的,相对于这相对与哲学而言是绝对的存在,其代表着另一种绝对,即绝对证明的绝对。而当他证明存在的绝对的同时,却无法证明自身的绝对,因为他在证明绝对的同时,在做着同义反复的无用功。
对绝对的证明,是建立在公理的假设之上的,而对假设的证明,又需要公理的证明。公理本身就是一种假设,是无法证明自己的。那么证明本身就成么一种不牢靠的东西,一种相对,一种妥协的描述,一种不可描述的妥协。


[B]8 关于运动的相对与绝对[/B]
传统的哲学一直在争论运动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早先的哲学家普遍的否定运动的存在,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运动这已超出他们直观的主观能力的概念的存在。因此他们否定,他们同主观妥协。而辩证的哲学家们则否定了自身的直观,进一步否定了存在形式的绝对。但却创立了另一种运动的绝对,仅仅把静止摆在了相对的位置。他们同自己更深入的主观又一次妥协。
但问题又来了:运动是绝对的,所以运动是不需要参照系的,那么运动的存在是以什么为前提的呢?即运动是如何证明自身的不须参照,或绝对的呢?要证明就必然的要求外化与运动的绝对。而外化于运动的,除了静止,还有什么呢?静止早已被辩证的哲学家们主观的,不须证明的认为是相对的。那么相对的静止与绝对的静止就构成了不可证明的悖论。那么运动是绝对还是相对就成了不可证明的,妥协的悖论,一切以此为公理依据的结论都成了不可证明的主观。


[B]9 关于哲学的错误与错误的哲学[/B]
人类历史上最错误,最愚蠢,最无聊,最深远的错误是什么?
是哲学。
哲学的创立是为了解释世界,穷尽对世界的一般了解,寻找想对世界中最一般的绝对真理。然而绝对是不存在的。因为绝对是建立在绝对的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而假设无法证明自身假设的绝对与成立,也就无法证明以发现与证明绝对为自身任务的绝对哲学的成立与绝对。
一切都是假设,不是臆创的,但却是无法绝对证明的。
因为一切都是绝对相对的,即便是这一绝对,也是相对于我们的视野,或这个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我们的绝对是有限的。


10 灵魂――不论在那一种宗教中――都居于一种核心的地位。
不论所谓的神明,在各种各样的宗教文献与典籍当中多么的备受推崇,灵魂作为人类对自身――一个思维的自存――的探讨,构成了宗教哲学与哲学的宗教的基础。所谓全能,全智的神明,事实上,只是对“灵魂”这个思维的自存的异化与描述。
同时,这个思维的自我被从感知的自我――或实存的自我――中分化出来,归结为一种绝对的范畴,完美的屏蔽了一切可供打击的缝隙。


[B]11 存在的两种基本定义有两种――“知”与“名”。[/B]
名示知的一种附着的范畴。在知的前提下名作为知的描述与诠释而存在。
知的命题是具体的,相对客观的。名的命题比粗略的划分为两个基本的方面――即“真”或“假”的判断。
我们的所谓哲学,也并没有跳脱出“名”的范畴,哲学本身也徘徊于对“名”的“真”与“假”的判断的空隙之中,判断被绝对化了,一切的相对性与不可描述都被不可避免的否定了。
而且,我们的哲学是无法把我真正的“知”的。因为知的本身就是同义反复的知,是不可描述与诠释的纯粹主观。
不可描述,也不能描述。


[B]12 王阳明的“心”[/B]
心即主观,即自存,既区别于存在之为他物的主观之于客观。
“心外无物”。
心即物的知的前提,即物之被诠释为物的源头。否定心,既否定了古往今来一切名的客观,否定了名之于历史,之于哲学的一切现实价值。


[B]13 古代哲学[/B]
古代的哲学家在探讨世界时,都不约而同的在寻找一种范畴的替代,表达他们心中无法描述的世界的最高本质。他们不得不否定的与这种洞察到了的不可描述的存在达成妥协,创立某种悖论的,替代的绝对,换得自己学说的客观化。
泰利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阿那克西美尼的“空气”;毕达哥拉斯的“一”;塞诺芬尼的“有”;以及后来麦里梭颇有些漫无目的“太一”……这些替代全都是绝对的悖论,即使它们都是假设的。
这些人洞察到了不可描述,然而不可描述本身就已经超出了描述的范畴,也超越了描述的哲学的领地。就在这种悖论的否定之下,古代的哲学最终走向了极端而又纯粹的悖论――“宗教”。


[B]14 对毕达哥拉斯的一点诘难:[/B]
他用数――“一”与“二”来表达世界的最高本质。那么他也就可以用“奇”和“偶”来表达判断的“真”与“假”。
然而问题随之出现了――他如何表达“零”的含义呢?


[B]15 语言的悖论[/B]
但我们用最简单的言语表达最一般,最核心,最明了,甚至是最低限度的妥协的某种哲学含义的表达,在一般人而言仍是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人们因为语言这种工具的存在,竟然迷失了“意会”这种最初的本能,即使是所谓圣贤的人也不能免俗。比如黑格尔就曲解了老子事实上十分明了的含义:道。可见我们在创造语言的同时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多么大的陷阱。


[B]16 自存的思维[/B]:
我们精神的本质是什么呢?
笛卡尔的沉思录中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否定与假设,他假设了一个全智的“魔鬼”,并假设的否定了以往的一切存在的范畴。但它无法否定自己,因为否定都发出这就是思维着的自己。如果否定了自己,那么以自己的思维的存在为源头的一切范畴,又是如何存在和感知的呢?它的假设又是如何发出的呢?
我们在探讨绝对时,逻辑上就已经默认的把自存的思维归入了绝对的范畴。


[B]17 关系的范畴[/B]
一切关系的本原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字:“相对”。
任何的描述,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参照系――一个相对的范畴――的基础之上。
即使是我们观念中的的所谓客观,事实上也是一种最低限度的相对――至少是参照于我们主观的相对。失去了相对的存在是超越了哲学与存在范畴的不可描述,也就失去了为描述的哲学所认可的一切现实价值与意义。


[B]18 赫拉克利特:“有不比无多。”[/B]
事实上,单纯的“有”和“无”的描述,仅仅是两个妥协的纯粹概念。现实当中,主观对“有”的表达,都隐含的包含着无的概念的映衬。“有”与“无”之间相对的关系构成了多与少的相对的含义。


[B]19 抽象的定义[/B]
描述层面上讲;抽象,即对感知的一般性总结。
辩证的讲;抽象,是描述与不可描述的桥梁,是两个隔绝的范畴之间妥协的状态与产物。


[B]20 泰利斯:“万物皆有神在。”[/B]
  这句话的含义也许只有泰利斯本人知道,但我们决不可以以这句话就把泰利斯归入拜物者的范畴。
  那么,什么是“神”?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将这句话转移成一般的现代西方哲学的名词:“一切的物的存在,都是某种存在的绝对。”也就是说,所谓的“神”,不过是对存在的绝对的某种理解的意义。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一切物的存在都以存在这一绝对的范畴为之所以存在的解释或意义。”


[B]21 阿那克萨格拉:“心灵”、“秩序”[/B]
  “心灵”即理性,即存在、世界、哲学之于人的自存的思维之存在的意义。
  重点在于“秩序”,或者说,相关于数学上的所谓有序性与无序性、或者是随机与定量的关系。这种被描述为秩序的东西有时以何为诠释的基础作出随机的判断呢?这本身就是一个演化的过程,因为随机完成之后,即会转化为定量。或者说,随机是一个过程而定量是一个结果。
  这种秩序也许就是某种不可描述的规定性。


[B]22 尼采:“道德既是偏见。”[/B]
  我们依照某种实存,或者仅仅是存在的秩序去行为,一般的我们只会想到:“我们怎样去行为?”,然而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去行为?”
  这个命题的核心就是:道德命题怎样被证明是成立的?
  我想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证明,因为在前面第4、7、9节的论述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是一项出力不讨好的工作,我们只是在和自己绕圈子。所以,所谓道德不过是维护某种既定的存在,不过是相对于那些相对于某种先前的存在而新演化出来的存在的偏见或者差别性。


[B]23 苏格拉底的死刑[/B]
  著名的“苏格拉底的反讽”在我们看来是值得同情和称赞的,然而在当时确实令人恐惧的和荒诞的。
  “神”。
  这一点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已经有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演化,作为对存在的诠释已经成为深层的诠释的基础和准则,或者说,演化为一种绝对。“苏格拉底的反讽”无疑就是对这样一种绝对的嘲弄和否定。这一点除了让庸俗的人们无法接受,还让更多经验就此失去了方向。因此不被接受的行为被暴力的清除了――死刑。
  可以说,任何同绝对做对的东西,都没有好下场。

[/UserC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2 23:57:47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3 0:16:25编辑过]
  魅影阁的第一个投名报到帖,欢迎一下。
小二的功力有待加强啊!看来阅读面的确很宽,就是基础不够,哲学讨论最重要的是基本概念一定要坚实。[em07]
[B]以下是引用[I]不能不爱岳不群[/I]在2005-12-17 15:40:00的发言:[/B][BR]小二的功力有待加强啊!看来阅读面的确很宽,就是基础不够,哲学讨论最重要的是基本概念一定要坚实。[em07]

  哇哇哇,好难得啊~~这是小二三年随手写的一点东西啊,一直以来都没有人看~~~今天居然有人回帖哦~~~
  这东西我自己都没当东西,说实在的,哲学方面我就是个离经叛道的小混混而已--以上的东西纯粹是我自己的理解,基本上只是个人的感悟和理解,而不涉及任何哲学流派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