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排水系统发挥作用 暴雨下赣州无车辆泡水(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01:45


近期的暴雨与城市内涝,让雨果那句“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获得共鸣。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于有些国际大都市梦幻般的下水道,不仅保持了“地下血脉”的畅通无阻,还建成地下博物馆对游客开放。殊不知,在我国江西赣州也有一处值得称道的地下水利工程——福寿沟。




福寿沟

福寿沟,一套近千年前古人创设的地下排水系统,一个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活文物”。与其配合,赣州古城的整个设计都隐含着防洪排涝的远见与巧思。走进赣州城,探秘福寿沟,我们看到的是古人对于城市水系健康运转、保持“长寿”的良苦用心,是祖先留下的一笔无形财富。

福寿沟始建于宋代,它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因暴雨发生内涝,而同遭暴雨袭击的赣州,却“没有一辆汽车泡水”。历经近千年,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依然护佑着一方的安宁。因此,当年亲自设计并带领群众修建福寿沟的知州刘彝受到群众的拥戴,他的铜像如今坐落在赣州城北的宋城公园。

福寿沟历史上也曾荒废过。清同治八年,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进行修复,共有6个出水口。1953年,赣州修下水道,修复了厚德路的原福寿沟,长767.6米。旧城区现有9个排水口,其中福寿沟水窗6个仍在使用。至今,总长约12.6千米的福寿沟仍是旧城区的主要排水干道。依靠福寿沟,赣州旧城区几乎每年都“雨而不涝”,这在全国众多古城中是罕见的。

福寿沟的设计确有许多独到之处。外部看:它与赣州老城内的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花园塘等数十口池塘连通,俨然一个活的水系。遇暴雨,它可调节雨水流量,减轻下水道溢流;江水回灌时,这些池塘又成为天然的蓄水池。从内部结构看,在出水处“造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后闭之,水患倾息”。据水利专家解释,水窗是一项颇具科技含量的设计,原理很简单:当水位低于水窗时,即借下水道水力将水窗冲开排水;当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冲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据称,福寿沟建成近千年,赣州老城区未出现大内涝。

作为一项古代水利设施,福寿沟现在仍为人类造福;同时,作为标识和文脉,它体现着城市的气质和风采。

今天的人们不仅深为这项伟大治水工程中的先人智慧所折服,而且为先人的境界和追求所感动。

历朝历代,“争言水利”,治理河道,防患洪涝之害,都是吃苦出力的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有什么“提成”。组织成千上万人上工地,花费无数时间、精力与银两,为的是给百姓造福、保一方安宁。刘彝的风范和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景仰,他的铜像前拜谒者络绎不绝,可见福寿沟所蕴含的精神元素,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今天普通人的生活空间与日常环境中,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标识之一。

相关链接:

设计巧妙

福寿沟的可贵不仅在于实用,更在于其体现了古人的高妙思维。

首先,巧借外力,因势利导。福寿沟的一大特点,就是利用天然地形的高低之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污水排入江中和濠塘内,免去了今人使用抽水机的麻烦。第二大特点是它的12个水窗(即排水口)。水窗的闸门借水力自动启闭,十分巧妙。原闸门均为木闸门,门轴装在上游方向。当江水低于下水道水位时,借下水道水力冲开闸门;江水高于下水道水位时,借江中水力关闭闸门,以防江水倒灌。

其次,着眼全局,效益最大化。福寿沟与城内三大池塘、几十口小塘连为一体,有调蓄、养鱼、溉圃和污水处理利用的综合效益,形成了一条生态环保循环链。

龟形“浮城”

福寿沟能发挥作用,离不开一个基础:赣州城保留了古城墙和古城水系。

民间传说认为,赣州是座龟形“浮城”,不管江水怎样涨,赣州城都能跟着浮起来。现存的赣州古城,的确是由唐末五代时风水学家杨筠松选址建造的“上水龟城”,城形如龟,可以减小洪水对城墙的冲击力。

此外,建城时摒弃了当时流行的土城,改用砖石修砌城墙,并冶铁固基。道光时期府志记载:“州守孔宗翰因贡水直趋东北隅,城屡冲决,甃石当其啮,冶铁锢基,上峙八境台。”可知其法为:用石甃砌基址,再用熔化的铁水浇在石缝间,使之凝固后,成为坚固的整体。

整体布局

赣州古城的整体规划,处处贯穿着古人防患未然、规避洪涝的巧妙心思。离开这样的整体布局,福寿沟的作用再大,恐怕也难以维系今天的局面。

筑造符合力学原理的“浮城”、用铁水浇筑砖石城墙,这在古城防洪史上是个创举。赣州人还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历代以来不断加高加固城墙,戒备洪水。明朝初年,城墙只有二丈四尺高,到明末增至三丈三尺。

除了赣州,我国尚有寿州、文安、潮州、荆州、台州等十多座古城至今仍起防洪作用,其建筑思路对今人很有启发。
http://news.ifeng.com/a/20160714/49354778_0.shtml

近期的暴雨与城市内涝,让雨果那句“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获得共鸣。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于有些国际大都市梦幻般的下水道,不仅保持了“地下血脉”的畅通无阻,还建成地下博物馆对游客开放。殊不知,在我国江西赣州也有一处值得称道的地下水利工程——福寿沟。

FireShot Screen Capture #388 - '宋朝排水系统发挥作用 暴雨下赣州无车辆泡水(.jpg (52.14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7-14 22:51 上传



FireShot Screen Capture #389 - '宋朝排水系统发挥作用 暴雨下赣州无车辆泡水(.jpg (60.64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7-14 22:51 上传



福寿沟

福寿沟,一套近千年前古人创设的地下排水系统,一个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活文物”。与其配合,赣州古城的整个设计都隐含着防洪排涝的远见与巧思。走进赣州城,探秘福寿沟,我们看到的是古人对于城市水系健康运转、保持“长寿”的良苦用心,是祖先留下的一笔无形财富。

福寿沟始建于宋代,它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因暴雨发生内涝,而同遭暴雨袭击的赣州,却“没有一辆汽车泡水”。历经近千年,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依然护佑着一方的安宁。因此,当年亲自设计并带领群众修建福寿沟的知州刘彝受到群众的拥戴,他的铜像如今坐落在赣州城北的宋城公园。

福寿沟历史上也曾荒废过。清同治八年,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进行修复,共有6个出水口。1953年,赣州修下水道,修复了厚德路的原福寿沟,长767.6米。旧城区现有9个排水口,其中福寿沟水窗6个仍在使用。至今,总长约12.6千米的福寿沟仍是旧城区的主要排水干道。依靠福寿沟,赣州旧城区几乎每年都“雨而不涝”,这在全国众多古城中是罕见的。

福寿沟的设计确有许多独到之处。外部看:它与赣州老城内的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花园塘等数十口池塘连通,俨然一个活的水系。遇暴雨,它可调节雨水流量,减轻下水道溢流;江水回灌时,这些池塘又成为天然的蓄水池。从内部结构看,在出水处“造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后闭之,水患倾息”。据水利专家解释,水窗是一项颇具科技含量的设计,原理很简单:当水位低于水窗时,即借下水道水力将水窗冲开排水;当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冲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据称,福寿沟建成近千年,赣州老城区未出现大内涝。

作为一项古代水利设施,福寿沟现在仍为人类造福;同时,作为标识和文脉,它体现着城市的气质和风采。

今天的人们不仅深为这项伟大治水工程中的先人智慧所折服,而且为先人的境界和追求所感动。

历朝历代,“争言水利”,治理河道,防患洪涝之害,都是吃苦出力的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有什么“提成”。组织成千上万人上工地,花费无数时间、精力与银两,为的是给百姓造福、保一方安宁。刘彝的风范和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景仰,他的铜像前拜谒者络绎不绝,可见福寿沟所蕴含的精神元素,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今天普通人的生活空间与日常环境中,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标识之一。

相关链接:

设计巧妙

福寿沟的可贵不仅在于实用,更在于其体现了古人的高妙思维。

首先,巧借外力,因势利导。福寿沟的一大特点,就是利用天然地形的高低之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污水排入江中和濠塘内,免去了今人使用抽水机的麻烦。第二大特点是它的12个水窗(即排水口)。水窗的闸门借水力自动启闭,十分巧妙。原闸门均为木闸门,门轴装在上游方向。当江水低于下水道水位时,借下水道水力冲开闸门;江水高于下水道水位时,借江中水力关闭闸门,以防江水倒灌。

其次,着眼全局,效益最大化。福寿沟与城内三大池塘、几十口小塘连为一体,有调蓄、养鱼、溉圃和污水处理利用的综合效益,形成了一条生态环保循环链。

龟形“浮城”

福寿沟能发挥作用,离不开一个基础:赣州城保留了古城墙和古城水系。

民间传说认为,赣州是座龟形“浮城”,不管江水怎样涨,赣州城都能跟着浮起来。现存的赣州古城,的确是由唐末五代时风水学家杨筠松选址建造的“上水龟城”,城形如龟,可以减小洪水对城墙的冲击力。

此外,建城时摒弃了当时流行的土城,改用砖石修砌城墙,并冶铁固基。道光时期府志记载:“州守孔宗翰因贡水直趋东北隅,城屡冲决,甃石当其啮,冶铁锢基,上峙八境台。”可知其法为:用石甃砌基址,再用熔化的铁水浇在石缝间,使之凝固后,成为坚固的整体。

整体布局

赣州古城的整体规划,处处贯穿着古人防患未然、规避洪涝的巧妙心思。离开这样的整体布局,福寿沟的作用再大,恐怕也难以维系今天的局面。

筑造符合力学原理的“浮城”、用铁水浇筑砖石城墙,这在古城防洪史上是个创举。赣州人还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历代以来不断加高加固城墙,戒备洪水。明朝初年,城墙只有二丈四尺高,到明末增至三丈三尺。

除了赣州,我国尚有寿州、文安、潮州、荆州、台州等十多座古城至今仍起防洪作用,其建筑思路对今人很有启发。
http://news.ifeng.com/a/20160714/49354778_0.shtml


不用再心水德国式下水道,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有宋代大型下水道。。。

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使用近千年,比德国人牛X太多了。。。

不用再心水德国式下水道,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有宋代大型下水道。。。

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使用近千年,比德国人牛X太多了。。。
其他城市能复制这老祖宗的智慧吗
杨筠松,北派盗墓贼拜的就是他,寻龙点穴的老祖宗。
赣州每次出现我总是念念不忘他们的车牌。。。
杨筠松,北派盗墓贼拜的就是他,寻龙点穴的老祖宗。
看到这个名字我就想起徐公子的《地师》


楼主你不是打现在所谓砖家叫兽的脸吗??

http://news.hexun.com/2016-07-13/184896585.html
http://kongfuf.baijia.baidu.com/article/538620

所谓的砖家抛出一篇《顾头不顾腚——城市的下水道与农村的茅厕》的文章
里面说

【但是,差不多整整四年后,还是一场大雨,华中第一大城市武汉又成了一片泽国。武汉人抱怨说,花了130多亿改造排水系统,你就给我这样的下水道?而官方回应,才刚花了30多亿。意思是不能怪我啊。

为什么城市没有像样的下水道?

多年前,学《新概念英语》,有一课 An unknown goddess,说考古学家在爱琴海旁边的一个岛上的庙宇古迹里,发现了排水系统。我就很惊讶。中国考古学家,不会发现这个,因为中国古代的城市不可能有这玩意儿。

我们常常以盛唐的长安、北宋的开封等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荣的城市而自豪。可是,说实话,长安开封,洛阳北京,都不过是一个个大村而已。中国出现真正意义的城市,才100多年啊。

真正的城市,重要标志,就是地下管网、排水系统,以及与此有关的入厕场所。看很多照片,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北京的厕所和农村的茅房没多大分别,都是蹲坑的。而古希腊和古罗马,已经有很好的排水和入厕设施了,古罗马城有冷热两套水管系统,人们经常在公共浴室里谈论国家大事。而据说,北京人第一次安抽水马桶,还是在八国联军的刺刀逼迫之下,中国人是多不情愿在自己屋里上厕所啊。后来,当然抽水马桶普及了,但时至今日,街上的公厕还是稀少,前几年还对入厕的人收费,而且公厕永远不给你准备纸,据说是怕偷。真是国际笑话。】


按这位砖家的说法中国古代城市都是城墙一围的大村庄,宋朝开封一百多万人口的城市只能算村庄?见过哪个村庄有像古代赣州一样完善的下水道工程?古代农村的茅房是来年田地的肥料,不可缺的,不像现在都是化肥。

楼主你不是打现在所谓砖家叫兽的脸吗??

http://news.hexun.com/2016-07-13/184896585.html
http://kongfuf.baijia.baidu.com/article/538620

所谓的砖家抛出一篇《顾头不顾腚——城市的下水道与农村的茅厕》的文章
里面说

【但是,差不多整整四年后,还是一场大雨,华中第一大城市武汉又成了一片泽国。武汉人抱怨说,花了130多亿改造排水系统,你就给我这样的下水道?而官方回应,才刚花了30多亿。意思是不能怪我啊。

为什么城市没有像样的下水道?

多年前,学《新概念英语》,有一课 An unknown goddess,说考古学家在爱琴海旁边的一个岛上的庙宇古迹里,发现了排水系统。我就很惊讶。中国考古学家,不会发现这个,因为中国古代的城市不可能有这玩意儿。

我们常常以盛唐的长安、北宋的开封等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荣的城市而自豪。可是,说实话,长安开封,洛阳北京,都不过是一个个大村而已。中国出现真正意义的城市,才100多年啊。

真正的城市,重要标志,就是地下管网、排水系统,以及与此有关的入厕场所。看很多照片,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北京的厕所和农村的茅房没多大分别,都是蹲坑的。而古希腊和古罗马,已经有很好的排水和入厕设施了,古罗马城有冷热两套水管系统,人们经常在公共浴室里谈论国家大事。而据说,北京人第一次安抽水马桶,还是在八国联军的刺刀逼迫之下,中国人是多不情愿在自己屋里上厕所啊。后来,当然抽水马桶普及了,但时至今日,街上的公厕还是稀少,前几年还对入厕的人收费,而且公厕永远不给你准备纸,据说是怕偷。真是国际笑话。】


按这位砖家的说法中国古代城市都是城墙一围的大村庄,宋朝开封一百多万人口的城市只能算村庄?见过哪个村庄有像古代赣州一样完善的下水道工程?古代农村的茅房是来年田地的肥料,不可缺的,不像现在都是化肥。
网上大脸帖子若干,就都这么懒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