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特工黄慕兰过110岁生日 曾被周恩来点名称赞(绝密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31:31
http://news.qq.com/a/20160629/047832.htm

这张头像当时是绝密之一

轻时的黄慕兰

6月28日,浙江杭州市的一家医院病房里,110岁的黄慕兰安静地睡着。

这位身材枯瘦的老人曾被开国总理周恩来称为“中国共产党的百科全书”,一生传奇。

黄慕兰1907年出身湘中名门,终身以革命为业。她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是早期妇女运动积极分子、中央特科成员。1927年国共分裂后,黄慕兰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屡建奇功。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黄慕兰自传》记载:1930年6月的一个下午,她和上海律师陈志皋在咖啡馆闲谈,偶遇陈在法租界巡捕房当翻译的同学曹炳生,曹谈起巡捕房抓到一个中国共产党头头,是湖北人,60岁左右,酒糟鼻子,镶金牙,9个指头,是悬赏10万元才抓到的。

黄慕兰边面不改色地喝咖啡,边紧张地琢磨此人是谁?

突然,一个人闯进脑海:政治局主席向忠发!他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一旦叛变,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中枢机构完全可能瞬间垮掉。

短短两小时,消息便由黄慕兰传给了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元老潘汉年,周恩来迅速组织转移。

黄慕兰此后曾经历多次牢狱之灾。1980年代,她在邓颖超同志的帮助下顺利平反,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并离休。

1993年起,黄慕兰移居杭州。2012年作者初见黄慕兰时,她一袭兰花夏衣,步履蹒跚,目光有神,虽不良于听,但说起往事滔滔不绝,一口湘音。

2013年她生日那天,作者再次探望,她正在房中打麻将。

2014年生日见到她时,黄慕兰还忆她与中新社老领导廖承志的父母廖仲恺、何香凝的关系。

2015年,黄慕兰109岁生日,作者在她住院的病房看到她订阅的《参考消息》,护工说,看到好消息她会很高兴,电视的戏剧节目也是她的最爱。

2016年6月28日,作者在老人110岁生日前再次见到她,她睡着。护工帮她翻身时,她会睁开眼睛,扑闪几下又睡过去。

据了解,老人年初不幸脑梗,经抢救,目前情况尚稳定。

黄慕兰一生波折,与先后两位丈夫——宛希俨、贺昌烈士生离即为死别,襁褓中的孩子不能亲自抚育,还经历了多次牢狱之灾:两次是被国民党关押,解放后,受单线联系人潘汉年案牵连,两度入秦城监狱,被监禁17年。

黄慕兰在自传中提到长寿秘诀:“我生性好强,对中央的信赖从未动摇,一贯迎着困难上,从不消极颓丧,处逆境而能坚持革命乐观主义的人生观——这是我一生的长处,也是我得以健康长寿的惟一保健秘诀。”http://news.qq.com/a/20160629/047832.htm

这张头像当时是绝密之一

轻时的黄慕兰

6月28日,浙江杭州市的一家医院病房里,110岁的黄慕兰安静地睡着。

这位身材枯瘦的老人曾被开国总理周恩来称为“中国共产党的百科全书”,一生传奇。

黄慕兰1907年出身湘中名门,终身以革命为业。她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是早期妇女运动积极分子、中央特科成员。1927年国共分裂后,黄慕兰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屡建奇功。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黄慕兰自传》记载:1930年6月的一个下午,她和上海律师陈志皋在咖啡馆闲谈,偶遇陈在法租界巡捕房当翻译的同学曹炳生,曹谈起巡捕房抓到一个中国共产党头头,是湖北人,60岁左右,酒糟鼻子,镶金牙,9个指头,是悬赏10万元才抓到的。

黄慕兰边面不改色地喝咖啡,边紧张地琢磨此人是谁?

突然,一个人闯进脑海:政治局主席向忠发!他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一旦叛变,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中枢机构完全可能瞬间垮掉。

短短两小时,消息便由黄慕兰传给了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元老潘汉年,周恩来迅速组织转移。

黄慕兰此后曾经历多次牢狱之灾。1980年代,她在邓颖超同志的帮助下顺利平反,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并离休。

1993年起,黄慕兰移居杭州。2012年作者初见黄慕兰时,她一袭兰花夏衣,步履蹒跚,目光有神,虽不良于听,但说起往事滔滔不绝,一口湘音。

2013年她生日那天,作者再次探望,她正在房中打麻将。

2014年生日见到她时,黄慕兰还忆她与中新社老领导廖承志的父母廖仲恺、何香凝的关系。

2015年,黄慕兰109岁生日,作者在她住院的病房看到她订阅的《参考消息》,护工说,看到好消息她会很高兴,电视的戏剧节目也是她的最爱。

2016年6月28日,作者在老人110岁生日前再次见到她,她睡着。护工帮她翻身时,她会睁开眼睛,扑闪几下又睡过去。

据了解,老人年初不幸脑梗,经抢救,目前情况尚稳定。

黄慕兰一生波折,与先后两位丈夫——宛希俨、贺昌烈士生离即为死别,襁褓中的孩子不能亲自抚育,还经历了多次牢狱之灾:两次是被国民党关押,解放后,受单线联系人潘汉年案牵连,两度入秦城监狱,被监禁17年。

黄慕兰在自传中提到长寿秘诀:“我生性好强,对中央的信赖从未动摇,一贯迎着困难上,从不消极颓丧,处逆境而能坚持革命乐观主义的人生观——这是我一生的长处,也是我得以健康长寿的惟一保健秘诀。”

彦页身寸 发表于 2016-6-29 20:48
有啥争议啊?说出来看看?
人家能在那样残酷的情况下战斗过来活到现在  谁能?


人物传记涉及重大史事务求准确:《黄慕兰自传》若干史实辨析

马长虹
2013年03月18日09:46   来源:北京日报



今年初, “2012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评选揭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的《黄慕兰自传》高居传记类榜首,足见本书影响之大。该书的“推荐理由”中说,“她是谍战大戏《风声》女主角原型之一”。《风声》是部电影,影视剧或者小说都属虚构类作品,适度的戏说无可厚非,但以纪实性为基本要求的人物传记,特别是涉及重大党史问题时,戏说则万万要不得。这部“表现‘真实人生’”的《黄慕兰自传》对一些重要史事的论述并非完全准确,有必要加以辨析。现仅择其要者,略加论述。

■应当充分肯定和尊重黄慕兰为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这部传记对传主的作用有所夸大,周恩来也没有说过“慕兰是党的百科全书”这句话
在这本书的封底上,赫然印着一句话:“慕兰是党的百科全书。”署名“周恩来”。周恩来什么时候、在哪里说的这句话,没有交代。其实,只要对黄慕兰的经历略作了解,就能够很清楚,周恩来不可能讲这样的话。黄慕兰1907年生,1926年入党,1933年脱党,1951年重新入党。她解放前短暂的在党期间,也只是在城市做地下工作,且从未亲历中共长达22年的革命战争,怎么可能是“党的百科全书”呢?
关于黄慕兰是否在1933年脱党,其党龄能否从1926年连续计算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问题,也是她数十年来难以释怀的心结。是啊,这关系到一个人政治生命的长短,无论谁都会严肃对待的。对此,党和国家是有明确结论的。1980年,公安部对黄慕兰的结论是“于1926年入党,1933年脱党”;在时任政治局委员邓颖超的关怀下,中组部1987年再次确认黄慕兰“1926年入党的党籍”,于“1933年脱党”,解放后按1951年七一重新入党计算党龄。公安部和中组部的决定,特别是在政治局委员邓颖超关怀下所作的决定,不可能查无实据。
然而,《黄慕兰自传》却在书后的“生平大事表”1991年条中,明确写上了“庆祝上海参事室四十周年,承认党龄连续。”这是一种巧妙的写法。因为是个人生平,所以每条内容都省略了主语“黄慕兰”,补齐主语后,全句应为:“黄慕兰庆祝上海参事室四十周年,黄慕兰承认党龄连续。”但在省略主语的情况下,读者不细心猛一看上去,会误以为1991年上海参事室承认她党龄连续了。可惜,无论是黄慕兰本人,还是上海参事室,抑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如无确实根据,都无权变更公安部及中组部对黄慕兰党龄问题的定性。
黄慕兰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党龄虽短,却为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这是应当充分肯定和尊重的。但是,这不代表她个人的力量可以超过组织。隐蔽战线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环节的配合都是由党的组织在安排。黄慕兰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她只是很好地完成了党交给她的本职工作,但在书中,她却把自己的作用夸大到了挽救党的领袖,甚至挽救党的程度,这就十分不应该了。

■时为中央交通局的交通员,黄慕兰在营救关向应同志时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但也并非其一人之力
在这本自传中,黄慕兰说:“党交给我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营救关向应同志。”并借其他领导同志的口说:“关向应同志被捕了,如果你能想法子把他营救出来,就是从敌人的狱中救回一员大将……相信你一定能独当一面。”还有类似“关向应他们还在等着你去设法营救出狱呢!”这种话,让人感觉仿佛千钧重担都压在她一人肩上,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怎样呢?
1931年4月24日,中共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在汉口被捕叛变,并供出所知的一切中共机密。潜伏南京的钱壮飞截获此情报后,经李克农转党中央,周恩来立即采取措施,紧急疏散所有可能被顾出卖的同志和机关。六届四中全会后被降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调往上海基层工作的关向应,因未能及时得到通知而不幸被捕。巡捕房同时还搜去一箱文件,这批文件不仅能让他的身份暴露,而且还会泄露党的重要机密。周恩来心急如焚,即命中央特科情报科长陈赓、中央交通局局长吴德峰迅速营救。
陈赓找到了时任国民党党务调查科驻沪特派员的杨登瀛(又名鲍君甫),他是我党的特殊关系。当得知英国巡捕看不懂箱中文件的内容,正托杨登瀛找翻译鉴别时,陈赓根据周恩来的意见,派去了精通几国文字的情报科副科长刘鼎,将箱中有价值的文件调包,以确保关向应不暴露身份。然后,由吴德峰出面,通过黄慕兰的交际关系,花钱请律师将关向应保释出来。
由此可见,成功营救关向应同志,是党组织精心运作的结果。核心问题是那箱文件,如果关向应身份暴露,就回天无力了。还有整个营救计划的制定、营救费用的提供等,都是党组织的力量,绝非个人所能为。当时黄慕兰的身份,是中央交通局的交通员,她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比如联系律师陈志皋及其有影响的父亲之类,但也仅此而已。

■黄慕兰“及时发现并报告向忠发叛变,保护了中央首长的安全”之说考辨
黄慕兰在自传中说,1931年,她“及时发现并报告向忠发叛变,保护了中央首长的安全”。向忠发是中共第三任最高领导人,他叛变的危害程度可想而知。如果黄慕兰所言为真,那其功勋堪比钱壮飞,理当在党史上大书一笔,然而“龙潭三杰”却没有她,难道是周恩来说错了吗?
按照黄慕兰的说法,向忠发被捕当天(1931年6月22日)下午4时,她和陈志皋律师在咖啡馆闲谈,偶遇陈的同学、巡捕房翻译曹炳生,曹无意中透露了向忠发被捕并招供的消息。黄获悉这一重大情报后,假作头痛,由陈志皋送回家中,然后打电话让新任中央特科情报科长潘汉年到她家。她担心“晚上”事态会更严重,催促潘赶快去向党组织汇报。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才得以在当晚11时安全转移到法国人开的都城饭店。
这个故事很难说是事实,因为其中的疑点太多。比如,书中说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31年深秋”,明显应是仲夏嘛;曹炳生明确讲出向忠发“招供了”,黄慕兰还在那里猜测向忠发“很可能已叛变”;身为中央特科仅次于陈云、赵容(即康生)的新任领导,潘汉年是否总能守在电话机前,等着别人打电话,而且还能随叫随到?面对如此严重的事态,潘汉年居然没有主动性,还要作为下级的黄慕兰“催”才去汇报……
再退一步讲,即便这个故事是真的,其意义也远非那样重大。根据相关史料,向忠发原本和周恩来同住一处,6月21日违规外出并留宿姘妇杨秀贞所在旅馆,22日上午9时离馆后在汽车行租车时被捕。向忠发一夜未归,周恩来派人寻找并按规定发出危险信号。中午12时左右,周恩来、陈绍禹(即王明)和博古正在聂荣臻家开会时,特科报来了向忠发被捕的消息,大家立即设法营救并迅速搬家。没料到,向忠发下午就叛变了,不仅供出了周恩来、陈绍禹和博古住的地方,还带着敌人去捉人,结果自然是扑空了;而杨秀贞以及住在同一旅馆的任弼时夫人陈琮英,则在当天下午被捕,此时的黄慕兰还在咖啡馆里喝咖啡呢。

■周恩来是否曾就“伍豪启事”问计于黄慕兰
在这本自传中,黄慕兰说,在党中央确认向忠发叛变后的“第二天”(6月23日),还有“1931年12月”,她曾两次面见周恩来,而且都是由康生、潘汉年两位特科首脑一起坐着汽车来接的。
首先,这种隆重的见面方式,在刚出了顾顺章、向忠发两大叛徒,白色恐怖笼罩,全党风声鹤唳的上海,是多么不合时宜呀?而且,这也明显违反了地下工作单线联系的原则。
其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年谱》中明确写着:1931年6月22日向忠发叛变,周恩来“迅速隐蔽,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停止联系。此后周恩来基本上停止工作,等候前往中央苏区。”12月上旬,周恩来“离开上海”赴苏区。康生在9月中旬已成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六位成员之一,在博古、洛甫之后名列第三,当然属于应当“停止联系”的“其他领导人”了,怎么可能在12月大摇大摆地和潘汉年一起,簇拥着黄慕兰到周恩来的隐蔽处会面呢?
如果只是见见面也就算了,黄慕兰还要说出一段周恩来就“伍豪启事”向她问计的故事。“伍豪”是周恩来当年在党内的化名,“伍豪启事”指的是1932年2月16日国民党特务机关在上海《时报》上伪造的《伍豪等脱离共党启事》,造谣说“伍豪等二百四十三人”宣布退出中国共产党,并在上海各大报连载,企图败坏周恩来同志的声誉,在共产党内制造混乱。对此,在上海的中共临时中央当即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反击,于当月20日针锋相对地在中央机关报《斗争》上发表一则《伍豪启事》,指出这是“国民党造谣诬蔑的新把戏!”;而公开辟谣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请律师代表伍豪登一个否定启事。
黄慕兰显然注意到,1931年12月,敌人伪造的伍豪脱党启事还未出台呢。因此,她就声称周恩来对她说:“自从顾顺章叛变后,敌人在四处造谣,说他(周恩来)已经叛变自首了,问我能用什么巧妙而有效的方法替他辟谣,揭穿敌人这种卑鄙无耻的伎俩。”于是,黄慕兰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拿起笔来起草了一篇稿子:“陈志皋律师代表伍豪启事:鄙人身体健康,希诸亲友勿念……”也就是说,黄慕兰提前两个月,就想出了应对未来“伍豪启事”的办法——用律师启事为伍豪公开辟谣。
或许有人会说,黄慕兰想出的办法是针对敌人的“四处造谣”,只是碰巧和两个月后辟谣“伍豪启事”的手法一样而已。其实,1931年12月的时候,敌人正在上海对周恩来等人展开声势浩大的搜捕行动,而不是四处造谣。1931年11月29日的《时报》、《申报》、《民国日报》和《时事新报》等各报刊,都登出了国民党及顾顺章悬赏捉拿“共党首要周恩来”的消息,白色恐怖愈加凝重,周恩来遂于12月上旬紧急撤离上海。正是因为搜捕未成,恼羞成怒的敌人才制造了伍豪脱党的谣言。整个事件的过程,在党史上是很清楚的。
亲历者的自传,往往会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务求准确,才能彰显其价值。
(作者为人民出版社副编审)


转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3/0318/c85037-20823118-4.html


这是黄慕兰提到的关于特科的若干史实辨析一篇文章

关于此人私生活和政治问题的文章我就不转了……


彦页身寸 发表于 2016-6-29 20:48
有啥争议啊?说出来看看?
人家能在那样残酷的情况下战斗过来活到现在  谁能?


人物传记涉及重大史事务求准确:《黄慕兰自传》若干史实辨析

马长虹
2013年03月18日09:46   来源:北京日报



今年初, “2012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评选揭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的《黄慕兰自传》高居传记类榜首,足见本书影响之大。该书的“推荐理由”中说,“她是谍战大戏《风声》女主角原型之一”。《风声》是部电影,影视剧或者小说都属虚构类作品,适度的戏说无可厚非,但以纪实性为基本要求的人物传记,特别是涉及重大党史问题时,戏说则万万要不得。这部“表现‘真实人生’”的《黄慕兰自传》对一些重要史事的论述并非完全准确,有必要加以辨析。现仅择其要者,略加论述。

■应当充分肯定和尊重黄慕兰为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这部传记对传主的作用有所夸大,周恩来也没有说过“慕兰是党的百科全书”这句话
在这本书的封底上,赫然印着一句话:“慕兰是党的百科全书。”署名“周恩来”。周恩来什么时候、在哪里说的这句话,没有交代。其实,只要对黄慕兰的经历略作了解,就能够很清楚,周恩来不可能讲这样的话。黄慕兰1907年生,1926年入党,1933年脱党,1951年重新入党。她解放前短暂的在党期间,也只是在城市做地下工作,且从未亲历中共长达22年的革命战争,怎么可能是“党的百科全书”呢?
关于黄慕兰是否在1933年脱党,其党龄能否从1926年连续计算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问题,也是她数十年来难以释怀的心结。是啊,这关系到一个人政治生命的长短,无论谁都会严肃对待的。对此,党和国家是有明确结论的。1980年,公安部对黄慕兰的结论是“于1926年入党,1933年脱党”;在时任政治局委员邓颖超的关怀下,中组部1987年再次确认黄慕兰“1926年入党的党籍”,于“1933年脱党”,解放后按1951年七一重新入党计算党龄。公安部和中组部的决定,特别是在政治局委员邓颖超关怀下所作的决定,不可能查无实据。
然而,《黄慕兰自传》却在书后的“生平大事表”1991年条中,明确写上了“庆祝上海参事室四十周年,承认党龄连续。”这是一种巧妙的写法。因为是个人生平,所以每条内容都省略了主语“黄慕兰”,补齐主语后,全句应为:“黄慕兰庆祝上海参事室四十周年,黄慕兰承认党龄连续。”但在省略主语的情况下,读者不细心猛一看上去,会误以为1991年上海参事室承认她党龄连续了。可惜,无论是黄慕兰本人,还是上海参事室,抑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如无确实根据,都无权变更公安部及中组部对黄慕兰党龄问题的定性。
黄慕兰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党龄虽短,却为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这是应当充分肯定和尊重的。但是,这不代表她个人的力量可以超过组织。隐蔽战线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环节的配合都是由党的组织在安排。黄慕兰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她只是很好地完成了党交给她的本职工作,但在书中,她却把自己的作用夸大到了挽救党的领袖,甚至挽救党的程度,这就十分不应该了。

■时为中央交通局的交通员,黄慕兰在营救关向应同志时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但也并非其一人之力
在这本自传中,黄慕兰说:“党交给我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营救关向应同志。”并借其他领导同志的口说:“关向应同志被捕了,如果你能想法子把他营救出来,就是从敌人的狱中救回一员大将……相信你一定能独当一面。”还有类似“关向应他们还在等着你去设法营救出狱呢!”这种话,让人感觉仿佛千钧重担都压在她一人肩上,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怎样呢?
1931年4月24日,中共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在汉口被捕叛变,并供出所知的一切中共机密。潜伏南京的钱壮飞截获此情报后,经李克农转党中央,周恩来立即采取措施,紧急疏散所有可能被顾出卖的同志和机关。六届四中全会后被降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调往上海基层工作的关向应,因未能及时得到通知而不幸被捕。巡捕房同时还搜去一箱文件,这批文件不仅能让他的身份暴露,而且还会泄露党的重要机密。周恩来心急如焚,即命中央特科情报科长陈赓、中央交通局局长吴德峰迅速营救。
陈赓找到了时任国民党党务调查科驻沪特派员的杨登瀛(又名鲍君甫),他是我党的特殊关系。当得知英国巡捕看不懂箱中文件的内容,正托杨登瀛找翻译鉴别时,陈赓根据周恩来的意见,派去了精通几国文字的情报科副科长刘鼎,将箱中有价值的文件调包,以确保关向应不暴露身份。然后,由吴德峰出面,通过黄慕兰的交际关系,花钱请律师将关向应保释出来。
由此可见,成功营救关向应同志,是党组织精心运作的结果。核心问题是那箱文件,如果关向应身份暴露,就回天无力了。还有整个营救计划的制定、营救费用的提供等,都是党组织的力量,绝非个人所能为。当时黄慕兰的身份,是中央交通局的交通员,她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比如联系律师陈志皋及其有影响的父亲之类,但也仅此而已。

■黄慕兰“及时发现并报告向忠发叛变,保护了中央首长的安全”之说考辨
黄慕兰在自传中说,1931年,她“及时发现并报告向忠发叛变,保护了中央首长的安全”。向忠发是中共第三任最高领导人,他叛变的危害程度可想而知。如果黄慕兰所言为真,那其功勋堪比钱壮飞,理当在党史上大书一笔,然而“龙潭三杰”却没有她,难道是周恩来说错了吗?
按照黄慕兰的说法,向忠发被捕当天(1931年6月22日)下午4时,她和陈志皋律师在咖啡馆闲谈,偶遇陈的同学、巡捕房翻译曹炳生,曹无意中透露了向忠发被捕并招供的消息。黄获悉这一重大情报后,假作头痛,由陈志皋送回家中,然后打电话让新任中央特科情报科长潘汉年到她家。她担心“晚上”事态会更严重,催促潘赶快去向党组织汇报。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才得以在当晚11时安全转移到法国人开的都城饭店。
这个故事很难说是事实,因为其中的疑点太多。比如,书中说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31年深秋”,明显应是仲夏嘛;曹炳生明确讲出向忠发“招供了”,黄慕兰还在那里猜测向忠发“很可能已叛变”;身为中央特科仅次于陈云、赵容(即康生)的新任领导,潘汉年是否总能守在电话机前,等着别人打电话,而且还能随叫随到?面对如此严重的事态,潘汉年居然没有主动性,还要作为下级的黄慕兰“催”才去汇报……
再退一步讲,即便这个故事是真的,其意义也远非那样重大。根据相关史料,向忠发原本和周恩来同住一处,6月21日违规外出并留宿姘妇杨秀贞所在旅馆,22日上午9时离馆后在汽车行租车时被捕。向忠发一夜未归,周恩来派人寻找并按规定发出危险信号。中午12时左右,周恩来、陈绍禹(即王明)和博古正在聂荣臻家开会时,特科报来了向忠发被捕的消息,大家立即设法营救并迅速搬家。没料到,向忠发下午就叛变了,不仅供出了周恩来、陈绍禹和博古住的地方,还带着敌人去捉人,结果自然是扑空了;而杨秀贞以及住在同一旅馆的任弼时夫人陈琮英,则在当天下午被捕,此时的黄慕兰还在咖啡馆里喝咖啡呢。

■周恩来是否曾就“伍豪启事”问计于黄慕兰
在这本自传中,黄慕兰说,在党中央确认向忠发叛变后的“第二天”(6月23日),还有“1931年12月”,她曾两次面见周恩来,而且都是由康生、潘汉年两位特科首脑一起坐着汽车来接的。
首先,这种隆重的见面方式,在刚出了顾顺章、向忠发两大叛徒,白色恐怖笼罩,全党风声鹤唳的上海,是多么不合时宜呀?而且,这也明显违反了地下工作单线联系的原则。
其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年谱》中明确写着:1931年6月22日向忠发叛变,周恩来“迅速隐蔽,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停止联系。此后周恩来基本上停止工作,等候前往中央苏区。”12月上旬,周恩来“离开上海”赴苏区。康生在9月中旬已成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六位成员之一,在博古、洛甫之后名列第三,当然属于应当“停止联系”的“其他领导人”了,怎么可能在12月大摇大摆地和潘汉年一起,簇拥着黄慕兰到周恩来的隐蔽处会面呢?
如果只是见见面也就算了,黄慕兰还要说出一段周恩来就“伍豪启事”向她问计的故事。“伍豪”是周恩来当年在党内的化名,“伍豪启事”指的是1932年2月16日国民党特务机关在上海《时报》上伪造的《伍豪等脱离共党启事》,造谣说“伍豪等二百四十三人”宣布退出中国共产党,并在上海各大报连载,企图败坏周恩来同志的声誉,在共产党内制造混乱。对此,在上海的中共临时中央当即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反击,于当月20日针锋相对地在中央机关报《斗争》上发表一则《伍豪启事》,指出这是“国民党造谣诬蔑的新把戏!”;而公开辟谣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请律师代表伍豪登一个否定启事。
黄慕兰显然注意到,1931年12月,敌人伪造的伍豪脱党启事还未出台呢。因此,她就声称周恩来对她说:“自从顾顺章叛变后,敌人在四处造谣,说他(周恩来)已经叛变自首了,问我能用什么巧妙而有效的方法替他辟谣,揭穿敌人这种卑鄙无耻的伎俩。”于是,黄慕兰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拿起笔来起草了一篇稿子:“陈志皋律师代表伍豪启事:鄙人身体健康,希诸亲友勿念……”也就是说,黄慕兰提前两个月,就想出了应对未来“伍豪启事”的办法——用律师启事为伍豪公开辟谣。
或许有人会说,黄慕兰想出的办法是针对敌人的“四处造谣”,只是碰巧和两个月后辟谣“伍豪启事”的手法一样而已。其实,1931年12月的时候,敌人正在上海对周恩来等人展开声势浩大的搜捕行动,而不是四处造谣。1931年11月29日的《时报》、《申报》、《民国日报》和《时事新报》等各报刊,都登出了国民党及顾顺章悬赏捉拿“共党首要周恩来”的消息,白色恐怖愈加凝重,周恩来遂于12月上旬紧急撤离上海。正是因为搜捕未成,恼羞成怒的敌人才制造了伍豪脱党的谣言。整个事件的过程,在党史上是很清楚的。
亲历者的自传,往往会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务求准确,才能彰显其价值。
(作者为人民出版社副编审)


转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3/0318/c85037-20823118-4.html


这是黄慕兰提到的关于特科的若干史实辨析一篇文章

关于此人私生活和政治问题的文章我就不转了……

很美的玫瑰
这才是美女,那时候照相机才多少台?更不存在什么化妆、ps修图等等…秒杀现在90%所谓的美女
真是巾帼英雄啊,敬礼!
间谍特工人员一般都没有好下场,这不是贬义。潜伏的时间长了就如蝙蝠一样,哺乳类禽类可能自己都分不太清楚了。
当时中央特科还健在的也仅此一人了吧!向前辈致敬!
间谍特工人员一般都没有好下场,这不是贬义。潜伏的时间长了就如蝙蝠一样,哺乳类禽类可能自己都分不太清楚 ...
这话说的还是人话么,你的意思是特工是高危职业吧?
有点自夸了,经历很复杂,只不过活到现在,没人可以反驳她了

中国情报女王  

鄙视下棋党 发表于 2016-6-29 20:18
当时中央特科还健在的也仅此一人了吧!向前辈致敬!
1926年北伐时期入党,大概是健在的资历最老的党员了
有点吹过头了,扯啥女特工更是离谱,其实此人在党内属争议人物…………
这话说的还是人话么,你的意思是特工是高危职业吧?
你今天没刷牙是吧,特工不光是高危行业,而且一般有多年潜伏经历的人员即使通过忠诚审核后也只能转后勤不能再去接触和情报有关的事情。
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英雄
真是厉害啊
dabo8384 发表于 2016-6-29 20:32
有点吹过头了,扯啥女特工更是离谱,其实此人在党内属争议人物…………
有啥争议啊?说出来看看?
人家能在那样残酷的情况下战斗过来活到现在  谁能?
向忠发被捕后,是特科上午通知周恩来博古等人转移的,而不是靠黄下午在咖啡馆听说的,自传里很多自吹其实是撒谎。
有啥争议啊?说出来看看?
人家能在那样残酷的情况下战斗过来活到现在  谁能?
只会更厉害。
有些机密不可能解密的,只能守口如瓶。
智慧与美丽并存啊
可敬的女士


向前辈英雄致敬 祝能恢复健康

向前辈英雄致敬 祝能恢复健康
你今天没刷牙是吧,特工不光是高危行业,而且一般有多年潜伏经历的人员即使通过忠诚审核后也只能转后勤不 ...
你不去当红卫兵真是可惜了
人家是国家和政府正式承认的英雄,到了超大,键盘侠嘴一张就变成争议人物,你们厉害。
情报工作本来就有隐秘和特殊的特点,很多事情永远也不会告诉世人,对比键盘侠,我信周总理。
真是巾帼英雄啊,敬礼!
看了上面某些人的嘴脸,真心感觉你国发生文革一点都不奇怪。
森蚺 发表于 2016-6-29 21:43
人家是国家和政府正式承认的英雄,到了超大,键盘侠嘴一张就变成争议人物,你们厉害。
情报工作本来就有隐 ...
什么狗屁键盘侠,就是网特汉奸罢了。
永远美丽的女士,向革命前辈致敬
看了上面某些人的嘴脸,真心感觉你国发生文革一点都不奇怪。
你是哪国人???
背景及其复杂,否则也不会国共两党两边都坐牢
彦页身寸 发表于 2016-6-29 20:48
有啥争议啊?说出来看看?
人家能在那样残酷的情况下战斗过来活到现在  谁能?
不说此人的作风不正派,
在爱人尚在苏区浴血奋战期间,公然和党外人士出轨,
还有政治不坚定,私自脱党这些了……
光是在党内的为了自我吹嘘,
多处在自传编造历史,
特别是为了抬高自己,
在她的自传中给周恩来编了许多假故事,
就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足以让人不屑了……
不说别的,就向忠发一事如果属实,就功德无量了
世纪历史见证人呀,向革命前辈致敬!
今天有消息说许家屯在洛杉矶死了,101
向前辈致敬
希望活到她的年龄!真那样的话,不知道国家发展成什么样了
向忠发被捕后,是特科上午通知周恩来博古等人转移的,而不是靠黄下午在咖啡馆听说的,自传里很多自吹其实是 ...

好像是杨登魁(在X租借做什么忘了)告知陈赓,然后周恩来安排党中央转移
活生生地见证传奇人物,不容易啊。

老奶奶真伟大!
脊梁,真的偶像!
向前辈致敬
楼上得憋纠结了  老太太  真英雄  而且活的还特别长  再牛的人  活不长  也白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