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雅韵专栏】学术论文 深深揭露日本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6:21:30
19世纪前叶,在欧美各国用炮舰撬开中国国门的时候,偏于一隅的日本一直是一个小心翼翼的旁观者。1838年,幕府的统治者之一德川齐昭曾经悲观地预测,日本将是西方攻击的第一个目标,因为中国太大,琉球群岛和朝鲜又大小。然而,事实并非如德川齐昭所料,侥幸之余,日本人并未松懈。到了19世纪中叶,在幕府和日本知识阶层中间流传的关于中国的新闻日益增多,但信息来源五花八门,很多是一知半解的传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日本向上海派驻了第一艘轮船“千岁号”。船上的乘客由身份混杂的武士、商人组成,他们的共同使命是向当局汇报在中国的见闻。


对大批日本人来说,停泊在上海港口的帆樯如林的外国船只令人信服地证明,要继续搞闭关锁国是不可能的。上海不仅成了日本购进西洋军火的中转站,也成了日本人眺望西方的桥头堡。在购买军火的同一条航线上,一批批日本留学生经过中国洋行输送到西方去游学。所有的见识和经历让日本人得出一个结论:日本应该与西方而不是东方站在一起。1885年,民间报人和私塾老师福泽谕吉把这种当时流布于日本知识阶层的观点总结进《脱亚论》。


1885年是明治维新开始后的第17年。这一年,日本通过了专利法,使日本的国力迅速增强;军部的10年扩军计划正在实施中,现代化的陆海军已初现轮廓;罗马学会、英吉利法律学校、法国学会等机构相继建立起来。鹿鸣馆的权贵名媛们正以说英语、听歌剧、喝咖啡、吃西餐、与欧美人士通婚为骄傲。就是在这个时候,福泽谕吉替他的同胞清楚地表达了揪着头发离开亚洲的决心。


如果“脱亚”只是一种文化的选择,那是日本的自由,但“脱亚”当中已经蕴含着“吞亚”的野心。福泽谕吉曾明言“百卷外国公法不敌数门大炮,几册和亲条约不如一筐弹药”,而他对待“支那”、朝鲜的“方略”——“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他们的态度方式对付即可”——到了他的弟子尾崎行雄那里,已经变成明白无误的“并吞中国符合日本帝国之利益,亦为中华民族之幸福也”,“世界各国中如有反对我并吞中国者,是反对人类之幸福也,亦反对世界之利益也”。

这一切并不仅仅是文人的纸上痴梦,其背后有一整套野心勃勃的变革作为支撑。

1868年的明治维新是日本现代化的开端。这场变革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居于主导的是国家军事化和新天皇制的建立。1869年,明治上台的第二年,日本开始建军。当时的重臣、被称作“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积极主张建军与扩张同时进行:“遣使朝鲜,责其无礼,如不服时,则兴问罪之师,借以大振神州之威。”在建军的同时,以扩展日本边境线为宗旨的“大陆政策”也在积极谋划中,甚至制定出分期计划:第一期征服中国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中国满蒙地区,第四期征服中国内地和西伯利亚,第五期征服整个亚洲乃至于世界。


 蚂蚁吞大象式的“大陆政策”并不是明治时代突发的奇想。私塾先生德藤信渊在幕末时代就发表过“当今世界万国之中,皇国最易攻取之地,非支那的满洲莫属”,“既已取得鞑靼,朝鲜、支那,随后可图”的企图。明治时代日本把这些前朝遗训接过来,一点点扩充,一步步变为现实。为配合建军,1870年,日本设置工部省,把兵工厂、造船厂、铁路建设等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1871年,颁布征兵令,修改户籍法。在等级分明的幕府时代,日本的农民、贱民是没有姓氏的。一个村子可能有3个三郎,这给征兵带来困难。新户籍法让农民和贱民有了姓氏,这等于每个国民都有了符号,征兵和纳粮有了依据。由此可见,日本的现代工业乃至国民的身份都是在战车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


 与这些动作同时进行的,是官方对佛教的极端限制和对本国原始宗教神道教的尊崇。神道教认为,统治世间万物和天上众神的天照大神是“万世一系”的天皇的祖先,天皇则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并且是其在人间的代表;日本民族是神的后裔其他国家则是神创造日本时溅出的泡沫凝聚而成。这种以神话传说为根基、对于本民族优越性的想象本不罕见。日本的特殊之处,是在1880年由政府颁布“诏书”中,把传说拜为国教,并在随后把“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写进宪法。从此,佛的忍让慈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神道”的名义不可一世的嗜血的日本。


日本人将神道教转化为国教,从先人那里寻找变革的合法性依据是改制者常循的法门;渲染先人的辉煌卓越往往是在面临外来生存压力时,重拾民族自信心的利器。在日本,传统势力和现代战争机器的另一个成功的嫁接品种是武士道的扩展。1890颁布的《教育赦谕》把武士道精神从武士扩展至全体国民。公民日常要遵守各种礼仪道德规范,“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这等于规定了对内对外的双重道德标准,对内恭俭礼让,有仁爱之心,对外则只需“长刀杀敌人、短刀毁自己”的非人类的决绝

  
1871年冬天,太平洋上两个小岛宫古岛和八重山岛的居民到琉球进贡,途中遇到风暴,一船人漂流搁浅到台湾的八瑶湾,因语言习俗不通,被当地的土著居民误杀,史称“牡丹社事件”。这起由台风引起的偶然事件成为日本试剑的绝好机会。出手之前,日本人做了周密的准备。先是派人将台湾地形物产侦察清楚,3年之后派出一支3000余人组成的“台湾土藩探险队”攻陷石门,进驻台湾。当时的宫古岛和八重山岛岛民都是琉球的属民,而琉球又是清朝的属国,按照道理,“牡丹社事件”跟日本并无关系,但武力驻军已成事实之后,就有了向清朝开价的筹码。谈判的结果不仅是50万两银子进账,也迫使中国间接承认了琉球改属日本。


“牡丹社事件”是日本从中国掘到的第一桶金,也是对“大陆政策”第一期计划的预演习。蓄势20年之后,更具野心的进攻开始了,那便是中日甲午之战。 甲午一役使日本一举实现了“大陆政策”的前三期计划,台湾、朝鲜、辽东半岛都收进囊中。而2.3亿两的战争赔款则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这笔意外之财,让日本上下喜出望外。当时的外务大臣井上馨说:“这笔赔款以前,日本的财政官厅从未谈到数万万元的大数位。国库收入仅达8000万元因此3.5亿元巨款流入国内,在朝在野的人,都认为是无尽的财富。国营也好,私营也好,各方面都因此实行大大的扩张了。”


日本政府用战争赔款主要做了3件事:扩充军备、确立金本位制、推行义务教育。扩军开支占去了赔款的62.8%。在扩军计划下,日本成为继英、法、俄之后的第四海军大国。金本位的建立,使日本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谋划将银本位改为金本位,但因资金匮乏难以启动,7600余万日元的甲午战争赔款“及时”地弥补了资金缺口。日本的企业是甲午战争的另一个大赢家。迫于日益提升的生产能力和本国狭小市场之间矛盾的大企业主是日后策动日本政府发动对外战争的主力军。


屠夫们小试牛刀的时候,那些已经寂寞研究“支那”、论证侵略合理性150余年的文化人也没闲着。“欲扫胡臣盛本邦,一朝蹉跎卧幽窗,可怜半夜潇潇雨,残梦犹迷鸭绿江”。这份最初只在纸上操练“分裂支那”而未及将其付诸实施的惆怅心态一扫而光。在甲午战争之后短短20余年的时间里,“大日本膨胀论”、“支那分割论”、“大亚细亚主义”、“大东亚新秩序”相继出台,“东洋史”、“支那史”、“支那国民性研究”相继出炉。


日本人本来就是“天孙人种的子孙”,“天孙人种”的命运就注定了要踏着波涛,在北洋南极之间寻求新的故乡,这就“像燕子、像大雁、像鲑鱼、像鳟鱼,各自在进行着本能的运动”——“大日本膨胀论”的理论。”——《支那论》把中国比喻成没有灵魂的腔肠类动物。并以煌煌十章的篇幅将中国人定性为“过度重视体面仪容”、“安于命运,遇事容易丧气断念”、“缺乏同情,富于残忍性”、“个人主义、事大主义”、“拘泥于虚礼,流于虚文”、“迷信很重”、“耽于享乐”。


 1905年结束的日俄战争巩固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既得利益,也是日本人有步骤向中国东北和内蒙古输入移民和殖民经济的开始。最初输入到中国东北的日本移民以退伍军人和武装农民为主,其目的是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为关东军提供情报和后援,操纵地方势力,抵挡苏联的南进。后来扩展到普通的农民。到“九一八事件”前夕,东北的日本移民数量已达23万。这些到别的国家开疆扩土、积累财富的日本移民从一开始就麻烦不断。最初是不适应东北的寒冷气候,而后满洲的日本人发现自己正在成为中国爱国主义的靶子.


"九一八事变”身为国际联盟成员日本悍然武力入侵中国,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2年1月,关东军占领了锦州,海军陆战队在上海登陆,3月宣布“满洲独立”。日本大言不惭地宣称,满洲是“世界上没有分裂和剥削的地方”。日本法西斯意识不断膨胀,在1929年到1932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建立在金本位以及商品、资本自由流通基础上的国际经济体系迅速土崩瓦解——日本人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再看别人的脸色,1933年,紧随德国之后退出国联。



我们全中国英雄儿女不会忘却这段屈辱的蹂躏历史,我们更不会忘却日本骨子里透露出来的豺狼样的本性.我们要奋发图强实现民族振兴,让被侵略的历史不在重演,让那些历史上侵略过我们的列强在我们的脚下瑟瑟发抖吧!!!!
[em20][em20]19世纪前叶,在欧美各国用炮舰撬开中国国门的时候,偏于一隅的日本一直是一个小心翼翼的旁观者。1838年,幕府的统治者之一德川齐昭曾经悲观地预测,日本将是西方攻击的第一个目标,因为中国太大,琉球群岛和朝鲜又大小。然而,事实并非如德川齐昭所料,侥幸之余,日本人并未松懈。到了19世纪中叶,在幕府和日本知识阶层中间流传的关于中国的新闻日益增多,但信息来源五花八门,很多是一知半解的传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日本向上海派驻了第一艘轮船“千岁号”。船上的乘客由身份混杂的武士、商人组成,他们的共同使命是向当局汇报在中国的见闻。


对大批日本人来说,停泊在上海港口的帆樯如林的外国船只令人信服地证明,要继续搞闭关锁国是不可能的。上海不仅成了日本购进西洋军火的中转站,也成了日本人眺望西方的桥头堡。在购买军火的同一条航线上,一批批日本留学生经过中国洋行输送到西方去游学。所有的见识和经历让日本人得出一个结论:日本应该与西方而不是东方站在一起。1885年,民间报人和私塾老师福泽谕吉把这种当时流布于日本知识阶层的观点总结进《脱亚论》。


1885年是明治维新开始后的第17年。这一年,日本通过了专利法,使日本的国力迅速增强;军部的10年扩军计划正在实施中,现代化的陆海军已初现轮廓;罗马学会、英吉利法律学校、法国学会等机构相继建立起来。鹿鸣馆的权贵名媛们正以说英语、听歌剧、喝咖啡、吃西餐、与欧美人士通婚为骄傲。就是在这个时候,福泽谕吉替他的同胞清楚地表达了揪着头发离开亚洲的决心。


如果“脱亚”只是一种文化的选择,那是日本的自由,但“脱亚”当中已经蕴含着“吞亚”的野心。福泽谕吉曾明言“百卷外国公法不敌数门大炮,几册和亲条约不如一筐弹药”,而他对待“支那”、朝鲜的“方略”——“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他们的态度方式对付即可”——到了他的弟子尾崎行雄那里,已经变成明白无误的“并吞中国符合日本帝国之利益,亦为中华民族之幸福也”,“世界各国中如有反对我并吞中国者,是反对人类之幸福也,亦反对世界之利益也”。

这一切并不仅仅是文人的纸上痴梦,其背后有一整套野心勃勃的变革作为支撑。

1868年的明治维新是日本现代化的开端。这场变革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居于主导的是国家军事化和新天皇制的建立。1869年,明治上台的第二年,日本开始建军。当时的重臣、被称作“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积极主张建军与扩张同时进行:“遣使朝鲜,责其无礼,如不服时,则兴问罪之师,借以大振神州之威。”在建军的同时,以扩展日本边境线为宗旨的“大陆政策”也在积极谋划中,甚至制定出分期计划:第一期征服中国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中国满蒙地区,第四期征服中国内地和西伯利亚,第五期征服整个亚洲乃至于世界。


 蚂蚁吞大象式的“大陆政策”并不是明治时代突发的奇想。私塾先生德藤信渊在幕末时代就发表过“当今世界万国之中,皇国最易攻取之地,非支那的满洲莫属”,“既已取得鞑靼,朝鲜、支那,随后可图”的企图。明治时代日本把这些前朝遗训接过来,一点点扩充,一步步变为现实。为配合建军,1870年,日本设置工部省,把兵工厂、造船厂、铁路建设等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1871年,颁布征兵令,修改户籍法。在等级分明的幕府时代,日本的农民、贱民是没有姓氏的。一个村子可能有3个三郎,这给征兵带来困难。新户籍法让农民和贱民有了姓氏,这等于每个国民都有了符号,征兵和纳粮有了依据。由此可见,日本的现代工业乃至国民的身份都是在战车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


 与这些动作同时进行的,是官方对佛教的极端限制和对本国原始宗教神道教的尊崇。神道教认为,统治世间万物和天上众神的天照大神是“万世一系”的天皇的祖先,天皇则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并且是其在人间的代表;日本民族是神的后裔其他国家则是神创造日本时溅出的泡沫凝聚而成。这种以神话传说为根基、对于本民族优越性的想象本不罕见。日本的特殊之处,是在1880年由政府颁布“诏书”中,把传说拜为国教,并在随后把“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写进宪法。从此,佛的忍让慈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神道”的名义不可一世的嗜血的日本。


日本人将神道教转化为国教,从先人那里寻找变革的合法性依据是改制者常循的法门;渲染先人的辉煌卓越往往是在面临外来生存压力时,重拾民族自信心的利器。在日本,传统势力和现代战争机器的另一个成功的嫁接品种是武士道的扩展。1890颁布的《教育赦谕》把武士道精神从武士扩展至全体国民。公民日常要遵守各种礼仪道德规范,“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这等于规定了对内对外的双重道德标准,对内恭俭礼让,有仁爱之心,对外则只需“长刀杀敌人、短刀毁自己”的非人类的决绝

  
1871年冬天,太平洋上两个小岛宫古岛和八重山岛的居民到琉球进贡,途中遇到风暴,一船人漂流搁浅到台湾的八瑶湾,因语言习俗不通,被当地的土著居民误杀,史称“牡丹社事件”。这起由台风引起的偶然事件成为日本试剑的绝好机会。出手之前,日本人做了周密的准备。先是派人将台湾地形物产侦察清楚,3年之后派出一支3000余人组成的“台湾土藩探险队”攻陷石门,进驻台湾。当时的宫古岛和八重山岛岛民都是琉球的属民,而琉球又是清朝的属国,按照道理,“牡丹社事件”跟日本并无关系,但武力驻军已成事实之后,就有了向清朝开价的筹码。谈判的结果不仅是50万两银子进账,也迫使中国间接承认了琉球改属日本。


“牡丹社事件”是日本从中国掘到的第一桶金,也是对“大陆政策”第一期计划的预演习。蓄势20年之后,更具野心的进攻开始了,那便是中日甲午之战。 甲午一役使日本一举实现了“大陆政策”的前三期计划,台湾、朝鲜、辽东半岛都收进囊中。而2.3亿两的战争赔款则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这笔意外之财,让日本上下喜出望外。当时的外务大臣井上馨说:“这笔赔款以前,日本的财政官厅从未谈到数万万元的大数位。国库收入仅达8000万元因此3.5亿元巨款流入国内,在朝在野的人,都认为是无尽的财富。国营也好,私营也好,各方面都因此实行大大的扩张了。”


日本政府用战争赔款主要做了3件事:扩充军备、确立金本位制、推行义务教育。扩军开支占去了赔款的62.8%。在扩军计划下,日本成为继英、法、俄之后的第四海军大国。金本位的建立,使日本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谋划将银本位改为金本位,但因资金匮乏难以启动,7600余万日元的甲午战争赔款“及时”地弥补了资金缺口。日本的企业是甲午战争的另一个大赢家。迫于日益提升的生产能力和本国狭小市场之间矛盾的大企业主是日后策动日本政府发动对外战争的主力军。


屠夫们小试牛刀的时候,那些已经寂寞研究“支那”、论证侵略合理性150余年的文化人也没闲着。“欲扫胡臣盛本邦,一朝蹉跎卧幽窗,可怜半夜潇潇雨,残梦犹迷鸭绿江”。这份最初只在纸上操练“分裂支那”而未及将其付诸实施的惆怅心态一扫而光。在甲午战争之后短短20余年的时间里,“大日本膨胀论”、“支那分割论”、“大亚细亚主义”、“大东亚新秩序”相继出台,“东洋史”、“支那史”、“支那国民性研究”相继出炉。


日本人本来就是“天孙人种的子孙”,“天孙人种”的命运就注定了要踏着波涛,在北洋南极之间寻求新的故乡,这就“像燕子、像大雁、像鲑鱼、像鳟鱼,各自在进行着本能的运动”——“大日本膨胀论”的理论。”——《支那论》把中国比喻成没有灵魂的腔肠类动物。并以煌煌十章的篇幅将中国人定性为“过度重视体面仪容”、“安于命运,遇事容易丧气断念”、“缺乏同情,富于残忍性”、“个人主义、事大主义”、“拘泥于虚礼,流于虚文”、“迷信很重”、“耽于享乐”。


 1905年结束的日俄战争巩固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既得利益,也是日本人有步骤向中国东北和内蒙古输入移民和殖民经济的开始。最初输入到中国东北的日本移民以退伍军人和武装农民为主,其目的是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为关东军提供情报和后援,操纵地方势力,抵挡苏联的南进。后来扩展到普通的农民。到“九一八事件”前夕,东北的日本移民数量已达23万。这些到别的国家开疆扩土、积累财富的日本移民从一开始就麻烦不断。最初是不适应东北的寒冷气候,而后满洲的日本人发现自己正在成为中国爱国主义的靶子.


"九一八事变”身为国际联盟成员日本悍然武力入侵中国,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2年1月,关东军占领了锦州,海军陆战队在上海登陆,3月宣布“满洲独立”。日本大言不惭地宣称,满洲是“世界上没有分裂和剥削的地方”。日本法西斯意识不断膨胀,在1929年到1932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建立在金本位以及商品、资本自由流通基础上的国际经济体系迅速土崩瓦解——日本人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再看别人的脸色,1933年,紧随德国之后退出国联。



我们全中国英雄儿女不会忘却这段屈辱的蹂躏历史,我们更不会忘却日本骨子里透露出来的豺狼样的本性.我们要奋发图强实现民族振兴,让被侵略的历史不在重演,让那些历史上侵略过我们的列强在我们的脚下瑟瑟发抖吧!!!!
[em20][em20]
好文章!顶了~~~~~~~~~~~~~~~~
<P>楼主文笔不错,但是似乎没有深入地研究日本人的精神层面。</P>
<P>这篇文章只是描述了近代日本的种种史实,</P>
<P>缺乏对早先日本人思维模式的剖析,</P>
<P>显得文章多少有些单薄,</P>
<P>奉劝楼主认真阅读一下鲁斯·本尼迪克特的《菊于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