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刀穿胸奔袭三十里 解放军捕俘手奇迹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14:49
钢刀穿胸奔袭三十里,解放军捕俘手战场奇迹解读

作者:金昊

2009年,金主编写了一个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特种作战的采访稿,在当时的《世界军事》上刊发,随后被《读者》转载,后来有了微博,这篇文章也是刷屏的节奏。再后来,金主编在《凤凰军机处》请当年参战人员讲了这次战斗,可惜被总参二部的领导叫停了。说的什么呢?文章不长,先看看,看完金主编给你们细聊和这位捕俘手喝酒后获得的战斗细节,都是干货。

一次采访中,著名军旅摄影家吴苏琳给我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并不曲折,讲述者也极为平静,然而就像如镜的深水下最有力的涌动一样,我在故事戛然而止的一刻,甚至难以寻找到最恰当的文字作为出口,来表达我内心深处的震撼……

他的降生,令父亲很失望。家里已经有了6个哥哥,一心盼个女儿的父亲,最终未能如愿。父亲是个读书人,尊崇孔孟之道,崇尚"仁义礼智信"。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和6个哥哥一样,书都读得很好,直到1986年。

那一年,他17岁。瞒着父亲,他报名参了军。等父亲得到消息时,他已经登上了远赴戎机的列车。在他的人生中,违背父亲意愿的"不孝之举",仅此一回。

他成了一名侦察兵。当时,全军抽调各军区的侦察部队南下轮战。他随部队来到了神秘的南疆战区。他们的任务是敌前捕俘。以一个小分队的兵力秘密前出,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活捉一名俘虏,再押着俘虏翻越30里山路,回到我方阵地。

他被战友们推选为第一捕俘手。行动时,由他负责将目标制服,并且必须悄无声息。小分队能不能活着回去,就看他的了。虽然很年轻,他却是个不错的捕俘手。不论对手多么强壮,他一个背后锁喉,就能将目标瞬间制服,并且让对方连喊一声的机会都没有。凭借胳膊上力道的控制,他可以恰到好处地控制是毙敌于死命,还是留个活口。

那次的捕俘地点,是在一处呈倒U字形、状如大口袋的山坳里。前方和左右两翼的山上,都有敌方火力点。从山上俯瞰,山坳一览无余。捕俘分队要钻到山坳里面活捉俘虏,稍有闪失,三面山上的敌火力点即刻就能封锁山坳出口,一个人也别想出来。

山坳内有一条小路,时有敌官兵经过。捕俘的目标,就是单独经过这条小路的敌人。小路地势较周围高,路两旁的土坡之下,是茂密的原始丛林。捕俘分队就潜伏在路边的丛林中。

刚潜伏下来,他就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地形对捕俘手极为不利。小路比他潜伏的位置高出一米。他站起身,只够得到目标的腿部,根本锁不到目标的喉咙。

他的大脑在飞快地运转。先跃上土坡再动手?不行!那样太慢,敌人有充足的时间扣动扳机。一旦枪响,就全完了。用微声冲锋枪将敌击毙?也不行!任务是捉俘虏,要活的。敌人的警惕性很高,尽管是在己方防区内,但敌不少官兵还是习惯将食指搭在扳机上,即使被击毙后,手指仍可能压动扳机,这样还是会暴露目标。再者,小路没有林木遮蔽,会被制高点上的敌人发现。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把目标拖下小路,一切都要在丛林的掩蔽下进行。怎么办?他心急如焚!这时,一名敌军沿着小路,向捕俘分队的埋伏圈走来。潜伏在不远处的分队长用目光示意他:动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就在敌兵经过他面前的一刹那,他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张开双臂,猛地抱住敌兵的小腿。他想先把敌兵拽下小路,再一招制敌。抱腿摔敌是他当时的唯一选择,但这一招,也将他自己的后背完全暴露给敌兵。那敌兵也非等闲之辈,挥手抽出一把匕首,朝他后心刺去。一刀下去,匕首尖儿从他的前胸扎了出来。出乎敌兵意料,中了刀的中国侦察兵没有松手,而是猛地将其拽下了小路。两个人一起翻滚到浓密的丛林之中。敌兵不知道,这一拽,他拼尽了全身之力。

会些功夫的敌军还在顽抗,几名侦察兵合力居然按不住。必须尽快将敌制服。一名老兵挥动五六冲锋枪,一枪托砸在敌军脸上。俘虏顿时老实了。这时战友们才发现,他身中匕首,歪倒在地,刀口处血还在涌出,双臂却仍如铁钳一般箍住俘虏的双腿。

擒敌,他震撼了敌军。接下来的回撤,他震撼了战友。

敌人会很快察觉中国侦察部队的行动,因此捕俘分队必须撤得足够快。撤退中,小分队还要分出两三名战士控制俘虏。为了不成为战友们的累赘,他咬牙自己跑。这一跑,就是30多里。

回到我军阵地,战友们惊呆了。军医打死也不相信,一个被钢刀贯穿的人,居然能在山岳丛林中跋涉了30多里。医学已经无法解释这一切,战友的解释是:他的意志是一块钢铁。

几个月后,他康复了,被授予"一等功臣",并破格提干。他收起了军功章,仿佛自言自语道:"我为国尽了忠,该回家尽孝了。"言罢,毅然拒绝了提干,卸甲归田。消息传开,举团皆惊。

这就是他——我至今不知姓名的侦察兵留给人们的三次震撼。

写这篇采访的时候,金主编和这个捕俘手——孟宪伟大哥还没见面,后来在吴苏琳的引荐下,终得相见。对以上采访做一些细节补充:

1,老孟大哥身高过1.8米,岁数到了,有点肚子,但浑身肌肉依然是杠杠的。他醉了,金主编背他,被他擒拿制住。金主编好歹也跟武警特警学院学过一点,想挣蹦挣蹦,试了一下根本没戏。金主编觉得,老孟大哥现在一个人打四个没练过的小伙子,一点问题没有。

2,关于那个越军。老孟大哥挨了一刀,那一方面是地形的原因,文章里写了,另一方面那越军也特么练过,你想善茬能随身带着一把刀吗?老孟大哥抱住他后,几个战士控制不了他,最后一个老兵照着他脸给了一枪托,这才制服。

3,那场战斗中,还有一个负重伤的。一个战士小腿被机枪弹打穿,走不了了。侦察分队长邱林(人称老山狼,就是图片里这位)对他说:你,要么,自己走回去,要么,拉光荣弹!最后,那战士一蹦一蹦地在越南丛林里蹦了三十里。

4,老山狼为什么这么干?他跟金主编说:我特么要押俘虏,要几个人,搀孟宪伟,要几个人,小分队一共几个人!所以只能逼那个小腿受伤的战士自己走。

5,秋林(原谅金主编,好像是这名字,金主编现在记性差了,微博密码都忘了)的故事,他亲口讲给金主编。东北的平顶平房,他和一个战士一起跑,那个战士跑平地,他翻过这三座平房,结果他快。我擦!这是真事,这就是当时侦察兵的素质。

6,金主编问吴苏琳,吴苏琳是当时这支部队的作战参谋。金主编问:为什么每个军的侦察分队都要去越南抓几个俘虏回来?有意义吗?吴苏琳说:一方面,这能检验侦察分队作战能力,能从俘虏口中得到一些情报,另一方面,这对越军是极大的心理震撼!你想想,越军内部不知道什么时候谁就没有了,死活都不知道,人心惶惶,是一种极大的心理震撼。
http://news.ifeng.com/a/20160514/48769916_0.shtml钢刀穿胸奔袭三十里,解放军捕俘手战场奇迹解读

作者:金昊

2009年,金主编写了一个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特种作战的采访稿,在当时的《世界军事》上刊发,随后被《读者》转载,后来有了微博,这篇文章也是刷屏的节奏。再后来,金主编在《凤凰军机处》请当年参战人员讲了这次战斗,可惜被总参二部的领导叫停了。说的什么呢?文章不长,先看看,看完金主编给你们细聊和这位捕俘手喝酒后获得的战斗细节,都是干货。

一次采访中,著名军旅摄影家吴苏琳给我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并不曲折,讲述者也极为平静,然而就像如镜的深水下最有力的涌动一样,我在故事戛然而止的一刻,甚至难以寻找到最恰当的文字作为出口,来表达我内心深处的震撼……

他的降生,令父亲很失望。家里已经有了6个哥哥,一心盼个女儿的父亲,最终未能如愿。父亲是个读书人,尊崇孔孟之道,崇尚"仁义礼智信"。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和6个哥哥一样,书都读得很好,直到1986年。

那一年,他17岁。瞒着父亲,他报名参了军。等父亲得到消息时,他已经登上了远赴戎机的列车。在他的人生中,违背父亲意愿的"不孝之举",仅此一回。

他成了一名侦察兵。当时,全军抽调各军区的侦察部队南下轮战。他随部队来到了神秘的南疆战区。他们的任务是敌前捕俘。以一个小分队的兵力秘密前出,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活捉一名俘虏,再押着俘虏翻越30里山路,回到我方阵地。

他被战友们推选为第一捕俘手。行动时,由他负责将目标制服,并且必须悄无声息。小分队能不能活着回去,就看他的了。虽然很年轻,他却是个不错的捕俘手。不论对手多么强壮,他一个背后锁喉,就能将目标瞬间制服,并且让对方连喊一声的机会都没有。凭借胳膊上力道的控制,他可以恰到好处地控制是毙敌于死命,还是留个活口。

那次的捕俘地点,是在一处呈倒U字形、状如大口袋的山坳里。前方和左右两翼的山上,都有敌方火力点。从山上俯瞰,山坳一览无余。捕俘分队要钻到山坳里面活捉俘虏,稍有闪失,三面山上的敌火力点即刻就能封锁山坳出口,一个人也别想出来。

山坳内有一条小路,时有敌官兵经过。捕俘的目标,就是单独经过这条小路的敌人。小路地势较周围高,路两旁的土坡之下,是茂密的原始丛林。捕俘分队就潜伏在路边的丛林中。

刚潜伏下来,他就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地形对捕俘手极为不利。小路比他潜伏的位置高出一米。他站起身,只够得到目标的腿部,根本锁不到目标的喉咙。

他的大脑在飞快地运转。先跃上土坡再动手?不行!那样太慢,敌人有充足的时间扣动扳机。一旦枪响,就全完了。用微声冲锋枪将敌击毙?也不行!任务是捉俘虏,要活的。敌人的警惕性很高,尽管是在己方防区内,但敌不少官兵还是习惯将食指搭在扳机上,即使被击毙后,手指仍可能压动扳机,这样还是会暴露目标。再者,小路没有林木遮蔽,会被制高点上的敌人发现。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把目标拖下小路,一切都要在丛林的掩蔽下进行。怎么办?他心急如焚!这时,一名敌军沿着小路,向捕俘分队的埋伏圈走来。潜伏在不远处的分队长用目光示意他:动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就在敌兵经过他面前的一刹那,他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张开双臂,猛地抱住敌兵的小腿。他想先把敌兵拽下小路,再一招制敌。抱腿摔敌是他当时的唯一选择,但这一招,也将他自己的后背完全暴露给敌兵。那敌兵也非等闲之辈,挥手抽出一把匕首,朝他后心刺去。一刀下去,匕首尖儿从他的前胸扎了出来。出乎敌兵意料,中了刀的中国侦察兵没有松手,而是猛地将其拽下了小路。两个人一起翻滚到浓密的丛林之中。敌兵不知道,这一拽,他拼尽了全身之力。

会些功夫的敌军还在顽抗,几名侦察兵合力居然按不住。必须尽快将敌制服。一名老兵挥动五六冲锋枪,一枪托砸在敌军脸上。俘虏顿时老实了。这时战友们才发现,他身中匕首,歪倒在地,刀口处血还在涌出,双臂却仍如铁钳一般箍住俘虏的双腿。

擒敌,他震撼了敌军。接下来的回撤,他震撼了战友。

敌人会很快察觉中国侦察部队的行动,因此捕俘分队必须撤得足够快。撤退中,小分队还要分出两三名战士控制俘虏。为了不成为战友们的累赘,他咬牙自己跑。这一跑,就是30多里。

回到我军阵地,战友们惊呆了。军医打死也不相信,一个被钢刀贯穿的人,居然能在山岳丛林中跋涉了30多里。医学已经无法解释这一切,战友的解释是:他的意志是一块钢铁。

几个月后,他康复了,被授予"一等功臣",并破格提干。他收起了军功章,仿佛自言自语道:"我为国尽了忠,该回家尽孝了。"言罢,毅然拒绝了提干,卸甲归田。消息传开,举团皆惊。

这就是他——我至今不知姓名的侦察兵留给人们的三次震撼。

写这篇采访的时候,金主编和这个捕俘手——孟宪伟大哥还没见面,后来在吴苏琳的引荐下,终得相见。对以上采访做一些细节补充:

1,老孟大哥身高过1.8米,岁数到了,有点肚子,但浑身肌肉依然是杠杠的。他醉了,金主编背他,被他擒拿制住。金主编好歹也跟武警特警学院学过一点,想挣蹦挣蹦,试了一下根本没戏。金主编觉得,老孟大哥现在一个人打四个没练过的小伙子,一点问题没有。

2,关于那个越军。老孟大哥挨了一刀,那一方面是地形的原因,文章里写了,另一方面那越军也特么练过,你想善茬能随身带着一把刀吗?老孟大哥抱住他后,几个战士控制不了他,最后一个老兵照着他脸给了一枪托,这才制服。

3,那场战斗中,还有一个负重伤的。一个战士小腿被机枪弹打穿,走不了了。侦察分队长邱林(人称老山狼,就是图片里这位)对他说:你,要么,自己走回去,要么,拉光荣弹!最后,那战士一蹦一蹦地在越南丛林里蹦了三十里。

4,老山狼为什么这么干?他跟金主编说:我特么要押俘虏,要几个人,搀孟宪伟,要几个人,小分队一共几个人!所以只能逼那个小腿受伤的战士自己走。

5,秋林(原谅金主编,好像是这名字,金主编现在记性差了,微博密码都忘了)的故事,他亲口讲给金主编。东北的平顶平房,他和一个战士一起跑,那个战士跑平地,他翻过这三座平房,结果他快。我擦!这是真事,这就是当时侦察兵的素质。

6,金主编问吴苏琳,吴苏琳是当时这支部队的作战参谋。金主编问:为什么每个军的侦察分队都要去越南抓几个俘虏回来?有意义吗?吴苏琳说:一方面,这能检验侦察分队作战能力,能从俘虏口中得到一些情报,另一方面,这对越军是极大的心理震撼!你想想,越军内部不知道什么时候谁就没有了,死活都不知道,人心惶惶,是一种极大的心理震撼。
http://news.ifeng.com/a/20160514/48769916_0.shtml
就是捉生将嘛
多好题材,为嘛不上影视作品?写不了越战,可以写在其他战争嘛
看着不太像真的
早几年在《世界军事》上看过。印像深刻!这要是拍成电影,多好的爱国主义宣传。
路遥说过,能人像天上的繁星一样。。。。

佩服!!!

保尔说过,青春胜利了。。。。。
这应该没必要啊?86年又不大打了,抓个小兵回来,能问出个啥?就算问出了一些,意义也不大呀?是不是有换俘的意图?当然对军人的奉献,应该给予崇高的敬意!
还好没牺牲,真是个牛人,人牛人品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