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喀什噶尔村”(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32:09
探访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喀什噶尔村”(组图)


2016年04月20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喀什噶尔村”维吾尔商人销售的中国货,老板指着产品上的(Made in China)竖起大拇指。 陶拴科 摄

  中新网比什凯克4月20日电 20日出版的《丝路新观察报》报道,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奥什州卡拉苏区“喀什噶尔村”村里,居住着1.6万维吾尔人,其祖先多数是在18世纪以后,从中国喀什等地迁来,随着当地社会的不断发展,部分人已经迁进城市里居住,但大部分人坚守传统的生活习惯,保留着中国维吾尔族的风俗。

  “喀什噶尔村”有百年历史

  4月下旬,恰逢春暖花开的季节,笔者采访当日天气晴朗,在热心的奥什民联商会会长杨保国陪同下,笔者从吉尔吉斯奥什市出发,一路驰骋不到半个小时,便来到了有百年历史的维吾尔族村落。

  据杨保国讲述,“喀什噶尔村”的维吾尔人是中国喀什维吾尔族的后裔,最早在这里生活的已有几个世纪。如今,他们已经融入到了当地人的社会。

  通往“喀什噶尔村”的路是一条笔直的柏油路,也是通往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的必经之道,路上的车辆来往不断。从车外望去,村子多数房屋是平房,其陈旧不堪,偶尔也会发现一栋栋面貌崭新的民房。

  进入“喀什噶尔村”的主街区,能看到道路两旁稀疏的店铺,有小商店、汽车修理铺,还有路边停着正在维修的大型的机械车辆。往远眺望,可见一排排密集的俄罗斯小尖顶屋,屋顶色彩不一。

  街道两旁的树木不算高大,但绿树成荫。路上也是车水马龙,路边有等候汽车的妇女和老人,小伙子三两成群在路边说笑,巷子尽头有步履蹒跚的老人,不经意间也可以看到妇女们见面时贴面礼的瞬间。越往村子尽头走,饭馆、小商和其它商铺渐渐多了。


“喀什噶尔村”维吾尔协会会长乌璐耶夫·哈不拉江翻看他在中国参观的影集,他常去中国,曾经走过中国许多省市,见过大世面。 陶拴科 摄

  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村”维吾尔协会会长

  杨保国是这里最受欢迎的中国人之一。进村走了大概有2公里多,便到了“喀什噶尔村”维吾尔协会会长乌璐耶夫·哈不拉江家。

  乌璐耶夫·哈不拉江是这个村子的领袖人物,由村民自发选举他任村维吾尔协会会长。他告诉《丝路新观察报》,几年来村子没有发生什么大事,遗留下来的矛盾少了,村民也心齐了。2015年,他还得到了这个国家颁发的总统和平奖。

  已经70多岁的乌璐耶夫·哈不拉江身体硬朗,脸色红润,看上去就像50多岁。但仍然看书读报,还会上网,在他的办公室,除了书籍,还有一台老式电脑。他笑着说,“每天我都要整理一些资料,协会的杂事多,要在电脑上办理,也像你们年轻人学学电脑。”

  乌璐耶夫·哈不拉江据称,选举的协会领导,一般都由村中领导或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也正是这一族群协会,使在数量上很少的维吾尔移民得以聚拢在一起。

  据会长称,他已经在这里是第三代了,小时候听父亲讲过,几百年前“喀什噶尔村”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的驿站,留在这里的维吾尔人都是当年赶着马车来回做生意的人,因为疾病或者饥饿回不到家乡,就地娶妻生子生存下来,今天的村子里的人数已经达到16000人。

  据杨保国称,“这个村子就像一个小社会,市场、工厂、学校、幼儿园、卫生所、面粉加工厂等都有。”


喀什噶尔村”巴扎上的商人的中国蔬菜店。 陶拴科 摄

  感叹中国变化:“就像我们所说的天堂”

  过去五年,乌璐耶夫·哈不拉江常去中国,曾经走过中国许多省市,见过大世面。他常给人讲,他参观了上海、杭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喀什等地,游览过兰州黄河、杭州西湖、西安兵马俑等景,进过上海高档餐厅,朝拜过中亚最大的清真寺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在采访中,他多次竖起“大拇指”:中国真的了不起,发展太快了!

  “原来真的不知道中国是啥样子,现在知道了,城市像花园,高楼大厦到处都是,马路宽敞、干净,人们的素质也高。更不一样的是傍晚,城市到处灯火通明,人流不息,也很安全。”乌璐耶夫·哈不拉江说:“中国就像我们所说的天堂一样,太美了,我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城市,餐厅的饭菜、人们的着装都很讲究。”

  乌璐耶夫·哈不拉江几次中国之旅,让他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他时常会把自己耳闻目睹的真实情况,分享给村民。一本厚厚的影集,记录了他的中国足迹,见证了中国的变化。他说:“自从去了几次中国后,每次回来村民都主动来家里看我的照片,他们也期望着和我一样游游中国。”


“喀什噶尔村”村庄一瞥,这个村子就像一个小社会,市场、工厂、学校、幼儿园、卫生所、面粉加工厂等都有。 陶拴科 摄

  会长开车带我们“兜风”

  乌璐耶夫·哈不拉江让我们坐他的车,他把车窗玻璃摇下来,穿梭在弯曲的小巷,来到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院子宽大,约有10亩地,梨花绽放,芳香四溢。此人家正在装修新建住房,杨保国略有自豪地指点着说:“这里的装修材料几乎来自中国”。

  这天是巴扎日,乌璐耶夫·哈不拉江执意要我们去看看他们的巴扎。走在颠簸的柏油路上,他也略感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里除了馕,大多数蔬菜、瓜果、小商品、服装等都来自中国。

  认识乌璐耶夫·哈不拉江的人很多,他们一一握手。

  有小孩在相机前扮着鬼脸,还时不时地说一句“你好”,有的年轻人会主动笑着说“你好”。

  巴扎上的商品玲琅满目。在一个杂货店门前,一位老板指着产品上的(Made in China)竖起大拇指。在一些蔬菜、果品摊位上,可见产自中国的橘子、红枣、苹果等。

  在村子中最大的一家饭馆,乌璐耶夫·哈不拉江给我们安排了午餐。他打电话叫来了村子分管经济的村长,和我们一起用餐,有羊肉汤和拉面。拉面其实也就是新疆的“拌面”,味道很纯,和喀什的拌面几无差别。

  引人注目的是一位不到20岁的女服务员,短发淡妆很时尚,也很有礼貌,在餐厅的一角,还有4、5位中老年妇女在用餐,头上围着彩色的头巾,对笔者拍照没有介意,还示以微笑。


“喀什噶尔村”里打馕的小孩面对镜头,示以微笑。 陶拴科 摄

  期望中国帮助致富

  乌璐耶夫·哈不拉江带我们去村子的轧花厂,因为棉花一直买不出去,已基本停产。但他们利用棉籽在加工棉籽油,肥皂等产品。

  面对库房堆积的上百吨棉花包,乌璐耶夫·哈不拉江想通过《丝路新观察报》,让中国人来这里办厂,利润均分:他们提供现有的设备和原料,做棉花深加工。

  “喀什噶尔村”除了耕地多,剩余劳动力也多,有些人每年去俄罗斯打工,但是今年俄罗斯经济也不景气。“为了解决村民就业问题,我们希望中国的农业企业来此合作,我们提供免费的土地,挣的钱都是你们的,只要教给我们技术,让农民有活干就行了。”

  “我很看好中国的农业技术和农机产品,包括薄膜技术、滴管技术、大棚技术等,我们特别想学,这些技术能帮助我们脱贫。我亲眼看到了中国在这些方面发展的成绩,很了不起,值得我们学习,有了这些技术我会带领村民走向致富。”

  他告诉记者:“我们村有农耕土地16万公顷,人均10几亩地,由于没有化肥和技术,产量很低,玉米亩产还不到300公斤”。我们没有中国喀什那么富裕,希望中国政府不要忘记我们,让我们的孩子也去中国学习技术。”

  “喀什噶尔村”与喀什有着密切的联系。据乌璐耶夫·哈不拉江介绍,他们有多户人家都有亲戚在中国,有的也互相走动。但多数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今天中国喀是什啥样子,他们多只能在电视上、网络上看到,只能“心怀向往”。

  据统计,当前吉尔吉斯斯坦的维吾尔人口近6万,约占吉国总人口的1%,主要居住在首都比什凯克、卡拉库尔,奥什、卡拉巴勒塔、乌兹根和托克马克等城镇。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6/04-20/7841695.shtml


探访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喀什噶尔村”(组图)


2016年04月20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喀什噶尔村”维吾尔商人销售的中国货,老板指着产品上的(Made in China)竖起大拇指。 陶拴科 摄

  中新网比什凯克4月20日电 20日出版的《丝路新观察报》报道,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奥什州卡拉苏区“喀什噶尔村”村里,居住着1.6万维吾尔人,其祖先多数是在18世纪以后,从中国喀什等地迁来,随着当地社会的不断发展,部分人已经迁进城市里居住,但大部分人坚守传统的生活习惯,保留着中国维吾尔族的风俗。

  “喀什噶尔村”有百年历史

  4月下旬,恰逢春暖花开的季节,笔者采访当日天气晴朗,在热心的奥什民联商会会长杨保国陪同下,笔者从吉尔吉斯奥什市出发,一路驰骋不到半个小时,便来到了有百年历史的维吾尔族村落。

  据杨保国讲述,“喀什噶尔村”的维吾尔人是中国喀什维吾尔族的后裔,最早在这里生活的已有几个世纪。如今,他们已经融入到了当地人的社会。

  通往“喀什噶尔村”的路是一条笔直的柏油路,也是通往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的必经之道,路上的车辆来往不断。从车外望去,村子多数房屋是平房,其陈旧不堪,偶尔也会发现一栋栋面貌崭新的民房。

  进入“喀什噶尔村”的主街区,能看到道路两旁稀疏的店铺,有小商店、汽车修理铺,还有路边停着正在维修的大型的机械车辆。往远眺望,可见一排排密集的俄罗斯小尖顶屋,屋顶色彩不一。

  街道两旁的树木不算高大,但绿树成荫。路上也是车水马龙,路边有等候汽车的妇女和老人,小伙子三两成群在路边说笑,巷子尽头有步履蹒跚的老人,不经意间也可以看到妇女们见面时贴面礼的瞬间。越往村子尽头走,饭馆、小商和其它商铺渐渐多了。


“喀什噶尔村”维吾尔协会会长乌璐耶夫·哈不拉江翻看他在中国参观的影集,他常去中国,曾经走过中国许多省市,见过大世面。 陶拴科 摄

  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村”维吾尔协会会长

  杨保国是这里最受欢迎的中国人之一。进村走了大概有2公里多,便到了“喀什噶尔村”维吾尔协会会长乌璐耶夫·哈不拉江家。

  乌璐耶夫·哈不拉江是这个村子的领袖人物,由村民自发选举他任村维吾尔协会会长。他告诉《丝路新观察报》,几年来村子没有发生什么大事,遗留下来的矛盾少了,村民也心齐了。2015年,他还得到了这个国家颁发的总统和平奖。

  已经70多岁的乌璐耶夫·哈不拉江身体硬朗,脸色红润,看上去就像50多岁。但仍然看书读报,还会上网,在他的办公室,除了书籍,还有一台老式电脑。他笑着说,“每天我都要整理一些资料,协会的杂事多,要在电脑上办理,也像你们年轻人学学电脑。”

  乌璐耶夫·哈不拉江据称,选举的协会领导,一般都由村中领导或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也正是这一族群协会,使在数量上很少的维吾尔移民得以聚拢在一起。

  据会长称,他已经在这里是第三代了,小时候听父亲讲过,几百年前“喀什噶尔村”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的驿站,留在这里的维吾尔人都是当年赶着马车来回做生意的人,因为疾病或者饥饿回不到家乡,就地娶妻生子生存下来,今天的村子里的人数已经达到16000人。

  据杨保国称,“这个村子就像一个小社会,市场、工厂、学校、幼儿园、卫生所、面粉加工厂等都有。”


喀什噶尔村”巴扎上的商人的中国蔬菜店。 陶拴科 摄

  感叹中国变化:“就像我们所说的天堂”

  过去五年,乌璐耶夫·哈不拉江常去中国,曾经走过中国许多省市,见过大世面。他常给人讲,他参观了上海、杭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喀什等地,游览过兰州黄河、杭州西湖、西安兵马俑等景,进过上海高档餐厅,朝拜过中亚最大的清真寺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在采访中,他多次竖起“大拇指”:中国真的了不起,发展太快了!

  “原来真的不知道中国是啥样子,现在知道了,城市像花园,高楼大厦到处都是,马路宽敞、干净,人们的素质也高。更不一样的是傍晚,城市到处灯火通明,人流不息,也很安全。”乌璐耶夫·哈不拉江说:“中国就像我们所说的天堂一样,太美了,我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城市,餐厅的饭菜、人们的着装都很讲究。”

  乌璐耶夫·哈不拉江几次中国之旅,让他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他时常会把自己耳闻目睹的真实情况,分享给村民。一本厚厚的影集,记录了他的中国足迹,见证了中国的变化。他说:“自从去了几次中国后,每次回来村民都主动来家里看我的照片,他们也期望着和我一样游游中国。”


“喀什噶尔村”村庄一瞥,这个村子就像一个小社会,市场、工厂、学校、幼儿园、卫生所、面粉加工厂等都有。 陶拴科 摄

  会长开车带我们“兜风”

  乌璐耶夫·哈不拉江让我们坐他的车,他把车窗玻璃摇下来,穿梭在弯曲的小巷,来到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院子宽大,约有10亩地,梨花绽放,芳香四溢。此人家正在装修新建住房,杨保国略有自豪地指点着说:“这里的装修材料几乎来自中国”。

  这天是巴扎日,乌璐耶夫·哈不拉江执意要我们去看看他们的巴扎。走在颠簸的柏油路上,他也略感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里除了馕,大多数蔬菜、瓜果、小商品、服装等都来自中国。

  认识乌璐耶夫·哈不拉江的人很多,他们一一握手。

  有小孩在相机前扮着鬼脸,还时不时地说一句“你好”,有的年轻人会主动笑着说“你好”。

  巴扎上的商品玲琅满目。在一个杂货店门前,一位老板指着产品上的(Made in China)竖起大拇指。在一些蔬菜、果品摊位上,可见产自中国的橘子、红枣、苹果等。

  在村子中最大的一家饭馆,乌璐耶夫·哈不拉江给我们安排了午餐。他打电话叫来了村子分管经济的村长,和我们一起用餐,有羊肉汤和拉面。拉面其实也就是新疆的“拌面”,味道很纯,和喀什的拌面几无差别。

  引人注目的是一位不到20岁的女服务员,短发淡妆很时尚,也很有礼貌,在餐厅的一角,还有4、5位中老年妇女在用餐,头上围着彩色的头巾,对笔者拍照没有介意,还示以微笑。


“喀什噶尔村”里打馕的小孩面对镜头,示以微笑。 陶拴科 摄

  期望中国帮助致富

  乌璐耶夫·哈不拉江带我们去村子的轧花厂,因为棉花一直买不出去,已基本停产。但他们利用棉籽在加工棉籽油,肥皂等产品。

  面对库房堆积的上百吨棉花包,乌璐耶夫·哈不拉江想通过《丝路新观察报》,让中国人来这里办厂,利润均分:他们提供现有的设备和原料,做棉花深加工。

  “喀什噶尔村”除了耕地多,剩余劳动力也多,有些人每年去俄罗斯打工,但是今年俄罗斯经济也不景气。“为了解决村民就业问题,我们希望中国的农业企业来此合作,我们提供免费的土地,挣的钱都是你们的,只要教给我们技术,让农民有活干就行了。”

  “我很看好中国的农业技术和农机产品,包括薄膜技术、滴管技术、大棚技术等,我们特别想学,这些技术能帮助我们脱贫。我亲眼看到了中国在这些方面发展的成绩,很了不起,值得我们学习,有了这些技术我会带领村民走向致富。”

  他告诉记者:“我们村有农耕土地16万公顷,人均10几亩地,由于没有化肥和技术,产量很低,玉米亩产还不到300公斤”。我们没有中国喀什那么富裕,希望中国政府不要忘记我们,让我们的孩子也去中国学习技术。”

  “喀什噶尔村”与喀什有着密切的联系。据乌璐耶夫·哈不拉江介绍,他们有多户人家都有亲戚在中国,有的也互相走动。但多数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今天中国喀是什啥样子,他们多只能在电视上、网络上看到,只能“心怀向往”。

  据统计,当前吉尔吉斯斯坦的维吾尔人口近6万,约占吉国总人口的1%,主要居住在首都比什凯克、卡拉库尔,奥什、卡拉巴勒塔、乌兹根和托克马克等城镇。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6/04-20/7841695.shtml


怎么感觉没正宗的喀什噶儿的维吾尔看起来邪恶?
这是什么烂媒体?应该大力宣扬国外的WW个个都像巴依老爷那样的生活!